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優選20篇

【導語】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優選20篇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移動中勿擾”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2: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4: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5: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6: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7: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8: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9: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0: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1: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2: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4: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5: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6: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7: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8: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19: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篇20: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正文】

篇1: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經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這節課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另外一個特點是課堂動靜結合,學生實現了自主學習。

這節課存在的不足主要是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篇2: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經過學生的自學來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閱讀提示提出了“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創造的;聯繫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三個問題。再加上了解課文的主要資料和文章的表達方法是本節課要研究的資料。根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幾個環節。一是活力導入階段。教師播放晉西北圖片,加上聲情並茂的語言描述把學生帶入一個如癡如醉的美妙境界,也讓孩子初步感受老人所創造的奇蹟。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示進行自學,學生經過讀畫批註議,經過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答案,孩子們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歡樂分享階段。我請學生按照自學提示進行彙報,其中3700畝,對於此刻的孩子來說比較陌生,我引導孩子利用我們學校進行比較,讓孩子明白3700畝大約有100個我學校大,從而明白了老人創造的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最終進入我來用階段。我設計了讓孩子給老人寫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詞,對課文進行昇華。

整節課我比較滿意是學生學得比較簡便,並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抓住了學習重點,充分體現了略讀課的以學生自學爲主的教學理念。在歡樂分享階段學生經過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悟到老人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

2、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教師缺少有感情朗讀的指導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更好的語文課。

篇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後面還有多篇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基礎教育界享有聲譽的葉瀾教授曾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個教師寫30年教案不必須有效果,但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必須能成爲優秀教師。同時新教育實驗的領軍人物朱永新教授也開辦了“教育保險公司”,公開承諾,一個教師堅持寫十年教學反思,如果不能成爲一位名師的話,教師能夠向他索賠鉅額保金。雖然有些教師對這些觀點頗有異議,可是不懂不承認一個事實——反思是一個教師教學提高的重要渠道。

回顧今日的課堂有喜、有憂、有笑、有累,亦有花、有果,還有一筆難得的經歷財富。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放在本單元的最終一篇文章的位置,編者意在經過這一片課文來檢查本單元的學習效果,提升同學們的閱讀本事。在授課之前,我根據文章特點,儘可能把學習的時間、思考的主動權交回給學生。

一、從連接語入手,帶着問題自習

編者設計略讀課文的連接語是有目的的,意在引導學生能自行地抓住連接語,自主學習。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在連接語中找到問題,帶着問題閱讀文章,畫出相關句子,寫批准。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反覆閱讀,讀懂了文本。以後遇到略讀課文時,學生也能夠沿用這種方法自學。

二、抓住重點句子,次次研讀,層層挖進

高年級文章篇幅長,如何做到長文短教,找準重點句,引導學生品讀是一種常見教法。如何避免學生在閱讀重點句子時流於表面,避免學生眼中僅有“一棵樹而忽略整片森林”呢?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時,引導學生一次次研讀,一層層地推進,也是一種常見策略。這樣的策略能讓文章構成一個整體,讓一個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

例如: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的回答是:“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難道不是了不起的奇蹟嗎!”學生說出了他的理解: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說明了老人創造出了奇蹟。可是,我沒有就此罷休,還繼續“窮追猛打”,問:創造奇蹟的是些什麼人?那裏的環境是怎樣的?學生經過聯繫上文,結合生活實際,展開聯想等方式,讀懂了八名年過古稀之年的老人,在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地區,植樹造林的不容易。在反覆的朗讀中,學生對於“奇蹟”的理解就更加豐滿了。它不再只是數字說明的問題,環境惡劣、參與綠化人員的勢單力薄的反襯,更能讓人體會到老人的了不起。

從這個教學處理策略,讓我明白:文段之間他們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引導學生能經過使用有效的學習方法,便能把有效信息整合,在沙子中間掏出我們需要的金子,優化教學。

