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望廬山瀑布》原文翻譯及註釋多篇

《望廬山瀑布》原文翻譯及註釋多篇

賞析 篇一

長堤逶迤,水色碧明,東風鼓帆,桃花逐波。這首寫於宴席上的七絕所展示的,正是一幅色調清麗明快的水彩畫。然而,它的主題卻是“離愁”。

春天萬象復甦,生機盎然,可是人看到的卻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詩人從首句起就試着撩撥讀者聯想的心絃,一個“綠”字點明“春水”特色,也暗示了詩人一片惜別深情。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畎音quǎn,田間小溝),詩人擴大視野,寓情於景,以景抒情,仍以春景喚起人們聯想。那夾着田畝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條細長的飄帶,緩緩匯入漳河,一起向遠方流去,一望無際的碧野顯得非常柔和協調。然而眼前美景卻激起詩人的無限憂思,春水猶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詩人卻不能與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遺憾,想到好景不長,盛筵難再,一縷縷愁思油然而起。由於移情的作用,讀者不由自主地和詩人的心緒貼近了。三、四句,詩人一下子從視覺轉到聽覺和想象上。儘管添愁助恨的棹聲緊緊催促,還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一齊載到船上,船兒就會漸漸過“重”,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啊!詩人以“莫聽”這樣勸慰的口吻,將許多難以言傳的情感蘊含於內,情致委婉動人。詩中以“溪淺”反襯離愁之深,以桃花隨溪水漂流的景色寄寓詩人的傷感。至此,通篇沒有一個“愁”字,讀者卻已通過詩中描繪的畫面,充分領略詩人的滿腹愁緒了。

這首匠心獨運的小詩含蓄蘊藉。詩人從“看到的”、“聽到的”,最終寫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訴說離愁,令人讀之卻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啓迪人思,耐人玩味。

鑑賞 篇二

楊湜《古今詞話》雲:“少遊《畫堂春》‘雨餘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善於狀景物。至於‘香篆暗消鸞鳳,畫屏縈繞瀟湘’二句,便含蓄無限思量意思,此其有感而作也。”至於因何有感,從詞中所寫,美人生活規律顛倒,白天紅窗穩睡,夜裏枕畔難安的情狀,顯然是描寫女子思人難眠、春情難耐的情思。

詞一開始“東風”二句,爲春睡渲染氣氛,寫東風吹拂柳條,春日漸長,雨後斜陽映照芳草,正是人困春睡時光。接着“杏花”兩句,枝頭的杏花零落入泥,燕子銜沾花的泥土築巢,猶自散發着微微的香氣。由景而人,美人面對花落春去之景,青春難再,自然無心紅妝,不得不陷於春困矣。這兩句與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句頗有相似之處,但寫得更爲雋永。王國維《人間詞話附錄》說:“溫飛卿《菩薩蠻》‘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少遊之‘雨餘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雖自此脫胎,而實有出藍之妙”。

詞的下片寫女子枕畔難眠所見到的景象。“寶篆”二句寫她長時間失眠,直到篆香銷盡,不眠的原因,是因所思念的人在瀟湘所致。“寶篆”,蓋今之盤香。秦觀《減字木蘭花》曾有“斷盡金爐小篆香”句。“雲鎖”,指屏風上所畫的雲霧瀟湘圖,雲鎖,則迷不可見。詞的歇拍“夜寒”二句,具體描寫夜深寒氣襲人,女子無法再進入甜蜜的夢鄉,只有思前想後,輾轉反側。

望廬山瀑布 篇三

唐·李白

原文: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其 篇四

【整體賞析】

這兩首詩體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絕,內容也有部分重複。第二首詩流傳很廣,曾被選入國小語文教科書。

第一首詩是五言古詩。此詩共換四次韻,前八句爲一韻;中間八句每四句各一韻;末六句爲一韻。詩意也可按韻分爲四層。前三層基本上是摹寫瀑布的壯觀奇姿,屬景語;只有末一層言志抒懷,屬情語。前三層也各有重點。

