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文物管理評估報告多篇

文物管理評估報告多篇

【第1篇】度市文物局績效管理工作自查報告

一、基本情況

全面從嚴治黨方面。,市文物局黨組堅決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層層壓實管黨治黨主體責任,鍥而不捨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市委貫徹落實辦法,紮實推進巡視整改工作,切實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爲推動我局中心工作及首都文博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

全面高效履職方面。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市文物局聚焦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圍繞貫徹落實新版總規,下大力抓好中軸線申遺、老城整體保護和'三個文化帶'建設,工作有序推進。完成了市委重點督查任務3項,市政府重點工作任務xx項,如期完成年度xx項績效任務。

全面依法行政方面。圍繞法治政府建設,切實加強依法行政組織領導,完善各項工作制度,完善決策機制,加強法制培訓,開展普法教育,遵守行政執法程序,規範行政執法行爲,提升行政執法效能,依法決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全面預算管理方面。加強全面預算管理,在預算管理中融入績效理念,將績效目標設定、績效跟蹤、績效評價及結果應用納入預算管理全過程,建立規範、科學、高效的預算管理體系,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全面優化服務方面。進一步規範權力清單,制定了《xx市文物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相關工作方案》。推進'一網通辦',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100%.爲配合'一窗受理'工作的進行,全面梳理了公共服務事項辦事流程,新增了'審覈要點'等要素。努力優化提升服務能力。

二、主要工作

(一)全面從嚴治黨情況

1.層層壓實主體責任。嚴格履行管黨治黨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黨組書記帶頭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 ,班子成員認真落實分管職責,全年組織召開黨組會議31次,14次研究全面從嚴治黨工作。部署落實基層黨支部規範化建設工作及黨員黨組織'雙報到'工作。召開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會議,部署年度黨建重點任務,組織層層簽訂個性化黨風廉政責任書,層層壓實責任,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黨建工作格局。

2.強化思想理論武裝。紮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把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爲首要政治任務,全面組織局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15次,舉辦系統處級幹部輪訓班、黨組織書記培訓班等培訓。

3.鍥而不捨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市委貫徹落實辦法。制定《中國共產黨xx市文物局黨組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實施意見》,持之以恆正風肅紀。深入開展'爲官不爲''爲官亂爲''爲官慢爲'問題專項治理。聯合駐市文化局紀檢監察組開展了3次進一步糾正'四風'問題的實地突擊監督檢查。

4.紮實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強化反腐敗鬥爭。制定《中國共產黨xx市文物局黨組黨建和黨風廉政工作要點》。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納入到各級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及各級各類培訓。強化廉政警示教育,組織召開市文物局系統領導幹部警示教育大會。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心態',發揮黨紀黨規的震懾作用。

5.全面落實巡視整改工作。把市委巡視整改工作作爲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抓,認真研究制定《落實市委第六巡視組巡視反饋意見整改工作方案》,細化任務分工,明確責任和整改時限,綜合施策,標本兼治,紮實推進整改任務落實。

【第2篇】文物民俗行政管理社會實踐報告

興國禪寺位於濟南市南約2.5公里處的千佛山上,坐落在千佛山陰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創建於隋開皇年間,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經擴建,改稱爲“興國禪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明代寺院擴建,遂成香火勝地。建寺初期原有佛像一千尊,這是濟南較早的佛教造像羣,對研究我國隋代佛教文化,頗有價值。

