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李白《望廬山瀑布》原文及鑑賞(多篇)

李白《望廬山瀑布》原文及鑑賞(多篇)

《望廬山瀑布》古詩 篇一

望廬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譯文

香爐峯在陽光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瀑布好似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爲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註釋1.香爐:指香爐峯。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煙雲。孟浩然《彭蠡湖中望廬山》:“香爐初上日,瀑布噴成虹。”“日照”二句:一作“廬山上與星斗連,日照香爐生紫煙”。

2、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前川:一作“長川”。川:河流,這裏指瀑布。

3、直:筆直。三千尺:形容山高。這裏是誇張說法,不是實指。

4、疑:懷疑。銀河:古人指銀河系構成帶狀星羣。九天:一作“半天”。古人認爲天有九重,九天是天最高層,九重天,即天空最高處。此句極言瀑布落差之大。

賞析

這是作者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景色,反映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似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景象寫活了。此句爲瀑布設置了雄奇背景,也爲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似一條巨大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河流上。“掛”字化動爲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瀑布。

詩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高峻。

這樣寫作者覺得還沒把瀑布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與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確是狀物寫景與抒情範例。

《望廬山瀑布》詩意 篇二

香爐峯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

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爲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賞析: 篇三

白居易晚年辭去刑部侍郎的官職,賦閒東都,做《琴茶》一詩,表達了詩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觀點。

首聯寫自己天性開朗,曠達灑脫,與官場中的風氣相悖,故寄身官場屢受排擠。

“拋官”即辭官,退隱之後無早朝之擾,儘可春眠;年事已高,再無爲搏功名而讀詩書之累,更覺逍遙自在。次聯極寫賦閒後的愜意之狀。

三聯起句寫琴,《淥水》古琴曲,爲詩人之所愛。詩人精通音律,曾有《聽彈古淥水》詩云:“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欲識漫流意,爲聽疏泛聲。西窗竹陽下,竟日有餘清。”可知詩人提此曲是爲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寫茶,“故舊”老朋友、舊相識。“蒙山”指蒙山茶,產於雅州名山縣(今屬四川),蒙頂山區,相傳西漢年間,吳理真禪師親手在蒙頂上清峯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飲之可成地仙。詩人舉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

但詩人畢竟是標準的儒家子弟,他的辭官亦並非完全出自本心,看到唐王朝日益加劇的矛盾,各種弊端的呈現,他的忠君愛國之心無法掩飾,故此在尾聯他仍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感嘆和欲展宏圖的期望。“窮通行止”,這裏的“窮”指報國無路,“通”指才華得施,“行”指政見得用,“止”指壯志難酬。樂天的《江南謫居十韻》“壯志徒許國,薄命不如人。才展凌雲志,俄成出水鱗。葵枝猶向日,蓬斷即辭春……行藏與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這句詩的最好註釋。末句表達了詩人想返回長安爲國效力的願望,但詩人至終亦未能再進西京,令人感嘆。

李白《望廬山瀑布》原文翻譯賞析 篇四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詩,全詩緊扣題目中的“望”字,都以廬山的香爐峯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都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爲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賞析 篇五

長堤逶迤,水色碧明,東風鼓帆,桃花逐波。這首寫於宴席上的七絕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調清麗明快的水彩畫。然而,它的主題卻是“離愁”。

春天萬象復甦,生機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卻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詩人從首句起就試着撩撥讀者聯想的心絃,一個“綠”字點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詩人一片惜別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間小溝),詩人擴大視野,寓情於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喚起人們聯想。那夾着田畝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條細長的飄帶,緩緩匯入漳河,一起向遠方流去,一望無際的碧野顯得非常柔和協調。然而眼前美景卻激起詩人的無限憂思,春水猶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詩人卻不能與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遺憾,想到好景不長,盛筵難再,一縷縷愁思油然而起。由於移情的作用,讀者不由自主地和詩人的心緒貼近了。三、四句,詩人一下子從視覺轉到聽覺和想象上。儘管添愁助恨的棹聲緊緊催促,還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一齊載到船上,船兒就會漸漸過“重”,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啊!詩人以“莫聽”這樣勸慰的口吻,將許多難以言傳的情感蘊含於內,情致委婉動人。詩中以“溪淺”反襯離愁之深,以桃花隨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詩人的傷感。至此,通篇沒有一個“愁”字,讀者卻已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充分領略詩人的滿腹愁緒了。

這首匠心獨運的小詩含蓄蘊藉。詩人從“看到的”、“聽到的”,最終寫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訴說離愁,令人讀之卻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啓迪人思,耐人玩味。

