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子女教育報告多篇

子女教育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2xxx年x月

調查地點:鞍山市

調查內容: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

調查方式:走訪調查

潘友竹(團市委希望辦主任):在雙山某街道的樓羣裏,一片低矮的小房,推開已快散落的門,在陰暗的小屋裏見到了關世成母子。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擺設顯示出他們家的光景不是很好。這是我們第一個走訪對象。關世成,xx歲,五年級,他還有一個上八年級的姐姐。世成的父母從檯安農村過來已經xx多年了。平時,他的父母主要以賣水果爲生,去年父親因肺癌去世後,全家生活就靠母親賣水果維持。當我們尋問其家裏的情況時,她母親忍不住落了淚:唉!原來我們兩個人一起忙活,日子還可以。自從孩子他爹去世以後,這日子就緊巴巴的。我們沒有特困證,學費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國中時,還要交xxxx元的借讀費,後來學校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就給免了。一到交學費時,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讓孩子上學啊。他媽媽說話期間,世成一直低頭沉默不語,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臨走時他告訴我們,他會幫媽媽賣水果,還想學會更多的本事,幫媽媽多做點事。

走進第二家時,在外面玩了半天,剛被姥姥找回來的xx歲關懷正趴在桌上無所事事。去年9月剛上國中不到兩個星期,就因爲交不起學費、校服費及其他費用,被迫退學。關懷全家從鳳城過來有好多年了。母親患有肺結核,姥姥有嚴重的風溼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親去勞務市場找點零活及姥姥和媽媽撿點破爛勉強度日,有時吃飯都成問題。關懷的媽媽說起孩子輟學的事,眼圈就紅了。關懷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淚:這孩子天天想學校,總到學校去

田皓元(團市委希望辦工作人員):王麗麗的家在立山橋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窪窪的土路,讓我們覺得彷彿到了農村。麗麗和弟弟在家,xx多平的小屋裏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戶很小,光線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攤着書本,看得出姐弟倆正在學習。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出去做活了。這姐弟倆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情況。他們的父母是從浙江過來的,主要靠纖褲角維持生活,家裏有三個孩子。王麗麗,xx歲,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麗陽,xx歲)都讀四年級。(媽媽爲了方便,就讓麗麗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學。)弟弟王世傑今年xx歲,排行老三,讀二年級。麗麗雖然只有xx歲,卻非常懂事。有空就幫爸爸媽媽做些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她的學習成績不錯,曾是班級的學習委員。她喜歡演講,說起話來口齒清楚,表達流利。問及家裏的情況,她說爸爸媽媽挺不容易的。我們三個這學期的學費就是爸爸媽媽從外面借的。

唐堂,一個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國小二年級的學生。xx歲的她,個頭不高,一雙聰穎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嘴角永遠掛着一絲笑意,甜甜的很討人喜歡。我們見到她時,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媽媽xx年前來鞍,現在全家靠彈棉花爲生,每月只有xxx元左右的收入,還要用xxx元租房子,餘下的錢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費及三個孩子的學費。她的父親告訴我,學校對他們挺照顧,但是三個孩子的學費是他們家的最大負擔,其他的孩子參加課後班輔導,他們想都不敢想。彈棉花攤就在山坡上,他們兄妹三個平時就在這個山坡上寫作業、做遊戲。家裏狹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覺時纔回去。唐棠學習刻苦、老實內向,附近的鄰居說,苦了這三個孩子,學習都挺好,還那麼懂事。這幾年路費也貴,我們沒錢回家,這就是家。

宮彬(團市委宣傳部長):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在走訪對象楊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的家鐵西開發區附近的一間陰暗的小房。他們全家是從安徽過來的。父親做些力工,母親幹刷漿等零活。我們問他們家裏的收入情況,楊俊的母親說去年賺了6xxx多元,扣除租房子(xxx元每月,不含水電),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可是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他們兩個孩子也都非常體諒父母的不易。楊俊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年年被評爲三好學生。他的班主任向我們介紹說,雖然他家很困難,他還將自己攢下的2元錢捐給希望工程,他要幫助比他還困難的小朋友。同學把一些文具送給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學扔掉的鋼筆拆開,取零件自己組裝成筆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媽媽給了她5毛錢買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錢,把剩下的錢攢起來,還對媽媽說:2毛錢的好吃。

在鐵西的山東村,我們見到了徐超,他是我們最後的一個走訪對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寫作業。一進門我們就看到牆上掛了幾張獎狀,有幾張寫着校模範生的稱號。9歲的徐超念四年級。父親從山東到鞍山已經xx多年了。母親有病,全家靠父親推垃圾車掙點錢。唯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兒子徐超。徐超書法作品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書畫競賽銀盃獎。她母親告訴我們:徐超的作文寫得很好,經常作爲班級裏的範文供大家學習。徐超告訴我們他最大的願望要考上清華大學,將來還要買幢別墅給爸媽住。

連日來,隨同幾位團幹部一同走訪了幾戶農民工家庭,既爲這些家庭的貧困嘆息,也爲他們的子女就學問題而感慨,但同時也爲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農民工集居的山東村,記者與團市委的幾位團幹部試圖找到有能力,但不願供孩子上學的家庭,卻沒有發現,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雖然有時爲了方便,他們會讓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學。一位母親更用她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她的心願:我自己苦點、累點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唸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貧困是困擾農民工家庭子女就學的最大問題。農民工主要從事賣菜、力工、收廢品等工作,收入不穩定,平均年收入幾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費(每家平均xxx元),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如果家裏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農民工給孩子訂校服時,都願意訂大號的,以便一套衣服能從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說,即使農民工的子女已經入學,也仍處於失學的邊緣。

農民工子女是一個遊離於體制之外的羣體,他們的父母沒有最低保障,有時上學還要交2xx到xxxx元的借讀費及校服費、外教費等雜費。這些農民工子女從小在城市長大,卻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們學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其保護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會在他們的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長大後融入社會,因爲沒有知識和技能,只能到處遊蕩,也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今年,希望辦將啓動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將把救助範圍擴大到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計劃在五四期間救助xxxx名貧困農民工子女。同時籌建一個基金會,專門用於農民工子女的救助。

但希望辦的現有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在走訪中,我們不只一次地問一些貧困家庭,也問自己,給失學的孩子解決了學費問題,他們會上學嗎?可正像關懷的媽媽所說,除了學費還有書費、校服費及其他一些費用,他們還是交不起。因此,幫助這些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全社會都應該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力所能及地爲他們盡些心力。最終能體現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和人們的關愛之情。雖然得到捐助的只是少數人,但是通過捐助活動,會影響這一羣體,讓他們感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第2篇】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調查報告範文

調查時間:2xxx年x月 調查地點:鞍山市 調查內容: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 調查方式:走訪調查 潘友竹(團市委希望辦主任):在雙山某街道的樓羣裏,一片低矮的小房,推開已快散落的門,在陰暗的小屋裏見到了關世成母子。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擺設顯示出他們家的光景不是很好。這是我們第一個走訪對象。關世成,xx歲,五年級,他還有一個上八年級的姐姐。世成的父母從檯安農村過來已經xx多年了。平時,他的父母主要以賣水果爲生,去年父親因肺癌去世後,全家生活就靠母親賣水果維持。當我們尋問其家裏的情況時,她母親忍不住落了淚:“唉!原來我們兩個人一起忙活,日子還可以。自從孩子他爹去世以後,這日子就緊巴巴的。我們沒有特困證,學費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國中時,還要交xxxx元的借讀費,後來學校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就給免了。一到交學費時,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讓孩子上學啊。”他媽媽說話期間,世成一直低頭沉默不語,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臨走時他告訴我們,他會幫媽媽賣水果,還想學會更多的本事,幫媽媽多做點事。 走進第二家時,在外面玩了半天,剛被姥姥找回來的xx歲關懷正趴在桌上無所事事。去年9月剛上國中不到兩個星期,就因爲交不起學費、校服費及其他費用,被迫退學。關懷全家從鳳城過來有好多年了。母親患有肺結核,姥姥有嚴重的風溼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親去勞務市場找點零活及姥姥和媽媽撿點破爛勉強度日,有時吃飯都成問題。關懷的媽媽說起孩子輟學的事,眼圈就紅了。關懷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淚:“這孩子天天想學校,總到學校去……” 田皓元(團市委希望辦工作人員):王麗麗的家在立山橋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窪窪的土路,讓我們覺得彷彿到了農村。麗麗和弟弟在家,xx多平的小屋裏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戶很小,光線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攤着書本,看得出姐弟倆正在學習。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出去做活了。這姐弟倆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情況。他們的父母是從浙江過來的,主要靠纖褲角維持生活,家裏有三個孩子。王麗麗,xx歲,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麗陽,xx歲)都讀四年級。(媽媽爲了方便,就讓麗麗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學。)弟弟王世傑今年xx歲,排行老三,讀二年級。麗麗雖然只有xx歲,卻非常懂事。有空就幫爸爸媽媽做些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她的學習成績不錯,曾是班級的學習委員。她喜歡演講,說起話來口齒清楚,表達流利。問及家裏的情況,她說“爸爸媽媽挺不容易的。我們三個這學期的學費就是爸爸媽媽從外面借的。 唐堂,一個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國小二年級的學生。xx歲的她,個頭不高,一雙聰穎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嘴角永遠掛着一絲笑意,甜甜的很討人喜歡。我們見到她時,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媽媽xx年前來鞍,現在全家靠彈棉花爲生,每月只有xxx元左右的收入,還要用xxx元租房子,餘下的錢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費及三個孩子的學費。她的父親告訴我,學校對他們挺照顧,但是三個孩子的學費是他們家的最大負擔,其他的孩子參加課後班輔導,他們想都不敢想。彈棉花攤就在山坡上,他們兄妹三個平時就在這個山坡上寫作業、做遊戲。家裏狹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覺時纔回去。唐棠學習刻苦、老實內向,附近的鄰居說,苦了這三個孩子,學習都挺好,還那麼懂事。“這幾年路費也貴,我們沒錢回家,這就是家。” 宮彬(團市委宣傳部長):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在走訪對象楊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的家———鐵西開發區附近的一間陰暗的小房。他們全家是從安徽過來的。父親做些力工,母親幹刷漿等零活。我們問他們家裏的收入情況,楊俊的母親說去年賺了6xxx多元,扣除租房子(xxx元每月,不含水電),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可是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他們兩個孩子也都非常體諒父母的不易。楊俊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年年被評爲三好學生。他的班主任向我們介紹說,雖然他家很困難,他還將自己攢下的2元錢捐給希望工程,他要幫助比他還困難的小朋友。同學把一些文具送給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學扔掉的鋼筆拆開,取零件自己組裝成筆……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媽媽給了她5毛錢買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錢,把剩下的錢攢起來,還對媽媽說:“2毛錢的好吃”。

在鐵西的山東村,我們見到了徐超,他是我們最後的一個走訪對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寫作業。一進門我們就看到牆上掛了幾張獎狀,有幾張寫着校模範生的稱號。9歲的徐超念四年級。父親從山東到鞍山已經xx多年了。母親有病,全家靠父親推垃圾車掙點錢。唯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兒子徐超。徐超書法作品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書畫競賽銀盃獎。她母親告訴我們:“徐超的作文寫得很好,經常作爲班級裏的範文供大家學習。”徐超告訴我們他最大的願望要考上清華大學,將來還要買幢別墅給爸媽住。 連日來,隨同幾位團幹部一同走訪了幾戶農民工家庭,既爲這些家庭的貧困嘆息,也爲他們的子女就學問題而感慨,但同時也爲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農民工集居的山東村,記者與團市委的幾位團幹部試圖找到有能力,但不願供孩子上學的家庭,卻沒有發現,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雖然有時爲了方便,他們會讓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學。一位母親更用她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她的心願:“我自己苦點、累點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唸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貧困是困擾農民工家庭子女就學的最大問題。農民工主要從事賣菜、力工、收廢品等工作,收入不穩定,平均年收入幾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費(每家平均xxx元),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如果家裏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農民工給孩子訂校服時,都願意訂大號的,以便一套衣服能從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說,即使農民工的子女已經入學,也仍處於失學的邊緣。 農民工子女是一個遊離於體制之外的羣體,他們的父母沒有最低保障,有時上學還要交2xx到xxxx元的借讀費及校服費、外教費等雜費。這些農民工子女從小在城市長大,卻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們學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其保護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會在他們的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長大後融入社會,因爲沒有知識和技能,只能到處遊蕩,也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今年,希望辦將啓動“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將把救助範圍擴大到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計劃在“五四”期間救助xxxx名貧困農民工子女。同時籌建一個基金會,專門用於農民工子女的救助。

