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單位改革的報告多篇

單位改革的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考察報告

關於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考察報告

一、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進度、主要做法

(一)加強領導,確保“事改”有序推進。爲了確保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順利進行,重慶市人事局非常重視市委、市政府兩個層面的領導和督促作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由市長王鴻舉親自擔任。全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原市委書記賀國強同志親自到會指導,並做了重要講話。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每年都要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研究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已召開了六次。“事改”方面的文件有12個是經過市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由組織、人事兩家聯合印發,提高了文件的權威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有4名專職工作人員,3名兼職工作人員,其中常務副主任由市人事局一位助理巡視員擔任,專門負責抓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具體操作。市政府每年給“事改”辦撥付業務經費10萬元,專項用於“事改”工作。同時,重慶市還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作爲“改革深化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了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和每月通報制度,根據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召開各部門主要領導聯席工作會議,協調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每月對各縣、市、區和各行業系統改革進度進行統計和通報。通報直接對縣、市、區及各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對改革力度大,成效顯著的給予記功;對領導不重視,推進步伐遲緩的做不合格處理,單位不得評優,領導個人不得評爲合格以上等次。對於重慶市委辦公廳這樣的單位,由於沒有及時上報改革方案,事業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都敢於直接報到市委書記那裏,上壓態勢明顯,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各縣、市、區和各行業主管部門參與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重慶市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比較重視改革氛圍的營造。具體表現爲:一是改革之前,就組織精幹人員深入各縣、市、區及各行業進行調查摸底,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全市事業單位的性質、人員構成、人員數量、經費來源,做到了底數清、改革思路清,爲全面推進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是層層召開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動員大會,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義、目標、措施及相關政策、規定明瞭於最基層,既不誇大,也不隱瞞,擴大了基層羣衆的知情權,提高了基層羣衆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三是通過新聞媒體,大張旗鼓地宣傳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重慶市非常重視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的輿論造勢效應。改革之初,重慶市各大媒體集中2個月時間,對“事改”工作進行了專題宣傳和報道,大造改革聲勢。改革中,每出臺一項政策、舉行一次工作會議都要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報道,而且還根據“事改”工作的需要,不定期舉行新聞媒體通氣會。尤其是今年,重慶市將所有出臺的政策及“事改問答”56題全部上網,擴大了宣傳,增強了工作透明度,營造了積極的改革氛圍。

(三)抓好試點,穩步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廣,利益格局調整幅度大,社會反響大,稍有不慎就會引發各類矛盾,陷“事改”於被動。重慶市認爲“事改”就是“摸着石頭過河”,宏觀上要積極造勢,取得方方面面的支持,形成改革共識,微觀上要抓好試點,慎重推進。在試點上,重慶市主要抓好了兩個層面的工作。一是縣、市、區層面,二是科研、教育、文化、衛生層面。具體操作中,重慶市先從經濟條件好,推進難度相對較小的縣、市 、區和行業開始試點,一點一滴潛心總結,形成成功經驗後,抓住時機,乘勢而爲,順勢而上,以點帶面,逐步推廣。而且在改革中,重慶市非常重視激勵機制的作用,對工作積極,推進迅速、穩妥,效果明顯的縣、市、區和單位,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大張旗鼓地表彰和宣傳,行政從上面推,媒體從側面促,縣(市)區及各部門改革熱情競相迸發。

二、關於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幾點體會

(一)注重在'領導'層面作文章,發揮'重磅炮彈'的轟擊作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中的老大難問題及一些重要政策的出臺,“事改”辦都是通過市委、市政府這個層面解決的,威力大,效果明顯

【第2篇】關於全市事業單位改革的調查報告

日前,湖北荊門市編辦組成調研專班,圍繞事業單位改革開展了認真調研,全面總結了近幾年改革情況,深入有關縣市區和部分事業單位掌握了第一手資料,對有關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情況如下:

一、全市事業單位現狀

二、近幾年開展事業單位改革情況

(一)全面開展鄉鎮事業單位改革。

2、主要做法。

一是打破減人、減事、減支思維定勢,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鄉鎮事業單位除保留財政所和延伸派駐機構外一律撤銷,人員買斷,整體轉制。其原來承擔的行政管理職能併入政府三辦,公共、公益服務職能由政府承擔,經營性職能走向市場。

二是緊扣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轉變,建立新型農村公益性事業服務體系。按照經營性的服務市場運作,公益性的服務政府承擔的總體思路,採取政府招標出資、公開競選主體、農戶簽單認可、縣鎮共同負責的運作方式,積極探索農村公益性服務新機制。在發展公益性服務事業上形成了三種形式:政府購買形式,公益性服務由政府以合同形式向社會組織購買;定崗招聘制形式,確定公益性服務崗位,人員由縣級主管部門或鄉鎮政府聘用,實行動態管理;派駐形式,由縣級業務主管部門向鄉鎮或區域派駐服務機構和人員。

三是以人爲本,有情操作,破解人員分流難點。堅持無情改革,有情操作,在與改革對象利益攸關的解除勞務關係、養老保險、安置補償等關鍵環節充分照顧羣衆利益。在解除勞務關係過程中,立足規範,嚴格程序。在養老保險上,堅持區別對象,確定標準、簽訂協議、分期繳納的原則,落實全員保險。在安置補償上,實行貨幣補償、存量資產補償、政府兜底補償、分期分批補償等辦法,確保全員補償到位。

(二)穩步推進市縣事業單位改革。

按照試點先行、分步推進地原則,每年選擇部分事業單位開展改革試點,逐步探索總結經驗。改革中,把改善結構、減輕負擔、增強活力作爲落腳點,開展了整合職能、重組機構、整體轉制、人員分流、重新定性等多種形式的改革。

二是改變投入渠道減負。對經營性職能較強的事業單位,或將經費形式由財政撥款改爲自收自支,或整體轉制,既將事業單位推向市場,又有效減輕財政負擔,市直僅 年將146名在編人員退出了財政供養。

三是強化管理促入軌。 在改革的同時加強事業單位監督管理,督促其按規定的業務範圍開展活動,規範其社會行爲。市直對59家長期不具備法人資格、超業務範圍開展活動的事業單位進行了處理。

(三)積極探索事業單位轉企改革。

一是以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改革爲突破口,逐步推進改企轉制。荊門市考慮到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的矛盾比較突出,加上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積累的實踐經驗比較豐富,因此選擇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作爲改革的突破口。從2000年開始,荊門市對22家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進行了改革試點,將原事業單位整體轉製爲企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進行了註冊登記;註銷原事業單位法人資格,收回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證書;收回原事業單位編制851名;將原事業單位844名在職人員由單位人轉爲社會人,解除了人事勞動關係,實行了一次性經濟補償安置。

二是以產權制度改革爲核心,建立多元化社會事業投入機制。荊門市對具備資產出 售條件的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通過國有資產產權置換,將單位資產出 售給內部職工,改製爲股份制企業,儘量實現國有資本整體退出。如原荊門市東寶區物質局、原荊門市東寶區經濟協作辦公室均由事業單位改製爲企業,在職人員也由單位人轉爲企業人,其固定資產以估價方式賣給內部職工,抵扣在職人員欠繳的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住房公積金及兌現的一次性經濟補償金,折爲內部職工入股份額,原事業單位債務一併劃入新成立的荊門市東寶區物質總公司、荊門市東寶區經協總公司。

三是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爲重點,妥善處理職工的人事關係。荊門市在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改企轉制過程中,大體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處理各類人員社會保險關係。改企轉制前的在職人員,實行老人老辦法,繼續享受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待遇標準,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負責發放。改企轉制後進入的人員,實行新人新辦法,執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待遇。全省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實施後,荊門市根據《省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鄉鎮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鄂政發〔〕28號)精神,將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在職人員比照鄉鎮事業單位參加養老保險,實行五年的過渡期,緩解了事業單位與企業養老保險待遇的差別問題。另外,對改企轉制後的原單位在職人員,統一辦理了人事關係解除和勞動合同簽字手續,並給予了一次性經濟補償。

