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艾提尕爾清真寺導遊詞【精品多篇】

艾提尕爾清真寺導遊詞【精品多篇】

艾提尕爾清真寺導遊詞 篇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位於祖國西北部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地處北緯35°14’~39°23’、東經104°17’~107°39’之間。東鄰陝西省,西部與北部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部與甘肅省相連,總面積6.64萬平方公里。地形南北狹長,地勢南高北低,自北向南爲賀蘭山地、寧夏平原、六盤山地。寧夏南北相距456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寧夏地處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地帶,從地貌類型看,南部以流水侵蝕的黃土地貌爲主,中部和北部以乾旱剝蝕、風蝕地貌爲主。境內有較爲高峻的山地和廣泛分佈的丘陵,也有由於地層斷陷又經黃河沖積而成的沖積平原,還有臺地和沙丘。地表形態複雜多樣。據20xx年初統計資料顯示,寧夏地形中丘陵佔38%,平原佔26.8%,山地佔15.8%,臺地佔17.6%,沙漠佔1.8%。平均海拔爲1090-20xx米。賀蘭山是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主峯敖包圪墶海拔3556米。黃河從中北部穿越12個市縣,境內流程397公里。

寧夏地處內陸,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跨東部季風區和西北乾旱區,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的交匯、過渡地帶。年平均氣溫爲5℃~9℃,晝夜溫差大。年降水量一般爲200~600毫米。全年日照達3000小時,無霜期170天左右,是中國日照和太陽輻射最充足的地區之一。

寧夏是中華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寧夏靈武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活動遺址和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

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就開始修築聞名世界的長城。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兵在寧夏屯墾,開始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到漢代(前206~220),這裏農耕經濟已相當繁榮。唐代天寶十四載(755)爆發了“安史之亂”,太子李亨進入寧夏,在靈武登基稱帝,史稱唐肅宗。當時,寧夏已成爲中國東西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寶元元年(1038),党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爲中心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蒙古滅西夏後,於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設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明設寧夏衛。清設寧夏府。民國初年,寧夏府改爲朔方道,1920xx年成立寧夏省。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4年撤銷寧夏省。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礦產資源豐富,農業、能源和旅遊優勢突出。全區有耕地128.8萬公頃。其中水澆地33.3萬多公頃。有待開發的宜農荒地66萬餘公頃,其中可開發水產養殖的荒灘13.3萬公頃、荒水面積5.6萬公頃,有草場300萬公頃。已發現的礦產資源有50多種,人均自然資源潛在價值爲全國平均價值的163.5%,居全國第五位。尤其是非金屬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炭、石膏、石油、天然氣等。石膏蘊藏量居全國第一。全區近三分之一的土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探明儲量300多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僅靈武煤田探明儲量就達270多億噸,相當於中國東北地區探明儲量的總和。全國十大煤種,寧夏就有9種。世界著名的優質無煙煤太西煤,年出口量達100萬噸。地跨寧夏的陝甘寧盆地天然氣田,已探明儲量20xx多億立方米,是世界特級大氣田。

自治區下轄銀川、石嘴山、吳忠、固原、中衛5個地級市,興慶、金鳳、西夏、大武口、惠農、原州6個市轄區,靈武、青銅峽2個縣級市,永寧、賀蘭、平羅、同心、鹽池、中寧、海原、涇源、西吉、隆德、彭陽11個縣和紅寺堡開發區(縣級移民開發區),首府銀川市。

寧夏有回、漢等35個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603.73萬人,其中漢族377.42萬人、回族206.49萬人。寧夏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居區,回族羣衆信仰伊斯蘭教。

中國回族形成於元代。關於回族的來源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紀中葉,那時就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到中國經商和留居。元代大批中亞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來到中國,由於通婚和社會經濟關係,與漢、維吾爾、蒙古等族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形成回回民族。早在宋代,就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波斯人在寧夏經商定居。元代大批中亞阿拉伯的穆斯林與蒙古人一起,遷今寧夏屯墾戍邊。元末明初回族逐漸形成,寧夏回族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發展的時期。

