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政府管理創新報告多篇

政府管理創新報告多篇

【第1篇】政府創新能力的調查報告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全黨要緊緊圍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增強新本領。我認爲,這裏強調的四個新,核心在創新,離開了創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就會成爲空中樓閣。因此,全黨和黨領導的各類權力機關、羣團組織都要致力於創新,作爲行政機關的政府尤其要重視創新,不斷提高創新能力。

提高政府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政府創新能力是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爲了實現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我們黨堅持在憲法的範圍內活動,不是以黨代政,而是通過政府的行政權威和職能,去實現對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如果政府的創新能力強,就必然能創造性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政府工作生機勃勃,行政效能不斷提高,確保黨的執政目標和執政意圖得到實現。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反之,如果政府沒有創新能力,思想僵化,不能突破舊觀念、舊體制和老辦法的束縛,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不可能很好地得到貫徹落實,就不可能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羣衆的利益,從而偏離黨的執政目標,使黨的執政意圖落空。這樣,就將削弱黨的執政能力。

提高政府創新能力是我們黨推進改革和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正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利益關係和社會矛盾紛繁複雜。對於這些新問題和複雜矛盾,沒有現成的好辦法,只能靠各級政府發揮創新精神,通過創新才能提出好的對策和辦法。只有創新,我們才能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

政府創新能力的內涵

政府創新能力具有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發展理念的創新。經濟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發展理念就不能一成不變。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發展理念。進入新世紀,我們黨在發展理念上的最大創新,就是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是政府發展理念創新的根本要求。如對農村工業發展,過去我們曾提倡村村冒煙、戶戶點火,企圖走非城鎮化工業發展道路。受資源和生態的限制,現在此路難以爲繼,要求我們只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引導農村工業向園區、城鎮集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二是政策的創新。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政策都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爲解決特定問題而制定出來的,社會條件和麪臨的問題變了,就要求我們的政策也要跟着變化,或用新政策取代舊政策,或對原有的政策進一步加以完善。三是行政管理的創新。要通過深化改革和規範行政行爲,認真解決某些政府職能部門和領域存在着的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罰款等權力尋租的問題,防止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獲利途徑審批化,審批行爲複雜化。四是公共服務的創新。重點是要解決好動力不夠的問題,發動羣衆參與縣、鄉基層政府領導人員的考評工作,增強政府工作人員創新公共服務的動力;解決好財力不夠的問題,合理劃分財權和事權,讓基層政府有辦事的財力;解決好地方政府包攬公共服務、力不從心的問題,通過改革將一些公共服務功能轉向非政府組織,讓社會力量承擔和參與公共服務。

政府創新能力的源泉

政府創新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要從三個方面獲得增強創新能力的源泉。一是制度源泉。政府的創新必須依靠制度的力量。要依法建立和完善民主決策制度、政務公開制度和官員的責任追究制度,變過去的關門搞決策爲開門搞決策,實行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使決策更爲科學、更爲民主,真正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二是人才源泉。要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選賢任能,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幹部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鼓勵和支持他們在工作中不斷創新,通過他們的創新去帶動政府工作的創新,實現政府創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羣衆源泉。政府的所有創新都必須來自於羣衆,服務於羣衆,脫離了羣衆的創造,政府的創新活動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採取設立市長熱線電話、網上留言、聽證制度、邀請市民代表旁聽政府會議等措施,暢通政府與羣衆聯繫的各種渠道,讓基層的聲音、羣衆的聲音全面地、真實地、及時地反映上來,成爲制定政策、確定工作任務的依據。

政府創新能力的評判

一是要通過客觀結果來評判,主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是不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開展行政活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是評價地方政府創新能力和工作的根本標準。具體而言,我們不僅要看經濟發展的速度,而且要看消耗資源的產出效率、經濟發展是否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後勁,還要看就業是否有增加、教科文衛事業是否有相應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否有提高、生態環境是否有改善。

二是要通過公衆的主觀感受來評判,主要看公衆的滿意度。政府的創新能力強不強、工作成效大不大,最終不能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要由最廣大人民羣衆來評判。爲此,政府要推進政務公開,使政府的工作爲人民羣衆所理解;要在分配