四是以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變現爲主要手段,着力減輕財政負擔。從調查情況看,荊門市將盤活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存量作爲籌措改革資金的主要方式。事業單位改革的成本,首先從改制單位淨資產或資產變現收益(含國有土地和房產)中扣除。如荊門市畜牧良種場將原單位土地以800萬元的價格出 售,變現的資產用於單位改企轉制,繳納職工的養老保險金、基本醫療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兌現一次性經濟補償金,清欠單位債務,不僅做到單位改企轉制平穩過渡,而且沒有增加財政負擔。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二是轉變了政府職能。通過實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一些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和行政執法職能的事業單位轉變爲參照公務員管理單位,將一些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轉變爲企業,將一些從事社會公益活動的事業單位與行政機關脫鉤,成爲獨立的法人實體,基本理清了政事、政企和事企關係,使得政府能夠從直接辦事業的繁瑣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抓好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和監督管理,集中財力投入基礎教育、基本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初步解決了政府職能缺位和越位的問題。

三是職工得到了實惠。一些有技術專長和經營特長的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因受單位職能侷限和個人小富既安思想的束縛,長期過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日子。通過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這部分工作人員終於走出事業單位的序列,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專業技術人才,充分發揮其專長,在各自領域充分施展其才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調查中,這樣的人乏善可陳,如原荊門市畜牧良種場職工黃華等四人,自己出資近百萬元,買下了種豬場經營權,刻苦鑽研豬飼料改良技術和養豬技能,年收入可達三十多萬元。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幾點建議

一是事業單位類別界定模糊。根據中央編辦制定的《關於事業單位分類及相關改革的試點方案》(徵求意見稿)中提出的改革思路,按照事業單位的功能和特點,將事業單位分爲行政類、公益類和經營服務類。但究竟哪些事業單位劃入哪一類,省裏沒有統一的標準,只是原則性地進行了分類。事業單位履行的職能和行政機關還存在政事不分、職責不清,部門之間職能交叉的現象,很難準確界定事業單位類別。這樣容易在具體劃分的單位中不盡一致,導致相同性質的事業單位在不同地方被劃入不同的事業單位類別。

二是行政機構編制總量突破。當前中央和省對行政機構設置和行政編制覈定作了嚴格規定,但按照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要求,把部分行政類事業單位轉爲或成建制併入行政機構,必將突破行政機構設置和行政編制覈定總量。同時,行政類事業單位人員也隨之轉爲行政人員,又將大幅度出現行政人員超編現象。

三是改革成本儲備差異較大。由於行業之間、部門之間特點各異,根據其職能不同,有些單位儲備了一定數量的國有資產,也有一些單位基本上沒有國有資產。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改企轉制要有足夠的改革成本作保障,沒有國有資產的事業單位,其改企轉制工作很難推進。儲備了國有資產的事業單位,也要爲國有資產變現尋找合理的處置方式,如果不充分考慮原事業單位擁有的各類資產,必然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四是配套改革政策接續不上。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關係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大局,涉及事業單位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如果在改革的過程中沒有建立健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人員分流安置等完善的配套政策支持,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社會保障,必然會影響社會穩定大局,致使改革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建議:

1、合理劃分事業單位類型。由於同一種功能的事業活動既可以由政府來進行,也可以由市場來完成,同一事業單位往往從事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功能的事業活動,再加上人們對政府和市場分工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導致同一性質的事業單位被劃入不同類型,從而導致改革政策上的不統一。爲了避免出現上述現象,建議由中央和省在總結各地實際操作經驗和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制定事業單位分類實施細則,對現有分類標準作進一步細化,將一些類型劃分不夠一致的事業單位,統一劃入一種類型。同時,建立規範化的事業單位分類審批程序,避免出現分類過程中事業單位與政府討價還價、隨意確定事業單位類型的行爲。

