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唐代詩人柳宗元簡介精品多篇

唐代詩人柳宗元簡介精品多篇

柳宗元 篇一

柳宗元故鄉河東的山川美景,名聞天下,讓看過的讀書人流連忘返。柳宗元自己也爲河東壯美山河所吸引,他懷念故土的'心情,日益強烈。柳宗元在《送獨孤申叔侍親往河東序》說自己常常翹足提起衣服,“奮懷舊都”,久久向家鄉的方向望着。可據《柳集》和史料看,他一生都沒回過祖地。古時人喜用祖居地和官職等稱謂人,所以後人稱柳宗元爲柳河東;因他後來貶任在柳州,又稱柳柳州。柳宗元痛恨當時的門閥士族,從不以族望自傲。可他仍爲“先君之道”和“世德廉孝”而自豪,並因此影響他一生的行爲舉止。這些我們在柳宗元回顧先祖往事的文字裏都看得很清楚。

柳宗元生平簡介 篇二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爲“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

籍貫之謎 篇三

大文豪柳宗元到底是哪裏人?他是“河東人”(河東即今山西省運城市)這點爲學界共識,至於具體爲河東地區哪裏人卻長期衆說紛紜,莫衷一是。2013年,運城市名專家張號立在查閱了當地各縣市地方誌並實地考察後得出準確結論:“柳宗元爲運城市永濟(縣級)市虞鄉鎮人。”至此,柳宗元籍貫之爭終於塵埃落定,“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大家有了自己確切的家鄉。

張號立在考證時態度十分嚴謹,他曾在永濟虞鄉鎮學習工作過兩年,還曾去過柳家墳塋看過柳家先祖墓碑。他先後查閱了柳宗元本人寫的《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清代的《虞鄉縣誌》等可靠文獻,指出:

①柳宗元在《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文中,談到他的父親(柳鎮,曾任殿中侍御史)時說:“唐貞元十二年十二月庚寅,葬我殿中侍御史河東柳公於萬年縣(在今西安市)之少陵原。公諱某字某,邑居虞鄉。”

②清光緒年間《虞鄉縣誌》:“柳子厚堡,在縣北二里劉家營南,頹垣尚存。今呼爲城廂……唐柳子厚先塋,在縣北陽朝村東南有數大冢,今其地猶稱柳家墺。”

因此,柳宗元的故鄉準確的來說,是今天的運城(地級)市永濟(縣級)市虞鄉鎮。

至於曾有資料稱柳宗元爲”解人“、”運城縣人“、”解州鎮人“等說法,張號立也從河東演變史入手解釋了這些說法的來源和妥當程度。

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冊《運城地區志》第83頁載,北魏時期,河東郡轄北解(臨猗縣西南)、南解(永濟虞鄉)、安定(今解州鎮一帶)等五縣。這裏的北解、南解就是歷史上的“解樑”(其中包括解州),這個時期“解”的外延遠大於當前“解州鎮”的外延。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說柳宗元是“解人”。1994年三聯書店《運城市(鹽湖區前身縣級市)志》第5頁載“秦置郡縣,安邑爲河東郡治所,解樑屬之。西漢安邑爲河東郡首縣,始置解縣。北魏、西魏(時期),解縣先後更名安定、南解、綏化、虞鄉。”從此注知,在秦時,柳宗元的故鄉河東郡管轄過解樑,在北魏、西魏(時期),解縣叫過南解、虞鄉幾個名字。說他是“解人”情通理順。

再說柳宗元“今山西運城縣”人,亦有據可查。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冊《運城地區志》第86頁載,1954年7月,虞鄉縣和解縣合併爲解虞縣,1959年又撤掉解虞縣劃歸新設的運城縣,這是柳宗元爲“運城縣人”說法的原因。

至於說柳宗元是“運城縣解州鎮人”,屬於誤解。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冊《運城地區志》P84載,唐朝時期,河中府(河東郡)管轄河東(永濟西)、解(運城解州)、虞鄉(永濟虞鄉)等11縣。按北魏時期區劃建制,柳宗元故居在“南解”,也叫“南解樑”,亦即秦時的“解樑”。這是人們說他爲解人的歷史依據。有些不知真情的人就按北魏時期及秦時區劃建制的說法(即柳宗元爲解人),把唐朝時的柳宗元誤說爲“解人”,因爲唐朝時“解”主管現今“解州鎮”,進而又誤說是“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其實他是唐時河中府(河東郡)虞鄉人,並非唐時河東解人。概括說他是唐河東人是可以的。