三、尊重個體差異,課堂上多一分鐘等待。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爲不一樣的方式。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才能,在語文學習中也表現爲不一樣的潛能。我們必須承認,學生學習存在着個體差異。意識到這些差異,尊重這些差異,把更多關注的目光放在語文學習較弱的學生身上。課堂需要我們多一分鐘的等待,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尊重,是真正體現學生爲主體的表現。

所以,課堂上,我們要耐性地多一分鐘等待,等待他們的思考,不要把課堂全力集中在成績好的那一部分學生身上;多一分鐘的等待,給他們不完善的回答以啓發、指導,讓他們能“求得更好”;多一分鐘的等待,給所有的同學都有機會發言,做課堂真正的參與者。

學生自學部分,我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討論,學生僅有在文本中有所發現、有所思考,才能真正融入課堂中,不做聽衆,做進取的參與者。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經歷由少知到多知真學的過程,。

四、閱讀指導貫穿全課,方法總結讓學生更上一層樓

課文只是個例子,經過例子提高學生的閱讀、作文本事,所以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把閱讀指導貫穿全文,在學生閱讀開始前指導他們回顧已學過的閱讀方法,嘗試用上方法閱讀文章。閱讀過程中,點撥他們認識新的閱讀方法,即將下課時,引導他們對小結新的閱讀方法。在這堂課上,李俊龍總結出了:能夠結合文章的說明方法理解文意;劉焌林提到了:獨立思考——討論——彙報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將爲學生將來的閱讀指明瞭方向。[由本站www.haoword.com網友投稿]

五、重視課堂生成資源

上課前我們能夠有千萬個預設,讓教案熟悉於胸,可是真正開始上課時,我們就不能全盤按照“劇本”走,必須根據學情,根據課堂生成資源做到“順學而導,以學定教”。在這堂課中,鍾梓元回答提到了我們要“秉承老人的精神”,於是我抓住這一契機,提問:我們要秉承老人什麼精神?老人還有什麼願望呢?接下來理解文章的難點“青山不老”就如破竹,一順到底。

課堂的生成資源是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火花,是課堂的智慧,如果教師能抓住它,我們就能點燃學生學習的興趣,燃起課堂的高潮。

六、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示弱有時也是一種智慧,教師示弱能成就學生。今日上課伊始,我實話實說:昨晚幫年輕教師改演講稿,凌晨兩點才睡覺。沒有好好備好課,請同學們多多支持、幫忙我。這時不少同學使出了渾身解數,要幫我度過難關,這一舉措已經調到了學生的進取性。

這是本人教《青山不老》一課的反思,堅持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篇4: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閱讀課文,而語文閱讀教學其實就是一種對話,而對話的實質在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走進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壯、或優美、或激昂的美的過程。對於略讀課文,這應當放手讓學生透進語言文字自主感悟。

上《青山不老》這一課時,我在總結前幾篇閱讀課文教學和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後,試着把握好閱讀讀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

經過本節課證明,學生是不能完全放手的。因爲國小生,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指導。可是,略讀課文也不能過多的指導,以前我總是放不開手,生怕學生什麼也不會,而過多給予引導,這樣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了。

本課教學時,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景下創造了奇蹟”和難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爲另一種東西”等,進行啓發,把握引導學生的“度”,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同時本課還找準了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

聯繫實際、際深入思考是本課的一個成功之處。經過本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第一個是開課開始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繫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愛老人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繫自我家庭生活情景想象如果僅有“三間房”什麼傢俱也沒有的情景下您會怎樣過?還讓學生想象一下自我的爺爺在子女三番五次接他進城而他卻堅持在山裏生活時,你會對爺爺說些什麼?經過這種想象,使學生體會老人的精神。

教無定法,但對閱讀課文教師的恰當引導會讓教學收到較好的效果的。

篇5: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新課標對略讀課文的學習目標定位:資料上做到3點:

1、粗知大意,這篇課文講的是這些人和事。

2、增長見識。(世上竟有這樣的情和景,人和事)。

3、有所感悟,(感受、啓迪)。

方法上:要求自讀自悟爲主,教室更加放手。

目的上:

1、訓練學生略讀本事,不要求咬文嚼字。

2、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方法,用到略讀課文上,在實踐中掌握讀書方法。

我執教的這一課,目標定位十分的準確: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能提出問題。

2、利用導讀抓住三個問題:想一想這些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創造的,聯繫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我抓住這3個問題,引導學生捕捉文中重要信息,展開討論交流。來解決問題,並因勢利導地幫忙學生理解含義深刻地句子。

⑴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屬。

⑵作爲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我的價值,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爲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個問題,經過寫一寫。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真正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

略讀課文教學,我收穫不少。我明白了:

1、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大意,但並不意味着就能夠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爲集中,教學重點更爲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2、自主閱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當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當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教師說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爲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爲教師勢必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

篇6: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這片課文主要是要引導學生品味課文中描述的山林景象,院子裏的綠意濃濃,山溝的綠意盎然,山野的綠樹成蔭描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習品讀。然後引導學生去理解老農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去創造奇蹟的,從而去理解老農開闢山林、綠化家園、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和情懷,在此基礎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

課前讓學生收集關於晉西北的相關資料,瞭解綠色作物在那裏生長的不易。教學的時候讓學生圍繞老農創造了什麼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創造奇蹟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義的這三個問題展開自學,自學的時候給了孩子們足夠的時間和自主性。並且讓孩子們在自學的時候動筆,圈圈畫畫,批註點評,寫下心得體會。引導學生交流的時候我注意把握重點,引導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終我讓孩子們進行了一個小練筆,把自我想對老農說的話寫下來。

孩子們寫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側重,有的讚揚老農堅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農拋棄個人的利益甘願在清苦的環境中改造山林,有的驚詫老農所創造的奇蹟……總之,這次的小練筆孩子們有自我獨特的感受,寫出了自我的真情實感。

山野老農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可是他的所作所爲卻不能讓人爲之感動,爲之敬佩,沒有豪言壯語,僅有含辛茹苦的堅持;老農的身上沒有熠熠生輝的光環,可是他那種造福人類,造福子孫的精神卻能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可是帶給我們的感動是真實的,是無窮的……不明白在教學中我有沒有把這份感動帶給學生,可是我想,讀他的故事,對孩子們卻是一種真實的心靈的滌盪!

篇7: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着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那裏,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爲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貌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後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爲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蹟。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裏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裏有了些感悟。之後,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麼情景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乾旱、霜凍、沙塵暴”後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蹟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終我讓孩子們拿起手裏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無動於衷。有的甚至在下頭竊竊私語。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教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後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僅有山間籠罩着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牀了,在他的小院裏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後裝上幾個冷飯糰,揹着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着背,在山路蹣跚着向前,那裏的樹苗需要補種,那裏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着遠山,老人才揹着鋤頭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裏,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裏就上牀睡覺了。睡在牀上,他依然掛念着山裏的樹苗。”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十分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爲什麼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我的認識和體會。

篇8: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國小語文人教課標版六年級上冊《青山不老》是第四組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結合這節課的設計和培訓教材中的教學反思技能,反思自我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目標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領航者,這節課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下創造的?聯繫課文,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課堂從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到重點語句的深刻理解,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比較條理,線條清晰流暢,突出了重點。

二、充分自學,以學定教

課堂以自學提示統領,“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爲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充分給學生放時間自主學習,學生經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學生邊讀邊想,只見他們圈、劃,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能在教師創設的環境下,能充分自主學習,便於教師作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指導點撥。

三、聯繫實際,突破難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我引導學生從概括老人的奇蹟,用自我的話說說對老人的看法,從初步的認識到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真正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老人“作爲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我的價值。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爲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重點語句的出示,讓學生理解“另一種東西”的真正含義,也進一步從中體會老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執着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爲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適時訓練,及時反饋

