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豫劇《焦裕祿》觀後感(精選多篇)

觀後感6.91K

第一篇:豫劇《焦裕祿》觀後感

豫劇《焦裕祿》觀後感(精選多篇)

4月29日下午,救護大隊指戰員集體觀看了集團公司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場演出—豫劇《焦裕祿》,讓我們再次感受到歷久彌新的焦裕祿精神的恆久魅力,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該劇以新的視角、新的素材和飽滿的人物形象、深情的豫劇唱腔,再現了焦裕祿當年關心羣衆生產生活的真實場景,凸顯了焦裕祿在特定歷史環境下“求實、爲民”的偉大精神。隨着戲劇情節一步步展開,讓我們彷彿置身於50年前的蘭考,感受着那個極端艱苦歲月裏的人與事。我們從熟悉的英雄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一種新的審美震撼和靈魂衝擊,看到了與當今時代精神共通共鳴的亮點,我們用一次又一次熱烈的掌聲,表達對人民公僕焦裕祿的敬佩,對焦裕祿“務實、爲民”精神的景仰。

通過觀看《焦裕祿》活動,我認爲這是一次思想的淨化,這是一次靈魂的洗禮,這是一次弘揚正能量的宣誓,他指引我們要在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認真學習焦裕祿精神,對照焦裕祿精神“照鏡子、正衣冠”,堅持做到“六轉六提”,緊密聯繫職工培訓工作實際,履職盡責、主動作爲,以更加務實的作風,認真做好礦山救援培、複訓工作,與全體指戰員共攜手,爲光臨我隊參加培、複訓的指戰員提供優質服務,做出自己的貢獻。

第二篇:豫劇《焦裕祿》觀後感

豫劇《焦裕祿》觀後感

4月20日下午,集團機關600多名副科級以上黨員幹部在礦工俱樂部觀看了集團豫劇團近期排練的大型現代豫劇《焦裕祿》。該劇以焦裕祿在蘭考工作、生活一年多的感人事蹟爲素材,生動塑造了一個好人、一個願意幹活的人、一個會幹活的人的形象。觀看完該劇,我們被集團豫劇團演員們的精彩表演折服,更被焦裕祿的偉大精神感染。震撼之餘,我不禁捫心自問:作爲一名機關黨員幹部,尤其是在深入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今天,以焦裕祿爲鏡,我們究竟應該學點什麼呢?

學習焦裕祿,就要像他那樣做人。我們說焦裕祿是個好人,是因爲他勤勞、善良,嚴格要求自己。他不辭辛勞,常常忍着病痛工作到深夜。他待羣衆如親人,農曆大年三十陪孤寡老人守歲。他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連不懂事的兒子看“白戲”,也要補上一毛多的票錢。他堪稱是廣大黨員幹部的榜樣。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應當做個好人,做個有益於他人的人。作爲一名機關黨員幹部,應當事事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祛除官氣,放下架子,老老實實做人,謙虛謹慎做人,真心實意爲廣大職工羣衆服務,樹立“爲民務實清廉”的良好形象。

學習焦裕祿,就要像他那樣做個願意幹活的人。我們說焦裕祿是個願意幹活的人,是因爲他有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願意爲蘭考人民過上富裕生活出力流汗。他面對逃荒要飯的羣衆,不是一籌莫展、怨天尤人,而是主動想辦法,發展柳編產業進行生產自救。他面對鹽鹼、內澇、風沙等自然災害,不是消極應付、坐等救濟,而是查“風口”、治流沙、挖溝渠、種泡桐,決心讓蘭考變成“米糧川”。作爲一名機關黨員幹部,就應當像焦裕祿那樣,心裏時刻裝着羣衆,時刻不忘責任,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當前,在嚴峻的經濟形勢面前,在前所未有的安全壓力面前,我們決不能被困難嚇倒,要學習焦裕祿那種“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鬥精神,立足崗位,紮實工作,艱苦奮鬥,迎難而上,努力破解企業發展難題,扭轉安全生產的被動局面。

