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信用服務報告多篇

信用服務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調研報告範文

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調研報告範文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如何發揮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銀監部門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擬從爲“三農”服務的要求來探討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問題。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歷程及其評價

我國農村信用社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農村信用社組建和發展階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質。二是反覆和停滯階段(1959-1980)。農村信用社下放給社隊,成爲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籌資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農行代管階段(1980-1996)。信用社歸農行管理,兩套編制,兩本賬薄。農村基層信用社入股組建縣聯社,信用社與縣聯社爲兩級法人體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脫離農行,開始恢復合作金融性質。1996年8月,國務院發佈《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農村信用社正式脫離與農業銀行的行政隸屬關係,逐步改變爲“農民自願入股,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爲社員服務”的合作金融組織,並由中國人民銀行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理順外部關係、明晰產權、強化內部管理的改革。

從1996年以來迄今爲止的改革實踐看,我國信用社有三種形式: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信用合作社。儘管農村信用社經過一系列改革,但無論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合作制銀行,還是信用合作社,離完善的產權制度仍有一定距離。縣聯社統一法人形式,沿襲了原有的信用社產權結構特徵,仍存在所有權缺位的問題,民主管理有名無實,成立縣聯社統一法人,使信用社離農民越來越遠,對信用社的參與程度越來越低。在信用社擴大規模和信貸業務高度專業化以後,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難以實現。在省聯社與縣聯社之間,在組織形式上,省聯社是行業自律組織,承擔着規範與管理縣聯社的職責,而實際上,縣聯社是省聯社的股東,作爲一級法人,它有合法經營的自主權,省聯社對縣聯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會出現縣聯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東所佔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東尤其是政府股份佔較大比例,可能造成內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對信用社的行政干預,爲信用社偏離其經營目標埋下了隱患。合作制銀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合作制中,自然人股東多,股本小,農民的無知和對合作社的不關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無法落實。而且,一人一票的表決方式,使大股東也沒有對合作銀行的實際支配權,而成了行長說了算。

二、農村信用社改革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農信社交由省級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與信用社的關係從行政干預到對其負責。

農村信用社交由省級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於落實管理責任,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幫助農村信用社改善經營和發展業務;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後,直接承擔了信用社的盈虧責任,這樣,地方政府會加大打擊逃廢信用社債務行爲的力度。這樣,就能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營造地方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事實上,由於充分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視和支持信用社的發展,各地紛紛出臺了支持本地信用社發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經營狀況開始得到改善。

2、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的建立有利於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經濟發達地區,二三產業迅速發展,農業產值和農業就業的比重都日趨下降,農村信用社作爲一種合作金融組織,逐漸失去了服務對象。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及民營企業發展所需資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滿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成爲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縣聯社統一法人後,能更好地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農村信用社成立縣級統一法人後,農村信用社加強了管理,節約了成本和費用,資金調節能力增強,業務範圍得到擴展。同時,由於稅收減少及一些優惠政策的實行(無息再貸款,呆壞賬分期進入成本覈銷,成立信用社風險補償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強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資金用來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成立縣級統一法人後,授信額度增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所需的較大額度的資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滿足;由於統一法人後,縣聯社統一提取準備金,統一覈銷呆壞賬,過去的風險社支付壓力減小,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響

1、農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發展的需要使其偏離合作金融方向。

我國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資金投入不足,資金回報率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總的方向就是要增加農村資金投入,建立爲農村經濟發展的完善的金融體系。信用社作爲農民的金融合作組織,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承擔着爲農業、農民、農村服務的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農業是弱質產業,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 風險都很大,比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資金大量投入農業,必然造成資金回報率低、回收難。信用社改革後,成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信用社自身的發展無論從其本身吸收股本、擴大規模,還是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經營風險來看,都不願意把大量資金投入農業領域。所以,農村信用社有着烈的離農傾向。出現了中央要支農、地方要發展、監管部門要防範風險、農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資金非農化傾向。

