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唐代詩人王維軼事典故(新版多篇)

唐代詩人王維軼事典故(新版多篇)

秋日平原好射鵰 篇一

大唐的政治舞臺上出現了一個扳道員——李林甫,於是,歷史奇妙地轉了方向,張九齡敗下陣來。從此,開元盛世逐漸走向了天寶危機。舊黨人士有的死,有的貶,王維則被趕到了邊塞。

不知道王維當時心裏是怎麼想的,但是,他沒有沮喪,倒似乎爲了能夠遠離是非而欣慰。單車間邊,就這樣來到了邊塞,看到大漠中直線般的狼煙,還有長河盡頭圓圓的太陽,靈感就這樣來了,和那個蕭關相逢的使者一起來了。

王維到了邊塞後,沒有馬上回去。不知是不能,還是不願,總之,他留了下來。“回看射鵰處”,“秋日平原好射鵰”,以射鵰、作詩打發時光。這一兩年內,他幾乎沒有發過什麼牢騷,倒有種興致高漲的感覺。或許是在這裏看到了軍中少年的風神,又溫熱了他年少時“縱死猶聞俠骨香”的一腔熱血吧。然而,他總還是要回去的。

回到長安的王維接着又南下出了一趟差,“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出差歸來後的王維可以徹底“獨善其身”了,他買了宋之問的別墅——輞川。於是,後面的口子,他多與裴迪一起在這裏賞景賦詩,優哉遊哉。輞川真是個好地方:明月竹林,白石清灘,空山青苔,古木衰柳,飛鳥夕嵐相伴,文友相與,欹湖簫聲飛揚。

中國的士大夫與喜歡罷工抗爭的外國人不同,他們更喜歡用消極怠工的招數。王維正是在消極怠工,但他的正義感沒有被輞川風月消磨。他如同一汩清泉,無聲無息地流淌在陰暗的黑林裏,縱使陽光被遮擋,依然清洌……

關於王維的古詩 篇二

《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桃源行》 篇三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峯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王維和元二的關係 篇四

元二是唐代的名人,因排行第二而被稱爲元二,與著名詩人王維是至交好友。在元二即將遠行時,王維還曾爲元二寫下了一首詩。從這首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王維與元二之間的深情厚誼了。

有一次,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於是王維就在渭城給元二送別,併爲元二寫下了一首詩,名爲《送元二使安西》,因是贈別之詩,所以又名《贈別》。《送元二使安西》全文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在這首詩中點明瞭送別的地點與環境和氣氛,脫口而出的一句勸酒詞更是可以看出王維對元二的不捨之情,那濃烈的惜別之意全都集中在了一起。元二即將西出陽關,不難想象其路途的艱難和寂寞。在這臨別之際,王維向元二勸酒,不僅包含老友間即將分別的不捨,也有對元二旅途處境的體貼和心疼。王維是希望通過勸酒,可以讓元二感受到自己對他的心意,也是希望可以拖延分開的時間,能夠與元二再多呆一會兒。在這分別的時刻,往往是有千言萬語卻又無從說起,“勸君一杯酒”也是爲了打破沉默,對其複雜情感的一種宣泄。

從王維爲元二所作的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王維和元二是感情至深的好友,否則面對元二的離去,王維不會有那麼濃烈而又複雜的情感。

秋槐葉落凝碧池 篇五

大唐的盛世終於走到了盡頭,這回、充當改變歷史的`人變成了安祿山。

“安史之亂”一下子讓依然沉醉於大唐雄風中的人們醒了過來。於是,唐玄宗醒了,帶着他的愛妃、兒孫逃了出去;長安的大臣們醒了,但金殿之上已無皇帝的蹤影。他們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時候,便成了安祿山的俘虜。有些人投降了,成爲名副其實的僞官;有的官員被強行帶到了洛陽,東去的人羣中就有王維。

