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塑造手段(精品多篇)

《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塑造手段(精品多篇)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篇一

《三國演義》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

[內容摘要] 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意圖將曹操樹立爲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詐多疑、兇暴殘忍、假仁假義於一身的封建統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爲受封建正統思想的約束,二是因爲三國故事在民間經過隋、唐、宋的流傳後,已經具有了明顯的“尊劉抑曹”的傾向。看完新版《三國》,再通讀《三國演義》,卻別有一番體會——曹操並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關鍵詞] 奸雄

假仁假義

尊劉抑曹

軍事天才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三國時代風起雲涌、英雄輩出,三國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元末明初,羅貫中結合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與民間傳說,完成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章回體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該書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像愛民如子,仁義無雙的劉備、忠義雙全,威震華夏的關羽、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孔明以及接下來我要重點分析的曹操。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意圖將曹操樹立爲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詐多疑、兇暴殘忍、假仁假義於一身的封建統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爲受封建 正統思想的約束,二是因爲三國故事在民間經過隋、唐、宋的流傳後,已經具有了明顯的“尊劉抑曹”的傾向。如蘇軾《東坡志林》載王彭語云:塗巷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說明擁劉反曹的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只是這種思想傾向的總結和發揮。看完新版《三國》,再通讀《三國演義》,卻別有一番體會——曹操並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一、天資聰慧、謀略過人

《三國演義》第一回講到“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 曹操的叔父看不慣他放任無度,便屢次向他父親告狀,曹操也因此受到責備。於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見叔父,便假裝中風之狀。他叔父驚慌跑去找他父親,可當他父親到來時卻見他完好如初。從那以後,叔父再說曹操的壞話,他父親都不相信了。作者羅貫中採用此種方式向世人介紹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訴人們曹操的奸詐是天性,與生俱來的,然而世人也就這麼認爲。一個小孩子見了自己討厭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辦法不與其謀面,這不是一般小兒所爲,僅憑這一行爲就說其“奸詐”,未免太過牽強了些,充其量只能說明其頑皮,從另一層面看又恰恰說明了曹操幼年時的天資聰慧。曹操征戰張繡的途中,天氣炎熱,道上嚴重缺水,將士們都口渴難耐,軍心渙散。此時曹操心生一計,用鞭策指前方說:“前面有梅林,可取來解渴。”軍士們聽了無不口內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現出了曹操的聰明才智,他能在大軍斷絕水源、士卒渴難忍的危急情況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僅使士卒引起條件反射、暫解乾渴之苦,而且 也鼓舞了士氣。再比如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在生死攸關的時刻他卻來個跪地獻刀,瞞過董卓,潛逃鄉里,保全性命,反應如此機敏足以證明其聰慧過人。正如魯迅所說“作者所表現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寫曹操的奸,而結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懷大志、勇於進取

董卓作亂,公卿大臣們措手無策、只得抱頭痛哭,此時曹操站出來說:“從早哭到晚,從夜哭到明,就能將董卓哭死嗎?”羣臣異樣,曹操便提出了刺殺董卓的主意,並由他自己去執行。不料行刺失敗,後來在逃回鄉里的途中,被中牟縣令陳宮所擒。陳宮問到:“我聽說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與丞相?”曹操回答說:“‘燕雀安知鴻鵠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應該去丞相那裏領賞。問這麼多有什麼意義啊!”又說:“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權,禍害朝廷,如果不殺賊報國,不就是禽獸了嗎?”曹操這一番說辭表達了其遠大的志向,令陳宮深受感動,棄官追隨曹操而去。曹操逃回鄉里後,並沒有銷聲匿跡,苟全性命,過普通人的日子,而是召義兵,會合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曹操沒有知難而退,而是勇於進取,是政治家應有的風度。曹操所期望的是結束“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戰亂場面,此等志向豈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敢奢望的。也是爲封建禮教不能容忍的,做一個忠臣良將是何等榮耀的事情,爲什麼要去過多的奢望呢?如果他真象其他普通人一樣悲天憫地,憤世嫉俗,恐怕就難以成就其後來三國鼎立之業。

三、智勇雙全、軍事天才

作爲軍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謀。他胸懷豐富的實戰經驗,在衆多戰 役中都顯示了他非凡的軍事天才。曹操對各路諸侯的戰略戰術,人力物力均瞭然於胸,做到了知己知彼。所以他在軍事決策上時時會料事如神,數年間軍力擴大數倍,領地增加數十倍。小說第十二回曹操用計大破呂布於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連續數日不戰,而是引軍退四十里安營紮寨。當時正是麥熟時節,曹操軍中也確實缺糧,就命軍士割麥爲食。呂布得此訊息後帶領人馬趕來,快要到曹軍營寨時,發現左邊有一大片茂密的樹林,擔心林子裏有伏兵,而返回了。曹操便用疑兵之計,在林子裏插了大量的旗幟,命部隊第二天埋伏於營寨西側沒有水的河堤中,他料定呂布會來燒林。果然第二天,呂布中計戰敗,落荒而逃。此戰,可見曹操對敵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對作戰地形的觀察已面面俱到,做到了天時、地利,因而他料事如神,行軍佈陣井井有條。