但希望辦的現有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在走訪中,我們不只一次地問一些貧困家庭,也問自己,給失學的孩子解決了學費問題,他們會上學嗎?可正像關懷的媽媽所說,除了學費還有書費、校服費及其他一些費用,他們還是交不起。因此,幫助這些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全社會都應該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力所能及地爲他們盡些心力。最終能體現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和人們的關愛之情。雖然得到捐助的只是少數人,但是通過捐助活動,會影響這一羣體,讓他們感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第3篇】關於農民工生活及其子女受教育狀況的調查報告

爲了更好地鍛鍊自己的社會實踐能力;爲了更好地領悟和學會課本以外的知識,不斷強化和完善自我;爲了瞭解新農村建設發生的變化;爲了瞭解村級組織是怎樣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農民是怎樣看待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爲了瞭解農民在新農村建設第一年的生存狀況、以及農村需要解決的問題等等;爲了調查新農村建設優秀村莊,特別是一村一品突出的特色村,總結其經驗,推廣其做法,供其他村莊新農村建設參考;爲了尋找農村的可開發性資源優勢,做可行項目開發研究,爲有條件的村莊制定可行性操作方案助其在城市尋求啓動發展資金,搭建互動發展平臺;爲了總結歸納中國農村的村莊文化、民俗文化,發揚光大中國民間底層文化精粹。在調查過程中及對調查結果數據進行分析得知:

(1)、農民工生活艱苦;

(2)、其子女受教育程度低。

一、農民工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大多數爲國小文化程度和國中文化程度。

農民工對孩子應該上學讀書有一定的認識,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讀書,但是因農務繁忙和對子女上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均認爲教學是學校的責任,而與家庭教育無關,家長往往關心的是其子女的成績單上成績分數多少,而不重視其子女上學的過程,致使其子女上學壓力大,學習成績差,國中畢業後,均未能繼續求學深造。其次,在農村,現在處於外出打工的熱潮中,農村子女國中畢業後,不聽往來人的勸告,走上打工之路,因而結束學業,待知道理,卻無安份學習的心理。

二、農民上進不強,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

國中農民處於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思想至今仍然極其落後。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生活大幅度提高,吃上餐不得下餐的情況不再出現,農民滿足於目前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不思上進。

三、農民工對國家政策及國情關心不夠,對國家政策及國情瞭解甚少。

至今,農村農民生活基本得以保障,農民工生活均達溫飽狀態。自國家頒佈五補、一免、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退耕還林、九年義務教育免學費等制度以來,農民工生活又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子女均能成功入學讀書,這是國家良好政策取得的良好效果。但是,在農村依舊存在種種問題,集中表現爲農村產業化單一,易受自然災害及市場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農村勞動力向外流出,掀起外出打工的熱潮,致使農民工子女過早嚮往外出打工掙錢,讀書無明確目標,學習成績差,學習壓力大,再加上家長無空閒管教孩子,有的家長甚至就不管,導致農民工子女文化程度低,農村依舊文盲遍地,農民工生活依舊艱苦。

據調查資料分析,針對以上問題,我們認爲應該:

1、加強農業基礎,繁榮農村經濟,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農村特色農業,關注農民工生活。

2、加大基礎教育硬件設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素質。

3、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增開《心理學》課程,從而促進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的互相瞭解,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4、國家加大投資,改善農村通信落後問題,進而改變農民工思想,使得其子女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第4篇】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調查報告

隨着現在社會閃婚一族的出現,加上人們對婚姻的認識的改變,離婚已數見不鮮,導致單親家庭的出現也直線上升,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不得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常常感到孤獨、憂慮、失望,往往情緒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這種心態如不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一位心理學家曾說:父母離婚會造成孩子人格扭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父母的離異導致有的孩子誰也不相信了,甚至也不自信了;有的孩子遠離人羣,成爲一隻孤雁,;有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歸宿,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據有關專家統計,父母離異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一些專家指出:單親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對此,我們對我校單親家庭的孩子做了詳細調查,發現這些孩子存在的問題,並對之進行了教育規劃如下:

一、單親孩子存在的問題:

情感認知方面:

單親家庭子女由於在家庭裏得不到父母離異之前的那種完整、溫馨的親情,社會的傳統偏見和輿論往往使得他們擡不起頭。他們認爲父母離異是他們極大的恥辱。有些父母離婚後,各自重新成了家,此時的孩子正如歌裏唱的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這種多餘人的角色和被拋棄的感覺,對孩子心靈的摧殘是嚴重的,因此造成了他們自卑,性格孤僻,不願意和別人交往,膽小怕事,多以自我爲中心,做事不考慮他人的感受。把自己同外界事物隔離起來,自我保護意識較強。爲數不少的單親家庭學生性格多疑、內向,逆反心理嚴重。他們往往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還有的過早踏入早戀的的行列。

人際交往方面:

有相當多的人認爲離婚是不光彩的事,社會輿論對單親孩子的態度兩極分化,或歧視、或過度關懷,這兩種態度極易使他們產生自暴自棄自大自負情緒,表現爲喜歡獨來獨往,不善於交流,他們做事一意孤行,看待事物觀點偏激、冷漠、敏感、集體生活能力差。所以,與同學關係不融洽,更有一些單親孩子被託養在祖輩家庭,祖輩們的溺愛,使他們驕橫跋扈,目中無人,刁鑽任性,自私自利。這些孩子更是與集體生活格格不入,人際交往能力極差。

學習能力方面:

他們對學習是爲了完成任務,當然也有的是爲了替父或母出氣,他們對於學習只憑一時的興趣,且屬於被動學習,成績不穩定。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缺乏上進心,在學習上容易有畏難情緒,這樣就時常處於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成績下降失去信心成績再下降,最終導致厭學心理。

二、教育策略:

1、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

每學期開學初,針對學生情況,由招生老師提供信息及時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以便於對他們進行有效教育。因爲這對這些孩子而言是個人隱私,我們根據他們的信息與學生交流,取得他們的同意,並進一步瞭解他們的家庭環境和他們的個人愛好,並做好記錄。

2、讓單親家庭的孩子真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

班集體就是一個大家庭,儘可能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或其他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老師要用顯微鏡發現他們的優點,並及時做充分的肯定,而且不能太過偏待他們,因爲通過調查,這些孩子100%不希望得到周圍人的特殊對待,我們只能稍有關注而已,當然我們可以在搞活動時多讓他們參加,特別是一些需要互助合作的項目,刺激他們的參與意識。

3、用愛架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橋樑。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師。離異家庭的學生與家長之間都會有一道鴻溝,而且這些學生性格上都較內向,針對這些我們在研究中注重溝通,傳達他們雙方的愛,讓他們都能感受到對對方的在乎,讓他們都學會表達愛,讓愛改變一切。

4、有效引進名人明星的故事。

這一屆學生對明星的崇拜不亞於我們那個時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談心的過程中瞭解學生的喜好及其喜歡的明星,之後我們就着手於生活在單親家庭仍有所建樹的明星,如當紅明星孫儷、周杰倫、張柏芝、周星弛、劉若英、張靚穎、梁朝偉、陳坤、劉奕非等,用他們如何在單親家庭成長,如何面對父母離異,如何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用激勵的方法引導學生正視父母的離異。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面對那些已經失去或正在失去完整家庭之愛的無辜的孩子們,老師要做的工作是細碎和煩瑣的。雖然,他們只佔學生總數的一小部分。但是,具體統計起來是一個絕不能忽視的數字。只要我們投入自己的愛心,真心去幫助他們,關心他們,教育他們,爲他們撐一片溫馨的天空,這些孩子都會走出心靈的陰影,沐浴在世界上溫暖自由的陽光中。教師是學生心中的太陽,愛是幫助彼此的最大力量。不讓單親家庭的子女成爲迷失方向的孤雁,這是社會、家庭、學校的責任,更是我們這些直接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教師的職責。

【第5篇】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研究開提報告

《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課題系涼山州教委普教科研資助金項目,也是《四川省民族地區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子課題,由涼山州教科所和西昌市教科培訓中心管理指導,由西昌市第三國小承擔研究。現將該課題研究主要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一、課題的提出

近年來,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後進學生的羣體,他們在校內外的不良表現尤爲突出。不思學習、任意逃學、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損壞公物、偷竊剮錢、野宿不歸家……。雖經老師多次教育幫助,仍屢教屢犯,引起學校和老師的關注。經過深入調查、瞭解、分析後,知道這些學生中大多數來自於不健全的家庭。據我們對全校1093名國小生家庭調查來看,屬於父母離異的家庭學生有6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學生有28人;父母因違法犯罪被勞改、勞教的家庭學生有6人;母親被拐賣或失蹤的家庭學生有6人;寄養在親戚家裏的學生有3人;共計103人,佔全校國小生9.1%。其中,學習差的有33人,表現差的有13人。再從家庭教育看,屬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學生就有41人,佔單親家庭學生的40%。看來,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不容忽視,轉變他們的思想和行爲的問題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盧梭說:“每一個人的心靈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須按它的形式去指導他;必須通過它這種形式而不能通過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對他要費的苦心取得成效。”爲此,特提出“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課題。

二、課題研究組織

(1)專家顧問指導組

何良僕(涼山州教科所理論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

諶業鋒(涼山州教科所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吳大軍(涼山州教科所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訓中心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2)課題實驗小組:

組 長:孫國祥(黨支部書記、國小高級教師)

副組長:吳迎朝(校長、副書記、國小高級教師)

徐開祥(副校長、國小高級教師)

成 員:鄧薇鷗(黨支委員、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虞艾萍(年級組長、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馬聯福(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冉章慧(年級組長、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秦 紅(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李金蓮(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馬永林(班主任、國小一級教師)

劉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教師、國小一級教師)

三、課題實驗目標

1.以鄧小平的教育理論、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和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後進生教育思想爲指導,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爲指針,有的放矢,加強調查研究,發揮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作用,轉變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總結成功的經驗並推廣,促進後進生大面積提高。

四、實驗的思路

1.以轉變學生、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爲主要目標。

通過深入細緻的教育活動,轉變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家長爲主力”的作用爲動力。

要求課題組教師積極參予,發揮在實驗中的主導作用。研究學生的需求,以激發學生內因作用。調動學生投入實驗,解決家長認識和責任問題,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聯繫社會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從單親家庭典型學生到普遍的單親家庭學生研究尋找教育規律。雖然都是單親家庭學生,其表現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對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廣,達到實驗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驟

實驗定爲三年(2000年4月-2003年3月)主要分爲三個階段:(在前均爲準備工作)

(1)啓動階段:(2000年4月-2000年9月)

從“組、學、訂、訪、建、聯”六字上狠抓。即組建課題小組、學習教育理論、擬訂課題報告、調查訪問,摸清情況、建立實驗檔案、聯繫家庭和社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網絡。

(2)實施階段(2000年10月-2002年9月)

按“開、定、組、導、調、改、評、結”八字上下功夫。即召開開題會、定實驗對象、組成互助組、誘導內因變化、調動家長積極性、改善教育環境、測定有關數據進行分析,評議、評價,進行階段總結。

(3)總結、鞏固階段(2002年9月-2003年3月)按“總、彰、善、撰、審、結”六字開展結束工作。即全面總結成果、大力表彰先進、完善管理制度、撰寫課題實驗報告、專家評審、召開結題會。

六、實施過程

1.課題組組織學習鄧小平理論、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學習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後進生教育思想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以及《學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單親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療治淺探》等32篇文章,用科學的理論和經驗指導我們的課題研究。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建立科研筆記,設立課題檔案。

2.建立課題研究制度。堅持每月開展集體課題研究一次,每半年對課題研究工作作總結,並按時填寫上報《課題研究報表》,落實課題研究待遇。也要求全校班主任、輔導員支持和協助課題組開展活動。

3.開展對單親家庭學生情況調查。先後開展過三次調查,準確地弄清單親學生的基本情況,先後兩次開展問卷調查。(一次是對全體單親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另一次是對“結對”的幫輔對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摸清其家庭情況。(家庭成員、單親原因、家庭經濟生活狀況、家長的文化程度、職業狀況、休閒活動、教育方式、對子女學習態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況)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行爲方式(興趣愛好、有心事向誰說、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級裏心情愉快程度、喜歡什麼、反感什麼)老師教育行爲(你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揚、偶爾表揚、還是批評、較少批評);教師對你的態度(是熱情、一般、很兇還是說不清)老師的家訪(經常來、較少來、主要

