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點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點

真正的知識分子該有一副傲骨,不善趨炎附勢。這使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顯得個色,總是鶴立雞羣,混不進人堆裏。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1

海岸類型及其特點

海岸具有多種類型,根據海岸的物質組成,可將海岸分爲四種類型:基岩海岸、沙質海岸、淤泥海岸和生物海岸。基岩海岸:獨特的岬灣地形,沿岸有衆多的島嶼,常在海灣一帶形成海闊水深、利於避風的天然良港。千姿百態的海蝕地貌是進行旅遊開發的重要資源。

沙質海岸:主要由礫石和沙子組成,往往形成沙堤、沙壩、沙丘等地貌,海灘多寬闊平坦,常形成天然的優質海濱浴場。

淤泥海岸:海岸帶寬度大,坡度小,海岸線平直,大多數淤泥海岸土質肥沃,適宜開展灘塗養殖。

生物海岸:

紅樹林海岸具有很強的抵禦風浪侵蝕的能力,又是鳥類及潮間帶動物的棲息地,物種豐富。因此,紅樹林海岸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溼地保護和海洋防災減災中具有重要作用。

熱帶基岩海岸邊緣常發育珊瑚礁海岸。珊瑚礁對保護海岸,抵抗海浪侵蝕起到良好作用。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2

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運動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海水的波浪運動,就能量來源和產生原因來說,有其能量來自風能形成的風浪,有其能量來自地震和火山爆發釋放出的地球內能或熱帶風暴引發的海嘯,也有其能量來自天體引力使海水漲落形成的潮汐波。然而,最常見的一種波浪是風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狀起伏,隨着風速越大,波浪的規模越大,破壞力也越大,對沿海建築、航運、漁業、海洋石油生產等有不利的影響。遇有巨大的風浪襲擊時,應採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漁、拋錨等措施。

由月亮和太陽的引力驅動,以及地─月─日系統轉動和地球自轉的影響,海水呈現週期性的上下波動,這種波動稱作潮汐。潮汐對航海等海上活動以及近岸生態有着直接影響。

洋流的主要成因:風海流主要是受盛行風和地轉偏向力作用形成。密度流是由於海水溫度、鹽度不同導致密度不同形成。補償流是由相鄰海區海水的盈虧形成的,分爲水平補償流和垂直補償流。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漁業:寒暖流交匯區形成大漁場航運:順風順水快,逆風逆水慢污染:範圍擴大,淨化加快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3

厄爾泥諾、拉尼娜現象及其對全球氣候的影響

南美西海岸(祕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延伸至赤道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線附近的海面溫度異常增暖的現象。

厄爾尼諾的發生機制正好相反,當赤道太平洋信風持續加強時,赤道東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深層的冷水上翻作爲補充,海表溫度進一步變冷,從而形成拉尼娜。拉尼娜常與厄爾尼諾交替出現,但其發生頻率要低於厄爾尼諾。例如,80年代以來僅發生了3次拉尼娜,是厄爾尼諾發生頻率的一半。

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以環赤道太平洋地區最爲顯著。在厄爾尼諾年,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南亞次大陸和巴西東北部均出現乾旱,而從赤道中太平洋島南美西岸則多雨。許多觀測事實還表明,厄爾尼諾事件通過海氣作用的遙相關,還對相當遠的地區,甚至對北半球中高緯度的環流變化也有一定影響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後接着發生拉尼娜並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後也會接着發生厄爾尼諾。但從1950年以來的記錄來看,厄爾尼諾發生頻率要高於拉尼娜。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4

海氣的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水、熱平衡的影響

海-氣間的水分交換過程:海洋通過蒸發作用,向大氣提供水汽。大氣中約86%的水汽是由海洋提供的,因此,海洋是大氣中水汽的最主要來源。大氣中的水汽在適當條件下凝結,並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從而實現與海洋的水份交換。海洋的蒸發量與海水溫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海水溫度越高,蒸發量越大。因此,低緯度海區和有暖流流經的海區,海面蒸發旺盛,空氣溼度大,降水也較豐富,海—所間的水分交換也較爲活躍。

海-氣間的熱量交換過程:海洋吸收了到達地表太陽輻射的大部分,並把其中85%的熱量儲存在海洋表層。海洋再通過潛熱、長波輻射等方式儲存的太陽輻射能輸送給大氣。可以說,海洋是大氣最主要的熱量儲存庫。海洋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受海洋表面水溫的影響,水溫高的海區,向大氣輸送的熱量多。

與陸地相比,海洋增溫慢,冷卻也慢,從而調節着大氣溫度的變化。一方面,海洋的氣溫變化有滯後效應。例如,海洋對太陽輻射季節變化的影響要比陸地晚一個月左右。另一方面,海洋使大氣的溫度變化比較和緩。海洋影響較大的地區,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都較小。生活在沿海地區的人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海洋對大氣溫度的調節作用。海—氣通過長期的相互作用,並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了運動方向基本一致的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驅使着水分和熱量在不同地區的傳輸,從而維持地球上水分和熱量的平衡。

高中地理選修的知識5

海底擴張學說認爲:大洋底部地殼是不斷生成——擴張——消亡的過程,是地幔中物質對流的結果。洋中脊是地殼的誕生處,新洋殼不斷生長,隨着地幔物質的對流向兩側推開,海底不斷擴張形成洋盆。

板塊構造學說認爲: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塊構成的,形成六大板塊。板塊內部相對穩定,很少發生變形,板塊邊界則是全球最活躍的構造帶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在交接處碰撞,大洋板塊因密度大,位置較低,向大陸板塊俯衝至地幔,洋殼在高溫作用下融爲岩漿。

板塊的俯衝帶動洋底下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窪的地方——海溝。如太平洋西部的馬裏亞納海溝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形成島弧或海岸山脈。如亞洲東部的庫頁島、日本羣島、臺灣島、菲律賓羣島等在陸地上會形成海岸山脈,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脈、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脈。如果是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都比較堅硬,則形成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碰撞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