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愛國故事(彙總25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5篇《愛國故事》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愛國故事》相關的範文。

愛國故事(彙總25篇)

篇1:愛國故事

愛國故事三則

《報國心切的廉頗》

戰國時期的趙國,有一位出名的武將叫廉頗。他不但武藝高強,箭法出衆,還善於用兵打仗。秦國、齊國這些大國常來攻打趙國,趙王用廉頗爲統帥,多次打敗了敵軍。敵軍聽到廉頗的名字,都很害怕。可後來,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認爲廉頗老了不中用了,改派青年將領趙括代替他。趙括驕傲輕敵,使趙軍打了大敗仗,趙國也險些亡國。

趙王想重新起用老將廉頗,派出使者去看一看老將軍身體怎麼樣,是否還願意爲國效力。廉頗見到趙王的使者,高興極了。爲了表示自己威風不減當年,還能上陣打仗,爲國立功,他一頓飯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吃完了,又披上鎧甲,躍上戰馬,拉弓射箭,舞槍刺殺,果然身手不凡。他對使者說:“你看我,雖然老了,可是能吃飯能打仗,只要大王肯用我,我萬死不辭,馬上回去領兵參戰!”

使者走了以後,廉頗日夜盼望趙王的調令,可一直沒等到。原來那個使者接受了一個叫郭開的壞人賄賂,故意在趙王面前說了瞎話,說廉頗飯量雖好,可一會兒工夫拉了三次屎。趙王聽了,認爲廉頗真不中用了,就不再調用他。

廉頗爲趙國的安寧奮鬥了一生,晚年仍希望爲國出力,對人說:“我真想有一天,還能率領趙國的兵士衝鋒陷陣啊!”

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全身心地報效祖國。這就是愛國英雄們的本色。

《霍去病爲國不顧家》

古語說:“忠孝不能兩全”,“爲國者終不顧家”。這當然不是說,報效國家就不能孝敬父母,不能管自己的家庭,而是說,當國家更需要自己的'時候,要能公而忘私,甚至放棄個人和家庭的幸福。自古以來,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是很多的。

漢代有個青年將領叫霍去病。他16歲就參了軍,跟着舅舅衛青到邊塞和入侵的匈奴人作戰。別看他年紀輕,卻英勇善戰,能指揮成千上萬的騎兵步兵,屢建戰功。有一次,他率領一萬精銳騎兵,深入敵後幾千裏,打敗了敵人。後來他和衛青分兵兩路,和匈奴進行決戰,終於擊退敵人,使國家的北方消除了外來的威脅。漢武帝加封有功將士,讓他和衛青共同擔任大司馬,統率全國的軍隊。

霍去病少年從軍,爲國出生入死,卻顧不上自己的家庭,他也從不追求享樂。漢武帝爲他建造府第,給他優厚的待遇,他卻說:“匈奴還沒消滅,我怎麼能顧自己的小家呢?”

因爲長年征戰,霍去病得了重病,24歲的時候就去世了。他把短暫的一生都貢獻給了祖國,使人民享受了安寧。

篇2:愛國故事

彭雪楓將軍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投身革命20年,他不但率部在中原地區多次打退日軍的“圍剿”,還組建了新四軍騎兵團、成立了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的前身——新四軍遊擊支隊隨營學校,並且創辦了宣傳抗日救國的報刊《拂曉報》。

彭將軍“上馬能打仗,下馬寫文章”,被毛澤東、朱德譽爲“共產黨人的好榜樣”。

十幾天以來,我們過的是晝伏夜出的生活,恢復了路西時代的游擊戰了,白天隱蔽封鎖消息,夜晚行動,爬山涉水,淮河已經來往渡了三次,我們主觀力量不能與敵人對比,不能不採取游擊戰術,這一次在戰略上是勝利的,打破了敵人包圍合擊聚殲的計劃,主力部隊沒有受到損失,而且在敵後盡力擾襲,使敵人顧前而又顧後,疲於奔命。

這是時任新四軍第四師師長的彭雪楓,在“三十三天反掃蕩”中寫給妻子林穎的信。

彭雪楓,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戰功卓着。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奉命挺進敵後,組建新四軍遊擊支隊,領導開闢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

彭雪楓採用平原游擊戰戰術,帶領隊伍在敵人的包圍中生存下來,還成爲插入敵後的一把尖刀,讓敵人不得安寧。採取這樣的戰術,也是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戰中不斷總結經驗的結果。此前,彭雪楓就曾經在給上海《大公報》的記者範長江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我軍處此敵人傾力壓境的關頭下,唯一戰略方針及戰術原則,應以我軍主力進行大規模的運動戰,以支隊(如八路)領導廣泛的游擊戰爭配合主力動作,必可消滅敵之大量有生力量。敵後方聯絡線長,故極空虛,我遊擊支隊如入無人之境,且受羣衆之熱烈歡迎。勝利雖小,但積之成多即爲大勝利。

1941年皖南事變後,根據地面臨的形勢愈加複雜,彭雪楓率部一面和國民黨軍隊中的頑固派作鬥爭,一面廣泛發動羣衆,用游擊戰打擊日僞軍。

1942年11月,日僞軍集結重兵,對淮北蘇皖邊區發動大掃蕩。彭雪楓率領新四軍第四師,晝伏夜出、靈活機動打擊敵人,贏得了“三十三天反掃蕩”的勝利,成爲根據地反掃蕩的經典戰例。在給妻子的信中,彭雪楓也忍不住要分享勝利的喜悅。

反掃蕩戰鬥共三十三天,我們完全勝利了!主力部隊、地方武裝、黨政及後方勤務機關人員、資材,均無損失,誠爲幸事!老百姓歡喜非常,都說新四軍是諸葛亮,計謀高,打仗好。

1944年4月,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會戰,中原河山大片淪陷。8月,彭雪楓率領部隊收復豫皖蘇根據地。在出徵前,彭雪楓說,“豫皖蘇是我們的家鄉,那裏有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妻室子女,我們的兄弟姐妹。我們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敵僞軍消滅掉。爲了路西倚門東望的父老鄉親,我們就是戰死疆場,也心甘情願。”

不幸的是,一個月後,在前沿指揮作戰的彭雪楓,被一顆流彈擊中,壯烈犧牲。

當時,他的妻子林穎很快就要臨產,爲了穩定她的情緒,從黨中央,到身邊的戰友,所有人一起編織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彭雪楓犧牲後,林穎生下了她和彭雪楓唯一的兒子小楓。

可想而知,一面忍着戰友犧牲的巨大悲痛,一面還要在戰友的親人面前瞞着消息,一定是件很艱難的事情,也讓後人感受到了老一輩革命者在烽火歲月中凝結的情誼。彭雪楓犧牲之後,第一時間就收到消息的陳毅,曾經無比痛心地寫下了着名的詩篇——《哭彭八首》。

彭雪楓(1907-1944)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犧牲後,淮北羣衆自發擺設128處祭桌。置爐香、清水和明鏡於其上,取義清如水、明如鏡。

篇3:愛國故事

華羅庚立志回國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早年在美國很受學術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簽訂合同,把他留在美國,給予優厚的待遇,但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立即決定回國。途經香港時,他發表了一封給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滿懷熱情地呼籲他們:“爲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分析:“富貴不能淫”,物質再豐厚也不能阻擋愛國者回歸祖國的腳步。

話題:“祖國的利益高於一切”“人生價值”

篇4:愛國故事

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用心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推薦。

分析:“位卑未敢忘憂國”,爲國分憂,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義務。

話題:“職責”“愛國”

篇5:愛國故事

宋慶齡的執着

宋慶齡自1913年開始追隨孫中山,致力於中國革命事業。在近70年的漫長歲月裏,經過護法戶外(1917年)、國民大革命(1924―1927年)、國共對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解放戰爭(1945―1949年),她始終忠貞不渝地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堅定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齊,爲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的美滿幸福而殫精竭慮,英勇奮鬥,在中國現代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宋慶齡因此被譽爲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沒有一顆熱忱的愛國之心,宋慶齡能七十年如一日爲祖國的解放和富強而殫精竭慮嗎?