目前,我國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農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資產,虧損嚴重,資不抵債。鑑於信用社經營資產不良狀態,沒有人願意入股。而且,落後地區的農民相當貧困,很少有貨幣財產,靠他們入股集資,是達不到開辦農信社的標準的。落後地區,有錢的人不需貸款,不願意入股信用合作社;無錢的人想貸款但沒有錢入股。這就決定了農村信用社的資金籌集只有走股金資本化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補充資本金,維持信用社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出現了合作金融的性質與股金資本化之間的矛盾。在資金的運用上,成立縣級統一法人後,縣聯社與基層社的權力配置發生了變化,基層社的經營自主權變小了,原來,基層社可以根據本地情況,確實貸款的對象、期限與額度,現在,受到縣聯社的制約,對要地急需資金的農戶和經濟組織難以及時給予支持。基層社的貸款授權一般在10萬元以下,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最多也不超過5萬元,對最大的一宗客戶貸款餘額不得超過信用社資本總額的30%。那些最缺資金的農戶和企業得不到及時的資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資金籌集與使用都有非農化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導致行政干預信用社發展。

省級人民政府要堅持政企分開的原則,對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預信用社的具體業務和經營活動,不把對信用社的管理權下放給地(市)、縣、鄉政府。實際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權的情況下,信用社的人事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證其不對信用社進行干預是非常困難的,農村信用社很容易成爲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輪虧損及金融風險無法避免。目前,我國各級地方政府財政吃緊,債務纏身,所以,大有挖東牆補西牆之勢,儘管他們也知道信用社的虧損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單,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麼多,畢竟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投資哪來發展?哪來gdp增長?而且,在當地出現社會穩定問題時,就更管不了將來的虧損,將來的問題只有留待將來慢慢去解決,他們必須利用手中的權力來解決目前的問題。在經濟發達地區,財政狀況要好些,籌集資金也相對容易,這些問題還不明顯,但在落後地區、貧困地區就十分嚴重,因爲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資金外,地方政府沒有別的渠道來解決燃眉之急。

三、以服務“三農”爲導向,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

農村信用社作爲由廣大農民羣衆自願入股組成的金融組織,根在農村,在農民。解決好“三農”問題,既是農村信用社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又是黨和國家賦予農村信用社的重要社會職責。50多年來,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今已成爲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聯繫農民最好的金融紐帶,成爲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必須把自身發展同做好支農工作、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居民非農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新情況結合起來,依託政府組織,發揮自身優勢,找準支農着力點,創造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一)轉換農村信用社的營銷理念,積極探索爲“三農”服務的新方式。

近年來,農村信用社發展較好的省份的共同點在於,在經營中能真正立足於“三農”,端正經營方向,對支農方式進行創新,積極拓展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空間。各地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要求選擇不同的服務方式,因地制宜地確定各地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投向、貸款方式、對農戶的授信額度,積極探索金融支持農村生產力發展和爲廣大羣衆根本利益服務的新方式。首先,應該準確把握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按照優先“三農”的原則有效配置信貸資產。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應優先用於滿足農民種養業的有效資金需求,剩餘資金主要用於支持農民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等多種經營活動,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有富餘的,可適度支持轄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產品有銷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業。其次,要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變化的新特點,制定分類指導措施,創新支持方式。如對符合貸款條件的種養大戶、品牌農業、產業化組織、個私經濟組織,可以分別實行支農信貸卡、聯保貸款、一次性貸款授信、評優授信等方式,確保信貸支農。第三,應根據經濟變化的新需求,強化服務功能。如創新貸款品種、增加服務手段、轉變服務方式、提供市場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機制障礙。通過加快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的改革,確保內部機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過建立約束與激勵機制、內控機制、創新信貸管理機制等,提高農村信用社的服務效益、管理效益和經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二)立足於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業務創新和內部管理的突破。

1、要繼續重點發展傳統業務。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人緣、地緣、點多面廣的優勢,實行全員營銷。狠抓存款,壯大資金實力。盤活貸款存量,創新貸款業務。堅持走以“農”爲本,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農業產業發展的“特色”路線。

