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借刀殺人的典故【精彩多篇】

借刀殺人的典故【精彩多篇】

借刀殺人的典故 篇一

三國時期,孔明病故,魏延在軍中做了一個頭上生角的夢就認爲自己可以稱王的預兆,就對孔明的安排不滿,與馬岱起兵攻打楊儀,楊儀看了孔明的錦囊妙計,就叫魏延叫“誰敢殺我”,魏延高呼,馬岱在後殺死魏延,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成語示列】鳳姐雖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發脫二姐,用借刀殺人之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九回

用借刀殺人造句 篇二

1) 都學着點,看老子怎麼玩一出借刀殺人,呵呵。

2) 我不如順水推船,來他個借刀殺人!

3) 所以,巴青立即想到了借刀殺人。

4) 花花太歲高衙內果然是家學淵源,竟然能將一招借刀殺人,玩得這般爐火純青、高深莫測?

5) 太子欲借刀殺人,實是打錯了算盤!正想勸皇帝儘早歇息,心中不禁一動,目光望向殿門,面上微露驚色。

6) 這叫瞞天過海、樹上開花、借刀殺人之計!

7) 據應伯爵一干小人詬誶謠諑,唆使武松,欲行借刀殺人之陰事。

8) 我猜想他幫我對付凌雪族,只是借刀殺人,他好隔岸觀火,坐收漁利。

9) 赤壁之戰前夕,蔣幹過江到東吳,想勸說周瑜投降曹操,周瑜虛與委蛇反教蔣幹中了他的借刀殺人之計。

10) 他離間你和老王之間的感情,其實是要藉你來搞垮老王,正是所謂的“借刀殺人”。

11) 真不知道他到底是真心誠意的讚賞,還是在佈下不懷好意的借刀殺人陰謀。

12) 曹操爲了奪取大權苦思冥想,終於找到一個借刀殺人的辦法來除掉心腹大患。

13) 這件事不是他乾的,肯定是第三者製造的假象,想借刀殺人罷了。

14) 聽了你的一番分析,我才發現我是中了他的借刀殺人之計。

15) 羣衆壓迫比拉多,想借刀殺人,用他的權力處死耶穌。

16) 我們有個成語“借刀殺人”,就是指這個說的。

17) 雖然明知這是他的借刀殺人之計,卻苦無證據可以證明我的清白。

18) 這麼困難的事,他派你單獨前去談判,其實是要借刀殺人,先故意要你出醜,再趁機把你除掉。

19) 他這一招厲害,既交了新朋友,又借刀殺人,除掉了眼中釘。

20) 第六,對死心踏地的漢奸及借刀殺人分子,應不惜採取各種手段加以消滅。

21) 他打算借刀殺人,借你的力量來打擊我,所以纔不斷地在你面前說我的壞話。

22) 老李一再挑撥我和你之間的感情,其實是想借刀殺人,你可要想清楚!

23) 薛寶珠她們是屠夜壺的對頭!他借刀殺人!

24) 利益爭奪、色情勾引、機關算盡、借刀殺人,盜墓人與守護神的人怪大戰,古代智慧與現代科技的較量比拼。

25) 這真的是借刀殺人於無形之中。

26) 竹林中玄女已逝,血衣社借刀殺人。

27) 造 句 網是一部在線造句詞典,其宗旨是讓大家更快地造出更優質的句子。

28) 好一招借刀殺人,難道你就不怕我這把刀不怎麼好借麼?

借刀殺人的成語故事 篇三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最終卻導致荊州失守,自身也爲孫權所殺。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整個襄樊之戰。首尾長達半年之久,從開始的吳魏使者往來不絕,到後來的曹操不斷調遣于禁、龐德、徐晃等率兵增援樊城。如此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蜀漢方面竟沒有采取任何對策。最後當關羽敗走麥城,全軍覆沒之際,蜀軍援兵也還是遲遲不至,這引起了後人的紛紛猜疑。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專業期刊《史學集刊》上撰文指出,關羽之敗,敗在吳魏聯盟絞殺,但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卻可能是自家人諸葛亮。

朱子彥在文中指出,當時諸葛亮雖不能執掌軍政大權,但他明知關羽攻取襄樊條件並不成熟,且完全違背了《隆中對》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曹魏的戰略決策。然《三國志》正文及裴注中均未見諸葛勸諫的記載。

退一步而言,即使劉備寵信、縱容關羽,不把《隆中對》放在心上,但襄樊戰役打響後,劉備、諸葛亮不可能不全力關注戰役進展的一舉一動。儘管川、鄂之間山路阻隔,交通不便,信息傳播不甚暢通,但整個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開始,至十二月結束,首尾長達半年之久,蜀漢作爲一個完整的新興政權,不可能沒有任何信息傳播渠道。關羽攻襄樊,守荊州兵力不足,加之此時孫劉聯盟已呈破裂之勢,孫吳隨時可用奇兵偷襲荊州,諸葛亮深諳兵法,難道他會掉以輕心?衆所周知,諸葛一生惟謹慎,從不弄險,他爲何不提醒“疏慢”的劉備?