話題:“忠貞”“持之以恆”

篇6:愛國故事

張自忠,國民革命軍33集團軍總司令,率部多次於日軍血戰,曾取得過喜封口,臨沂,隨棗的戰役的勝利。

後在棗宜會戰中殉國。

篇7:愛國故事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薰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

爲了實現自我報效祖國的`理想,他個性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期望自我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纔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了自我多年的願望。

篇8:愛國故事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後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

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篇9:愛國故事

魏源,湖南邵陽隆回人,是清代的一名啓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並着有名作“海國圖志”,並因此書被譽爲“睜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那個時候還是清朝的一名官員,官高郵知州,但是在晚年棄官歸隱,並潛心參悟佛學。魏源的核心思想是“經世致用”,倡導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的前進主張,在當時的中國實屬罕見,並提出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思想觀念:“師夷之長技以夷制夷”。

篇10:愛國故事

愛國故事大全精選 朱自清不領美國麪粉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著名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爲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麪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爲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麪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着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爲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爲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責任。”

兩個月後,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捱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箇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愛國故事大全精選 志願軍戰俘的氣節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多少中華好兒女犧牲在朝鮮戰場上。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黃繼光、楊根思、羅盛教、邱少雲、楊連弟這些光輝的名字,也不應忘記那些在敵人監獄中英勇不屈的志願軍戰俘。

按照國際法,對戰俘應該儘快遣返並不準虐待。但是美國侵略軍喪盡天良地迫害志願軍戰俘,不但搶走了他們的一切財物,還指使特務和叛徒強迫戰俘背叛祖國,呼反動口號,甚至在他們身上刺反對祖國的字。

志願軍戰俘張子龍拒絕那樣做,特務們就打得他渾身是血,還喪心病狂地割他的肉,又澆上油燒。張子龍在生命垂危時仍然喊着:不屈服,不屈服!特務們又把釘子釘進他的腦門,用刀刺他的額頭,還殘忍地割掉他的耳朵和生殖器,最後剖開他的肚子,掏出心肝煮着吃。張子龍爲祖國壯烈犧牲。

美軍把幾個女戰俘剝光了衣服,要侮辱她們,她們寧死不屈,搶過敵人的槍開了火,自己也倒下了。

有一批戰俘爲了祖國的榮譽,把防雨布刮掉橡膠,染上紅藥水,又一針一針縫上了五星,做成一面國旗,然後唱起了國歌。一天清晨,他們把國旗升起在戰俘營。美軍要開槍打,志願軍戰俘高聲說:“根據日內瓦公約,戰俘有權利保留自己的信仰和升自己的國旗。”然後他們對前來調查的人說:“我們全體志願軍戰俘,都要求回到自己的祖國。”

志願軍戰俘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他們身爲戰俘,沒有給祖國丟臉,而是爲維護祖國的尊嚴做出了貢獻,連一些美國人也表示對他們非常敬佩。

愛國故事大全精選 毛澤東維護中國主權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再也不受外國的欺負了,擁有了完全的主權。我們不依附任何國家,也不允許任何國家侵犯我們的主權。

1958年夏天,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到我國訪問,和毛澤東舉行會談。他提出了兩國建立聯合艦隊的建議,想讓蘇聯的軍艦到中國海面上行駛。大國主義思想很嚴重的赫魯曉夫想利用這個機會控制我國的國防、達到他們和美國爭奪霸權的目的。如果這樣做,中國的領海權就會受到損害。毛澤東一聽就火了,他厲聲質問赫魯曉夫:“你講清楚,什麼是聯合艦隊?我們還有沒有主權了!”赫魯曉夫說:“這不是來商量嘛!”毛澤東說:“什麼商量!你們是不是要把我們的沿海地區都拿去?”赫魯曉夫紅了臉,忙說:“你們不願意就算了。但是讓我們在中國有個基地,軍艦來加油修理休息,總可以吧?”毛澤東斬釘截鐵地回答:“不行!”

赫魯曉夫沒有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心懷不滿地走了。後來,蘇聯單方面撕毀了兩國的許多經濟科技協議,企圖給我國造成壓力,毛澤東又領導中國人民和它們的大國主義和霸權主義作了堅決鬥爭,捍衛了我國的主權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篇11:愛國故事

愛國故事 沈壽刺繡爲國揚名

刺繡,是我們國家獨有的手工藝術。清末民初的時候,蘇州出現了一位刺繡能手,原名沈雪芝,後改名沈壽。沈壽從小熱愛刺繡藝術,十幾歲就繡出了上等佳品。她不滿足模仿前人的技法,而是努力創造了仿真新針法,繡出的花卉、人物,明暗對比,有立體感,極大地提高了刺繡的工藝水平。

後來,沈壽在清朝農工商部的女子繡工科擔任總教習,還到日本進行考察,決心爲中國刺繡在世界上爭得地位。她一方面教授學生,一方面進行創作。她繡制的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半身像,獲得了世界萬國博覽會的最優等獎;繡制的意大利皇帝皇后像在意大利引起轟動,意大利皇帝親筆致信中國政府和沈壽本人表示謝意。這幅作品也獲得了萬國博覽會金質大獎。從此,中國的刺繡藝術,名揚海外,爲各國推崇。沈壽用辛勤的勞動爲祖國增添了光彩。

愛國故事 馮如造飛機

飛機是20世紀初由美國萊特兄弟最早研製成功的。他們沒想到,只過了幾年時間,中國人就自己研製出了飛機。這個有志氣的中國人叫馮如。馮如是廣東的一個農民家庭的兒子。12歲那年,他要出國謀生,父母捨不得他走,他說:“大丈夫四海爲家,一輩子守在家裏,不是我的志願!”

他來到美國,刻苦學習機械、電學等各種知識和技術。1904年,他聽到祖國的東北被日俄侵略,中國人被任意屠殺的時候,氣憤極了。當時美國萊特兄弟剛發明了飛機,馮如就想,如果中國有了飛機,守住邊疆海口,外國就不敢欺負了。他對朋友們說:“我決定自己研製飛機,然後駕機回去,報效祖國。如果不成功,我情願去死。”於是他四處搜尋資料,鑽研學習,又用籌集到的很少一點資金,開始研製。父母親想他,希望他回國探親,他表示:“飛機不成,誓不返國。”

1909年,馮如成功地製出了飛機。他駕駛着自己的飛機在美國奧克蘭上空飛行,航程超過了萊特兄弟的首次記錄。美國報紙刊登文章說:“中國人的航空技術超過西方”。馮如後來回國籌辦航空事業,在一次飛行表演時不幸失事犧牲,年僅29歲。他爲振興中華做出了令人難忘的貢獻。

愛國故事 爲國爭光的華僑和海外華人

居住在國外的華僑和外籍華人,除極個別的民族敗類以外,都對祖國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們在所在國努力工作,受到各國人民的稱讚;同時也不忘有機會爲祖國服務,擴大中國的影響。

比如在美國,華人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在美國的發展中特別是西部的開發中,華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美國的著名大學裏,有約1/3的系主任是華人;美國登月工程的科技人員,華人也佔了不少。還有不少華人蔘加了航天飛機的設計和製造。所以美國流傳着一句話:“美國的財富在猶太人的口袋裏,智慧在華人的腦袋裏。”海外華人爲中國爭得了榮譽。

清朝末年,有個愛國華僑叫張振勳。他有一次聽法國人說,要在瓜分中國之後,到山東煙臺建葡萄酒廠,因爲那裏生產的葡萄質量特別好。他就想:中國的土地和物產,爲什麼中國人不能利用呢?後來,他就到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生產出紅、白葡萄酒20多種,味道十分醇美,不但風行全國,而且暢銷海外。在1915年萬國博覽會上,張裕公司製作的金獎白蘭地、雷司令等名酒獲得了金質獎章。

篇12:愛國故事

東漢時期,有個叫馬援的軍人,人稱伏波將軍。他爲國征戰,立下不少戰功,得到很多封賞。可他從不居功自傲。有一次,他打了勝仗回來,許多官員和朋友來迎接他。有人還說了讚揚他的話。馬援聽了,很不高興,說:“我希望你說些對我有幫助的話。我功勞小,而得到的獎賞太多,我心不安呀!現在北方外敵不斷來侵擾,我要請求朝廷派我去出征討伐!”