學習焦裕祿,就要像他那樣做個會幹活的人。我們說焦裕祿會幹活,是因爲他熱愛學習,注重調查研究,知道從革命理論中尋找方法,從人民羣衆中汲取營養。他在百忙中不忘學習,孜孜以求。就連到外地治病期間,他也不忘帶上一本《毛主席着作》。當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他不是坐在辦公室裏想主意,也不是在無休止的會議中找答案,而是跑遍了蘭考的村村寨寨搞調研,到人民羣衆中找對策。他親民、敬民、愛民,面對羣衆的誤解和意見,用真心實意感化羣衆,化解矛盾。當前,正值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之際,我們要以焦裕祿爲榜樣,以甘當“小學生”的精神,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拜職工羣衆爲師,向職工羣衆學習;要不折不扣地學完規定的文件和書目,切實轉變作風,深入基層,採取多種措施,廣泛徵求服務對象的意見,制定有效措施,不斷改進工作,做到邊查邊改、立行立改,徹底除去“四風”根源,努力建設“五型”機關,推動機關各項工作全面穩步開展。

第三篇:豫劇穆桂英掛帥觀後感

穆桂英掛帥觀後感

這個電影全長八十分鐘。結構嚴謹情節精煉,一氣呵成。從開篇的“廳議”“校場”“捧印”“點將”到“拔營”大約五個場景,每個場景都有精彩表演和 唱段。真不知豫劇演員怎麼這麼能唱?演佘太君的丁桂雲悠揚低迴,感情充沛,四分鐘的大段落唱下來連睫毛都不抖,真功夫。馬金鳳的穆桂英,在結尾兩部分獨唱 大約二十分鐘,越唱越高亢、越帶勁,簡直可以一直唱到遼東戰線,把反賊安王唱死算了。

在人物性格方面表現突出,還比如穆桂英,她初上場是個平凡穩重的家庭婦女大青衣,事事以家庭爲重。不得已接印,聽戰鼓心情激盪,馬上變成威風凜凜 的刀馬旦大元帥,這個轉變並不讓觀衆感到突兀。她在校場教子嚴厲有據,叮嚀丈夫溫暖人心,是一個可親可愛的三軍統帥。少年文廣心性不穩,勇敢、憨厚、驕 傲,妹妹金花看文廣被母親責怪,搬兵之後的小表情特別生動,這也只能在電影裏看到。導演還安排了金花被軍鼓的上的土迷了眼睛的細節——楊家確實二十年沒有 點將了。

第三段裏,佘太君“見印”的情節安排不如京劇好——只有愛惜和尊重。而京劇《穆桂英掛帥》,佘太君對印又恨又愛——“見帥印一陣陣心酸難忍,是悲 是喜兩難分。楊家代代掌帥印,到如今見印不見人。”佘太君本想摔印,再一想,“不可啊不可,爲國家說什麼夫亡子殞,盡忠何必問功勳!”有恨有愛,纔是真心 英雄!

編劇名字叫宋詞,真寫的好詞,唸白與唱詞朗朗上口,優美流利,通俗準確。比如“穆桂英懶掌這招討印”的“懶”字。換別的字都不舒服;“這都是……嬌生慣養、慣起來的人……”,“慣”字聽着俗,俗得貼心貼肺。

這個片子的鑼鼓場面非常精彩,穆桂英的心理轉變依據於此,自然非同凡響。但是唯一覺得有個遺憾之處,第一是道具,楊家大廳裏有個標準清式九桃瓶,雖說是京劇的道具,屢次出現也有點刺眼,但58年的能夠這樣精彩,而且各個演員唱功跟表情都非常生動。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豫劇,豫劇的好處是全聽得懂,不用看字幕。風格樸實,鄉土味足,唱腔流暢,豪邁激越,聽起來特別帶勁兒,尤其是做家務的時候。洗衣服、做飯、擦地板,邊聽穆桂英掛帥“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了保國臣。頭戴金冠壓雙鬢,當年的鐵甲我又穿上 身……”最合適不過了。

