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奮鬥的名人故事【新版多篇】

奮鬥的名人故事【新版多篇】

奮鬥的名人故事 篇一

2004年4月,他根據市場需求轉行到建材行業,創辦了重慶昊天建材有限公司。

由於是半路出家,彭賢俊深知自己在建材這一行還只是個“小學生”,要學的東西太多。市場分析、建築材料入門知識、企業管理、人力資源培訓……談起剛入門時自己選讀的課程,彭賢俊如數家珍。創業初期,他白天看店,到顧客家中搞設計、比價格、選材料,確定裝修風格。晚上就上夜校或者自修,沒時間吃飯就啃幹饅頭;看不懂專業術語,就虛心請教同行中的前輩,光是筆記就有厚厚的一大摞。

“你身體不好,湊合湊合做就行了,幹嗎那麼認真?”看着辛苦奔波的彭賢俊,朋友都這樣勸他。每聞此言,彭賢俊都憨厚地一笑:“人無壓力輕飄飄啊,有事情做,心裏踏實。”他說,身體不好,也要站着掙錢。憑着這股子勁頭,彭賢俊很快熟悉了市場,摸清了顧客的口味,其設計風格和材料品質得到了客戶一致好評。“服務實在,讓人放心”、“材料貨真價實”……翻開留言簿,客戶的讚美就是公司最有說服力的活廣告。

公司發展,光有硬件設備還不夠,還得要有一支人才隊伍。彭賢俊在不斷抓好市場銷售,強化內部管理的同時,經常深入一線,瞭解各部門急需的人才,並不惜重金請來“千里馬”。彭賢俊還經常和員工們談心聊天,請他們爲企業規劃提“金點子”。

彭賢俊對待客戶非常誠懇。2004年,新建的重慶文理學院紅河校區,因爲急於投入使用,對工期的要求非常苛刻。承建方找到彭賢俊,要求幫助提供建材,他都一一及時發貨以確保工程進度。

感恩 6年捐款近百萬

他的真誠成就了事業的輝煌,訂單源源不斷,公司的規模進一步擴大。“企業壯大了,就要回報社會。”去年春節前,彭賢俊捐贈2萬元幫助陳食鎮修路;捐贈4萬元,資助青峯鎮修橋;捐贈2萬元,用於紅爐鎮修鄉村便道,今年再捐贈幾萬元幫助殘疾人購買助聽器。

6年來,彭賢俊安排下崗、失業城鎮職工80多人,僱請農村富餘勞力100餘人,爲殘疾人、紅十字會、抗震救災、新農村建設和資助貧困生等捐資近100萬元。“這是我應該做的,都是些小事。”說起捐贈,彭賢俊淡泊而平靜。他說,昊天建材之所以發展壯大,完全是社會給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因此,企業獲得大的發展後,企業家理所應當回報社會。

奮鬥的名人故事 篇二

很多人都是因爲《非誠勿擾》,才認識了孟非。然而在衆人矚目的背後,是一個堅強的人不斷超越自我的打拼的辛酸故事!

夢破,落榜生四處打工

1990年大學聯考,他的語文成績僅次於江蘇省文科狀元,可數理化三科總成績卻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孟非想去班復讀,可是學校看到他的大學聯考成績,都不接收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去打工,那一年,孟非和幾個同伴含淚離家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殘酷的現實很快粉碎了他的美夢。一連十多天,他一遍遍翻閱着從街邊撿來的舊報紙,尋找着招工信息;然後一次次去“見工,最終都一無所獲。

眼看帶的錢沒了,可是要生存啊,只好去做搬運工。而且搬運工是臨時的,哪裏有活幹去哪裏。不僅累,報酬也少,而且時常還得忍受工頭的責難與訓斥。一個星期後,孟非終於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真的做一輩子搬運工嗎?他前所未有地懷念起學校生活來,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孟非離開了深圳,回到了南京,決定繼續學習。他選擇了成人大學聯考。1992年9月,孟非報名進入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函授班。函授班針對社會在職人員招生,週六、週日上課。孟非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無論再累再忙,他都會按時聽課。

1994年7月,孟非通過兩年的函授班學習,拿到了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文憑。

1994年8月,孟非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江蘇電視臺文藝部體育組要一名接待員。孟非眼前一亮,雖然他知道,這接待員的工作最多隻是端茶倒水,接接電話……但是至少他可能會與記者搭上邊於是就去報了名。身體強壯能吃苦的他很快被錄用了,從此成了電視臺裏的一名臨時工。

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無的工作。漸漸地,已經24歲的孟非對眼前的工作又產生了困惑,他憂心如焚:難道我這輩子只能端茶倒水嗎?

