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花朝節的由來和起源是什麼(多篇)

花朝節的由來和起源是什麼(多篇)

花朝節特色,花朝節習俗 篇一

“花朝節”,確實熱鬧

農曆二月十五,相傳是百花生日,被稱“花朝節”。新洲地方誌辦公室的資料員,53歲的徐元橋介紹,花朝節對新洲人來說是一個盛大的節日,有大型的民俗表演,有祭祀活動,有趕集會,還有“絕對求對”(通俗地說就是很難很難的對聯),熱鬧程度不亞於過年期間的廟會。

他介紹說,新洲區舊街花朝節,是鄂東一帶最大的民間趕集大會,被列爲湖北省、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朝節每年農曆二月十三~二月十七。舊街花朝節產生於“慶福寺”廟會,此廟原名“東獄廟”,始建於南宋乾道至淳熙年間(1165-1189),宋時香火旺盛,遠近知名,至元朝末年遭徐壽輝兵毀。到明末隆慶初至萬曆二年(1574年)由舊街所屬地區五十三族祠堂出資重建,名曰“慶福禪寺”,亦名“東獄行祠”,俗稱五三公廟。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建戲樓一座。慶福禪寺自建成起於每年農曆二月十五花神生日爲期舉辦盛大的花朝廟會,雖廟一再遭損壞重建,但這一廟會習俗卻一直延續至今。

南宋景定年間,棉花種植傳入新洲,人們企盼棉花收成好,在每年二月十五“花朝節”時用湯圓祭棉花神,民間舊有“湯圓大,棉花球子大”的說法(新洲至今“花朝節”早餐有吃湯圓的習俗)。

由於舊街地處大別山山腳的古驛道旁,是山區與平原的交會處,舊志載有“河頭山尾,堡埠共生”之稱。東可進大別山腹地、西直下武漢、北可達豫皖、南至江西,素來是商賈雲集,爲鄂東一大集市。農曆二月十五正值春耕生產前夕,由於每年廟會人多,就出現了小買賣生意。後來,參加廟會的人們發現此舉有利可圖,參加廟會時就順便帶來了農業生產用具和山裏自產的竹木器出售,廟會的生意因此越做越大,後來過往的客商和鄰近州、縣商家每年也趕來參加廟會,這就是民間俗稱的“趕會”。(算命

傳承800餘年的舊街花朝節,年年舉辦,從未間斷。每到這個節日,鄂豫皖湘贛5省20餘縣市近10萬遊人如潮水般涌來,盡情感受這裏濃郁的鄉土風情。如今,花朝節已由最初單純的民間祭祀,發展演變成民間物資交流盛會和大家熱愛的民俗文化節日。

曾家埑過年不貼對聯

部分人家祭祖不吃牛肉

新洲的民俗文化不僅僅體現在花朝節上,在生活的各各方面,都有自己土生土長的民俗和講究,例如過年時,誰家不貼春聯?可新洲曾家埑過年不貼;祭祖吃肉是常事,可方姓祭祖不吃牛肉!

這是什麼原因呢,徐元橋介紹,民間風俗,在大年三十貼春聯前,出嫁的姑娘必須回婆家。否則孃家將不吉利。從前,在新洲曾家埑有一個姑娘出嫁後不願意到婆家幹活,長年回孃家居住,誰勸她回婆家去,她都不回去。這年,又到了春節,天快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趕着貼春聯,她還是賴在孃家不肯走。父母和灣裏人都催促說,“天都快黑了,家家都貼春聯了,你趕快回婆家去吧。”

在衆人的勸說下,這姑娘才勉強起身,邊走邊罵道:“年年都貼這個發瘟的東西,不然我就不用走。”到了第二年,果然曾家埑就像發人瘟似的死了不少人,不少人家的人都死絕了。人們都說是被這位曾姓姑娘罵絕了。從此,曾家埑過年再也不貼春聯,也不敢貼春聯。

而在新洲區東部一些方姓人家春節祭祖不吃牛肉。說起來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故事。