再如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僅此一戰,曹操即察覺非劉備所能想的戰術。曰:“但知誰爲劉備畫策?”此乃劉備初獲徐庶的第一戰。足見曹操那軍事上敏銳的嗅覺。曹操無論在戰略、戰術方面,都能應付自如。在戰鬥時,曹操常能根據敵我情況,臨機決策,變化多端。在戰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屬智慧,擇善而從,少有失誤。例如當他與呂布爭奪兗州,相持不下時,陶謙病死,曹操採用謀士之計,平定了兗州,繼而征服了徐州,然後囊收了冀州。曹操在戰略、戰術上做得怎樣出色,如果其軍隊沒有較強的戰鬥力還是不行的。在各諸侯中,呂布的軍隊號稱勇悍,袁紹的軍隊人數最多,但經過多次較量之後,都爲曹操所敗,說明曹軍的戰鬥力纔是最強的。曹操一貫作戰時身先士卒,重視糧食生產及運輸等措施。第十二回濮陽城曹操大戰呂布,曹操領衆將,率兵入城。李典曰讓曹操在 城外等候,自己先進城,曹操當即訓斥道: “我不自往,誰肯向前!”遂當領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軍士氣怎麼能不高?曹操起兵,也打過不少敗仗,但軍隊始終沒有潰散,皆得力於他治軍嚴格,首先從我做起,以身作則。反觀其他軍閥,袁紹指揮軍隊寬鬆、不嚴厲,法令就無法建立;呂布勇敢但沒有計謀,不慎重、不穩重,言而無信;劉表對軍事不熟悉,不鑽研,只知道保護自己的領地;袁術嬌奢、無禮,一點都沒有善良之心。相比之下,曹操將他們各個擊破,是遲早的事。由此可見,曹操可以稱得上三國時代的軍事天才。

四、愛才如命、胸懷寬廣

自古以來,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愛才,用才之人。古語有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那個諸侯羣起,四方割據的亂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從一個起初只有五千人馬的小小地方軍閥迅速成長,歷經幾十年的東征西討,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從而統一北方的大片土地。應當歸功於他的愛惜人才,心胸開闊。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講到劉備新野兵敗,投奔了袁紹,劉關張三兄弟分離失散。關羽被圍於城外土山之上,曹操對關公的神武仰慕已久,在討伐董卓時見關公溫酒斬華雄,便知關公乃不可多得的將才,一心想收爲己用,苦於沒機會。現在關公敗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賜良機。於是他讓張遼去勸降關公,雖然結果關羽答應了,但附加了三個條件,其中最讓人無法忍受的是第三條:“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這樣一來,曹操不是養虎爲患再放虎歸山嗎?這種史無前例的投降方式——敗兵之將有條件投降,曹操也應許了。回到許昌,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 一大宴地邀請關公,金錢美女更不在話下,最後連赤兔馬都慷慨相贈。而關公雖在歸降曹操期間斬殺了袁紹麾下的兩名大將顏良與文丑,爲曹操解了白馬之圍。但當他得知劉備下落後,便毫不猶豫的辭別曹操,前往投奔劉備。曹操非但沒有強加阻擋,還親自送行。這絕非一般人所能做出來的舉動,如果曹操是個小肚雞腸的人,那關羽怎能活着離開!而且關羽在離開中,過五關斬六將將曹操幾員守城大將一個不留的殺了,然後揚長而去。若是別人遭受如此損失,定會馬上起兵追殺,而曹操卻召回了私自前往追殺關羽的夏侯惇,以常人難及的大度放走了關羽。其愛才如命也可見一斑。

第四十一回,趙子龍單騎救主,曹操的愛才之心更洋溢於表。當時,曹操在山頂觀戰,只見趙雲所到之處,威不可擋。曹操命軍士不準放箭,抓活的,但最終未能得到。在你死我亡的戰場上,曹操非常欣賞趙雲的神勇無敵。爲了一個對自己能構成很大威脅的敵方將領,曹操可以發出“不準殺死趙雲”的命令足以看出其愛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怎麼不教人爲之動容? 再如,袁紹帳下的陳琳曾寫過一篇討伐曹操的文章。他下筆千言,洋洋灑灑,痛罵曹操,歷數曹操的種種罪行,從曹操的祖先罵起,搞得曹操很沒面子。後來曹操擊敗袁紹,俘虜了陳琳。手下勸曹操把陳琳殺了,曹操卻因爲賞識陳琳的才華,不忍殺他而將他放了,收爲己用。我們再看看曹操的《短歌行》,其中“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流露出曹操愛才心切,求賢若渴的真情。曹操的愛才之心如此,誰可比之?俗話說:宰相肚裏可撐船。在我看來,曹操的氣量和胸襟恐怕要比宰相大的多吧。作爲一個亂世中的封建統治軍閥,若想獨霸一方而虎視天下,完成統一大業,那麼愛惜人才,胸襟開闊是必不可少的素質。而 曹操恰能以實際行動踐行之一原則,使得許多人才願意歸順於他,爲他出謀劃策,出生入死。