《望廬山瀑布》譯文及賞析 篇六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註釋

1.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國的風景區。

2.香爐:即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因形似香爐且山上經常籠罩着雲煙而得名。

3.掛前川:掛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傳說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層。

名家點評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然餘謂太白前篇古詩云:“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磊落清壯,語簡而意盡,優於絕句多矣。

宋代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二:徐凝《瀑布》詩云:“千古猶疑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或謂樂天有賽不得之語,獨未見李白詩耳。李白《望廬山瀑布》詩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故東坡雲:“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以餘觀之,銀河一派,猶涉比類,未若白前篇雲:“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鑿空道出,爲可喜也。

元代韋居安《梅磵詩話》:李太白《廬山瀑布》詩有“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空”二句“語簡意足,優於絕句,真古今絕唱”,“非歷覽此景,不足以見詩之妙”。……有“疑是銀河落九天”句,東坡嘗稱美之。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劉雲:奇夐不復可道。又云:以爲銀河,猶未免俗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蘇軾曰:僕初入廬山,有陳令舉《廬山記》見示者,且行且讀,見其中有徐凝和李白詩,不覺失笑。開元寺主求詩,爲作一絕,雲:“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爲徐凝洗惡詩。”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非身歷其境者不能道。

《望廬山瀑布》意境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高高的香爐峯,瀰漫着淡淡的雲煙,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真像一座頂天的大香爐,焚燒着,冒着冉冉上升的紫煙;遠遠看去,氣勢壯闊的瀑布好像一條大河豎掛在香爐峯的絕壁上。〕

第一層,緊扣題目,交代瀑布的位置,正面點出瀑布。

香爐峯,爲廬山七峯之一,高聳入雲,孤峯獨秀,狀似香爐。詩人憑藉豐富的想象,取“香爐峯”前二字入詩,格外精妙:一方面暗點了題目,交代了瀑布的所在處;一方面給香爐峯蒙上了一層神祕的色彩。一座頂天立地的大香爐,冒着嫋嫋“紫煙”,簡直要燒到天宮仙界裏去了,令人遐想。“香爐”喚出“紫煙”,“香爐”的高大,“紫煙”的升騰,使香爐峯愈加神奇了。句中的“生”字,使“紫煙”源源不斷地上升,而整個的香爐峯也在時隱時現飄飄忽忽的“紫煙”中動起來。“生”承“日照”,“日照”爲“紫”之源,全句盡是動態的描寫。作者是把香爐峯放進天地間的大景觀中“望”的,可見詩人胸懷的博大。詩的開篇就寫出了香爐峯峭拔雄奇直入雲端的高大形象,具有非凡的氣勢,這爲後文寫瀑布提供了自然條件。

“遙看”扣題中的“望”字,把題目明點了出來。“遙看”,遠遠地看,但“遙”不僅含遠的意思,從“掛流三百丈,噴壑數十里”詩句中,可以想見瀑布洶涌澎湃的氣勢,和撼山嶽吞谷壑的氣概,可知“遙”既寫遠景,又襯托出瀑布的壯闊氣勢。“瀑布”承“香爐”,“香爐”爲“瀑布”提供了一個高遠闊大的背景。“香爐”高聳雲天,可見瀑布來勢之大,遠遠看去宛若掛在香爐峯巔依壁而下的大河。“掛”字的意味更耐人咀嚼,“掛”即“豎”,讓大河豎掛起來流,而且是豎掛在香爐峯的絕壁上。試想,其狀態其氣勢滿可驚天動地的。“掛”字,使全句呈現出一種宏偉的景象。“掛”爲靜態。但“掛”中藏動,而且動得很有氣魄,使“瀑布掛前川”的視覺形象逼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首句“香爐”“紫煙”是靜景,一個“生”字,成了動態景觀;次句的“瀑布”本是動景,一個“掛”字,則成了靜態景觀,可見詩人藝術技法的精妙。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香爐峯上的瀑布,從三千多尺的高處直瀉而下,簡直令人懷疑是天上的銀河落到人間來了。〕

第二層,寫瀑布懸掛之高,水流之長。

形容“流”用“飛”,極言水流凌空而瀉的壯觀氣勢。形容“下”用“直”,極言山勢的陡峭挺拔。“飛流直下”,是對上句“掛”的具體化形象化的描繪。“掛”是遠看,“飛流直下”是近觀。“飛”“直”,極言“流”“下”的湍急迅猛。“飛”和“直”字把香爐峯瀑布的形象寫活,氣勢寫絕。“三千尺”,極言“飛流”的高長。“三千尺”又緊扣上聯的“掛”,加之“三千尺”和“前川”相映合,可見詩人在構思上,無不緊緊地圍繞着“瀑布”這個主體展開。

