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送元二使安西》評課材料精品多篇

《送元二使安西》評課材料精品多篇

評課材料 篇一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電腦媒體演示和學生動手操作,來增強學生的感知力,認識幾分之一。積極貫徹啓發性原則,運用講授法,在課堂上,既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尊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依據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主要對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進行了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

爲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教師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用手中的圖形折一折,塗一塗。先畫出摺痕,並在紙上標出,再表示幾分之一。學生操作後,充分地說出了自己所得到的每份都是它的幾分之一。加深了分數的概念,並進一步理解平均分。

張老師的課堂是一個師生、生生之間互相平等對話的課堂,他們彼此分享經驗、溝通思考、交流看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考方法更加靈活、多樣,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昇華。

評課材料 篇二

音樂性。

教師上課的過程充分利用了音樂語言去引導學生,啓發學生,讓學生在音樂引導中自然地進行學習。例:1、在引入音樂活動前,用音樂導入。2、活動中,律動音樂、遊戲音樂、創編活動的背景音樂等,都以音樂爲主。3、活動後,以《快樂的潑水節》音樂作爲結尾,結束新課。讓學生充分感受了音樂的美感,讓學生在教師語言和音樂中得到充分的音樂情境體驗。這樣就將歌曲的教學和模仿、律動、遊戲結合成一個整體,這樣既使課堂更加完整活躍,又增強了音樂性。讓學生在唱唱動動中充分感受美妙的音樂,體驗其中的快樂。

二、構思新穎,銜接巧妙、自如。

本課教學環節之間,銜接巧妙,課堂教學流利順暢。教師仔細分析教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各環節自如地過渡,不流任何痕跡,課堂教學保持整體性。

本課教師將要到傣族村寨去參加潑水節必須通過三道關“節奏練習、按節奏節奏讀歌詞、唱會歌曲”先後順序貫穿始終。構思新穎,銜接自然,使教學生動活潑,興趣盎然。

三、學生自主創編,其樂無窮。

評課材料 篇三

《送元二使安西》是詩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時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別詩。劉微老師的這節課讓聽衆感受到了送別的難捨難離,學生的發言有一定深度,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劉老師按照“古詩四讀法”讓學生自讀自悟,鼓勵學生談自己對詩歌所描寫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從詩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記得:學古詩,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這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步驟,也是學生自學古詩詞的一般思路。

將學生的課外積累與課內學習相結合。精彩的是,劉老師運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們對於詩人、詩題及有關背景知識信息。這樣做,即幫助孩子們梳理了課外知識,又提高了他們如何加工信息,還爲進一步讀、悟古詩做了情感鋪墊。在集體學習的基礎上,老師讓孩子們自選表現送別意思的古詩詞,運用一定的方法自學。這個環節是孩子們體驗詩意,體驗學法的實踐過程,有教有放。

思維很重要,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思維能力,是比較有效的,語文課在幫助孩子們發展形象思維能力方面大有作爲。老師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圖、訓練孩子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老師要求孩子們讀課文時,非常注意圖文對應,詩與圖對應,內容與圖對應,說話、表演與圖對應;聽他人讀書,與自己手指到的圖上畫面內容都是對應的,對應中,孩子們讀、想、說、做、演融爲一體,張開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內化語言文字的內涵,吸收營養。

人們信奉的“把一切知識教給孩子”,暴露不適應性和侷限性。培養人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成了信息時代學校教育的核心。劉老師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探究,發現和感悟,學會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斷,旨在增進學生的思考力和創造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處理,利用各種信息。《課標》指出:“應當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國小生自主探究實施策略的研究,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

