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下元節日的由來是什麼精品多篇

下元節日的由來是什麼精品多篇

下元節的起源 篇一

歷的每年十月十五爲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下元節。又叫下元誕、下元水官節等。這一節日嚴格來說是一個道教節日,來源於道教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道教認爲,“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衆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三官大帝又被分別對應於堯、舜、禹,所以,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每當下元節時,正值農村收穫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糰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着“天地水府”、“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晚上,杆頂掛三盞天燈,做糰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篇二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爲: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爲,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爲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爲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着以地爲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爲“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範式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

下元節習俗與禁忌 篇三

一、向神祈禱。

今天主要有兩個民俗活動,即修齋設醮和享祭祖先。

二、享祭祖先

下元節也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月日,月圓之時,人們要舉行重要的祭祖活動。下元節還有“金銀財寶袋”等活動。人們將紅綠紙折成不朽的衣裳,將錫箔折成銀錠,放入白紙糊中,正面寫上“謹言冥寶一封,綵衣一身獻某某受納”,背面寫上“某年某月某日謹封”,俗稱“金銀袋”,供後燒掉。除了這些,還有其他一些常見的祖先崇拜。

三、吃節令食品。

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糉子、中秋節吃月餅等,也有屬於下元節的飲食習俗。這一節日落在農忙季節。民間有些蒲縣做豆腐炒。她們也用新磨的糯米做薄餅。素菜餡心,炸成“油餅”、“蔥餅”或香甜可口的油炸糰子,然後作爲供品放在門外“齋日”。

四、注意事項。

家祭先祖及逝者親屬:沐浴後,穿戴得體,在灑掃乾淨的家中擺上幾件,上頭放上魚、果等祭品,並稍作祭祀。下元之夜,人們焚香,祭酒,悼念先人及逝者。如果家裏有房子,月出後在院裏住會更好。供奉時,可根據被祭者的身份採取適當的禮儀。

家裏祭拜元水官,祈求消災解難,生活更安逸順意:一件件一件件地做下去就可以了。祭祖後,再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訴說人生的苦與苦,祈求人生道路上更平安順。在這過程中,坐在坐墊上就可以了,不必行拜禮之類的禮儀。爲營造喜慶氣氛,可將提燈掛在正廳、幾個案頭等處(普通燈籠即可,燈籠色調應莊重、平和)

下元節的民間習俗 篇四

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爲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藉以求福免災。古代結壇方法有九種:上三壇爲國家設之,中三壇爲臣僚設之,下三壇爲士庶設之。後世設壇漸弛。供齋可“積德解愈”;二節食齋。古人於祭祀之前,應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潔身清心,以示誠敬,稱爲齋戒。齋戒可“和神保壽”;三心齋。心齋可“夷心靜然”。另一類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節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氣、八服元氣、九胎食。除此之外,如持誦、懺法、祭煉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享祭祖先

隨着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爲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爲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原始人認爲萬物均有靈魂,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體的存在。由於人類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雙重構造,即肉體構造和靈魂構造,因此認爲肉體可以死亡,靈魂永遠活着,這就是“靈魂不死”的觀念。正是這種人的靈魂觀導致享祭祖先習俗的盛行。爲了祈求先輩的靈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孫後代,使他們免於災難和不幸,人們爲祖先亡靈舉行祭祀活動。一般來講,對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廟,國家有宗廟,民間各有祖先堂、家廟,通過祭祀,祈求福祿禎祥。全國各地在具體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習俗。山東省鄒縣民間,在下元節這天,要專門建醛設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寧遠縣民間,在下元節前後,還要普遍進行迎神賽會。

祈願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爲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下元節是什麼節 下元節是什麼意思? 篇五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下元節就是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丶“下元”。那麼,下元節是什麼節?下元節是什麼意思?現在大家隨小編一起走進下元節,去揭開這個忌諱極多的節日吧。

下元節的由來 篇六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爲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爲“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上元節”就是我們我們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即農曆七月十五,我們所說的“鬼節”,而“下元節”一般被人們遺忘,與此相關的民俗也幾乎不明顯。其有待復興。以使其中的優秀文化內容被傳承下來。

農曆十月十五有什麼習俗 篇七

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當中的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爲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藉以求福免災。

享祭祖先

隨着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爲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

祈願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爲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

莆仙民間

每逢農曆十月十五,莆仙民間許多人家會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燒香貢銀,並讓小孩子用燒着的香枝均勻地插成一片小方塊,叫“布田”。這種習俗據說是祭“亡靈”,俗稱“普孤”,就是普渡孤魂。

下元節的習俗 篇八

農曆十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下元節”。下元節來源於道教,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也叫三官,就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官是漢族民間信仰的三大神仙,各有分管的領域,“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而這三官的誕生日分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因此這三天依次被稱爲“上元節”、“中元節”和“下元節”,那麼十月十五下元節是“水官解厄”的日子,解厄就是通俗意義上的校戒罪福,替人消災。

《中華風俗志》中記載:“十月望爲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這一天,道觀裏要做道場,中國民間要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朝廷在這天還有“禁止殺生或者延緩死刑的執行日期”的規定。宋代吳自牧在《夢樑錄》中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工匠們有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有道教裏“用爐煉丹”的寓意。

十月十五“下元節”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習俗,“修齋設醮”是其中之一,這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比如說祈福、避災、拔苦、謝罪、求神、延壽、超度亡人等等,這些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都需要修齋。

古人修齋的方法大致可分爲兩類,一類是設壇供上齋品,求福免災。在自家正廳山牆中間設一供壇,兩邊掛上一對提燈,燈下供奉魚肉水果等,然後焚香、祭酒、祭拜神或祖先;另一類爲節食齋,就是說在祭祀之前,先沐浴更衣,不飲酒,不食葷,以示城敬,也叫齋戒。

除了修齋設醮,習俗之二便是“祈願神靈”。隨着時間的推移,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已經融進了許多農耕生產中祭祀風俗,成爲一個祭祀神靈、祈福避災、祈求豐收的多元文化的農祀節日。比如在福建省莆田一帶,每到下元節這天的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拜水神,將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擺上供品,虔誠地祈求在乾燥的冬季有雨水來滋潤莊稼地,讓農作物平安過冬。此外,下元節時值農耕豐收的季節,老百姓們會用新谷磨成粉面加些白糖做成甜糰子,或者用胡蘿蔔加捲心菜作爲餡,做成素包子,或者用剛收成的紅谷糯,做成餈粑用來祭祀。在北京地區,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會做些“豆泥骨朵”,就是用紅小豆做成豆沙餡兒,包成豆沙包,當作過下元節的時令食品。

下元節有個規模龐大的民俗活動叫做“祭大禹”,民間稱大禹爲水官大帝,所以每到十月十五這天,各地的城隍廟裏都會舉辦祭祀儀式,祭拜大禹治水安民。除此,一些和“水官”有關的戶外活動也豐富多彩,比如在南京,以秦淮河爲主場,扎綵船掛燈籠擺祭品,在河中以巡遊的形式祭拜水官、祈禱祝福和紀念祖先。

中國四大鬼節是哪四個 篇九

1、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爲“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

2、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3、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爲盂蘭盆節,道教稱爲中元節。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4、寒衣節

每年農曆十月七年級,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民衆稱爲鬼頭日,是我國傳統的祭祀節日,相傳起源於周代。寒衣節流行於北方,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謂之送寒衣。同時,這一天也標誌着嚴冬的到來,所以也是爲父母愛人等所關心的人送禦寒衣物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