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是我校實行高效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從教學中,詞語的聽寫,到文章重點語句的填寫,再到交流心語,抒寫我心,以及課下的環保宣傳語的設計無一不時對學生學習任務的及時檢查與反饋!僅有課堂真實地反應出學生的學習情景,才能讓學生有效的學習。

五、ppt課件,輔助教學

教學設計中從巍峨青山的圖片到文章重點句子以及目標,學習提示的出示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學媒體的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在課堂上真正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存在不足及改善辦法:

1、從教學設計上看,整節課的設計比較飽滿,害怕有什麼遺漏之處,這樣面面俱到就在課堂教學中顯得環節緊湊而重點處理有些倉促。一節課的時間不夠用了。我想既然是略讀課文,教師就應當放手讓學生運用本組課文以及已有學習方法學習略讀課文。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結合文章註釋“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的理解還是離學生的現實經驗比較遙遠,如果教師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環境的圖片,會給學生理解更加形象化,能夠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的課堂評價語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對學生的評價仍是衡量教師綜合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

4、課堂上學生的感情朗讀較多,可是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結合文章的重點語句,學生齊讀的形式較多,離應有的情感學生的朗讀還有必須的距離!僅有加深學生的深層次的理解與感悟本事,增強語感的訓練才能使朗讀更有效!

在我看來,教學設計往往參雜着許多教師的完美願景,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徵,“高效”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在注重高效的同時,文本的情感該如何落實就滯留了,更談不及文體的藝術體現了。作爲困惑,我想教師必要時要創設有效情境,既要節省時間,又要到達預期的效果還需不竭地努力!

篇9: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用真心點燃真情——《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早晨,和南樓國小六年級四班的同學一齊學習了《青山不老》一課。到此刻心境還是難以平復,不知爲什麼那麼容易感動,和同學們一齊學習的過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向在我眼前盤桓,他的堅毅不屈、無私奉獻、拳拳愛心……當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動的是眼前這羣孩子,你聽他們的學習心得多麼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了這片奇蹟,他把自我的雙手、用自我的生命換來了無限的價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麼無私的老人,他已經與這片青山融爲一體,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

課文學到最終,孩子們對老人的那份情懷已然透徹地理解,於是就勢讓孩子們有感情地讀,在悠揚的樂聲中,那片綠意盪漾的山林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個女孩子說:“我彷彿聽到了鳥兒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這美麗的綠洲,歌唱它們完美的家園”“我彷彿看到了每一片樹葉都閃動着生命的光”一個女同學補充;“我還聽到了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好美!”小胖墩兒真摯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們對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的這片山林充滿了喜愛,對老人充滿了敬重與欽佩。讀到作者樑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這句時,同學們的情感已經到達高潮,有人說:“老人給子孫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時也留下了一種永遠不滅的精神——無私奉獻、堅定執着”;有人說“是啊,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話‘有了這黃土,綠樹才得以生長,有了綠樹才守住了這片土。他們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經把自我的生命融入這片熱土!”

最終,用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作爲這節課的結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全班齊頌八個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我想孩子們走出課堂時,心境依然是不平靜的,從他們的眼中、臉上,還有中午打來的電話。期望經過一節課能帶給孩子們一些終身受益的東西,帶給他們學習的熱情、完美的情感和好的學習方法。這樣,我的心裏會感到多麼慰藉。

篇10: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在李教師《例談如何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文字的運用》的培訓後,我一向在自我的教學中探索如何確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如何在課堂上做到學生語言文字的落實。就我正在上的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來說,本單元的主題是懂得珍惜資源、保護環境。四篇課文從不一樣的角度闡述道理,今日我要學習的是最終一篇《青山不老》,作者主要從環境的比較中然讀者感受普通農夫改造山林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從而領悟老人對青山的一片深情。

