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慶節的由來和習俗英語介紹新版多篇

國慶節的由來和習俗英語介紹新版多篇

中國國慶節的習俗 篇一

假期安排

1999年起國慶節是中國大陸的“黃金週”假期。國慶的法定休假時間爲3天,再將前後兩個週末調整爲一起休假共計7天;中國大陸海外機構及企業則爲3-7日;澳門特別行政區爲2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爲1日。

閱兵儀式

每逢五、十週年會有不同規模的慶典和閱兵,歷史上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週年、國慶宣傳畫10週年、35週年和50週年、60週年的六次大閱兵。

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今,共舉行了十四次國慶閱兵。

1949年至1959年十年,共舉行了11次國慶閱兵。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實行“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改革國慶典禮制度,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

1964年國防部頒佈的軍隊列條令中,第一次列出閱兵條款。隨後,由於“十年浩劫”及其他原因,連續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

1984年,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決定恢復閱兵,並於1984年國慶35週年時舉行大型的國慶閱兵式。

1999年,中共中央決定舉行建國50週年閱兵,於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大型的閱兵式。

2009年國慶節舉行建國60週年大閱兵。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國慶節習俗 篇二

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國慶節,各國對於國慶節的慶賀方式,由於傳統和習俗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各國國慶節的名稱有所不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 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爲國慶,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每年國慶,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逢五逢十的國慶,有的還要擴大慶祝。爲慶祝國慶,各國政府通常要舉行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出面主持,邀請駐在當地的各國使節和其他重要外賓參加。但也有的國家不舉行招待會,如美國、英國均不舉行招待會。

國慶節的意義 篇三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徵,是伴隨着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而出現的,並且變得尤爲重要。它成爲一個獨立國家的標誌,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爲新的、全民性的節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

國慶節的意義還體現了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凝聚力,發揮號召力,這三個國慶慶典的基本特徵。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爲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爲“國慶”。今天將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爲國慶。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裏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爲,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 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佈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謝謝!

中國國慶節的來源 篇四

國慶節國慶節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2]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爲,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佈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委員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爲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爲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爲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從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爲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國慶節來歷 篇五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裏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爲,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佈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國慶節的由來和習俗是什麼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爲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爲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爲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爲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中國國慶節的來歷與習俗 篇六

國慶日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

它們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或其他有重大意義的週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聖人節。

雖然絕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的紀念日,但是由於複雜的政治關係,部分國家的這一節日不能稱爲國慶日,比如美國只有獨立日,而沒有國慶日,但是兩者意義相似,所以這裏放在一起介紹。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

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中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爲萬歲節)等。

因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爲“國慶”。

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爲國慶。

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爲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爲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

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爲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