有了目標,孟非的生活裏彷彿灑滿了陽光,他每天早早來到臺裏,利用幫記者們打掃衛生的機會熟悉記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記者出去採訪時需要帶一個扛攝像機的,孟非總是爭先恐後地去幹——爲這個,他多次被別的臨時工罵成“傻冒”!但是隻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穫,或者學會些採訪技巧,或者熟悉攝像機的操作。

在這一過程中,孟非的日記裏多了些內容:記載自己每天學到的東西。爲了更快地接近記者這個羣體,孟非還開始了“感情投資”,他跟前跟後,幫記者和編輯們端茶倒水,打掃衛生……時間一長,不少記者跟孟非都熱乎了,孟非扛攝像機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漸漸地,有些小新聞,老記者看不上眼的,就開始交給孟非,做好後加上老記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這樣的事情,孟非總是非常高興,當成頭等大事來做。

這樣積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電視上出現的次數漸漸多了。後來,領導便格外開恩,讓他幹好自己的事情後,可以出去跑新聞。得到這個通知的時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這個臨時記者的機會了!

從此,他每天都要透支體力拼命趕做節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來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輯、自己寫稿,甚至於自己配音的時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藍天一樣明朗極了!漸漸地,有一些比較大的題材領導也開始交給他做了。

1996年8月,孟非作爲總攝影參與拍攝了26集某專題片。該電視片在全國長篇電視專題片評比中榮獲二等獎,而孟非的敬業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這一次,孟非終於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雜的帽子,轉成了正式的記者。這個男人哭了……他在日記中對自己說:“苦難中積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來,孟非的事業一帆風順。1995年,江蘇電視臺爲了搶佔先機,組建了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籌備了一檔10分鐘的深度報道欄目。孟非進入該組後,正式開始了跑社會新聞的歷程。由於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記者的同時也做起了編輯工作,他的工資則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節過後,由於長期勞累,孟非的頭髮開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時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當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頭,還別說,這光頭配着他的笑臉,顯得既聰明又精神。從此這光頭一直陪着他到現在。

感謝苦難,南京人愛上光頭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個倔強的人,每走一條路,他都不輕言放棄。要麼走到無路可][走,要麼就走到最好。從1998年開始,他先後換了不少崗位,還做過一檔不成熟的談話節目的編導……這些,爲他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2002年1月,江蘇電視臺爲了提高收視率,決定改《南京新聞》爲新聞直播節目,起名爲《南京零距離》,時間爲一個小時,宗旨是“爲平民百姓服務”。

一切準備就緒,主持人的選擇就擺到了檯面上——是沿用原來莊重型的主持人還是重新選擇主持人?臺領導在這個問題上舉棋不定。最後,大家一致決定打破資歷、學歷限制,在全社會進行公開競選。

孟非用他這麼多年來的經驗分析了自己的優劣:平民節目,當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長得帥,關鍵是要有底層生活的閱歷,說百姓關心的話題……而這方面,放眼全臺,有誰比自己更有資格?他敏銳地感覺到:機會來了!這將是他從幕後轉向臺前的一個機會。可是,自己的普通話能過關嗎……孟非只猶豫了一分鐘就做出了決定:普通話可以學習模仿,那些苦難的經歷卻是他難得的寶貴財富,是模仿不來的。人生能有幾回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孟非搏對了!

面試那天,孟非用詼諧的語調平靜地講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艱難經歷,尤其是關於打工者的生命、尊嚴與價值的問題。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嶄新設想,並表示會盡量彌補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一席話抓住了臺領導的意圖,他們敏銳地意識到孟非的氣質與這檔節目非常適宜!

——可是孟非到底適合不適合做主持人?他的光頭能播新聞節目嗎?在此之前,主持人都是些俊男靚女,突然間冒出這樣一個人來會不會讓觀衆嚇一跳呢?主考官們議論紛紛。最後,臺長發話了:“行不行,要觀衆說了算。先試試,不行再換人!”

“無知者無畏!”第一次上電視,孟非是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作爲一檔新聞直播節目,60分鐘的時間裏,他手上只有一張新聞串聯單,所播內容都是三個小時之內發生的事情。更別說提示器了,沒有!