在課前,我就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確立在:經過環境比較來感受老人植樹造林的艱辛和付出的巨大努力。可是要如何落實目標,並且要讓學生真正的從文字中感受到前後環境的巨大變化,是個難題。首先,我們的學生沒有體驗過晉西北那種惡劣的天氣,其次學生在沒有體會的前提下更不會領悟到環境改善後的來之不易,又怎能體會到是“了不起的奇蹟”。爲此,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兩次說話練習,首先在學習作者描述大環境惡劣時引用的一段話:“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根據這句活讓學生想象畫面,並用自我的畫描述出來。這個想象說話,只憑一個學生是表達不出來的,需要引導,全班合作。一開始我先讓學生根據註釋理解作者引用的這句話的意思。從風很大入手,讓學生想象,風大時會怎樣。有一同學說:“黃沙漫天,狂風怒吼”對此我讓其他學生糾正這句話應當是怎樣的順序,同學們說:“應當是狂風怒吼,黃沙漫天”,之後我又引導學生說:“這樣的天氣下,你如果是那裏的村民,你會怎樣”,“驚慌失措、膽戰心驚、提心吊膽”學生們接道。我又說:“在這樣的環境和心境下你會做些什麼說些什麼呢”此時學生不像前面那樣順口就說出來,在經過思考後有學生舉手了,一學生說:“我會趕緊跑回家

,把家裏的門窗都關好,找個地方躲起來”之後就有學生踊躍參與:“我會嚇得直哆嗦”“我會大聲喊我爸爸媽媽”……最終我讓學生分小組,把自我想象的情景在小組裏交流。在這個說話練習中不僅僅讓學生更深刻體會到惡劣環境的可怕還能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本事。第二個說話練習是在學習經過老人的努力和艱辛的付出後課文對環境改善後的環境描述。此時我又讓學生想象:“如果你是這個村的村民,再一次面臨大風天氣,你會怎樣”這一次的說話聯繫就比第一次好多了,學生能夠完整的語句表達出人物的心境、動作及語言。從中也能夠看出學生對文章的領悟有了深層的體會。

這節課,的落腳點還是在指導學生的寫作上,既然我們學習了課文的比較寫法,也在課堂上進行了比較的寫話訓練,就現學現用,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小練筆:如果你是這個村的一個村民,請你用比較的寫法描述出環境改善前後你的在應對惡劣天氣時的所作所爲。

篇11: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花坪完小丁梅

今日我與孩子們一齊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後教師們與我交流了教學經驗我將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景,反思我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爲什麼必須要種樹”,“爲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經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經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取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應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經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立刻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之後追問老人爲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經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爲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重視學生概括本事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我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本事,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五、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能夠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可是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篇12: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課後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山野老農應對自然條件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植樹造林,綠化山野,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我的額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課文層次井然,資料清晰。先描述院子外面綠意濃濃的山林景觀,展示了一副改造山林、美化家園的喜人畫卷。之後作者從兩方面補充介紹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狀況。最終以作者自身的心靈感觸提升全文,點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在教學中,我緊緊圍繞閱讀提示中的三個問題,以“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杆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經創造了這塊綠洲”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先讓學生想象作者在說這句話時的語氣、心境會怎樣再找找出體現老人年紀的語句,想象老人的形象。學生經過讀句子想象,一個飽經風霜、臉上刻滿歲月痕跡、手上長滿老繭的晉西北的老人形象躍然紙上。之後我讓學生找找如此年邁的老人創造了什麼樣的奇蹟。經過找句子、想象畫面、談體會,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八旬老人創造的奇蹟令人敬佩。然後立刻組織學生找一找老人再怎樣的環境中創造出了這片奇蹟。在交流中插入晉西北的資料,讓學生想象老人植樹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再一次被老人的綠化山林、造福後代的執着精神所震撼。此時再讀“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杆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時,學生充滿了對老人的敬重之情。因爲這個教學環節比較深入,所以學生對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永遠不會老的”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最終以小練筆“如果爲老人塑造了一座銅像,你站在銅像前想對老人說些什麼心裏話”結課,學生在寫話中再次感悟老人和青山一樣偉大的精神。