2、要在拓展中間業務方面尋求突破。進一步增強和完善信用社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信用社在農村和城區的網點優勢,積極爭取開辦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委託業務和代收代付業務,有計劃、有系統地開展宣傳營銷活動,向社會推介服務項目和業務品種。加快農村信用社電子化建設,形成完備的支付交易結算系統和金融信息系統,爲中間業務發展創造技術和信息條件。

3、要在加強內控建設與執行方面有質的轉變。要強化內部控制措施,使內控真正成爲農信社內部管理的重要環節。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權代表——農村信用社分散股東的代理者——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是一個專家化的羣體,代表農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資者行使資本經營權或所有權,一是有能力參與公司治理,可以克服農村信用社衆多單個自然人股東行權能力不足或無行權能力的問題;二是機構投資者集農村信用社衆多小額投資者的資本,股權集中度較高,也具備參與農村信用社治理的條件。因此,可以認爲,農村信用社領域機構投資者的出現,將是農村信用社內部治理的歷史性轉折。

(三)做大作強農村信用社必須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確發展思路,加快縣域和農村經濟發展。應從區域優勢、資源優勢、比較優勢着眼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綠色農業,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拉長農村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壯大農村經濟。從發展生態旅遊業,支持小城鎮建設入手。引導農村信用社資金與農業科技、市場信息相結合,爲農村信用社資金投放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二是要積極支持農村信用社做好增資擴股和壯大資金實力工作。地方政府應加強協調和指導,出臺相應措施,引導和鼓勵農民、城鎮居民、工商企業、民營資本等民間資本投資農村信用社,以不斷擴大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爲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提供資金保障。

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要把信用環境納入打造誠信政府這一系統工程,像抓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工程那樣,積極推動創安工作,深入開展創建信用鄉(鎮)、信用村活動。把打擊逃廢債務、保護債權納入創建農村信用工程,凡涉及到農村信用社債權的企業改制,相關農村信用社要參與企業改制全過程,防止企業在改制過程中懸空金融債權。要抓住源頭治理,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協助農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組貸款和縣直單位幹部職工的逾期拖欠貸款,對蓄意不還的“釘子戶”進行懲戒,以良好的信用環境爲縣域金融保駕護航。

【第2篇】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調研報告

摘要農業作爲我國重要的三大產業之一,再我國國民名經濟的發展中有着重要的主導作用,它是實現另外兩大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爲了促進農業的發展,國家採取政策及時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大力實施“三農”政策,以保證農業的順利發展。但是在三農政策實施的過程中依舊存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阻礙着農業經濟的發展,而農村信用合作社在三農政策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銀行、三農、途徑

“三農”指的是農村、農業和農民,由於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農問題能否有效地解決關係着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情況。解決各地區的三農問題需要各地部門的共同合作才能實現的,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商業銀行)作爲當地的金融機構,應該發揮本身的經濟職能,以更好的開展服務“三農”的工作。

一、“三農”問題阻礙農業發展

三農問題的解決關係着我國經濟發展的全局,其包含了很多複雜的內容,解決好三農 問題必須要對它有深刻的瞭解,這樣纔能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從根本上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爲我國的國民經濟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下面具體分析我國所面臨的“三農”的含義:

(1)農村問題。農村問題主要指的是農村戶口、農村經濟和農村土地問題。目前我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農村人口統計不清楚,戶籍制度的實施工作效果不理想,使得很多農民的戶口定位不準確。而農村經濟方面,由於地理位置存在差異,交通的不發達,以及市場的狹窄等原因造成農村地方經濟發展緩慢,造成城鄉經濟差距逐漸增大,最終出現兩極分化嚴重的現象。土地使用權則關係到農民的正常生活情況,一些偏僻地區缺乏管理分配意識,對我國的土地分配製度不熟悉,使得農民的土地使用權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削弱了農民建設農村的積極性。

(2)農民問題。農民問題具體表現在農民缺乏科學文化知識和經濟負擔過重兩大個方面。我國多數農民存在着文盲的現象,缺乏必要的科學文化知識帶來的問題是農民活動的不科學性,農民在進行農作物種植時不能很好的利用農業知識來進行農作物的培養,這就影響了正常的收穫產量。其次,文化素質的缺乏使得農民的勞動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近年來“農民工熱潮”不斷出現,大多數農民放棄農業生產轉向城市打工,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外流,這將會影響到各地區的農業發展。而農民打工所掙到的錢一般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隨之而來的是繁重的經濟負擔。