“可你剛打完仗回來,應該休養一下才是,怎麼能馬上又出征呢?”朋友們說。

“不!”馬援口氣十分堅決,“我認爲,男兒應該死在邊野戰場上,用戰馬的皮裹着屍體回來安葬。怎麼能貪圖享樂,整天和妻子兒女難捨難分呢?”

“好!獻身疆場,馬革裹屍還,這纔是大丈夫的`歸宿啊!”朋友們敬佩地說。

馬援60多歲的時候,還領兵出征。他說:“我常怕自己不能爲國而死。這次出征,即使戰死,也心安了。”就在這次戰鬥中,他在前線得了重病,死在軍中,實現了他“馬革裹屍”的願望。後來的人們讚賞馬援,也常用“馬革裹屍”來表達男兒爲國盡忠的壯志。

篇13:愛國故事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爲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

衆人讚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着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

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

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爲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着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餘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爲蝦,並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篇14:愛國故事

中華民族流淌着忠孝的血脈。許世友將軍堪稱大忠大孝,爲黨和人民出生入死!

作爲大孝子,許世友對母親的孝敬是出了名的。最有說服力的兩個例子是:許世友在撤離蘇區時,冒着生死夜裏潛回家中與老母告別,被聞訊而來的敵人包圍。許母凜然大義,督促兒子不要管他,趕快離開。許世友含淚別母,施展飛檐走壁輕功,從兩堵牆的狹小夾縫中一躍而出,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再一個例子是。許世友離開家鄉28年後第一次回鄉探親,曾跪在地上抱住母親的雙腿哭着說:“娘啊,我生前不能爲您盡孝,死後一定要埋在您的身邊,爲您守墳!”當時在場的鄉親們和身邊隨行人員都被這一幕感動得潸然淚下!

解放後,爲了不讓年事已高,又過不慣城裏生活的母親有一個幸福的晚年,許世友重任在肩、軍務繁忙,不能回鄉侍奉,經過慎重的思考後,他決定讓兒子許光代其盡孝,遂將其調回新縣家鄉工作。

對於許光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選擇:在海軍13年,留在部隊前程是錦,回家鄉工作,意味着選擇不一樣的人生。但爲了父親全身心投入國防事業,爲黨和國家做出更大貢獻,許光以大局爲重,毅然服從父親的決定:替父盡孝,解除父親的後顧之憂。

回家那天,許世友將軍擺了一桌菜,叫上家裏的工作人員,給許光送行。許世友那天含着淚對許光說:“大安,你是我的好兒子!現在國家正是用人之際,我不能回家盡孝,只能由你代我回鄉好好服侍你奶奶了。”(許光原名許大安,後許世友將軍將其改爲許光)。很多年後,電視劇《上將許世友》有一集還專門反映了這件事。

調回新縣後,許光唯一的業餘生活就是陪在奶奶身邊,精心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給父親寫信匯報奶奶的身體狀況、給奶奶讀將軍的回信……半年多後老人臨終時,許世友將軍正在東南沿海視察海防、指揮備戰,沒有時間回老家,又是許光替父親給奶奶送終。許光替父行孝,做出了個人的重大犧牲,不僅發揚了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更是一種深層次上的愛黨愛國,體現了對國家和軍隊的一種深深熱愛與無私付出,是更高層次的忠誠,是一種顧全大局的博大情懷

許光替父盡孝完成後,作爲南京軍區司令員的父親,許世友完全可以讓兒子再回到作戰部隊,這也不算違反規定。當時任武漢軍區副司令員的肖永銀將軍也提出讓許光再回到部隊。可是許家父子倆都沒有這樣做。他們與家鄉有着割捨不斷的聯繫,對父老鄉親有着更多的情和愛。作爲許光,他還要完成父親的另一個重託。

1979年和1980年,許世友將軍先後兩次以絕密件給長子許光寫了親筆信,立下土葬遺囑。1979年10月22日信中說:“郵去現金五十元整。這五十元錢是爲我準備後事用的。用這筆錢給我買一口棺材,我死後不火化,要埋到家鄉去,埋到父母身邊。活着精忠報國,死了要孝敬父母”。並讓祕書告訴許光:“要本着節約的精神,不要花錢太多”。1980年11月16日許世友又給許光郵去二百元錢做棺材,並在信中叮囑:“棺材不要做得太好,比一般老百姓做的棺材要差一些才行,防止人家提意見。做的太好了,老百姓看到會講話的。”許世友將軍病重期間,又親口告訴許光:“當兵三年無孝子。我當了一輩子兵,生前沒有盡孝道,死後想埋在父母身邊盡一份孝心,不知是不是能如願?”許世友將軍逝世後,許光不負父親重託,及時通過組織向中央和軍委彙報許世友將軍回故鄉安葬事宜,做了大量工作。黨中央、中央軍委批准許世友將軍還鄉土葬,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許世友將軍魂歸故里,葬在母親墳墓旁邊,實現了“活着精忠報國,死了要孝敬父母”的心願,得以含笑於九泉。

閱讀許世友的回憶錄,觀察許光的一生,我們發現,他們父子都有一顆赤子之心,都始終把精忠報國放在第一位,同時又不忘爲親人盡孝。許光替父盡孝說到底也是爲了父親更好的精忠報國;終生不離故土,既是要完成父親死後葬在母親身邊的遺願,爲父親盡孝,更是要報答父老鄉親。他們的“孝”,是對包括父母在內的革命老區千千萬萬人民的孝。他們在孝敬人民、報答人民方面,更加赤膽忠誠,更加盡心盡力。

許世友的家鄉河南省新縣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發源地,鄂豫皖蘇區蘇維埃政權首府所在地,革命低潮時期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新縣先後走出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主力紅軍,爲了革命犧牲了無數先烈,當時不足10萬人的新縣,先後獻出了5.5 萬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作爲倖存的紅軍將領,許世友對鄉親們爲革命付出的巨大犧牲刻骨銘心。他曾多次對部下講到要珍惜革命成果,要發揚光榮傳統,要報答人民的恩情。

爲了解決老區人民的電力、交通、水利問題,許世友曾給河南省委領導寫過信,也曾給國家有關部門反映過情況。但是許世友身居要位,擔負重任,不能回鄉直接報答父老鄉親,就把兒子許光送回家鄉,既是讓他替父行孝——照顧年邁的老人,更是爲老區人民“盡孝”,許世友可以通過兒子瞭解更多真實情況,更好地爲老區人民服務。

同樣,在血與火的鬥爭環境中長大的許光,對老區人民充滿感情、對他親眼看到犧牲的無數先烈充滿懷念。回鄉服務老區人民、服務成千上萬烈士們的家庭,也是他自己的意願。有這樣的思想基礎,許光對父親的決定十分贊成,對回鄉行孝毫無怨言,對紮根老區堅定不移。

許光在圓滿完成本職工作、精心照料奶奶的同時,把對親人的孝愛轉化了對老區人民大孝大愛,無微不至地關愛地方上生活困難的老紅軍,累計從個人工資中擠出近10萬元關心資助紅軍後代130多人次,先後爲9名老紅軍遺霜養老送終。用許光自己的話說:“父親讓我回來,不僅僅是要讓我對奶奶盡好孝道,更要對曾經飽受苦難的老區人民盡好孝道!”

許光回到家鄉後,從沒爲自己遇到的困難或者兒女親戚的任何事情求過身居要職的父親,但爲了家鄉的修路、水利、教育等事情,多次不厭其煩地給父親寫信,許世友也從來不認爲兒子“多事”,每次都很認真對待。如果父子間沒有這樣的約定和默契,謹慎的許光敢這樣做麼,正直的許世友能讓他這樣做麼。

看看許光回到家鄉的種.種“行孝”之舉,我們會更加理解和敬佩這對傳奇父子爲人民奉獻的大愛,付出的真情。

原新縣常務副縣長韓文定介紹說,許光爲家鄉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特別是他爲解決縣裏的“通話”和“通電”等難題,曾四處奔波,多次到地區、省裏反映情況,爲全縣基礎設施建設立下了大功。

1969年春,許光負責籌建新縣千斤鄉159微波站,當時山上沒有道路可走,所有機械設備全靠肩挑背扛,就連幾頓重的水泥杆也是靠人一步一步搬到山頂。許光不顧環境惡劣和條件艱苦,帶領工人連續施工300多天,最終改變了古老的通話模式。一些新縣老百姓在接受採訪時說,上個世紀70年代初,新縣的經濟建設十分落後,基本上是“一個燈泡亮全城、一個喇叭響全城、一根菸功夫逛全城”,要不是許光當年帶領民兵架設了3.5萬伏的高壓線路,現在的縣城還不知道落後成什麼樣子!