回族人居寧夏,最早可追溯到唐末。到北宋、西夏時期,東來的穆斯林多從玉門、酒泉經西夏屬地至中原。到元代,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被徵調或遷徙,以半軍事、半屯牧的形式生存。明初,大批迴回人以“歸附土達”身份被安插到靈州(今靈武市一帶)及固原各州縣,加之不斷遷徙來寧夏開發、屯墾的回回人,形成了許多回族聚居點。到了清乾隆年間,“寧夏至平涼千里,盡系回莊”,寧夏回族人口劇增。至同治年間(1862-1874年),西北迴民反清起義遭到殘酷鎮壓,義軍及眷屬被遷趕到偏僻地區,其中部分回民移居靈州、化平(今寧夏涇源縣)、隆德、海原等縣。

作爲寧夏主體民族的回族,信仰伊斯蘭教。在寧夏回族聚居地區,建有不同建築形式和不同規模的清真寺3000多座,有阿訇約4000名。回族穆斯林羣衆一般信奉五項“功課”即:念、禮、齋、課、朝。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自治區和各市、縣建有各級宗教社會團體即伊斯蘭教協會,管理自己的宗教生活。自治區在銀川市開辦了寧夏伊斯蘭經學院,在同心縣開辦了同心阿拉伯語專修學校,幫助穆斯林羣衆培養了大批有宗教學識的人才。除伊斯蘭教外,寧夏還有羣衆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自治區人民政府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羣衆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保護,各種宗教人士在寧夏長期和睦相處。

寧夏回族在衣着、飲食、起居衛生、婚嫁、喪葬等方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回族男性都喜歡戴白色的小圓帽,穿黑色的馬甲。回族婦女還喜歡戴蓋頭,戴金銀耳環、戒指、手鐲等。回族特別講究衛生,室內外清潔整齊,竈具潔淨。平時洗手、洗臉多用湯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喜歡吃牛、羊、駱駝等反芻類的偶蹄目食草動物肉,也吃雞、鴨、鵝、魚肉,禁食豬肉,不食動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虔誠的教徒食用的禽畜,必須由阿訇代宰。回族一般不吸菸,不喝酒,男女老少都愛喝泡有冰糖、茶葉、枸杞、核桃仁、芝麻、桂圓、紅棗、果脯等營養佐料的“八寶”蓋碗茶。喜慶節日,回族多製作油香、饊子、油果等油炸食品。有尊貴客人時,會以豐盛的“全羊席”和各種回族小吃熱情接待。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時,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用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回族喪葬簡易,實行土葬、薄葬。葬禮包括清潔埋體、白布裹屍、阿訇主持舉行宗教祈禱儀式、入葬四道程序。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爲“麥斯吉德”,意即叩頭的地方。既是伊斯蘭教信徒聚衆禮拜的場所,某些地方又兼有文化教育中心、社會活動中心的功用。寧夏清真寺的創建從元代開始,經明、清兩代,清真寺的數量和規模得到了相當的發展。拱北,是伊斯蘭教某地域傑出人物的陵園。道堂,是伊斯蘭教某分支宗教領導人禮拜、誦經、講學和居住的地方。寧夏伊斯蘭建築集中反映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並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民族個性。

艾提尕爾清真寺導遊詞 篇二

歡迎大家來到環境清幽的佛門聖地靈巖寺來遊覽。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麼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園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天台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遊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遊也。”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專爲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於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望有四大天王,建築風格爲單檐硬山頂,殿內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爲鐘樓,西邊爲鼓樓,因爲“晨鐘暮鼓”之說)。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爲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築風格前後是不一樣的,前爲外廊式捲棚頂,後爲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築。(建築風格爲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爲寺中主殿,成爲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爲明代的建築,雖然自創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築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爲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爲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爲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釐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爲衆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爲花崗岩),而靈羅爲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爲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於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徵,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硃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麼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啓超爲“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才能的高度評價。

(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爲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存建築爲明代遺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東山峯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後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傳》中記載,東晉時期高僧來此山說法,講的“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朗公說“此山,靈邊,爲我淨也;它時涅磐當埋於此”)