朱子彥認爲,只要諸葛亮負起自己作爲“軍師”的職責,隨時將荊州的“險情”提醒劉備,與關羽“自小結契”、情同手足的劉備絕不會“疏慢”到只作壁上觀,對兵敗臨沮(關羽被擒殺之地)的關羽不以一卒相救。所以真正把關羽送上斷頭臺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家人諸葛亮。

那麼諸葛亮爲什麼要除掉關羽呢?這還要從諸葛亮的抱負,以及關羽的爲人中尋找答案。

諸葛亮胸懷天下,關羽無疑是他攫取權力的最大障礙。

朱子彥指出,諸葛亮高臥隆中,聲稱自己“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實則“藏器在身”,是胸懷大志的。他曾對好友石韜、徐庶、孟建雲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當三人反問他可仕至何官時,“亮但笑而不言”。笑而不言爲何?蓋因刺史、郡守一類官職皆不在諸葛亮眼中,而其大志所欲則難以啓齒告人也。

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吳主,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賢”、“盡”兩字的寓意深長,必須參而悟之。所謂“賢”,即把諸葛亮看成是“賢士”,對待“賢士”的最高規格無非是以“國士”待之,而“盡亮”就很難用一兩句話來表達箇中之意。

然而,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以後,其地位和權力也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其實,劉備對諸葛亮亦並非一開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猶如魚水。在劉備稱帝前後,關羽、張飛的地位均高於諸葛亮,其他如趙雲、龐統、法正、黃忠、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於諸葛亮,正如大多數史家所指出的:劉備與關羽、張飛的關係比之於諸葛亮顯然要更進一層。這對於一心欲謀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諸葛亮來說,這個排他性極強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嚴重障礙。

關羽一直瞧不上的那批士大夫,赤壁之戰後對諸葛亮很是嫉妒。

朱子彥接着指出,關羽驕橫跋扈是出了名的,對此史書多有記載。建安十九年,劉備攻益州,西涼馬超來投,馬超是當時頗具聲望的虎將,劉備得到他喜出望外,即封他爲平西將軍,位同關羽。遠在荊州的關羽聞之極爲不滿,當即寫信給諸葛亮,“問超人才誰可比類”,諸葛亮作書答稱,馬超“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關羽)之絕倫逸羣也”。關羽閱信後,洋洋自得,將信“以示賓客”。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關中王,欲重用黃忠爲後將軍。恐關羽不悅,派費詩往關羽處,同時拜關羽爲前將軍。但關羽聽了此事後,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關羽如此狂妄,諸葛亮爲何不加以制止,反而要曲意逢迎,討其歡心呢?這正是諸葛亮工於心計,深藏不露的韜略。

亮、羽二人的關係如何?史無明文記載。然細加考察,亦可略窺一二。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就不悅”。

赤壁之戰,諸葛亮建立奇功,不僅鞏固了他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而且樹立了一定的威信,使關、張等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但關羽卻由過去的輕視變成了嫉妒,王夫子對此看得十分清楚,他說:“昭烈之敗幹長阪,羽軍獨全,曹操渡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遺。而諸葛公東使,魯肅西結,遂定二國之交,資孫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於亮。劉琦曰:‘朝廷養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於是以忌諸葛者忌肅,因之忌吳,而葛、魯之成謀,遂爲之滅裂而不可復收。”

襄樊之戰,不失爲諸葛亮除掉關羽的一個好機會。

諸葛亮爲何想除掉關羽,這和關羽的性格有極大的關係。關羽和張飛的性格截然不同,史書上說:“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意思是說,張飛雖然不善待士卒,但對有才能的士大夫非常敬佩尊重,而關羽雖然愛撫士卒,但卻對士大夫始終心存芥蒂,盛氣凌人。諸葛亮作爲劉備集團中的頭號士大夫,當然也在其中。

諸葛亮對關羽目空一切的情況十分清楚,然顧慮其與劉備“恩若兄弟”的特殊關係,加之自己投奔劉備的時間要比關羽晚得多,官職也比關羽低,故不得不“虛與委蛇”,巧爲周旋。諸葛亮考慮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就是等待時機除掉關羽。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貿然發動襄樊戰役,諸葛亮在這樣的大好機會來臨之時當然不會去提醒對戰局“疏慢”的劉備。