1982年,許光任新縣人武部副部長即將達到副團職軍官最高服役年限時,河南省軍區準備提升許光爲信陽軍分區領導,但是許光主動提出願意轉業到地方工作,把機會讓給相對年輕一些的同志,幾個月後他就申請轉業到新縣人大工作。放棄提升、寧願轉業也不離開家鄉,如果沒有紮根老區的堅定信念,很難解釋許光這樣的舉動。

有一個細節也許是這對傳奇父子的巧合:80歲的許世友將軍在臨終時最關心的還是老區的建設,老區人民的幸福,叮囑不要忘了老區人民爲革命做出的犧牲和貢獻;2012年8月,王樹聲大將的女兒王宇宏代表家人前來看望病重的84歲的許光,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的許光絲毫不關心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兒女們的將來,而與王宇宏談的更多的卻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話題。

斯人已去,高風永存。只有從大忠大孝、大仁大義這樣的視角去看待這對傳奇父子的傳奇人生,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他們這種“共產黨人對用熱血和生命支持過他們的老區人民深情報答”的高尚行爲,才能真正懂得他們赤誠回報“紅土地上人民羣衆”的赤子情懷。

篇15:愛國故事

影片《閃閃的紅星》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讓人難以忘記:潘冬子勇敢地與敵人鬥爭;爲了幫助母親掩護羣衆轉移,他用稚嫩童聲堅定的說:“媽媽是黨的人,我就是黨的孩子……” 這個聲音至今聽起來都是那樣令人震撼!

作爲“黨的孩子”,作爲從戰火中走來的“紅小鬼”,許光一生堅守自己的信仰,對黨忠貞不渝,對人民全心全意,對自己嚴格要求。無論時代怎樣變遷,無論形勢如何變化,無論環境怎樣複雜,許光始終如一,堅守初衷。

許大安是許世友離開家鄉後奶奶託先生給起的大號,後來父子重逢,許世友給兒子更名許光,飽含着一個父親對兒子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期望。

人如其名。許光的一生印證了四個字:光明磊落。

許光對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高度負責,達到了忘我的境界。1987年7月,新縣大雨成災。縣裏讓許光負責箭廠河、陳店、郭家河等幾個鄉鎮的防汛搶險工作。有一次凌晨一點多,許光接到縣防汛指揮部的緊急通知,要求務必連夜趕到一線現場指揮防汛搶險。儘管當時身體有病,許光還是冒雨趕到所包鄉鎮。由於連下暴雨,多數道路已被洪水沖毀,吉普車突然栽入一個兩米多深的水坑,慣性的力量把坐在副駕駛位置的許光整個頭部從前擋風玻璃中撞出來,當場重傷昏迷。 “醫生檢查發現他的頭部傷口有5處之多,最嚴重的一處從額頭到面頰整整縫了36針,經過9天9夜的緊急搶救才脫離生命危險。”負傷後本應在家休養,但許光考慮的仍然是水庫安全,當傷情稍有好轉,就立即繼續趕到最前線逐個水庫排查。在那場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季節,許光所負責的幾座險庫安全渡汛,沒有發生任何險情,受到了河南省和信陽市領導的高度讚揚。此類敬業如命的事,在許光身上數不勝數。

許光的妻子楊定春清晰地記得,許光在新縣武裝部和人大工作了20多年,單位再小的事也比家裏的事重要。每年下鄉支農時,雖然離家不是很遠,但是爲了幫助農民及時耕作插秧,常常一個多月都不回家。每次回來身上又酸又臭,都是帶回一包髒衣服。

許光是大信之人,說到做到,言行如一。他曾對父親承諾:絕不利用父親的影響爲自己謀一點私利,父親活着如此,去世後也如此。許世友將軍去世後,將軍的老部下、當時武漢軍區一位領導出於對老首長後代的關心,有意調許光到武漢工作。許光認爲如果這樣做影響不好,也違背了自己對父親的承諾,堅決放棄了這次機會。

許光始終保持着共產黨人的清廉作風。據許光的老戰友、原新縣人武部科長丁進先回憶,許光雖然是名將之子、人武部領導,但從來不擺官架子,他常說:“要求別人做到的,我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人武部以前配了一輛專車,許光下鄉檢查工作只要提出申請,完全可以帶車下基層,但他從來不用,每次都是和工作人員一起擠“班車”,如果時間允許,也從來不在鄉鎮吃飯。

許光煙癮很大,但他公私分明,無論開會、出差還是辦公,他從來不抽公家的煙。有一年,許光與幾位鄉親前往南京看望許世友將軍,當時來自湖北省的一位村支書看到許光抽着廉價煙,開玩笑說:“你作爲一個縣級幹部,抽的煙還不如我一個農民抽的好。”直到20世紀末,他還抽着當地最便宜的“散花”和“芒果”牌香菸。

據許光的大女兒許道江回憶,在電話普及後,縣裏爲許光安裝了一部固定電話,但是父親幾乎都是接聽而不撥出,也不允許家裏人私事打電話,因爲他不想讓縣裏給他報銷電話費,怕浪費公家的錢。

許光在1982年轉業後,縣裏考慮到他家庭人口多,就將前任縣委書記調離後騰出的一個院落分給他居住。但是當1990年新縣人大常委會蓋家屬房時徵不到地,許光聽說後在不要任何報酬和轉讓費的情況下,就把家裏的院子讓了出來,他帶着家人搬到附近的山坡上租住別人的房子。後來人大的家屬樓蓋成後,他搬到了不足70平米的小公寓房。讓許多人不可思議的是,讓出地皮、拆掉房子的許光沒要任何拆遷補償,不僅分的房子比原來的面積小許多,房款還是許光拿出僅有的積蓄付清的。有人不理解,認爲這是傻;家人也不同意,認爲這是明擺着吃虧。許光說:有什麼不理解,公家的房子、公家的地皮,分給我們住住,怎麼就成了我們的了呢。佔公家便宜,說什麼我也不會幹。

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許光的一生崇尚勤儉,始終保持着共產黨人的艱苦本色。上世紀70年代,由於子女多,許光連買件新衣裳都捉襟見肘,他就用父親寄來的90塊錢買了一架縫紉機爲子女做衣服,自己則新三年舊三年穿着一件的確良,一雙舊球鞋。

記者在許光生前居住的僅有70平方米的公寓房內看到,70年代的大衣櫃、90年代的老電視、舊式沙發,仍整整齊齊的擺在那裏。許道江告訴記者: “考慮到兩位老人年齡已高,我們兄妹多次提議更換電視和安裝空調,而他堅決不同意,教育我們要能吃苦、能耐得住清貧,不要貪圖享受!” 有物力、財力和精力要用在建設事業上,多做好事,多幹工作。

對家裏如此,對公家的事也是如此。許光任武裝部副部長時,分管營房基建工作。有一次,他在現場看到地上掉了幾枚釘子,趕快彎腰撿起,同時又把地上的碎木屑搓起來交給工人燒水喝。他說:“小釘子、碎木屑都可以物盡其用,一點也不能浪費。”

許光的好作風在新縣有口皆碑。原新縣人武部科長丁進先回憶說,許光擔任副部長時,單位分配家屬房,按照級別他可以分到一處團職房。然而,他卻主動提出:“我是本地人,家裏有房子,把房子讓給那些更需要的外地幹部吧。”後來,許光得知一位四川籍的政工科幹事因孩子多、生活比較困難,就主動把房子讓給他,還幫助其家屬聯繫了工作,並把自己家的生活用品和孩子穿過的衣服拿來接濟他們。

原新縣人大委員會主任王剛德回憶說:“許光是我的好朋友、好兄弟,我們一起共事幾十年,他是一個超級正直的人,公私分明,剛正不阿”。當年,他爲了防汛身受重傷,從沒有提出評殘的要求。甚至在他個人離退休問題上,好多人都勸他去找王樹聲將軍的夫人楊炬,做個1948年就已經參加工作的證明,就可以辦理離休,而許光卻說:“國家有政策,就按政策辦。比起那些犧牲的老紅軍後代,我現在幸福多了!”許光擔任縣人大副主任時,大女兒許道江在北京工作,當時交通不夠便利,每次回家探親都要坐公共汽車4個多小時從信陽到新縣,有時連車票都買不到,即使這樣,許光也從來沒有用單位的車接送過女兒一次。

新縣人大老幹部科科長藍志剛補充說,許副主任退休後工資不多,卻時常接濟在大別山區的親戚。2001年,縣裏的一批退休幹部因爲醫療報銷比例低,決定向縣裏申請補助,他們到許光家裏簽名時,許光不但不簽字,還勸他們說:“咱們都是共產黨員,要多考慮組織的困難,而不是給組織添麻煩!”