1994年三聯書店《運城市志》第8頁載,1960年之前,解州是歷史上解州的治所和解縣、解虞縣政府所在地,名叫解縣城。《鹽湖區新志》:“解州1945年駐閻錫山第七行政專員公署,1947年4月26日解放,設解縣民主縣政府。1954年7月1日與虞鄉縣合併爲解虞縣,縣政府駐解州。1958年合併於運城縣,設前進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爲解州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爲撤縣設市的需要,分出五龍峪鄉政府成立解州辦事處。1997年4月,撤辦建鎮,成立解州鎮人民政府。2001年撤鄉並鎮後,車盤鄉、常平鄉、五龍峪鄉、解州鎮組成新的解州鎮。”

從上述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前根本不存在“解州鎮”。解州鎮建置後,也根本沒有與柳宗元故居永濟市虞鄉鎮在區劃方面發生過聯繫,至於《辭海》和《唐詩鑑賞辭典》分別在1980年和1983年注柳宗元是“解州鎮人”這些情況,均屬對河東演變史的誤解,應糾正爲”山西永濟市虞鄉鎮人““。

作者簡介 篇四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唐代河東郡(今山西運城永濟)人,祖上世代爲官,七世祖柳慶爲北魏侍中,封濟陰公。世人稱之爲“柳河東”、“河東先生”。是我國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爲“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唐宋八大家”,爲唐宋八大家之二。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鬱,自成一路。最爲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閒適之作。

柳宗元寓言故事 篇五

【永某氏之鼠】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異甚。以爲己生歲直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禁僮勿擊鼠。倉廩庖廚,悉以恣鼠不問。由是鼠相告,皆來某氏,飽食而無禍。某氏室無完器,椸無完衣,飲食大率鼠之餘也。晝累累與人兼行,夜則竊齧鬥暴,其聲萬狀,不可以寢,終不厭。

數歲,某氏徙居他州。後人來居,鼠爲態如故。其人曰:“是陰類惡物也,盜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貓,闔門,撤瓦,灌穴,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棄之隱處,臭數月乃已。

嗚呼!彼以其飽食無禍爲可恆也哉!

翻譯:

湖南省永州市有一家的主人,特別畏懼犯忌日。他認爲他出生的那一年是子(鼠)年,老鼠就是子年的神,因此非常愛護老鼠,家裏不許養貓養狗,禁止僕人擊打老鼠;家裏的倉庫、廚房,全任憑老鼠放縱災禍不管,恣意橫行。

於是老鼠們就相互轉告,(別的地方的老鼠)也都來到他家裏,大吃大喝卻沒有任何災禍。這個人家裏沒有一樣完整的東西,衣櫃裏沒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凡是吃的喝的東西,大都是老鼠吃剩下的。大白天,老鼠成羣結隊和人在一起活動,到了夜晚,啃東西,咬東西,打打鬧鬧,發出的聲音千奇百怪,鬧得人睡不成覺,而他始終不感到討厭。

過了幾年,這個人搬到別的州去了。後來搬進來另外一家人,但老鼠依舊鬧得還像過去一樣兇猛,認爲這家人還跟以前的那家人一樣。新搬來的人看見了說:"這些應該生活在陰暗地方的壞東西,偷竊打鬧得尤其厲害,是怎樣到達這樣的地步呢?"便借來了五六隻貓,關閉上大門,撤除磚瓦用水澆灌老鼠洞,僱用僕人到處搜尋追捕,殺死的老鼠堆得跟山丘一樣,老鼠的屍體被扔在偏僻的地方,臭味好幾個月後才散去。

哎!你們認爲這樣吃飽喝足並且沒有災害的日子是可以永恆持久的嗎!

柳宗元的父親母親 篇六

柳宗元受父母的影響很大。柳宗元父親柳鎮一生多在軍旅和府縣做一些地位不高的小官,死前爲侍御史。由於長年接觸社會現實,他洞達世務,激進用世。與一般士人儒生不同,他爲人剛正不阿,不畏權暴,加之能詩善文,在當時有很高的聲望和影響。

柳鎮的事蹟,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裏都作記述。這裏我們挑幾件事說一下。天寶末年,因遭遇戰亂,柳鎮攜藏書帶着家人到離家不遠的王屋山隱居。當時隨行的有子侄一大羣人。後來,又“舉族”逃到吳地。其間一羣老小,“無以爲食”,柳鎮只好獨自一人騎驢到處向人求食。空閒時,他給子侄和柳宗元講《春秋左氏》和《易王氏》,臉上總是帶着快樂的微笑,從不把憂愁表露出來。安史之亂平定後,柳鎮獻書朝廷,被授左衛率府兵曹參軍,又被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聘爲節度推官,“專掌書奏”,並進大理評事。