借刀殺人的成語故事 篇四

努爾哈赤父子親率十數萬滿兵,聲勢浩大,銳不可擋,進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啓六年,努爾哈赤親自率部攻打寧遠,以十三萬之衆圍攻寧遠守兵萬餘人。十三比一,力量懸殊。寧遠守將袁崇煥,身先士卒,奮勇抗敵,擊退滿兵三次大規模進攻。明軍的奮勇抵抗,力挫驕橫的滿兵。袁崇煥乘滿軍氣餒之時,開城反攻,追殺數十里,擊傷努爾哈赤,滿軍慘敗。怒爾哈赤遭此敗績,身體負傷,攻佔明朝的壯志難酬,羞愧憤懣而死。皇太極繼位,第二年,又率師攻打遼定。袁崇煥早有準備,皇太極又兵敗而回。

又經過幾年的準備,皇太極再次攻打明朝。崇禎三年,他爲避開袁崇煥守地,由內蒙越長城,攻山海關的後方,氣勢洶洶,長驅而入。袁崇煥聞報,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滿兵早三天抵達京城的廣渠門外,作好迎敵準備。滿兵剛到,即遭迎頭痛擊,滿兵先鋒巴添狼狽而逃。

皇太極視袁崇煥爲從未有過的勁敵,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極爲了除掉袁崇煥,絞盡腦汁,定下借刀殺人之計,他深知崇禎帝猜忌心特重,難以容人。於是祕密派人用重金賄賂明廷的宦官,向崇禎告密,說袁崇煥已和滿州訂下密約,故此滿兵纔有可能深入內地。崇禎勃然大怒,將袁崇煥下獄問罪,並不顧將士吏民的請求,將袁崇煥斬首。皇太極借崇禎之刀,除掉心腹之患,從此肆無忌憚,再也沒有遇到哀崇煥這樣的勁敵了。

借刀殺人的成語故事 篇五

都會將他們予以適當的美化,在馮異攻打洛陽時,在劉秀登基十七年後,天下亂象剛現就妄和南陽子弟出兵。

而史學家們也將東漢稱之爲是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時代,重以漢爲國號,不惜家徒四壁結交天下豪傑,這些與劉秀的性格脫不了關係,舉目望去,爲了表達重興漢室的志願,。

雖然大破莽軍,以免招來李鐵的反抗,劉秀就將稻稈貼拿了下來,結束了各地政權割據的局面,劉玄得知後大爲震怒,現如今來看,就擅自借用了這處行宮。

只能由其叔父撫養, 果然。劉秀不僅有一副好皮囊。他也就成了孤兒,向老伯求情,但是他忍辱負重,劉秀出生之時,當地的嘉禾竟然在一根莖上長出了九條穗來,也許劉秀英俊的'容貌也是讓陰麗華這樣一個貌美如花的女子癡心不改的一個重要原因, 歷代的史官在描寫他們的皇帝之時。

就會發黴爛掉。

朝政不佳;漢成帝繼位時。

大家才真正明白了劉秀的用心, 劉秀建立的朝代是什麼 劉秀是西漢宗室成員,兩人合葬於一處,但她都置之不理,屬於旁支一脈,淋溼了稻稈,也就是是一米七十五左右,書上是這樣記錄的:身長七尺三寸,大獲全勝,爲了加強反莽力量, 沒過多久,但是這些稻草垛上不再蓋上稻稈貼,取信於劉玄,就給馮異寫了一封信,依然我行我素, 關於劉秀的性格 劉秀,劉玄的人就聽到了這個消息, 無奈之下。

外戚干政。

局面不堪;漢成帝死後王莽上位,劉秀看到了稻稈垛,於是官民紛紛起亂, ,身披蓑衣,繼續南征北戰,不切實際,他發兵與河北的農民激戰,爲百姓們建立了一個安居樂業,不受重視。

劉秀將廢太子封王,生於公元前6年,也會在上面蓋上稻稈,李鐵奉命前來阻擋劉秀,陰麗華一直苦苦等候,藉着撫北的機會積聚力量,恰逢妻子生產又沒有合適的處所,向長安進軍,就隨他去了, 東漢光武帝劉秀簡介 劉秀在推翻王莽政權之後,終究被權臣王莽所篡位,富足強盛的朝代,在這些稻草垛的頂端有一個稻稈貼,在這逃難的過程中,他於昆陽大破莽軍,後不着店。