許光身得知患癌症的病情後,十分坦然,也不願接受過多更好的治療。去年5月初,大女兒許道江請專家去新縣爲父親評估病情,不料許光當場拒絕了爲自己治病“浪費”錢,竟勸讓醫生多去關心那些生活貧困的人。去年11月份,在兒女們的反覆勸說下,許光到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住院治療。他總擔心自己接受的醫療待遇超標,因此提出了“三不”:不用進口的藥、不做過度治療、不給子女添麻煩,凡是他認爲昂貴的醫療都拒絕接受。主治醫生李曙平、姜輝等幾位醫師都勸他“配合”治療。深知老伴脾氣個性的楊老夫人在一旁擺着手說:“別說了,沒有用。”事後,許光對醫務部陳文敏主任說:“我只是一個普通幹部,收入有限,我負擔不起。我們家是老區,羣衆生活還很苦。我不能讓公家報銷太多帶來財政負擔。那樣我會心中不安,我們要按政策來。”

“潘冬子”許光位不高權不重,只是一個很普通很平常的基層幹部,但他用一生踐行了“黨的孩子”對黨的忠誠,實現了永遠保持共產黨人艱苦奮鬥政治本色的誓言,在老區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一座永恆的豐碑。

篇16:愛國故事

武漢勝利街上有一條小路,名爲“郝夢齡路”;伏虎山西北側山腰間,是“郝夢齡烈士墓園”。94歲的郝慧英曾無數次徜徉在郝夢齡路,回憶父親的音容笑貌,也曾無數次到郝夢齡墓祭奠父親的英魂。

“此次北上抗日,吾已抱定犧牲。萬一陣亡,你等要聽母親的調教,孝順汝祖母,關於你等上學,我個人是沒有錢,將來國家戰勝,你等可進遺族學校……”1937年,郝夢齡北上抗日,途經武漢,在家小住。離家前,寫下了這封遺書。“3天后,我們到車站送父親北上,從此就再也沒有見到他了。”郝慧英說。

對於父親急於奔赴抗日戰場的心情,郝慧英是理解的。盧溝橋事變後,郝夢齡兩次上書請纓,要求北上抗日:“我是軍人,半生光打內戰,對國家毫無利益。日寇侵佔東北,人民無不義憤填膺。現在日寇要消滅中國,我們國家已到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我們應該去抗戰,應該去與敵人拼。”

1937年10月11日,忻口保衛戰打響。郝夢齡任中央兵團長,指揮第九軍和晉綏軍第十九軍、第三十五軍、第六十一軍等,堅守忻口以北龍王堂、南懷化、大白水、南峪線的主陣地。他視察陣地,部署兵力,指導搶修工事,夜以繼日地奔波在最前沿,鼓舞官兵奮勇作戰。他對官兵們說:“此次戰爭爲民族存亡之戰爭,只有犧牲。如再退卻,到黃河邊,兵即無存,哪有官長。”

10月11日拂曉,日軍第五師團長板垣徵四郎派5000名步兵,以飛機、重炮、坦克作掩護,連續猛攻忻口西北側南懷化陣地。當時援助忻口的軍隊大部分還在途中,郝夢齡趕到前沿陣地指揮。

日軍用飛機、大炮轟炸陣地時,他指揮着部隊躲入掩蔽處;炮火一停,便果斷出擊,用步兵狠狠打擊日軍。雙方多次展開白刃肉搏,近距離互擲手榴彈。當時,平均每日傷亡1000多人,最激烈時一天傷亡達數千人,戰況慘烈。

忻口西北、南懷化東北的204高地一晝夜間易手13次。當再次奪回高地時,有的團只剩下一個營的兵力。郝夢齡在陣地上對官兵們說:“先前我們一團人守這個陣地,現在只剩下一連人還是要守這個陣地,就是剩下一個人,也要守這個陣地。我們一天不死,抗日的責任一天就不算完。出發之前,我已在家中寫下遺囑,打不敗日軍決不生還。現在我同你們一起堅守這塊陣地,決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們不管是誰,都可以槍斃我!”

16日凌晨,中國軍隊分數路撲向日軍陣地。參謀處長李文沼請他進指揮所洞內休息。他卻說:“我在前線督戰是自己的任務,是自己的本分,豈能畏縮不前?”官兵們再三勸阻,他只是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凌晨5點,郝夢齡繼續帶兵前衝,日軍潰退時以猛烈火力掩護逃跑,郝夢齡連中兩彈,英勇殉國,成爲抗日戰場上犧牲的第一位軍長。

郝夢齡戎馬一生,與家人待在一起的時間並不長。“直到父親犧牲,我們相處的日子加起來還不到一年。”郝慧英說,“但父親給我講過四句話,一個人要愛國家,愛百姓,要不愛財,不怕死。這四句話,我記了一輩子。”

篇17:愛國故事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涌現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時刻,他們跟父輩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起了沉重的抗爭。他們的傳奇事蹟經過藝術家們的演繹,成了經典的歌曲、小說、電影,幾十年來被人們傳頌,經久不衰。

1、小英雄雨來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裏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小說中的蘆花戲水、星夜攻讀、智護交通員的情節、葦叢雛鴨、五穀飄香的田園風光景物,鮮活的方言土語,無一不是50多年前那場波起雲涌的民族解放戰爭中燕趙大地的真實寫照。

2、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澱的小男孩張嘎與奶奶相依爲命。爲了掩護在他家養傷的八路軍偵察連長鍾亮,奶奶英勇地犧牲在日軍的刺刀下,而鍾亮也被敵人抓走了。爲替奶奶報仇和救出老鍾叔,嘎子歷經艱辛,找到了八路軍,當上了一名小偵察員……

3、共產黨員劉胡蘭

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全面開赴抗日前線。文水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也組織了抗日遊擊隊,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英勇鬥爭。不久,八路軍來到文水,同人民一道抗戰,劉胡蘭和雲周西村人民一起歡迎子弟兵。

1942年,劉胡蘭當上了兒童團長,經常和小夥伴們站崗、放哨,掩護抗日干部。 1945年1月,文水縣工委領導全縣萬餘軍民打下了西社據點,奪回糧食50多萬公斤,劉胡蘭參加了這次大規模的戰鬥,經受了戰火的考驗。5月,八路軍伏擊了偷襲雲周西村的日本侵略軍,在戰鬥中,劉胡蘭和青年們主動上前線爲八路軍送彈藥,救護傷員。

4、雞毛信海娃

《雞毛信》是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家喻戶曉的電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歲的兒童團團長海娃,他的任務是一邊放羊,一邊放哨,發現敵人,給村裏人打信號。海娃的父親是民兵中隊長。有一天,父親讓他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不料途中卻遭遇敵人……

5、抗日民族小英雄

王樸,也作王璞,幼名蘭貴,1929年生,河北完縣人。王樸從小跟隨父母參加抗日工作,11歲時被選爲兒童團長。他經常帶領小夥伴們拿着紅纓槍,站崗放哨查路條,給八路軍送信帶路,開展擁軍優屬活動。王樸工作認真,學習也很刻苦。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每學一篇新課文,都要做到會認、會寫、會講、會用。

