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範本 國小數學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範本 國小數學教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內容:

新課標六年級上冊課本P28頁的例1做一做,第29頁的練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什麼叫做倒數,倒數表示的是兩個數之間的關係,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掌握求倒數的方法;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0”沒有倒數,“1”的倒數還是“1”。

2、過程與方法: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發現求倒數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知識獲取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提高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理解倒數的意義,學會求倒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熟練正確的`求小數、帶分數的倒數,發現倒數的一些特徵。

教學過程:

一、創境導課、激發興趣。

1、複習:

口算:《倒數的認識》教學設計 《倒數的認識》教學設計 《倒數的認識》教學設計 《倒數的認識》教學設計

2、創境導課、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我們在學習新課之前,來做個文字顛倒遊戲,比如老師說:“牙刷”,大家可以說“刷牙”,你們想玩嗎?

生:(大聲喊道)想!

師:子女

生:女子

3、遊戲:倒寫

吞———吳 上---下 土-----幹

這是語文方面的倒數現象,數學方面把一個數倒一下會有什麼現象,你們想知道嗎?4/7---7/4 3/2---2/3 1/2----2/1

師:你們能按照上面的規律再說出幾組數嗎?(學生舉例教師給予肯定。)

3、師:像這樣把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上下顛倒之後就成另一個數,你能給這些上下顛倒的數起個名字嗎?(生:倒數)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倒數(板書:倒數的認識,並讓學生讀一讀。)

4、師:看到這個課題,大家想知道什麼?

根據學生回答,選擇板書。如:(1)倒數?(2)怎麼樣求?(3)……

(設計意圖)在談話、遊戲情境中引導,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力。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探究倒數的意義。(課件出示算式以及思考要求)

師:(課件出示)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誰能準確的說出結果。

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以小組爲單位:算一算,找一找,這組算式有什麼特點?

小組彙報交流。

學生預設:1.通過計算,我們發現它們的乘積都是1。

2、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相乘的兩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顛倒的。

(3)師:究竟什麼是倒數?開動你的腦筋,給它一個完整的答案吧?

(學生獨立思考後,組內交流。)

(全班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點撥引導。)

師生共同歸納倒數的意義:乘積是1的兩個數叫做互爲倒數。(教師板書)

2、探究求倒數的方法。

師:那麼如何求一個分數的倒數呢?

(1)課件出示分數:3/5、2/7、4/7

A:學生試說。

B:教師板書:例:3/5的倒數是5/3,等等。也可用—(破折號)表示。(規範學生的書寫,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師:你是怎麼想的?

生:只要將分數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就行了。

(2)師:同學們已經會求一個分數的倒數了。那麼整數有沒有倒數?

生:預設:有!或者沒有。

師:怎麼想的?

生:因爲任何一個整數都可以看作是分母爲一的分數,根據分數的倒數求法,整數是幾,它的倒數就是幾分之一。

師:非常好!很有條理性,還有什麼看法?

生:我認爲不是所有的整數都有倒數,因爲0和任數相乘都不等於1。

師:嗯!很有道理。你們怎麼看?一起商量一下吧?

(小組交流,全班彙報)

(3):師:誰想說說?

生1:我們小組認爲整數有倒數,但是需要把特殊的0排除。

生2:我們想補充一下,在整數裏,除了0這個數還有1也很特殊。也應該排除。

生3:整數有倒數,但是得排除0和1。

師生總結:大家說的很有道理,整數實際它的倒數就是幾分之一,那麼1和0有倒數嗎?爲什麼?學生討論釋疑。

預設:

因爲1×( )=1,所以1的倒數是1。

而0×( )=1呢?沒有。所以0沒有倒數。

師:看來同學們掌握的很多,老師要來考考大家,接受挑戰嗎?

(課件出示練習題)填空,判斷題型。(設計意圖:隨堂練習,及時鞏固新知)

(4)、師:我們還學過哪些數?生:小數、帶分數。

師:如何求它們的倒數?請同學們小組探究交流。

學生選擇一種研究,教師巡視指導。學生交流彙報。

預設:小數倒數求法,先將小數化成分數,再求倒數。帶分數的倒數求法,是將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再求倒數。(分別請學生舉例說明。讓學生腦子裏有這個思維模式。)

師:綜合上邊我們學習的內容,我們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概括求倒數的方法。?