好,現在我們往西走,面前的這座塔爲靈巖寺的最高建築,闢支塔,是靈巖寺的重要標誌。爲什麼叫闢支塔呢?闢支一詞爲佛教用語,是梵語“避支迦佛陀”簡稱爲“避之佛”(避支塔建於唐天寶十二年,宋淳儀五年重建於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該塔高54米,爲八角九級十二檐的樓閣式磚塔。塔基刻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的浮雕。塔身爲青磚砌築。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塔檐自下至上逐層遞減,一至四層爲重檐,五至九層爲單檐,收分得體,門窗古樸,顯得古香古色,莊嚴肅穆。塔頂是鐵製塔剎。有復鉢,相輪,園光,仰月,寶珠組成。另外還有八根鐵鏈分別由救濟塔檐的八尊金剛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級塔檐,可以盡覽靈巖風光。

好的闢支塔參觀到這裏,我們接着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裏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量僅次於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於磚塔,靈巖寺屬於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在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靈巖寺創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於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闢半圓拱門,內爲方形室。東西門均爲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風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的珍貴字資料。

《息庵禪師道行碑記》,日本和尚邵元爲靈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

和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一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時,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門硃紅色,故亦稱紅門。

艾提尕爾清真寺導遊詞 篇三

各位遊客,美麗富饒的銀川,是黃河河套地區最早開發的一片綠洲,漢代時就在此推行浚渠屯田措施,興建了漢延渠等水利工程,唐代已具有“塞上江南”的美稱,明清以來“天下黃河富寧夏”的民諺已經傳遍九州。古老的党項族在這裏創造出璀璨奪目的西夏文化;勤勞的回族人民自強不息,展現出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銀川是我國西北邊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歷史悠久燦爛人文底蘊博大精深,這裏有說不完的故事,道不盡的美景。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銀川,去感受這座邊塞古城的神奇魅力吧!

遊客們,銀川市地處黃河沖積而成的河套平原上,東臨黃河,地勢平坦開闊;西靠賀蘭山,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依山爲鄰;南抵青銅峽;北連平羅縣。全市總面積3499平方公里,市區面積1277平方公里。轄城區、新城區、郊區三個縣級區和永寧、賀蘭兩縣。據統計,20xx年末全市總人口約103.91萬人。銀川是個多民族的地區,聚居這回、漢、滿、蒙古、朝鮮等25個民族,也是回族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城市,回族約有22.31萬人。

傳說很久以前,長江以南住着鳳凰七姐妹,給人們帶來幸福。其中最小的七妹來到地薄人窮的寧夏,開渠引水,帶來了江南風光。後來爲了阻止異族部落的入侵,鳳凰七妹就變成了一座城,保護寧夏百姓,這就是後來的銀川。如今,“鳳凰城”已經成爲銀川的美稱。

銀川地勢平坦開闊。地形走勢自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賀蘭爲屏,黃河繞境,沃野千里,湖泊鑲嵌”,是銀川地貌格局的特徵。銀川地形分爲山地和平原兩大部分。西部是賀蘭山地,賀蘭山成梯形,自泉齊溝以南逐漸降低,海拔20xx—2500米,主峯敖包疙瘩3556米,是阻擋西北寒冷空氣和風沙長驅直入的天然屏障。東部爲黃河沖積平原。黃河從銀川城東16公里城北偏南30度方向流往石嘴山,過境長度爲78.4公里,水面12.47萬畝,形成廣闊無垠的黃河沖積平原,其間沃野百里,溝渠縱橫,草木茂盛,散佈着數百個大小湖沼,有著名的“七十二連湖”,自古以來,這裏就是主要的農林牧漁生產區。

銀川位於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主要特點是:雨雪稀少,蒸發強烈,日照充足,熱量適中,風大沙多;冬寒無奇冷,夏熱無酷暑,春季短而多變。銀川因爲地處西北內陸,遠離海洋,加上氣候乾燥,雨水量少,日照又長,因此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晴天。據統計,年日照時間比“日光城”拉薩還多17.5個小時。