爲了對付鬼子掃蕩,民兵大搞地雷戰,王樸不僅學會了佈雷,還學會了造雷。一次,他用自制的地雷炸死了一個漢奸,還協助民兵抓住了兩個鬼子。

1943年春天,鬼子掃蕩到王樸的家鄉,王樸和鄉親們躲進山裏。一天早上,鬼子包圍了王樸和鄉親們。鬼子拿着漢奸提供的名單,讓村幹部、幹部家屬和軍烈屬站出來,王樸和他媽媽張竹子挺胸昂首站在最前面。鬼子把刀架在王樸的脖子上,威逼他說出八路軍兵工廠的槍支和彈藥藏在哪裏。王樸勇敢地推開鬼子的刺刀,帶領在場的二十多名兒童團員高呼:“我們不能忘記五不誓約,我們至死不當漢奸。”殘暴的日本鬼子向在場的羣衆開了槍,製造了又一起殺人慘案-野場慘案。118名無辜羣衆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14歲的王樸、王樸的母親、弟弟和奶奶。

爲了紀念犧牲羣衆,晉察冀邊區政府召開了追悼大會,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榮稱號,並立了紀念碑。解放後他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十大少年英雄”的稱號。

6、小交通員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參加了主力紅軍的父親出發前給冬子留下了一顆閃閃的紅星。冬子把它當作寶貝似的收藏了起來。

紅軍一走,大土豪胡漢三又回來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親作爲游擊隊的交通員,走東村奔西莊地傳達着黨的精神。在一次行動中,冬子媽被胡漢三的“靖衛團”圍困在燃燒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內……母親的從容就義,使小冬子突然長大了許多,他懷揣爸爸留下的紅星,承擔起了游擊隊交通員工作。他爲山上游擊隊籌鹽,巧妙地躲過了“靖衛團”的搜查。冬子還機靈地做了米店的夥計,搞到了確切的情報,破壞了胡漢三的搜山計劃。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對付了胡漢三的多次試探和盤問後,抓住良機,砍死了胡漢三。 1938年,江南遊擊隊準備開赴抗日前線,冬子和父親又見面了。他帶上那顆保存了多年的紅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

7、兩個小八路

1943年,八路軍小戰士孫大興腿部受傷,組織決定派小衛生員武建華護理孫大興,到敵佔區我地下黨員家中養傷。於是孫武兩人便以木匠靳錫武的國小徒和劉大爺的外孫身份在劉集隱蔽起來。日僞軍強拉民夫,在田鎮長家囤積糧食。大興和小武乘夜色鑽進田鎮長院內,放火燒了敵人的糧囤。他們的冒險行動打亂了組織的安排,受到了嚴厲的批評。日寇蓄謀更大的掃蕩計劃。一天,劉集的僞軍中隊突然開走,隨即開來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軍。老靳帶着大興和小武,摸清了敵人的真正意圖。緊要關頭,大興毅然決定自己留下吸引敵人,讓小武帶情報向部隊奔去。獨立三團得到小武送來的情報,立即行動部署戰鬥。敵人遭到了殲滅性打擊。

8、放牛郎王二小

1929年生於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蕩”,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農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來“掃蕩”,走到山口時迷了路。敵人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帶路。王二小裝着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爲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機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殘酷地殺害了,犧牲在淶源縣狼牙口村,年僅13歲。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衝下來,消滅了全部敵少年小英雄的故事

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劉家莊的山坡上。後來人們立即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感染了無數青少年。現在,王二小的墳上長滿了青草。他的鮮血染紅的那塊大石頭,現在還靜靜地臥在山溝裏,人們把它叫做“血色石”。

9、蘆蕩小英雄牛娃

微山湖,蘆葦叢,這裏本來就是孩子們釋放天性的地方,再加上小英雄牛娃捉弄小鬼子的故事,真嚮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天,日本鬼子要從蓮花鎮給土地廟據點的敵人補充一批槍支。我區委接到這個情報後,立即派區武裝小分隊老馬去小魯莊組織民兵,中途截擊敵人,奪取槍支。放鴨的小牛把送槍的鬼子和僞軍引誘到蘆葦叢裏的蛤蟆灣,老馬和民兵們一舉殲滅了敵人。

10、小騎兵鐵頭

騎馬奔馳是許多孩子的嚮往,當一名小騎兵躍馬揚刀多威風啊,何況小鐵頭奪的是鬼子隊長的馬呢!

日本鬼子到劉家莊來搜捕八路軍傷員,兒童團員小鐵頭決定去報告八路軍騎兵連。路遠來不及,他大膽的奪了鬼子隊長的大紅馬,奔向騎兵連駐地。敵人出動自行車隊猛追,小鐵頭催馬過營地,闖崗樓,渡運河,把敵人引進騎兵連的埋伏圈一舉殲滅,小鐵頭最後也成爲一名英勇的小騎兵。

篇18:愛國故事

馬秀英,1929年6月生。江蘇淮安縣石塘區南澗鄉近採橋鎮(今,淮安市朱橋鎮窪圩村)人,出身於窮苦農民家庭。1945年10月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l946年2月擔任石塘區黃盧(南)村婦女會長。

1946年12月,一天下午,石塘圩子的五六個還鄉團分子來抓馬秀英和婦女會成員。此時,秀英和幾個婦女會員正在黃盧村爲聯防隊做軍鞋。秀英接到村民報告,即分頭轉移。她扮成回孃家的小媳婦向東南方走,在窪圩北門遇上黃兆雲帶領的“還鄉團”。黃兆雲一眼認出秀英,一羣還鄉團分子像瘋狗似的竄上來,一擁而上扭住她的胳膊,把她押到周莊圩子裏。

在周莊圩子裏,黃兆雲妄圖從她的口中得知我地方黨組織的祕密以及婦女會成員的名單,對她軟硬兼施,逼問共產黨組織和婦女會員名單。秀英被肆意凌辱,嚴刑拷打:鞭子抽,槓子壓,灌辣椒水,坐老虎凳……

面對酷刑,秀英斬釘截鐵地回答:“要人頭有一顆,要名單辦不到!”

最後,黃兆雲把她押到仇夏莊殘殺。馬秀英犧牲時年僅17歲。

篇19:愛國故事

土地革命時期,在陝甘黃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沒的少年武裝——紅軍少年先鋒隊。他們在黨的領導下,跟隨紅軍打土豪,分糧食,發動羣衆,消滅白軍,創造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

1931年的冬天,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裏,劉志丹帶領一支紅軍游擊隊,在陝甘交界的橋山中行進。雪已經下了幾天,山川白茫茫的一片。劉志丹正帶領隊伍走下一座山,突然發現雪地裏躺着兩個孩子。他急忙跑過去摸了摸,又趴在一個孩子的胸口上聽了聽,然後向後擺手說:“有救!”說着,他解開老羊皮大衣,把一個凍僵了的孩子暖在了懷裏。

經過劉志丹和游擊隊員們的搶救,兩個孩子甦醒了。劉志丹一問,才知道那個胖墩墩的少年叫王有福,15歲,是地主家的小羊倌。那個低矮黑瘦的少年,名叫趙玉傑,是小乞丐,因爲他愛蹦愛跳,外號叫虼蚤。他們倆受不了地主的壓迫和剝削,憑着半張革命的傳單,到山裏去找窮人的隊伍。因凍餓交加,坡陟路滑,滾下山坡,差點凍死。幸好碰上了紅軍的隊伍。

從此,王有福和虼蚤就跟着紅軍游擊隊活動。後來,又有十多個窮孩子,也陸續來到游擊隊裏。他們大都十三四歲,最小的小柱子只有11歲。劉志丹、謝子長同志見他們年紀小、體力差,而游擊隊要經常行軍,生活太艱苦,就勸他們回去,可是他們不幹,死纏活賴地要當游擊隊員。

游擊隊準備出發了。突然,從隊伍的尾部,傳來了一聲“立正”的口令。王有福和小夥伴們端端正正地站在隊伍的排尾,一個個雙腳併攏,胸脯挺起,神氣十足地注視着前方。王有福跑到劉志丹面前立正敬禮,大聲報告:“娃娃班應到11人,實到11人,一個不短!” 劉志丹望着這些可愛的孩子,和謝子長交換了一下眼色,溫和地說:“好吧,等指揮部討論一下,看是不是可以成立個娃娃班!”