方法: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互相交換位置就行了。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討論中探究知,理解並掌握倒數的意義和求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識。

三、鞏固練習

師:那老師來考考你,同學們請看下面的題(課件出示)。

老師找學生回答。

1、說出下列各數的倒數。

⑴4/11 的倒數是( ) (2)35 的倒數是( )

⑶4/15的倒數是( ) (4)16/9的倒數是( )

(5)1的倒數是 ( ) (6)0.25的倒數是( )

2、填空:

(1)乘積是( )的兩個數互爲倒數。

(2)( )的倒數是它本身,( )沒有倒數。

(3)A和B互爲倒數,則A·B=( )。

3、判斷:

(1) 求 2/5 的倒數: 2/5=5/2 。 ( )

(2) 9的倒數是 9/1 。 ( )

(3) 任何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假分數。 ( )

(4) 任何假分數的倒數都是真分數。 ( )

(5)A的倒數是1/A。 ( )

4、拓展題。

7/8×( )=1/2×( )=0.25×( )=5/6×6/5=1

4、遊戲:五四三二一。(打一數學名詞)

(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練習,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活躍思維,伴隨着學生情感參與的遊戲練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次激起思維高潮,讓學生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四、總結反思、評價體驗。

1、這節課你們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2、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倒數,同學們有很多發現,其實在數學中存在很多的規律,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勤於動腦,相信大家會創造更多的發現!謝謝大家,下課!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領會學習方法,獲得數學學習的經驗。

五、佈置作業。

29頁練習六1、2、3題。

六、板書設計

倒數的認識

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爲倒數。

求一個數(0除外)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

國小數學教學優秀案例 篇二

“比較分數大小”案例分析

師:比較分數的大小時,常會遇到哪幾種情形?大家能分別舉一個例子嗎?

生1:同分母的分數相比較。如和。

生2:同分子的分數相比較。如和。

生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相比較。如和。

師:請大家分別說出這三種類型的分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小組討論,指名彙報。)

生4:同分母分數相比較,分子較大的分數大。如>。

生5: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較小的分數大。如>。

生6: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要先通分,變成同分母的分數,再比較大小。如和,=,=,因爲<,所以<。

師:那麼,我們是怎樣得到這些方法的呢?

生7:分母相同的分數,分數單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數包含分數單位的個數多,所以分子大的分數大。

生8: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少,那麼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數就大。

(有部分學生呈似懂非懂態)

生8: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有同樣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給5個人吃和平均分給6個人吃,當然是分給5個人時每人得到的糖多。

(先前似懂非懂的學生也點頭微笑了)

師:(表揚了生8,並準備進行小結)

生9:我覺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較,有時也可以先約分,再比較。如和,=,因爲>,所以>。

生10:我覺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不一定要先通分或約分再比較。如和,因爲比單位“1”少,而比單位“1”少,因爲>,

所以>。

(師和生共同爲他鼓掌。)

生11:分母和分子不相同的數,還可以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數再比較。如和,=,=,因爲<,所以<。

(學生們不約而同地爲之鼓掌)

師:剛纔三位同學提出了比較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數的獨特方法,你們覺得這些方法,哪種最簡便?

生12:能約分的,先約分再比較,顯得簡便。

生13:有些分數不能先約分再比較。我認爲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數再比較,顯得簡便。如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數目顯得小,因此來得簡便。

生14:既然先化成同分子的顯得簡便,那麼爲什麼課本上都講先通分,再比較呢?

