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點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點

知識的歷史猶如一隻偉大的複音曲,在這隻曲子裏依依次響起各民族的聲音。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1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其他恆星系統)——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外部:(1)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2)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自身:(3)因爲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爲15度)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活動的標誌:黑子、耀斑,週期11年(2)影響:發出電磁波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發出高能帶電粒子——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災害——水旱災害,誘發地震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2)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3)地轉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長短的變化(1)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2)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爲12小時。(4)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1)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2)夏至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迴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3)冬至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迴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迴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5)直射問題:一年之中,有兩次直射的是南北緯迴歸線之間,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緯迴歸線。沒有直射的是南北緯迴歸線分別到達南北極的緯度。(6)日出日落:晝夜長短。日出變早,日落同程度變晚。(7)影子問題:太陽高度角變小,影子變長。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着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爲春季,6、7、8爲夏季,9、10、11爲秋季,12、1、2爲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爲界分爲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爲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岩石圈:地殼+上地幔頂部軟流層(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2

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遙感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作用遙感:獲取,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資源普查:礦產、生物、水資源。環境災害監測:環境監測,災害預警。特點和優點可以首先從面上的區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後有重點地選擇若干點、線進行野外驗證和檢查。不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質量,而且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導航中,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功能處理地理空間數據,地理空間信息進行輸入、管理、分析和表達。

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城市環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規劃。

4.數字地球的基本含義

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信息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絡來管理的技術系統。(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的系統。三大部分:空間部分—GPS衛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用戶設備部分—GPS信號接收機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2)地理信息系統GIS,專門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數據的領域。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3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過程崇拜自然——採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係;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係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2.人類所面臨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方面的問題(1)環境污染:水、大氣(光化學煙霧、臭氧空洞、酸雨、氣候變化)、土、固體廢棄物、噪聲、放射性物質、海洋污染(2)生態破壞:荒漠化、鹽鹼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破壞(森林、溼地)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基本原則(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內涵——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3)原則: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②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爲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於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協調人地關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循環經濟——清潔生產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採——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4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的三大類(1)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2)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3)變質岩(變質作用)。

說明三大類岩石的相互轉化(三大類岩石轉化圖)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爲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爲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山前;河漫灘——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冰川侵蝕(冰斗,角峯)、冰川地貌(冰磧地貌)

3.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佈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

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併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3)大氣垂直運動地面冷熱不均。大氣水平運動: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直接原因)(4)熱力環流。(熱力環流的示意圖),山谷風、海陸風、城市熱島。

5.氣壓帶和風帶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佈),6個風帶。(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圖,氣壓帶風帶分佈圖與氣候(乾溼冷熱),地圖冊)(1)低緯度環流:①赤道低壓帶:因爲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羣島)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爲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祕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2)中緯度環流: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等)(3)高緯環流:⑥極地高壓帶:因爲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爲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爲溼潤地區。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7)北半球受影響的氣壓中心冬季一月,亞歐大陸:亞洲高壓,太平洋:阿留申低壓。夏季七月,亞歐大陸:亞洲低壓,太平洋:夏威夷高壓。

6.常見的天氣系統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

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反氣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乾燥天氣。

7.水循環(循環示意圖)(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3)意義:維持全球水量平衡;

維持全球熱量平衡;更新陸地水資源;塑造地表形態;聯繫四大圈層。中緯度半溼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8.常見的自然災害水災、旱災、颱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瞭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識5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

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

亞洲淨增人口數量最多。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④爲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3.人口分佈與人口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