第二天,娃娃班就正式成立了,王有福任班長。總指揮部還派來了一位指導員——邊德榮(他是陝西耀縣交王村人,礦工出身,後任陝甘邊騎兵連連長,1936年在戰鬥中犧牲)。邊指導員每天領着娃娃班操練,還教給他們唱歌,說故事,很受孩子們愛戴。

有一天晚上,部隊駐在艾蒿窪。娃娃班住在離村二里多路的小窯科。孩子們正在睡覺,突然,從艾蒿窪傳來了激烈的槍聲。王有福一骨碌爬起來,叫醒小夥伴,大家提起小馬槍、梭標、大刀、小木槍,趕忙跑出村,朝西北的一條驢巴樑上爬去。等爬到了高高的石崖上邊,發現在崖下不遠處的村莊,硝煙瀰漫,黑壓壓的敵人,正在機槍的掩護下,向村子裏進攻。游擊隊的處境十分危險。

孩子們十分焦急。忽然他們發現石崖下邊的小溝渠裏,駐着一羣敵人。王有福立刻命令:“狠狠地打!”原來這是陝北有名的大土豪張廷芝的隊伍。接着,子彈、手榴彈、石頭塊,居高臨下,向敵人的頭上飛去。崖下的敵人萬沒想到石崖頂上會有游擊隊從背後襲擊,結果敵人倒的倒,逃的逃,指揮一下子失靈了。

村子裏被圍困的游擊隊,趁敵人慌亂的機會,猛衝猛打,反敗爲勝,把敵人打跑了。 戰鬥結束後,游擊隊員們知道是娃娃班出奇兵,搗敵營,解了圍,都誇他們機智、勇敢,人小志氣大!

1932年2月22日,在甘肅省正寧縣三泉原,舉行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支隊授旗典禮大會。會上,游擊隊總指揮謝子長宣佈娃娃班改名爲紅軍少先隊。劉志丹把一面繡着“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支隊少年先鋒隊”的旗幟,授給了少先隊隊長王有福。紅軍少先隊成立後,跟隨紅軍游擊隊打土豪,分糧食,學文化,學軍事,宣傳革命,還打過幾次勝仗。少先隊員們漸漸地都成了能打仗、能站崗,又會做羣衆工作的戰士了。

當年舊曆正月八年級,少先隊決定到財主的城堡何姑紳去“拜年”。太陽剛露頭,在通往耀縣何姑紳的路上,走着一羣化裝拜年的少年人:虼蚤引着一條大黃狗,邊走邊玩;七石子戴着學生帽,穿着黑制服,提着一個馬頭琴盒子,走在虼蚤後邊;餘免娃扮個新媳婦,騎在黃馬上;王有福裝個攬工漢,牽着馬;邊德榮手裏拿個旱菸袋,走在後邊。城門前,民團哨兵檢查行人,對這一家來拜年的沒有注意。虼蚤大搖大擺地走到哨兵跟前,伸腿將他絆倒,被邊德榮和王有福一人一刀,結果了哨兵的性命。埋伏在後邊的游擊隊員,立刻衝進城去,乾淨、利落地收拾了城裏的敵兵和土豪。

還有一次,少先隊按照劉志丹的命令撤退隱蔽。少先隊跑了100多里路,連飢帶渴,早就疲憊不堪。天黑了,王有福帶領少先隊員們進村子歇息,在孫老漢的家裏,大家一坐下,就呼嚕呼嚕地打起鼾聲。突然,哨兵跑來報告:敵人包圍了村莊。王有福忙叫醒隊員,組織突圍。敵人用機關槍封鎖了門口,密集的子彈,直往土窯裏掃射。少先隊員們扔出幾棵手榴彈,把敵人炸死一大片,其餘的都退了下去。

敵人從煙囪裏丟下來兩顆手榴彈,把土炕炸塌了。孫老漢抱來一大卷羊毛氈,擋住破煙囪,說:“快,往氈上澆水培土。” 隊員們依法加固了兩個煙囪。敵人又往窯裏衝鋒。隊員們用長槍、刺刀、手榴彈,一次又一次地消滅敵人。打退了敵人的第八次衝鋒之後,子彈快完了。手榴彈也快完了。少先隊員們準備和敵人作最後拚搏。孫大爺卻拉着王有福的手說:“不行啊,孩子,那麼多的敵人,你們一夥娃娃,怎麼衝得出去?我想起一條路:在中窖下邊,有個地窨子。窨子裏邊,有二里多長的地道,直通後溝。這是早年跑土匪時打的,你們從這裏出去。”說着,老人和有福揭開了窨子口,讓隊員們快下去。王有福就領着少先隊員鑽進窨子,穿過地道,來到後溝,又順坡向上,離開了村子。

敵人抓住了孫老漢,問紅軍少年先鋒隊到哪裏去了。孫老漢說他親眼看見雙方打得正緊火的時候,忽然一陣旋風,滿窯的娃娃都不見了!“那是神兵呀,怎麼抓得着?你們沒有聽人說;‘先鋒隊,是旋風,來無影,去無蹤嗎?說打你鼻樑,不撞你眼睛,靠你凡人,怎能勝神兵?”說得神乎其神。從此以後,紅軍少年先鋒隊便被稱作“旋風隊”,說成“神兵”了。

隨着革命形勢的發展,紅軍游擊隊迅速地擴大,先後組織了紅26軍,紅27軍,每個軍下邊都有幾個團,每個團都有一個少先隊或先鋒連。到1935年秋,紅軍少先隊員發展到二三百人,成爲紅軍中一支活躍的戰鬥力量。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陝北的紅15軍團(包括紅25軍、紅26軍、紅27軍)配合中央紅軍在直羅鎮打了個大勝仗。直羅鎮戰役,戰鬥異常激烈,紅軍向敵人猛撲,決心攻下直羅鎮,敵人以猛烈的火力,密集的機槍子彈,阻擋紅軍前進,許多紅軍中彈犧牲。

山樑上有12個少先隊員看得真切,急得哭了。小隊長小柱子見西北風颳得很猛,他想出了主意,叫隊員們準備了一些麥子土,用乾糧袋和衣裳包着,繞過山頭,向敵人的機槍陣地撲去。乘敵人不備,他們用手榴彈炸燬了敵人三挺機槍。小柱子指揮隊員居高臨下,把細面子土向空中揚灑。西北風吹着塵土,象是霧團,搞得敵人睜不開眼,打不準槍。少先隊員們乘機衝入機槍陣地,一陣子手榴彈,打得敵人機槍陣地大亂。紅軍趁機攻上山樑,拔了敵人的機槍火力點。可是在戰鬥中,王芽、小柱子等12位少先隊員被敵人俘虜了。

敵人把12位小戰士押送到師部審問。一個白軍軍官,提着明晃晃的馬刀,指着小柱子問:“你是幹什麼的?”

“幹革命的,幹打倒反動派的!”

“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紅軍戰士,我叫少年先鋒隊員!”

白軍軍官又追問“包圍我們的紅軍有多少?快說!”