此文共有3

【第6篇】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調查報告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不僅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問題,更是直接影響我國城鄉統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問題,改善民生必須高度重視農民工子女的上學問題。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進城農民工的數量將近2億,有多達1400萬的隨遷子女,然而,由於受到國家政策、社會現狀、農民工家庭的自身因素等的制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令人堪憂。這不僅影響到農民工子女自身的身心發展和未來,而且亦影響到教育公平的實現,也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趨勢相背離,保障農民工隨遷子女這個龐大羣體的受教育權,成爲人們關注的現實難題。針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在現有數據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及其產生原因

1.教育機會不公平,異地入學困難。由於我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民工子女,儘管國家多次出臺相關政策但是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仍不能有效的解決,城市中的公辦中國小仍以各種理由拒收農民工子女。

2.教育資源有限,教學質量堪憂。儘管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要求公辦學校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但是由於名額限制,費用較高等原因大部分農民工爲其子女選擇學費低廉,對籍、戶口要求不嚴的民工子弟學校就讀,和普通的公立學校相比,子弟學校大多受辦學經費的限制,辦學條件較差,校園設備設施簡陋,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方式、方法落後,教師專業化和經驗略顯不足,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嚴重影響了學齡兒童的義務教育水平。

3.家庭教育缺失,失學問題嚴重。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分析, 在全國適齡流動兒童中,未上過學者所佔比例爲 4.0%,上過學後又輟學的比例爲 0.8%。二者相加,全國適齡流動兒童中未按要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比例爲 4.8%,高於全國兒童的相應比例(3.3% )。另據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和中國兒童中心單位對北京、深圳、武漢、成都等九個大城市流動兒童教育情況的調查;流動兒童失學率仍然較高,達到 9.3%,近200萬遊蕩在城市街頭;還有近50%的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已經入學兒童有 20%因家庭經濟困難,難以維持學業。同時,由於父母自身文化的侷限性對子女的教育不夠重視,導致一系列問題,如子女學習散漫,對學習不感興趣,成績較差。

4.缺乏交流,心理問題日益嚴重。由於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話語體系等方面的城鄉差別,使農民工子女極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同時他們缺乏跟父母、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很容易產生孤獨、封閉、心理不平衡、戒備心較強、人際關係緊張等心理問題;此外,由於其父母的工作流動性大,導致他們經常缺課,因此大多成績不理想,使他們普遍感到自卑、自閉、對自我的評價偏低。

二、建議

教育是民生之基。未來的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現階段對教育的投資上,教育是支撐未來發展的保障。如果不能保證農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未來必將產生大批低技能勞動者,將影響社會的和諧及制約經濟的發展。

1.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制體系。國家應從法律的角度,儘快明確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權利,明確規定他們的平等教育權。使各級政府、教育等機構在處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時,可以有法可依;農民工家庭和子女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也可以有明確的法律憑證。

2.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專項資金,加大對子弟學校的投資力度,爲農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公共教育環境。

3.農民工家庭自身應加強對子女教育的重視,強化農民工送子女入學的觀念。政府要向農民工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使他們認識到將孩子送進學校接受教育是他們的義務。

4.學校、教師應給予農民工子女更多關注,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加以合理的疏導,讓學生儘快適應新的生活,投入到豐富多彩的生活、學習中來。

【第7篇】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

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一

調查時間:2xxx年x月

調查地點:鞍山市

調查內容: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

調查方式:走訪調查

潘友竹(團市委希望辦主任):在雙山某街道的樓羣裏,一片低矮的小房,推開已快散落的門,在陰暗的小屋裏見到了關世成母子。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擺設顯示出他們家的光景不是很好。這是我們第一個走訪對象。關世成,xx歲,五年級,他還有一個上八年級的姐姐。世成的父母從檯安農村過來已經xx多年了。平時,他的父母主要以賣水果爲生,去年父親因肺癌去世後,全家生活就靠母親賣水果維持。當我們尋問其家裏的情況時,她母親忍不住落了淚:“唉!原來我們兩個人一起忙活,日子還可以。自從孩子他爹去世以後,這日子就緊巴巴的。我們沒有特困證,學費也不能少交。老大上國中時,還要交xxxx元的借讀費,後來學校知道我們家的情況,就給免了。一到交學費時,我就愁。可也不能不讓孩子上學啊。”他媽媽說話期間,世成一直低頭沉默不語,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臨走時他告訴我們,他會幫媽媽賣水果,還想學會更多的本事,幫媽媽多做點事。

走進第二家時,在外面玩了半天,剛被姥姥找回來的xx歲關懷正趴在桌上無所事事。去年9月剛上國中不到兩個星期,就因爲交不起學費、校服費及其他費用,被迫退學。關懷全家從鳳城過來有好多年了。母親患有肺結核,姥姥有嚴重的風溼病。全家的生活就靠父親去勞務市場找點零活及姥姥和媽媽撿點破爛勉強度日,有時吃飯都成問題。關懷的媽媽說起孩子輟學的事,眼圈就紅了。關懷的姥姥在一旁也落了淚:“這孩子天天想學校,總到學校去……”

田皓元(團市委希望辦工作人員):王麗麗的家在立山橋洞子附近。成片的小房,坑坑窪窪的土路,讓我們覺得彷彿到了農村。麗麗和弟弟在家,xx多平的小屋裏就是全家五口人的安身之地。窗戶很小,光線很暗,炕上的小桌上攤着書本,看得出姐弟倆正在學習。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出去做活了。這姐弟倆向我們介紹了一些情況。他們的父母是從浙江過來的,主要靠纖褲角維持生活,家裏有三個孩子。王麗麗,xx歲,排行老大,她和妹妹(王麗陽,xx歲)都讀四年級。(媽媽爲了方便,就讓麗麗晚一年和小妹一起上學。)弟弟王世傑今年xx歲,排行老三,讀二年級。麗麗雖然只有xx歲,卻非常懂事。有空就幫爸爸媽媽做些家務,照顧弟弟妹妹。她的學習成績不錯,曾是班級的學習委員。她喜歡演講,說起話來口齒清楚,表達流利。問及家裏的情況,她說“爸爸媽媽挺不容易的。我們三個這學期的學費就是爸爸媽媽從外面借的。

唐堂,一個甜美的名字,是孟泰國小二年級的學生。xx歲的她,個頭不高,一雙聰穎的大眼睛忽閃忽閃的,嘴角永遠掛着一絲笑意,甜甜的很討人喜歡。我們見到她時,她正在和哥哥、妹妹一起玩耍。她的老家在湖南省,爸爸、媽媽xx年前來鞍,現在全家靠彈棉花爲生,每月只有xxx元左右的收入,還要用xxx元租房子,餘下的錢用以一家5口的生活費及三個孩子的學費。她的父親告訴我,學校對他們挺照顧,但是三個孩子的學費是他們家的最大負擔,其他的孩子參加課後班輔導,他們想都不敢想。彈棉花攤就在山坡上,他們兄妹三個平時就在這個山坡上寫作業、做遊戲。家裏狹小、昏暗,只是晚上睡覺時纔回去。唐棠學習刻苦、老實內向,附近的鄰居說,苦了這三個孩子,學習都挺好,還那麼懂事。“這幾年路費也貴,我們沒錢回家,這就是家。”

宮彬(團市委宣傳部長):沿着彎彎曲曲的小路,在走訪對象楊俊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的家———鐵西開發區附近的一間陰暗的小房。他們全家是從安徽過來的。父親做些力工,母親幹刷漿等零活。我們問他們家裏的收入情況,楊俊的母親說去年賺了6xxx多元,扣除租房子(xxx元每月,不含水電),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可是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他們兩個孩子也都非常體諒父母的不易。楊俊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年年被評爲三好學生。他的班主任向我們介紹說,雖然他家很困難,他還將自己攢下的2元錢捐給希望工程,他要幫助比他還困難的小朋友。同學把一些文具送給他,他不肯要,悄悄地把同學扔掉的鋼筆拆開,取零件自己組裝成筆……他的妹妹也很懂事。她媽媽給了她5毛錢買冰果,孩子只是花了2毛錢,把剩下的錢攢起來,還對媽媽說:“2毛錢的好吃”。

在鐵西的山東村,我們見到了徐超,他是我們最後的一個走訪對象。徐超正趴在桌上寫作業。一進門我們就看到牆上掛了幾張獎狀,有幾張寫着校模範生的稱號。9歲的徐超念四年級。父親從山東到鞍山已經xx多年了。母親有病,全家靠父親推垃圾車掙點錢。唯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兒子徐超。徐超書法作品獲得了全國少年兒童書畫競賽銀盃獎。她母親告訴我們:“徐超的作文寫得很好,經常作爲班級裏的範文供大家學習。”徐超告訴我們他最大的願望要考上清華大學,將來還要買幢別墅給爸媽住。

連日來,隨同幾位團幹部一同走訪了幾戶農民工家庭,既爲這些家庭的貧困嘆息,也爲他們的子女就學問題而感慨,但同時也爲些孩子的孜孜不倦而欣慰。

在農民工集居的山東村,記者與團市委的幾位團幹部試圖找到有能力,但不願供孩子上學的家庭,卻沒有發現,拮据的生活並沒有讓他們放棄讓孩子上學的念頭。雖然有時爲了方便,他們會讓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上學。一位母親更用她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她的心願:“我自己苦點、累點都不怕,只要能行孩子唸到哪,我就想供到哪。

貧困是困擾農民工家庭子女就學的最大問題。農民工主要從事賣菜、力工、收廢品等工作,收入不穩定,平均年收入幾千元,甚至更低。扣除房費(每家平均xxx元),加上日常開銷和供孩子上學,所剩無幾。如果家裏有人生了大病,更是雪上加霜。一些農民工給孩子訂校服時,都願意訂大號的,以便一套衣服能從一年穿到六年。可以說,即使農民工的子女已經入學,也仍處於失學的邊緣。

農民工子女是一個遊離於體制之外的羣體,他們的父母沒有最低保障,有時上學還要交2xx到xxxx元的借讀費及校服費、外教費等雜費。這些農民工子女從小在城市長大,卻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他們學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其保護和教育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可能會在他們的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長大後融入社會,因爲沒有知識和技能,只能到處遊蕩,也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今年,希望辦將啓動“希望工程助學進城計劃”,將把救助範圍擴大到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計劃在“五四”期間救助xxxx名貧困農民工子女。同時籌建一個基金會,專門用於農民工子女的救助。

但希望辦的現有資金只是杯水車薪。在走訪中,我們不只一次地問一些貧困家庭,也問自己,給失學的孩子解決了學費問題,他們會上學嗎?可正像關懷的媽媽所說,除了學費還有書費、校服費及其他一些費用,他們還是交不起。因此,幫助這些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部門的事。全社會都應該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就學問題,力所能及地爲他們盡些心力。最終能體現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和人們的關愛之情。雖然得到捐助的只是少數人,但是通過捐助活動,會影響這一羣體,讓他們感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關於農民工子女受教育現狀的調查報告二

經過一週多緊張有序的走訪、調查以及宣傳,迎來了我們暑期社會實踐的圓滿結束,我們按計劃完成了我們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並且受到了理想效果,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政策的瞭解。我們走訪了勞動局、就業保障局,在xx局長等的交談下了解到了xx區農民工的基本情況,並且瞭解到與農民工相關的政策:小額擔保貸款的條件以及貸款金額,就業培訓的相關部門及政策,農民工個人保險燈政策。而且我們拿到了xx區勞動局根據自身情況編目的關於農民工的政策與指導,因還未出版,沒有具體的書名,只是一份稿件。

其次,我們走訪了陽光電腦培訓中心、黃陂技術學校等培訓機構,瞭解到了機構培訓的對象與內容,更重要的是農民工參加培訓的基本情況。

再次,我們通過xx區勞動局的介紹,走訪了xx養豬場景其附近的涼亭村、晨龍電子公司及其所在的油崗村、同建電子公司及同建村,從城市來到邊遠地區,再回到城市邊緣相對發展較快的地區。通過與村長交談了解本村的政策、農民工就業等基本情況,通過與農民工及其家屬的交談更直接的瞭解了他們的現狀與需求,並介紹了政府的相關政策。另外,我們還大範圍的做了問卷調查,通過具體數據來科學的分析農民工的現狀與需求,更具有科學性、真實性。