五、功大於過、堪稱英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那麼小說中的曹操有那些過錯呢?殺呂伯奢全家;在官渡之戰中,借糧管首級平衆軍士對自己的怨憤;“楊修之死”„„所犯這些過錯,在小說中就是曹操 “奸”的一方面,然而,曹操身上的“雄”與“奸”是相輔相成的,“雄”是其目的,“奸”只是其手段而已,曹操爲了保存和發展自己,不得不採取一些行動,這對於曹操恐怕是時勢之所然也。曹操雖然殘酷但並不暴虐,冷酷但並非無情。他雖然殺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殺,他原本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對一個個兇險的敵人,他不得不搶先一步要了別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錯殺無辜。但熱愛生命重感情還是他的本性。他殺人不眨眼但並不以殺人爲樂。執法不講情面但又通情達理,慷慨多情真豪傑。文中描寫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對爲袁譚,孔融哭屍的王修,習脂就很放了一馬,甚至還送去了禮物。對典韋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來的描寫就更別提了。所有的這些描寫都是作者爲了表現曹操作爲偉人而不同於別的偉人的一面。

英雄是什麼?我們來看看曹操自己是怎樣評價的。《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講到曹操煮酒論英雄。當時劉備也住在許昌。有一天,曹操請劉備到俯中飲酒共論天下英雄。劉備列舉了當時雄據一方的封建軍閥,如淮南袁術,河北袁紹,荊州劉表,江東孫策,卻被曹操一一否定。於是劉備問誰能當之,沒想到曹操以手指劉備,後自指,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 與操耳!”劉備聽到這話,嚇得汗流浹背,匙箸落地,後借聽到雷聲才掩飾過去。曹操說:“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日月之志者也。”那是說,凡是稱得上英雄的人,都有吞吐天地宇宙的寬廣胸懷,有宏遠高大的凌雲壯志,更兼決勝千里的雄才偉略。凡此三者備,可謂英雄也。曹操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自古以來,帝王之位,能者居之。小說中說曹操是漢室的亂臣賊子,那麼商湯滅桀,武王伐紂,劉邦誅秦,又算作什麼?難道說他們也是奸臣?曹操雖然在有生之年沒能結束軍閥混戰的局面,但他統一了北方,消滅了那裏諸侯割據的局面,發展了經濟,人民得以修養生息,爲後來晉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魯迅先生評價曹操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色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然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在三國那個戰火紛飛,軍閥割據的**年代,曹操作爲一個封建統治軍閥,能胸懷大志,愛惜人才、文武兼備、策馬馳騁華夏、揮鞭平定北方,堪稱一世之英雄。其歷史功績不可磨滅,英雄本色不容詆譭。

[參考文獻] [1] 羅貫中。《三國演義》.湖南.嶽麓書社.2001年9月第二版

[2]敦皓政、陳文新。《三國演義評註本》。 崇文書局。 2006年01月01日 [3] 遊國恩、王起等著《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 篇二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

劉備

一、人物簡介

他身長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雙股劍,是皇室後代,還是三國時期蜀漢的開國皇帝,他的手下文武雙全,個個都各顯神威,他的言行舉止與寬宏大量成就了他的偉業,讓他成爲了三國時期一國的霸王,就是因爲人和與民心才成就了他,是個仁義的英雄豪傑。

二、1.性格特點一:仁義善良

1).之所以說他仁義善良,是因爲在劉表快死的時候,他再三要把荊州託付給他,劉表認爲他的兩個兒子沒有宏大的前途,可劉備卻再三推辭,不肯收下荊州,當他請得諸葛亮出山相助時,諸葛亮也再三說服劉備接納荊州,可他卻再三不要荊州,還說:“我寧願死,也決不做出違背仁義的事情,違背仁義的事情我是永遠不會做的。”從此可見,劉備他非常的仁義。

2).之所以說他仁義善良,是因爲在他當上徐州牧的時候,他出城了,留張飛看守徐州,因劉備走了,所以張飛喝的大醉,不料被呂布領兵來偷襲,很快呂布佔領了徐州,當劉備回來時,他並沒有再奪回徐州,而是對呂布說:“這徐州就給你吧,我暫時駐紮小沛。”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還有幾個呢?別人奪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斷不發怒,還願另外尋找地方來住,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點二:愛民如子

1).之所以說他愛民如子,是因爲在他再次當徐州牧其間,曹操要帶劉備回許昌,不料當地的人民的代表帶着幾個人民前來拜訪,曹操以爲他剛來徐州沒幾天,那麼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們說道:“請丞相留下劉備吧,在他當徐州牧的這幾天,我們是豐衣足食,他還爲我們修了十幾座橋,讓我們行動也方便了許多,求求您了,留下劉備吧。”這件事足以證明劉備愛民如子。

2)。之所以說他愛民如子,是因爲當他駐紮在新野的時候,曹操五六十萬大軍來犯,諸葛亮從容不迫,說要等他們進城後再放火燒他們,再趁機逃往江夏,可那樣民房就沒了,劉備強忍着答應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劉備帶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這樣會導致速度減慢,很快會讓曹操追上,諸葛亮再三勸阻他拋棄人民,可他說道:“我寧願人民拋棄我,我也決不拋棄人民。”這句話說得好,更加體現了劉備愛民如子的精神,關羽這時候說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與我大哥!

