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逆襲典範名相伊尹的歷史故事多篇

逆襲典範名相伊尹的歷史故事多篇

人生逆襲的典範伊尹 篇一

伊尹是夏末商初之人,在他之後的漫長歲月裏,說一個官員像伊尹,基本上就是最高的讚譽,當得起這一評價的絕對不超過兩手之數。然而,伊尹這樣厲害的人物,相傳卻是奴隸出身,他的父親是一位善於烹調的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之上採桑養蠶的奴隸。長大後,伊尹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了商王湯的身邊,因爲善於烹飪,漸漸受到湯的重用,最終輔佐商湯,一舉滅掉了夏朝。不過,伊尹在後世享有盛名,卻主要還是因爲他的長壽,使得商湯過世之後,他得以宰相的身份代執帝王的權柄,並留下了“伊尹放太甲”的輝煌紀錄。後世的權臣有不少效仿伊尹的,卻基本上難有好結果。

商湯和伊尹的故事 篇二

黃河下游有個部落叫商。傳說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堯舜時期,跟禹一起治過洪水,是個有功的人。後來,商部落因爲畜牧業發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湯做了首領的時候,已經成爲一個強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統治了大約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紀,夏朝最後的一個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個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隸主貴族殘酷壓迫人民,對奴隸鎮壓更重。夏桀還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過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關龍逄(音páng)勸說夏桀,認爲這樣下去會喪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關龍逄殺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詛咒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纔會滅亡,我們寧願跟你同歸於盡。”

商湯看到夏桀十分腐敗,決心消滅夏朝。他表面上對桀服從,暗地裏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

那時候,部落的貴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緊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個部落叫葛,那兒的首領葛伯不按時祭祀。湯派人去責問葛伯。葛伯回答說:“我們這兒窮,沒有牲口作祭品。”

湯送了一批牛羊給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殺掉吃了,又不祭祀。湯又派人去責問,葛伯說:“我沒有糧食,拿什麼來祭呢?”

湯又派人幫助葛伯耕田,還派一些老弱的人給耕作的人送酒送飯,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飯都搶走,還殺了一個送飯的小孩。

葛伯這樣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憤。湯抓住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滅了。接着,又連續攻取了附近幾個部落。商湯的勢力漸漸發展了,但是並沒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湯妻子帶來的陪嫁奴隸中,有一個名時伊尹(音yǐn)。傳說伊尹開始到商湯家的時候,做個廚司,服侍商湯。後來,商湯漸漸發現伊尹跟一般奴隸不一樣,商湯和他交談以後,才知道他是有心裝扮作陪嫁奴隸來找湯的。伊尹向湯談了許多治國的道理,湯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商湯和伊尹商量討伐夏桀的事。伊尹說:“現在夏桀還有力量,我們先不去朝貢,試探一下,看他怎麼樣。”

商湯按照伊尹的計策,停止了對夏桀的進貢。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發兵攻打商湯。伊尹一看夷族還服從夏桀的指揮,趕快向夏桀請罪,恢復了進貢。

過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壓榨勒索,逐漸叛離夏朝,湯和伊尹才決定大舉進攻。

自從夏啓以來,同姓相傳已經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湯和伊尹商量了一番,決定召集商軍將士,由湯親自向大家誓師。

湯說:“我不是敢進行叛亂,實在是夏桀作惡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滅他,我不敢不聽從天命啊!”他接着又宣佈了賞罰的紀律。

商湯借上帝的意旨來動員將士,再加上將士恨不得夏桀早早滅亡,因此,作戰非常勇敢。夏、商兩軍在鳴條(今山西運城安邑鎮北)打了一仗,夏桀的軍隊被打敗了。

最後,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縣西南),湯追到那裏,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這樣,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歷史上把商湯伐夏稱爲商湯革命,因爲古代統治階級把改朝換代說成是天命的變革,所以稱爲“革命”。這和現在所說的革命完全是兩回事。

伊尹是聖賢還是鉅奸 篇三

伊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着名的人物,名伊,官名尹,一說名爲摯,後官名爲阿衡。據《尚書》、《墨子。尚賢下》、《楚辭。天問》、《孟子》、《呂氏春秋。本味》和《史記》等古籍記載,他是夏朝末年有莘氏(今山東省曹縣)的家奴,富有謀略,作爲陪嫁之臣,隨同有莘氏女去到商湯處,湯先任其爲司廚小臣,後其運用才智爲湯所賞識重用,委以國政,替湯出謀劃策,最後經鳴條(今山西省安邑縣)一戰,攻滅夏桀,奠立了商朝的基業。