2、制定統一配套改革政策。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不僅要有縝密的實施方案和細則,而且要有一整套配套的改革政策作保障。改革之前要依法制定配套人事、財政、社會保障等政策文件。一是要研究有關社會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完善工作人員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之間流動時社會保險關係的轉移和銜接辦法,切實解決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後顧之憂;二是要出臺競聘上崗、鼓勵自謀職業、提前退休、一次性經濟補償等人員安置政策,疏通出口,妥善解決好人員分流安置問題。三是建立財政投入、國有資產劃轉等制度,完善財政投入機制,保障改革成本,妥善處理事業單位撤併後的資產和債務問題。

3、變現資產減輕財政壓力。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過程中,做好離退休職工社會保障待遇銜接和分流人員安置工作,妥善處理原事業單位的債務債權關係,需要付出大量改革成本。如果全部通過新增財政預算的方式予以解決,地方財政難以承受,必須在盤活國有資產存量上做文章。在規範國有資產處置程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前提下,允許有條件的地方將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以公開競價的方式出 售變現,或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出租或拍賣經營權,資產處置收益統一上繳財政專戶,主要用於支付事業單位改革各項成本,儘量減少新增財政支出。同時,地方政府還要平衡行業之間、部門之間資產,將單位多餘的資產劃轉一部分到無資產或資產缺口較大的單位,減少地方政府的壓力。

4、因地制宜組織實施改革。近幾年來,事業單位改革基本上是按行業分別推進的,一些地方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進行了整體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實踐探索。但由於省裏沒有出臺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總體方案,各地改革進展程度不一,具體做法也各不相同。下一步必須在充分總結各地改革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按照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新舊政策大體相銜接的原則,研究制定全省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總體方案及各項配套政策,統一事業單位分類標準,統一國有資產處置和改革成本籌措辦法,統一人員分流、社會保障、人事分配、財政投入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5、理順事業單位管理體制。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成後,要進一步理順和完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逐步實行管辦分離,將政府職能部門與事業單位的職能分開,政府職能部門與所屬事業單位脫鉤,政府主管部門不再直接參與事業單位人、財、物的具體管理,只承擔依法對本系統事業單位的行業監管,事業單位集中精力搞好公共服務,從而避免政事不分、職責不清、職能交叉等現象產生,鞏固分類改革成果。改企轉制的單位和職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開展活動,原主管部門不要再插手其經營活動,做到徹底脫鉤。

【第3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考察報告

重慶市地處我國西南地區東北部、長江上游,1997年3月設中央直轄市,現轄14個市轄區、4個縣級市、17個縣、4個自治縣,面積8.23萬平方公里,人口3107萬。現有事業單位2.5萬多個,實有人員達49.5萬多人,覆蓋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農業等各行各業,其人員總量大概相當於黨政機關機構改革人員總量的5倍。其中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約33.4萬人,佔67.5%,且大多數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起步比較早,配套措施相對完善,改革進度較快,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一、重慶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進度、主要做法

