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李紳《憫農》賞析(精品多篇)

李紳《憫農》賞析(精品多篇)

憫農 篇一

李 紳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鋤 禾 日 當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誰 知 盤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憫農》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二

憫農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

古詩簡介

《憫農》是宋代楊萬里的作品,詩中借閏年比平年時間長來表達農民對歉收饑饉的'無奈和悲涼。這首詩用層層迭加的手法,步步推進,揭示農民的苦難,作者悲憫同情的意緒浸透於字裏行間,使作品字字血,聲聲淚,扣動讀者的心絃。

翻譯/譯文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也因爲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

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飢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捱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註釋

[1]稻雲:指大面積的稻子如雲一般。黃:成熟。

[2]“蕎麥”句:蕎麥因爲過早經受霜凍而只開花不結實。

[3]已分(fèn):已經料定。殘歲:歲終,年終。

[4]更堪:更哪堪,更不堪。閏:指農曆閏月,使一年又多了一個月。

賞析/鑑賞

這首詩揭示了農民的悲慘遭遇。詩首句言稻穀因旱災欠收,次句言蕎麥因霜凍絕收,勤苦一年,連遭災害侵襲,心境悽慘可想而知。三句是一個頓宕,說已做好心理準備忍受長年的饑荒,四句又是一個轉折,閏月使時光愈覺難熬,先說準備忍,再說實不堪忍,將農民的悲苦無助描寫到極致。

古詩詞憫農 篇三

憫農

李 紳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鋤 禾 日 當 午 ,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 。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誰 知 盤 中 餐 ,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係很密切。

注詞釋義

禾:禾苗。

盤中餐:碗裏的飯食。

古詩今譯

農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名句賞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的開頭就與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種田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詩中表達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詩人用非常粗疏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田間勞動的`場景:農民們不避烈日,正揮汗如雨地鋤着莊稼地,它提醒人們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這一場景在詩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們聯想到,還有多少人正在陰涼處避暑消熱,並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農民的勞動成果呢?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盤中餐,正是農民風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這一鮮明的對比,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不平等的現實的不滿。

《憫農》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四

憫農二首·其一原文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唐代·李紳《憫農二首·其一》

譯文

春天播種下一粒種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的糧食。

天下沒有一塊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種田的農夫餓死。

註釋

憫:憐憫。這裏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穀類。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四海:指全國。閒田:沒有耕種的田。

猶:仍然。

賞析

這首詩首詩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到處碩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勞動獲得豐收卻兩手空空、慘遭餓死空現實問題。

本詩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爲“萬顆子”具體而形象 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大民空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空生動景象。“引滿”是爲了更有力空“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空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空巨大貢獻和無窮空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空反結變得更爲凝重,更爲沉痛。

“大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空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空大民以他們空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而使人們不得不帶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空悲劇”這一問題。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洞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空:“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空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衆人皆知空,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洞樣去聯繫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空大豐收景象裏看到“大夫猶餓死”空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空印象。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空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空形象和深刻空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這首詩空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空形象概括了大民在廣大田野裏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空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空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空,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大夫猶餓死”空事實。這樣,前後空情況形成鮮明空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注詞釋義 篇五

禾:禾苗。

盤中餐:碗裏的飯食。

簡介 篇六

李紳(772846)生於唐大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亳州。父李晤, 歷任金壇、烏程(今浙江吳興)、晉陵(今常州)等縣令,攜家來無錫,定居梅里抵陀裏(今無錫縣東亭長大廈村)。李紳幼年喪父,由母教以經義。15歲時讀書於惠山。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2首,內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爲憫農詩人。貞元二十年(804)李紳再次赴京應試,未中,寓居處。曾爲元稹《鶯鶯傳》命題,作《鶯鶯歌》,相得益彰,流傳後世。元和元年(806)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後離京至金陵,入節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滿李掎謀叛而下獄。李掎被殺後獲釋,回無錫惠山寺讀書。元和四年赴長安任校書郎,與元稹、共倡新詩體(史稱新樂府運動),作有《樂府新題》20首。 元和十四年升爲右拾遺。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學士,捲入朋黨之爭,爲李(德裕)黨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與、