另外,我們進行了宣傳工作,得到了廣大農民工的關注與支持,有很多農民工主動上來諮詢,我們耐心的回答他們的問題,並宣傳了相關政策,還發放了與他們相關的政策文件指南,例如:小額擔保貸款辦事指南、創業培訓辦事指南等。

最後,我們回訪了勞動局,向他們反饋了我們的調查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而且,我們諮詢了關於農民工政策的更加詳細的內容,使我們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達到預期效果。

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我們鍛鍊了自己,包括自己的交際能力等,並且初步關注社會、近距離接觸社會、深入瞭解社會,這使得我們大學生受益匪淺,對於我們未來踏入社會時有很大幫助。

另外我們也真正收穫了具體的事情。從偏遠地區涼亭村與近郊區油崗村的走訪中發現:在近郊區農民工的年齡範圍廣,人數多,而且參加過培訓機構,技術含量高,總體來說是思想覺悟高,在此基礎上,在經濟危機下就業情況收影響較小;然而在偏遠地區,農民工集中是青壯年,但是他們的思想較爲保守,他們寧願投親靠友也不相信培訓機構,儘管政府出資每天10元的補助費。

針對上述情況,我認爲改善農民工的基本情況應該首抓偏遠地區,而且應該從思想覺悟上開始着手,大量宣傳開放的思想,鼓勵創新的思想等。所以我們應該“開放思想,實事求是”。

【第8篇】關於農村家長對待子女教育重視程度的調查報告

關於農村家長對待子女教育重視程度的調查報告

前言:當你觀察城市的生活時不難發現,有很多的家長帶着自己的孩子上學,上補習班,請家教……爲的就是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於是城市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言而喻了的,然而相對於城市而言,農村家長對待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又是怎樣的呢?爲了瞭解這一情況,我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了浙江省天台縣道士巖村的30位家長,並統計了數據,得以總結出情況。

一:農村家長對待教育程度有明顯的提高

在舊社會,農村人的心裏總還存在重男輕女的觀念,認爲女孩子不要接受什麼教育,男孩子也只需要認識幾個字就可以了。之前很多人都認爲自己的孩子也不會有多大的出息,基本上也就是呆在農村種田!然而通過這次我的小範圍調查,並且統計發現,在30名的被調查人中有80%人認爲在現在的社會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是非常需要的!並且有53%人認爲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這對現代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是能夠體現出中國社會文化的一個進步!

二:家長會努力讓自己的孩子完成學業

當今社會的貧富差距很大,農村的經濟水平很低,農村經濟發展較落後,農民相對較貧困。家裏的收入都不高,甚至收入很低,不能支付自己家孩子的學習費用。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調查發現,仍然會有53%個家長堅持會通過各種方式讓自己的孩子無論如何完成自己的學業!

三:有些家長開始意識到要接近關心孩子的學習生活

有一位被調查的家長這樣說道:“以前我基本上不去過問孩子的學習情況,然而當我這幾年在外面城裏打工後,我才發現自己的孩子只有好還讀書纔有出人頭地的機會,纔不會像我一樣,只會一輩子當農民,給人家打工”聽到這段話,我們不難意識到,有很多不同的農村家長正在慢慢的改變舊社會的“讀書無用論”,正在走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情況,開始接近關心孩子的學習、。不少家長會抽不點時間督促孩子學習,並且也會到學校瞭解學習生活情況!

同時在這次的簡單調查當中,我也總結出了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是急於等待解決的!

一:家長的孩子的教育問題根本就是不管,或者管不了!

調查結果顯示,仍然有27%位家長認爲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關大人的事,47%位家長認爲作爲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沒有影響的,也就認爲不需要去管孩子的學習教育問題了!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在教育這一大塊內容中,家長的影響是很大的,家長的行爲有時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教育理念。同時由於很多農村家長長年在外打工,許多孩子隔代相哺,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養成了驕慣、放任等不良習氣。學校管不了,家中沒人管。一些孩子在學校拉幫結派,相互影響,共同逃課、鬧事。最後演變成厭學輟學。很多的學生就是因父母長年在外打工,無心學習,於是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就跟着父母外出打工。

二:農村經濟落後,社會文化發展落後,嚴重影響了農村家長能夠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農村的發展中,很容易因爲經濟的落後,形成惡性循環,因爲經濟發展落後,文化落後,教育水平低,培養出的人素質低,能夠建設家鄉的能力弱,經濟水平就又低,文化又落後。所以歸根結底,真真正正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大力推動農村的經濟,提高農村的文化水平,從而使每位農村的家長都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教育的重要性從而重視孩子教育培養的程度也就自然提高!慢慢的就會形成一個較好的兩性循環。

通過本人的這次調查,還看出有不少的家長由於考慮到自己的文化水平,時間有限,不會給自己的孩子做出簡單的輔導,也不會請家教進行輔導。少數的家長仍有讓孩子儘快增加自己家庭收入的思想,可能會讓自己的孩子前途灰暗。很多家長認爲孩子能不能讀書時考其本人的,要是沒有能力讀上去的話,就出去打工。教育也因此沒有受到農村家長的重視。

有53%人認爲自己作爲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很還是非常重視的,有20%人說還是比較重視的。到底要如何提高農村家長對子女的教育程度還是需要這個社會各個方面的努力,這方面的情況也將繼續需要關注!

【第9篇】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調研報告

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調研報告

在家庭教育的實際工作中,我們感到在監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是近年來逐漸衍生和正在成爲一個需要關注的特殊羣體。爲創建“和諧_____”、“平安_____”的需要,區婦聯與區關工委關愛團組織了聯合調查組,對當前_____區範圍內的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現狀作了調查。希望通過調查,摸清情況,找出問題,採取措施解決,以便讓這部分未成年孩子能與普通未成年人一樣,沐浴在黨的陽光下健康成長,同時也讓那些在監服刑人員解除後顧之憂,安心接受改造,早日獲得新生,爲努力打造全國最美麗城區貢獻力量。現將調研情況綜述如下:

一、基本情況

_____區近三年來,仍在服刑的有90餘人,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員共21人(戶),共有未成年子女23人。其中雙浦鎮8戶10人,文新街道7戶7人,轉塘街道和靈隱街道各2戶2人,西溪街道和_____鎮各1戶1人。23個未成年子女中,男11人,女12人。按年齡段分,6歲以下女4人,男2人共6人;7—13歲女4人,男7人共11人;14—18歲女4人,男2人共6人。7歲以上孩子全部在校讀書,沒有輟學情況。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極少數未成年人的撫養和生活存在困難。_____區因經濟比較發達,無論城與郊,居民生活條件一般都較好。但一旦有人服刑,家庭勢必受到經濟收入的影響,在孩子的撫養和生活上出現相對困難。以上未成年孩子當前的撫養與生活狀況,大致分以下幾種情況:

(1)父母一方服刑,而另一方因學歷高、單位好,收入穩定,一方服刑對生活雖有影響,但不會發生撫養和生活困難。這樣的情況共5戶,不到四分之一。

(2)住在城郊結合部,原先生活水平和對生活要求並不高,經濟條件也還可以,父母一方服刑後,另一方基本能承擔子女的撫養,應當說生活上雖有困難,但問題不大。這樣的情況有10戶,約佔一半。

(3)另有5戶中,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撫養子女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他們將孩子放到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家,其中有兩家的祖輩原先經濟條件尚可,對孩子的生活沒有太大影響;另三家祖輩本身經濟條件並不好,無可奈何地承擔起孫輩的撫養,勉強維持生活。

(4)真正困難的僅1戶,女孩聶某父親服刑後,母親帶着她回安徽老家發生車禍,母親受傷住院,這一重大變故,使聶某生活發生很大困難,連住房都沒有(原在杭居住的房子因其父涉及經濟案件被法院查封抵押),現與母親暫時在安徽老家生活學習。

2、對這些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極需加強。目前,_____區服刑人員的未成年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呈以下幾種情況:一是由父母另一方負責教育和管理,但由於要工作和生活,他們往往缺少時間和精力來管教孩子,有的因文化低、無水平、無能力管教孩子,這和那些父母雙方共同管教孩子相比,效果要差得多。二是雖由父母另一方來管教孩子,但實際上這一方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來管教,自己不問事,而爺爺奶奶往往只管孩子的生活,而對孩子的思想和文化學習管得較少。三是父母一方服刑後,父母又離異,負責對孩子監護的一方無心事管教孩子。四是父母一方服刑,另一方遭車禍負傷,無能力管教孩子。如女孩聶某,今年7歲,其父服刑後,其母回安徽老家又遇車禍住院,現無能力照顧聶某的生活和對她的管教。以上說明,這些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管理問題應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弄得不好,會產生社會問題。

3、這些未成年人極需心理疏導。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是一個特殊羣體,也是一個弱勢的羣體。這羣孩子本來應該是陽光少年,但他們的心靈因父母一方被判刑,被迫罩上了陰影。他們中,有的因看到別人的異樣眼光而深深受到刺激,有的因父母一方被判刑而在同伴中擡不起頭,他們在心靈上受到沉重打擊。這些未成年人與其他未成年孩子一樣需要父母和社會的關愛。在我們調查瞭解過程中,感到一般情況下,這些孩子都需要心理關愛,而初高中階段的學生,更有待心理疏導。在校高一學生白某,八年級前較開朗,自其父因盜竊入獄後,情緒明顯低沉下去,同學間相處也趨低調。今年高一入學後,在班級裏很難聽到他的聲音,老師說他是“聽話”、“不違紀也不聲響”,這顯然有着較爲嚴重的自閉心理。另一職高一年級女生袁某,父親入獄後,父母離異,判給母親撫養,國中畢業後直升職高。她感到父親已如此,母親也不愛她,周圍的人不關心她,她很渴望別人能給她以關愛的眼光。這些學生,大多存在自卑、自閉或自尊心過強的心理,在性格上表現出敏感、多疑等特徵。調查中發現,這些未成年孩子一般不願意暴露家庭情況,以至不少班主任根本不知道這些孩子的身世。說明他們都已在精神上造成了心理壓力,所以表現出不願與同學、老師溝通,不願接受別人幫助等自閉心理,從而產生人際交往的障礙。這種情況尤以九年級與高中在讀的學生爲甚。所以,要關注這一羣體孩子的心理問題,正確地加以引導,特別要把重點放在初高中這些學生身上。

4、對這些未成年人教育和關愛的重要性的認識有待提高。據我們調查發現,人們對解決服刑人員未 成年子女問題的重要性認識還不足,具體表現爲三種情況:

(1)認爲_____區經濟較發達,這類孩子的生活基本上不成問題,九年制義務教育早已實施,教育也不成問題,所以不會構成社會問題。

(2)認爲在城市裏鄰居相互間不瞭解,即是有的孩子父母服刑,連鄰居都不一定了解,這就不可能給這類孩子有歧視行爲,因而他們也不會產生心理壓力。

(3)對這類孩子的幫扶、教育和管理至今未提到有關方面的議事日程上來。

目前關注這類孩子的有司法、民政、共青團、婦聯和關工委,他們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調查摸底和幫扶工作。但由於沒有明確的責任主體和職責分工,沒有相關的政策和法律依據,也沒有相應的工作機制,上述部門基本上也屬於“隨帶做做”而已,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監護、心理、教育、管理等問題。

三、對策與思考

1、提高認識,加強調查研究,進一步關心這一羣體孩子的成長。_____區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沒有像經濟欠發達地區那樣處於生活困難、無人撫養、流落街頭、輟學嚴重,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境地,但這不等於沒有問題。再說,我們的調查僅僅是把觸角開始觸到這個羣體,深入下去,一定會有更多的問題。這一羣體的孩子應當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地生活、學習、發展、成長,這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事。應當繼續加強調查研究,關心、幫扶這些孩子的成長,這也能促使服刑人員加速改造、重新做人。

2、社會各方聯動,營造幫扶良好環境。在當前責任主體和職責分工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婦聯組織可以牽頭做些調研,同時司法、教育、民政等有關部門和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應當聯動,尤其是村民委員會和社區居民委員會要動起來,形成一個良好的關愛、幫扶的社會環境。學校更要關注這些學生,從學習、生活上關心他們,心理上給予正確疏導,讓他們有良好的教育,謹防“罪惡遺傳”。