“我是紅軍宣傳員,打起竹板才能說,你給我竹板。” 小柱子說。

白軍軍官不懂竹板,只好答應自己用刺刀敲槍筒,叫小柱子說快板。

小柱子說: “貓頭鷹眼,先別轉,包圍你的紅軍你看不見,滿西北、遍江南,人數好有幾萬萬。……”

貓頭鷹眼氣得發了瘋,命令士兵在隔壁房間準備好刑具。小柱子臨危不畏懼,繼續說着快板,其他11個少先隊員一齊和着他的調子:

“同志們,齊步走,紅彤彤的太陽在前頭。少年先鋒隊真英勇,不怕受刑,不怕殺頭,永遠跟着共產黨,向前走呵,向前走! ……”

幾十個氣急敗壞的敵人涌進來,把12個少先隊員推進刑訊室。一連好幾天,敵人對這12位小戰士用了種.種酷刑:鞭打、弔拷、壓槓子、坐老虎凳、上夾棍、竹籤釘指頭、烙鐵燙……他們一次次暈厥,又一次次被涼水潑醒,卻始終沒有一個人投降、變節,沒有一個人向敵人暴露紅軍的機密。 敵人又恨又怕,把這12個英勇不屈的小戰士分別用木棍痛打,用馬刀亂砍……

就這樣,12位少先隊員被敵人兇殘地殺害了。人們把他們稱爲12小英雄。

第二天深夜,少先隊員王有福,領着一支由18名少先隊員組成的小分隊,向直羅鎮飛奔。他們端着手提衝鋒槍,從四面八方向敵人射擊。正在“圍剿”游擊隊的敵人,腹背受敵,以爲紅軍主力又來消滅他們,夾着尾巴逃跑了。

直羅戰役後,少先隊進行了整編。300多名紅軍少先隊員,編成了三個少先連,一個少共營。不久,英雄的少先隊員們,高舉紅旗,唱着《抗日少年先鋒隊歌》,雄赳赳地奔赴抗日戰場。

篇20:愛國的故事

福建省陳嘉庚先生,19世紀末葉懷揣幾把花生、幾個地瓜背井離鄉,漂洋過海。他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很快成了殷實富有的實業家。但他沒有忘記災難深重的祖國,沒有忘記故鄉廣大兒童失學、愚昧的不幸。

1913年,他回鄉來辦起了集美鎮第一所國小,讓窮苦的孩子都來上學,經費全部甴他負擔。接着,他又興辦了幼兒園、中國小和師範、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專科學校,以及圖書館、科學館、美術館,並且資助了本省其他中國小。他爲此把在國家外的所有不動產橡膠園7千英畝和店屋貨棧地皮50萬平方英尺定爲“集美學校” 基金。

他曾寫文章說,我長時間住在南洋,但心懷祖國,希望爲國效力。我衷心期望,集美將成爲全世界典型的學區、大學村。

篇21:愛國的故事

“七七事變” 後,日寇到處燒殺搶掠,使數以萬計的難民逃離家鄉。徐悲鴻冥思苦想:“該如何爲國家。爲人民、爲抗戰出一點力呢?”他決定去新加坡舉辦畫展,籌款捐助難民,同時向海外華僑宣傳抗戰的道理。

1938年歲末,他來到新加坡,正值盛暑天氣。爲了準備大量作品在畫展上出售,每天站在畫案前,揮汗如雨地作畫,夜以繼日地工作起來。一位華僑朋友勸阻他不必如此不分晝夜地作畫,徐悲鴻說:“我是在爲祖國苦難中的同胞作畫啊!”

日日夜夜的煎熬使徐悲鴻突然病倒了,腰部劇烈疼痛,他被迫在病牀上躺了下來。腰疼尚未痊癒,他又頑強地拿起了畫筆。畫展如期開幕,華僑們踊躍支持祖國抗戰,競相購買徐悲鴻的作品。畫展結束後,他把賣得的鉅額畫款,全部捐獻用來救濟難氏,自己分文不取,連路費也是自己負擔。

篇22:愛國的故事

1948年,李四光接受國際地質學會的邀請,來到英國出席第18屆大會。在大會上,他發表了自己最新研究成果的論文《新華夏海的誕生》動搖了傳統的地質學理論,轟動了歐洲。大會結束後,他夫婦倆來到英國南部養病。然而,他們的心卻時刻掛念着動盪的祖國。

他參加中國留英學生總會年會,發表演說:“我雖然60歲了,身體一直不好,但我一定要回祖國去,把自己的餘生貢獻給新中國!”隨後,他辦理了回國的簽證,預訂了船票。

國民黨駐英大使館祕書找到李四光夫婦,掏出一張5千美金的支票說:“請你向全世界發表一個公開聲明,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拒絕政協給你的全國委員的任命。否則,將你扣留在國外!”李四光夫婦嚴厲斥責道:“難道我們歸國之心能用金錢來收買嗎?我們要回國,不要你們的美金!”1950年4月,幾經周折,李四光夫婦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

篇23:愛國的故事

1926年7月,郭沫若參加了北伐戰爭,先後在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擔任祕書長,代理主任等重要職務。在大革命洪流中,他親眼看到了工農羣衆的偉大力量。共產黨員的勇敢、不怕死的精神,給了他巨大的鼓舞。

他參加了南昌八一起義,雖然未獲成功,但他由衷地感到,英勇頑強的共產黨人,是中國人民的精神支柱,是中國革命的火種。在南昌起義軍南下的路上,由周恩來和李一氓同志介紹,郭沫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失敗後,郭沫若旅居日本,從事學術研究。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7月8日,黨中央通電全國,號召抗戰。海外赤子郭沫若心急如火,恨不能一下飛回祖國,響應黨的號召,參加抗戰。他不顧身邊的5個孩子和日籍妻子,獨自一人暗暗地進行着回國的準備。

7月25日,他給妻兒留下別言,悄悄離家去東京乘船回國。回國不乆,他就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組織了文化界的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

篇24:愛國的故事

張鈺哲是我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19世紀20年代,他在美國芝加哥的一所大學裏學習天文時,刻苦觀測天象,不管嚴寒酷暑,從不間斷。特別是冬天的寒夜裏,他又冷又餓,甚至凍得手腳麻木,仍在望遠鏡旁堅持觀測。

由於他的辛勤努力,1928年他終於發現了一顆小行星,並且算出了它的軌道,這就是現在已經編號的二千多顆小行星中的第1125號小行星。爲了表示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當時他把這顆小行星命名爲“中華號”。這時候,張鈺哲的心裏比得了博士學位還要高興和自豪。

篇25:愛國的故事

馬拉松選手約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只代表祖國參加了一屆奧運會,在完賽的57名參賽者中墊底,在此之前、之後他也並未有任何值得一提的好成績被紀錄,這在長跑高手層出不窮的非洲可謂平平無奇。但就是這樣一位墊底者,卻獲得了比不少奧林匹克冠軍更響亮的名聲,和更廣泛、更深久的影響力,他曾被法國《隊報》譽爲“最美的墊底者”。

奧林匹克的宗旨不是更快、更高、更強麼?這位墊底者究竟做了些什麼,竟獲得如此高的榮譽?話說在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馬拉松比賽結束後,記者們和觀衆們等頒獎式結束,他們便三三兩兩地退場回家了。過了一個多小時,組委會開始通知馬拉松沿途的服務站開始撤離,結果得到一個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消息:有個選手還在跑!

這個還在跑的選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跑出不到19公里後因碰撞而摔倒,膝蓋受傷,肩部脫臼,但他並未就此退出,而是一瘸一拐地繼續向終點跑去。漸漸的,所有選手都將他遠遠甩在身後;漸漸的,圍攏在街道兩側打氣助威的人羣已散盡,天色也越來越黯淡,所有人都覺得馬拉松比賽已經結束,只有阿赫瓦里本人堅定地跑着,因爲他覺得,自己的比賽遠未結束。

不知什麼時候,他的身邊出現了一名記者,不解地問,爲什麼明知毫無勝算,還要拼命跑下去?阿赫瓦里顯然毫無準備,他默默地又“跑”了好一會兒,才突然堅定地答道:“我的祖國把我從7000英里外送到這裏,不是讓我開始比賽,而是要我完成比賽……”。被深深感動的記者立刻把稿件發回奧林匹克新聞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會兒就通過廣播迴盪在墨西哥城的上空,許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紛紛趕到路邊,爲他助威、歡呼。在觀衆的鼓勵下,阿赫瓦里拖着傷腿,頂着滿天星星,走入了專門爲他打開燈光的阿茲特克體育場,幾乎是一碼一碼蹭到了終點線。 由於過於激動,人們忘了統計他的確切成績,在奧運成績冊上只有他獲得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後的18位選手,都是因各種原因中途退場的。

如今時過境遷已近40年,雖然阿赫瓦里並無輝煌的成績,但作爲坦桑尼亞歷史上首位參加奧運競技的選手,他沒有辜負國家的厚望,成爲 了“最美的墊底者”,他的名字被鐫刻在奧林匹克名人錄,鐫刻人們心間,因爲他的執着,因爲他的拼搏,因爲他對祖國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