王維被囚禁在菩提寺中,環刃交加。在來之前,他本想能逃過去的,可是不容分說,仍被帶了過來。沒辦法,樹大招風,他雖然不是政治上很重的砝碼,但卻名氣很大,而安祿山要的就是這個。

在菩提寺中,王維也很想逃,可是逃不了,他沒有杜甫那樣的人身自由。一次,凝碧池頭髮生了慘案。有人忍不住內心的憤慨在演奏中把樂器捧碎,向着玄宗南逃的方向痛哭,結果被殘忍地殺害了。裴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王維,王維聽後深受感動,揮筆寫下一首《凝碧池》:“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絃。”

在這首詩中,他的政治態度極其明確,他是站在大唐這一邊的。這首詩當時在暗地裏流傳,竟傳到肅宗那裏。王維也許當時不會料到,就是這首詩日後救了他一命。

在刀劍的逼迫下,王維還是接受了給事中的僞職,這也就是他備受後人指責的原因,宋人甚至因此認爲王維人品不好。王維是軟弱了一點,沒有殺身成仁的大義凜然,但他自己也是很痛苦的。從此之後,陷賊一事猶如在他心上刻下了深深的一刀,傷口再也癒合不了。

從此,王維才真正沉溺於佛理與山水之中,“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他精通佛學,且悟性很高,能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理解得很透徹,甚至與大師們論道,倒真有些維摩詰居士的意味,而且他是真正地融會貫通,能將佛理融入詩畫之中,尤其後期的有些詩,讀完之後甚至會使讀者也產生那種寂滅的心理。

都說濤是窮而後工,而王維一生雖然有起有落,但總體來講一直在做官,而且他官至尚書右丞,職位不可謂不高了,可稱是富貴了,然而詩卻依舊寫得這麼好。因此,王維在當時聲名很高,被稱爲“天下文宗”。他流傳下來的詩將近四百首,但因爲戰亂,“十不存一”,很多都遺失了。

王維一生清高寧靜,他的詩也是一樣,澄清精緻,貴在於潔,彰顯了他作爲士大夫的風雅與自矜。《詩人玉屑》評王維說:“秋水芙蕖,倚鳳自笑。”聞一多先生曾說:“王維替中國詩定下了地道的中國詩的傳統,後代中國人對詩的觀念大半以此爲標準,即調理性情,靜賞自然,他的長處短處都在這裏。”

公元761年,王維悄悄地離開了人世,然而,他的詩還有他的故事,卻令後人說也說不盡——“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

與佛相伴 篇六

王維,字摩詰,名與字合在一起便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人物維摩詰。維摩詰本是一位居士,後來修成正果,成爲菩薩。安史之亂後,雖然朝廷寬恕了王維,只給了他降職處分,但王維自己內心還是充滿了慚愧和自責,畢竟,對於那個時代的文人來說,氣節的重要程度絕不亞於生命。王維出生於一個虔誠的佛教家庭,自幼就與佛有着不解之緣。此時,能夠使他內心超脫的方法只有佛。從此,王維真正沉溺於佛理與山水之中,“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他精通佛學,且悟性很高,能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理解得很透徹,甚至能與大師們論道,倒真有些維摩詰居士的意味。而且他是真正地融會貫通,能將佛理融入詩畫之中,尤其後期的一些詩,讀完之後甚至會使讀者也產生那種寂滅的心理。

有人認爲,王維遁出世俗是一種逃避,其實,這是一種自我調節的方式。在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換個角度,或許就會出現第二條路。一條路走到黑而不知變通,這恐怕纔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

王維的詩繪影繪形,有寫意傳神、形神兼備之妙,也被蘇軾稱讚爲“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新唐書》說王維在生前以及後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宗讚譽他爲“天下文宗”,錢鍾書稱他爲“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世上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的說法,後人還將王維稱爲“詩佛”,此稱謂不僅指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寫的一手好詩,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並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他在藝術方面的貢獻,將永爲世人所銘記。

關於王維的古詩 篇七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採菱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