3、搞好家庭教育,使孩子不因失去一方關愛而失去應有的家的溫暖。一般說,這樣的家庭在一方服刑後,另一方不太願意接受外界的援助,尤其是母親的一方。如果爲這些家庭舉辦家庭教育之類的學習班,會很少有人蔘加。所以需要深入到這類家庭中去,做細緻的調查和耐心的關注、幫助,以消除他們的顧慮,爲他們傳授家庭教育方面的有關知識、做法,提高他們教育子女的能力,以使孩子在溫暖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幫助消除孩子的陰暗心理,不因失去一方的關愛而有所失落。

在所有未成年人中,服刑人員未成年人子女只是其中極小一部分,往往容易被人忽視,但是關心他們的成長,是做好整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讓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深入細緻地做好工作,幫助他們解除生活困難、消除心理陰影,與所有未成年人一樣,學習、生活在社會主義和諧大家庭中,在陽光下健康成長。

【第10篇】關於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調查報告

隨着現在社會閃婚一族的出現,加上人們對婚姻的認識的改變,離婚已數見不鮮,導致單親家庭的出現也直線上升,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不得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常常感到孤獨、憂慮、失望,往往情緒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這種心態如不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一位心理學家曾說:父母離婚會造成孩子人格扭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父母的離異導致有的孩子誰也不相信了,甚至也不自信了;有的孩子遠離人羣,成爲一隻孤雁,;有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歸宿,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據有關專家統計,父母離異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一些專家指出:單親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對此,我們對我校單親家庭的孩子做了詳細調查,發現這些孩子存在的問題,並對之進行了教育規劃如下:

一、單親孩子存在的問題:

情感認知方面:

單親家庭子女由於在家庭裏得不到父母離異之前的那種完整、溫馨的親情,社會的傳統偏見和輿論往往使得他們擡不起頭。他們認爲父母離異是他們極大的恥辱。有些父母離婚後,各自重新成了家,此時的孩子正如歌裏唱的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這種多餘人的角色和被拋棄的感覺,對孩子心靈的摧殘是嚴重的,因此造成了他們自卑,性格孤僻,不願意和別人交往,膽小怕事,多以自我爲中心,做事不考慮他人的感受。把自己同外界事物隔離起來,自我保護意識較強。爲數不少的單親家庭學生性格多疑、內向,逆反心理嚴重。他們往往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還有的過早踏入早戀的的行列。

人際交往方面:

有相當多的人認爲離婚是不光彩的事,社會輿論對單親孩子的態度兩極分化,或歧視、或過度關懷,這兩種態度極易使他們產生自暴自棄自大自負情緒,表現爲喜歡獨來獨往,不善於交流,他們做事一意孤行,看待事物觀點偏激、冷漠、敏感、集體生活能力差。所以,與同學關係不融洽,更有一些單親孩子被託養在祖輩家庭,祖輩們的溺愛,使他們驕橫跋扈,目中無人,刁鑽任性,自私自利。這些孩子更是與集體生活格格不入,人際交往能力極差。

學習能力方面:

他們對學習是爲了完成任務,當然也有的是爲了替父或母出氣,他們對於學習只憑一時的興趣,且屬於被動學習,成績不穩定。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缺乏上進心,在學習上容易有畏難情緒,這樣就時常處於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成績下降失去信心成績再下降,最終導致厭學心理。

二、教育策略:

1、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

每學期開學初,針對學生情況,由招生老師提供信息及時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以便於對他們進行有效教育。因爲這對這些孩子而言是個人隱私,我們根據他們的信息與學生交流,取得他們的同意,並進一步瞭解他們的家庭環境和他們的個人愛好,並做好記錄。

2、讓單親家庭的孩子真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

班集體就是一個大家庭,儘可能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或其他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老師要用顯微鏡發現他們的優點,並及時做充分的肯定,而且不能太過偏待他們,因爲通過調查,這些孩子100%不希望得到周圍人的特殊對待,我們只能稍有關注而已,當然我們可以在搞活動時多讓他們參加,特別是一些需要互助合作的項目,刺激他們的參與意識。

3、用愛架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橋樑。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師。離異家庭的學生與家長之間都會有一道鴻溝,而且這些學生性格上都較內向,針對這些我們在研究中注重溝通,傳達他們雙方的愛,讓他們都能感受到對對方的在乎,讓他們都學會表達愛,讓愛改變一切。

4、有效引進名人明星的故事。

這一屆學生對明星的崇拜不亞於我們那個時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談心的過程中瞭解學生的喜好及其喜歡的明星,之後我們就着手於生活在單親家庭仍有所建樹的明星,如當紅明星孫儷、周杰倫、張柏芝、周星弛、劉若英、張靚穎、梁朝偉、陳坤、劉奕非等,用他們如何在單親家庭成長,如何面對父母離異,如何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用激勵的方法引導學生正視父母的離異。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面對那些已經失去或正在失去完整家庭之愛的無辜的孩子們,老師要做的工作是細碎和煩瑣的。雖然,他們只佔學生總數的一小部分。但是,具體統計起來是一個絕不能忽視的數字。只要我們投入自己的愛心,真心去幫助他們,關心他們,教育他們,爲他們撐一片溫馨的天空,這些孩子都會走出心靈的陰影,沐浴在世界上溫暖自由的陽光中。教師是學生心中的太陽,愛是幫助彼此的最大力量。不讓單親家庭的子女成爲迷失方向的孤雁,這是社會、家庭、學校的責任,更是我們這些直接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教師的職責。

【第11篇】關於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調查報告推薦

隨着現在社會閃婚一族的出現,加上人們對婚姻的認識的改變,離婚已數見不鮮,導致單親家庭的出現也直線上升,單親家庭子女的教育不得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

單親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失衡。他們常常感到孤獨、憂慮、失望,往往情緒低落,性情浮躁,性格孤僻。這種心態如不及時糾正,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變態,嚴重影響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一位心理學家曾說:“父母離婚會造成孩子人格扭曲。”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父母的離異導致有的孩子誰也不相信了,甚至也不自信了;有的孩子遠離人羣,成爲一隻孤雁,;有的孩子得不到應有的歸宿,逐步走上犯罪的道路。據有關專家統計,父母離異的家庭中青少年犯罪率在40%以上。一些專家指出:“單親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對此,我們對我校單親家庭的孩子做了詳細調查,發現這些孩子存在的問題,並對之進行了教育規劃如下:

一、單親孩子存在的問題:

情感認知方面:

單親家庭子女由於在家庭裏得不到父母離異之前的那種完整、溫馨的親情,社會的傳統偏見和輿論往往使得他們擡不起頭。他們認爲父母離異是他們極大的恥辱。有些父母離婚後,各自重新成了家,此時的孩子正如歌裏唱的“爸爸一個家,媽媽一個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餘的。”這種“多餘人”的角色和被拋棄的感覺,對孩子心靈的摧殘是嚴重的,因此造成了他們自卑,性格孤僻,不願意和別人交往,膽小怕事,多以自我爲中心,做事不考慮他人的感受。把自己同外界事物隔離起來,自我保護意識較強。爲數不少的單親家庭學生性格多疑、內向,逆反心理嚴重。他們往往情緒不穩定,喜怒無常。還有的過早踏入早戀的的行列。

人際交往方面:

有相當多的人認爲離婚是不光彩的事,社會輿論對單親孩子的態度兩極分化,或歧視、或過度關懷,這兩種態度極易使他們產生自暴自棄自大自負情緒,表現爲喜歡獨來獨往,不善於交流,他們做事一意孤行,看待事物觀點偏激、冷漠、敏感、集體生活能力差。所以,與同學關係不融洽,更有一些單親孩子被託養在祖輩家庭,祖輩們的溺愛,使他們驕橫跋扈,目中無人,刁鑽任性,自私自利。這些孩子更是與集體生活格格不入,人際交往能力極差。

學習能力方面:

他們對學習是爲了完成任務,當然也有的是爲了替父或母出氣,他們對於學習只憑一時的興趣,且屬於被動學習,成績不穩定。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缺乏上進心,在學習上容易有畏難情緒,這樣就時常處於一種惡性循環的狀態,成績下降→失去信心→成績再下降……,最終導致厭學心理。

二、教育策略:

1、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

每學期開學初,針對學生情況,由招生老師提供信息及時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以便於對他們進行有效教育。因爲這對這些孩子而言是個人隱私,我們根據他們的信息與學生交流,取得他們的同意,並進一步瞭解他們的家庭環境和他們的個人愛好,並做好記錄。

2、讓單親家庭的孩子真正融入到集體生活中。

班集體就是一個大家庭,儘可能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或其他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老師要用顯微鏡發現他們的優點,並及時做充分的肯定,而且不能太過偏待他們,因爲通過調查,這些孩子100%不希望得到周圍人的特殊對待,我們只能稍有關注而已,當然我們可以在搞活動時多讓他們參加,特別是一些需要互助合作的項目,刺激他們的參與意識。

3、用愛架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橋樑。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師。”離異家庭的學生與家長之間都會有一道鴻溝,而且這些學生性格上都較內向,針對這些我們在研究中注重溝通,傳達他們雙方的愛,讓他們都能感受到對對方的在乎,讓他們都學會表達愛,讓愛改變一切。

4、有效引進名人明星的故事。

這一屆學生對明星的崇拜不亞於我們那個時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談心的過程中瞭解學生的喜好及其喜歡的明星,之後我們就着手於生活在單親家庭仍有所建樹的明星,如當紅明星孫儷、周杰倫、張柏芝、周星弛、劉若英、張靚穎、梁朝偉、陳坤、劉奕非等,用他們如何在單親家庭成長,如何面對父母離異,如何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用激勵的方法引導學生正視父母的離異。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面對那些已經失去或正在失去完整家庭之愛的無辜的孩子們,老師要做的工作是細碎和煩瑣的。雖然,他們只佔學生總數的一小部分。但是,具體統計起來是一個絕不能忽視的數字。只要我們投入自己的愛心,真心去幫助他們,關心他們,教育他們,爲他們撐一片溫馨的天空,這些孩子都會走出心靈的陰影,沐浴在世界上溫暖自由的陽光中。教師是學生心中的太陽,愛是幫助彼此的最大力量。不讓單親家庭的子女成爲迷失方向的孤雁,這是社會、家庭、學校的責任,更是我們這些直接做學生思想工作的教師的職責。

【第12篇】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調研報告

我從小是沒有哥哥弟弟的,家裏面清一色的女孩子,所以每當聽別人談起自己的哥哥、弟弟時,內心又是羨慕,又是妒忌。高一的時候,我意外地有了一個弟弟,這着實讓我興奮了好一陣子。這個弟弟其實只是我父親朋友的兒子。父親的朋友是浙江溫州人,在上海從商。由於沒有本地戶口的流動人口子女是無法在上海正規學校正式註冊入學就讀的,爲了能讓自己的兒子獲得良好的教育,於是他拜託我父親把他的兒子公證爲自己的乾兒子,從而獲得擔保,以此來取得進入上海名牌學校的“敲門磚”。就是從那時起,我的心中埋下了對上海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體制不公正問題的懷疑的種子。

此後又親眼目睹了父親的一些來滬工作的外國朋友爲自己子女的教育奔波忙碌、四處求人的辛酸苦楚,於是對上海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問題又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但真正觸動我去進一步深入對這樣一種社會不公正現象的調查和探討的,是一次偶然的支教的經歷。

雖然曾經有通過各種渠道瞭解過支教對象的情況,可真正目睹和經歷了卻依舊帶給我深深的震撼。

那是一個用小小一塊不足百平方米的空地作爲操場,有着十幾個如同防空洞一般晦暗擁擠的教室和明媚笑容的學生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坐落在曲折的小徑深處,和周圍林林總總的房屋混雜在一起,一點兒也不起眼。

走進一個高年級教室,發現大夥兒圍坐在一起,各個手裏捏着牌,湊近一看,竟然是“鬥地主”。在場的老師很尷尬地向我們解釋說,由於近期操場維修的緣故,下課以後就不允許學生去操場活動,但打牌這樣的事學校是明令禁止的。我們佯做理解狀,內心卻忍不住犯嘀咕:這些學生的課餘生活竟是如此低俗而單調,社會上的低級趣味竟是如此猖狂地侵蝕着他們的校園文化。

上課鈴響了以後不多時,一個其他班級的同學衝進我們所在的教室,慌慌張張地對我們身邊的教導主任說,老師,教室裏沒人上課,同學們亂作一團,現在怎麼辦?教導主任顯出爲難的樣子說,老師不在,我也沒轍啊,你讓大家先自習吧。小小一件事,卻反映出學校管理體制的鬆散,讓人忍不住爲學校的發展和學生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而據我所瞭解,情況與之相近甚至更爲糟糕的農民工子女學校並不在少數。