銀川晝夜溫差很大,全年平均日溫差爲13.1度—14.4度,這種大陸性氣候的特點,加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宜各類農作物的生長,易於瓜果糖分的貯存,瓜果含糖量較中原地區高出15%—20%。據北魏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記載,早在1520xx年前,銀川平原就被稱爲“果城”。這裏盛產桃、李、杏、棗、蘋果、葡萄和西瓜。水果個大、味甜、肉嫩,且色彩鮮豔。銀川種植稻米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經勞動人民的精心培養和改良,銀川的水稻已成爲全國著名的品種。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蕎麥、白豌豆等。蔬菜有寧夏大白菜、辣椒、西紅柿、大頭蔥。此外,蕨菜、沙棘、蜂蜜也小有名氣。

銀川地區土壤類型較多,植被多樣。森林面積達百萬畝,其中有一半爲人工林,包括用材林、防護林和經果林等。隨着植樹造林等綠化工程的展開,森林面積和綠化面積呈逐年大幅增長的趨勢。1988年,國務院批准賀蘭山爲國家級森林有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山上有天然次生林18.3萬畝,有野生動物177種,其中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6種。

銀川地處鄂爾多斯西緣凹陷帶的的北部,礦產資源豐富。在銀川境內賀蘭山段貯藏的礦產品主要有煤、赤鐵、石灰石、白雲石、磷灰石、石英砂岩、輝綠岩、陶瓷粘土等,這位銀川市發展冶金、化工、建材等工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磷礦貯藏量較高。

銀川歷史悠久,早在20xx多年前的漢武帝時期,這裏就是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的棲息之地。隨着引黃灌區的開發,銀川平原興起了一些城堡,當時被人們稱爲飲汗城的城堡,就是銀川城的前身。銀川設立縣城的開始是在南北朝時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時稱懷遠郡。公元1020xx年,党項族首領李德明遷居於此,改爲興州。公元1038年,西夏國在此建都,稱興慶府,歷時189年。之後歷經王朝更迭,又改稱爲中興府、寧夏、寧夏府、寧夏城,直到1945年,才設立銀川市。

“銀川”一詞是明末將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形容爲“銀色河川”而得名的。這座有着1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其人文景點一西夏文化爲主要特色。西夏王陵風景名勝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爲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西夏王陵、拜四口雙塔、海寶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誘人的水鄉景色、奇特的塞上風光及多彩的回族風情,使銀川成爲中國西部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

遊客們,銀川城區分爲老城、新城和新市區三部分,老城前身爲清代的寧夏府城,東距黃河約15公里,自治區政府和市人民政府都設在這裏,又爲商業區。新城位於火車站東側,東距老城區7.5公里,是在清乾隆時住的新滿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58年以後又在包蘭鐵路以西的大片荒漠草原上建起新市區。從前銀川市內除了鼓樓、玉皇閣、南門樓等幾座古建築外,大都是低矮的黃泥土坯房。如今,銀川市古顏新貌相得益彰,圍繞着那些古老的建築,一幢幢現代化的建築鱗次櫛比。入夜,燈火通明,霓虹閃爍,寬闊的街道流光溢彩。走進銀川,你可以該受到一種寧夏所特有的傳統與現在交相輝映的美麗,這座榮古都風貌、回族風情和現代韻味於一體的邊塞古城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迎接着五湖四海嘉賓的光臨。