語文課要提高效率,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學方式的整合。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能做的,教師不說;學生能自己探索的,不講;學生能自己學會的不教的策略。採用師生對話(引導探究),生生對話(合作探究),生與文本對話(自主探究),安排充足對話交流過程,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如果老師進一步提示,在結尾與《別董大》一詩區別時儘量不要太近,《別董大》描述了詩人鼓舞友人對前途充滿信心,表現了詩人樂觀開朗的胸懷。《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點明送行的地點,季節,細雨似乎爲友人拂塵,嫩綠的柳條正好在送別時折枝相贈,烘托出一種送行的氣氛。後兩句直接描寫送行的場面,抒發了對老朋友未來擔憂之情,一種離情籠罩全詩。在對比朗讀時應該先理解詩意然後朗讀。讀第二首時也應該從第一首的意境中跳出來在讀,體驗送別詩的情感,不僅有依依惜別之情,還可以分爲豪情、衷情、感情等,更妙。即使時最好的演員也不能同時飾演悲劇和喜劇。我的評課無異於拋磚引玉,用意在於求教各方。

《送元二使安西》評課材料 篇四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動於高適與董大知己相別的感人情景,今天,讓我們再走進清雨紛紛的渭城,領悟王維的送別情懷。

(板書課題。)

(開頭的設計實際上就是爲了後來引導學生感悟兩首詩的異同作了一個鋪墊,同時也試圖創設一種情景,幫助學生快速的進入別離的情緒。)

二、以讀促悟,探究新知

1、課題入手解題析意:

師:同學們和老師輕讀課題,讀了課題你明白了什麼?

生回答。

2、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詩的題目已經讓我們獲得如此多的信息,那詩的正文一定更值得我們去挖掘。現在請同學們初讀課文,看看課文主要講的是什麼?

生讀文。

師:好,同學們,我相信大家對詩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瞭解,現在誰能說一說?

生彙報自己的想法。

師:同學們概括領悟能力之強令老師折服,現在請同學們想想朋友送別時心情會如何呢?誰願意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

學生讀文,並互相進行點評。並齊讀。

3、品詞析句深入探究:

師:同學們讀的非常有感染力,如果我們想真正讀出詩人的情懷,那只有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瞭解詩文的具體意思,現在請同學們由字到句再到篇的分析一下詩文意思。

學生自學後有不懂的地方進行小組討論。

進行彙報。

4、以情感人挖掘精髓:

師:有了理論支撐,相信同學們的朗讀一定更聲情並茂,誰願意讀一下?喜歡讀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

生自願讀文。

師:再讀詩文,你對詩或者是詩人與元二之間的情誼有什麼更深的感悟麼?

生 baihuawen.c n按照自己的體會回答。

(此環節有太多令自己感動的地方,比如在設計上作到了從題目入手,帶着目的去讀,每一次讀都有一定的任務,使學生從課的開始便保持着一種閱讀期待,直到課程的結束。尤其是在分析詩句意思的環節,更是能夠讓學生從字到句,由句及篇的進行分析。除了在設計上自認經高老師指導後有了一定的進步外,在學生的表現中我更是體會到了什麼是驚喜:首先學生能夠認真的傾聽別人的談話內容了,並且能夠針對其發言內容補充談的不夠具體全面的地方,尤其是有的同學還能夠根據他人的發言激發自己的全新體驗,聽來讓人耳目一新,像楊爽同學對“渭城朝雨悒輕塵”一句獨特的理解,充滿了兒童的天真,又充滿那種兒童對友誼的珍重。

當然,在本環節中也有着有待加強的地方,比如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變換一下小組發言人,讓每一個孩子都有感受成功的機會)

三、對比探究,拓展研讀

師:同學們,你有過和親人、朋友離別的經歷麼?當時是怎樣的情景啊?

學生回答。

師:同學們談的是那樣的真摯,不禁讓老師都感嘆人間貴在有情在啊!也難怪高適和王維都能寫下這樣的曠世名篇,現在我們就重溫經典,看看《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兩首詩存在着怎樣的異同?