形成衆多流動人口子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動,亦即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所致,這多多少少牽繫着“三農問題”,而教育更是事關我國民族命運的重大命題,有此雙重要義在身,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的重要性則是不言而喻的了。

一、調研背景

據統計,1988年上海外來流動人口爲106萬人,到90年代前期已經翻了一番,1993年達到251萬人。在xx年上海進行的建國以來第一次流動人口普查中,外來流動人口總數達到387.11萬人,流動人口規模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名列前茅。xx年8月,上海市公安局和統計局進行的全市19個區縣332040個樣本的流動人口抽樣調查發現,全市外來流動人口總數已經增長到499萬人。xx年底全市登記的居住半年以上的常住流動人口412.6萬人,佔市常住人口總量1745萬人的28.6%。

1988~xx年部分年份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增長情況表

單位:萬人 年份 1988 1993 1997 xx xx 人數 106 251 237 387 499 (資料來源: ) 在如此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中,一個顯要特徵是:流動人口中以家庭爲單位的流動形式在增加,外來人口中少年兒童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僅以上海市1997年第六次流動人口抽樣調查爲例,在237萬外來流入人口中,15歲及以下的少年兒童有19萬人之多,15歲以上的少年兒童以及這兩個年齡段在校生的人數總合均爲34萬人左右。另外,在外來人口15歲及以下的少年兒童中,在滬讀中學(12-15歲)和國小(7-11歲)的人數僅佔適齡兒童樣本總數的38%和72%,有近四成義務教育年齡段的少年兒童不在校學習(見下表),這些數據昭然若揭地反映出我國現行義務教育制度的漏洞、在保障公民權利問題上的欠缺以及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不公正,而這恰恰是與我國建設和諧社會的初衷相矛盾的。

上海市1997年15歲及以下外來人口少年兒童的在學狀態 總樣本數 其中:在滬讀書(人) 在滬讀書比例(%) 0-6歲 1877 397 21.15 7-11歲 701 506 72.18 12-15歲 354 135 38.4 合計 2932 1038 100 (資料來源:

上海市1997年流動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二、調研方法及過程

由於所選擇的調研課題和社會現實有密切關聯,所以在正式調研之初,我便擬訂計劃

不僅要通過文獻和網頁獲取資料,更要注重實踐考察來親身感受和體驗這樣一種社會現狀。

所以,我的調研資料基本是由以下三部分組成的:

1、圖書館相關文獻的搜索;

2、網頁瀏覽,進而篩選、整理出各部分的數據資料;

3、實踐考察所得;

由於本學期選修了社會工作概論這門課,所以對於如何具體實施我的實踐考察事先在心裏已擬訂了一個大致的框架。我在遵守社會工作倫理的前提下,主要採取了社會工作中慣常運用的觀察和訪談的方法。觀察的對象爲兩所農民工子弟學校(a學校和b學校),訪談的對象分爲三類,第一類主要上從前和我一樣有過支教經歷的同學,第二類主要是農民工子弟學校的校長和老師,第三類則是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的學生和我所接觸過的一些國外來滬人員的子女。

在實際的調研過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之前並未設想到的難題。

難題之一:圖書館文獻和各類網頁裏的相關資料數不勝數,要從中搜索出對我的調研工作有實際用途的資料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而這兩點都是我比較欠缺的,所以對我來說是一項嚴峻的考驗。

難題之二:在對農民工子弟學校進行調研時,上至校長、下至同學都表現出強烈的排外情緒,涉及到一些敏感問題時,有意躲避,不願透露實情,這使我的調研工作很難更深入地開展,和我預期設想的效果有很大的差距。

在解決第一個難題的過程中,我得到了許多同學、朋友的幫助,尤其是和我同寢室的三位同學,對我的調研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不僅沒有責怪我深更半夜打擾了她們的休息,而且還幫助我一起搜查資料,進行分類和整理,即使像我這般缺乏耐心和毅力的人竟然也發現了其中的樂趣,雖然天矇矇亮時才睡,卻仍然感到很富足而快樂。

然而第二個難題卻並沒有解決得如此輕鬆,我甚至很難說服自己已經解決了這個難題。我只能從被訪對象爲難和猶豫的表情中去猜測事情的真相,並從有關文獻和資料中取得支持這些結論的依據。

當然,我也明白,調研的過程和結果一定不會一帆風順,盡如人意,所以我可以坦白地承認,我的這篇調研報告是不完美的,但其中所浸潤的我的心血卻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儘管有瑕疵,我卻是問心無愧的。

下面是我採訪a學校校長的部分內容:

問:請問您是什麼時候建立這所學校的?

答:大概1999年左右吧。不算很早吧,因爲我知道92、93年的樣子就有類似的學校建立起來了。

問:那您是爲什麼會想到要建立這樣一所學校呢?

答:一方面,我本身是師範學校畢業的,和教育、和孩子打了一輩子的交道,退休以後也閒不住;另外一方面,我自己的孩子是上海知青,他們從外地回來以後呢,孩子的教育落實不了,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學校是有需求的,流動人口的孩子的學業也不能荒廢,是吧?時間就 是金錢啊,錯過了讀書的年齡想讀也沒有這個精力了。再加上,我以前讀書的時候,是完全免費的,學費和生活費全部都是由國家提供的,國家爲了培養我們,可以說,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人力,而我們應該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回報國家。

問:那您在創辦這所學校的時候一定是遇到了很多困難的,您是怎麼解決的呢?

答:哎,說起創辦之初啊,那真是太艱難了。主要是資金上的問題。我一個退休教師哪有那 麼多錢辦學校啊,就只好問親朋好友借錢,起初他們也都是支持我的,可辦了兩三年了,學校還是入不敷出,沒有贏利,還要賠錢,他們都勸我別幹了,可是我是那種一根經通到底的人,你沒有做過老師你是不瞭解的,做老師的人對學生是會有一種特殊感情的,一看到學生那種熱切又滿懷希望的眼神,就什麼都放不下了。當時,我真的想要放棄了,可是一想到學校裏100多個學生(創辦之初僅有100來個學生)今後學業沒有着落,我就生了120分的責任心,心裏下定決心,不管有多難,我都要辦下去(說到這裏,校長眼裏泛起了淚花)……

問:那現在的情況如何呢?

答:近兩年情況已經有了好轉了,學校的硬件條件也改善了,電腦房也蓋起來了,現在機房總共有38臺電腦了。

問:這和您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可是您有沒有想過,您當初辦這所學校如此艱難,可能是由於上海市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制度的不公正所導致的,您如何看待這樣一個社會問題?

答:我覺得教育局已經仁至義盡了。

問:據我所知,貴校的學生是不能在公立的學校註冊就讀的,那他們在貴校畢業了以後一般如何選擇?

答:分流一般是發生在6年級畢業,基本上有四種選擇。第一種就是外出打工掙錢,這也是最普遍的情況。第二種呢,就是回自己老家種田。第三,繼續在上海唸書,當然只能在民辦的學校。第四種,就是回自己本縣的中學就讀。

……

三、調研的結果分析

綜合對一些學生的訪談和所蒐集的資料來看,造成大量外來人口子女在受教育問題上的不公正待遇的原因多種多樣,但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1、經常性的流動使外來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權利得不到保障;

相對固定的落腳點是子女能夠安心讀書的一個必要條件。

在對b學校校長進行訪談的時候,一位穿着打扮不修邊幅的中年婦女背了一個學生書包領着自己的兒子來向校長告別。原來是孩子的父親是建築工人,目前的項目工程已經建設完畢,需要到一個離此地很遠的建築工地上去工作,導致孩子只能離開這所學校,到父親工作地附近的學校就讀。

居住地和工作地的頻繁更換往往使得子女無法獲得起碼的上學條件,這是農民工子女中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直接造成了部分外來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權利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2、低水平的家庭收入使外來人口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受到了極大的制約;

所謂“民以食爲天”,如果所掙的錢剛夠養家餬口,那子女的教育當然不會被父母規劃在支出預算之內。

據1995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的流動人口調查結果顯示,家庭對子女教育方面的消費需求收入彈性係數最高,達到2.39,比處於第二位的交通和通訊消費需求收入彈性係數高出0.74,這說明流動人口對其子女教育的消費需求是有很強烈的傾向的。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上海的流入人口中以體力勞動者居多,所從事的行業收入一般都比較低。根據xx年上海市流動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在上海從事經濟活動的流動人口平均每月的收入大約爲800元左右,其中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佔68.8%,僅爲同期上海職工月平均工資收入的一半(據統計,xx年上海市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爲1677元)。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流動人員即使有心栽培其子女恐怕也無能爲力了。但同時也不排除有不重視子女教育問題的情況,其中尤以對女童教育不置可否的態度居多。

xx年上海外來流動人口的收入狀況表

單位:% 300元及以下 301~500元 501~800元 801~1000元 1001~1500元 1501~xx元 xx~5000元 5001元及以上 4.4 19.2 45.2 19.2 6.6 3.0 2.1 0.3 (資料來源: ) 1、借讀本地正規學校的高收費水平給外來人口子女的入學形成了一定的進入壁壘;

在我所訪談的對象中,有一部分是國外來滬人員的子女。其中一個小女孩,她的父母都是伊拉克人,來上海工作。由於沒有本地戶口,只能借讀(上海市政府爲流動人口中的適齡少年兒童提供了兩條制度化的就學途徑,一是取得藍印戶口或上海戶口在本地學校正式入學,二是在本地學校借讀。而由於上海歷來執行嚴格的戶籍管理政策,只有買房、投資和緊缺人才引進等少數幾條渠道才能獲得藍印戶口或城市戶口,因此對解決數量龐大的外來適齡兒童少年的就學來說,其作用甚微,借讀爲主要形式),而她的父母爲了能讓她進入市重點學校讀書,不得不按教育局的規定,出3萬元的贊助費,所幸的是她的父母有一定的積蓄,工作也比較穩定,使她能夠順利地入讀,但3萬元的贊助費對許多外來人口並不是一個小數字,尤其是對那些每月平均工資低於800元的家庭而言,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xx年初上海社會科學院在上海全市的一次抽樣調查發現,在96個在滬的7—15歲外來人口子女中,有33個在上海本地學校借讀,45個在民工學校就讀,18個未上學,比例分別爲34%、47%和19%。造成外來人口子女在上海借讀比例較低的主要原因除了上述提到的昂貴的贊助費的限制外,還有以下三點:

·在上海市教委關於借讀的規定及其實際執行中,對借讀條件從嚴控制,致使大量民工子女無法走通借讀這條路;

·上海本地國小吸納能力有限,尤其在同時作爲本市動遷人口和外來人口導入區的城鄉結合部;

·借讀中不同地區在教材、教學等方面的差異,也是一個考慮因素。例如,我所訪談的這兩所農民工子弟學校使用的教材都是人教版,而上海的正規學校主要以新教材爲主,幾乎沒有幾所學校使用人教版教材。這雖然不能成爲制約外來人口子女借讀的最重要原因,但卻是實際就讀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在所有這些制約因素中,作爲主要矛盾的毫無疑問依舊是借讀費用過高的問題,從下表中可以一目瞭然地得出這樣一個論斷。

流動人口子女在不同地方和不同類型學校上學的費用支出比較(xx年) 樣本數(人)平均每學期費用(元) 最低(元) 最高(元) 在上海正規學校借讀 38 1830 250 6160 在農民工子弟學校就讀 41 842 100 2200 在家鄉學校就讀 103 652 50 6000 (資料來源:

上海社會科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xx年初的上海流動人口抽樣調查結果,其中平均每學期的費用包括借讀費、學費、書雜費、生活費、暫住費等)

2、大量外來人口子女學校在發展中缺乏有效的內部建設和管理。

我在觀察a、b兩校過程中,發現的一個普遍現象是,學校缺乏有效的教師考評和課務管理機制,這直接造成的影響是,經常有老師任意缺課的情況發生,但由於缺乏相關的獎懲制度,使這種現象得不到應有的抑制,而學校在這種情況發生後,也沒有相應的應急措施,往往使得缺課班級的秩序大亂,班裏的吵鬧喧譁也影響了其他班級課堂教學的有序進行。外來人口子女學校的內部管理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之處,可以說,這些缺陷多多少少都會制約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生活。