我覺得每單元的略讀課文應當是讓學生在前幾篇精讀課文中學到的閱讀方法在這一課中運用,這樣的文章教師應更多的放手讓學生自我去學。縱觀這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自我覺得從讓學生了解一位老人在十分艱苦的環境裏創造的奇蹟,到最終集中體會老人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時由表及裏,梯度把握得當,情感體驗層層深入。課堂上,我努力營造學生自讀自悟的氛圍,充分讓學生來感悟文本,讓學生由文章資料聯繫實際想開去,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異常注意在學生感悟後的悟讀深化,實現學生與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感悟、朗讀本事。但整堂課教學節奏有些前鬆後緊,導致課堂時間不夠,對學生的回答反饋語言還有待於再細化。

篇13: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今日教完了略讀課文《青山不老》,回憶起最近一期《國小語文教師》中專家關於略讀文章教學的討論,有些感想,記錄於此。

1、要把握好略讀課文教學的“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把“教本”變成“學本”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略讀課文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體現課程理念創設了條件。那麼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否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學呢?答案是否定的!對於學生而言,不管精讀還是略讀課文都是新知,他們認知水平的提高,學習方法的運用都離不開教師適時、適當的點撥、啓發。所以,略讀課文的教學既不能完全放手,也不能過多引導,要把握一個“度”。教學課文《青山不老》,我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抓重點問題“老人在什麼情景下創造了奇蹟”和難理解的句子“他已經將自我的生命轉化爲另一種東西……”進行點撥,把握學和導的“度”,收到良好的效果。

2、照準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

聯繫實際、深入思考是本冊教材教給學生重要的讀寫方法。教學實踐中如何引導學生運用這一方法,是需要教師抓主要問題、找準切入點的。《青山不老》一文是經過三個切入點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深入思考的。第一個是上課伊始,爲增強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聯繫資料或實際情景談晉西北沙化現象,引發思考;第二個是在感受老農生活艱辛時,讓學生聯繫自我一個人長時間呆在家裏的感覺,思考老人常年生活在山溝裏的艱難;第三個是在拓展延伸處,學生聯繫實際,思考能爲保護環境、綠化家園做點什麼。三個切入點,三處聯繫實際,恰當準確,層層推進,幫忙學生理解了文章內涵,強化了學習方法。

篇14: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早晨,和南樓國小六年級四班的同學一齊學習了《青山不老》一課。到此刻心境還是難以平復,不知爲什麼那麼容易感動,和同學們一齊學習的過程,那位老人的形象一向在我眼前盤桓,他的堅毅不屈、無私奉獻、拳拳愛心……當然,更令我佩服和感動的是眼前這羣孩子,你聽他們的學習心得多麼深刻:“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了這片奇蹟,他把自我的雙手、用自我的生命換來了無限的價值——不老的青山。老人的精神真的好令人佩服!”“多麼無私的老人,他已經與這片青山融爲一體,相互依存,他的精神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

課文學到最終,孩子們對老人的那份情懷已然透徹地理解,於是就勢讓孩子們有感情地讀,在悠揚的樂聲中,那片綠意盪漾的山林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個女孩子說:“我彷彿聽到了鳥兒在唧唧喳喳地歌唱,歌唱這美麗的綠洲,歌唱它們完美的家園”“我彷彿看到了每一片樹葉都閃動着生命的光”一個女同學補充;“我還聽到了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好美!”小胖墩兒真摯地表達內心的感受。

至此,孩子們對老人15年如一日創造的這片山林充滿了喜愛,對老人充滿了敬重與欽佩。讀到作者樑衡看着老人的背影,鼻子不禁一酸這句時,同學們的情感已經到達**,有人說:“老人給子孫留下了一座青山,同時也留下了一種永遠不滅的精神——無私奉獻、堅定執着”;有人說“是啊,這精神就像文章中那句話‘有了這黃土,綠樹才得以生長,有了綠樹才守住了這片土。他們是相互依存的。就像老人和這片青山,互依互存”“老人已經把自我的生命融入這片熱土!”