第一層八句,其實是平鋪直敘。開頭二句,詩人先點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掛流”二句。運用誇張手法描寫瀑布的縱橫之勢。“欻如”二句,寫瀑布來勢之迅猛如天際白虹,即上面“噴壑數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驚”二句,則又是“掛流三百丈”一句的註腳。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絕中乃以二十八字複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體實景,已從從正面寫完。

第二層四句全是虛寫。“仰觀”句繳足題面的“望”字;而所謂的“勢轉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讚語,並無足奇。奇在“海風”二句全從作者幻覺而出,以烘托手法來刻畫瀑布的雄奇壯偉。詩人說這從天而降的瀑布連海上颶風也吹它不斷,假如時值皓月當天,則照在瀑布上便成爲一片空明,與月光渾融爲一。有此二句,則上文的“雄”“壯”二字就不是概念化的了。這四句用透過一層的寫法以傳瀑布之神,用筆雖虛,卻使瀑布更爲形象化了。

第三層四句寫得很細,卻是從側面即從上下四旁來勾勒刻畫。“空中”二句寫水珠在空中四濺,沖洗左右的山壁。“青”字下得十分斟酌。一是說瀑布沖刷石壁,愈洗愈淨,顯得愈加青蒼可愛;二是說山壁之所以“青”,正緣久爲瀑布所浸潤,石上可能生長了苔蘚一類的植物。“飛珠”句寫瀑布在日光中飛散,故如輕霞;“流沫”句寫瀑布在穹石上掠滾而下,故著一“沸”字以形容其翻騰之狀。這四句是寫瀑布之動態,而以附近諸物之光彩色澤映襯之,由深寫其神而細寫其形,然後瀑布之形神備矣。

第四層六句抒寫詩人的志趣和願望,亦非泛說。非“名山”不能得見此奇景,故先言“樂名山”;“對之心益閒”者,面對瀑布乃愈覺內心寧靜悠閒也。“無論”二句一開一合,先縱後擒。意謂服瓊液以求仙畢竟是遙遠的事情;但在山中遇到奇景,足以盪滌塵俗,這倒是比較現實的。然後歸結到隱居遁世,詩人說這本爲自己夙願;果真能永辭人間,久居林泉之地,固所願也。收束得自然平易。

五言古詩講究興寄,直抒胸臆,質樸真切,氣象渾成。詩人的感情起伏與詩的節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於樂府和歌行,常以他橫空出世,駿馬絕塵的非凡才力,將樂府、歌行作爲表達他飛騰的想象,縱橫的才思,不羈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適的藝術形式,這些詩寫得神識超邁,飄然而來,忽然而去,不屑於雕章琢句,亦不勞勞於鏤心刻骨,自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這首五古《望廬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廬山瀑布寫得壯美闊大。

詩人寄情于山水,從“西登香爐峯”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寫景,而最後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風吹不斷,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說明詩人尋求的是一種“閒”情,也體現李白的飄逸之風。在廬山美景之下,詩人借景直抒胸臆,語言質樸真切,但仍能感染讀者。第一首雖是古詩,其中卻有不少對仗。古今讀者多謂此首不如第二首絕句寫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詩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韋居安等。

第二首詩是七言絕句。詩中的香爐,即第一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其峯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峯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爲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着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爲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詩說,“壯哉造化功!”正是這“造化”才能將這巨物“掛”起來,所以這“掛”字也包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讚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

“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爲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爲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峯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爲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裏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峯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雲冉冉上升、嫋嫋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侷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無怪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鑑賞家。

五言古詩因篇幅無限制,所以詩人任意揮灑,寫“海風”,寫“江月”,寫“穹石”,寫得大起大落,大開大闔,轉折如意,揮灑自如,一氣呵成。七言絕句因篇幅較小,詩人用誇張的比喻把景物升騰到更高的境界,達到寫瀑布的極致,極爲誇張,但又清新自然,淺顯生動,同時具有動盪開闊的氣勢,飛動流走的章法,跳躍騰挪,縱橫捭闔,亦有歌行的氣勢和特點。

