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百鳥朝鳳的意思(精品多篇)

百鳥朝鳳的意思(精品多篇)

《百鳥朝鳳》影評 篇一

當酷炫的特效、明星的面孔越來越多地成爲電影賣座的噱頭,對文化的思考與關照在電影裏越來越不受歡迎。這種現象,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心浮躁的產物,是中國電影的悲哀。

令人含淚欣喜與感激的是,總有一些導演依然堅守着初心在認真做電影。《百鳥朝鳳》,便是這樣一部透着深深的人文關懷的電影。

嗩吶,在中國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婚喪嫁娶,都離不開它。嗩吶經歷了”百鳥朝鳳“的繁榮。那個時候,不只是嗩吶,所有的“匠人”都印掌握一門手藝而格外受人尊敬。鼎盛時,嗩吶匠坐在太師椅上,面前跪倒一片孝子賢孫。而吹奏的人數與曲子——四臺、八臺、與百鳥朝鳳,更是顯示了亡人的品德好壞和排場大小。百鳥朝鳳是對亡人品德好的至高評價,更是對嗩吶匠品德與技藝的至高評價——只有德行高技藝好的徒弟才能得到師傅的真傳,學習這首曲子。於是村裏的人們都以能學上吹嗩吶爲榮,更以能得到吹奏百鳥朝鳳爲榮。

村民對吹嗩吶人的推崇,嗩吶匠收徒的苛刻,都使嗩吶這門技藝讓人仰視。小時候的天鳴便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然而好景不長,隨着焦家班的解散遊家班的建立,社會也在悄然變化。西洋樂器的涌入與歌舞相間的表演形式吸引着民衆的眼球。不管是因爲一時好奇還是持久的吸引,嗩吶這門技藝,便真的從受人冷落,到慢慢無人問津。

外在人們的不聞不問,嗩吶匠自身的養家餬口難以實現,都以必然之勢使嗩吶這門傳統技藝在不可阻擋地走向沒落。

主人公焦三爺與遊天鳴對嗩吶文化的堅守與挽救,可敬、可嘆!嗩吶不能再養家餬口,反而成了耽誤掙錢與生活的累贅,嗩吶匠紛紛自尋出路。焦三爺和天鳴一個一個將匠人們請來,也已經挽救不了沒落的大勢。再湊齊8個人合奏的“8臺”已經實屬不易,所有的努力也許並沒有效果,但是匠人自身的堅守,淳樸的不能將“師父的師父的師父”流傳下來的技藝就這樣丟掉的“匠人精神”支撐着這門技藝。

然而盛極而衰是必然之理,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堅守更然焦三爺顯得悲壯。最後一曲”泣血“的”百鳥朝鳳“也是嗩吶匠人們的最後一曲悲歌。他們身後那個大大的”奠“字不僅是對亡人的祭奠,更是嗩吶匠們對這門技藝的祭奠。當所有的音樂淡,只留下嗩吶聲聲悲鳴,8個嗩吶匠和切換的八百里秦川的土地融爲一體,敦實的黃土地間演奏着嗩吶悲慼絕美的迴響。仔細想想,這一曲輓歌是匠人們最後的堅守,又何嘗不是嗩吶自己發出的”救救這門技藝“的呼喚?

遊天鳴是堅守的一羣人的代表。之前拜師學藝的艱辛與學到至高曲目百鳥朝鳳的榮耀,而今無人問津的技藝,遊天鳴牢記在老師面前發過的誓言。是的,文化局長得出現給人們一絲希望,這樣的 傳統技藝是否真的可以借而今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而得以延續呢師父的遺言、他一個一個請嗩吶匠想演奏最後一曲的艱辛,和最後他在師父墓前一個人獨自吹響的”百鳥朝鳳“讓人淚如雨下。一個人演奏,似乎預示了已經沒有人在堅守,也又預示了依然有人在堅守,即使只是一個人。

他堅守的,不僅僅是嗩吶這一門技藝,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傳承,是在保護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的文化精髓。

但是,傳承,從來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的事。傳統技藝與文化不能只靠着匠人們的一腔熱血來維繫着不消亡,更需要我們每個人的文化認同與堅守。這是導演留給觀衆的思考。如何讓這些瀕臨沒落的文化得以傳承,值得深思。