……

〖評析〗

建構主義認爲,知識的獲得不是由傳遞完成的,知識只能在綜合的學習情境中被交流。從上面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到,學生在自身的數學學習實踐中都已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在合作與交流中充分發揮了“學習共同體”的作用。

在合作與交流中,學生把自己對分數大小比較時積累的感性經驗表述出來,使同伴們具體、清晰地區分比較分數大小的不同類型和多種方法,尤其是有幾位學生還提出了與書本上介紹的方法不相同,卻也十分科學、有效的方法。如課本中對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數大小比較,一般採用通分的方法,而學生們經過討論與交流,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分別提出了先約分再比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較以及聯繫分數意義逆向思考來比較等等富有創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與交流中,學生們通過分組討論與大組彙報,把比較分數大小的方法進行了有序的梳理,通過分類、舉例、轉化、聯繫、深究……等活動,將課本中結構嚴謹的規則轉化成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相適應的,便於學生長久儲存和隨時提取的知識。這樣的教學,學生對分數大小比較的各種類型、方法及其來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識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識鏈”。

在合作與交流中,學生思維活躍,思路開闊,互相提問,互相啓發,互相商討,互相激勵,共同完成了學習任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國小數學教案 篇三

詳細介紹:

教材分析

認識釐米是義務教育課程國小數學二年級的內容。要求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用爲什麼他們說的數不同?引起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按照課程要求,要讓學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較短的物品可以用釐米作單位,並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形成釐米的長度表象。

教學思路

1.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國小數學知識與學生有着密切的聯繫。教學時要讓學生感到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認識釐米的教學,就是從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師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想身邊的事情。在學生獲得新知以後,教師又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估測周圍事物的長度,去調查釐米在生活中的運用。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可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創新空間。

2.合作探究,發現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最終獲取,還要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本課教學注重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爲主要的學習方式。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在尺上找一找1釐米是從哪兒到哪兒,用手比畫1釐米的長度,閉眼想一想1釐米的長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釐米長的物體等活動來建立1釐米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2釐米、3釐米等幾釐米的具體長度,進一步認識釐米。其次,在探究用釐米量、用釐米畫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使他們在發現知識、形成技能的同時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3.加強估測,發展空間觀念。

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正確建立釐米的概念,增強其空間觀念與學習興趣。教學時,教師通過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l釐米以及對周圍物體的長度先估計、再量一量的活動,使學生在比照中積累經驗,形成初步的估測能力。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l釐米的表象,初步學會量線段的長度。

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發展空間觀念。

4.培養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其進一步感受生活裏的數學事實。

教學重點:掌握1釐米的實際長度及學會用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建立正釐米的表象;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學生尺以及可度量長度的物體若干。

教學過程

一、聯繫生活,統一認識。

1.找原因。小豬能能可能幹啦!有一天,它幫媽媽鋤地。它幹了一整天,餓極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飯。第二天,它又幹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飯。這可能嗎?(碗有大有小。)

2.量課桌。(1)讓學生選擇一個課前準備好的鉛筆、小紙條、文具盒等物體,和自己的課桌比一比,然後,以各自不同的測量工具爲標準彙報每個人課桌的長度。(答案不一。)

3.師:大家說得都對,但爲什麼所說的數不同呢?(因爲我們測量課桌所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有什麼辦法可以使我們量的結果一樣呢?(大家都用同樣的工具去量。)

4.導入揭題:你們的辦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結果,我們需要有統一的測量工具。有誰知道我們通常用什麼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尺子。)今天,我們就要認識在量比較短的東西時所使用的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釐米。(板書課題:認識釐米)

[這一環節密切聯繫生活導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五花八門的答案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找原因、量課桌這樣富有挑戰性的活動也吸引學生對新知學習產生興趣,對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引起重視。]

二、合作探究,認識釐米。

探究一:認識直尺

1.出示米尺,讓學生觀察,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師發給的米尺,仔細瞧瞧,你發現尺上有些什麼?

2.指生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認識刻度數、刻度線、刻度0。

探究二:認識釐米

1.看一看:1釐米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來聽一聽電腦博士的介紹。

(多媒體動態顯示尺上1釐米的線段,並說明:從刻度0到刻度l,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板書:1釐米)

請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釐米有多長?

2.比一比:你能用兩個手指比畫出1釐米大約有多少長嗎?(師做拇指與食指比畫狀。)

3.記一記:請小朋友看看這一段距離,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4.找一找:

(1)你還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釐米嗎?

學生自由回答,要求說清從刻度幾到刻度幾之間的長度也是土釐米。

(2)找找看,大家帶來的物體中,還有你的周圍,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同桌交流後彙報。(手指的寬、牙齒的寬、橡皮的厚度、釦子的直徑等。)

探究三:認識幾釐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2釐米長?(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答案。如:從刻度0到刻度2是2釐米;從刻度1到刻度3是2釐米;從刻度5到刻度7是2釐米)

2.請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畫一下2釐米大約有多長。

3.小組活動:在尺子上找一找,從哪兒到哪兒是3釐米長?從哪兒到哪兒是5釐米長?你還能找出其他的釐米數嗎?