(3)農業問題。農業問題是一個比較綜合的經濟問題,反映農業問題的主要對象是農業設備、農業投資、農業產品等等。沒有先進的生產設備,給農業生產過程帶來了較大的阻礙,很多地區的農民儘管有着較多的土地,但是因爲勞動力有限,無法實現具體的播種生產。而政府對地區農業的經濟投入較少,使得農民對於農業的資金投入變多,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當農民們結束了播種種植後還要面臨農產品的處理問題,目前農副產品再市場上的價格處於低價位階段,很多農產品的實際價值被貶低,農民進行農業種植所投入的成本(如:肥料、種子、收割等費用)不能夠完全收回來。

“三農”問題是我國農業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所在,三大問題能否順利的解決,直接影響着我國的農業經濟情況。這就需要各地政府積極配合農業部門從技術、資金、勞動力等方面給予農民們足夠的支持,充分調動農民們投入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二、農村信用合作社優點多

農村信用合作社屬於銀行類的金融機構,是經過中國人民銀行審覈批准後建立的,它是由部分社員入股組成且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因爲經過國家金融部門的審覈,因而具有合法性,在經濟活動中是受到法律的保護的。其業務包括了存款、取款、貸款和轉賬等主要業務。

農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業務對象是一些農業生產者和小商品生產者,其經濟業務額一般都是零散、小數額、小規模進行。作爲銀行類金融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有有着自己獨特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1)集資成立,農村合作信用社是由農民和農村的或其他人員共同集資成立的,其主要宗旨是爲了幫助農民進行農業生產以及解決農業上的資金需要,這對於農業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2)管理民主,農村合作信用社的管理人員多數是由農民們進行民主選舉,然後決定管理人員的分配,且以對社員負責爲首要原則,這就保證了社內的資金使用能夠做到“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避免資金流失。(3)來源廣泛,信用社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依靠合作社成員所繳納的股金、社內積累的資金以及從外面吸收到的存款等等。廣闊的資金來源能夠確保這一金融機構順利運行,避免出現資金週轉不暢而導致機構虧損。(4)手續便捷,由於使用合作社資金或者辦理相關業務的成員都是合作社成員,因此在辦理業務過程中的手續就比較簡單快捷,只需要進行簡單的註冊登記就可以進行存款或者取款,使用起來相當方便。

農村合作信用社在近年來再我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發揮着越來與重要的作用,根據一組農村民意調查顯示,農民們對信用社的運營情況、資金使用、管理工作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調查後的數據顯示,農民滿意程度達到了98.6%,只有極少數的農民對於農村信用社的工作還存在一些建議。信用社的成立最大的意義在於支持了我國“三農政策”的推廣和實施,通過合理地調動資金能夠改善農業的生產設備;引進高產量的農作物品種;加快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這對於解決國家和地區落後的農村生產力問題有着很大的幫助。合作社的領導人員在運營過程中積極開展體制改革和管理改革,實現機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的辦事效率。

三、服務“三農”的具體途徑

爲了促進我國的農村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國家開始大力推廣實施三農政策,如:減免農業稅、種糧補貼、農機備提供、穩定農業品價格等一系列措施來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如果這些措施能夠長期持續下去,相信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產量將會大大地提高。作爲國家的金融機構,農村信用合作社需要發揮其經濟職能,更好的爲“三農”服務,具體可以從以下途徑進行:

(1)加強金融管理。確保資金的正常運轉以及合理利用是農村信用合作社的首要任務,只有儲備足夠的資金才能爲三農問題的解決提供保障。在投資發展農村經濟的時候需要注意資金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信用社領導應該加強內部人員的管理,儘量減少人爲因素造成的經濟損失。此外,還需要時刻關注市場情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配合國家農業政策,這樣可以實現資金的優化配置,以發揮出最大的經濟作用。