1999年天津會議之後,重慶市開始全面啓動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xx年重慶市召開了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動員會議,計劃用5年時間,在xx年底前全部搞完。截止今年8月底,市屬64個部門展開62個,40個縣(市)區展開27個,近20萬人簽訂了聘用合同,佔42.9%。其中有13個部門、7個縣(市)區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聘工作全面完成。在改革中,分流人員達16322人,主要集中在教育系統。通過改革,擴大了事業單位用人自主權和內部收入分配自主權,增強了事業單位活力,極大地調動了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工勤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一)加強領導,確保“事改”有序推進。爲了確保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順利進行,重慶市人事局非常重視市委、市政府兩個層面的領導和督促作用。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由市長王鴻舉親自擔任。全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會議,原市委書記賀國強同志親自到會指導,並做了重要講話。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每年都要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研究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目前已召開了六次。“事改”方面的文件有12個是經過市委常委會和政府常務會議研究通過,由組織、人事兩家聯合印發,提高了文件的權威性。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有4名專職工作人員,3名兼職工作人員,其中常務副主任由市人事局一位助理巡視員擔任,專門負責抓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具體操作。市政府每年給“事改”辦撥付業務經費10萬元,專項用於“事改”工作。同時,重慶市還將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作爲“改革深化年”的重要工作之一,建立了聯席工作會議制度和每月通報制度,根據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召開各部門主要領導聯席工作會議,協調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市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每月對各縣、市、區和各行業系統改革進度進行統計和通報。通報直接對縣、市、區及各行業主管部門領導。對改革力度大,成效顯著的給予記功;對領導不重視,推進步伐遲緩的做不合格處理,單位不得評優,領導個人不得評爲合格以上等次。對於重慶市委辦公廳這樣的單位,由於沒有及時上報改革方案,事業單位領導小組辦公室都敢於直接報到市委書記那裏,上壓態勢明顯,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各縣、市、區和各行業主管部門參與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4篇】國產局對行政事業單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調研報告

我市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從開始,幾年來,緊緊圍繞提高資產管理效能,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這個中心,積極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新體制、新機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隨着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現有的體制和機制已不能很好的適應新形勢的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思路,用更加開放的思維,更加有效的機制,更加有力的工作把國有資產經營好,把國有資產管理這篇文章做大。

一、我市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設立專司機構,明確職能定位。市政府發文成立了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以下簡稱國產局),正縣級事業機構,掛靠市財政局,由市財政局副局長兼任國產局局長。市國產局編制12人,內設綜合、產權管理、資產評價三個科室,從而明確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主體。市國產局作爲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專司機構,按照統一政策、分級管理的原則,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工作進行宏觀管理;對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實施監督管理。同時,在職能定位上,將其定位在延伸財政職能上,資產管理工作緊緊圍繞財政中心工作來進行。

(二)推動資產的整合。在保證行政事業單位正常運轉的前提下,對資產優化整合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提高資產使用效益的主要方面。市本級先後啓動了行政中心、建設大廈、文化藝術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等重點資產整合項目。通過這些資產整合項目的實施,既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機關辦公條件,又整合了大量的閒置房地產,從而激活存量資產,實現保值提效。通過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拓寬了財政收入渠道,增加了地方可用財力,實現了資產管理和資金管理的有效結合。近幾年,通過統一管理國有產權,對國有資產統一整合運營,全市累計實現國有資產收入5億多元,

(三)改革國有資產的配置模式。在全市初步建立了資產構建預算制度。資產購建預算是從源頭上管理資產“進口”的主要環節,是規範資產配置,實現資產配置科學性、均等性、計劃性的重要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是部門預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產構建預算從制度層面可以有效解決在資產配置上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失衡性,減少了盲目配置、重複配置,節約了財政資金,是“模式”一個重要亮點,在全國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會議上交流推廣。

(四)實行產權集中管理。市政府授權市國產局對市級行政事業單位的產權集中統一管理,將原來市級各行政事業單位的《房屋所有權證》、《國有土地使用證》集中收繳到市國產局,由市國產局代表市政府擁有市級所有行政事業單位全部國有資產的產權並對所管資產行使產權管理、收益管理和財務管理權,對單位辦公用房實行餘缺調劑,徹底杜絕和防止因所有權不明而引發的各種國有資產流失現象。產權變更後各佔有使用國有資產的行政事業單位只有資產使用權,沒有資產處置權,有效的解決了資產分散管理中存在的隨意處置國有資產的問題。

二、改革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我市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在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改革深化中遭遇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目標定位。我市的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當初是以資源整合爲切入點的,是以保值提效爲目標的,是在整合置換中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產效益,增加財政收入。因此我們的工作重心在整合置換上,市政府還就此下發了三年整合規劃。儘管規劃中提出了宜租則租、宜處置則處置,宜開發則開發的運營思路,但作爲運營主體的資產開發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從目前的情況看把目標僅僅定位在整合上是不能把資產這篇文章做大的,必須把目標定位在經營上,通過有效的經營,把文章做大。