相傳,方姓春節祭祖非常隆重,各房系都來參加祭祖。祭拜祖先後要舉行盛宴。有一年,祭拜後,戶長坐在祠堂太歲椅子上,召開各經管房長會,檢查祭祖設宴的準備工作。一個經管說,萬事俱備,只差牛肉。戶長聽後,立刻派一個年輕的跑堂,馬上去易河街割牛肉。跑堂人去買時,牛肉早已賣完。

沒有辦法,跑堂的只得到易河找宰牛的屠夫。屠夫於是找賣牛的人,這時賣牛的人正在田間忙着犁田,聽屠夫說要殺牛,趕忙把牛停下來,解開“額頭”,把牛交給屠夫。

屠夫牽着牛,一邊走一邊說:“黃牛黃牛你莫怪,只怪方家祭祖差碗菜。”說來也奇怪,這牛彷彿聽懂了人話,直流眼淚,犟着鼻子觳觫而不去。

跑堂人見其此狀,不覺動了惻隱之心。於是,他連忙跑回祠堂見戶長,把屠夫如何說是方家祭祖差碗菜,從田畈把牛解下來,牛如何流淚的實情,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

戶長聽了之後,也動了惻隱之心。覺得爲了方家祭祖,要宰殺這頭牛,實在殘忍。牛是莊稼人的寶,耕田種地少不了。戶長忙叫跑堂人:“速速去跟屠夫說,莫殺這頭牛,我們方家不用牛肉。”

於是,戶長當着所有經營房長定下規矩:“我們方家以後祭祖,再不吃牛肉。”因此,即便在春節這樣隆重的祭祖活動中,方姓也不吃牛肉。

許家畈的豆絲——等倒

新洲許家畈保河村的豆絲很好吃,每年臨近春節的時候,不少中心城區的市民會開車去那裏買豆絲置辦年貨。但如果你聽見新洲人說“許家畈的豆絲”時,很有可能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哦,他們要表達的是“等待”的意思。

相傳,清朝末年,龍丘(今三店街)北邊的許家畈灣,住着一對老夫婦,爹爹姓許,60多歲,婆婆張氏。老兩口膝下無兒無女,靠種田維持生計,生活清貧。每年春節將至,許家畈的人就把大米磨細,然後和麪粉、黃豆攪在一起,製成一種叫豆絲的春節特色食品。豆絲既可煮着吃,也可炒着吃。

有一年,春節臨近又到做豆絲的時候了,許爹爹的鄰居正在製作豆絲。在灣裏有這樣一個傳統,只要有哪家人做豆絲,一般都會將做好的熱豆絲送給左鄰右舍及叔伯嚐鮮。這天,許爹爹看到鄰居在做豆絲,就跟老伴講,今天隔壁要送豆絲來,我們在家等着,當晚飯 吃。老伴架起紡線車,一邊紡線一邊等。許爹爹搬來凳子,在一旁坐着,等了好長一段時間,還未見送豆絲的過來,就睡着了。不知何時,許爹爹將自己頭上戴的氈帽掉到老伴張氏的懷裏,張氏以爲是隔壁的鄰居送豆絲過來了,連忙說:“費力!費力!(表示感謝的客套話)”這時,許爹爹也驚醒了,恰好自家虛掩的大門被一隻狗推開了。二老連忙起身說:“費力!費力!”可看到的卻是一隻狗而已,老兩口一臉的失望。

從此,“許家畈的豆絲——等倒”,成了表示等待的歇後語。

花朝節的由來和起源 篇二

花朝節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因地而異的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中華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因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故又是生殖崇拜的節日。中國古代的農耕、魚獵全靠人力完成,人數越多,才越能顯出生產力的強盛,所以在古代,人們是希望子孫繁衍,人口衆多的。關於花朝節的記載,南宋楊萬里的《誠齋詩話》謂“東京二月十二日爲花朝”。陶朱公書亦載:“二月十二日爲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