(2)吸引商業投資。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服務於“三農”問題這一方面時採取招商引資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增加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不但可以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還能充分利用好農村廉價的勞動力,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村的整體生活水平。農村信用社可以於企業簽訂合同,共同投入資金在農村開辦工廠,政府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這樣一來就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資金用於農村的發展。

(3)擴展貸款業務。給予農民相對額定的資金貸款可以推動農村個體戶經濟的發展,先幫助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再引導另一部分農民致富。對於一些有發展思想的農民,信用合作社應儘量給予資金上的支持,再通過技術指導鼓勵農民創業致富。如:創辦魚塘、大棚蔬菜、水果種植、花卉栽培等等,這些都是新型的農業產業,市場前景相當廣闊,對於農民生產致富有着很大的幫助。

(4)調整存款利率。從經濟學角度分析,銀行可以通過調整存款的利率來調整資金的積累。利率高,存款的人增多,市場消費少;利率低,存款的人減少,市場消費多。農村信用合作社通過運用這一模式來刺激或者抑制消費,可以有效地改善農民進行農業種植情況,農民根據市場需求種植農作物,這樣就可以確保農產品的順利銷售,穩定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綜上所述,三農問題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問題,農村信用合作社應該積極爲三農問題的解決做好服務工作,這樣才能推動各地區乃至全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第3篇】對鄉農村信用社支農服務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賢庠信用社支農基本情況

2.不斷簡化貸款手續,爲支持三農發展提供優質服務。近幾年來,信用社在切實轉變觀念、積極籌措資金、增加信貸投入的同時,深入農戶,及時瞭解農民的心志,努力簡化貸款手續,切實爲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得到了廣大農戶的肯定。例如:在黃避嶴鄉塔頭旺村實行送貸上門、農戶聯保的模式;在轄區範圍內評定信用戶、信用村,實現農戶隨到隨貸的方式。

二、農村信用社支農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改進支農服務幾點建議

1.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堅定支農信念不放鬆。隨着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在農村的日益萎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這正如朱總理指出的,農村信用社要成爲農村金融的主力軍。爲達到這一目標,農村信用社員工一要主動下鄉(村),多瞭解農戶、個體戶和農村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狀況;二要切實加強對信貸政策的宣傳力度;三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四要正確處理防範化解風險與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關係,及時增加對三農信貸投入。

2.準確定位經營方向,堅定服務目標不放鬆。即始終不渝地爲農業、農村、農戶提供優質服務,合理掌握和調整貸款投向,努力增加信貸投入,大力開展消費信貸業務。

3.靈活掌握經營方式,堅定優化服務手段不放鬆,要大力推進小額農貸,進一步推廣使用貸款證,採取一次覈定,隨用隨貸,餘額控制,週轉使用的原則進行管理。二要積極推廣農民聯保貸款制度,切實解決農民貸款擔保抵押難的問題。

【第4篇】鄉農村信用社支農服務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賢庠信用社支農基本情況

2.不斷簡化貸款手續,爲支持三農發展提供優質服務。近幾年來,信用社在切實轉變觀念、積極籌措資金、增加信貸投入的同時,深入農戶,及時瞭解農民的心志,努力簡化貸款手續,切實爲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得到了廣大農戶的肯定。例如:在黃避嶴鄉塔頭旺村實行送貸上門、農戶聯保的模式;在轄區範圍內評定信用戶、信用村,實現農戶隨到隨貸的方式。

二、農村信用社支農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改進支農服務幾點建議

1.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堅定支農信念不放鬆。隨着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在農村的日益萎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這正如朱總理指出的,農村信用社要成爲農村金融的主力軍。爲達到這一目標,農村信用社員工一要主動下鄉(村),多瞭解農戶、個體戶和農村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狀況;二要切實加強對信貸政策的宣傳力度;三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四要正確處理防範化解風險與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關係,及時增加對三農信貸投入。