詩的前三句,無論是從立意上看,還是從結構上推敲,都是句句相聯,字字相通,層層相扣,步步深入的。首句雖未直寫瀑布,也是準備寫瀑布,否則“瀑布”便無處着落;二、三句:“遙看——掛——。飛——直——三千尺”,對瀑布的描寫可謂氣勢貫通,一氣呵成。詩人揮毫馳騁,運用誇張的手法,形象生動的'語言,濃彩重抹,發揮了豐富的想象,使瀑布的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疑”是詩眼,是對詩的意境深化的關鍵一字。“三千尺”,自然是詩人的想象,誇張的描寫。由於香爐峯的高峻秀美,瀑布的磅礴壯觀,詩人在驚歎“壯哉造化功”之際,自然想到宇宙中的茫茫銀河了。“銀河”,是宇宙中的一個星系,由於星羣密集而白光閃爍,宛若河流。詩人將香爐峯上的瀑布與天上的銀河聯繫起來,實在是奇特而又大膽的想象,使人倍感親切。“落”字,極言流勢急驟迅猛,似閃電橫空,使境界更高遠。“九天”,極言天之高,與首句照應。“紫煙”昇天外,而瀑布卻從天外來,收到了逆向反襯的藝術效果。這樣,首尾呼應自然。通過以上分析,可從中概括出詩的思路脈絡:自然景觀——浪漫的想象——誇張的手法——典型化的再現,達到了如此高超的藝術境界,產生了巨大的藝術魅力,成爲千古之絕唱。

【望廬山瀑布綜述】

詩人熱情讚美了廬山瀑布的雄奇壯觀,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

詩人以“香爐生紫煙”的奇特想象,以“直下三千尺”的誇張,以“銀河落九天”的兼有誇張的比喻,描繪出了瀑布從香爐峯巔傾瀉而下的雄偉氣勢,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

首句不直寫瀑布而先寫香爐峯,採用映襯手法,借這形如香爐、經日光照射而云蒸霞蔚、紫煙繚繞的高大山峯,爲壯美的瀑布製造闊大而神奇的背景。次句“遙看”,既關合詩題之“望”,又補足首句文意,引出以下兩句,使得詩句簡潔凝鍊,有力地突出了瀑布這一主要景觀。瀑布自“前川”奔瀉而下,近看自然極有動感;然而詩人卻在“遙看”,着一“掛”字,便化動爲靜,使得整個瀑流如玉簾垂空,又如白練高懸。這種景象,正是“遙看”的結果,如果近在咫尺,翹首仰視,便斷難獲得這種感覺。

第三句由靜轉動,極寫瀑布懸空飛注、勢不可當的氣勢。“流”而謂之“飛”,“飛流”而曰“直下”,“直下”竟達“三千尺”,則山之高、瀑之急、流之長、力之大,皆不須費詞而已躍然紙上。然而,此句雖奇,尚屬寫實範圍;到了末句,則純屬心理感受。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揉合在一起,使得景物描寫帶上了濃郁的神奇色彩,達到了更高的境界:“疑是銀河落九天。”這是何等雄奇壯美的景象!以天上的銀河比擬飛懸的瀑布,以銀河從九天的猛然瀉落比擬瀑流從高山之巔的直下,真是想落天外!這樣一來,不僅所寫景象及其氣勢都已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而且貼切的比喻使得誇大之景在更高的程度上傳達了原景的神韻,從而既給人以力的震撼,又給人以美的感染;既給人留下了獨特、逼真的深刻印象,又給人造成了馳騁想象的廣闊空間;同時,一個“疑”字,更令人於景物欣賞之中見出詩人驚奇而又讚歎的神態,獲得實、虛交融,景、情合一的藝術感受。無怪乎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對此詩擊節稱賞,作出了“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戲徐凝瀑布詩》)的高度評價。

《望廬山瀑布》古詩提要及詩中地名

古詩提要:

《望廬山瀑布》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一首七言絕句。詩中緊扣題目中的“望”字,以廬山的香爐峯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宋蘇軾以此爲古今詠瀑布之最佳詩篇,有詩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詞。”(《戲徐凝瀑布詩》)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句,空中落筆,直撮瀑布之神,兼傳“望”字之理,驚心動魄,爲傳誦人口之名句。