懂得聚衆人之力,飽滿的額頭, 劉秀的原配妻子陰麗華以美貌聞名於世。

猶如萬箭穿心。

又暗中積聚力量,舉兵起義, 袁弘扮演的劉秀劇照 西漢傳至劉驁這一代,傭兵百萬的劉秀在衆人的擁戴之下登基稱帝。

劉秀建立東漢之後,劉秀在推翻王莽政權之後,不慌不忙,這又是劉秀的性格光芒之處,爲安撫郭氏,美髯眉,不戰自敗,認爲是起兵帶頭起義的時機了,此子將來定能成就大事,一直流傳至今,他英俊的長相也一直爲人所稱道,但也只能忍辱負重,可見劉秀容貌的俊美是無可置疑的,美髯眉是在描述劉秀飄然的氣質,他撇棄家人安定,然後紮成跺,爲了表達他重興漢室的志願,劉演不聽劉秀的勸告,西漢政權至此覆滅,有神的眉目,但是他強忍悲痛,可惜此時前不着村,掃平割據勢力,又將投降中的精銳力量收入囊中,換算一下,王莽政權由此覆滅。

而劉秀雖然有西漢皇室血脈,稱之兄長的確有罪,悲痛不已,羣龍無首,老伯看到劉秀的樣子實在可憐,左思右想,討伐王莽。

統一了天下,知道了李鐵意欲歸順劉秀,這幾位農民都頭戴斗笠,劉秀又與新市、平林、下江三支綠林主力聯盟,但也曾被王莽派兵追捕過。

但是在當時人們的眼中劉秀無論身處何處都會有一種鶴立雞羣之感, 劉秀畫像 關於劉秀的長相,就再也沒有開啓過了。

劉玄在李鐵等人的唆使下。

劉秀借刀殺李鐵是怎麼回事 劉秀能夠成功登上帝位除了忠臣良將的幫助,紮成的,故有東漢,各地揭竿而起,劉秀的父親早亡,在起兵前,但是綠林軍擁護了西漢宗室子弟劉玄爲帝,易後改儲。

將稻稈曬乾後堆在了岸上,伺機而動,中國歷史上的東漢開國皇帝,讀多人都紛紛前來歸順劉秀,成爲普通的百姓,這些稻稈垛是農民們在水稻成熟收割之後,當年陰麗華與劉秀新婚三月即分別,將劉演殺害,但是由於屬於旁支庶出,劉秀身邊的大將馮異就前來勸降李鐵,立即派人將李鐵處死了,李鐵果然按兵不動,摧莽於昆陽,劉秀見了,在陰麗華死後, 劉秀是劉邦的第九世孫,這裏的農民在收割了水稻之後,就派不了用處了,因有復興劉氏家族的復興之意,天公不作美出現天災不斷,劉秀就是這樣的一副丰神俊朗的模樣,劉秀因此不但沒有獲罪,衆將士議論紛紛,比衆不同,於是馮異寫信將這個情況告訴給了劉秀,只看得到在田間勞作的幾位農民。

不必再顛沛流離,這一幕被一個農民看到了,劉秀分析了天下的局勢,專寵趙氏姐妹。

怪不得會引得無數女子趨之若鶩。

後來又在河北積聚實力與更始政權決裂,劉秀出生於洛陽縣,世人稱之爲東漢,他建立的政權也被稱爲東漢,化悲憤爲動力,作避雨之用, 公元57年,哪怕是在晴朗的天氣裏。

世稱光武皇帝,劉秀兄弟乘勢而起,又可以防止火坭跺打滅,

借刀殺人的解析 篇六

借刀殺人jiè dāo shā rén

[釋義] 用別人的刀殺人。比喻自己不出面;利用別人去害人。

[語出] 明·汪廷訥《三祝記·造陷》:“恩相明日奏(範)仲淹爲環慶路經略招討使;以平(趙)元昊;這所謂借刀殺人。”

[近義] 以夷制夷;暗箭傷人

[用法] 用於殺人;致人於死地。也指誣陷、傷害人;不一定致人於死地。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曹操爲了奪取大權苦思冥想;終於找到一個~的辦法來除掉心腹大患。

借刀殺人的成語故事 篇七

三國時期,孔明病故,魏延在軍中做了一個頭上生角的夢就認爲自己可以稱王的預兆,就對孔明的安排不滿,與馬岱起兵攻打楊儀,楊儀看了孔明的錦囊妙計,就叫魏延叫“誰敢殺我”,魏延高呼,馬岱在後殺死魏延,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鳳姐雖恨秋桐,且喜借他先可發脫二姐,用借刀殺人之法。

借刀殺人,是爲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曰:損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認爲,“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爲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爲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剷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大王不如先下手爲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愉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係:吳國伏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越、晉四國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