有人說,電影的敘事手法傳統,剪輯與處理並沒有太多亮點。是的,作爲一部“尋根”類的電影,它紮根樸實的黃土地,人物也是淳樸的鄉村人物。試想,如果你給身處六十年代的普通大衆穿上現今Lady gaga的服裝,是不是就變成了一出笑話?給長城和敦煌壁畫塗抹上絢麗的色彩是不是顯得突兀與難以接受?電影亦然。電影的敘事最終爲故事服務,敘事手法與故事和人物相統一才相得益彰。這樣看來,那些強調敘事手法的本就是本文開頭所說的追求酷炫的特技的一類人,這樣的電影本就不是給他們這些人看的,此種觀點便沒有再議的必要。

相反,電影中清新美麗的蘆葦地、水田。.。.。.無不組成一張張清新自然的水墨畫,這種中國元素讓人賞心悅目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和導演弘揚傳統文化的暗示。電影中充滿生活氣息的對白情懷滿滿,淳樸的鄉情也讓人懷念。不管你是80後還是90後,那些熟悉的場景都會勾起滿滿的回憶。

最後嗩吶繁榮之後的沒落稍顯急促,轉折的太快,而對現代文化產生的弊端(天鳴找師兄,而各個師兄都不同程度地受現代文明帶來的弊端得病、受傷)的處理也稍顯單薄,但是瑕不掩瑜,一部好的電影將它想要傳達的傳達給了觀衆便是成功。無論如何,這種隊傳統文化的關照都值得尊敬。

最後一點, 劇中人名“天鳴”也是吳天明導演自身的寫照吧。

作者墨綠的夕陽中國電影大師級導演吳天明的遺作《百鳥朝鳳》,即將在明天正式上映,與好萊塢超級英雄大片《美國隊長》正面對抗。在昨晚舉行的首映禮上,包括世界級電影大師張藝謀、馬丁斯科塞斯在內的大導演、電影人、文化名人、政府官員都對影片的表現給予了充分的希冀與期待。而《百鳥朝鳳》似乎也成了檢驗中國電影良心的又一塊試金石,但無論票房表現如何,《百鳥朝鳳》在劇情上是值得交口稱讚的。

作爲一部主打嗩吶文化傳統、繼承的主旋律影片,《百鳥朝鳳》劇情並不枯燥乏味,反倒有着張力十足的戲劇衝突和情感張力,甚至有好幾個地方都戳中了淚腺,讓人有淚如泉涌的衝動。其實,這類影片是很容易讓人困頓、乏味的。但鄉土情懷濃郁的吳天明卻以紮實的情感入手,將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刻畫的細膩而真摯,以傳統文化載體嗩吶的承襲、弘揚爲主軸,以嗩吶情爲堅實、豐厚紐帶,將兩代糙老爺們間的樸實情感牢牢勾聯在一起,爲觀衆呈現出了一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特有民俗民風。

吳天明導演是中國第四代電影導演的大師級人物,其導演的《生活的顫音》《人生》《老井》《沒有航標的河流》《變臉》記錄的都是中國百姓最民間也最素樸的真摯情感。這些影片我早期是在露天電影院看的,後來又在錄像廳、電影頻道、現代化影院中有所欣賞到。可以說,吳天明導演的這些作品,雖數量不多,但幾乎部部都是精品,不僅在國際上收割大獎無數,在國內更是拿獎拿到手軟。更挖掘了張藝謀等巨匠級電影人。吳天明導演作品所橫跨的30多年,正是中國電影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30多年。如今,中國電影已經邁進世界大國行列,可惜的是,吳天明導演已經駕鶴西,無福親眼所見。但頗感欣慰的是,其生前執導的最後一部電影作品《百鳥朝鳳》終於要上映,與廣大觀衆見面了。無論票房幾何,這部交口濯濯,獲贊栩栩的口碑佳作,一定可以慰藉吳天明導演的在天之靈。

《百鳥朝鳳》承襲了吳天明導演細膩而精緻的敘事風格,這部電影與《老井》《人生》一樣,有着濃烈的黃土地氣息,而在傳統文化嗩吶所發出的陣陣情聲中,我們更可以切膚感受到西北民風的淳樸、熱烈、豪邁、奔放。電影雖然講的是嗩吶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但實質所涉獵的卻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愛真情,人與嗩吶之間的真情實感,人與鄉土與大地間的淳厚情感。吳天明導演以犀利的鏡頭語言,精準捕捉到了人與人,人與嗩吶的精妙關係,故而能在劇情上燃動觀衆的心緒,激活情感共鳴,激發心理共振,也就順理成章了。