兩首詩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寫廬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在廬山秀麗的山水之中,更顯詩人標名之靈氣。其想象豐富,奇思縱橫,氣勢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騰,又自然清新,似雲捲風清,其詩歌的審美特徵是自然美、率真美和無拘無束的自由美。這兩首詩歌都具有這樣的審美特徵。

賞析: 篇五

《詠初日》詩是趙匡胤在靈山寺門前詠的。此詩一氣呵成,詩意質樸而又粗獷,境界開闊而又壯觀。首二句寫一輪紅日噴薄欲出,赫赫炎炎,勢盛光豔。“光赫赫”,“如火發”,形如口語,把太陽初升時的壯麗景象描繪得活龍活現。後二句,詩人以紅日初升自況,以羣星、殘月比喻當時的各個割據勢力,並以紅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徵自己剷平割據、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志之作。所以陳巖肖讚歎說:“混一之志,先形於言,規模宏遠矣。”

註釋: 篇六

⑴兀兀:性格高標而不和於俗。

⑵陶陶(yǎoyǎo):和樂貌,《詩經·國風·王風·君子陽陽》:“君子陶陶。”

《望廬山瀑布》賞析 篇七

這首詩是七言絕句。此詩中的香爐,即第一首詩開頭提到的香爐峯,“在廬山西北,其峯尖圓,煙雲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樂史《太平寰宇記》)。可是,到了詩人李白的筆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頂天立地的香爐,冉冉地升起了團團白煙,縹緲於青山藍天之間,在紅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雲霞。這不僅把香爐峯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爲不尋常的瀑布創造了不尋常的背景。接着詩人才把視線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前四字是點題。“掛前川”,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條巨大的白練高掛于山川之間。“掛”字很妙,它化動爲靜,惟妙惟肖地表現出傾瀉的瀑布在“遙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詩說,“壯哉造化功!”正是這“造化”才能將這巨物“掛”起來,所以這“掛”字也包含着詩人對大自然的神奇偉力的讚頌。第三句又極寫瀑布的`動態。“飛流直下三千尺”,一筆揮灑,字字鏗鏘有力。“飛”字,把瀑布噴涌而出的景象描繪得極爲生動;“直下”,既寫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見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勢不可擋之狀如在眼前。然而,詩人猶嫌未足,接着又寫上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驚人魂魄。“疑是”值得細味,詩人明明說得恍恍惚惚,而讀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覺得只有這樣寫,才更爲生動、逼真,其奧妙就在於詩人前面的描寫中已經孕育了這一形象。巍巍香爐峯藏在雲煙霧靄之中,遙望瀑布就如從雲端飛流直下,臨空而落,這就自然地聯想到像是一條銀河從天而降。可見,“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比喻,雖是奇特,但在詩中並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在形象的刻畫中自然地生髮出來的。它誇張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從而振起全篇,使得整個形象變得更爲豐富多彩,雄奇瑰麗,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給人以想象的餘地,顯示出李白那種“萬里一瀉,末勢猶壯”的藝術風格。

宋人魏慶之說:“七言詩第五字要響。……所謂響者,致力處也。”(《詩人玉屑》)這個看法在這首詩裏似乎特別有說服力。比如一個“生”字,不僅把香爐峯寫“活”了,也隱隱地把山間的煙雲冉冉上升、嫋嫋浮游的景象表現出來了。“掛”字前面已經提到了,那個“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畫出高空突兀、巨流傾瀉的磅礴氣勢。很難設想換掉這三個字,這首詩將會變成什麼樣子。

中唐詩人徐凝也寫了一首《廬山瀑布》。詩云:“虛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暫息。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場景雖也不小,但還是給人侷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轉來轉去都是瀑布,瀑布,顯得很實,很板,雖是小詩,卻頗有點大賦的氣味。比起李白那種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靈,相去實在甚遠。蘇軾說:“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唯有謫仙詞。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戲徐凝瀑布詩》)話雖不無過激之處,然其基本傾向還是正確的,表現了蘇軾不僅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也是一位頗有見地的鑑賞家。