2.準確定位經營方向,堅定服務目標不放鬆。即始終不渝地爲農業、農村、農戶提供優質服務,合理掌握和調整貸款投向,努力增加信貸投入,大力開展消費信貸業務。

3.靈活掌握經營方式,堅定優化服務手段不放鬆,要大力推進小額農貸,進一步推廣使用貸款證,採取一次覈定,隨用隨貸,餘額控制,週轉使用的原則進行管理。二要積極推廣農民聯保貸款制度,切實解決農民貸款擔保抵押難的問題。

【第5篇】關於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調查報告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如何發揮農村信用社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銀監部門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擬從爲三農服務的要求來探討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問題。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歷程及其評價

我國農村信用社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農村信用社組建和發展階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質。二是反覆和停滯階段(1959-1980)。農村信用社下放給社隊,成爲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籌資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農行代管階段(1980-1996)。信用社歸農行管理,兩套編制,兩本賬薄。農村基層信用社入股組建縣聯社,信用社與縣聯社爲兩級法人體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脫離農行,開始恢復合作金融性質。1996年8月,國務院發佈《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農村信用社正式脫離與農業銀行的行政隸屬關係,逐步改變爲農民自願入股,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爲社員服務的合作金融組織,並由中國人民銀行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理順外部關係、明晰產權、強化內部管理的改革。

從1996年以來迄今爲止的改革實踐看,我國信用社有三種形式: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信用合作社。儘管農村信用社經過一系列改革,但無論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合作制銀行,還是信用合作社,離完善的產權制度仍有一定距離。縣聯社統一法人形式,沿襲了原有的信用社產權結構特徵,仍存在所有權缺位的問題,民主管理有名無實,成立縣聯社統一法人,使信用社離農民越來越遠,對信用社的參與程度越來越低。在信用社擴大規模和信貸業務高度專業化以後,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難以實現。在省聯社與縣聯社之間,在組織形式上,省聯社是行業自律組織,承擔着規範與管理縣聯社的職責,而實際上,縣聯社是省聯社的股東,作爲一級法人,它有合法經營的自主權,省聯社對縣聯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會出現縣聯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說,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東所佔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東尤其是政府股份佔較大比例,可能造成內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對信用社的行政干預,爲信用社偏離其經營目標埋下了隱患。合作制銀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合作制中,自然人股東多,股本小,農民的無知和對合作社的不關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無法落實。而且,一人一票的表決方式,使大股東也沒有對合作銀行的實際支配權,而成了行長說了算。

二、農村信用社改革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農信社交由省級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與信用社的關係從行政干預到對其負責。

農村信用社交由省級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於落實管理責任,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幫助農村信用社改善經營和發展業務;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後,直接承擔了信用社的盈虧責任,這樣,地方政府會加大打擊逃廢信用社債務行爲的力度。這樣,就能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營造地方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事實上,由於充分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視和支持信用社的發展,各地紛紛出臺了支持本地信用社發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經營狀況開始得到改善。

2、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的建立有利於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經濟發達地區,二三產業迅速發展,農業產值和農業就業的比重都日趨下降,農村信用社作爲一種合作金融組織,逐漸失去了服務對象。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及民營企業發展所需資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滿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成爲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縣聯社統一法人後,能更好地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農村信用社成立縣級統一法人後,農村信用社加強了管理,節約了成本和費用,資金調節能力增強,業務範圍得到擴展。同時,由於稅收減少及一些優惠政策的實行(無息再貸款,呆壞賬分期進入成本覈銷,成立信用社風險補償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強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資金用來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成立縣級統一法人後,授信額度增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所需的較大額度的資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滿足;由於統一法人後,縣聯社統一提取準備金,統一覈銷呆壞賬,過去的風險社支付壓力減小,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響

1、農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發展的需要使其偏離合作金融方向。

我國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資金投入不足,資金回報率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總的方向就是要增加農村資金投入,建立爲農村經濟發展的完善的金融體系。信用社作爲農民的金融合作組織,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承擔着爲農業、農民、農村服務的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農業是弱質產業,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

