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多篇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多篇

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 篇一

寒食節和清明節並沒有什麼聯繫,都不是一個節日,只是因爲這兩個節日相隔的時間比較近被混爲一談,導致很多人可能會將寒食節和清明節混淆。寒食節禁菸火,只吃冷食,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久而久之,寒食節名稱逐漸被清明節替代。

早期寒食節和清明節之間的特殊聯繫對於清明節有着極大的影響。到唐代時,寒食節與清明節還都是相連的,兩者共同構成當時全國性的大節日。到了宋代,節俗重心開始發生傾斜,原本屬於寒食節俗的掃墓之俗轉移到了清明節的身上。

這時清明節的地位就得到了質的提升,一躍成爲中國傳統的大節日之一,寒食節的節俗也漸漸融入到了清明節之中。但我們也應當看到,正是因爲有了寒食節爲清明節提供的諸多文化基礎,清明節才能在今後的發展中後來居上。

清明節與寒食節節日簡介 篇二

清明節是中國非常傳統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會給逝去的親人進行祭祀,會給身邊的人進行一些祭拜活動。而寒食節更多的是不能夠生火,在寒食節的時候一般都是吃一些糕點,吃一些不用生活的食物。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爲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爲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後來因爲寒食和清明離的較近,所以人們把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只過清明節。

寒食節的由來故事 篇三

相傳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着他一道出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有剩下幾個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之推。

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之推爲了了一塊肉,煮熟後獻給重耳吃。19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國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惟獨忘了介之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之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之推上朝受封。但介之推堅辭不就。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之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之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寧願過隱居生活。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本站☆)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之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之推出來。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之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之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此日禁忌菸火,只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着羣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復活,綠枝幹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着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之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條枝,編了一個帽圈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爲“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爲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放在身邊,作爲鞭策自己執政清明的座右銘。決心勤政愛民,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好。從此晉國的百姓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之推非常懷念。每逢他的忌日,大家以禁菸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曰“之推燕”。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在寒食節的形成及傳承過程中,這種說法逐漸佔據主要地位。一些地方寒食節還要在介之推廟中舉行祭祀儀式。祭介之推的儀式,以晉國故地今山西一帶最爲隆重。該地區的人民從戰國到三國的漫長曆史時期,寒食禁火的時間竟長達一月之久。至三國時,曹操下令革除太原民間寒食禁火一月的舊俗,規定寒食三日,此俗從此相沿成習。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大致有這樣幾種:糖稀(故名“餳”)、麥粥、糯米酪、麥酪、杏仁酪、雞蛋以及攪拌了鹽醋的生菜。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遊戲項目主要是鬥雞和鬥雞蛋。南朝梁時宗檁《荊楚歲時記》雲:寒食“鬥雞,鏤雞子(雞蛋),鬥雞子”。隋《玉燭寶典》雲:“此節城市尤多鬥雞鬥卵之戲。”鬥雞之俗直至現代仍傳承於民間,鬥雞蛋的習俗卻失傳了。隋代及其以前用於碰撞爭鬥遊戲的雞蛋,是一種經過染色、雕鏤的雞蛋,古名“畫卵”。畫卵,主要是在蛋殼上染以藍、紅等色,形成美麗的圖案。畫卵、雕卵之俗產生於戰國時期,如《管子》雲:“雕卵熟斫之,所以發積藏,散萬物。”隋時人們除將畫卵用於遊戲外,還把它作爲節日期間互相饋贈的禮物,或置於盤俎,供於案几,作爲節日特有的擺設裝綴。

寒食節至唐代仍爲一個較大的節日,當時詩人留下了不少詠寒食節的詩,如溫庭筠《寒食節日寄楚望》雲:”元稹《連昌宮詞》雲:“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沈佺期《嶺表寒食》雲:“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陽新甲子,明日是清明。”唐宋時,寒食節要舉行一些遊戲、競技活動和掃墓祭祖,如《唐書》記雲:“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佔L經》無文。近代相傳,寢以城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岳陽風土記》載:“春社後,遇號天色,往往相繼上山,州人所爲拜掃也。至寒食而止。”這些活動實際上均是從三月上巳的春嬉和祓楔、招魂活動借取或變化過來的。唐代以降,寒食節地位日趨式微,僅有節令食俗一項採取若千變型的方式,傳承於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