4.思考:通過在尺子上找這幾個不同的長度,你們有什麼發現?

相機點明:從0刻度到刻度幾就是凡匣米;用後面大的刻度數減去前面小的刻度數,得幾就是幾釐米;是幾釐米,這幾釐米裏就有幾個1釐米。

[這一環節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認識釐米,形成表象。他們在從尺子上、從周圍物體中找1釐米的比照與估計中以及尋求多種答案的過程中,體驗了l釐米、幾釐米的具體長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測能力。自始至終,他們都是知識的探索者,發現者。在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他們獲得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培養了能力。]

三、實踐應用,練習鞏固。

(一)學習用釐米量。

1.量整釐米數。

(1)嘗試測量同一學具。

出示書上量一量的主題圖,要求學生按圖上的方法量一根8釐米長的小棒。(師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測量結果,說說你是怎麼量的。

(3)實物投影演示正確量法與錯誤量法,進行辨析比較。

(4)小結:量一個物體時,可以把尺子o刻度對準物體的一端,再看這個物體的另一端對着刻度幾,這個物體的長度就是幾釐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題。(媒體出示,關鍵處閃動識別。)

(6)學生填寫書上量一量中的鉛筆長、線段長。

2.量非整釐米數。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題中的兩條線段(紅線段與藍線段),要求男生測量紅色線段的長,女生測量藍色線段的長。

(2)交流:男生可能說紅色線段長8釐米,女生可能也說藍色線段長8釐米。

(3)比較:紅色線段和藍色線段一樣長嗎?(電腦驗證不一樣長。)

(4)辨析:紅色線段的長是8釐米多一些,藍色線段的長是8釐米少一些。

(5)指出:像這樣的兩條線段都可以說是大約長8釐米。以後我們遇到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不正好是整釐米數時,可以看它最接近幾釐米,就說它是大約幾釐米長。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7)學生活動:先估計,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題。)

先完成的小組還可組織估計、測量其他物體的長度。

交流反饋,追問:你是怎樣進行估計的?相機表揚用身上的釐米尺去解決問題的學生。

(二)畫整釐米的線段。

1.學生嘗試畫一條4釐米的線段。有困難可以看書自學。

2.指生上臺示範畫,要求邊畫邊說畫的過程。(注意肯定其他畫法。)

3.檢驗:用尺量一量所畫線段是不是4釐米。

4.練習:

(1)想想做做第5題。(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檢驗。)

(2)想想做做第6題。(鼓勵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可謂學以致用。學生通過量一量、畫一畫、估一估等活動對釐米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對釐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體驗,其估測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更可貴的是,他們嘗試着獨立解決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與小夥伴合作解決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四、總結延伸。

1.師:通過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穫?還有什麼問題嗎?

2.佈置延伸作業。

(1)回家後,以釐米爲單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歡的物體的長度。

(2)課後調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體的長度是以釐米作單位的。

[這一環節與課的開始相互照應,使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起來,讓大社會成爲小課堂的延伸,成爲學生獲取更多知識的大舞臺。]

附:教學小資料

人們在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是從他們的生活環境中選取計量單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長作爲英尺,以手指關節的長作爲英寸,以千步作爲裏等等,這樣確定計量單位,顯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國的一位科學家他雷蘭提出了制定一個世界各國通用單位的建議。

1795年,法國的學者取得世界各國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線上從北極到赤道的長度的一千萬分之一作爲長度的單位,叫做l米。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測量了整整七年,實際還只是僅僅測量了西班牙的巴賽羅納和法國的敦刻爾克之間的距離。通過計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後來1960年的國際會議規定:一米爲氪(K8)原子在真空中發射的橙色光波波長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釐米。

3.1.1認識釐米|人教課標

國小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制國小數學第六冊第六單元《梯形的認識》

設計理念:

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關注學生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數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目標:

1、觀察梯形的特點,概括歸納出定義,並且知道各部分名稱;通過動手操作找到等腰梯形的特徵;並對所學四邊形進行建構,能用集合圖表示它們的關係。

2、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概括、動手操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動手操作、討論、歸納等活動獲取新知,對知識進行建構,使其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經歷探究的過程,獲取新知,親身經歷知識的再現過程。

教學具 :

實物投影、剪刀、一張16k白紙、等腰梯形紙、量角器、直尺、三角板、一組梯形的題卡等。

教學過程:

一、從經驗出發導入新課。

通過收集展示學生課前所畫的各種四邊形,並結合生活實例引入課題。

(評析:學生對梯形早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對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進行整理,爲後面進行四邊形的建構奠定基礎。)

二、從需要出發合作探究。

1.瞭解學生的需要

師:憑前面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經驗,你們想從哪些方面認識梯形呢?

預設:生可能從以下方面回答:

(1)定義

(2)各部分名稱

(3)特性

(4)特徵

……

師:那我們就按自己的想法先研究什麼樣的圖形是梯形。

(評析:學生已經學過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對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掌握,這樣教學以關注學生需求,教師可就着學生的思路進行教學,是教師跟着學生走,而不是教師拽着學生走,學生跟着教師跑。)

2.合作探究梯形的定義

學生選擇老師提供的研究材料(一組梯形的題卡、量角器、直尺等),先獨立思考,再以小組彙總意見討論。(學生以組討論,教師巡視,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

組織小組彙報交流,預設:小組可能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1)通過數一數、量一量等方法得知有四個角、四條邊、四個頂點、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圖形是梯形。

處理應變:引導學生把“四個角、四條邊、四個頂點”等特點歸納爲“四邊形”

(2)有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處理應變:引導學生把兩句話歸爲一句話。

(3)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

處理應變:提問:“只有”起什麼作用。

……

(評析: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以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與學生一起研究討論,學生由於有前面學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基礎,自己利用準備的工具和材料去研究梯形的特徵,教師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先自主探究,再合作交流完成學習任務。)

3.動手操作,創作梯形。

學生創作梯形,然後交流學生的作品及方法。

(評析:通過畫、折、剪等操作活動,學生更進一步掌握梯形的特徵。)

4.瞭解梯形各部分的名稱

(1)學生自學課本瞭解梯形各部分名稱,同桌拿起剛纔剪的梯形指指各部分,並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2)彙報交流,重點說說梯形的高在哪裏。

(3)學生把剪的梯形(標出各部分名稱的)貼在黑板上展示。

5、觀察發現等腰梯形的特徵

(1)學生拿出老師給準備的等腰梯形,以小組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找一找這樣的梯形特殊在哪兒。

(2)彙報交流,互相補充,達成共識。

可能出現的情況:a兩條腰相等

b上面底角、下面底角分別相等

c 對角度數的和是180

……

6、知識建構

師:現在,我們認識的四邊形家族中又多了一個成員,你們能把這幾位成員間的關係想辦法清楚地表示出來嗎?

學生分類整理學過的四邊形,然後展示交流整理結果,組織互評,激勵學生用不同的形式整理。

學生可能用集合圖表示或其他的方法表示。

(評析:通過對所學過的四邊形進行分類整理,學生系統整理掌握的知識。)

三、從興趣出發實踐應用。

1.玩一玩。

你能把等腰梯形只剪一刀就拼成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嗎?

(評析: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也體現了玩數學的教學理念,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

2.找一找,數一數。在下面的圖形中找我們學過的圖形,數數分別有幾個?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是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凡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教師絕不要提示或暗示,凡學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師絕不要代替。

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對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爲學生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創設學生活動的空間,學生充分利用學具看一看,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說一說等操作活動,在猜想、爭論、驗證、互相補充中彙報交流、親自參與、親身感知、再現知識發展的過程,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使學生髮展了自己的數學思想,學會進行數學交流,傾聽別人的想法,並且注重了學生對四邊形的建構,使其理清關係、形成系統、完整的認識。力爭始終把學生作爲學習的主人,爲學生創設了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

國小數學教學設計模板:《分米的認識》 篇五

教學目標:

1、通過測量活動體驗1分米的長度,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和動手能力。

2、採用同桌合作、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初步理解分米、釐米、米之間的關係。

3、通過估、量的活動,發展估測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體驗1分米的長度。

2、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

3、建立 1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讓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1、兩人爲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髮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釐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師:看樣子,米和釐米用在這裏都不合適,怎麼辦呢?這時就需要一個新的長度單位來幫忙。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出示小棒)這根小棒有多長呢?你能試着估一估它大約有多長嗎?(學生彙報)

2、量一量。

(1)看來同學們的估測結果各不相同,那麼這根小棒究竟有多長呢,你能想出有什麼好的辦法知道它的長度嗎?(用尺子量)

(2)動手實踐。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師一樣長的小棒,趕快行動量一量吧。

3、學生彙報測量結果。

4、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釐米是1 分米。板書:1分米=10釐米

5、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6、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7、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8、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教具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後再測量)

量完後學生彙報交流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練習一的第3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 √ ”,錯誤的打“×”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

(2)一張牀長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釐米( )

3、填空:

5分米=( )釐米=( )毫米 30毫米=( )分米

40毫米=( )釐米=( )分米 2米=( )釐米

四、課堂作業:

1、口算:

18÷3= 3400-300= 120+400= 21÷7=6×7= 45÷5=

2、填空:

3釐米=( )毫米 ( )釐米=5分米 6分米=( )釐米

100毫米=( )釐米 ( )分米=4米 60毫米=( )釐米

3釐米5毫米=( )毫米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1分米=10釐米 1米=10分米

國小數學教案 篇六

一、教材說明;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人教版]第十一冊《圓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掌握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直徑;理解並掌握在同圓(或等圓)中直徑與半徑的關係。

3、能正確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主動探究、自主發現、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1)學生活動(邊玩邊觀察)。

①球、球相碰玩具表演。②線系小球旋轉玩具表演。

[教師要求學生將觀察到的形狀告訴大家,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圓形。這裏,教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玩具表演活動,既直觀形象,又易於發現,進而抽象出“圓”。學生從“玩”入手,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學習興趣濃厚,樂於參與,利於學習。]

(2)師生對話(學生可相互討論後回答)。

教師:日常生活中或周圍的物體上哪裏有圓?

學生:在鐘面、圓桌、人民幣硬幣上……都有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體會一下有什麼感覺?

學生用眼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感覺:……閉封的、彎曲的。

教師(多媒體演示:圓形物體→圓):這(指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麼不同呢?

學生:以前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共同特徵,都是由線段圍成的直線圖形。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指圓)這種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教師(鼓勵表揚學生):對,這個圖形就是圓,你能說說什麼是圓嗎?

學生討論後回答:圓是平面上的一種曲線圖形。(這時,教師請同學們把眼睛閉上,在腦子裏想圓的形狀,睜開眼睛再看一看,再閉上眼睛想一想,能否記住它。)

教師在此基礎上揭示課題,並請學生回答:你還想認識圓的什麼?學生說:還想認識圓的圓心、直徑、半徑……

[這裏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幫助學生正確建立“圓”的概念。]

2、探索新知。

(1)探究——圓心

① 徒手畫圓。

教師請兩個學生一同在黑板上徒手畫圓,然後請同學們評一評(3個人)誰畫的圓好呢?……師生認爲用工具畫圓才能畫得好。[師生共同表演、平等相待、大家評說、其樂融融。]

②用工具畫圓。

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工具畫圓。學生畫圓:a.用圓規畫圓;b.用圓形物體畫圓。[畫圓方法任學生自選,既體現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又體現尊重學生(個性)、教學民主。]

③找圓心。

學生動手剪一剪、折一折,再議一議、找一找……自我探索發現圓的“圓心”。[教師放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發現新知,培養探究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圓中心的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字母“O”表示。(學生在圓形紙片上點出圓心,標出字母。)