上兼顧效率與公開,讓人民羣衆享受到、感受到發展的成果和實惠;要樹立情爲民所繫、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的政府形象,教育廣大政府工作人員勤政廉政,愛民親民,求真務實,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第2篇】努力建設法治政府推動政府管理創新的工作報告

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對新時期的政府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之路,形成順應時代潮流、符合發展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爲此,政府就必須從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體制、管理機制、管理方式乃至政府工作人員的行爲等各個方面有一個大的轉變。

一、進一步更新政府管理理念。

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時代在前進,要求政府必須站在時代的前沿、全局的高度確立了新的政府管理理念,那就是:第一,政府職能是有限的。在政府管理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主決定的關係中,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主決定應當具有優先地位。即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事情,政府就不要管理。在政府管理與市場競爭的關係中,市場應當是第一位的,政府應當是第二位的。政府應當是市場的服務者、維護者和指導者,政府不能試圖凌駕於市場之上,甚至去改變市場的運作機制和運作規律。在政府管理與社會自律的關係中,應當以社會自律爲主,凡是通過社會自律能解決的問題,政府一般不要去幹預。因爲社會自律更具親和力,並且成本低。第二,政府管理方式應當是規則導向型的。現行行政應當從那種以隨意性、盲動性、命令性爲特徵的權力導向型管理逐步轉變爲具有穩定性、規範性、預期性和多樣性的規則導向型管理。壓濾機濾布在協調和統一使用各種調控手段的前提下,由重直接管理、靜態管理和事前管理逐步轉向重間接管理、動態管理和事後管理。第三,政府行政行爲的運作應當是透明的。要求行政權力行使的依據、程序公開,行政權力行使的過程更加開放,公衆參與度更強,監督機制更加完備。第四,政府應當是高效、便民的。必須儘可能爲管理相對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簡化管理程序,避免老百姓因政府管理行爲而投入大量的不必要的金錢、時間和精力。第五,政府應當是講誠信的。市場經濟要求建設社會信用機制,而其中的政府守信是基石。誠信政府要求對老百姓要給予信賴保護,行政機關發佈信息要真實可靠,政策要相對穩定,行爲變更要有明確預期,造成損害依法補償。第六,政府應當是負責任的。對公民而言應當是“權利本位”,而對政府而言則應當是“義務本位”、“責任本位”,就是說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

二、進一步轉變政府管理職能。

解決政府職能問題的基本精神就是一要到位,二要全面,避免政府職能“錯位”、“越位”和“缺位”。因此,在政府職能轉變中,必須克服舊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政府包辦一切的觀念,把那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情,真正交給企業、市場、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交給市場主體,從而真正把政府的職能、政府的着眼點放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同時,注意全面履行上述四項主要職能,發揮其綜合作用。一是要重視經濟調節,加強市場監管,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改進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方式,強化服務,爲市場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二是加強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管理體制,健全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長效機制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能力。維護社會公正、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三是加強公共服務,全面履行職能。公共服務是當前政府工作中的薄弱環節,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就必須把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更多地向公共服務傾斜,不斷完善公共政策,加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公共服務系統,着力解決農村發展,就業、公共衛生和社會保障等重大民生問題。

三、進一步理順政府管理體制。

要形成行爲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就必須克服政企政事、政社不分的弊端。主體不分、權責不明,行爲就無法規範,運轉就不能協調;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就無法做到公正透明和廉潔高效。以往行政審批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根源也在於此。因此,抓住了行政許可制度改革,就抓住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突破口。要通過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進一步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係,一是要明確各類主體在市場中的地位。真正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與其作爲國有資產出資人的職能分開,從而確保企業作爲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的各項權利。濾布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二是要規範政府行爲,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審批事項,簡化審批手續,發揮市場的功能和作用。同時科學制定產業政策,健全信息發佈制度,嚴格行業標準,規範市場准入,抑制無序競爭,解決政市不分的問題。三是進一步理順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關係,推進事業單位分類管理和改革,依法規範行政機關對事業單位的授權行爲,解決政事不分的問題。四是積極發展和規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按照市場化的原則,規範和發展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組織,引導發揮社會各個方面的積極性,解決政社不分的問題,