艾提尕爾清真寺導遊詞 篇四

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名剎古寺靈巖寺!今天我給諸位朋友做導遊,我將盡我所能回答你們提出的問題,希望大家載興而來,滿意而歸。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東嶽泰山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靈巖寺位於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聖人(曲阜)的山東黃金旅遊線之間,(距泰山主峯約爲10公里,距濟南40餘公里)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燦爛珠古代文化,吸引無數海內外遊人,自古就是聞名的旅遊勝地,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浙江天台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的盛名。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榮獲國家首批4a級景區稱號。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麼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主峯爲獅山,因爲在遠處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蹲伏在那裏,所以稱爲獅山,山的最高處有一巨大岩石,四壁如削,成爲方形,所以最早時人們稱之爲方山,北魏時《水經注》中稱之爲玉符山,也是因爲這塊巨石的形狀方方正正,像古代將軍的印璽〔古稱將軍印爲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泰山之北最幽處,遊泰山不遊靈巖不成其遊也。”的讚語,從寺院至山巔有殿閣36處,亭閣18座,文物衆多,古蹟薈萃,北如蹲獅的方山,東如駱駝的朗公山,南如臥象的竹山。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金剛是金中最剛之意,比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意思。金剛力士,是專門持金剛杵(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守護佛法的天神。這個殿的風格屬明清建築,塑有“哼哈二將”,專爲把守大門守護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走過“聚善”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山門”,他建於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塑有護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傳說在須彌山腰有一個山叫犍陀羅山,山有四峯,各有一王居住,各護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稱作四天王。中國內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們各是:東方持國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爲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爲紅色,手繞纏一龍;北方多聞天王,身爲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他們各有一個從者,順次是乾闥婆,鳩 荼、龍、夜叉,還各有91子輔佐四王守護十方,據稱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將,代爲管理所屬各處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築風格爲單檐硬山頂,房樑五架,兩邊以穿插坊連成整體。柱頭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礎爲復蓮式,系宋代遺物。殿內存有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碑刻十七塊。記載了靈巖的歷史沿革及影響。另有鐘樓、鼓樓等附屬建築(東邊爲鐘樓,西邊爲鼓樓,因爲“晨鐘暮鼓”之說)。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大雄寶殿〕,原名爲獻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於宋嘉佑年間(公元1102-1120xx年),是寺僧誦經禮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0xx年),魯藩捐塑三大士像於其內後,更名爲大雄寶殿。建築風格前後是不一樣的,前爲外廊式捲棚頂,後爲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堂是清朝中葉建造。清乾隆20xx年(公元1757年)愛新覺羅·弘曆皇帝來靈巖時,曾爲此殿題“卓賜名蘭”額及“奇鬆爾日猶迴向,詭石何心忽點頭”楹聯。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也很形象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殿前一平臺,是供高僧講經之用,

〔摩頂鬆〕,位於大雄寶殿後西側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頂鬆,關於這個名字的來歷取於傳說故事。相傳唐僧去西域取經時,臨行前曾來靈巖寺,手摩松樹說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長,歸時東向,使吾門弟子知之!”數年後,西指的樹枝果然忽向東指。寺僧見了說:我們師傅回來了摩頂鬆就是這個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問,柏、鬆不同,爲什麼這株柏樹要稱鬆呢,因爲“柏”與“悲”諧音,過去有人忌諱“悲”字故將柏改爲鬆。後來有人在這棵樹的旁邊又栽上柿子樹,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築。(建築風格爲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爲寺中主殿,成爲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爲明代的建築,雖然自創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保存着唐宋的建築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爲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爲藥師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爲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數以千計高30釐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每尊羅漢身高101-120釐米,(據佛學文獻記載,爲衆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爲花崗岩),而靈羅爲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爲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於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徵,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硃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麼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羅漢系宋代塑造無疑,距今約有900餘年。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啓超1920xx年來此遊覽,把它譽爲“海內第一名塑”,現代著名美術大師劉海粟觀後稱之爲“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才能的高度評價。現在樑眼和劉海粟所書之碑立於千佛殿前兩側。

在千佛殿後面有一閣名〔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爲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存建築爲明代遺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炅、真宗趙恆、仁宗趙禎等御書。金貞佑年間(公元1213-1220xx年)曾曹兵燹,珍藏御書盡毀,唯閣倖存。御書閣門楣的牆壁縫隙間長出一棵青檀,古枝縱橫,盤根錯節,狀若雲朵,稱雲檀或銀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龍,又稱龍檀,兩樹已有千年的高齡,爲稀有樹種之一),視爲一大勝景,這樣古怪的青檀在北方還是很少見的。青檀樹根下面是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xx年)寺僧仁欽重刊篆書的“御書閣”匾額。順御書閣而下,千佛殿迄東,便是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因爲三泉相隔很近,故稱“五步三泉”。

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東山峯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後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據《靈巖志》中記載:靈巖古稱方山,東晉時期高僧朗公於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講經說法,講得猛獸歸服,亂石點頭,“靈巖”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東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嶽獨尊泰山。