最終,用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作爲這節課的結束“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全班齊頌八個大字——“青山不老,精神永存!”

我想孩子們走出課堂時,心境依然是不平靜的,從他們的眼中、臉上,還有中午打來的電話。期望經過一節課能帶給孩子們一些終身受益的東西,帶給他們學習的熱情、完美的情感和好的學習方法。這樣,我的心裏會感到多麼慰藉。

篇15: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這一課的閱讀提示是“默讀課文,想一想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創造的;聯繫課文資料,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這句話爲我供給了這篇課文學習的流程:默讀—思考—交流。

根據提示,我把課堂教學分成了四個階段:一是初讀階段。請學生輕聲讀課文,掃清朗讀障礙。二是默讀自悟階段。我請學生根據提示充分默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解決問題。三是彙報交流階段。我請學生先來交流“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學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我追問:“爲什麼說這是個奇蹟呢?”把學生引入“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景創造的”的交流。這個問題的交流側重於抓住重點詞句“常”“肆虐”“盤踞”“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感悟自然環境的惡劣;又經過“就剩一人”“離世”“過世”“81歲”“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來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在引導學生理解“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這句話時,爲了讓學生有更深入的體會,我出了一道算術提讓學生計算。一畝=667平方米,3700畝=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們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麼就有41131間教室那麼大,如果我們的學校有70間教室那麼大的平面,那麼就有588間學校那麼大。學生經過計算,發出了驚歎,我問:這是個奇蹟嗎?學生異口同聲:“真

是個奇蹟啊!”他們還在回味。第四階段是引導點撥階段。理解“青山是不會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處理的地方。我爲這個點設計了幾個臺階:先請學生說說老漢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讀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爲學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礎;理解“另一種東西”,經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的表層意思和內在含義,體會到這“另一種東西”是——老人與環境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最終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會老去”的含義。

這堂課我比較滿意是因爲學生學得比較簡便,並且目標也完成得比較到位。細想教學過程,我認爲自我成功的原因在於抓住了學習重點,有略也有精。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略讀如果只任學生自我去着手,而不給他們一點指導,很容易使學生在觀念上發生誤會,以爲略讀只是‘粗略’的閱讀,甚至於是‘忽略’的閱讀……”所以略讀也需要精讀,僅有這樣才能提高略讀課文的有效教學。

篇16: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首先我是挑了一篇十分好上的課文(這也得益於教導的提議)。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中最短的,所以學生預習也較到位,並且課文簡單易懂,比較容易處理。

說到教材處理,也沒有花太多的腦筋,因爲課前的閱讀提示中就已經有3個問題了,我只是加了第一個問題:從那裏感受到這位老人確實年歲很大,很老了?目的是與後面創造的奇蹟產生強烈的比較。

教案設計好以後,總覺得有點空白。我把自我的設想講給組裏的教師聽,虞教師的一句話啓發了我:“其實像這樣植樹的老人還是蠻多的。”對呀,我的家鄉不就有這樣一位老人嗎?還是全國勞動模範呢,爲什麼不把他們的事蹟加進去呢?這樣不是能更好地昇華“青山不老”這一主題嗎?

說真的,我在上課時還是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比如:應對學生的回答,有時應變不夠,時間安排上也不是異常恰當,有一個環節甚至把讀的順序也搞亂了。反思一下,主要還是自我的臨場經驗不足。

我想:之所以大家只撿我的好處說,主要還是出於對我的鼓勵吧,在此深表感激。但我清楚,自我的課離“好課”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還需要不斷努力。

篇17: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1、粗知不是淺知: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大意,但並不意味着就能夠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爲集中,教學重點更爲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2、自主閱讀也不是自學:

略讀課文應當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還應當有更多的交流自我讀書心得的機會。略讀課上,學生學得更自主、更開放。教師說得更少、更精到。但略讀成爲一項教學活動的時候,作爲教師勢必應當發揮主導作用,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開展有層次地閱讀。