湯去世後,他先後扶立並盡心輔助湯的兒子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他又扶立湯的孫子太甲爲王,並以湯的功績和夏桀昏暴亡國的事實教導太甲務必勤於政事,治理好國家。但是,太甲即位後卻一味沉湎於歌舞酒色,不理政事,還帶頭破壞湯立下的法規。伊尹屢次苦口婆心地勸諫,太甲均無動於衷。眼看太甲愈演愈烈,將成爲夏桀第二,伊尹就在湯於桐(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的陵墓旁建造宮舍;毅然將太甲送往該處居住,讓他反省,伊尹自攝國政。這件事,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思前顧後,終於悔悟。3年後,伊尹親自攜帶君王的冠冕服飾,去桐宮迎他回都城,歸還國政,自己仍作相,悉心輔佐。自此,太甲勤政愛民,謙虛謹慎,成爲一位賢明的君主,“民大悅”,伊尹也十分高興,作了《太甲訓》等3篇文章誇獎他。

《帝王世紀》說,伊尹一生輔弼了商朝五代帝王,直到太甲的兒子沃丁在位時才壽終正寢,終年100餘歲,去世時天降大霧3日。沃丁爲了報答他始終盡忠、扶持商王室的豐功大德,特以天子之禮將他葬於亳。據《史記。正義。括地誌》說,亳即偃師縣西北(今河南省僵師縣西北)。

依據上述記載,因伊尹助湯滅夏建商,又改造了太甲,既不愚弄荒唐的君王,也不乘機圖篡王位,赤誠爲國,所以,後人將他尊崇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賢相,將他與其後的呂尚(姜太公)、周公、管仲一起,奉爲人臣的楷模,稱道不衰。哪知伊尹去世1000多年後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年間,在汲郡的戰國墓中發現了一部古籍《竹書紀年》,其中有這樣的記載:“仲壬崩,伊尹放大甲於桐,乃自立。伊尹即位,七年,太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這一下掀起了軒然大波,歷來被推崇備至的伊尹原來並非聖賢,而是逐君篡位的鉅奸逆賊。從此,伊尹究竟是賢相還是亂臣賊子這一問題,使歷代的文士們爭辯不休。

一派意見認爲,《竹書紀年》敘述夏、商等朝史事,經考證,頗爲可信,史料價值甚高,“太甲殺伊尹”之說當是可信的。伊尹改造太甲、歸還國政之說只是儒家崇古的說法而已。伊尹是篡位後被殺的逆臣。

另一派學者則引經據典,極力反駁,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史學家崔述,他在《商考信錄。辨太甲殺伊尹之說》中辯解道:《孟子》中有“太甲悔過,自怨自艾,於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己也,復歸於亳。”“太甲賢,又反之,民大悅。”說明太甲是經伊尹訓導後悔過才返都的;《左傳》中有“伊尹放太甲而相之,卒無怨聲”,指的是太甲復位後仍用伊尹爲相,對伊尹毫無怨言,說明他並未殺伊尹;沃丁禮葬伊尹後,《尚書》中留有《沃丁》篇,讚頌伊尹的功德,說明伊尹系善終;《竹書紀年》中所載太甲殺伊尹後,又任其子伊陟、伊奮爲相,殺其父又立其子爲相,實屬不可信。崔述認爲,戰國之時弒君殺主之事屢見不鮮,世風敗壞,人都見利忘義,《竹書紀年》受此風氣影響,纔將伊尹放太甲之舉演變成伊尹奪位被殺之說,他甚至懷疑《竹書紀年》的作者是否將伊尹放太甲這段史料抄錯了。他堅持認爲伊尹是“心廣大若天地,光明若日月”的“聖人”。

自西晉出土《竹書紀年》至今1700年來,兩種觀點各執己見,然而又拿不出有力的旁證,誰也難以說服對方。看來,伊尹究竟是還政太甲後善終,還是廢主篡位後被殺,究竟是聖賢還是鉅奸,只有等待史學家深入發掘史料,進一步考證論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