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常考區域地理知識點彙總

高中常考區域地理知識點彙總

區域地理考試中絕對會考到的8個重要國家:日本、印度、埃及、德國、俄羅斯、美國、巴西、澳大利亞,他們的區域定位、地形河流,全部都要識記哦!下面好範文小編爲你帶來一些關於高中常考區域地理知識點彙總,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常考區域地理知識點彙總1

自然地理特徵

1.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2.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1.27億)。

3.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4.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5.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6.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爲溫暖、夏季較爲涼爽。

年降水量偏多且較均勻,氣溫的年較差較小。多梅雨、颱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強的原因:島國,深受海洋的影響,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流經,冬季較爲溫暖、夏季較爲涼爽。

(2)主要氣候類型:本州島中部以南爲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以北爲溫帶季風氣候。

(3)日本羣島東西兩岸的降水季節分配有何不同?原因?

①冬季:西北季風經日本海攜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擡升產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較多,東岸則是背風坡。

②夏季:東南季風從海洋上來,受地形擡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風坡。

(4)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但自然災害損失卻位於世界前列的原因:

①日本爲島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側,經常受到颱風、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的影響;

②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是火山、地震的多發區:

③氣候爲季風氣候,在不穩定的季風環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氣象災害;

④地形以山地爲主,多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⑤日本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單位面積資產密度大。

7.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福山:日本臨海型鋼鐵工業(類似還有法國的福斯、敦刻爾克,意大利的塔蘭託,中國的寶山)。

8.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爲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木材資源較豐富的原因:多山地;多火山,土地肥沃;亞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水熱條件好,有利於樹木的生長;合理的森林採養制度

高中常考區域地理知識點彙總2

發達的經濟

1.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2.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內市場狹小、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島國多良港。

3.揚長避短,發展經濟。

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4.工業主要分佈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業區。

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爲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

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1)爲什麼日本將“馬六甲海峽”稱爲“海上生命線”?

因爲日本所需的工業原料,特別是石油絕大部分通過馬六甲海峽,許多產品的出口也經過馬六甲海峽。

(2)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5.工業佈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因爲太平洋沿岸老工業區呈“飽和狀態”。

6.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產品;

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發展高科技產品。

(1)地位: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部門齊全,產品在國際上佔重要地位。

(2)與中國的貿易:

從中國輸入: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

向中國輸入:鋼鐵、電子產品以及其他工業品。

7.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農業生產方式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細作,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1)日本爲什麼成爲世界上海洋漁獲量較多的國家?

沿海溫帶大陸架廣闊,又有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漁業資源豐富;日本擁有龐大的遠洋捕撈船隊和近海捕撈船隊,海上捕撈能力強;日本沿海養殖業發達;魚產品消費量高,市場需求大。

8.日本的經濟有什麼突出的特徵?

(1)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現代化程度高;

(2)經濟結構以工業爲主,農業不佔主要地位;

(3)對外依賴性強,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產品銷售也依賴國際市場。

9.日本的工業爲什麼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懶戶內海沿岸?

(1)日本國內礦產資源貧乏,所需礦產絕大部分依賴進口。

(2)日本國內市場狹小,產品大部分出口國外。

(3)充分利用島國多良港的優勢。

(4)工業佈局在沿岸可利用廉價的海運,便於原料進口和產品出口,最大限度地降低產品的成本。

高中常考區域地理知識點彙總3

印度

1.臨海:孟加拉灣(東)、阿拉伯海(西)、印度洋;

2.三大地形:喜馬拉雅山脈、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

3.三大河流:恆河、印度河、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爲雅魯藏布江);

4.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最大海港,棉紡織工業中心)、班加羅爾、泰姬陵(位於阿格拉附近)

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2004年(10.65億)僅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農業

1.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爲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降水集中雨季,乾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2.農作物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佈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3.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有哪些?