這麼多新聞怎麼串起來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放鬆了心情,採取一種誰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聞:他即興發揮,像拉家常一樣把平時的思考和經歷變成幽默、精到的即興評點,就成了串連詞。臺領導和同事們看得心裏七上八下:這能行嗎?

誰也沒料到,《南京零距離》由於定位準確,第一期就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簡直是電視臺有史以來最壯觀的一夜,攝製組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觀衆紛紛感嘆從未見過這麼有個性的主持人。

機遇常常降臨到有準備的人身上。善於把握機遇的孟非從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峯。

由於關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樂,沒過多久,《南京零距離》收視率就一路飆升,從選稿到播報內容,孟非開始全權負責。他完全顛覆了人們對傳統“新聞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類平民化的新聞主持模式。2003年7月一個月,《南京零距離》的平均收視率就高達8.3%,最高收視率甚至達到驚人的17.7%,超過了同時播放的央視的《新聞聯播》,創造了收視率的奇蹟。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離》的廣告收入高達5000萬元,孟非成爲《南京零距離》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觀衆親切地把孟非稱爲“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由於常常鍼砭時弊,揭發醜惡,孟非也遭到恐嚇,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着多年來的作息習慣:上班乘公共汽車;平時自己親自上街買菜;不時還找人拉拉家常……這些,後來都成了他的臺詞和思想的來源。

關於孟非受歡迎的程度,只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就夠了。有一次,夫子廟一帶發生火災,當時路過的一個女孩兒拿着數碼相機立刻拍下了經過,等到別的媒體記者趕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幾家主流媒體願出高價索買照片,那個女孩子只說了一句話:“這照片我只給《南京零距離》,只給孟非。”

孟非與《南京零距離》的迅速火爆,很快引起了國內不少媒體的關注。《南方週末》甚至拿出專版聯合全國各地的專家對“孟非現象”進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當紅的時候,《東方時空》的製片人時間曾通過臺裏的有關領導,想把孟非拉到央視工作,一切工作做通後,卻被孟非婉言謝絕了。他說,他只選擇適合自己的!

2004年初,喜訊再度傳來,孟非被評爲年度“中國最新銳十大主持人”之一——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視名嘴!這足以證明,孟非,這個打工出身的主持人,已不輸於他這個行業的任何人了!

之後2007年、2008年、2009年主持江蘇衛視《絕對唱響》、《名師高徒》這些節目,對於孟非來說,都是如魚得水了。

《非誠勿擾》更是讓全國人民記住了他。

奮鬥的名人故事 篇三

馬雅可夫斯基經常寫一些便於朗誦的樓梯式的詩。他寫的詩,一般不先在報刊上發表,而是在大街小巷對羣衆朗誦,因而深受羣衆的歡迎。

一次,在列寧格勒舉行的大型詩歌朗誦會結束時,馬雅可夫斯基問; “下一次誰還來聽我的朗誦呢?請舉手!

大廳裏一下子變成了手的森林。

馬雅可夫斯基微笑着說; ”你們中間,有誰不想來?“

在擁擠的人海中,有三隻手慢慢舉起,詩人向其中一個: ”請您告訴我,同志,您爲什麼不想來?難道我使您生厭了嗎?“

”您說到哪兒去了,“那位聽衆用惋惜的口吻說道,”您朗誦的太好了,可惜下一次我就要回特威爾了!“ ”特威爾·“馬雅可夫斯基毫不猶豫地說, ”那我一定抽時間到特威爾去朗誦。“

馬雅可夫斯基就是這樣一個全心全意爲聽衆服務的詩人。

奮鬥的名人故事 篇四

被後人稱爲[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

每天都帶着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啓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裏。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奮鬥的名人故事 篇五

1970年10月6日,彭賢俊出生在重慶永川青峯鎮一個普通家庭,兄弟姐妹5人。國中畢業後,他跟着姐夫學做生意,主要負責家用電器的銷售。在經營過程中,彭賢俊一邊學習經商的各種技巧,一邊等候時機準備自己單幹。

不幸 24歲失去左腿在家人、朋友支持下,彭賢俊開了一個家用電器經營部。就在彭賢俊小賺了一筆,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因長期在外應酬,他被醫生告知患了急性肝病。誰知,母親也在此時病了,彭賢俊只得關了營業部,回家照顧母親。

