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有關端午節傳統文化的資料多篇新版多篇

有關端午節傳統文化的資料多篇新版多篇

端午節祝福語 篇一

1、讓我託偉大詩人的福,請你多吃些糉子讓我架一葉龍舟,滿載祝福駛向你讓我掛一把艾蒿在你門前,願你平安讓我爲你斟一杯雄黃酒,望你安康讓我把一枝桃枝送予你手上,爲你送走災難迎平安祝你端午節快樂!

2、送個香囊帶個荷包,自制幾斤糉子,託人到山裏採了艾葉,街頭買了瓶雄黃酒,加上內心深處的幾許關懷,作爲禮物送給你,祝端午節快樂!

3、端午到,喜洋洋,鑼鼓陣陣迎端午;喝雄黃,艾滿堂,龍舟競發爭弱強;糉子香,賽蜜糖,幸福生活萬年長。祝你端午節快樂!

4、糉子粘,糉子甜,端午吃糉來解饞;糉子香,糉子軟,我的祝福最浪漫;天天盼,與你見,發送短信表思念;身體健,心情燦,端午幸福來相伴,開心快樂不間斷!

5、葉葉層疊,好運不絕;米米緊粘,幸福綿綿;線線纏繞,快樂擁抱;水水相融,情意濃濃;糉糉連結,祝福不歇!端午佳節祝你愉快!

6、蒹葭蒼蒼,在水一方,懷念故人我心獨傷;長江長長,葦葉飄香,思念故鄉無限迷茫;西樓西廂,一抹殘陽,淪落天涯從此斷腸;茅屋藤窗,敗柳枯楊,曾經爲歌舞場;端午節,想朋友,念家鄉,祝君快樂早輝煌。

7、日子反反覆覆的過,問候真真切切的說,佳節晃晃悠悠的至,笑臉燦燦爛爛的迎,生活和和美美的好,幸福纏纏綿綿的甜。端午佳節,祝你快樂多多!

8、龍舟一盞,乘八方幸福之風,破四海好運之浪,龍糉一串,連四季幸福滋味,裹一年健康希望。端午節到了,祝您糉是快樂,糉是幸福,糉是愜意,糉是平安!

9、送你一個糉子,含量成份:%純關心;配料:甜蜜+快樂+開心+寬容+忠誠=幸福;保質期:一輩子;保存方法:珍惜。端午節快樂!

10、糯米純,糯米甜,糯米香甜情意長。艾草長,艾草香,艾草驅邪幸福長。紅棗美,紅棗鮮,紅棗顆顆幸福連。龍舟好,龍舟長,龍舟熱鬧思念綿。端午佳節已來到,願友幸福品糉香,快樂賞龍舟。

11、綠綠糉葉包吉祥,歡歡喜喜過端陽;長長絲線綁健康,無病無災身體棒;甜甜糉餡溢飄香,幸福生活萬年長;端午祝福來送上,願你平安又舒暢!

12、關掉你的手機,慢慢的閉上眼睛,想想我,想想糉子,你會發現我和糉子一樣可愛。

13、端午來到興致高。五花大綁把你套,挾持住你速度跑,跑到咱家小灰窯,先叫哥哥歇歇腳,再把你的衣服撩,白嫩身體慾望高,狼吞虎嚥把你咬,吃糉子真好!

14、我們爲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就應該多吃幾個糉子,雖說那些糉子是應該扔進江裏的。

15、端午節,爲你包一個甜蜜的糉子,裹着我真心的祝福,願你健康平安;爲你做一個美麗的香囊,織着我深情的祝願,願你快樂幸福。祝你端午節愉快!

16、糉子好吃,但要小心;食品加工,讓人嘔吐;要看證明,屈原就是這樣被毒死的!

17、端午節,吃糉子。糯米,有益氣生津、清熱的藥效。但是吃糉子有三大忌:一、忌未熟先吃。二、忌保存太久。三、忌大量進食。祝您端午節快樂!

18、想念你的微笑,回味你的味道,脫掉你的外套,露出你的美妙,壓抑我的狂躁,想想我的需要,還是早點把你幹掉。.。啊,糉子!端午快樂!