(二)體制束縛。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所有權屬政府,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是政府授權管理市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的一個行政機關,不具備投融資資格,也不具備經營開發資格。由於缺乏一個對資產有效經營的平臺,因此無法對資產開展有效的經營。因此要適應新形勢,把資產經營這篇文章做大,就必須搭建一個公司化的經營平臺,實現對資產的有效經營。

(三)思想解放不夠。這幾年改革過程中我們也一直思考如何有效的利用好國有資產,也考慮到開發經營,但由於擔心不符合國家對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要求和規定,擔心過度商業化,會增大政府風險,因而,讓猶豫禁錮了我們的思路,捆住了我們的手腳,制約了我們的工作。

三、深化我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

(一)、我市資產基本狀況

根據資產清查結果表明,截止12月31日,全市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總額48.5億元。其中,行政資產總額14.4億元,事業資產總額34.1億元。市本級資產總額10.8億元,行政資產2.4億元,事業資產8.4億元。

按可經營資產情況看,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擁有土地5361畝,其中城市規劃區內畝,規劃區外3347畝;房屋105萬平方米。按目前我市房地產市內工廠行情測算,市本級的可用資產總值約爲28億元。

資產經營的基本思路金融危機爆發後,擴大內需保增長的任務十分繁重,特別是我們以投資帶動爲主要特徵的增長方式,在突破發展中保增長的任務更重、壓力更大,對資金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充分運用所擁有的資產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調整工作思路,轉變工作重心,把把工作重心由過去的以整合爲重點,轉向以全面經營爲重點;把運營方式由以置換爲重點轉向開發、轉讓、出租並舉,有形資產、無形資產、資源性資產經營並重的軌道上來。對於目前具備通過轉讓、開發、出租進行直接經營的房地產可直接開展經營,對於目前不具備直接經營條件的房地產,可通過房地產抵押融資的方式,實行買地開發滾動經營,或者以直接投資的方式進行資產經營,使所有的房地產都能夠成爲政府可經營的資本。實現真正盤活國有資產,實現資產資本化,實現資產效益最大化,實現資產經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經過有效運營,力爭五年內爲市本級建設融資3--5億元,全市實現國有資產收益10億元以上,其中市本級5億元以上。

(三)加快體制轉變,構建經營平臺

調整管理體制,構建經營平臺,是實現資產資本化,對資產進行有效經營的基礎。因此,我們建議成立市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將市本級的行政事業資產整體打包,以劃撥過戶、授權經營或參股等形式注入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同時將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更名爲“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實行市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與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由市公共資產管理局行使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職能。由市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行使管資產的經營、開發、融資、投資職能。使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具有投融資、經營開發、物業管理三個資產經營平臺的功能,其運行目標爲:

投融資平臺

打造成我市繼城投公司之外的又一重要融資平臺,利用國有資產,以抵押擔保的形式,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等方式,吸引各種社會資金進入重點建設領域。具體可以採取以下方式:

一是抵押貸款。以國有資產整合爲基礎,在充分進行風險評估的基礎上,以資產作抵押,加強同國家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形成以銀行貸款爲基礎,其他金融機構資金爲補充的信貸融資格局,爲政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融資服務。

二是發行企業債券。政府授權發行企業債券,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用於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財政實施擔保並承擔債券利息。遼寧鐵嶺投資債的成功發行就爲我們很好的借鑑。8月21日發行的“鐵嶺投資債”發行總額6億元,票面利率爲8.35%,期限7年,在全國銀行間市場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同時發行,發行當日全部售完。鐵嶺市委、市政府創新政府投融資體制機制,本着“資源資產化、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的發展思路,在整合運營政府社會公共資源和國有資產的基礎上,搭建起市場化投融資平臺,成立鐵嶺公共資產投資運營有限公司,“鐵嶺投資債”就是通過鐵嶺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發行,以沈鐵工業走廊開發基金償還。同時,鐵嶺市政府承諾:若沈鐵工業走廊開發基金存在償債缺口,將安排其他財政收入進行償還。