外來人口子女學校(主要是農民工子弟學校)是爲了適應外來人口子女受教育的需要,保障少年兒童受教育的權利而應運而生的。下面簡要介紹一下近十幾年來,外來人口子女學校在上海的發展情況。

上海市最早的外來人口子女學校出現在1992年,之後發展迅速,至97年時發展到100多所,目前已經分佈在全市各個角落。

根據外來人口子女學校的辦學性質,這些學校大致可分爲三類:第一類是流動人口流出地教委或學校的跟蹤的辦學點;第二類是企業爲解決本單位內民工子女就學問題而創辦;第三類則是其它社會力量(多爲個人)辦學點。這些學校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三種途徑:學生學費收取、社會贊助和上級撥款。其中學費是最基本的資金來源。當然光靠學生的學費是不足以維持學校龐大的開支的,這時候,學校需要社會上一些慈善組織和福利事業單位及其他來源的社會贊助。

我所考察的a學校通過接受中華福利基金會的贊助,對學校存有安全隱患處進行整理和維修,致力於爲學生創建一個安全、整潔的學習環境。而一個體育用品公司以校方派出部分會跳健美操的學生參加己方在六一開展的一個活動的開幕式爲交換條件,實施對b校的贊助。

外來人口子女學校的師資來源有流出地的教師,也有通過應聘競爭上崗,但這些教師本身的文化程度並不高,他們的待遇也普遍偏低,同時教師隊伍的穩定性較差。(左圖爲a校教師辦公室)

外來人口子女學校的創辦者可以從流出地獲得辦學許可證,然後到上海辦學,也可以直接在上海提出辦學申請,經由上級從各方面進行考覈,批准後才能取得辦學許可證,正式掛牌招生。

以上是外來人口子女學校內部運營的一些基本情況和特徵。

但外來人口子女學校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從各方面的資料和實踐考察結果綜合來看,主要有如下幾點:

1)辦學硬件不佳;

我在考察中發現,一個偌大的教室,裝着將近60個學生,竟然連日光燈都沒有一盞,連窗戶也是緊閉着的,給人的感覺像是進入了一個地窖,這樣的採光和通風條件讓人着實爲孩子們的學習和健康狀況捏一把汗。

但據各方面的資料反映,我所走訪的兩所學校在同類學校中硬件已屬上乘,比之更髒更亂的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比比皆是。這樣的辦學條件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辦學質量和學生的健康成長。

2)由於經費短缺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

缺乏資金幾乎是所有流動人口子女學校辦學之初的一個大難題。比較嚴重的情況是,學校沒有經費來購買教學所需的基本器材,從而降低了教學效果和質量;僅僅只是缺乏資金進行日常的身體檢查的學校已經算是比較富足了,但這多多少少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

3)教學質量普遍偏低;

由於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對此類學校進行定期的教學質量的檢驗和考評,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學校同社會上的正規學校比起來,所承受的競爭壓力要小得多。而且由於各校所採用的教材多爲自身流出地的教材,而由於其各自流出地所採用的教材的不一致,導致了這些學校在教材上的差異很大,這種種原因造成了教學質量普遍偏低,同時教學成果難以用統一的標準進行衡量。

4)學校本身的管理理念和具體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這些學校的管理層人員自身的文化水平往往決定了學校管理的規範化程度,由於這些學校的校長本身所具備的文化程度並不是很高,學校內部管理經常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同時,資金方面受到的限制也間接使相關管理運作不能有序開展;而管理層人員除了自身的教學任務需要完成外,通常還需要四處去拉贊助,所能分給內部建設和管理的時間與精力就更加少得可憐了。

5、相關法律還不夠健全,並在實際操作中存在“有法不依”現象;

雖然說《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要重視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問題,以流入地區政府管理爲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國小爲主,採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也提出,“流入地人民政府應爲流動兒童少年創造條件,提供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門應具體承擔流動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管理職責。”但由於相關的法律法規條文還不是很完善,可操作性較差,對具體情況的指導作用不強,致使此類學校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仍處在一個“灰色地帶”,也使許多的教育機構從中鑽空子,出現了“有法不依”的現象,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畢竟關乎我國未來的發展大計,不容我們有半點疏忽。

除了以上五點外,造成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的社會不公正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國的二元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結構體制。戶口管理使中國公民具有不同身份,不僅劃分爲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還有常住戶口與暫住戶口的區別,並根據戶口實行有差別的社會福利待遇。對於流動人口,這種區別對待的福利待遇體現的尤爲明顯。對流動人口子女影響最大的就是以戶口性質爲基準規定的接受義務教育的方式,即我國《義務教育法》中規定的“適齡兒童在戶口所在地就近入學”,這表明流動人口子女的義務教育責任只能由他們戶口所在的政府承擔。戶口性質與教育的掛鉤使得流動兒童——這一特殊羣體無條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受到了限制。(《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研究》,選自《當代教育論壇》xx上第12期)

總的說來,我們應該肯定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在保障適齡少年兒童義務教育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但是這些學校由於教育體制的不公正、不完善所承受的畸形發展也是我們不能否認的事實。

四、解決方案探討

在社會工作理論中,將“有學習機會”歸類爲人類的普遍需要(托爾towle,1965),同時受教育權利的保障程度也通常是檢驗一個國家福利水平高低的重要考慮因素,可見不論是從宏觀還是從微觀角度來看,接受教育都是個體的基本權利,同時也是本質要求。就流動人口子女而言,他們的發展關係到國家的未來,誰能保證,他們之中沒有將來會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出經天緯地般大事業的人才呢?耽誤了他們的適齡學習,我們的代價可能並非僅僅是文盲率不能降到更低那麼簡單。保障外來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權利是我們整個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而我們現在對此問題的認識仍處於一個低層次的階段,這間接導致了與此相關的法制不夠健全,管理上也遠非盡如人意,可以說,改善外來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現狀已經迫在眉睫。所以,僅提出以下幾點以供參考:

1、進一步健全法制並做到“有法必依”;

“法治化是維護社會公正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預測與分析》xx年第2期,總第928期),的確,正是因爲目前的法律和政策中,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具體指導還不夠明朗,可操作性還不夠強,使得很多情況下的處理方法模棱兩可,才致使如上所述的種種問題的產生;當然,除了法制本身不健全的因素以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有法不依”現象也是導致矛盾產生的重要原因。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的是,我們的國家和社會也在竭力完善着這一部分的法制。

目前《義務教育法》的修改正在緊張進行,教育部已經報送國務院審議。正在修改的《義務教育法》草案將着重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等問題。

在今年的上海政協會議提案中,也有不少提案和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的權益切身相關。

以下爲小部分的摘錄:

臺盟市委:關於儘快建立臺商子弟學校的建議

隨着臺商攜家眷赴上海居住比例的上升,需在滬就讀的臺胞子女不斷增加,滿足臺商子女多元化的就讀需求成爲上海完善投資環境、進一步吸引臺資的重要環節。建議:1、請市教委牽頭,邀請市臺辦等相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參與,共同就建立臺商子弟學校問題進行協商,爭取早日形成可行性方案;2、在已有方案基礎上,物色符合條件的企業、單位和個人來推動實施,並儘快向中央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市政協港澳臺僑委員會:在滬港澳臺僑胞子女就讀現狀的調查和建議

目前,港澳臺僑胞子女在滬就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選擇學校的自由度不夠;政府尚未給港澳臺僑胞子女真正的'市民待遇';港澳臺僑胞子女升學考試不理想;臺胞子弟學校尚未建立等。建議:1、市政府建立港澳臺僑胞子女在滬入學和升學問題領導小組或協調小組;2、提供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教育,允許港澳臺僑胞選擇不同類型學校滿足其子女就讀需求;3、儘快編制港澳臺僑胞子女在滬就讀、升學的《就讀指南》或《教育服務指南》;4、徐匯、長寧、閔行和浦東等區可作爲試點區域,研究、制定和落實解決港澳臺僑胞子女就學的政策、措施。

民進市委:關於推進本市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上海義務教育均衡化發展存在以下突出問題:區域之間(包括區縣城鄉和鄉鎮之間)平均教育經費差異過大;學校之間資源配置(包括硬件和軟件資源)的差異過大;同類學校之間校長或教師的工資性收入差異過大,導致人力資源的非理性流動。建議:1、加快編制和出臺上海關於義務教育經費的相關條例;2、建立《上海市中國小建設標準》的修訂機制;3、建立和健全市區、縣兩級政府的分級財政轉移支付制度;4、改革政府的專項教育經費撥款方式,建立科學、透明、公平的專項經費撥款制度。同時,建議建立區縣的教育對口支援制度;把“條子生”納入黨風廉政建設的議事日程;把民工子女簡易學校納入區縣政府的管理職能等。

2、提高全社會對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權利的認識;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流動人口子女既然是我國的合法公民,他們受教育的權利當然不能否定。但就目前而言,仍有許多人未能認識到這一點,甚至很多流動人口子女的父母本身也未能意識到子女所與生俱來的受教育權,從而耽誤了子女的就學。

正如文章前面曾經指出的,流動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來源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所以他們的問題關乎我國的“三農問題”,流動人口子女的文化水平影響了整個農村的文化發展程度。有一種言論是“中國的城市像歐洲,而中國的農村卻像非洲”,我們在爲中國城市的飛速發展而沾沾自喜之時,也痛心地看到中國農村的貧窮,而農村人民文化水平的落後對此應承擔難以推卸的責任。我們鼓勵城市裏的大學生去落後的農村地區支教,旨在幫助農村提升文化水平,加速現代化建設,但一個與之相悖的現象是,那些農村來的流動人口子女近在眼前,就生活在我們的城市裏,生活在我們的周邊,我們卻對他們受教育的現狀視而不見,不充分利用上海先進的教學資源武裝他們的頭腦,豈不是可笑而愚蠢至極?

只有讓全社會都認識到流動人口子女無可置疑的受教育權利以及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對於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大意義,才能使這一社會不公正問題的解決得到實質性的進展。

以上從法制和道德認識層面就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社會不公正問題的解決提出了大方向上的建議,但就具體實施而言,還需要進一步細化,建議措施如下:

1) 審查流動人口子女學校的辦學申請時,尤其重視對校長資格的審覈及培養;

我在對兩校的校長進行訪談時發現,由於學校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學校對內對外大大小小各種事務經常是由校長一人親手操辦的,學校管理的質量往往取決於校長一人的付出。可見,校長對於一所流動人口子女學校而言,作用是不容小覷的。而創辦一所流動人口子女學校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非常有責任心,對學生有豐富的感情、勇於克服困難的人才能擔當起校長的重任。所以,有責任心、關愛學生、勇於面對挑戰應當是一個校長所具備的最基本的一些素質。

因此,教育部門在對此類學校的辦學申請進行審批時,建議針對培養校長的基本素質和品格開設一些基礎課程,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對學員進行考覈,通過考覈以後才能正式批准辦學。

2) 適當放寬借讀條件,儘量降低贊助費用;

前文已經指出,由於苛刻的借讀條件和高額的贊助費用的制約,使許多流動人口子女走不通借讀這條路,雖然本地的正規學校是不能無條件無原則地接受借讀生,也不能取消出贊助費這樣一種借讀形式的,但適當地降低標準與國與民都是沒有損害的,卻能夠培養出更多的人才,何樂而不爲呢?