總結:從上面兩個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是一個善良仁義的三國人物,我最喜歡這個人物,喜歡他的精神,喜歡他的品質,我認爲三國因爲有他而精彩!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形象 篇三

《三國演義》主要人物形象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表現在多方面:諸如人物形象描寫;戰爭描寫;語言藝術;歷史小說創作經驗„„其中,最大的藝術成就在於塑造了衆多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其中最爲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劉備、諸葛亮、關羽、曹操,等等。

《三國演義》中的“三絕”——諸葛亮、關羽、曹操被稱爲《三國演義》中的“三奇”或“三絕”。

清代毛宗崗的《讀三國志法》:“吾以爲《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諸葛亮“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關羽“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崗認爲,《三國演義》的成功,首先要歸因於小說描寫了這三個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總體特點——曹操是《三國演義》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說中曹操被視爲“亂臣賊子”的代表,正與劉備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二)歷史人物曹操的特點——歷史上曹操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適應當時社會形勢,採取有效措施,掃平各地割據勢力,結束了漢末混亂局面,統一北方,使廣大中原地區的和平發展得到保證,爲西晉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歷史上雖然有其一定的侷限,但總的來說是一個發揮過積極作用、應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晉陳壽《三國志》對曹操的功過有較爲公正的記敘和評價,肯定了他的歷史作用。

後來南朝裴松之爲《三國志》作注時,所採取的各種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間傳記故事,已經不再忠於歷史原貌,而這些傳說性內容往往爲後代藝人所吸收。

在民間藝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歷史上的正面人物變成藝術作品中的反面人物,這一傾向在《三國演義》達到頂點。

(三)小說人物曹操的特點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個典型的“奸雄”形象。作者注意到人物形象的豐富性、複雜性,並沒有把這個形象簡單化,而是肯定他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在強調他“奸”的同時,也刻畫出他的“雄”。 A.曹操之“雄”

曹操雄略冠時,智謀出衆。作品注意揭示其智慧和謀略,並時時與其豪爽、豪邁的氣度相聯繫,刻畫出一代梟雄的典型形象。

1、氣度豁達,志向遠大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論英雄”中,曹操對劉備坦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劉備)與操耳!”具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勇氣,具有敢爲人先、勇於承當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臺”,曹操歷數二十多年來自己討董卓、除袁術、破呂布、滅袁紹、定劉表等功業,稱“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表現出超拔的雄豪之氣。

2、知人、愛才

歷史上的曹操唯纔是舉,知人善任;小說中對此雖然作了重大改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寫出曹操知人、愛才的一面;如善待關羽、敬佩趙雲,等等。

3、富有文采,詩風雄放

歷史上的曹操富有文學才華,其詩雄渾奔放、古勁蒼涼,小說對此多也有表現。 第四十八回“宴長江曹操賦詩”,在氣氛緊張的赤壁之戰前,穿插描寫曹操詩酒豪放,充分展現其

雄豪情懷。 B.曹操之“奸”

由於曹操信奉“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哲學,所以其高才

往往與惡德相結合,因而小說最將其塑造成爲一代奸雄。《三國演義》多方展示曹操的狡猾奸詐、詭計多端、兇狠殘暴、虛僞自私、飛揚跋扈、荒淫無恥,把他寫成一個野心家、陰謀家、僞君子,成爲一個惡德集中的箭垛式人物。

1、許劭評贊

小說一開始在曹操第一次出場時,曾借許劭之口,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爲曹操的形象作了基本定位。

2、“捉放曹”與殺呂伯奢

事見《三國演義》第四回。小說通過曹操殺呂伯奢一家之事披露曹操“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人生哲學,並以此爲基礎,設置具體情節,展示其“奸雄”的各個側面。

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操在歷史上確實因爲多疑而殺了呂伯奢家人,但由於當時呂伯奢外出,呂伯奢本人並未被殺。小說爲了突出曹操的自私殘忍,虛構了曹操殺死呂伯奢的情節。 歷史上的陳宮與曹操殺呂伯奢之事沒有任何關係,小說作者卻把陳宮與曹操殺呂伯奢之事聯繫起來,把陳宮寫成一位見證人,通過陳宮捉曹、放曹、隨曹、棄曹這一逐漸變化過程,展示出曹操殘忍奸詐的面目。