學生分析兩首詩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並試着通過朗讀來表現不同。

(這一環節的處理正如勝利國小馮老師所說,如果能夠找兩名同學分別詮釋不同的詩,區分的效果會更好。)

師:五千年的文明沉澱下多少絢爛的文化,古詩作爲一種文化的傳承萬古流傳,單是送別這一種主題,就留下多少名篇佳句啊,你知道哪些送別詩願意和同學們分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或者學以至用也用送別詩中的佳句送予離別的親朋表達自己的感情。

學生背誦自己積累的送別詩,更可以談談自己的感悟。

四、總結昇華,情爲心聲

以情爲結,讓學生明白只要心中有情,一切都會很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評課材料 篇五

學科:語文

課例名稱:《送元二使安西》

執教教師:楊小笛

課型:新授課

學生和內容分析:古詩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教師要讓四年級學生從篇幅短小、語言精練的詩句中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境,的確有一定難度。而且,稍不留神就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所以根據學生已有的學古詩的方法爲基點,安步進行,並且爲了讓學生愛學,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通過優美的語言、配樂朗誦、啓發想象、多種朗讀、等手段,讓學生在聽聽、讀讀、說說、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教案緊扣古詩特點,把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的訓練落到實處。並用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入意境,是學生和詩人情感大到了共鳴,讓學生體悟到了情感。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20課古詩兩首中的一首,選編這兩首詩的意圖,一是形式在誦讀中感受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二是繼續積累詩句,培養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友人元二將要遠赴西北邊境,詩人特意來爲朋友送行,起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借別時將盡,分手在即是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與祝福,使人不難想到這對好有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課時安排:一課時

設計理念:

1、藉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並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2、採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舍、君)。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

3、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4、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5、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生:蒐集相關資料,做好對古詩的預習。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2.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爲什麼寫這首詩。(因爲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捨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4.師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

[此環節通過創設“學生回憶舊知識的情境”,不論從學生思維還是學習方法上都對學習本詩起到鋪墊作用。]

二、解詩題,知作者。

(1)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你是怎麼理解這首詩的題目的?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元二:王維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庫車縣。

(2)強調題目讀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

[古詩題目有別與本站,設計此環節一是讓學生對詩意內容有個大概瞭解;二是讓學生了解作者及詩意背景。]

三、初讀,知字音

1、自由讀詩。

2、要求;(1)、藉助字典或書上的註釋,把字音讀準。(2)、注意詩句內部的停頓,爭取把古詩讀通順。

2、指名讀詩。

3、正音。(多音字朝、舍。新生字浥、君)

4、齊讀。

[能把古詩讀通順,爲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四、合作學習,知詩意。

1、學生說說理解詩意的方法。

2、自主學習。

3、同桌合作學習。

4、指名說說詩意,並說說自己用什麼方法理解的。教師強調“渭城”、“陽關”,並讓學生說說對“浥”“君”字的理解及理解方法。

[知其意才能達其情,此環節讓學生心中形成古詩的白話內容,對下一環節的“悟情”鋪設道路。]

五、藉助想象領悟詩情

1、指名學生讀詩,其他學生閉眼,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透過畫面你又感受到了什麼?

2、學生說說畫面,同時說體會到的感情(他們之間的深厚情誼)。3、放影課件學生感受畫面,體會情感。

4、分組讀詩,在畫面中體會情感。

5、抓詞句體會情感。

(1)、學生自主學習,你從那些詞句中感受到他們之間情誼深厚?

(2)、指名學生說,體會景物描寫,從景物描寫中體會感情,並知道朗讀。

(3)指名學生說,體會語言描寫,從語言描寫中體會感情,並帶着自己的感情朗讀。

(4)、教師知道後再指名學生感情朗讀最後兩句。

(5)、教師語言創設情景後讓學生齊讀最後兩句,體會送別、挽留的深厚情誼。

(6)、通過體會路途遙遠,體會感情,齊讀最後兩句。

[多次創設情境引領學生思想溶與作者思想,體會“送”與“別”;“走”與“留”時的情感,使學生受到珍惜友情的心靈淨化,同時也引領着學生感受到古詩抒情達意的美妙和作者妙筆的薰陶。]

六、齊讀古詩,迴歸整體

師:就在雨霏霏,風蕭蕭的今天,一杯又一杯地喝酒,但還是要分別的,所有的傷感都溶進了着首詩,拿起書來,再次感受着離別之情吧。

學生齊讀全詩。

七、總結,背誦古詩

師:我們通過對景物描寫和詩句語言的體會,走進了詩人的內心世界,領悟到了他們之間依依不捨的情誼,把你們領悟到的感情試着用聲音表現出來,我們試着背背行嗎?