④遊戲趣味題。

在操場上,體育老師在地上畫了一個大圓,給同學們做遊戲。老師說,不管你站在什麼位置,都會派上用場。你喜歡站在什麼位置呢?請你點出來。

[教師請學生邊點邊說明這點與圓的位置關係,同時給予評說。如學生點到“圓心”,師評說:“你很有雄心,喜歡別人圍着你轉,將來必成大器。”如學生點到“圓內”,師評說:“你比較守規矩,喜歡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將來不容易犯錯誤。”如學生點到“圓上”,師評說:“你做事很有規律,能夠遵循原則,同時與‘上司’相處喜歡保持一定距離。”如學生點到“圓外”,師評說:“你很了不起,思維活躍,思路開闊,做事不願受條條框框的束縛,喜歡創新,有開拓精神,將來定會大有作爲。”……這樣教學,生動有趣,其樂無窮,激勵性強,學生樂學,學得輕鬆愉快、積極主動。學生對圓、圓心、圓內、圓上、圓外等基本概念能夠有深刻的理解。]

(2)探究——圓的直徑、半徑及其關係。

教師:你還想知道什麼?

學生:還想知道圓的直徑、半徑,直徑與半徑之間有什麼關係?……

國小數學教育教學故事 篇七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演繹出人間百態、愛恨情仇。拼搏、進取、墮落、貧窮……一次次的聚散匆匆,一幕幕的悲歡離合,都只不過你爲了走好人生這齣戲而採取的表現方式而已。而我卻把大熒屏搬上了講臺,試着去實現自己的“明星夢”。在向學生表演的同時,也在演繹着自己的人生。這齣戲的精彩程度與否,在於你是否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並最終完成那美麗的“蛻變”。轉眼間我在教師的隊伍裏默默奉獻了23年,在23年的數學教學中我有很多教學故事。我有個習慣,喜歡在上課之前,跟學生講一個與這節課相關短小的故事,大概用1-2分鐘。

我在教學《米與釐米的整理複習》時,就講了這樣的一個小故事:在數學王國裏,米和釐米是好朋友,一個胖胖的、高高的,另一個瘦瘦的、矮矮的。可是有一天他們爭吵起來,米說他的本領大,釐米說他的本領大,於是他們請數學王國的法官作評判。法官說:“請你們說出自己本領大的理由”。米大聲說:“我的本領大,例如:跑步比賽中有100米、200米、800米和10000米比賽,跨越長江的大橋和上海東方明珠的高度都是以米爲單位的。”釐米也不甘示弱,他說“門的高低、書本的大小、精密儀器的測量都是以釐米爲單位的,所以我的本領大!”法官聽後笑着說:“你們不要爭了,大的方面要米去測量,精確的測量需要釐米,不同的時候需要不同的單位測量,你們都很重要,希望你們以後更好的爲人類服務!”學生聽完故事後,覺得數學很有趣,有位學生在日記中表示,要認真學習數學,將來篇更多搞笑的數學故事與大家分享。

事實上,數學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如果老師不改進教育方法,總是以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來講授,那麼,肯定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談不上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了。要想當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就應該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同時,悉心推敲每節課的講授方法,只有學生喜歡,纔會注意聽講,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學生去聽。學無止境,讓我們學習學習再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與魅力吧!

國小生數學教學論文:學生空間觀念 篇八

一、努力讓學生去睜開慧眼觀察實物

國小生的思維一般都賴於形象思維,形成國小生的空間觀念,需要學生藉助於一定的實物。因此,在平時形成學生空間觀念的諸多過程中,我們一般都引領學生去進行觀察,以實物和圖形爲載體,以觀察爲基礎。但一些比較嚴峻的現實讓我們感到不少學生是不會觀察的,不會觀察主要體現在沒有抓住特徵去觀察,也沒有選準角度去進行觀察,總之是學生在觀察中的眼睛不慧。我們怎樣給學生觀察中的慧眼?必須力求引動學生去專注觀察,專注觀察應當屬於意義學習的範圍,國小生從一定角度說來其觀察一般比較不夠形象的實物和圖形是不夠耐心和耐性的,有必要促其耐性和耐心觀察;必須引領學生學會觀察,國小生的觀察方法不對,則影響學生正確結果的獲取,當然也就不可能建立起比較完美的空間觀念;必須加強多維觀察的訓練,也就是說我們在讓學生對圖形進行觀察時,必須充分意識到,不能僅以標準圖形去讓學生進行觀察,因爲標準圖形不可能去讓學生區分圖形的多種或者就是各種元素,當然也就不可能區分多種元素的主次了。譬如讓學生去認識梯形,如果我們僅以一個圖形讓學生去觀察,對學生領悟梯形本質建立表象是有一定影響的。在教學時,筆者有意識地將梯形進行變化,這變化不是違背其本質特徵的變化,而是在位置上的變化,而是在大小上的變化,更是在形狀的變化。學生在比較多地觀察到本質不變的梯形基礎上,對梯形的認識才算得上是比較完美的,建立起來的表象纔算得上是高度清晰的。

