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中秋吃月餅的起源精品多篇

中秋吃月餅的起源精品多篇

中秋吃月餅的起源 篇一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曆史悠久。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爲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爲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着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爲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中秋吃月餅的起源 篇二

八月十五賞月時,楊貴妃拿起一塊餅,吃了之後甚感香甜,問叫何餅。

一下人說叫胡餅,貴妃問爲何叫此名,下人答曰,“因由胡人而做,又從胡地傳來,所以叫胡餅。

可是,李隆基和楊貴妃都覺得這名字不好聽,於是,楊貴妃就說:“以後就叫它月餅吧。

中秋吃月餅的起源 篇三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出現。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爲“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廣爲流傳的有關朱元璋用月餅在八月十五來傳遞起義消息的故事,與史實不符,因爲朱元璋沒有領導過起義而只是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還取了郭的義女爲妻,後者就是馬皇后。如果用月餅傳遞起義消息的傳說爲真,那也極可能是張士誠所爲。但這個傳說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中秋吃月餅的起源 篇四

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爲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爲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

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爲“小餅”、“月團”。

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纔在民間逐漸流傳。

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爲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爲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有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言道出中秋之夜城鄉日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出是用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爲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成了節日的禮品。

中秋吃月餅的起源 篇五

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

當時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使得廣大人民不堪忍受紛紛揭竿而起。

朝廷肯定不會讓自己的江山如此簡單的就被推倒,於是開展大規模的搜查活動,各地起義軍間傳遞消息就十分的困難。

後來劉伯溫想了個主意,命人在餅子裏塞入“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地起義軍中。

八月十五那天,各地義軍同時響應,開始了全國範圍內的農民起義。

後來朱元璋得了天下,便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八月十五,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爲節令糕點賞賜羣臣。

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