四、進一步健全政府管理機制。

健全政府管理機制必須符合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這三項要求相互促進並且各有偏重。要做到科學執政,就需要建立政府決策的公衆參與、程序公開的機制,使決策得到充分論證,以具備深厚的民主基礎並使之制度化、法制化;要做到民主執政,就需要更廣泛、更深入、更便捷地聽取人民羣衆的意見,而這離不開現代管理經驗和科技手段,也離不開法制的保障;要做到依法執政,就要在科學和民主的基礎上建立權力與責任掛鉤、與利益脫鉤的機制,加強行政監督,就要建立和完善對政府決策和行政行爲的信息反饋、監督制約、責任追究的機制,切實保證政府決策的科學民主和依法進行。當前正處在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迅速發展的時代,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依法行政也開始進入建設法治政府的新階段,建立和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更爲迫切。要通過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和決策責任制度等,全面體察民情、民意,廣泛集中民智,接受人民羣衆的監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政府管理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才能保證建設法治政府歷史進程的順利進行,才能不斷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

五、進一步創新政府管理方式。

創新政府管理方式,就是要按照執政爲民的總體要求,由“管理型”政府轉變爲“服務型”政府,實現政府管理的公開透明和便民高效。這不僅是政府管理方式創新的重要目標,也是行政許可法的明確要求。第一,要建設“陽光”政府,實行政務公開。因爲只有公開透明,才能廉潔高效。要不斷推進鄉鎮和縣級政務公開制度化、規範化,繼續搞好市(地)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試點,重點開展行政審批、社會保障、教育衛生、環境保護和防僞打假等政務信息公開服務。特別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部門和單位,都要逐步實行辦事公開制度。增強辦事透明度,接受羣衆監督。第二,要建設高效政府,不斷強化服務。積極探索強化事後管理、動態管理、間接管理等方式,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減少因管理方式不當產生的問題。特別是要儘快探索和實現相對集中辦公、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服務等便民措施。通過政府管理方式的創新,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第三,要建設依託科技發展,推行電子政務。在創新管理方式的過程中,要適應現代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發展的潮流,及時運用科技進步成果,提高管理和服務的綜合效能。要改變政府機關落後、沉悶的辦公條件和環境,有計劃分步驟地推行電子政務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政府的組織和管理,及時把政府決策、服務程序、辦事方法向社會公佈,爲人民羣衆提供公開、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務,樹立現代政府“電子”政府的良好形象。

六、進一步規範政府管理行爲。

新的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體制、管理機制和管理方式,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政府工作人員的管理行爲上。按照新時期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政府工作人員的管理行爲應當符合以下要求:一是行爲合法。作出的行政行爲必須有法律依據並符合法律的規定,不僅要求自己的行爲要守法,還必須積極主動地擔負起法律賦予的職責,保障和實現人民羣衆的利益。二是行爲合理。即使沒有法律規定或者在法律規定的幅度內,行政行爲也必須是合情、合理和適當的,不能顯失公允、隨意而爲、朝令夕改、因人而異。三是講求效率。即便是合法、公正的行政行爲,也必須是及時的、低成本的,在作出行政決定、設定或者實施行政許可時,要充分論證其必要性,是否可以採取成本更低、效益更好的其他措施,行政決策或者行政許可實施後,要定期進行科學的評估,該變更的變更、該修改的修改、該取消的取消,保證人民羣衆的利益及時、有效地得以實現。四是講求程序。就是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辦事,能夠公開的要向羣衆公開、能夠儘量簡便的要儘量簡便,並接受人民羣衆和專門監督主體的監督。

【第3篇】提高政府創新能力的調察報告

提高政府創新能力的調察報告 黨的xx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全黨要緊緊圍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增強新本領。我認爲,這裏強調的“四個新”,核心在創新,離開了創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就會成爲空中樓閣。