第一首五古因篇幅無限制,所以詩人任意揮灑,寫“海風”,寫“江月”,寫“穹石”,寫得大起大落,大開大闔,轉折如意,揮灑自如,一氣呵成。第二首七絕因篇幅較小,詩人用誇張的比喻把景物升騰到更高的境界,達到寫瀑布的極致,極爲誇張,但又清新自然,淺顯生動,同時具有動盪開闊的氣勢,飛動流走的章法,跳躍騰挪,縱橫捭闔,亦有歌行的氣勢和特點。

兩首詩都是李白之作,同是寫廬山瀑布之景,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在廬山秀麗的山水之中,更顯詩人標名之靈氣。其想象豐富,奇思縱橫,氣勢恢宏,感情奔放,似江河奔騰,又自然清新,似雲捲風清,其詩歌的審美特徵是自然美、率真美和無拘無束的自由美。這兩首詩歌都具有這樣的審美特徵。

註釋 篇八

1、春水:(1)。春天的河水。《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 黃武 元年,遷左將軍” 裴松之 注引 晉 張勃 《吳錄》:“及春水生, 潘璋 等作水城於上流。” 唐 杜甫 《遣意》詩之一:“一徑野花落,孤村春水生。” 元 楊維楨 《雨後雲林圖》詩:“浮雲載山山欲行,橋頭雨餘春水生。”(2)。喻女子明亮的眼睛。 唐 崔珏 《有贈》詩:“兩臉夭桃從鏡發,一眸春水照人寒。”(3)。指帝王春季遊獵。《金史·輿服志下》:“其從春水之服則多鶻捕鵝,雜花卉之飾。”《續資治通鑑·宋孝宗淳熙十四年》:“朕今歲春水所過州縣,其小官多幹事,蓋朕嘗有賞擢,故皆勉力。”

2、悠悠:飄動的樣子。 羌笛悠悠雪滿地。——宋· 范仲淹《漁家傲》

3、畎:quǎn 畎,水小流也。象形。古文從田,川聲。篆文從田,犬聲。——《說文》

4、漳河:漳河是現在安陽和邯鄲的分界線,衛河支流。位於中國河北省、河南省之間。源出晉東南山地,有清漳河與濁漳河兩源。清漳河大部流行於太行山區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區,泥沙較少,水較清。濁漳河流經山西黃土地區,水色渾濁。兩源在河北省西南邊境的合漳村匯合後稱漳河。向東流至館陶入衛河。長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積(至蔡小莊)1.82 萬平方千米。1960~1969年在上游林縣(今林州市)境內建有紅旗渠水利工程。

5、棹:zhào ◎ 划船的一種工具,形狀和槳差不多。◎ 划船:“或命巾車,或~孤舟”。◎ 船:~夫(船家)。歸~。

6、不勝:受不住,承擔不了。勝:承受,經得起。 刑人如恐不勝。——《史記·項羽本紀》 驢不勝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賞析: 篇九

白居易晚年辭去刑部侍郎的官職,賦閒東都,做《琴茶》一詩,表達了詩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觀點。

首聯寫自己天性開朗,曠達灑脫,與官場中的風氣相悖,故寄身官場屢受排擠。

“拋官”即辭官,退隱之後無早朝之擾,儘可春眠;年事已高,再無爲搏功名而讀詩書之累,更覺逍遙自在。次聯極寫賦閒後的愜意之狀。

三聯起句寫琴,《淥水》古琴曲,爲詩人之所愛。詩人精通音律,曾有《聽彈古淥水》詩云:“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欲識漫流意,爲聽疏泛聲。西窗竹陽下,竟日有餘清。”可知詩人提此曲是爲了表明平和心境;次句寫茶,“故舊”老朋友、舊相識。“蒙山”指蒙山茶,產於雅州名山縣(今屬四川),蒙頂山區,相傳西漢年間,吳理真禪師親手在蒙頂上清峯甘露寺植仙茶七株,飲之可成地仙。詩人舉此茶,以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