三是開展股權合作。對於關乎全市經濟佈局和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競爭性領域項目,資產投資運營公司代表市政府和市財政(國資)局作爲出資人,用市場化方式對此類項目的市屬國有股權進行管理,依照《公司法》行使股東權利,履行股東義務。

四是啓動民間借貸。對項目不大、有營利的項目可鼓勵幹部職工入股,募集項目發展資金。但此方式籌集資金量少,風險大。

五是積極發展多元化融資體制。特許經營權是政府重要的無形資產,因此在項目建設上可運用“建設—經營—轉讓”的方式,即bot模式進行融資。它是指政府和項目發起人簽訂特許權轉讓的協議,由項目發起人組織成立的項目公司承擔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設計、建設、運營和維護的任務,同時,在規定的特許期內,擁有該項目的所有權並收取費用,用來償還項目的債務,並獲得預期的投資回報。在特許期結束後,項目將無償移交給政府。利用這種形式,對於我市自有資金匱乏,但同時具有機遇優勢、項目優勢的實際情況,可以以此引進資金,擴展籌資渠道,增加籌資規模,切實解決建設資金供需之間的矛盾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可操作性。

經營開發平臺

按照宜開發則開發、宜處置則處置、宜出租則出租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現有資產,繼續促進資源優化整合,加快開發經營,擴大投資範圍,實現資產增值。經營開發平臺主要職能爲:

一是資產經營的載體和主體,負責資產開發、轉讓、出租等經營業務。

二是負責對原政府部門投資舉辦的經濟實體進行整合,並對其實行集約化、集團化、規模化經營,充分發揮資產的規模效益。

三是進行自主開發。對增值潛力大,開發價值高的項目,實行自主開發,以實現國有資產收益最大化。對有的資產可按照開發--轉讓(出租)的方式進行經營,對有的資產可按照抵押--融資--收購(徵地)--開發--轉讓(出租)的方式進行經營。

四是夯實公司職責。按年度簽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書,通過規範資產運營,建立國有資產補償機制,向財政上交國有資產收益、按期收繳國有資產佔用費、土地出租收益金和利潤等手段,保證國有資產安全完整的運行,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物業管理平臺

一是爲行政事業提供統一規範的物業服務,維持辦公資產的簡單再生產(資產維護),節約財政支出。

二是公平參與物業市場競爭和經營。

需要配套的政策

一是成立市公共資產運營投資公司,並將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更名爲“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兩套機構合署辦公,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二是按照產權集中管理的要求將市級行政事業資產全部更名過戶在市公共資產管理局名下,免收更名過戶的相關費用。以劃撥過戶、授權經營等形式將市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注入公共資產投資運營公司。

三是按公司法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確保公司業務的有效、有序開展。

【第5篇】對行政事業單位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調研報告

我市的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改革從開始,幾年來,緊緊圍繞提高資產管理效能,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這個中心,積極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在市場經濟新形勢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工作的新體制、新機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隨着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環境的變化,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現有的體制和機制已不能很好的適應新形勢的需求,這

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調整思路,用更加開放的思維,更加有效的機制,更加有力的工作把國有資產經營好,把國有資產管理這篇文章做大。

一、我市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基本做法

(一)設立專司機構,明確職能定位。市政府發文成立了市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局(以下簡稱國產局),正縣級事業機構,掛靠市財政局,由市財政局副局長兼任國產局局長。市國產局編制12人,內設綜合、產權管理、資產評價三個科室,從而明確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管理主體。市國產局作爲管理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專司機構,按照統一政策、分級管理的原則,對全市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工作進行宏觀管理;對市本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實施監督管理。同時,在職能定位上,將其定位在延伸財政職能上,資產管理工作緊緊圍繞財政中心工作來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