因此,全黨和黨領導的各類權力機關、羣團組織都要致力於創新,作爲行政機關的政府尤其要重視創新,不斷提高創新能力。 提高政府創新能力的必要性 政府創新能力是執政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

爲了實現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科學執政,我們黨堅持在憲法的範圍內活動,不是以黨代政,而是通過政府的行政權威和職能,去實現對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如果政府的創新能力強,就必然能創造性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使政府工作生機勃勃,行政效能不斷提高,確保黨的執政目標和執政意圖得到實現。

也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我們黨的執政能力。反之,如果政府沒有創新能力,思想僵化,不能突破舊觀念、舊體制和老辦法的束縛,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不可能很好地得到貫徹落實,就不可能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人民羣衆的利益,從而偏離黨的執政目標,使黨的執政意圖落空。

這樣,就將削弱黨的執政能力。 提高政府創新能力是我們黨推進改革和發展的迫切需要。

當前我國正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各種利益關係和社會矛盾紛繁複雜。對於這些新問題和複雜矛盾,沒有現成的好辦法,只能靠各級政府發揮創新精神,通過創新才能提出好的對策和辦法。

只有創新,我們才能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要求,做到發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開放有新局面,各項工作有新舉措。 政府創新能力的內涵 政府創新能力具有豐富的內涵,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發展理念的創新。

經濟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發展理念就不能一成不變。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發展理念。

進入新世紀,我們黨在發展理念上的最大創新,就是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是政府發展理念創新的根本要求。

如對農村工業發展,過去我們曾提倡“村村冒煙、戶戶點火”,企圖走非城鎮化工業發展道路。受資源和生態的限制,現在此路難以爲繼,要求我們只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引導農村工業向園區、城鎮集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二是政策的創新。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

政策都是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爲解決特定問題而制定出來的,社會條件和麪臨的問題變了,就要求我們的政策也要跟着變化,或用新政策取代舊政策,或對原有的政策進一步加以完善。三是行政管理的創新。

要通過深化改革和規範行政行爲,認真解決某些政府職能部門和領域存在着的“xx、執法就是罰款”等權力尋租的問題,防止“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獲利途徑審批化,審批行爲複雜化”。四是公共服務的創新。

重點是要解決好動力不夠的問題,發動羣衆參與縣、鄉基層政府領導人員的考評工作,增強政府工作人員創新公共服務的動力;解決好財力不夠的問題,合理劃分財權和事權,讓基層政府有辦事的財力;解決好地方政府包攬公共服務、力不從心的問題,通過改革將一些公共服務功能轉向非政府組織,讓社會力量承擔和參與公共服務。 政府創新能力的源泉 政府創新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要從三個方面獲得增強創新能力的源泉。

一是制度源泉。政府的創新必須依靠制度的力量。

要依法建立和完善民主決策制度、政務公開制度和官員的責任追究制度,變過去的關門搞決策爲開門搞決策,實行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和聽證制度,使決策更爲科學、更爲民主,真正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二是人才源泉。

要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選賢任能,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幹部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鼓勵和支持他們在工作中不斷創新,通過他們的創新去帶動政府工作的創新,實現政府創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羣衆源泉。

政府的所有創新都必須來自於羣衆,服務於羣衆,脫離了羣衆的創造,政府的創新活動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採取設立市長熱線電話、網上留言、聽證制度、邀請市民代表旁聽政府會議等措施,暢通政府與羣衆聯繫的各種渠道,讓基層的聲音、羣衆的聲音全面地、真實地、及時地反映上來,成爲制定政策、確定工作任務的依據。

政府創新能力的評判 一是要通過客觀結果來評判,主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是不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開展行政活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是評價地方政府創新能力和工作的根本標準。

具體而言,我們不僅要看經濟發展的速度,而且要看消耗資源的產出效率、經濟發展是否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後勁,還要看就業是否有增加、教科文衛事業是否有相應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否有提高、生態環境是否有改善。 二是要通過公衆的主觀感受來評判,主要看公衆的滿意度。

