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面對面”主題調研報告——關於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面對面”主題調研報告——關於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面對面”主題調研報告
——關於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
 
一、融水縣教育事業基本情況
融水縣位於雲貴高原第二和第三階梯結合部的廣西西北部,境內山高路陡,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屬國定少數民族山區貧困縣、區定特困縣。現轄4鎮16鄉、205個村民委,全縣總面積4663.8平方公里,山地面積佔85.46%;耕地面積46.59萬畝,其中水田面積24.2萬畝,人均有田0.52畝。2010年,全縣有普通高中、完全中學、職業中專、教師進修學校各1所,國中2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4所,中心校及村完小207所,教學點297個,幼兒園15所,特殊學校1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558人,職高(中專)生826人;國中生25156人,毛入學率96.21% ;小學生6193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6.93% ;在園(班)幼兒8275人;特殊學校學生102人。全縣教職工6651人,其中公辦教職工5704人,代課教師439人。全縣教師合格率爲:高中92.8%%,國中95.9%,國小98.5%。中國小校舍面積542312m2;圖書總價值767.75萬元,儀器總價值962.5萬元.
二、農民工子女教育遇見的問題及建議
我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由於歷史、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不少農村勞力都外出務工。特別是最近幾年,在“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搞創收”理念的影響下,在一些山區鄉鎮村屯幾乎難找幾個青壯年,留下的大多都是老人兒童。農村勞動力的區域性流動必將產生大量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的父母有條件帶子女到務工地附近學校就讀的畢竟少數,形成“隔代監管”或代管。
調查中發現,在雙親外出的學生中,86%的學生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親人照看,其他由親戚代管,有的學生甚至無人照管。這些兒童缺乏父愛母愛,當然就極有可能性格發展缺失。在對其管理、思想、學習教育方面缺乏應有的照顧和愛護,因此,留守兒童很多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甚至變異滋生蔓延,影響他們自身的健康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隔代監管”中對孩子的教育是養而不教,要麼是溺愛、嬌縱,要麼是粗暴、冷漠,放任自流,從而影響了兒童心理正常發展。
主要發現的問題有:1、學校硬件軟件設施相對落後,極大阻礙了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2、學校師資問題有待提高,極大阻礙了學生接受教育的水平程度;3、農民工子女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心理輔導有待加強;4、沒有一系列對農民工子女制定的優惠政策。
針對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學學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範等問題,應該構建一個政府、社會、家庭、學校“四位一體”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
1、積極發展地方經濟,充分用足自治縣地方政策,努力實現融水“二次創業”、“三個同步”和“經濟轉型”。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加大引導力度、幫助和扶持農民發展生產,發展旅遊業,採取有效措施打開旅遊、產銷市場,吸引外資,促使已經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逐步迴流,使大批的“留守兒童”逐漸成爲“非留守兒童”;此外,政府應加大投資,興建打工子女學校,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與城鎮兒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學校裏,由於孩子們有着相似的經歷,也比較容易喚起他們的自信,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對集體的歸屬感。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兒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讀學生,聘請專職教師理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行管理。
2、各部門共同協作,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在社會層面上,要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加強農村文化體育場所建設,真正爲農村留守兒童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一是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婦聯、教育、關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責任部門要把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工作擺上議事日程,加強對父母和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逐步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各負其責,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體系。二是開展志願者服務活動 。志願者充分利用雙休日、節假日,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給孩子們帶去了溫暖、信心、歡樂,幫助孩子們解決生活、學習、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們的孤獨感,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3、學校要加強培養學生“五自”能力,即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自理習慣;培養學生的自強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培養學生的自護能力。學校不僅要完成校內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同時應有意識地把注意力向留守兒童校外生活延伸,填補他們在校外的生活空間。學校應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學生檔案,跟蹤調查,體現關愛,加強留守兒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養,並增設心理教育教師,積極組織教職工與留守兒童結對幫扶。