元稹被譽爲三俊。長慶四年(824年),李黨失勢,李紳被貶爲端州(今廣東肇慶)司馬。放逐期間,李紳寫了不少描繪路途艱險、發泄心中怨氣的詩文。自寶曆元年(825)至太和四年(830),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處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爲相,起用李紳任浙東觀察使。開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東都洛陽的長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開成三年八月,編《追昔遊詩》3卷,並作序。詩序歷述從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經歷。開成五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情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爲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4年。會昌四年(844年)因中風辭位。後又出任淮南節度使。會昌六年病逝揚州,終年74歲,歸葬於故鄉無錫。贈太尉,溢文肅。作品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3卷、《雜詩》1卷,收錄於《全》。另有《鶯鶯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作者背景 篇七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關係很密切。

釋義 篇八

粟:穀子,去皮後就小米。這裏指糧食作物的種子。

子:穀子。

四海:全國之內。

閒田:空閒的、沒有利用的土地。

猶:還是。

《憫農》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九

【原作】

憫農——[宋]楊萬里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

【註釋】

憫農:同情農民。憫,憐憫,同情。

稻雲:水稻如雲,比喻稻田面積大。

黃:成熟。

蕎(qiáo)麥:蕎麥,頂花生長的一種早熟的糧食作物,葉心形,互生;花散穗狀,白色*;果實近三棱錐形,果皮灰黑色*,磨成的麪粉爲白色*,可食。

空花:是指無實之花,即光開花沒結果。

着(zháo):受到。

已分(f&egra一ve;n):早就料知。 分,料想,料到。

更堪:即更哪堪,哪裏又經得起或經受得了。

閏:即閏月。閏月,閏月年照正常年份多出一個月。

【古詩今譯】

稻田因天氣大旱而沒有多少成熟的,蕎麥也因爲寒霜來得太早而沒了收成。農民們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飢挨餓過日子了,卻偏偏又趕上今年閏了一個月,捱餓的日子就更長了。

【賞析】

楊萬里(1127~1206),宋代著名詩人,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屬江西)人。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歷任高宗、孝宗、光宗三朝,官至太常承,寶謨閣學士。他力主抗金,剛直敢言,後因忤權相韓某,罷官居家十五年,憂憤而死。他的詩同情民疾,構思新穎,感受別緻,語言生動活潑而富有風趣。他的詩歌今存四千二百多首。

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楊萬里由臨安(今浙江杭州)暫返故鄉吉水,這首詩作於這年冬天。這一年天旱且又早霜,收成不好,偏又趕上這年閏十一月,因此才詩中才有“閏添長”之語。

“稻雲不雨不多黃,蕎麥空花早着霜”,“稻”字後邊附着一“雲”字,說明了稻田面積之大。“不多黃”,意思是說,絕大部分都沒成熟,即收成極爲不好。“不雨”,說的是稻子收成不好的原因,長期不下雨造成的。“蕎麥空花早着霜”這一句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自然災害的深重。在我國民間歷來就有這樣的農諺:“頭伏蘿蔔二伏白菜,三伏前後搶種蕎麥。”這意思就是說,蕎麥生長期很短,在一年之中就連種菜都來不及的時候,仍可種蕎麥,以保證一年之中能有個最低的收成。在 “稻雲不雨”這眼看要面臨欠收難以度日的危急之時,實指望搶種點兒蕎麥以度過災年,這一年卻又偏偏秋霜來得特早,使那些正在開花還還沒來得及結籽的蕎麥活生生地被凍死了。“空花”說明還沒來得及結果實就遭到早霜的摧一殘。“早着霜”,交代了絕產的原因,即提前遭受了嚴霜。水稻因天旱而嚴重欠收,蕎麥又因早霜而絕產,農民們該怎樣捱過這一年中餘下的時光啊!字裏行間流露着詩人對廣大農民的同情,同時在結構方面又是對作品題目的照應,主題的揭示。

“已分忍飢度殘歲,更堪歲裏閏添長”,這兩句是由前兩句引發而來,前者是因,後者是果。水稻、蕎麥都是農民們賴以生存的農作物,喜農民們的怨哀樂均由此而決定。然而,如今卻因乾旱而“不多黃”,因“早着霜”而“空花”。面對這雙重災荒,農民們早就料到一家老小不可避免地要忍饑受餓捱日子了,可誰又料到今年又閏了一個月,痛苦難捱的歲月就更長了,真是雪上加霜啊!“閏”、“添”兩字用得巧,“閏”是“添”的原因,“添”是“閏”的結果。這一個“添”字極有力地渲染了莊戶人苦難深重的程度,從中也不難透一視出封建社會制度的本質。

這首詩語言樸實平白,不着修飾。通過平實樸素的語言再現了當時自然災害年份裏農民們的悲慘遭遇,折射一了宋王朝時期的社會實質,寄寓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