政府的創新能力強不強、工作成效大不大,最終不能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要由最廣大人民羣衆來評判。爲此,政府要推進政務公開,使政府的工作爲人民羣衆所理解;要在分配 上兼顧效率與公開,讓人民羣衆享受到、感受到發展的成果和實惠;要樹立情爲民所繫、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的政府形象,教育廣大政府工作人員勤政廉政,愛民親民,求真務實,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第4篇】2022年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政府工作報告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根據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和《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國發〔2022〕32號)等文件精神,爲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發展新引擎,建設一批雙創示範基地、扶持一批雙創支撐平臺、突破一批阻礙雙創發展的政策障礙、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重點圍繞創業創新重點改革領域開展試點示範,經國務院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牢固樹立並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落實推動雙創的各項政策措施。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通過試點示範完善雙創政策環境,推動雙創政策落地,扶持雙創支撐平臺,構建雙創發展生態,調動雙創主體積極性,發揮雙創和“互聯網+”集衆智匯衆力的乘數效應,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總結雙創成功經驗並向全國推廣,進一步促進社會就業,推動形成雙創蓬勃發展的新局面,實現發展動力轉換、結構優化,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政府引導,加強政策協同。通過試點示範加強各類政策統籌,實現地方與部門政策聯動,確保已出臺扶持政策具體化、可操作、能落地,切實解決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問題。結合現有工作基礎,更加註重政策前瞻性、引領性,不斷完善體制機制,營造有利於雙創的政策環境。

——堅持市場主導,搞活雙創主體。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結合科技、教育和國有企業等改革,放開市場、放活主體,通過環境營造、制度設計、平臺搭建等方式,聚焦新興產業和創新型初創企業,擴大社會就業,培育全社會雙創的內生動力。

——堅持問題導向,鼓勵先行先試。系統梳理不同領域推動雙創的特點和難點,從解決制約雙創發展的核心問題入手,明確試點方向,充分調動地方、部門和企業的積極性,大膽探索,勇於嘗試,突破制度障礙,切實解決創業者面臨的資金、信息、政策、技術、服務等瓶頸問題。

——堅持創新模式,完善雙創平臺。以構建雙創良好生態爲目標,系統謀劃、統籌考慮,結合各類雙創支撐平臺的特點,支持建立多種類型的雙創示範基地。探索創新平臺發展模式,不斷豐富平臺服務功能,引導社會資源支持雙創。

(三)主要目標。

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圍繞打造雙創新引擎,統籌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和政策鏈,推動雙創組織模式和服務模式創新,加強雙創文化建設,到2022年底前建設一批高水平的雙創示範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場活力的雙創支撐平臺,突破一批阻礙雙創發展的政策障礙,推廣一批適應不同區域特點、組織形式和發展階段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加快推動創新型企業成長壯大,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帶動高質量的就業,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爲培育發展新動能提供支撐。

二、示範佈局

(一)統籌示範類型。

強化頂層設計,注重分類指導,充分考慮各類主體特點和區域發展情況,有機銜接現有工作基礎,有序推進雙創示範基地建設。

依託雙創資源集聚的區域、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等不同載體,支持多種形式的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引導雙創要素投入,有效集成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金融、知識產權服務以及社會組織等力量,實施一批雙創政策措施,支持建設一批雙創支撐平臺,探索形成不同類型的示範模式。

(二)統籌區域佈局。

充分考慮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雙創發展情況和特點,結合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佈局,統籌部署雙創示範基地建設,依託各自優勢和資源,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雙創形態。

(三)統籌現有基礎。

有機銜接各地方、各部門已有工作基礎,在雙創示範基地遴選、政策扶持、平臺建設等方面充分發揮現有機制作用,依託衆創空間、小微企業創業基地和城市等各類雙創平臺和示範區域,各有區別,各有側重,協同完善雙創政策體系。

(四)統籌有序推進。

分批次、分階段推進實施。首批雙創示範基地選擇在部分創新資源豐富、體制機制基礎好、示範帶動能力強的區域和單位先期開展示範佈局,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制度設計,有序擴大示範範圍,探索統籌各方資源共同支持建設雙創示範基地的新模式。