19、我用:一份健康的綠豆,一份開心的花生,一份美麗的紅豆,一份快樂的調料,包成一個開心的糉子送給你,提前祝你端午節快樂!

20、端午節,我用平安作糉葉,用吉祥作糯米,用愛心作爐竈,用甜美作湯水,用熱情作柴火煮一鍋幸福糉子送給你。收到者請吱嘎一聲!

端午節的資料 篇二

盼星星,盼月亮,端午節終於到了,一家人摩拳擦掌忙活起包糉子。前一天早上,媽媽和奶奶將泡好的糯米拿出來,洗好糉子葉,準備開始包糉子。

我從來沒包過糉子,於是對媽媽說:“媽媽,我不會包糉子,你能不能教教我啊?”媽媽說:“行,包糉子挺好學的,但剛開始包很困難,你得耐心點兒。首先,將兩片竹葉疊起來,摺疊成漏斗形狀。注意,卷的時候要儘量地緊,否則煮的時候會漏米。”我跟着媽媽做,將糉子葉疊成一個漏斗。

“接着放入糯米,但不要放得太滿。如果喜歡吃紅糉子,可以在裏面放一兩顆小紅棗。”

“在封口之前,先在糯米上撒點水,接着將餘下的糉子葉蓋在漏斗的大口上,現在糉子變成了一個三角錐形,再用剩下的糉子葉將糉子裹緊。最後用繩子或馬蘭葉將糉子綁緊。”這一步非常關鍵,說着簡單,做起來難。小小的糉子葉很“調皮”,就是不聽我的話,“捉弄”我好半天。在我想將糉子裹緊時,裏頭總是有米漏出來,氣得我哇哇大叫,最後在媽媽的指導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一個糉子。儘管形狀看起來不是很美觀,但是這是我包的最好的一個了。

下一步,開始煮糉子了。先將糉子整齊地擺在鍋裏,將鍋簾壓在糉子上面,再往鍋簾上放一盆水。最後把水順着鍋邊倒進去,大火煮40分鐘,香噴噴的糉子就出鍋了。

到了端午節這天早上,媽媽給我係上了五彩線,還囑咐我不要隨便折斷或丟棄,只能在端午節之後第一場雨時才能扔掉。媽媽還告訴我了五彩線的來歷,它象徵着五色龍,可以降伏鬼怪,帶走一切疾病。我們還在門口插上艾草,掛上紙葫蘆,家裏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早上忙完這些以後,今天的主角——糉子,終於登場了!白白的糉子蘸上白糖,真是又香又甜,又軟又黏,好吃極了。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的資料 篇三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爲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爲“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爲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爲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爲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糉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爲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節日名稱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裏說:“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七年級爲端一,八年級爲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曆的正月開始爲寅月,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爲“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爲“重五節”或“重午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叫法達二十多個,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的多個名稱叫法:

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爲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爲“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地支,農曆五月爲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龍舟節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地區稱之爲扒龍船。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多年,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爲“當五汛 uawen.c n ”。

天中節

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爲天中節,是因爲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爲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爲“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爲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爲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糉節

古人端午吃糉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糉葉的長度,長者爲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糉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七年級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爲女兒節。”

端禮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爲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

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節外亦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古人認爲“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爲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起源考證

考古研究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人們查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端午節起源於何時──長期以來衆說紛紜,說法不一,爭論不休。關於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

流傳甚廣的“歷史人物紀念”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爲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還有認爲是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等。

聞一多先生認爲端午節是古百越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

認爲端午節起源於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

說端午節源於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據考證,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吳越之地於春秋之前就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詩作中,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爲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爲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羣的標誌之一。上海縣馬橋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灘上,原住着一羣古越族先民。專家推測,最早是古越祖先將部落圖騰繪製在獨木舟上,又划着這種舟去探親訪友,有時大家遇到一起,便會趁興比賽誰劃得快。隨着龍神觀念逐漸成爲炎黃子孫共同的意識後,圖騰舟也就演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龍舟,並從中產生出競渡的遊藝形式,此後漸漸形成爲中國各地的傳統風俗。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會考證認爲: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爲圖騰的,爲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糉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糉子投入江河水裏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他們不僅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遊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古研究的發展和發掘的大量出土文物證實,聞一多先生的考證是科學的。中國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同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源地。從發掘的原始文化遺存和歷史傳說結合起來看,中國長江以南曾居住着一個龍的圖騰族羣,即古百越族。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龍祖的節日。