柳鎮在做晉州錄事參軍時,因議事直來直去,不爲刺史所容。晉州刺史是郭子儀的部將,一介武夫,“酣嗜殺戮”,手下官吏沒人敢與他爭論。而柳鎮“獨抗以理”。當有人無故將被打死時,他用身體抵擋鞭子和棍棒。氣得刺史怒投桌几折斷牀蓆,但他也不屈服。後來柳鎮調長安主簿,又任太常博士。爲生計着想,他曾請求去做宣城令。柳鎮在殿中侍御史任上,審理陝虢觀察使盧嶽遺產案時,主持公道,抗拒宰相竇參,被貶夔(kuí)州司馬。三年後,竇參獲罪,柳鎮復爲侍御史。柳鎮這樣做,他說是爲警世,讓爲相者不敢持威以爲所欲爲,爲長者不敢懷私以夾雜私利。德宗專給他作制書說:“守正爲心,疾惡不懼。”

貞元九年(公元794年),柳宗元考中進士,朝廷審查有無“朝士”作弊時,當德宗聽說柳宗元是“抗奸臣竇參”柳鎮的兒子時,說:我知道柳鎮不會爲他兒子做這樣的事。柳鎮爲人朝野盡知,“名聞於天下”。

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出身范陽大戶人家。“七歲,通《毛詩》及劉氏《列女傳》”。柳宗元父親曾說;“吾所讀舊史及諸子書,夫人聞而盡知”沒有遺漏的。盧氏精熟詩書,在戰亂家無書時教柳宗元古賦十四首。柳鎮長年在外爲官,柳母待族人,“敬之如臣事君”,“慈之如母畜子”,“友之如兄弟”。災患時,缺食物,她寧肯自己不吃,也不讓孩子餓着。柳宗元遭貶時,年近七旬的盧氏隨之赴永州,身處惡劣的困境,她不露憂色,細心地照料着柳宗元,並不時地寬慰兒子,“明者不悼往事”,這是說聰明的人不要爲過去的事悲傷和煩惱。而她自己卻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寬厚的心懷和深沉的母愛溫暖着柳宗元。

柳宗元本家從兄弟很多,相互間都非常友善,他在遭貶時,宗直、宗一等人一直陪侍在他身邊,至死也沒離舍,其情誼之深可以想見。柳宗元有兩個姐姐但命運都很悲慘,年紀輕輕,三十幾歲就勞累成疾死去。兩人嫁的都是大姓人家。柳家講究孝道,其“仁孝”遠近聞名。當時的大戶人家,宗親往往都住在一起,不但尊長多,上下關係也雜亂,爲人妻者是很辛苦的。大姐因成月憂勞,常常一個人哭泣不吃飯。二姐從早到晚,整日勞作,侍婆家“必敬必親”。

柳宗元和兩個姐夫的關係也非常親密。大姐夫崔簡,貞元五年中進士第,先是在軍中任職。崔氏以文章傳家,崔簡文章寫得好。柳宗元說:他的學問,曾得到崔簡的指教,受益匪淺。崔簡“博知古今事”,“善謀畫”。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死,劉闢自稱留後,不久反叛。崔簡曾勸節度使嚴礪早做防備,嚴礪依崔簡的計謀行事,屢破劉闢叛軍,爲平叛做出貢獻。後來崔簡出任連州、永州刺史。可永州刺史還未到任就被人誣告貶到驩州(在今越南境內)。雖經幼弟訴訟朝廷冤情得雪,可他卻含冤死在貶地。崔簡比柳宗元大十歲,時年僅五十歲。

更不幸地是兩個兒子處道和守訥從貶地扶柩過海時,遇風暴也被淹死。柳宗元這時被貶在永州,他暫時草葬崔簡。崔簡死後,柳宗元獨撐起外甥的教養之責。他特別喜歡大外甥女柳媛,說她像大姐:“惠明貞淑,仁愛孝友。……三歲知讓,五歲知戒,七歲能女事,善筆札,讀書通古今。”柳媛閒暇時彈絃樂吟詩如其母,可不幸早早就病亡。

二姐夫裴瑾,是貞元三年中進士,爲參京兆軍事,金州刺史,還做過萬年縣令。他樂於助人,有請則應,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凡人有難,必出財力相救,聞名長安城。裴瑾爲人性情開朗,善交結。他不輕視同僚和下屬,待人一視同仁,不論出身微賤的還是地位高的都喜歡他。裴瑾喜好下圍棋,懂音樂,飲酒甚少,“終生不以酒氣加人”。他白天交際酬應,“夜讀書考禮”,研究整理典籍,深受周圍人賞識。後因爲人直率被人讒言遭貶,染瘧疾而亡。柳宗元和姐夫之間,一爲篤友,一爲密親,他文中流露的真情,讓我們今人讀後也爲之感動。