學生背誦。

[知情後的朗朗上口,能讓學生更進一步領悟,表達自己的感想;朗朗上口便使學生熟記心中,增加學生知識的積累。]

八、拓展練習。

1、我還知道別的表達人間真情的古詩詞,我來給大家背一背。2、作業:背誦並默寫古詩。

板書設計古詩兩首

送元二使安西

送別

王維-------------元二

挽留

教學反思

我執教的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一課是人教版第七冊20課,從整體上,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可圈可點。

一、整堂教學體現了《課標》中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理念,把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之中。按照預設的以“情”爲主線,以“解題--知音—解意—悟情—誦讀”主要環節引領着學生享受經典之韻味,這堂課成功的是教師和文本、學生和文本、教師和作者、學生和作者之間的發生對話,能夠從情感深處激發學生熱愛學習,渴求一種知識學習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引,使學生主動愉悅的接受薰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讓學生按要求課前預習,這樣就彌補了40分鐘以內難以尋求的資料資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求知的好習慣;並且能爲課堂學習打下基礎;其次是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梯架方法:解題——知音--解意-達情-誦讀-積累;還有就是在理解詩意時抓重點詞句擊破的方法等等。這樣以來,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對於古體文的學習不在懼怕,並且可以輻射到課外,舉一反三的自學更多的古詩文,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三、注重情境創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的感觸及到學習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我多次創設學習情境,時而讓學生回到舊知識、時而引領學生觀賞“渭城朝雨浥青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傷感景色,時而讓學生變成作者,時而聽樂、時而搖頭吟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百分之百的參與學習,溶入課堂、溶入文本、溶入作者的情懷,才能讓每一位學生得以成功體驗。讓學生真正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佳句,學生就象是喝了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三、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

在本課中,教師順着學情,因勢利導,實時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想象飛起來,語言活起來。教師把可以託付的內容儘量託付給學生,學生則彰顯了巨大的潛能。

當然,事無完事,由於面對的不是本班學生,瞭解甚少,在本節課上與學生對話時時有願違:主要表現在沒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層次的得到發展,並且在課堂上不能作出準確的激勵與評價。說明我的教學機智和駕馭課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課後點評:王愛菊

楊小笛老師所授的《送元二使安西》這節課讓聽衆感受到了送別的難捨難離,學生的發言有一定深度,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法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

一、注重學法指導

楊老師按照“古詩四讀法”,即:學古詩,知詩人,抓字眼,明詩意,想詩境,悟詩情,這是學習古詩的基本步驟,也是學生自學古詩詞的一般思路。這樣做,即幫助孩子們梳理了課外知識,又提高了他們如何加工信息,還爲進一步讀、悟古詩做了情感鋪墊。

二、貫穿落實了三維目標

老師在上這堂課時,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讀爲本”的理念,始終讓“讀”貫穿着整個教學過程。在讀中感受王維優美精湛的語言文字和對朋友的依依不捨之情;在吟中引領學生入情入境。體現了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學方式的整合。採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與文本對話,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三、課堂中呈現出“一唱三嘆”的精彩兩點

一嘆:“酒是離別的曲。”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後,教師情滿胸腔地採用了“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挽留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學生每復讀一次,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再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老師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三嘆:巧妙地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

當然,這堂課中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當本節課中學生聲情並茂的吟誦,老師應該加以鼓勵,因爲鼓勵會大大的激發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讀詩的興趣會更加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