篇18: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今日我與孩子們一齊學習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經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後教師們與我交流了教學經驗我將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景,反思我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並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以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一個什麼故事”,“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爲什麼必須要種樹”,“爲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學生經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經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取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到答案,“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應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經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立刻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之後追問老人爲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經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說說爲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

四、重視學生概括本事的培養

在教學中,我是讓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學生能用自我的話進行理解概括,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概括本事,又體現了語文的工具行

存在不足:

1、教師的課堂評價語言較單一,引導語表達不夠準確,過渡語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環境的險惡的時候,未設置相應的情境,要是能給學生出示一些相應的環境圖片,會給學生很直觀的印象,學生能夠會更快地理解險惡的環境

3、教師在課堂上的關注面太狹窄

4、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是很到位,學生小組討論的時間不夠充分可是教師缺少有感情的讀的引導,齊讀的形式多樣,但未讓學生讀出應有的情感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更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景,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上出一堂更好的課

篇19: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着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那裏,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爲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貌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後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爲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蹟。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裏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裏有了些感悟。之後,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麼情景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乾旱、霜凍、沙塵暴”後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蹟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終我讓孩子們拿起手裏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無動於衷。有的甚至在下頭竊竊私語。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教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後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僅有山間籠罩着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牀了,在他的小院裏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後裝上幾個冷飯糰,揹着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着背,在山路蹣跚着向前,那裏的樹苗需要補種,那裏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着遠山,老人才揹着鋤頭慢慢下山。

說明:現已經收錄7則,第7則爲2013年新增會員作品。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裏,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裏就上牀睡覺了。睡在牀上,他依然掛念着山裏的樹苗。”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十分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爲什麼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我的認識和體會。

篇20: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這篇文章真摯感人。作者說:“老人拄着柺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盪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後就再也出不來了。”讀到那裏,我又何嘗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們的年齡小,是很難體會到這位老人爲了祖國的晉西北的綠化的那種無私的付出呢?課前想過這個問題,無果。

老樣貌的教學,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後讓孩子們自由讀課文,根據導讀提示去解答一個個問題,拿起手中的筆,邊讀書邊思考。

交流的時候,爲了讓孩子們體會老人所創造的奇蹟。我打了一個比方,我問孩子們的家裏都種了幾畝田?那3700畝又是多大的面積。此時的孩子們心裏有了些感悟。之後,我讓孩子們感悟,這些樹是在什麼情景下生長起來的?孩子們找到了文中寫晉西北環境的句子。樹在遇到了“乾旱、霜凍、沙塵暴”後會如何?我讓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此時的孩子們已經初步體會到了創造這片奇蹟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艱辛。

最終我讓孩子們拿起手裏的筆寫一寫《老人的一天》。結果孩子們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無動於衷。有的甚至在下頭竊竊私語。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靈機一動,孩子們,閉上你的眼睛,聽教師訴說老人的一天,然後你談談你的感受。

“清晨,萬籟無寂,鳥未叫,太陽公公未起,僅有山間籠罩着一層薄薄的霧。此時,老人已經起牀了,在他的小院裏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開始做飯。炊煙裊裊,老人咳嗽聲聲。老人簡單地吃過飯,喝一口開水,然後裝上幾個冷飯糰,揹着鋤頭就上山。老人佝僂着背,在山路蹣跚着向前,那裏的樹苗需要補種,那裏的樹苗需要澆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沒有停下來休息一會。晚上,太陽親吻着遠山,老人才揹着鋤頭慢慢下山。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裏,老人把早上的飯隨便熱了熱,吞進肚裏就上牀睡覺了。睡在牀上,他依然掛念着山裏的樹苗。”

說這些的時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們的神色是凝重的,他們也被老人深深感動了。結果他們的感悟十分深刻。

此時理解“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這個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當然,爲什麼說“青山不老”呢?孩子們都有了自我的認識和體會。

【小編簡評】

青山不老教學反思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青山不老教學反思範文。

【網友評價】

快讀讀,不要走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