3、許攸問糧

事見《三國演義》第三十回。許攸是曹操舊友,袁紹謀士。官渡之戰中他截獲曹操書信, 知曹操糧盡。初降曹操時,曾探問曹軍糧草虛實。曹操一連四次說謊,最終不肯吐露實情。作者藉此極寫曹操之奸詐。

4、“借頭欺衆”

事見《三國演義》第十七回。《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爲了達到某種目的,往往不擇手段,常有滅絕人性的欺詐殘暴之舉,借王垕人頭欺騙衆人、收買人心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作者由此說明,曹操一生的功名是建立在對士兵和將領的欺騙和愚弄基礎上的,是以他人無辜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此事歷史上並無記載,完全出於作家的藝術虛構,以展示曹操殘暴奸詐,與小說中愛民如子、宅心仁厚的劉備形成鮮明的對比。

5、忌殺楊修

小說寫曹操愛才與劉備愛才截然不同,劉備愛才建立在平等基礎上,體現了信任和尊重,他對諸葛亮的態度可作明證;曹操愛才則是自己高高在上,充滿了猜疑

和欺詐,不容他人超過自己。因此,小說一方面寫他愛才,另一方面又寫他嫉賢妒能。殺楊修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事見《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歷史上曹操殺楊修是因楊修介入曹氏父子的內部爭鬥,而且有違曹操意志,小說則將此完全歸因於曹操對楊修過人才華的嫉妒。

寫曹操殺楊修之前,作者還歷數數事,寫曹操嫉妒楊修的過程:楊修曾破解曹操的“闊”、“一盒酥”、“夢中殺人”之謎,最後又窺破曹操“雞肋”之意,於是曹操找藉口處死楊修。

6、妄意二喬

銅雀臺本建於赤壁之戰以後,與東吳二喬無關,小說卻把銅雀臺建築的時間提前到赤壁之戰以前,並在第四十四回、四十八回寫到曹操對二喬美色垂涎已久,極寫其好色之醜行。小說寫曹操驅使無

數軍民南下作戰,目的在於奪取美女,這完全是爲醜化曹操而進行的藝術虛構。

曹操形象小結:小說中曹操的形象已與歷史人物曹操有很大的距離,作者進行大量藝術虛構,以誇張的手法表現曹操作爲“奸雄”的各個側面,並處處與劉備形成鮮明對比;

作品由此表現出基本的思想主題:對導致天下大亂的昏君賊臣的痛恨,對於創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望。

二、劉備形象特點(詳見課件):

《三國演義》中的劉備被描寫爲“仁”的化身,“義”的體現,是作者理想中的“仁君”、“明君”形象。 (1)“仁君”的表現之一:愛民 (2)“仁君”的表現之二:愛才 (3)“仁君”的表現之三:義氣 劉備形象的缺憾

作者多從概念出發,把劉備“仁”、“義”的主要特徵過分誇大,造成失真之感。

對此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曾批評道:“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僞”

三、關羽形象特點:

關羽是《三國演義》衆多武將中最有光彩的人物,是理想化的英雄、義士形象。

關羽之“義”——“義釋曹操”最爲典型。

關羽之“勇”——“刮骨療毒”,“單刀赴會”

關羽之“傲”——作者以“傲”烘托其“勇”,但作者通過一系列故事情節也展示出:“傲”正是關羽這一人物形象的致命弱點。關羽身上體現着“義”、“勇”、“傲” 三個方面,史書對他的“傲”多有微辭,而小說則着重於其“義”、“勇”,並對此大加渲染;尤其對他的“義”大作誇張,使他成爲“忠義”的化身,成爲理想化的義士和英雄。關羽形象在民間長期流傳,受到民衆喜愛,甚至被逐漸神化。究其原因,不僅由於歷代統治者強調他的“忠”而不斷予以尊崇、追封,更由於廣大民衆敬佩其“義” 而對他無比崇敬。

四、諸葛亮的形象特點: (1)歷史人物諸葛亮的特點

歷史上諸葛亮是一位傑出政治家,輔佐劉備建立了蜀國,他擅長行政管理,嚴於法律,對開發西南地區、改善民族關係作出突出貢獻。他“長於巧思”,有許多創造發明。在歷史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及他的行政才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才於治戎爲長,奇謀爲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諸葛亮在當時得到了劉備的充分信任,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爲人稱道。 (2)小說人物諸葛亮的特點

諸葛亮這一形象集中反映出作者的價值取向和社會理想。《三國演義》把歷史人物諸葛亮的優點進一步充實、渲染、鋪陳、放大,把他塑造成一個智慧而忠誠的形象:一方面是“智”的化身,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忠”,其“智”總以“忠”爲基礎,以“忠”爲歸宿,由此他成爲古代理想的“賢相”典型。

1、三顧茅廬

事見《三國演義》第三十五至三十九回。既寫出劉備求賢若渴,也寫出諸葛亮的高潔品格和絕世才能。作者通過“隆中對策”寫出其智慧。諸葛亮同意出山,一是出於對劉備的感恩,同時也出於他以蒼生爲念的社會關懷。他並不追求個人功名,甚至在出山之前就提出自己將來要功成身退。