一、調查目的

增進對家鄉文物與民俗的認識與瞭解,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意識

二、調查方式

訪談、照相、圖書文獻

三、調查時間

1月30日2月3日

四、調查內容

通過寺內主持的講解及各種記載資料,瞭解佛像的發展歷史、保護情況和興國禪寺的民俗風情

1、興國禪寺的發展歷史

興國禪寺創建於隋開皇年間,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經擴建,改稱爲“興國禪寺”。宋末明初,因連年戰亂,寺院“殿堂蓁蕪,無存一磚一瓦”。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蘇賢捐資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及僧寮、庫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殿內塑釋迦牟尼、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像。清朝嘉慶至咸豐年間(公元1796一1860年)又加以修葺,並增建觀音殿等建築。現存寺廟主要是明清時格局和規模。“文化大革命”中,佛像遭到人爲破壞。1979年3月,市政府撥專款,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組織專業人員按原樣進行修復,再度生輝。近幾年來,全體僧衆在佛底方丈的帶領下,積極籌款維修寺廟,保護文物古蹟。1983年,興國禪寺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10月交給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1月,在這裏成立了濟南市佛教協會籌備辦公室。1月20日,興國禪寺僧人及周圍信徒約六十人在這裏舉行了“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次佛教活動,4月20日開始對外開放,接待四方信衆及中外來賓。1987年開始修復鍾、鼓樓及大雄寶殿,現已全部竣工,殿內佛像也得到修整,恢復原貌。

作爲一近千年的古剎,興國寺在歷史的考驗下,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樣。走入其內,古樹佛像經歷時間的洗禮,煥發出了歲月唯有的魅力。身在其中,總不自覺的被時間的厚重所吸引,不禁感嘆:歷史的光彩是無以倫比的,這種獨特性一經破壞就無法恢復,保護文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興國寺雖經修復,基本恢復原貌,但後期的加工與燦爛文化相比總是格格不入。還記得寺口售票人員不經意向我說起,原有的一千尊佛現在只剩一百多個,可悲啊!不知他是懷着怎樣的心情說起這句話,但我卻體會到話語中無盡的無奈,即使我們現在努力,那也只是後期的恢復,原有的破壞無法復原。一個文物記載了近千年的歷史,這筆財富無可估量,就像寺內師傅所說:這是全人類的寶藏,我們都應該用盡畢生心血珍愛它。

2、興國禪寺具體文物保護情況

千佛崖,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崖上有隋開皇七年至開皇十五年(公元587~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各佛像有的高居壁頂,有的舉手可及,有的一二尊成窟,有的三五尊成區,參差錯落。據記載,這些佛像雕刻精緻,刀法純熟,線條流暢,體態豐腴,栩栩如生。有的身着錦衣,有的手拈蓮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結跏趺坐,有的合掌禪定,神態各異,惟妙惟肖。現尚存的佛像只有少數可以看清面貌。(見照片2)

極樂洞是其中的主窟,“文化大革命”中,佛像遭到人爲破壞。壁中原刻有佛像一百多個,至今大多佛像已模糊不清。(見照片3)

寺內刻有金剛經、般若經等的石碑在多次破壞及風吹日曬後也已字跡模糊。(見照片4)

據興國禪寺的主持心現大師說,興國寺原有佛像九百餘個,現只剩一百三十多個。心現師傅在三十年前來到興國寺,從此就將保護佛像看做在自己的使命。臨行時大師感慨道,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來了解一下我們的文物,或許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就會流傳下去。按心現大師的理解,佛教只有在經濟發達的時候纔會得到發展,我們可以欣慰的是,隨着經濟的發展,佛教文化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3、興國禪寺的民俗文化

自元代始,興國寺在“三月三”,“九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屆時四方信衆來廟參拜,與寺內大師討論佛法。寺內的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千佛崖、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都是人們必遊之地。(見照片5)每年廟會我們都可以欣賞到風箏扎制、木版年畫的製作、陶瓷加工及剪紙、魯繡、麪塑甚至織布紡紗、打鐵這些工藝製作,在體會民俗風情的同時,還會有千佛山說書會民俗表演。地方特色的小吃也成廟會的另外一個特點。

千佛山“三月三”廟會歷史悠久,古時是人們踏春賞花、瞻拜趕會的節日,後演變爲集中展示民俗文化、頗具鄉土氣息的民間盛會,以展示民俗魅力、體現民俗精彩爲使命,蘊含着此地由來已久的民俗風情。