但詩人畢竟是標準的儒家子弟,他的辭官亦並非完全出自本心,看到唐王朝日益加劇的矛盾,各種弊端的呈現,他的忠君愛國之心無法掩飾,故此在尾聯他仍表達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感嘆和欲展宏圖的期望。“窮通行止”,這裏的“窮”指報國無路,“通”指才華得施,“行”指政見得用,“止”指壯志難酬。樂天的《江南謫居十韻》“壯志徒許國,薄命不如人。才展凌雲志,俄成出水鱗。葵枝猶向日,蓬斷即辭春……行藏與通塞,一切任陶均”正是這句詩的最好註釋。末句表達了詩人想返回長安爲國效力的願望,但詩人至終亦未能再進西京,令人感嘆。

賞析: 篇十

詞中吟詠的油燈結花爲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古來題詠燈花的作品也層出不窮,但張林的這首詞卻能不落俗套,新穎別緻,讀來饒有情味。

上片刻畫燈花,連用五個比喻,淋漓盡致地描繪了燈花在不斷變化中呈現出的千種姿態、萬種風情。

“白玉枝頭,忽看蓓蕾,金粟珠垂。”白玉枝,指白色的燈芯草。前兩句說,燈蕊在不經意間結花,它最初如花蕾般含苞待放。“金粟”,桂花的別名,這裏形容燈花。韓愈《詠燈花同侯十一》雲:“黃裏排金粟,釵頭綴玉蟲。”此種比喻在燈花描寫上用得是最爲普遍,本詞是以它來描摹燈花初結成時的形狀。下面三句,句句比喻,形容燈花的三種不同景象。“半顆安榴,一枝杏,五色薔薇”。安榴,即石榴。石榴來自西域的安國,由張騫出使時帶回,故又名安石榴。燈花越結越老,形狀不斷變化,它先是碎小如桂花,繼而大如繡球般的石榴,再變成鮮豔濃的杏花,最後變得如薔薇花般色彩絢爛斑駁。“半顆”、“一枝”、“五色”,這三個數量詞,從小到大,依次遞增,既寫出了燈花的變化過程,將其各種姿態刻畫地生動形象。

上片可說是用實筆摹繪燈花由初綻到盛開的過程,下片則是以虛筆來稱讚燈花之美,簡直可稱巧奪天工。

“何須羯鼓聲催。銀釭裏、春工四時。”羯鼓,用唐南卓《羯鼓錄》記載的唐玄宗敲擊羯鼓,催開含苞欲放的柳杏的典故。唐玄宗此舉在於誇耀人工能巧奪造化,而本詞則反其意而用之。銀燈(釭即銀燈)。裏點燃的燈芯草會結花,它並不需要人工的催喚,好像其中自有造化的四時功能。作者從另一方面讚美燈花的富於變化,似有造化之功。“卻笑燈蛾,學他蝴蝶,照影頻飛”。燈蛾撲火,與蝴蝶燈花,兩者本來並不相干,但燈草既成燈花因而兼具兩者的特點。作者有意將它們聯繫起來,並主要側重蝴蝶戲花的方面。因此,運筆就將蝴蝶戲花加以此附。燈花既然是花,就應是蝴蝶戲嬉之物。有趣的是,燈蛾竟然學起蝴蝶來,不斷地在燈花周圍蹁躚飛舞,作者運筆俏皮,貌似揶揄燈蛾,卻靈巧傳神地讚美了燈花的麗若羣芒。

這首詞運用博喻手法,寫得奇巧生動,俏皮有趣。雖無深情遠意,但較之其他詠物詞講窮比興寄託、筆致幽深、多愁善感的格調來,可算是別具一格,清新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