嚴翔麟

第四篇:焦裕祿精神——《焦裕祿》觀後感

焦裕祿精神

——《焦裕祿》觀後感

近日,系裏組織全體黨員及中層幹部觀看了電影《焦裕祿》,我看完電影《焦裕祿》後,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焦裕祿爲人民服務、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的精神,讓人們永遠緬懷。焦裕祿同志以人爲本、重視調查研究、勇於創新、重視民生的先進事蹟, 使我們深受啓發。

習近平總書記3月17日來到焦裕祿工作過的地方---河南蘭考縣,他在蘭考指出“雖然焦裕祿離開我們50年了,但焦裕祿精神是永恆的”, 他反覆叮囑工作人員說:“爲民服務不能一陣風,虎頭蛇尾,不能搞形式主義”,他還指出:“我們要看焦裕祿是怎麼做的,對照自己,見賢思齊”,“焦裕祿在蘭 考工作時間並不長,但給我們留下這麼多精神財富,我們應該給後人留下什麼樣的精神財富?”。

我們要踐行黨的羣衆路線,就要學習焦裕祿同志的優良品質:

一、對黨忠誠。就是要堅定黨的宗旨,執行黨的決定,維護黨的形像,嚴守黨的紀律。1962年蘭考遭遇自然災害,30萬 人民羣衆衣食無着,縣裏的許多幹部用圍攻組織部長方式想方設法往外調,可焦裕祿卻從條件較好尉氏縣調到蘭考,受命於危難之時,不攀他人,不講條件。作爲一個父母官,他沒有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而是懷着一顆愛民仁後情懷,深入百姓體察民情,不顧自己已經羸弱的身軀,頂風冒雨,深夜看望受傷的老人,在一家老小尚未溫飽的情況下,他用自己本不富裕的收入資助更需要幫助的貧苦百姓。半個多世紀的今天,我們國家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改革開放讓人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在沒有饑民背井離鄉,逃荒要飯的景象,生存問題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 作爲一個共產黨員,我們代表的就是一個國家的形象,當我們面對羣衆訴求時,是否還能記得人民羣衆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是否擁有焦裕祿同志一樣的赤子之心人民 情懷?水可載舟,我們要像焦裕祿同志一樣愛護,幫助我們的人民,這樣纔是我們的立國之基,立黨之本,焦裕祿同志對人民的深情值得每一個黨員幹部用心感受, 用行動去實踐。

二、對崗位熱愛。就是把工作崗位當做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以幹好工作爲目標,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反過來又將學到知識,練就的本領,全部用到工作

中。“黨是叫我們帶領30萬蘭考人民戰勝災荒的,而不是來送人民羣衆逃難的……”。 他上任之始,沒有忙着樹官威,建衙門,而是扛着背窩卷一頭扎進了牛棚。爲治風沙,牛棚裏訪到老園藝場長,火車站臺上打動了技術員,身先羣衆,一鍬一鍬栽下 泡桐。爲抗洪,大雨滂沱,天黑水深,擋不住他前進的路,一首團結就是力量,讓無數人爲之動容。在我們今天的工作中,內容雖然不同,相同的是我們都會面臨困境,在困難面前,我們是知難而上,還是畏懼退縮?工作方法是實事求是,調查研究,還是推諉扯皮,知難而退?焦裕祿同志一心爲國爲民,問計羣衆,實地考察,實(來源說明好範 文網)事求是的工作作風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三、心繫人民羣衆。焦裕祿同志說過:“羣衆滿意纔是檢驗工作好壞的標準!”。焦裕祿同志出身貧窮,當過學徒、幹過長工。參軍入黨後,便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黨、交給了人民羣衆。“我是您的兒子,代表毛主席來看您了!”電影中一句話讓人銘刻心骨。可現實生活中,我們有些領導幹部卻離羣衆越來越遠,大部分時間就是呆在辦公室、會議室或招待所,有時下到基層也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更有可恨者,沒有攝影不出門,沒有記者不發言,好像到基層,到人民羣衆之間,就是駕臨,就是施捨。共產黨是草根出身,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經歷了二萬五千里長徵才取得勝利的。領導幹部要看《焦裕祿》,我們普通黨員也要看,胡總書記說得好,只有和人民羣衆血肉相聯,才能確保我們的事業長盛不衰。焦裕祿是羣衆利益的代表,他堅持生活在羣衆之中,和羣衆同甘共苦,哪裏最艱苦,哪裏就有他的身影,他是優秀共產黨員的典範,他從沒有考慮過個人的成敗,從 沒有考慮過自己的得失。他不怕艱難困苦,不畏流血犧牲的,銳意進取,廉潔奉公的高貴品質,他“心裏裝着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僕精神值得我們所有 人學習。爲此,我們應以焦裕祿同志爲學習的榜我們當不畏困難,艱苦奮鬥、求真務實、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我們要以強烈的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發揚焦裕祿精神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不向困難低頭,不斷開拓進取。