風險都很大,比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資金大量投入農業,必然造成資金回報率低、回收難。信用社改革後,成爲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信用社自身的發展無論從其本身吸收股本、擴大規模,還是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經營風險來看,都不願意把大量資金投入農業領域。所以,農村信用社有着烈的離農傾向。出現了中央要支農、地方要發展、監管部門要防範風險、農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資金非農化傾向。

目前,我國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農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資產,虧損嚴重,資不抵債。鑑於信用社經營資產不良狀態,沒有人願意入股。而且,落後地區的農民相當貧困,很少有貨幣財產,靠他們入股集資,是達不到開辦農信社的標準的。落後地區,有錢的人不需貸款,不願意入股信用合作社;無錢的人想貸款但沒有錢入股。這就決定了農村信用社的資金籌集只有走股金資本化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補充資本金,維持信用社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出現了合作金融的性質與股金資本化之間的矛盾。在資金的運用上,成立縣級統一法人後,縣聯社與基層社的權力配置發生了變化,基層社的經營自主權變小了,原來,基層社可以根據本地情況,確實貸款的對象、期限與額度,現在,受到縣聯社的制約,對要地急需資金的農戶和經濟組織難以及時給予支持。基層社的貸款授權一般在10萬元以下,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最多也不超過5萬元,對最大的一宗客戶貸款餘額不得超過信用社資本總額的30%。那些最缺資金的農戶和企業得不到及時的資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資金籌集與使用都有非農化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導致行政干預信用社發展。

省級人民政府要堅持政企分開的原則,對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預信用社的具體業務和經營活動,不把對信用社的管理權下放給地(市)、縣、鄉政府。實際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權的情況下,信用社的人事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證其不對信用社進行干預是非常困難的,農村信用社很容易成爲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輪虧損及金融風險無法避免。目前,我國各級地方政府財政吃緊,債務纏身,所以,大有挖東牆補西牆之勢,儘管他們也知道信用社的虧損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單,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麼多,畢竟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投資哪來發展?哪來gdp增長?而且,在當地出現社會穩定問題時,就更管不了將來的虧損,將來的問題只有留待將來慢慢去解決,他們必須利用手中的權力來解決目前的問題。在經濟發達地區,財政狀況要好些,籌集資金也相對容易,這些問題還不明顯,但在落後地區、貧困地區就十分嚴重,因爲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資金外,地方政府沒有別的渠道來解決燃眉之急。

三、以服務三農爲導向,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

農村信用社作爲由廣大農民羣衆自願入股組成的金融組織,根在農村,在農民。解決好三農問題,既是農村信用社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又是黨和國家賦予農村信用社的重要社會職責。50多年來,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今已成爲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聯繫農民最好的金融紐帶,成爲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必須把自身發展同做好支農工作、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居民非農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新情況結合起來,依託政府組織,發揮自身優勢,找準支農着力點,創造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一)轉換農村信用社的營銷理念,積極探索爲三農服務的新方式。

近年來,農村信用社發展較好的省份的共同點在於,在經營中能真正立足於三農,端正經營方向,對支農方式進行創新,積極拓展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空間。各地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要求選擇不同的服務方式,因地制宜地確定各地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投向、貸款方式、對農戶的授信額度,積極探索金融支持農村生產力發展和爲廣大羣衆根本利益服務的新方式。首先,應該準確把握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按照優先三農的原則有效配置信貸資產。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應優先用於滿足農民種養業的有效資金需求,剩餘資金主要用於支持農民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等多種經營活動,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有富餘的,可適度支持轄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產品有銷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業。

其次,要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變化的新特點,制定分類指導措施,創新支持方式。如對符合貸款條件的種養大戶、品牌農業、產業化組織、個私經濟組織,可以分別實行支農信貸卡、聯保貸款、一次性貸款授信、評優授信等方式,確保信貸支農。第三,應根據經濟變化的新需求,強化服務功能。如創新貸款品種、增加服務手段、轉變服務方式、提供市場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機制障礙。通過加快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的改革,確保內部機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過建立約束與激勵機制、內控機制、創新信貸管理機制等,提高農村信用社的服務效益、管理效益和經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二)立足於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業務創新和內部管理的突破。