2、博望燒屯

事見《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歷史上諸葛亮入劉備營後並未直接指揮戰爭,小說卻寫他成功地指揮了幾次重大戰役。博望燒屯等多次諸葛亮指揮的戰爭的描寫,展示了他籌帷幄的軍事才能,奠定了他在劉備軍中的威信。在歷史上,這場戰爭實際是劉備指揮的。

3、赤壁之戰

事見《三國演義》第四十三至五十回。赤壁之戰中,諸葛亮絕世的智慧才能得到最爲集中的體現,但歷史上並沒有他曾參加此戰的記載。歷史上的火攻計本是周瑜採用黃蓋的計策,草船借箭則是赤壁之戰許多年之後孫權的故事,借東風更無現實依據。但小說作者通過舌戰羣儒、巧說孫權、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火攻計、借東風,把諸葛亮寫成奪取赤壁之戰勝利、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爲關鍵的人物。

爲了襯托諸葛亮足智多謀,作者還改動了周瑜的形象來與諸葛亮形成對比。歷史上的周瑜寬宏大量,富有才幹,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並無忌妒和加害諸葛亮之舉,周瑜之死亦與諸葛亮無關。但在小說中,周瑜的形象被大大改變,他一方面精明強幹,智謀過人,另一方他又嫉賢妒能,氣量狹小,因此處處與諸葛亮作對,兩人形成一對矛盾,兩人鬥智也由此展開。

4、三氣周瑜

事見《三國演義》第五十一至五十七回。這部分文字承襲赤壁之戰的餘波,繼續

寫諸葛亮與周瑜鬥智,結果依然是諸葛亮大獲全勝,東吳陪了夫人又折兵,劉備既得到了夫人,又保住了荊州。小說作者通過改動周瑜形象,以周瑜的智慧正襯諸葛亮的智慧,以周瑜的狹窄心胸反襯諸葛亮的坦蕩胸襟。

5、白帝城託孤

事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展現諸葛亮對劉備、對蜀漢事業的赤膽忠心。由此可以看到小說中諸葛亮形象的發展變化。此時他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報答劉備,而不再像當初出山時所說的要功成身退,保持自己清高隱士的形象。

6、七擒孟獲

事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七至九十回。既寫諸葛亮的智慧,更寫他仁厚、開明,淋漓盡致地表現其胸襟開闊,氣度豁達,神機妙算,高瞻遠矚。

7、失街亭、斬馬謖、空城計

事見《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這是作品中描寫的諸葛亮與司馬懿第一次正面的鬥智鬥勇過程。失街亭本來是諸葛亮一生中最嚴重的失敗,但他臨危不懼,從容不迫,膽大心細,最後轉危爲安。斬馬謖又寫出他既寬於待人,又執法嚴明。

8、遺恨五丈原

事見《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作者以悲壯之筆渲染諸葛亮崇高完美的人格,表現其忠心耿耿、克己奉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由此,作者最終完成了諸葛亮這一智慧完人兼道德完人的形象的塑造。

諸葛亮形象的缺陷

《三國演義》有關諸葛亮的描寫的缺點在於對他的智慧過分誇張,以致某些描寫脫離了生活真實,缺乏現實依據。對此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曾批評說,《三國演義》“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三國演義-曹操人物形象分析(精闢 篇四

《三國演義》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從“擁劉反曹”的歷史傾向和以“忠義”爲核心的道德倫理觀念出發,進行了對曹劉政權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曹操:

首先,作爲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見識高超。這一方面在與同爲奸雄的袁紹的外寬內忌、多謀少決的對比中突出得更爲鮮明。如曹操入冀州後,有鬚髮皆白的父老數人跪於地,說袁紹“重斂於民,民皆生怨”,歌頌曹操“官渡一戰,破袁紹百萬之衆”,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雖然曹操奸詐巧僞,但同時也具有仁德之心,爭取民心,愛惜百姓。他雖然知道劉備胸懷大志,久爲必患,但是他認爲“方今用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爲也。”在關羽掛印封金離去時,曹操又認爲“彼各爲其主,勿追也。”裴松之讚揚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唯纔是舉。他領州牧之後,就急忙“招納賢才”,荀彧來投奔,他認爲是“吾之子房”;郭嘉應聘,曹操以爲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與郭嘉後來果然成爲曹操智囊團的核心人物。典韋、張遼、龐德等人,或是自來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將,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後來均成爲曹操手下衝鋒陷陣的猛將。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則又是:“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當爭取民心與自己的切身利益相牴觸時,她就會視民命如草芥。如殺呂伯奢、血洗徐州。同時,對待部下,他是陰險和殘酷的,如借倉官的頭來穩定軍心,割發代首、夢中殺人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假名借勢之舉,確實是一種明智的表現,是他成就霸業的一個重要策略和手段。但從道德的角度來看,這又是一種“欺君罔上”的行爲,因之小說一再罵他“名爲漢相,實爲漢賊”。