好,現在我們往西走,面前的這座塔爲靈巖寺的最高建築,〔闢支塔〕,是靈巖寺的重要標誌。爲什麼叫闢支塔呢?闢支一詞爲佛教用語,是梵語“闢支迦佛陀”簡稱爲“辟支佛”,顧名思義闢支塔也就是佛塔。闢支塔建於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儀五年(公元994年)重建,於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的歷史。該塔高54米,爲八角九級十二檐的樓閣式磚塔。塔基刻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的浮雕。塔身爲青磚砌築。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塔檐自下至上逐層遞減,一至四層爲重檐,五至九層爲單檐,收分得體,門窗古樸,顯得古香古色,莊嚴肅穆。塔頂是鐵製塔剎。有復鉢,相輪,園光,仰月,寶珠組成。另外還有八根鐵鏈分別由救濟塔檐的八尊金剛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級塔檐,可以盡覽靈巖風光。

好的闢支塔參觀到這裏,我們接着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裏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量僅次於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於磚塔,靈巖寺屬於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

〔惠崇塔〕是靈巖寺中最早的建築,建於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爲全石建築,堪與坐落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的四門塔相媲美。是唐代靈巖寺創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於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闢半圓拱門,內爲方形室。東西門均爲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風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的珍貴字資料。在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於至正元年爲靈巖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息庵禪師道行碑記》碑文。碑高1.63米,寬0.74米。郭沫若來此觀看後題詩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原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倍相親”。可見息庵塔和邵氏題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證。

〔積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是靈巖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漢柏、摩鬆頂、朗公石、可公牀、一線天、對鬆橋、五步三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一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有很多唐宋題記,明朝時龕外僧修方形石室,牆壁粉刷成硃紅色,故亦稱紅門。

我們就遊覽到這裏,最後,衷心請大家對我的講解提出寶貴意見,熱情歡迎諸位朋友下次來。謝謝大家!

艾提尕爾清真寺導遊詞 篇五

各位遊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來觀光旅遊。首先請允許我向各位介紹一下寧夏概況。

寧夏位於祖國的西北內陸地區,黃河中上游,全區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現轄銀川、石嘴山兩個地級市,銀南、固原兩個地區,吳忠、青銅峽、靈武3個縣級市和6各轄區,15各縣。全區人口536萬。

寧夏是我國唯一一個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約佔全區總人口的1/3。回民信仰伊斯蘭教,全自治區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寧夏又被稱爲中國的“穆斯林之鄉”。

(歷史文化)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岸邊的靈武市“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又分爲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農牧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1世紀初,党項族以寧夏爲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權,並創造了燦爛的西夏文化。元滅西夏後,設寧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於是便開始有了寧夏的名稱。明改制寧夏衛,清屬甘肅省。1920xx年建寧夏省。1654年又撤銷省建制,分歸內蒙古、甘肅省管轄。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地處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河套文化與絲綢之路的交融區,古老深遠的黃河文化、特色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獨一無二的西夏文化、頗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濃郁粗曠的邊塞文化工具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從而爲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蹟和探尋不盡的奧祕。

(地形和氣候)

遊客們,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佔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佔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佈來看,自北向南爲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亙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爲鬱鬱蔥蔥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南高北低的地形決定了寧夏南寒北暖的氣候,此外,寧夏地處高緯度,晝夜溫差大,白天太陽直射溫度相對較高,晚間氣流掃射餘熱溫度明顯降低,夏日晝夜溫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寧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是寧夏天氣和風情的真切寫照。

(旅遊景觀)

類型多樣的自然景觀,兼收幷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帶給了寧夏豐富的旅遊資源。作爲“中國旅遊最後的處女地”,近幾年來,寧夏備受海內外遊客的青睞。來寧夏旅遊,可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其“六大特色”——古老的黃河文化、雄渾的大漠風光、神祕的西夏王朝、濃郁的回鄉風情、迷人的六盤盛景、美麗的塞上江南。這裏有被譽爲“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國最大的喇嘛式建築羣“一百零八塔”,有人類原始造型藝術“賀蘭山岩畫”,有沙海明珠“沙坡頭”,以及被國家旅遊局評爲中國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的沙湖等。現已開發坐羊皮筏子常有黃河,騎駱駝穿越騰格裏沙漠以及西夏仿古、回族風情、沙湖觀鳥、徒步長城、生態農業觀光等特殊旅遊項目。寧夏之旅,點多、面廣、線長,如歌、如詩、如畫,給人以獨特的享受。