端午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農曆五月五日視爲“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跳江自盡而最後形成端午節傳統風俗。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着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

紀念說質疑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划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對於諸“歷史人物紀念說”,學術界大都認爲是後世牽強附會之辭,難以置信。尤其是可疑的“屈原”,聞一多認爲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中才出現的,而端午節很早以前便已存在。學者胡適一直懷疑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人,因爲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之前,史書上沒有關於屈原的記載。在司馬遷前至戰國屈原所在時期百幾年這段時間裏對屈原的記載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馬遷的《屈原列傳》才首次出現,如果真的有屈原這麼一牛人,史書上不該空缺的,司馬遷有可能道聽途說寫了個《屈原列傳》。把屈原和端午節捆綁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獻,而南朝離屈原跳江自盡間隔了七百多年。

在《續齊諧記》記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羅江愛國的時間是公元前278年前後,愛國地點和目標是楚國,當時秦國負責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且不討論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這麼一個人,如果屈原真愛國那可上前線英勇殺敵去,跑到江邊去進行“愛國自殺”,這種愛國方法特另類。假如屈原真的是愛國,那他愛的只是他的楚國,此後東亞大陸的這塊土地上出現了很多個國家,祖國也換了一次又一次。屬於當時楚國的後裔吃糉子紀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當時的秦、齊、燕、趙、魏、韓這六個外國的後裔,吃糉子紀念屈原屬於莫名其妙了。

爲什麼要將屈原與節日捆綁在一起,因爲要樹立屈原這麼個典型,讓廣大老百姓學習領會貫徹去忠君愛國。統治者高屋建瓴,皇帝換了幾十茬,紀念屈原是哪一朝代都要堅持的。爲了讓忠君愛國能夠行得通,就需要樹牌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屈原能寫點詩歌,容易引起老百姓好感;其次,屈原是個部長級別的官員,能夠引起官僚階層的共鳴;再而,屈原是忠心的臣子,主子都把他放逐了,他還要以死表忠心,實爲難得的臣子。於是屈原與端午節便捆綁了起來,演變成了紀念屈原忠君愛國的節日。愛國是包裝,屈原是標籤,忠君是實質。屈原這個標籤符號、這個牌坊,成功地被統治者樹立起來,古代統治者利用屈原這符號告訴廣大百姓:要愛國(其實是忠君),要奉獻(就是說爲統治者貢獻)。此後一千多年,所有的統治者都興高采烈地擦洗這個愛國牌坊,於是屈原這個符號由楚地逐漸傳遍神州,並相沿迄今。

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係。比如糉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糉子習俗早於屈原去世400多年;西晉周處在《風土記》中稱“於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可見古人夏至也吃糉子,非端午專利。據專家考古考證及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紀念歷史人物說,無論是伍子胥、介子推,或者曹娥、陳臨、屈原等說,學術界大都認爲是後世杜撰附會之辭。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一、紀念屈原說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爲了不讓屈原的身體被魚龍蝦蟹吃,人們紛紛往江裏扔飯糰、倒雄黃酒。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紀念屈原說在所有民間傳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譚紹兵學者對這一說法進行了一系列論證。黃榴丹也認爲雖說法衆多,但紀念屈原說仍佔主流地位。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二、紀念伍子胥說

在我國江蘇、上海、浙江一帶的吳國故地,一般認爲端午節是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因爲讒言被夫差賜死,夫差令取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是爲了紀念伍子胥。