“我想信歷史會給每一個做出公平評價的!”焦裕祿的話充滿了哲理。焦裕祿離開我們四十多年了,從毛主席到胡總書記幾代領導人沒有忘記他,先後有二十幾位國家領導人爲他題詞賦詩。焦裕祿精神———忠誠、愛民、科學、創造、實幹、奉獻,是蘭考人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所有共產黨人的精神財富。

第五篇:大型原創豫劇《蘇武牧羊》長治站巡演觀後感

大型原創豫劇《蘇武牧羊》長治站巡演觀後感

作爲現代人,對於古代英雄的選擇,總是有太多的不解,或許這些並不妨礙英雄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然而,我們還是不自覺的試圖以己度人,用凡人的各種折中各種求全來解讀那些英雄如今看來匪夷所思的行爲。大型歷史豫劇《蘇武牧羊》展現給我們一位漢代的精神巨人,觀者好評如潮,無不爲其精心的編排,唯美的燈光,華麗的演出所傾倒。我亦爲之折服,但更令人讚歎的是,該劇對英雄精神世界的推敲,將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重新演繹,將一種執念順理成章的推向讓世人敬仰的高度。

“縱九死而不改歸漢之心”,爲何?

若屈服即可封王拜將,錦衣玉食,可不歸矣;十九年北海牧羊,非人所能忍,可不歸矣;前有李陵之鑑,何不效仿之?可不歸矣;故鄉已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可不歸矣;通國初長,胡妻相伴多年,恩重如山,可不歸矣!

諸多的磨難、誘惑、委屈、愧疚阻擋在蘇武歸漢的路上,一十九載歸漢夙願達成又何止北海牧羊的苦寒所能道盡。

“煌煌大漢,屹立東方,壯哉漢使,蹈火赴湯。止干戈捨身爲家邦,我是大漢好兒郎”,韓磊低沉的詠歎總是在蘇武即將絕望,我們充滿疑問時響起,我們的腦海中同時浮現出波瀾壯闊的漢武大帝時代——“犯我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然,大漢天威何以鑄就?盛世王朝的文治武功鑄就,封狼居胥的金戈鐵馬鑄就,蘇武不屈之精神風骨鑄就。

任何的堅守無疑都將要面對時間的考驗,而偉大的堅守之所以充滿力量,必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昇華,這便是蘇武手中高舉的節,一次次蛻變,一次次昇華,節旄落盡,佈滿滄桑的印記,最終卻長成參天大樹。

使團因參與匈奴內亂而獲罪,受刑不過,潘馼自殺,面對使團受辱,蘇武以死明志。舞臺上蘇武自刎的一片血紅觸目驚心。這樣的蘇武是剛烈的,決絕的,他不懼怕死亡,他希望以死來維護使團的尊嚴。幸好,英雄的悲劇並未到此終止,纔有了之後那個不懼死亡更勇於活着的大無畏鬥士。