(回族風情)

遊客們,來到寧夏,特別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風情,因爲寧夏是中國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區(回族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數僅次於壯族,位居第二)。我們還是從回族的信仰、節目、習俗、緊急、服飾來談起吧。

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因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十分密切。明清時期,中國伊斯蘭教學者介紹伊斯蘭教義,會用“清淨污染”、“真乃獨一”、“至情至真”和“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等語,古伊斯蘭教又稱“清真教”。伊斯蘭教禮拜寺叫做“清真寺”,穆斯林製作的食品稱作“清真食品”,穆斯林開設的飯店和食品店習慣用“情真”二字作爲標記。寧夏現有清真寺3000多座,遍佈山川城鄉。回族穆斯林按《古x經》的要求要遵守五項功課,即念(祈禱)、禮(禮拜)、齋(齋戒)、課(捐贈)、朝(朝覲)五功。

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節日。開齋節,顧名思義,即齋月期滿後的第一天。古爾邦節在開齋後70天,阿拉伯語“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稱宰牲節。聖紀節,每年教歷三月十二日,爲紀念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誕生而舉行。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喪葬等方面,也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回族的小孩出生後,要阿訇命名,謂之“經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續後,由阿訇主持儀式,誦讀《古x經》,爲其證婚。三天後,新郎新娘回孃家,叫做“回門”。回族喪葬爲土葬,主張素葬,不用棺木,遺體淨洗後以白布包裹,埋於土穴中。親人先逢七、後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衛生習慣,禮拜前要進行沐浴,“小淨”用湯瓶洗頭、手、腳等處,“大淨”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齊乾淨,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從井裏提水用的桶掛在牆上,不能落地。

回族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豬、馬、驢、騾、狗等不反芻的動物。回族以習武健身爲美德,故多高壽者。

在服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無沿小白帽或黑帽,稱爲禮拜帽。女的一般戴無沿撮口白帽或蓋頭,將頭髮遮掩起來。蓋頭,少女一般帶綠色,已婚婦女則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婦女喜歡佩戴耳環、戒指、手鐲和頭飾。

(特產和風味)

遊客們,寧夏的特產和風味可用兩句話來概括:“吳寶耀花遊人眼,長思長想不思歸。”

想爲世人稱道的寧夏特產當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髮菜,因其顏色分別爲紅、黃、藍、白、黑而被稱爲五寶。枸杞及時中藥精品,優勢益腎健體的食品。甘草被贊爲“中藥之王”。用賀蘭石製作的硯臺,不僅是文房四寶的實用品,而且是珍貴的工藝收藏品。寧夏灘羊是我國優良裘用綿羊之一,通常制球用一個月左右的灘羊羔皮“二毛皮”,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風格馳名海內外。髮菜是“八珍”之一,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藥用價值,但採挖髮菜會嚴重破壞環境,導致土地沙化,因此髮菜已被列爲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管理的野生固沙植物,禁止採集和銷售。

寧夏的地方風味因兼有中國傳統風味而獨樹一幟。其清真風味小吃不僅爲廣大穆斯林所珍愛,各族人民也無不願一嘗爲快,有外焦裏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饊子,還有最具特色的飲料蓋碗茶。清真廚師們還創造出碗蒸羊、涮羊肉、水晶羊頭、煨牛筋、紅燒羊肉、鍋燒填鴨、鴿蛋蒸菜、糖醋黃河鯉魚等一系列清真菜,其中以燴爲主的回民筵席“八大碗”則是回民喜慶宴請的主菜。寧夏小吃還有牛羊雜碎、團饃、釀皮子、回族油菜、牛乾巴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銀川市中心地段設有小吃一條街,遊客們不妨走街串巷,前去品嚐,一飽口福。

各位遊客,寧夏概況就介紹到此。也許帶遊罷寧夏,對他從陌生到了解後,您會發出和我同樣的感嘆:遊遍千山萬水,還是寧夏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