蘇州科技大學戈春源教授曾表示,中國的端午節紀念的5個人,其中屈原名氣太大,人們才逐漸把端午作爲紀念屈原的節日,但他認爲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伍子胥。 《荊楚歲時記》的作者宗懍更是直截了當地說,競渡是“斯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三、紀念曹娥說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端午節看作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爲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爲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四、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說

華夏民族是龍圖騰的崇拜者,聞一多先生在其所作的《端午考》中認爲,端午爲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古時候我國長江及其以南大部分地區,五月江河都會漲水,人們就把希望寄託在掌管水的龍的身上,祈禱一年風調雨順和行舟安全。

聞一多先生還舉出了與端午節俗有關的民間傳說,大體上牽涉到四位古人,介子推、勾踐、屈原和曹娥。愈到後來,屈原就愈超過其他人,成爲端午節的紀念對象。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五、夏至說

學者黃石、何新等認爲,端午之節,起源於上古之“夏至節”。上古以“夏至”(坤日)與“冬至”(乾日)爲一年之兩大節日古,上古的夏至節,是殷商古歷的新年。

同樣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1)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把吃糉子寫在夏至節中。

(2)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3)《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爲‘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六、惡日說

有些學者認爲端午是“惡日”的觀念較爲古久。《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寫道“五月五日畜蘭爲沐浴”以浴驅邪。

農曆五月五日所生的孩子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多被父母遺棄不養。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認爲“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爲“鎮惡”。可見從很早起,人們就普遍認爲五月是惡月,重五之日更是惡日。這樣,在這一天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羣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峯。

端午節的資料 篇四

端午節來源於屈原的故事:愛國的詩人屈原出了一個能夠富國強民的好主意,但沒有被國王採納,反而被逐出宮中。他氣的不得了,跳下了汩羅江。當地的漁夫划着小船去將竹筒裏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後來,大家將盛着竹筒的米改爲糉子,將劃小船改爲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爲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我們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很多糉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糉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將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兩片葉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夾在中間,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後將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糉子包完後,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之後,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糉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包出來的糉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慾;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糉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糉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爲糉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糉子有什麼“祕決”,每次包的糉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糉子,愛過端午節,愛享受節日的氣氛!

端午節的資料 篇五

端午節

”是華夏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融浪漫與現實、詩意與快樂爲一體。那麼,關於它的傳說與習俗,你的瞭解又有多少呢?

端午節――一個詩人的傳說

佚名

端午節是春末夏初最盛大的一個節日。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糉子節等等。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爲“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

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習俗的起源。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如果這時你來到中國,會發現滿街都在出售一種奇特的食品,這種食品呈圓錐體,裏面是糯米、紅棗等,外面由一張深綠色寬邊植物葉包紮而成,人們都叫它糉子。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迄今爲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嫺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因爲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謗屈原。楚王繼而逐漸疏遠屈原,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懷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爲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撐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糉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裏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着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舊日的端午節還有兩種非常獨特的習俗。一是插艾蒿。據說滿城人一大早就奔赴四周的郊野採摘艾蒿。這種植物有驅溫解毒的作用,因此人們把它們掛在門口、插在頭上。二是喝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紅黃色的粉狀物,也有驅毒的作用。成年人和酒吃下,兒童則塗在額頭上,有的還寫上一個“王”字,這樣,夏日的署毒便不能爲害了。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

六朝以來,人們便把這個節日和紀念屈原的活動聯繫在一起。所以端午節是一個詩人的傳說。

【思考】

爲什麼把農曆的五月初五成爲“端午節”?這個節日跟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有何關係?端午節這一天一般有些怎樣的習俗?

端午的苦艾蛋

佚名

對於端午節,我有着久遠的回憶和感悟。

家鄉風俗,端午這天,除了家家吃糉子外,還要在門前擺放苦艾,孩子們把艾葉編在髮辮裏,佩在衣襟上,用艾燒水洗浴。我小時候除了盼過年,大概就是盼中秋和端午了。年和中秋不必說,盼端午是因爲這一天可以吃到一個整雞蛋,糉子倒不是很稀罕的。那時家裏生計艱難,平常難得有機會吃到一個整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