《百鳥朝鳳》以嗩吶寫人,以人寫社會,將嗩吶、人與社會的命運有機勾兌在一起,以小博大,以點帶面,切片式呈現出社會發展對人的命運的衝突,對嗩吶文化的衝突。也因此,影片構建了幾組非常精彩的矛盾衝突,也正是通過這幾組矛盾衝突的立體呈現,讓觀衆切實體驗到了嗩吶文化傳承與弘揚的緊迫性與現實性。

其實,又何止是嗩吶,在中國有很多類似嗩吶一樣的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我們保護。也許,這並非人人有責,但這些事情總有人做,堅持,就好像電影中的嗩吶師徒。就好像不忘初心,鄉音不改的吳天明導演一樣。我想,作爲一名觀衆,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進影院欣賞、傳播這部電影。傳播嗩吶文化的承襲與發展,爲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哪怕只是一點點的努力。

《百鳥朝鳳》影評 篇二

匠人,這一詞彙在近幾年的報道、文章和影視作品中出現得頗爲頻繁。而對於將匠人本身,社會上卻是褒貶不一。

曾經有那麼一段時期,匠人在藝術界被很少提及,甚至還有人將其納入了“貶義詞”的範疇。這些人認爲藝術是需要創作的,並非如匠人一般地重複同樣一件事情,堅持同樣一種工藝,固執於同樣一種態度。純以技巧來博取價值的“匠人”被諷刺地一無是處,甚至到了無力反駁的程度。

然而,在崇尚消費快餐式文化的今天,真正能夠稱之爲大師的人似乎變得越來越少。匠人的精神也隨之得到更多的褒獎與推崇。像熱門新媒體平臺“一條”、“二更”,所推送的原創視頻中,有許多都是以“匠人”作爲核心來進行拍攝的。它們將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執着於自身追求的這種態度進行了廣泛的傳播。從而,匠心又重新被人們視爲明珠。

其實,的確如此。單調地重複同一件事的另一面,不正是對待這件事的精益求精、從一而終嗎?特別是從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中,更讓我對匠人有了更深的體會。

我作爲一名90後,卻對傳統文化有着謎一樣的喜愛。或許是小時候跟爺爺奶奶待在一塊兒的緣故,或許是從小就生長在農村,亦或是因爲對過去和未來這些未知世界的好奇。所以,當《百鳥朝鳳》鏡頭中的農村大環境出現時,我就被一股莫名的力量震住了。這部影片,其實內容很簡單,所講述的就是嗩吶這門傳統藝術在傳承過程中,雖然遇到了金錢、洋樂器、人員缺失等種種困難,導致了吹嗩吶越來越不被重視。但是,嗩吶人卻一直努力堅持着,希望能夠繼續代代相傳。正如劇中的嗩吶王焦三爺所說的,“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而著名製片人方勵爲求票房的這一跪,雖說其出發點是對影片、對導演的尊重,但就我個人而言,他的這一做法,完全和《百鳥朝鳳》所要傳遞的主題思想相悖。好的電影值得給懂電影、愛電影的人看,票房高低也並非衡量電影好差的唯一標準。“要把嗩吶吹進骨子裏”,這纔是真正的匠人所需要具備併爲之一生堅守的心。

而該片的導演吳天明,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的“教父”,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商業電影盛行的年代,依舊保持着自己對藝術的追求,是一種純摯,更是一種情懷,他真正地把電影拍到了靈魂中去。而在《百鳥朝鳳》最後,因爲嗩吶得以傳承,逝世的焦三爺才得以安心,大步豪邁地向遠方(另一個世界)走去。當然,還有一點,技藝的傳承並非對外來文化的排斥。片子以嗩吶與“洋樂器”和合奏的背景樂收尾,也將傳統藝術的“海納百川”淋漓展現。

當今中國社會,並不缺少匠人。只要你從事着某個工作、熟練某一項技術,你就是一名匠人。但是,真正有心的匠人在當代又有多少呢?匠人無心便是匠,有心之匠才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