三、改革舉措

積極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示範基地探索創新、先行先試,在雙創發展的若干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率先突破一批瓶頸制約,激發體制活力和內生動力,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生態和政策環境,促進新舊動能順暢轉換。

(一)拓寬市場主體發展空間。

持續增強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累積效應,支持示範基地縱深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先行試驗一批重大行政審批改革措施。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深化網上並聯審批和縱橫協同監管改革,推行政務服務事項的“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限度減少政府對企業創業創新活動的干預,逐步建立符合創新規律的政府管理制度。

(二)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在示範基地內探索落實商業模式等新形態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辦法,推行知識產權管理規範的國家標準。開展知識產權綜合執法,建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網點和快速維權通道,加強關鍵環節、重點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將侵犯知識產權行爲情況納入信用記錄,歸集到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構建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三)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落實完善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改革措施,賦予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大自主權,並督促指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切實用好。支持示範基地完善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政策,打通科技和經濟結合的通道。落實新修訂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充分考慮互聯網企業特點,支持互聯網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並享受相關政策。

(四)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建設基金對示範基地支持力度。在示範基地內探索鼓勵創業創新的稅收支持政策。抓緊制定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辦法,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給予個人的股權獎勵,遞延至取得股權分紅或轉讓股權時納稅。有限合夥制創業投資企業採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於未上市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滿2年的,該有限合夥制創業投資企業的法人合夥人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居民企業轉讓5年以上非獨佔許可使用權取得的技術轉讓所得,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

(五)促進創業創新人才流動。

鼓勵示範基地實行更具競爭力的人才吸引制度。加快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保關係轉移接續辦法,建立健全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落實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有關政策,促進科研人員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間合理流動。開展外國人才永久居留及出入境便利服務試點,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業基地。

(六)加強協同創新和開放共享。

加大示範基地內的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力度。鼓勵大型互聯網企業、行業領軍企業通過網絡平臺向各類創業創新主體開放技術、開發、營銷、推廣等資源,加強創業創新資源共享與合作,構建開放式創業創新體系。

四、建設任務

以促進創新型初創企業發展爲抓手,以構建雙創支撐平臺爲載體,明確示範基地建設目標和建設重點,積極探索改革,推進政策落地,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

(一)區域示範基地。

建設目標:

結合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域、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以創業創新資源集聚區域爲重點和抓手,集聚資本、人才、技術、政策等優勢資源,探索形成區域性的創業創新扶持制度體系和經驗。

建設重點:

1.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在完善市場環境、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採取切實有效措施,降低創業創新成本。加強創業創新信息資源整合,面向創業者和小微企業需求,建立創業政策集中發佈平臺,完善專業化、網絡化服務體系,增強創業創新信息透明度。

2.完善雙創政策措施。加強政府部門的協調聯動,多管齊下抓好已出臺政策落實,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結合區域發展特點,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在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人才流動、加強協同創新和開放共享等方面,探索突破一批制約創業創新的制度瓶頸。

3.擴大創業投資來源。落實鼓勵創業投資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營造創業投資、天使投資發展的良好環境。規範設立和發展政府引導基金,支持創業投資、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豐富雙創投資和資本平臺,進一步拓寬投融資渠道。

4.構建創業創新生態。加強創業培訓、技術服務、信息和中介服務、知識產權交易、國際合作等支撐平臺建設,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加快發展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平臺,促進各類孵化器等創業培育孵化機構轉型升級,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

5.加強雙創文化建設。加大雙創宣傳力度,培育創業創新精神,強化創業創新素質教育,樹立創業創新榜樣,通過公益講壇、創業論壇、創業培訓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努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二)高校和科研院所示範基地。

建設目標:

以高校和科研院所爲載體,深化教育、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激勵制度,充分挖掘人力和技術資源,把人才優勢和科技優勢轉化爲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形成中國特色高校和科研院所雙創制度體系和經驗。

建設重點:

1.完善創業人才培養和流動機制。深化創業創新教育改革,建立創業理論研究平臺,完善相關課程設置,實現創業創新教育和培訓制度化、體系化。落實高校、科研院所等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政策,建立健全科研人員雙向流動機制。加大吸引海外高水平創業創新人才力度。

2.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全面落實改進科研項目資金管理,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等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加大股權激勵力度,鼓勵科研人員創業創新。開放各類創業創新資源和基礎設施,構建開放式創業創新體系。

3.構建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落實大學生創業指導服務機構、人員、場地、經費等。建立健全彈性學制管理辦法,允許學生保留學籍休學創業。構建創業創新教育和實訓體系。加強創業導師隊伍建設,完善兼職創業導師制度。

4.建立健全雙創支撐服務體系。引導和推動創業投資、創業孵化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技術成果轉移相結合。完善知識產權運營、技術交流、通用技術合作研發等平臺。

(三)企業示範基地。

建設目標:

充分發揮創新能力突出、創業氛圍濃厚、資源整合能力強的領軍企業核心作用,引導企業轉型發展與雙創相結合,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形成大中小型企業聯合實施雙創的制度體系和經驗。

建設重點:

1.構建適合創業創新的企業管理體系。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結合國有企業改革,強化組織管理制度創新,鼓勵企業按照有關規定,通過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方式,支持員工自主創業、企業內部再創業,增強企業創新發展能力。

2.激發企業員工創造力。加快技術和服務等雙創支撐平臺建設,開放創業創新資源,爲員工創業創新提供支持。積極培育創客文化,激發員工創造力,提升企業市場適應能力。

3.拓展創業創新投融資渠道。建立面向員工創業和小微企業發展的創業創新投資平臺,整合企業內外部資金資源,完善投融資服務體系,爲創業項目和團隊提供全方位的投融資支持。

4.開放企業創業創新資源。依託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和服務平臺,探索服務於產業和區域發展的新模式,利用互聯網手段,向社會開放供應鏈,提供財務、市場、融資、技術、管理等服務,促進大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協同創新、共同發展。

五、步驟安排

2022年上半年,首批雙創示範基地結合自身特點,研究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明確各自建設目標、建設重點、時間表和路線圖。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協等部門和單位論證、完善工作方案,建立執行評估體系和通報制度。示範基地工作方案應向社會公佈,接受社會監督。

2022年下半年,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按照工作方案,完善制度體系,加快推進示範基地建設。

2022年上半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組織對示範基地建設開展督促檢查和第三方評估。對於成熟的可複製可推廣的雙創模式和典型經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2022年下半年,總結首批雙創示範基地建設經驗,完善制度設計,豐富示範基地內涵,逐步擴大示範基地範圍,組織後續示範基地建設。

雙創示範基地所在地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完善組織體系,把雙創示範基地建設作爲重要抓手和載體,認真抓好落實;要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保證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進一步釋放全社會創新活力。各相關部門要加強指導,建立地方政府、部門政策協調聯動機制,爲高校、科研院所、各類企業等提供政策支持、科技支撐、人才引進、公共服務等保障條件,形成強大政策合力;要細化評估考覈機制,建立良性競爭機制,實現對示範基地的動態調整,推動形成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新局面。

【第5篇】2022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政府工作報告

2022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政府工作報告(1)

發展動力

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計、強國之策。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依靠改革創新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如何從理論和現實層面理解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意義,怎樣從實踐層面釋放創業創新活力,打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我們特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

發展歷程

一、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李克強總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推動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二、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大事記

1.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市場要活、創新要實、政策要寬,營造有利於大衆創業、市場主體創新的政策制度環境。

2.2022年9月10日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重要致辭,指出“只要大力破除對個體和企業創新的種種束縛,形成‘人人創新’、‘萬衆創新’的新局面,中國發展就能再上新水平。”

3.中共中央政治局2022年2月12日召開會議,討論國務院擬提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稿,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議指出,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和任務,關鍵是穩和進相互促進,要着眼於實現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堅持穩政策穩預期、促改革調結構,激勵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推動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4.2022年3月5日,兩會政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再次提到要“把億萬人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就一定能夠迎來萬衆創新的新浪潮。”由此,“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新浪潮開始引發公衆關注,成爲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雙引擎”之一,也成爲2022年熱點事件之一。