意外活下來的蘇武得到大單于的賞識,但是,高官厚祿並不能動搖蘇武的意志,大單于一怒將其逐至北海放牧,僅十二隻公羊爲伴。公元前的貝加爾湖畔荒蕪人煙,寒冷、飢餓折磨着他的肉體;寂寞、恐懼摧殘着他的靈魂,長安城妻兒的期盼成了唯一的慰藉,所有抗爭所有的不甘都化作對祖國的眷戀,注入手中的節杖。孤獨的鬥士內心充滿了回家的渴望,他只要屈服即可結束這一切,甚至他昏迷之中,也曾流連於單于歌舞美酒的夢境之中。 第十個年頭的時候,降將李陵前來勸降,並帶來了他長安親人的消息。兄弟死,妻兒散,這樣的噩耗,對飽受苦難的蘇武來說,簡直就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鄉遇故知的喜悅與中年破家的心痛交織在一起,簡直令他幾乎崩潰。他撫杖自問吃這麼多苦值得嗎?他怒問李陵,你敢說你心裏不苦嗎?你敢面對漢朝的父老兄弟嗎?你敢面對你九泉之下的李廣爺爺嗎?錦衣貂裘的駙馬爺李陵在大單于看來或許是最好的降臣榜樣,但在蘇武這樣的義士眼中,此時反差極大的李陵分明就是一根恥辱柱,他看到李陵彷彿看到了自己另一種選擇後的摸樣:心在長安終老塞外,喪家辱國,揹負罵名,表面風光,內心彷徨,雖錦衣貂裘,實則惶惶如狗。他終究不是李陵,這一切的打擊只是更加堅定蘇武的信仰。

如果說前十年支撐蘇武活着的是長安城妻兒的期盼,那後九年支撐他的則是與胡女小云新建的家庭。氈房裏昏黃的燈光,在北海寂寥的天空下格外溫暖,嬰兒初生的啼哭格外嘹亮,看到這裏,連觀衆都感到了些許的欣慰。但劇情最激烈的衝突就從這裏開始,在將要放蘇武歸漢時,大單于這個變態最後給蘇武設置了一個難題,在歸漢和妻兒之間只能選擇一個。如何選?

“仰天欲長笑,笑噎在舌稍。黑髮出雁門,白髮歸漢朝。十九年辛酸天知道,說一聲歸

漢淚滔滔。”戲裏唱的聲聲悲愴,響遏行雲,蘇武的悲歌,我們感同身受。這悲歌裏有數不盡的辛酸,這辛酸裏也當有數不盡的愧疚。對長安妻兒兄弟的愧疚,對使團兄弟的愧疚,對異族妻兒的愧疚,還有更多的是對漢家使命的愧疚。

走?或者留!這該是他內心的喧囂。無數個也許在漂浮,無數個可能沉不下去,抉擇原來是這般滋味。隨遇而安好啊,愛怎樣就怎樣好啊,把命運交給別人好啊,不去選擇好啊??

最後,仍是那根節杖,讓他在魚與熊掌之間決斷。這根節杖,在得知長安妻兒噩耗時,他曾撫節自問;小云試圖藏起節杖斷他歸漢的念頭時,他曾悲憤欲絕;而今通國戀父欲毀節杖,卻換來蘇武的一個巴掌,這是他的命根子了。

這一刻或許我們應當懂了,程嬰舍親子保存趙氏血脈;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血濺風波亭;文天祥淪爲元囚憤而寫下正氣歌;他們所堅持的東西應該是一樣的。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爲氣也,至大至剛,塞於天地之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煌煌大漢,屹立東方,壯哉漢使,蹈火赴湯。止干戈捨身爲家邦,我是大漢好兒郎”。當年李陵撫琴相送,雖心憂前路,卻是何等豪邁;而今李陵把酒再送,雖貴爲駙馬,又是何等糾結?英雄的蘇武完成了他悲壯的旅程,最終屹立在民族的豐碑之林。

追古撫今,我們只能扼腕長嘆,卻無法去追尋這種極致的精神。因爲,在我們的生命裏有太多的折中,太多的求全,而真正需要執着堅守的往往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蘇武讓我們看到堅守可以讓生命如金伯利鑽石般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