重陽節千佛山廟會也是歷史悠久。深秋季節,滿山紅葉流丹,黃花撒金,松柏瀉翠,于山巔“賞菊崖”上正可欣賞宜人美景,所以每年“九九”重陽節,便有大批文人騷客,攜茱萸酒,拎菊花糕來登山賞菊。元代曾定三月三、九月九於各州縣通告祭祀三皇伏羲、燧人、神農。此間,寺內僧人舉辦佛事活動,香菸繚繞,經聲佛號,鐘磬揚韻。是日,達官貴人,善男信女,鹹來焚香叩拜,然後遊山賞景,平民百姓也來虔誠禱告,乞求神靈庇佑。爲應祭祀需要,商賈便帶着應時的商品進山來。從此,千佛山也就由單純的文人登高,變成了各階層羣集的廟會了。

五、調查體會

興國禪寺創建於隋唐時期,每一處歷史文化遺存,都承載着這個城市的歷史信息,是城市的歷史記憶,可以說,它是城市的文脈和靈魂,起着標識城市歷史,詮釋城市發展進程的作用。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對於體現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品位,具有特殊的意義。歷史文化遺存也是一種資源,保護好它,進而利用它推動城市的旅遊事業以及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發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點,隨着對外開放的日益深化會越來越明顯。

當前,我們必須看到,我們倖存下來的歷史文化遺存就那麼一點,而且還是那麼的不完整。即便如此,它們有許多仍然面臨着隨時被破壞的危險,隨時都有可能在歷史演變的同時永遠消失。形勢實在是非常之嚴重!歷史文物就如同民俗風情一樣,經歷了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的洗禮依然熠熠生輝,它們的魅力正在於歷史的沉澱與積累,一旦破壞將不復存在。這樣做的結果,割斷了城市的文脈,葬送了城市的靈魂。保護全人類的財富是每個人的責任與使命,我們必須馬上行動!

【第3篇】行政管理專業文物民俗社會實踐報告

興國禪寺位於濟南市南約2.5公里處的千佛山上,坐落在千佛山陰山半腰,南依峭壁,北面泉城,是千佛山的主體建築。創建於隋開皇年間,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經擴建,改稱爲“興國禪寺”。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明代寺院擴建,遂成香火勝地。建寺初期原有佛像一千尊,這是濟南較早的佛教造像羣,對研究我國隋代佛教文化,頗有價值。

一、調查目的

增進對家鄉文物與民俗的認識與瞭解,加強對文物的保護意識

二、調查方式

訪談、照相、圖書文獻

三、調查時間

xx年1月30日——xx年2月3日

四、調查內容

通過寺內主持的講解及各種記載資料,瞭解佛像的發展歷史、保護情況和興國禪寺的民俗風情:

1、興國禪寺的發展歷史

興國禪寺創建於隋開皇年間,時稱“千佛寺”。唐貞觀年間,經擴建,改稱爲“興國禪寺”。宋末明初,因連年戰亂,寺院“殿堂蓁蕪,無存一磚一瓦”。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蘇賢捐資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及僧寮、庫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殿內塑釋迦牟尼、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像。清朝嘉慶至咸豐年間(公元1796一1860年)又加以修葺,並增建觀音殿等建築。現存寺廟主要是明清時格局和規模。“文化大革命”中,佛像遭到人爲破壞。1979年3月,市政府撥專款,本着“修舊如舊”的原則,組織專業人員按原樣進行修復,再度生輝。近幾年來,全體僧衆在佛底方丈的帶領下,積極籌款維修寺廟,保護文物古蹟。1983年,興國禪寺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10月交給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1月,在這裏成立了濟南市佛教協會籌備辦公室。1月20日,興國禪寺僧人及周圍信徒約六十人在這裏舉行了“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次佛教活動,4月20日開始對外開放,接待四方信衆及中外來賓。1987年開始修復鍾、鼓樓及大雄寶殿,現已全部竣工,殿內佛像也得到修整,恢復原貌。