2、劉備:

劉備是作者極力推崇的仁德愛民、寬厚誠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對劉備的描寫塑造寄託着儒家的仁政愛民思想。

首先,《三國演義》濃墨重彩地渲染劉備的仁德愛民形象,大力凸顯了劉備的仁君形象。他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時,就以“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作爲自己的政治抱負;他當安喜縣尉,“與民秋毫無犯”;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之趙雲 篇五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分析之趙雲

一、趙雲資料簡介:

趙雲(154—230)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功績卓著,有勇有謀,善始善終。卒於公元230年,死後追諡爲順平侯。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繼承其爵位,官至虎賁中郎將,督行領軍;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沙場。

人們都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可趙雲是歷史上唯一一位常勝將軍,人們又說“人無完人”,可至今也沒有發現趙雲什麼缺點,不管是陳壽的《三國志》,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還是易中天的《品三國》都沒有說趙雲有什麼缺點。趙雲渾身是膽,他不僅是文武全才,而且忠勇仁義。

相貌堂堂的英氣少年形象出場的趙雲一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

汝南之戰時,力斬高覽,救了劉備性命。 長阪坡救阿斗時,連續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智取桂陽時,更是展現了他過人的機智和出衆的謀略

劉備招親,是趙雲護駕,我想如果當時讓張飛去恐怕事情就砸了。

諸葛亮借東風那時候接應他的也趙雲。

隨諸葛亮弔祭周瑜時,因趙雲帶劍相隨,吳將無人敢動諸葛亮。

建立蜀國以後,劉備想着分封諸侯,犒賞三軍,趙雲提出來應該以安定團結爲主,安定人心,聽了他的建議以後使蜀國很快興旺起來。

漢水救黃忠時,讓魏國名將張郃、徐晃心驚膽戰,不敢迎敵。

關羽被殺害以後,劉備傾舉國之兵,東吳報仇,趙雲又站出來指出孫權是私仇,曹魏纔是國仇。劉備不聽,一意孤行,最終火燒連營七百里,元氣大傷。還是由趙雲把他接到了白帝城,纔有了“白帝城託孤”。

劉備去世之後,曹魏五路犯蜀,趙雲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 七十幾歲時仍爲蜀軍前鋒,陣前力斬被稱爲“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

諸葛亮智收姜維還是派趙雲去接姜維老母,誘降姜維。

馬謖失街亭的時候也是因爲趙雲獨自斷後,纔不折一人一騎。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其形象是文武雙全、近乎完美無缺的。

二、詳細介紹:

1、劉、趙相遇:

公元191年,袁紹戰公孫瓚時,趙雲第一次登場即和河北名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隔日,公孫瓚因趙雲新投未知其心,便把趙雲安排在後軍。不過公孫瓚並非袁紹對手,被殺的大敗,趙雲單騎衝入袁紹軍中,刺死麴義,視袁紹大軍如土雞瓦狗一般。此時,劉備、關羽、張飛亦率領軍隊前來相助。這是兩人第一次見面,或許是英雄惜英雄的緣故,兩人相見便有不捨之心。後來公孫瓚接受董卓的詔令,與袁紹講和,有表薦劉備爲平原相,自此兩人灑淚而別。

2、劉、趙再遇:

公元194年,曹操興兵欲報父仇,兵發徐州。所過之處,殺戮百姓,挖掘墳墓。當時,因黃巾餘寇圍攻北海,孔融派東萊太史慈前往劉備處求援,劉備欣然前往。解北海之圍後,因陶謙以曹操殺戮百姓爲由派糜竺前往孔融處求助,孔融亦邀劉備相往之故,劉備便前往公孫瓚處借的馬步軍兩千及子龍,前來支援陶謙。後來因呂布襲破兗州,進軍濮陽,曹操怕失其根本,遂接受劉備的講和,退軍。陶謙犒軍完畢後,趙雲辭去。

3、劉、趙重遇:

公元200年,此時劉備已爲徐州之主。但先前劉備依附曹操時,曾參與衣帶詔之事被揭曉。曹操起大軍二十萬攻打徐州,劉備不敵,被殺得丟妻棄子,兄弟失散,遂單騎前往投靠袁紹。後來因關羽解了白馬之圍,斬顏良誅文丑,被袁紹知道,袁紹愛其才,便遣劉備前往招回。劉備趁此機會脫離了袁紹,在古城劉備和關羽、張飛、趙雲重聚。自此趙雲便在劉備帳下效力。

4、汝南之戰:

公元201年,劉備趁曹操不在許昌時,偷襲許昌,但曹操迅速回援,劉備被困於亂軍之中,趙雲力戰許楮,殺死高覽,有三十餘合戰敗張邰。後因劉備敗給曹操,遂一起投靠了劉表。

5、博望坡之戰:

公元207年,劉備投靠劉表後,屯兵於新野。曹仁部將來犯,趙雲出戰,不數合刺呂曠於馬下。後曹仁引軍前來報仇,趙雲引五百軍破八門金鎖陣,數十合戰敗李典。後又因諸葛亮之計,與夏侯惇戰於博望坡。