母親去世後,一無所有的彭賢俊只有先到姐夫那裏幫忙。很快,通過朋友幫忙,他爭取到信用社貸款,開始經營音響器材,並在第二年涉足餐飲,開了一家三樓一底的陽光大酒店。

正當生意做得順風順水的時候,老天又跟他開了一個“玩笑”。1994年6月的一天,經營電器、餐飲生意的他在出差成都的途中遭遇車禍,讓他永遠失去左腿。巨大的身體痛苦伴隨着沉重的心靈煩惱,壓得24歲的他喘不過氣來,失落、憂鬱、迷茫,甚至自暴自棄的念頭縈繞在心頭。也就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老婆丟下他和兩個孩子,和他離婚了。

“當時,我的情緒非常低落,曾半年不出門。”說起那時的情景,溫文儒雅的彭賢俊並沒有嘆息,“20歲時,我曾得過一場肝病,醫院已下了病危通知書,是一個民間老中醫治癒了我。車禍後我常想,連病魔都沒奪去生命,難道少了條腿就不能好好活着嗎?”很快,自強不息的事業心在他心頭升騰開來。

“靠家人養,憑殷實的家庭條件,完全可以過上優裕的生活,但人生的價值不是吃喝,我要做出自己的事業!”此後,他做過典當,經營過汽車,賣過水泥,後因不熟悉國家政策,盲目投資,導致欠債幾百萬。

奮鬥的名人故事 篇六

黃海波躋身內地片酬男演員前十位,但他在長達五年的時間裏,一直被“剝削”着,片酬幾乎爲零。但他十分珍惜這五年沒有收益的歲月,珍惜那些別人不屑一顧的機會,只掙兩千元但付出一萬元的努力。

黃海波從電影學院畢業的那會兒,最紅的男演員是陸毅和陳坤,“真是太帥了,打開電視,全是俊男美女,我很認真地想了一下自己,我這形象也就能演個男七號吧。”黃海波的自知之明令他十分沮喪。

更沮喪的是,黃海波連演男七號的機會都得求人。黃海波是黃磊的得意門生,沒錢的日子難捱,黃磊就分了一堆演出票給他,讓他去賣票,賣一張票提成五塊錢。黃海波站在劇院門口,看見戴着墨鏡的許晴走過來,不動聲色地說:“小姐,你喜歡看話劇嗎?黃磊班排的,希望你支持!”

“黃磊是你的老師?”面對許晴不相信的眼神,黃海波回答:“對,他是導演,我的名字叫黃海波。”於是許晴買了四張一百元的票,黃海波喜滋滋地說:“謝謝許師姐,我的名字叫黃海波。”

黃磊覺得奇怪,黃海波爲啥每次都要不厭其煩地向別人說自己的名字呢?黃海波笑而不答。

黃海波死纏爛打式的賣票,使他成了銷量冠軍。當大多數同學擠在地下室吃泡麪的時候,黃海波已經能夠靠賣票的提成租一套有暖氣的公寓住,還能買幾件好衣服包裝自己。雖然沒有劇組主動找黃海波,但他依然一身光鮮地揣着照片奔波於各個劇組,碰到許晴,老遠就甜蜜蜜地打招呼。許晴困惑地想了半天,黃海波爽朗地回答:“我是黃海波呀,你在我手裏買過幾張票,你忘啦?”幾番寒暄下來,許晴就把黃海波直接帶到導演面前,男七號的角色就這麼定了下來。

就是靠着在賣票時積累的人脈,黃海波漸漸踏入演藝圈。很多時候,摳門的導演甚至會直接和他商量:“我再多給你幾句臺詞,讓你出名的機會更大點,片酬就免了吧。”黃海波不假思索地應承下來,儘可能多地爲自己爭取露臉的機會。

再小的角色,黃海波也會很努力,有一次,他從馬背上摔下來,肋骨斷了三根,被大家笑話:“沒見過配角還能傷成這樣的。”但是,導演很欣賞黃海波的這種“掙兩千卻有一萬的範兒”,有合適的角色總想到他。不過幾年時間,黃海波就成了“香餑餑”,片酬穩健上升。

黃海波和海清是同班同學,都屬於大器晚成型,兩人合作時,黃海波已經不是“零片酬”的龍套演員了,但依然沒有成名。他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沒有找準對的合作伙伴。爲了改變局面,黃海波開始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思來想去,海清就成爲最佳人選。

黃海波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海清,倆人制訂了一個周密的計劃:首先合作拍一部戲,兩個人都必須是男女主角,同時,這部片子還必須得適合兩人風格,能夠保證名利雙收。倆人捆綁上市,“打包”的價格也比劇組單獨挑選男女演員低許多。