作爲一近千年的古剎,興國寺在歷史的考驗下,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模樣。走入其內,古樹佛像經歷時間的洗禮,煥發出了歲月唯有的魅力。身在其中,總不自覺的被時間的厚重所吸引,不禁感嘆:歷史的光彩是無以倫比的,這種獨特性一經破壞就無法恢復,保護文物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與義務。興國寺雖經修復,基本恢復原貌,但後期的加工與燦爛文化相比總是格格不入。還記得寺口售票人員不經意向我說起,原有的一千尊佛現在只剩一百多個,可悲啊!不知他是懷着怎樣的心情說起這句話,但我卻體會到話語中無盡的無奈,即使我們現在努力,那也只是後期的恢復,原有的破壞無法復原。一個文物記載了近千年的歷史,這筆財富無可估量,就像寺內師傅所說:這是全人類的寶藏,我們都應該用盡畢生心血珍愛它。

2、興國禪寺具體文物保護情況

千佛崖,在興國禪寺院內南側,崖上有隋開皇七年至開皇十五年(公元587~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各佛像有的高居壁頂,有的舉手可及,有的一二尊成窟,有的三五尊成區,參差錯落。據記載,這些佛像雕刻精緻,刀法純熟,線條流暢,體態豐腴,栩栩如生。有的身着錦衣,有的手拈蓮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結跏趺坐,有的合掌禪定,神態各異,惟妙惟肖。現尚存的佛像只有少數可以看清面貌。(見照片2)

極樂洞是其中的主窟,“文化大革命”中,佛像遭到人爲破壞。壁中原刻有佛像一百多個,至今大多佛像已模糊不清。(見照片3)

寺內刻有金剛經、般若經等的石碑在多次破壞及風吹日曬後也已字跡模糊。(見照片4)

據興國禪寺的主持心現大師說,興國寺原有佛像九百餘個,現只剩一百三十多個。心現師傅在三十年前來到興國寺,從此就將保護佛像看做在自己的使命。臨行時大師感慨道,如果每個人都像你一樣來了解一下我們的文物,或許歷史留給我們的財富就會流傳下去。按心現大師的理解,佛教只有在經濟發達的時候纔會得到發展,我們可以欣慰的是,隨着經濟的發展,佛教文化會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

3、興國禪寺的民俗文化

自元代始,興國寺在“三月三”,“九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屆時四方信衆來廟參拜,與寺內大師討論佛法。寺內的大雄寶殿、觀音堂、彌勒殿、對華亭、千佛崖、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呂祖洞都是人們必遊之地。(見照片5)每年廟會我們都可以欣賞到風箏扎制、木版年畫的製作、陶瓷加工及剪紙、魯繡、麪塑甚至織布紡紗、打鐵這些工藝製作,在體會民俗風情的同時,還會有千佛山說書會民俗表演。地方特色的小吃也成廟會的另外一個特點。

千佛山“三月三”廟會歷史悠久,古時是人們踏春賞花、瞻拜趕會的節日,後演變爲集中展示民俗文化、頗具鄉土氣息的民間盛會,以展示民俗魅力、體現民俗精彩爲使命,蘊含着此地由來已久的民俗風情。

重陽節千佛山廟會也是歷史悠久。深秋季節,滿山紅葉流丹,黃花撒金,松柏瀉翠,于山巔“賞菊崖”上正可欣賞宜人美景,所以每年“九九”重陽節,便有大批文人騷客,攜茱萸酒,拎菊花糕來登山賞菊。元代曾定三月