5.2022年3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關於發展衆創空間推進大衆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爲創新型企業提供綜合金融服務;開展互聯網股權衆籌融資試點,增強衆籌對大衆創新創業的服務能力。

6.2022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先後來到中國科學院和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考察調研。他強調,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是充分激發億萬羣衆智慧和創造力的重大改革舉措,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重要途徑,要堅決消除各種束縛和桎梏,讓創業創新成爲時代潮流,匯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新動能。

7.2022年06月16日,經李克強總理籤批,國務院印發《關於大力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這是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系統性、普惠性政策文件。

8.2022年7月6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會見出席首屆世界華僑華人工商大會的全體代表,李克強強調,中國正着眼於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雙目標”,着力打造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

9.2022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並作重要講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發揮好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和科技人員的骨幹中堅作用,又限度地激發羣衆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形成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新局面。

10.2022年10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北京出席首屆“全國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活動周”,並考察主題展區。“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發展方式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要以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這一結構性改革激發全社會創造力,打造發展新引擎。”

11.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削減前置審批、推行投資項目網上覈准,釋放投資潛力、發展活力;部署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助力創新創業、升級“中國製造”。

12.2022年3月2日經李克強總理籤批,國務院日前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規定》提出了更爲明確的操作措施,強調要打通科技與經濟結合的通道,促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鼓勵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等創新主體及科技人員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推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三、2022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

李克強總理在2022年重點工作部署當中,明確提出“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着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實體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1.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成爲經濟發展新動能

2022年工作回顧中,李克強總理指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推進,互聯網與各行業加速融合,新興產業快速增長。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蓬勃發展,全年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21.6%,平均每天新增1.2萬戶。新動能對穩就業、促升級發揮了突出作用,正在推動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革。”

2.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升級

政府工作報告中談2022年所做的工作時候,又一次提到“聚焦提質增效,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制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意見,出臺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政策措施,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一大批創客走上創業創新之路。”

3.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核心位置,持續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

在“十三五”主要目標和重大舉措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啓動一批新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持續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加快建設質量強國、製造強國。到2022年,力爭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戰略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 2.5%,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4.大衆創業 萬衆創新將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

李克強總理在2022年的工作重點中強調,發揮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和“互聯網+”集衆智匯衆力的乘數效應。打造衆創、衆包、衆扶、衆籌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建設一批“雙創”示範基地,培育創業服務業,發展天使、創業、產業等投資。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蔘與進來、富裕起來。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

四、熱詞解析

衆創、衆包、衆扶、衆籌

1.早在2022年9月23日,李克強總理在河南省洛陽、許昌、鄭州考察時就提出以衆創、衆包、衆扶、衆籌等方式,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帶動創業和就業。

2.2022年9月26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快構建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中,專門對“四衆”平臺建設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四衆”旨在匯衆智搞創新、匯衆力增就業、匯衆能助創業、匯衆資促發展。

3.這一次的政府報告當中,總理又正式提出這一理念,“打造衆創、衆包、衆扶、衆籌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

具體來說,“衆創”指通過創業創新服務平臺聚集全社會各類創新資源;“衆包”則是指藉助互聯網等手段,將傳統由特定企業和機構完成的任務,向自願參與的所有企業和個人進行分工;“衆扶”指通過政府和公益機構支持、企業幫扶援助、個人互助互扶等多種途徑,共助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成長;“衆籌”指通過互聯網平臺向社會募集資金更靈活高效滿足產品開發、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的融資需求。

“四衆”旨在優化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資源的配置方式,爲社會大衆廣泛平等參與創業創新、共同分享改革紅利和發展成果提供了更多元的途徑和更廣闊的空間。

五、政策支持

海外創新公司迴歸將成浪潮

國務院九大禮包激勵創業創新 加快推進新三板轉板試點

財政部等解讀就業創業新政策

稅務總局:爲創新創業提供公平有利的稅務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