1、要繼續重點發展傳統業務。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人緣、地緣、點多面廣的優勢,實行全員營銷。狠抓存款,壯大資金實力。盤活貸款存量,創新貸款業務。堅持走以農爲本,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農業產業發展的特色路線。

2、要在拓展中間業務方面尋求突破。進一步增強和完善信用社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信用社在農村和城區的網點優勢,積極爭取開辦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委託業務和代收代付業務,有計劃、有系統地開展宣傳營銷活動,向社會推介服務項目和業務品種。加快農村信用社電子化建設,形成完備的支付交易結算系統和金融信息系統,爲中間業務發展創造技術和信息條件。

3、要在加強內控建設與執行方面有質的轉變。要強化內部控制措施,使內控真正成爲農信社內部管理的重要環節。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權代表農村信用社分散股東的代理者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是一個專家化的羣體,代表農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資者行使資本經營權或所有權,一是有能力參與公司治理,可以克服農村信用社衆多單個自然人股東行權能力不足或無行權能力的問題;二是機構投資者集農村信用社衆多小額投資者的資本,股權集中度較高,也具備參與農村信用社治理的條件。因此,可以認爲,農村信用社領域機構投資者的出現,將是農村信用社內部治理的歷史性轉折。

(三)做大作強農村信用社必須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確發展思路,加快縣域和農村經濟發展。應從區域優勢、資源優勢、比較優勢着眼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綠色農業,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拉長農村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壯大農村經濟。從發展生態旅遊業,支持小城鎮建設入手。引導農村信用社資金與農業科技、市場信息相結合,爲農村信用社資金投放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二是要積極支持農村信用社做好增資擴股和壯大資金實力工作。地方政府應加強協調和指導,出臺相應措施,引導和鼓勵農民、城鎮居民、工商企業、民營資本等民間資本投資農村信用社,以不斷擴大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爲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提供資金保障。

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要把信用環境納入打造誠信政府這一系統工程,像抓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工程那樣,積極推動創安工作,深入開展創建信用鄉(鎮)、信用村活動。把打擊逃廢債務、保護債權納入創建農村信用工程,凡涉及到農村信用社債權的企業改制,相關農村信用社要參與企業改制全過程,防止企業在改制過程中懸空金融債權。要抓住源頭治理,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協助農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組貸款和縣直單位幹部職工的逾期拖欠貸款,對蓄意不還的釘子戶進行懲戒,以良好的信用環境爲縣域金融保駕護航。

【第6篇】關於鄉農村信用社支農服務情況的調查報告

一、賢庠信用社支農基本情況

2.不斷簡化貸款手續,爲支持三農發展提供優質服務。近幾年來,信用社在切實轉變觀念、積極籌措資金、增加信貸投入的同時,深入農戶,及時瞭解農民的心志,努力簡化貸款手續,切實爲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得到了廣大農戶的肯定。例如:在黃避嶴鄉塔頭旺村實行送貸上門、農戶聯保的模式;在轄區範圍內評定信用戶、信用村,實現農戶隨到隨貸的方式。

二、農村信用社支農服務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三、改進支農服務幾點建議

1.切實轉變思想觀念,堅定支農信念不放鬆。隨着國有商業銀行網點在農村的日益萎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這正如朱總理指出的,農村信用社要成爲農村金融的主力軍。爲達到這一目標,農村信用社員工一要主動下鄉(村),多瞭解農戶、個體戶和農村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狀況;二要切實加強對信貸政策的宣傳力度;三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四要正確處理防範化解風險與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關係,及時增加對三農信貸投入。

2.準確定位經營方向,堅定服務目標不放鬆。即始終不渝地爲農業、農村、農戶提供優質服務,合理掌握和調整貸款投向,努力增加信貸投入,大力開展消費信貸業務。

3.靈活掌握經營方式,堅定優化服務手段不放鬆,要大力推進小額農貸,進一步推廣使用貸款證,採取一次覈定,隨用隨貸,餘額控制,週轉使用的原則進行管理。二要積極推廣農民聯保貸款制度,切實解決農民貸款擔保抵押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