有利:①地形以高原、平原爲主,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廣大;②土壤肥沃;③氣候溫暖溼潤,熱量、水資源充足;④勞動力豐富;⑤農業歷史悠久。

不利:多水旱災害。

4.印度的農業主要面臨水旱災害頻繁和糧食需求大兩大問題。

熱帶季風氣候與印度的農業密切相關,影響印度農業生產不穩定的主要自然原因是印度半島降水的年際變化大。

西南季風強的年份,雨季來得早,去得晚,雨水過多,容易造成水災;西南季風弱的年份,雨季來得遲,去得早,雨水不足,容易造成旱災。

爲解決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佈不均,在水源充足的北部(印度河、恆河流域),興修水利灌溉系統,而在南部降水不足、水源缺乏的高原地區,則主要修建大量的貯水池等來緩解旱清。

印度的人口衆多,糧食需求量大,糧食生產的不足制約着農業結構和經濟的發展。爲解決糧食不足,印度政府在 20 世紀 60年代實施了“綠色革命”,即推廣了先進的耕作方式和培育良種,並且增加興修水利、化肥和農藥的投入,以增加糧食產量。近些年來,糧食己基本能夠自給。

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1.工業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佈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獨立前:只有採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爲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爲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件業、原子能、航天,第二軟件國,僅次於美國)。

2.城市

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第二大海港,人口最多城市(第一大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第二大城市,第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3.南亞地區在每年的3-5月出現熱季,氣溫高達45℃以上,原因是什麼?

此時夏季很少登陸,陰雨天少,太陽直射點北移,氣溫迅速升高,而北面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冷氣流的南下,形成島上特有的熱季。

自然災害

1.爲什麼孟加拉國多洪澇災害?

孟加拉國熱帶季風氣候雨季集中在夏季,颶風也會帶來大量的降水,兩河的水量大並且集中;爲恆河和布拉普特拉河的三角洲,並且地勢十分低平,排水不暢;一旦受天文人潮的影響,會受潮水的頂託,加大洪澇;該國人口衆多,可居住地海拔低,加重受災。

2.南亞多旱澇災害的原因?

南亞的氣候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雨水的多少與夏季風(西南季風)的強弱關係密切:西南季風強的年份,夏季風來得早,去的晚,雨水就會過多,容易造成水災:西南季風弱的年份,夏季風來得遲,去的旱,雨水就會不足,容易造成旱災。

其他

1.印巴衝突(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山區,面積 218 平方千米,人口 550 多萬,經濟以農業爲主。

二戰前爲英屬印度的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後爲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印巴兩國曾多次發生衝突。

1948年和1949年聯合國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決議,1949 年劃定停火線。

目前克什米爾地區仍爭端不斷,表現爲印度和巴基斯坦國家間的衝突,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衝突,其根源是英國分而治之殖民政策的結果。

2.印度板塊周圍多地震

近些年來,印度板塊周圍不斷的強烈地震,實際上是板塊運動增強的結果,而這種增強最容易在板塊交結地帶和邊緣地帶表現出來。

印度板塊每年向北移動 4-5 釐米,與亞歐板塊相碰撞,使碰撞交界地區成爲地震頻發區域。

印度板塊和亞歐大陸有兩個作用的“結點”區域,一是位於帕米爾高原,二是阿薩姆地區(我國雲南、西藏和緬甸交界地區)“結點”區域是板塊之間受力最強的地區,引發地震的概率相對較高。

2005年 10 月 8 日的克什米爾地震是由於印度板塊向北移動形成碰撞,進而引發的構造地震,而 2004 年 12月引發海嘯的印度洋地震是印度板塊北移錯動造成構造斷裂,進而引發強烈地震和海嘯。

處於衝突和爭端不斷的克什米爾地區,經濟發展落後,建造的房屋抗震性能差,一旦發生地震,造成的破壞極大。

高中常考區域地理知識點彙總4

埃及

1.地中海、紅海、蘇伊士運河(亞非分界線);

2.尼羅河、納賽爾水庫和阿斯旺水壩

3.金字塔、開羅(非洲第一大城市)、亞歷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領土

1.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在蘇伊士運河以東),也是埃及領土。

2.人口城市:主要集中於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開羅在尼羅河三角洲頂端,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

3.尼羅河:全長6600千米,世界第一長河,發源於東非高原(白尼羅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1)尼羅河的贈禮——埃及

(2)尼羅河流經撒哈拉沙漠,定期氾濫,爲埃及帶來:

①肥沃的土壤

②尼羅河沿岸的平原和三角洲;