很快,倆人就與《媳婦的美好時代》劇組簽約了,對方滿足了他們所有的要求。黃海波憑藉該片一舉打破沉寂多年的尷尬,他和海清的片酬也翻了一倍。

有一天,倆人聚在一起聊起了春晚。黃海波說:“咱們幹嗎不去演個小品節目上春晚呢?”沒想到,他與海清的小品一路暢通無阻,最終登上了央視春晚。

隨着自身的強大,越來越多的明星開始自己當老闆。黃海波再也不願意被剝削了,他也想自立門戶,不過他也深知,以當前的`實力和名氣還不足以撐起一個公司,這讓他有些苦惱。

一次,黃海波從攝影棚出來,看到棚外站着不少正在試鏡的演員。看到他們競相向導演推薦自己的情景,黃海波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從前。黃海波意識到,自己爲什麼不開一家演出公司,將那些具有潛力的藝人招募旗下,替他們招攬角色呢?

黃海波從電影學院的畢業班和在劇組外討角色的藝人堆裏,挖掘了很大一批“潛力股”。黃海波很照顧他們,自己和導演談戲也不忘帶上幾個“員工”嚮導演推薦。“員工”也倍加珍惜機會,真正的實力加上努力,令導演刮目相看。漸漸地,黃海波的藝人公司在圈裏出名了。

有需求就有市場。如今,身爲老闆的黃海波已將旗下藝人分成幾個類別,有主攻喜劇的,有主攻情感劇的,還有主攻動作片的,幾乎就是一個大而全的藝人中轉站。黃海波以獨到的眼光發現演藝市場的空白點,獨闢蹊徑地添斤加兩,壯大自己的同時,也創造了更大的夢想和財富。

奮鬥的名人故事 篇七

一、十年寫就《三都賦》(奮鬥成全自我)

西晉時的左思出身寒微,自幼反應遲鈍,長得醜,又訥於言辭。學書法、彈琴,都沒有學成。他父親對朋友說:“這孩子智力差,笨。”左思很不服氣,發奮學習,以勤補拙。他着手準備《三都賦》,吃飯、走路想的都是文章。連家中茅廁裏也放着紙筆,一旦他琢磨出了好句子,便隨時記下。當時,在洛陽任職的才子陸機也在準備《三都賦》,聽聞此事,譏笑說:“這裏有個醜八怪想寫《三都賦》,他寫的文章只配給我蓋酒甕。”左思毫不動搖,並請求擔任掌管國家圖書典籍的祕書郎,藉機苦學苦讀。他日積月累,終於花了十年時間寫成了《三都賦》,達官顯貴競相傳抄,一時“洛陽紙貴”。

二、讓奮鬥成爲生活的習慣(奮鬥需要堅持)

英國著名小說家約翰·克里西年輕時致力於文學創作,但他沒有大學文憑,也沒有得力的親戚可攀。他向英國所有的出版社和文學刊物投稿,得到的卻是743條退稿條。儘管如此,他仍然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他曾對朋友說:“不錯,我正承受着人們難以相信的大量失敗的考驗,如果我就此罷休,所有的退稿條都將變得沒有任何意義。但我一旦獲得成功,每一張退稿條的價值都將重新計算。”

後來,他的作品終於問世了,他潛在的創作才能如大江奔涌,不可遏止。到他1973年75歲逝世時,43年間他一共寫了564本書,總計4000多萬字。他本人身高1.78米,而他寫的書堆疊起來超過了兩米。

成功從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做一個不畏不餒的長跑者,要不斷奮鬥,千萬不可半途而廢。

三、霍英東的歷程(奮鬥讓他走向成功)

霍英東,香港著名的房地產業鉅子。

可誰又知道,霍英東先生的今天是由“價值七角錢”的苦力一步一步幹起來的呢?童年時的貧寒家境和成年以後的生活坎坷、煎熬,磨鍊了霍英東的毅力,也培養了他自強不息、勇於進取、敢於拼搏的奮鬥性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人擴建機場,他去當苦力,日報酬是七角錢和半磅配給米。那時,他每天只吃一碗粥和一塊米糕,餓得頭昏眼花。結束以後,霍英東投身於運輸業,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又開展了航運業,生意十分興隆。霍英東不滿足於運輸業已經取得的成就,又開始向房地產業進軍,從此,房地產成了他致富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