三、九月九於各州縣通告祭祀三皇——伏羲、燧人、神農。此間,寺內僧人舉辦佛事活動,香菸繚繞,經聲佛號,鐘磬揚韻。是日,達官貴人,善男信女,鹹來焚香叩拜,然後遊山賞景,平民百姓也來虔誠禱告,乞求神靈庇佑。爲應祭祀需要,商賈便帶着應時的商品進山來。從此,千佛山也就由單純的文人登高,變成了各階層羣集的廟會了。

五、調查體會

興國禪寺創建於隋唐時期,每一處歷史文化遺存,都承載着這個城市的歷史信息,是城市的歷史記憶,可以說,它是城市的文脈和靈魂,起着標識城市歷史,詮釋城市發展進程的作用。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對於體現城市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品位,具有特殊的意義。歷史文化遺存也是一種資源,保護好它,進而利用它推動城市的旅遊事業以及經濟、文化與社會的發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點,隨着對外開放的日益深化會越來越明顯。

當前,我們必須看到,我們倖存下來的歷史文化遺存就那麼一點,而且還是那麼的不完整。即便如此,它們有許多仍然面臨着隨時被破壞的危險,隨時都有可能在歷史演變的同時永遠消失。形勢實在是非常之嚴重!歷史文物就如同民俗風情一樣,經歷了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的洗禮依然熠熠生輝,它們的魅力正在於歷史的沉澱與積累,一旦破壞將不復存在。這樣做的結果,割斷了城市的文脈,葬送了城市的靈魂。保護全人類的財富是每個人的責任與使命,我們必須馬上行動!

【第4篇】文物安全管理自查報告

文物安全管理自查報告

按照市文物局召開的全市文物安全工作會議要求及自治區文物局下發的有關賀蘭山東麓文物安全通知,我處各部門加強文物遺址及不可移動文物安全管理,防止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切實解決文物安全突出問題。現將文物安全工作自查總結如下:

一、文物遺址安全工作

針對文物遺址安全,文物管理科建立健全文物安全檢查巡查、隱患整改、保養維護等制度,定期檢查和重點檢查,開展全面細緻的日常巡查。組織對陵區文物遺址的安全巡視,加大陵區文物保護力度,堅決做好陵區內的防盜、防火、防破壞工作,確保陵區文物古蹟的安全。發現隱患及時上報整改,建立完善的文物檔案和安全保護巡查記錄。一旦發生文物消防或其他安全事故,啓動文物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針對陵區放牧等破壞陵區生態平衡行爲,隨時進行排查巡視,發現問題及時上報。

二、可移動文物安全工作

西夏陵區不可移動文物主要集中展示、保管於西夏博物館,西夏博物館館藏文物5千多件,包括博物館陳列展示及文物庫房收藏保管文物,博物館針對國家一級文物唐卡絹畫設立恆溫恆溼櫃,珍貴文物定製匣囊,妥善保管文物,一般文物按照質地、尺寸進行分類存放,確保文物保存環境安全。文物庫房鑰匙設專人保管,制定出入庫房登記制度,確保可移動文物安全。博物館設有安防監控系統,有效保證文物安全。

三、消防安全工作

爲了消除陵區消防安全隱患,管理處定期對博物館、辦公區、宿舍安全進行全面消防安全檢查。在加強人防、物防的同時,對技防設備進行了認真的檢查,要求全體人員加強安全意識,保證文物安全。管理處結合已有的安全、消防預案和領導幹部24小時值班制度,要求帶班領導要切實履行值班職責,堅守崗位發現問題及時妥善處置。定期開展防火安全演練,消防設施檢查,安防人員培訓,使之瞭解和熟悉消防器材的使用性能,掌握各類滅火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做到了消防安全工作有措施、有演練、無隱患。

我處始終把文物安全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在制定各項安全保衛工作制度、防火防盜應急預案等基礎上,開展好自查自究,確保文物安全無死角。多年來未發生任何安防消防責任事故,今後我處將一如既往的開展文物安全工作,切實做好西夏陵文物遺址及可移動文物保護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