③便利的灌溉水源。

白尼羅河:發源於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水量穩定。

青尼羅河:發源埃塞俄比亞高原,流量季節性變化。

白尼羅河、青尼羅河定期氾濫( 6 -10 月)。

經濟

1.農業主要集中於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長絨棉是重要的傳統的出口商品,主要經濟支柱是石油、蘇伊士運河航運業、僑匯、旅遊業。

2.僑匯:僑居外國的人寄回、帶回祖國,以贍養家屬的款項。

3.旅遊資源:首都開羅和金字塔、亞歷山大城市和塞得港、阿斯旺水壩。

4.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連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5.經濟:傳統出口商品長絨棉,現在經濟支柱是石油、運河、僑匯、旅遊收入。

阿斯旺水壩的利和弊

利:發電、防洪、灌溉、旅遊、養殖、航運等

弊:尼羅河攜帶至下游的泥沙大大減少,現在農業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羅河三角洲受到侵蝕,海岸線不斷向後退縮。

高中常考區域地理知識點彙總5

德國

1.北海、波羅的海、基爾運河

2.萊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萊茵運河

3.三大地形區,自南向北依次爲:巴伐利亞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

4.柏林、漢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蘭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圖加特、慕尼黑(新興工業區中心)、魯爾區(德最大工業區)

5.歐洲西部陸路交通十字路口

6.歐洲西部人口大國(8245萬),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位置和地形

1.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歐洲南北向與東西向鐵路都經過德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本區鄰國最多的國家(9個)。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

3.德國北部以平原爲主,爲什麼該地農業不發達,人口較爲稀少?

北德平原,緯度較高,氣溫較低,冬季陰冷夏季涼爽、熱量不足;地勢低平,土壤較貧瘠,故不適合發展種植業,主要發展畜牧業,粗放經營。由於氣候條件較差,人口也較稀。

4.中部谷地和寬廣的山地,宜於農耕和放牧;

南部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日照時間長,河谷地區土壤肥沃,盛產葡萄、菸草、啤酒花和水果,河谷兩側的山地則爲森林和高山牧場。

5.氣候:自西向東由海洋性向大陸性過渡。

河流

1.主要河流:多瑙河(向東流入黑海)、萊茵河(由北入北海)、易北河(向北入北海)。

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的“美因-多瑙運河”,以及北部的北海-波羅的海運河(即基爾運河)是重要的國際性航運捷徑。

2.萊茵河的航運價值

(1)自然原因:萊茵河全年水量豐富,水流平穩,含沙量小,無冰期。這是因爲萊茵河流經地區大部分爲歐洲中部和西部平原,地勢低平水流平穩,地處溫帶海洋勝氣候區,氣溫變化幅度小,降水較多,流量大,全年可通航。

(2)經濟原因:萊茵河干支流流經國家較多,且都是經濟發達的國家,航運需求量大,河口處有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又與多瑙河等河流有運河相通,這爲提高航運價值提供了有利條件萊茵河沿岸的一些工業城市經過綜合整治,加強了對萊茵河的環境保護,萊茵河己經從過去的“資源開發階段”發展到現在的“休閒與審美時代”。

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1.發展條件

有利:豐富的煤炭、鉀鹽;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進口,產品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2.分佈: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爲中心,主要是傳統工業部門:機械製造、化學、採煤、鋼鐵、紡織等。

3.南部慕尼黑:是歐洲最大的微電子工業中心,有德國“硅谷”之稱。

主要是宇航、飛機、微電子等新興工業。

4.分佈特點:工業佈局大分散小集中,分佈較爲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5.魯爾區的興衰

(1)區位優勢: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近,靠近法國東北部洛林鐵礦區;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陸交通: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運方便並直通海洋;

⑤廣闊的市場。

(2)衰落原因:

①生產結構單一:集中於煤炭、鋼鐵、電力、機械,煤炭、鋼鐵是基礎;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使煤的比重減少、新技術鍊鋼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鋼鐵過剩:產量增加,經濟危機及替代品廣泛使用,使用量減少;

④新技術革命的衝擊:傳統的生產和組織形式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

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改造煤炭、鋼鐵工業,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數量減少、規模擴大,新建遷移的以技術精良的中小企業爲主。

②調整工業佈局,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如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爐建到荷蘭海邊。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航運繁忙,運輸的一半是鐵礦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裝置和污染處理系統和植樹造林。

6.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於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於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北部的經濟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業中心,德國宇航、飛機、微電子工業中心,啤酒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