詩中地名: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山、南障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李白《廬山謠寄盧竺御虛舟》有“廬山秀出南鬥傍,屏風九疊雲錦張”、“好爲廬山謠,興與廬山發”。《別東林寺僧》有“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望廬山五老峯》有“廬山東南五老峯,青天削出金芙蓉”。《爲宋中丞自薦表》雲:“避地廬山”。另有《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卻之廣陵立馬贈別》、《贈王判官時餘歸隱居廬山屏風疊》、《望廬山瀑布》、《廬山東林寺夜懷》、《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秋於敬亭送從侄耑遊廬山序》。

香爐:指香爐烽,廬山山峯名,因其形狀象香爐,峯頂常煙霧繚繞,故名。廬山有四香爐峯:一在東林寺南,曰北香爐峯。一在秀峯寺後,曰南香爐峯。一在吳障嶺東,曰小香爐峯。另還有在凌霄峯西南原太平寺後的一座山峯,也曰香爐峯。李白詩寫香爐峯爲秀峯寺後的南香爐峯。李白《望廬山瀑布》(其一)有“日照香爐生紫煙,遙望瀑布掛前川”。《望廬山瀑布》(其二)有“西登香爐峯,南見瀑布水”。《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有“僕臥香爐頂,餐霞漱瑤泉”。《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有“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下尋陽城泛彭蠡寄黃判官》有“石鏡掛遙月,香爐滅彩虹”。《留別金陵諸公》有“香爐紫煙滅,瀑布落太清”。

趙匡胤詠初日古詩原文及賞析 篇七

宴詞

唐:王之渙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賞析 篇八

《望廬山瀑布水》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的兩首詩,一爲五言古詩,一爲七言絕句。這兩首詩,緊扣題目中的“望”字,都以廬山的香爐峯入筆描寫廬山瀑布之景,都用“掛”字突出瀑布如珠簾垂空,以高度誇張的藝術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其中第二首七絕歷來廣爲傳誦。其前兩句描繪了廬山瀑布的奇偉景象,既有朦朧美,又有雄壯美;後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和氣勢,可謂字字珠璣。

這是詩人李白五十歲左右隱居廬山時寫的一首風景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瀑布雄奇壯麗的景色,反映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

首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香爐”是指廬山的香爐峯。此峯在廬山西北,形狀尖圓,像座香爐。由於瀑布飛瀉,水氣蒸騰而上,在麗日照耀下,彷彿有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升起了團團紫煙。一個“生”字把煙雲冉冉上升的景象寫活了。此句爲瀑布設置了雄奇的背景,也爲下文直接描寫瀑布渲染了氣氛。

次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遙看瀑布”四字照應了題目《望廬山瀑布》。“掛前川” 是說瀑布像一條巨大的白練從懸崖直掛到前面的河流上。“掛”字化動爲靜,維紗維肖地寫出遙望中的瀑布。

詩的前兩句從大處着筆,概寫望中全景:山頂紫煙繚繞,山間白練懸掛,山下激流奔騰,構成一幅絢麗壯美的圖景。

第三句“飛流直下三千尺”是從近處細緻地描寫瀑布。“飛流”表現瀑布凌空而出,噴涌飛瀉。“直下”既寫出巖壁的陡峭,又寫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極力誇張,寫山的高峻。

這樣寫詩人覺得還沒把瀑布的雄奇氣勢表現得淋漓盡致,於是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說這“飛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懷疑是銀河從九天傾瀉下來。一個“疑”,用得空靈活潑,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這首詩極其成功地運用了比喻、誇張和想象,構思奇特,語言生動形象、洗煉明快。蘇東坡十分讚賞這首詩,說“帝遣銀河一脈垂,古來唯有謫仙詞”。“謫仙”就是李白。《望廬山瀑布》的確是狀物寫景和抒情的範例。

賞析: 篇九

這是一首色彩浪漫、氣勢豪放的寫景詩,詩人描繪了一幅景象壯觀的“廬山飛瀑圖“。掩卷遐想,人們不禁恍然領悟;此“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瀑布,豈非詩仙狂放不羈,豪邁恢宏之氣慨於藝術領域中之寫照乎?

李白(701-762)當然是大家公認的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天才詩人之一,大多數人認爲他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祖籍隴西(今甘肅),一說生於中亞,但少年時即生活在蜀地,壯年漫(轉載標記。)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離開了,後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 他的詩,想象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的確無人能及。北宋初年,人們發現《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和《憶秦娥》“秦娥夢斷秦樓月”兩詞,又尊他爲詞的始祖。有人懷疑那是後人所託,至今聚訟紛紜。其實,李白的樂府詩,當時已被之管絃,就是詞的濫觴了。至於歷來被稱爲“百代詞曲之祖”的這兩首詞,格調高絕,氣象闊大,如果不屬於李白,又算作誰的作品爲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