柳宗元人物簡介 篇七

柳宗元(773819),字予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以下是柳宗元人物簡介,請考生學習。

貞元九年(793)中進士第,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十七年任藍田縣尉,十九年爲監察御史裏行(見習御史)。二十一年正月,順宗(李誦)即位,柳宗元積極協同王叔文等人進行政治改革,時爲禮部員外郎。改革觸犯了保守官僚、宦官、藩鎮的利益,遭到反對,不到八個月就以失敗告終。九月,王叔文等革新人物受到迫害,柳宗元始貶爲邵州剌史,十一月又被加貶爲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司馬。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才奉召至京師,三月又出爲柳州刺史。他在柳州頗有政績,四年後死在那裏。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時期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和韓愈尊儒學、力斥佛、老不同,他尊儒學(最看重《春秋》,主張取聖人大中之道以爲理),卻統合佛、道之長而棄其短,並認爲韓愈闢佛是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送僧浩初序》)。他能從勢的發展來看待社會歷史的進化,能從安民的角度來談論吏治之道,這些在當時都是有進步意義的。

柳宗元的古文理論比較完備,重要的有三點。一是認爲文章要表現正確的思想內容,要能爲時所用。他講文者以明道,並要以輔時及物爲道,且一再中言: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諭而已。二是主張文章的內容、形式要統一起來,二者不能有所偏廢。他既反對無乎內而飾乎外,也反對有乎內而不飾乎外。三是強調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養和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他說大都文以行爲本,在先誠其中,又講作文切不町出以輕心、怠心、昏氣、矜氣。此外,他對古代文化遺產並不一概否定,而是主張參用其長,既吸收可取的思想資料,也利用各種文體(包括駢文、辭賦)的藝術形式。柳宗元這些觀點對當列的青年習作者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他雖不像韓愈那樣公開和一些青年建立師生關係,但受他指教的人卻相當多。他在長安,每日登門求教者幾十人,到了南方,不少人還從千里以外到永州向他求教。柳宗元熱心幫助他們,或口講指畫,或用函授方法解決疑難,大大推動了古文運動的發展。

當然,柳宗元對古文運動的最大貢獻,是他創作的許多優秀的古文。這些優秀作品大都產生在他被貶以後。原因是長期謫居南方,使他對社會弊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形同囚犯的憂患生活使得他悲憤填胸,抑鬱難平。再加上他這時有意識地研究了先秦兩漢的古文,便使他有可能寫出好的作品。總的看,柳文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而又言暢而意美,顯出俊傑廉悍、詞氣峻厲或幽鬱隱微、峭麗精潔的審美特徵。韓愈說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即含蓄不露,見《詩人玉屑》引《漫齋語錄》),劉熙載言柳文如奇峯異嶂,層見疊出,都說明它們具有內、外兼善的特點。他的論說文雄辯滔滔,凌厲峭折,大小政論無不筆鋒犀利,論證精確。他的傳記文善於刻劃人物性格,有的是學習《史記》、《漢書》中人物傳記的表現手法,有的則是自有創造。比如他的《梓人傳》、《宋清傳》,明顯地吸取了唐傳奇的特點,但又不是純傳奇。作者善於借立傳來闡發道理。柳宗元是第一個使寓言成爲獨立文學形式的作家。他的寓言多以人、禽獸、草木的小故事爲題材,有的反映作者的政治見解,有的宣揚人生哲理,寓意深遠。山水遊記是柳宗元對古代散文最出色的貢獻,它們不但再現了南方自然山水的美,還寫出了作者感情的微妙變化。這種借寫被遺棄的山水以吐胸中之氣的做法,把古代山水遊記的寫作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柳文中還有不少騷賦,它們從風格到體制都受到屈賦的影響,在唐人中是不多見的。總之,柳文衆體兼備,無論記山水、狀人物、談文章、議論政事、闡述哲理,皆能形容盡致,辯析入微,真是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

柳宗元有詩一百四十餘首。其詩雅淡味深,和陶淵明、王維、韋應物並稱。蘇軾說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評韓柳詩》)。又說詩到李、杜以後,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稱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書黃予思詩集後》)。

劉禹錫曾爲柳宗元編《河東先生集》三十卷,原奉已佚,現存宋人輯本多種。今人吳文治等參校衆本,編有《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兩卷,另有外集補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