4、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學校教育必要的補充和助手,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首要環節。孩子行爲習慣的養成,許多是在小的時候在家庭教育中逐漸養成的,因此,重視家庭中孩子的養成教育,是一項重點任務。不管是父母,還是“代理家長”都應多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給孩子們帶去了溫暖、信心、歡樂,幫助孩子們解決生活、學習、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們的孤獨感,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三、融水縣教育事業存在的問題
㈠全縣實現低標準“普九”,尚須進一步採取措施鞏固和提高,以期順利通過自治區級達標驗收。
1、貧困面大,控制輟學率任務艱鉅;
由於經濟發展滯後,自然條件惡劣,全縣205個村(居)民委中,區定貧困村117個,涉貧人口22.94萬人,造成我縣失學少年兒童較多、學生輟學嚴重的現狀。2004—2005學年度,國小入學率爲98.9%,低於“普九”達標率0.1個百分點;國中毛入學率爲96%,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爲50%,低於達標率10個百分點。國小輟學率爲0.59%,國中輟學率爲3.42%,高於達標率0.42個百分點。據統計,我縣每年約有3500名家庭困難適齡少年兒童在校門外徘徊,給全縣“普九”工作帶來很大壓力。
2、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離上級要求尚遠,必需不斷加大投入;
2010年底全縣共有校舍面積542312m2,危房面積1102 m2,力爭2011年將危房進行維修或重建。
㈡全面推進新課改,教育理念和教師培訓難以適應新形勢需要;
新課程與舊課程最根本的區別在於理念。新課程改革要取得最終成功,關鍵在課程理念與教學行動的轉化上。從理念到實踐之間有一段路要走。目前,我縣新課改尚處於實驗階段,教師培訓也僅限於通識培訓,要在全縣推行新課改,讓教師接受新的課程理念,並進一步提升爲自身素質,顯然更要經過一個艱難的轉化歷程。
㈢普通高中規模和辦學水平有待進一步擴大和提高;
目前我縣高中階段入學率僅52%,高中教學質量雖然逐年有所提高,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還相當大。高中規模過小及辦學水平不高,直接影響到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必須在擴大現有高中招生規模的基礎上增加高中校點,或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高中,力爭“十一五”在校生接近全區平均值。
㈣教育手段現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低。
全縣有26所中學、32所村完小和6所鄉(鎮)中心校受益於義務教育扶貧工程項目、“明天女教師” 項目及廣西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項目的實施,配備了教育衛星地面接收系統,222所農村國小配備了教學光盤播放設備; 7所縣城國小、7所城鎮中學採取與商家合作辦學的方式,裝備了微機教室,開設了信息技術教育課。但從總體看,全縣教育手段現代化和信息化程度僅處於起步階段,主要是教育裝備水平的現狀制約了教育手段現代化和信息化的進程。
㈤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1、學科結構不合理。教職工編制數爲5704,按目前的生源及校點佈局需要,教師可全部到位。但歷史形成的教師專業配備失調,使外語、計算機、藝術、體育類教師缺乏,而語文、數學等學科的教師又編多。因爲編制的原因無法按需要補充緊缺的教師,只能將剩餘的學科老師改任其他專業,特別是將部分國小老師調任國中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質量。
2、縣財政財力有限,教師進修提高無支持。由於我縣教師學歷偏低,亟需進修提高,然而,我縣近年來,財力十分有限,無法拿出經費支持老師參加脫產或函授進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教師隊伍學歷的提高。
3、近年不進新教師,國小教師隊伍將面臨斷層。我縣85年得到自治區的專項指標,有1200名民辦教師轉爲公辦教師,這一批人現在年齡均在40歲以上,知識、年齡都已老化,多數體弱多病,難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但因縣財政困難,2002年以後無法接收安排大中專應屆畢業生,特別是中師生,勢必造成幾年後,國小教師斷層的嚴重局面。
四、融水縣教育事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㈠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強化政府行爲。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切實落實教育的基礎性和先導性地位。一是加強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班子必須定期聽取教育工作彙報,及時爲教育指明方向、排憂解難。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深入調查研究,準確掌握本區域的教育動態,爲政府當好參謀。二是認真貫徹落實《融水苗族自治縣“普九”攻堅實施規劃》,加大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力度,保證教育專項資金按時按量落實到位,努力實現財政對教育的投入達到“三個增長”,確保發展目標對經費的需求。三是出臺有關政策,如在職業教育方面,務必整頓勞動市場,不斷擴大職校規模,充分發揮縣、鄉、村成人技校的作用,以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㈡加強宣傳工作,堅持依法治教。政府及學校要充分利用廣播、電影、電視、板報、牆報等手段,大力宣傳教育法律法規,如《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這些法律法規家喻戶曉;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督政督學工作,確保依法辦學、依法治教。
㈢繼續採取特殊措施,穩步發展民族教育。辦好民族高中班,完善民族中學招生制度,各鄉(鎮)要繼續辦好寄宿制民族班;教育局、民族局、婦聯、團縣委等單位要繼續通力合作,認真總結女童教育經驗,探索融水特色的寄宿制教育和女童教育模式,不斷提高辦學效益。同時繼續積極爭取外援扶持特困學生,降低輟學率;恢復和深化城鄉學校“手拉手”聯誼活動,推動民族教育穩步發展。
㈣強化學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按素質教育的要求建立健全學校各項規章制度,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推行新課改,深入開展教育教學科研活動,採取多種形式辦學,同時加大“職教滲透”實驗力度,努力增強辦學吸引力;強化教師繼續教育及推廣普通話工作,努力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基本功,實行教師資格制,憑資格聘任教師。
㈤建立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評價體系,完善《融水苗族縣素質教育評價方案》,加強督導評估,促進學校認真組織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期達到“兩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