3) 把現有的流動人口子女學校列入上海的教育管理體系中,規範其發展;

雖然說流動人口子女學校的辦學是要經過教育局審批通過的,並且教育局也經常會對這些學校撥款補貼,然而就目前而言,這些學校仍被排除在上海的教育管理體系之外,這給教育部門對這些學校的統一管理加大了難度,也制約了這些學校自身的進一步發展。若能將其劃入正規的教育管理體系中,相信會更有助於學校的管理,從而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

4)把目前閒置出來的教學資源用於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事業;

目前上海已步入老齡化社會,少年兒童的總數以及佔總人口的比例都逐年下降,這直接造成的後果是,一部分教學資源被閒置起來了。雖然近年來,爲了減少閒置資源所帶來的浪費,許多學校已通過合併、轉讓等方式對資源進行了重新配置,然而在此過程中,仍不可避免有閒置資源的浪費,既然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爲什麼不去充分利用這部分閒置的教學資源來培養更多的人才呢?爲什麼不把它們用於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事業呢?這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除了以上的措施外,一定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是我所未能考慮到的。不過,好的方案只有在得到全社會的共同重視和法律保障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其功能,使這一社會不公正所帶來的危害降到最低。所以,我相信,法治化途徑和提高全民對此問題的認識仍然會是問題解決的宏觀方向。

五、小結

寫到這裏,我的調研工作基本就將告一段落了。雖然爲了此次調研放棄了很多休息的時間,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已經是我的水平所能達到的最好的程度了,不過,其中仍然有很多瑕疵和詬病,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能和大家一起進一步探討。

可以說,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不公正的問題是社會轉型時期萌生出來的一個社會問題,它既然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我們絕對不應該排斥它,而是應該正視它,想辦法解決它。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性不大,要改善它的情況也是異常艱鉅的,我們只有充分認識到這項任務的艱鉅性,才能對將會出現的難題和挫折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從而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難,想辦法爲流動人口子女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還他們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

只有社會的各個羣體都享受到了和諧所帶來的寧靜美好,我們的社會才能稱得上是和諧的,理想中的和諧社會纔有最終實現的可能,而我們是多麼翹首以待着這一天啊,我想,爲了儘早幫助我們國家實現這一理想,我會竭盡我全部的力量,而目前,我所能做的,是好好學習知識,將來回報國家的培育之恩,同時,也經常去幫助那些需要我幫助的流動人口子女學校的學生,讓他們能夠享受到同我們一樣沐浴在陽光下的那一份溫暖。

參考文獻及資料

1、《中國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調查與研究》王滌 經濟科學出版社 xx年5月1日

2、《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研究》劉珍珍 《當代教育論壇》xx年第12期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4、《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5、《聚集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汪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xx年1月

6、《城市中“農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現狀透視》郭彩琴 《學海》,xx年第5期

7、《社會工作概論》顧東輝 上海譯文出版社 xx年7月

8、《預測與分析》xx年第2期,總第928期

9、《流動兒童挑戰城市義務教育》雷萬鵬 《中國育報》xx年9月6日

10、《上海外來民工子女義務教育調研》李蓓蓓 《歷史教學問題》xx年第6期

11、《淺論轉型時期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問題》孫紅玲《教育科學》xx年第1期

12、《論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問題》趙歡君,陶李剛《教育探索》xx年第12期

13、《中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流動人口子女受教育問題》王放《中國青年研究》xx年第9期

14、上海的流動人口

15、《要重視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王佳《中國統計》xx年第2期

16、《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綜述》陳玉雲《教育探索》xx年第2期

17、《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

【第13篇】關於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研究開提報告參考模板

一、課題的提出

二、課題研究組織

(1)專家顧問指導組

何良僕(涼山州教科所理論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

諶業鋒(涼山州教科所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吳大軍(涼山州教科所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訓中心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2)課題實驗小組:

組 長:孫國祥(黨支部書記、國小高級教師)

副組長:吳迎朝(校長、副書記、國小高級教師)

徐開祥(副校長、國小高級教師)

成 員:鄧薇鷗(黨支委員、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虞艾萍(年級組長、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馬聯福(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冉章慧(年級組長、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秦 紅(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李金蓮(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馬永林(班主任、國小一級教師)

劉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教師、國小一級教師)

三、課題實驗目標

1.以鄧小平的教育理論、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和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後進生教育思想爲指導,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爲指針,有的放矢,加強調查研究,發揮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作用,轉變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總結成功的經驗並推廣,促進後進生大面積提高。

四、實驗的思路

1.以轉變學生、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爲主要目標。

通過深入細緻的教育活動,轉變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家長爲主力的作用爲動力。

要求課題組教師積極參予,發揮在實驗中的主導作用。研究學生的需求,以激發學生內因作用。調動學生投入實驗,解決家長認識和責任問題,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聯繫社會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從單親家庭典型學生到普遍的單親家庭學生研究尋找教育規律。雖然都是單親家庭學生,其表現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對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廣,達到實驗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驟

實驗定爲三年(xx年4月-xx年3月)主要分爲三個階段:(在前均爲準備工作)

(1)啓動階段:(xx年4月-xx年9月)

從組、學、訂、訪、建、聯六字上狠抓。即組建課題小組、學習教育理論、擬訂課題報告、調查訪問,摸清情況、建立實驗檔案、聯繫家庭和社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網絡。

(2)實施階段(xx年10月-xx年9月)

按開、定、組、導、調、改、評、結八字上下功夫。即召開開題會、定實驗對象、組成互助組、誘導內因變化、調動家長積極性、改善教育環境、測定有關數據進行分析,評議、評價,進行階段總結。

(3)總結、鞏固階段(xx年9月-xx年3月)按總、彰、善、撰、審、結六字開展結束工作。即全面總結成果、大力表彰先進、完善管理制度、撰寫課題實驗報告、專家評審、召開結題會。

六、實施過程

【第14篇】關於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我們學校現有在崗教師128名,學生1051人,下設5所村小,學生居住在三個鄉鎮26個村。其中,農民工子女127名,來自全國12個省市、自治區,佔全校學生總數的12%;農村留守兒童12名。最近,我們進行了一次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調查。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學校地處近郊農村,6所學校分佈於新城子現代副城周邊。事實上,已成爲大量接納農民工子女的國小。我們學校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體現,不是簡單的城鄉差異,而是本地學生與外地學生間的差異。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更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調查方法

我們採用了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全校所有的農民工子女的問卷和統計資料進行了分析。

三、結果分析

農民工子女實際上包括了兩個羣體,一個是流動兒童,一個是留守兒童。從這樣一個整體的概念出發,這兩個羣體都是我們所要關注的。這兩個羣體之間,從整個變化態勢來講,是動態的,今天的流動兒童可能會成爲明天的留守兒童,今天的留守兒童也可能成爲明天的流動兒童。

(一)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成因

隨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和增加農民收入,加之城市勞動力的缺乏,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日趨突出。

(二)農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問題

1.心理問題突出。文化背景各異、學習方式不同, 農民工子女心理髮展不平衡。農民工子女大多來自經濟條件比較差、物質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偏遠農村,且農民工子女都是從農村的學校直接進入本地,他們和真正的農民並不相同,而是介於城市和農村這兩個羣體之間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以及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的成績較本地孩子差,使農民工子女極易產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強、意志力薄弱、戒備能力強等不良心理。來自本地孩子的歧視,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也讓農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壓力。

2.安全無法保障。流動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穩定,工作變動導致了居住場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動人口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環境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這樣一來,學校和家庭無法建立穩定的聯絡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無法有機結合起來,學生脫離家長監護問題非常突出,而且導致學生的出行安全無法保障。

3.教學內容相異。一般來說, 農民工子女大多是從偏遠農村的學校轉入我校。他們的文化基礎肯差,所採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語教材),不同的教學進度、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環境導致流動兒童在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現了不能適應的現象。主要表現爲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學習熱情,缺乏成就感,情緒不穩定,如忍受性低、孤獨感強等;二是缺乏團體歸屬感,易產生不良情緒如反抗傾向、被壓迫感等。同時, 農民工子女還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偏低、自卑、自閉、壓抑等心理特徵。這些原因導致流動兒童產生厭學態度。

4.家長思想觀念落後。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上的幫助對學生適應性有顯著影響。調查表明,大多數家長對其子女的教育還是非常關注的,但是由於各種客觀原因,家長不能對子女的學習進行有效的輔導。流動人口多半來自經濟、文化較爲落後的農村,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壓力讓他們沒有能力、時間和精力來科學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嚴重脫節,家裏根本沒有讀書學習的氛圍,以致流動兒童在學習心理上也存在一定問題。

(三)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的建議

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解決,不僅是對農民工子女權益的尊重,更關乎國家、社會的長期穩定和長遠發展,因此全社會應一起來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讓所有的農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藍天下一起成長。

1.制度創新問題。我們國家已逐漸加強政府的公共服務,義務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務。國家已經規定了兩個爲主的原則,就是以流入地爲主,公辦學校以政府爲主,這體現了政府公共服務的基本價值,要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的職能和公共服務的能力,以政府爲主,公辦學校爲主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是要改變當前以戶籍人口爲準的教育管理體制。我們管理模式是以戶籍爲主的,要適應流動人口的現實,就要改成以常駐人口爲準,把常駐人口納入地方公共服務的範圍,納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農民工子女教育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也不僅僅是教育制度的創新問題,它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制度的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就教育問題來談教育的制度創新,因爲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只是技術性的問題,不是起決定性的作用,我們當務之急,是有質量的教育公平。我們最重要的還是要經濟制度的改革,要消滅城鄉兩元制度,這個制度不改革,經濟不發展,城鄉的差異造成了農民工子女教育永遠解決不了,爲什麼農民要進城,就是因爲經濟水平的差異,經濟制度的差異,是一個長期的問題。

2.正確認識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首先,教育是“全民教育”,農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權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權利。其次要認識到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民工子女正逐步遞增,搞好農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個克不容緩的問題。這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推動城市建設和發展、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維護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平的客觀需要。農民工子女比較懂事,有良好的自強自立意識,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傾向和與社會對立的不良情緒,他們需要得到健康、積極、向上的教育。總之,農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們的父母也是國家的建設者,政府義不容辭地有爲他們提供教育的責任。

【第15篇】關於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的研究開題報告

《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研究》課題系涼山州教委普教科研資助金項目,也是《四川省民族地區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子課題,由涼山州教科所和西昌市教科培訓中心管理指導,由西昌市第三國小承擔研究。現將該課題研究主要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一、課題的提出

二、課題研究組織

(1)專家顧問指導組

何良僕(涼山州教科所理論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

諶業鋒(涼山州教科所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吳大軍(涼山州教科所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訓中心教研員、中學高級教師)

(2)課題實驗小組:

組 長:孫國祥(黨支部書記、國小高級教師)

副組長:吳迎朝(校長、副書記、國小高級教師)

徐開祥(副校長、國小高級教師)

成 員:鄧薇鷗(黨支委員、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虞艾萍(年級組長、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馬聯福(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冉章慧(年級組長、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秦 紅(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李金蓮(班主任、國小高級教師)

馬永林(班主任、國小一級教師)

劉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教師、國小一級教師)

三、課題實驗目標

1.以鄧小平的教育理論、江總書記《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和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後進生教育思想爲指導,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國小德育工作的意見》爲指針,有的放矢,加強調查研究,發揮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網絡作用,轉變學生的思想,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總結成功的經驗並推廣,促進後進生大面積提高。

四、實驗的思路

1.以轉變學生、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爲主要目標。

通過深入細緻的教育活動,轉變學生,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家長爲主力”的作用爲動力。

要求課題組教師積極參予,發揮在實驗中的主導作用。研究學生的需求,以激發學生內因作用。調動學生投入實驗,解決家長認識和責任問題,採用正確的教育方法,聯繫社會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從單親家庭典型學生到普遍的單親家庭學生研究尋找教育規律。雖然都是單親家庭學生,其表現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對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廣,達到實驗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驟

從“組、學、訂、訪、建、聯”六字上狠抓。即組建課題小組、學習教育理論、擬訂課題報告、調查訪問,摸清情況、建立實驗檔案、聯繫家庭和社會,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網絡。

按“開、定、組、導、調、改、評、結”八字上下功夫。即召開開題會、定實驗對象、組成互助組、誘導內因變化、調動家長積極性、改善教育環境、測定有關數據進行分析,評議、評價,進行階段總結。

總結成果、大力表彰先進、完善管理制度、撰寫課題實驗報告、專家評審、召開結題會。

六、實施過程

2.建立課題研究制度。堅持每月開展集體課題研究一次,每半年對課題研究工作作總結,並按時填寫上報《課題研究報表》,落實課題研究待遇。也要求全校班主任、輔導員支持和協助課題組開展活動。

3.開展對單親家庭學生情況調查。先後開展過三次調查,準確地弄清單親學生的基本情況,先後兩次開展問卷調查。(一次是對全體單親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另一次是對“結對”的幫輔對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摸清其家庭情況。(家庭成員、單親原因、家庭經濟生活狀況、家長的文化程度、職業狀況、休閒活動、教育方式、對子女學習態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況)學生的個性特徵和行爲方式(興趣愛好、有心事向誰說、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級裏心情愉快程度、喜歡什麼、反感什麼)老師教育行爲(你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揚、偶爾表揚、還是批評、較少批評);教師對你的態度(是熱情、一般、很兇還是說不清)老師的家訪(經常來、較少來、主要來告狀還是交流情況);犯錯誤後老師的態度(耐心講道理、向家長告狀、訓斥、罰站);你對家庭有何要求?你對學校有何要求?並建立單親家庭學生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