二、努力讓學生去開動腦筋展開想象

國小生往往多具有其思維的惰性,即使是對相當形象直觀的實物或者就是圖形,也往往不去思考其實物和圖形的特徵,最爲明顯的是觀察和思維的嚴重剝離,沒有做到觀察爲思維進行服務,更沒有做到利用思維對觀察進行抽象性的提升。在建立學生空間觀念的教學中,這樣的觀察是不具任何意義的。所以,國小數學教學形成學生空間觀念必須努力促使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開動腦筋展開想象,首先是時段上的開足腦筋,提倡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要求學生不要去做不思考之觀察的無用功,就像閱讀教學中所提倡的不動筆墨不看書一樣。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電子白板進入課堂,給學生邊看邊思考帶來了便捷。我們可以在白板上呈現完整的靜態性的圖形,讓學生進行整體性的觀察思考;我們也可以去演示圖形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去領略動態性的圖形,這樣可以豐富學生的思考途徑,進而從動態的角度研究這圖形,這樣學生的想象則會產生質的飛躍,建立起動態形成基礎上的空間觀念;我們也可以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對一些生活現象進行回憶性的想象,像過電影一樣。譬如教學相關圓的認識時,我們不妨讓學生去閉目想象鐘面,思考思考秒針的滴滴答答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使你產生怎樣的認識。在學生進行如此豐富而又深刻想象的基礎上,空間想象能力會逐步得到提高,從一定意義上說,學生的想象潛能得以充分挖掘出來,學生的思維得以比較充分地發揮出來,那空間觀念的形成則完全可能是水到渠成和事半功倍。如讓學生去想象鐘面秒針、分針、時針的運動過程和運動軌跡後,學生便對圓的本質特徵有了比較深刻而又完滿的認識。

三、努力讓學生去抓住本質思考探索

國小生學習數學空間觀念的形成,我們比較多地看到的現象是學生缺失思考探索的習慣和精神,雖然有些學生也想獲取思考探索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局面,但往往山窮水盡疑無路時又不敢或者就根本不去前行了,這應當是有悖於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學習理念的。所以,國小數學教學形成學生空間觀念必須讓一個個學生形成勇於探索的精氣神兒,讓他們去超越知識,激發他們探索基礎上創新創造的積極性。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慾望,國小生雖然小,但成功的慾望也是比較強烈的,作爲教師應當擅長於讓國小生獲取探究的成功。平時國小生在數學空間觀念的形成上的探究成功令筆者意識到的是:我們必須讓點點滴滴的成功成爲學生探究意志和能力形成的鋪路石,也必須努力讓一個個學生都能獲取點點滴滴的探索成功。在讓學生形成空間觀念的獲取成功中,筆者藉助於真學課堂的打造,建立起互動學習小組,開展學生之間傳幫帶,促使每個學生都有發揮潛能探索的餘地。譬如教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筆者事先將兩幅長方形的畫進行復印,然後分發給每個學生。學生拿着這複印的長方形圖畫,用尺子分別量出兩幅畫的長和寬,在每個學生都量出準確數據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去思考自己的發現。學生思考自己發現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在探究圖形的放大和縮小的規律。然後再讓學生去交流自己的發現,學生在交流自己發現時,筆者也看到學生在表述時不盡十分的到位,而此時再讓學生對他人的表達進行一定意義上的爭辯。學生進行爭辯的過程,也可以說是真理越爭越明的過程,更是學生在爭辯過程中形成理想的探究精神和習慣的過程。由此,圖形的放大和縮小之規律在學生的心目中顯得更爲清晰,學生對空間觀念形成的探究興趣也顯得越發的濃厚。

作者:徐豔單位:阜寧縣實驗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