6、長阪坡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引大軍欲報博望坡之仇,率大軍八十萬直撲新野。劉備不敵曹操遂棄樊城,攜民過江,取到襄陽。但此時劉表已死,蔡夫人與蔡瑁、張允等人假立遺囑,立劉琮爲荊州之主。劉備過門而不得入。後曹操追擊劉備至當陽長阪,衆人失散。此時趙雲尋思:主公將甘、糜二夫人與小主人阿斗,託付在我身上;今日軍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見主人?不如去決一死戰,好歹要尋主母與小主人下落!”便衝入曹軍陣中。趙雲在此戰中七進七出,先後救出陷入敵陣的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殺夏侯恩得名劍青釭,斬殺曹洪部將晏明,夏侯惇部將馬延、張顗、焦觸、張南四將,唬退張邰。在曹操軍中往來衝殺,如入無人之境,此戰共斬殺曹營名將五十餘員,砍倒大旗兩面,奪槊三條,當時曹操亦贊曰:“真虎將也!”後因功遷爲牙門將軍。同年,赤壁之戰爆發,趙雲在烏林小路埋伏,殺的曹操死命脫逃。諸葛亮借完東風后,也是讓趙雲接應到樊口。並且同年11月,趙雲智取桂陽。

7、截江奪阿斗:

公元211年,劉備入益州,留下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留守荊州,並任命趙雲爲留營司馬。孫權得知劉備西征,以其母病危爲名遣人駛船接其妹回吳,欲以劉禪換荊州。幸得趙雲與張飛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併成功奪回劉禪。

8、劉備入主益州:

公元212年到214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召諸葛亮率軍入蜀。諸葛亮留關羽收荊州,自己與張飛、趙雲逆流而上分頭平定各個郡縣,直到江州、破巴郡。然後兵分兩路,諸葛亮、張飛走北路,趙雲則另領一軍走南路,趙雲從外水平定江陽。最後在成都會合,合圍成都,成都既定,任命趙雲爲翊軍將軍。

9、漢水救黃忠:

公元219年,劉備率軍進攻漢中。七月,曹操自長安出斜谷,黃忠斬了夏侯淵之後欲趁勝追擊,便引軍前去劫糧。過期不還,趙雲便前往接應,半路中一槍刺死文聘部將慕容烈、魏將焦炳,殺的張邰、徐晃膽戰心驚,不敢迎敵。趙雲救走黃忠後又衝入曹軍重圍救出副將張著。漢水營前以寡敵衆,以弱勝強。劉備亦贊趙雲曰:“子龍一身是膽也!”稱趙雲爲“虎威將軍。”

10、大意失荊州:

公元221年,關羽因恃才自傲,不聽諸葛亮連吳抗曹之計,被東吳殺害。劉備欲報關羽之仇,盡起大軍進攻東吳。趙雲諫,劉備不聽,留趙雲督江州。

11、火燒七百里:

公元222年,劉備失利與秭歸,蜀漢大軍被陸遜一把火燒光。趙雲聽聞兩軍交戰,引軍出,救劉備至白帝城。

12、因功升遷:

公元223年,趙雲因功升爲中護軍、徵南將軍,封爲永昌亭侯,後再遷爲鎮東將軍。

13、南蠻叛亂:

公元225年,南蠻叛亂,趙雲、魏延爲大將隨諸葛亮征討南蠻,趙雲斬殺三洞洞主之首金環三結。

14、力斬五將:

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師北化,在鳳鳴山與西涼猛將韓德一家作戰,趙雲刺死長子韓瑛,四子韓琪,射死三字韓瓊,生擒兒子韓瑤,後再刺死韓德威震諸軍,而趙雲此時已年近七旬。

15、單騎退魏兵:

公元228年,因馬謖失街亭,造成蜀軍全局被動,此時趙雲和鄧艾兩人爲疑兵與魏帥曹真對陣,兵少敵強,在箕谷失利。但由於趙雲召集部衆,固守陣地,纔不至於大敗而歸。其中趙雲抵擋郭淮、刺死蘇顒,殺退萬政,才全身而退。

16、趙雲逝世:公元230年,趙雲卒於成都。

三、《三國演義》有贊趙雲詩曰:

紅光罩體困龍飛,征馬衝開長阪圍,四十二年真命主,將軍應得顯神威。

八面威風殺氣飄,擎王保駕顯功勞。非幹後主多洪福,正是將軍武藝高。

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昔年救主在當陽,今日飛身向大江。船上吳兵皆膽裂,子龍英勇世無雙。

昔日戰長阪,威風猶未減。 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 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 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鋼槍匹馬冠三軍,前後無雙勇絕倫。昔日當陽今漢水,子龍端的膽包身!

長阪坡前血戰時,皆言人馬似龍飛。今觀漢水全無敵,方表將軍有虎威。

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留百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