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貝多芬的勵志故事(多篇)

貝多芬的勵志故事(多篇)

貝多芬的名人故事 篇一

貝多芬作爲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集古典音樂之大成,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他創作的《第九交響樂》,是很有名的,所以人們纔會發出對光明的偉大讚歌。

這個故事從貝多芬不幸的童年生活開始,講述了其坎坷多難的一生。貝多芬出生於德國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管教嚴厲。由於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勤奮,貝多芬從8歲起就登上了演出臺。成年後,貝多芬厄運突然從天降臨,他的雙耳失聰了!但他受住了這打擊,最後戰勝了不幸。

讀完這個故事後,我深深體會到了貝多芬的堅信與緊強。我想:如果我有一天也不幸,我也要像貝多芬一樣,堅強的貝多芬經受住了這致命的打擊,最終戰勝不幸。最後一句話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貝多芬以自己的人生歷程證明了堅強的意志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人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才能經受住厄運的打擊,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貝多芬坎坷成功的勵志故事 篇二

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愷撒。可有誰知道,貝多芬25歲時患耳疾,45歲時失聰。貝多芬的音樂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享受,可他卻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創作的作品。

請注意這個天生的音樂家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着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讚!”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後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爲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着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幹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裏,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本站●(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爲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貝多芬只有一個

1809年10月,法軍佔領維也那,趨炎附勢的奧地利貴族們爭向佔領者們獻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強迫貝多芬爲法軍軍官彈奏鋼琴聽,這使貝多芬忍無可忍,他操起一隻凳子向公爵扔去,並在當晚離開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公爵,您所以成爲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爲貝多芬,卻是由於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次,當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時,迎面撞見了皇后,太子和一羣貴族們。面對他們,歌德立刻讓路,而貝多芬則坦然地說:“讓路的應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但歌德還是摘下禮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貝多芬則揹着雙手,闊步向前。結果太子認出是貝多芬,連忙脫下禮帽向他致意,其侍從們也畢恭畢敬地分列兩邊,目送貝多芬挺胸而過。那次,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嚴。

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前後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在維也那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樂譜,也聽不見絲毫的琴聲。他全憑自己的記憶來指揮這場演奏。結果聽衆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采聲,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皇族成員出場也不過鼓掌三次。

貝多芬自勵人格的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係。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爲自我勵志的動力,並在不斷的奮鬥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於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於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嚮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滿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於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己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徵。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

貝多芬與音樂的故事 篇三

貝多芬的成長故事

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愷撒。可有誰知道,貝多芬25歲時患耳疾,45歲時失聰。貝多芬的音樂給後人帶來了無盡的享受,可他卻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創作的作品。

請注意這個天生的音樂家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讚!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後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爲音樂僕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着一種悲慘的生活 要是幹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裏,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爲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貝多芬只有一個

1809年10月,法軍佔領維也那,趨炎附勢的奧地利貴族們爭向佔領者們獻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強迫貝多芬爲法軍軍官彈奏鋼琴聽,這使貝多芬忍無可忍,他操起一隻凳子向公爵扔去,並在當晚離開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公爵,您所以成爲一個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爲貝多芬,卻是由於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次,當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時,迎面撞見了皇后,太子和一羣貴族們。面對他們,歌德立刻讓路,而貝多芬則坦然地說:讓路的應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但歌德還是摘下禮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貝多芬則揹着雙手,闊步向前。結果太子認出是貝多芬,連忙脫下禮帽向他致意,其侍從們也畢恭畢敬地分列兩邊,目送貝多芬挺胸而過。那次,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嚴。

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前後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在維也那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樂譜,也聽不見絲毫的琴聲。他全憑自己的記憶來指揮這場演奏。結果聽衆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采聲,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皇族成員出場也不過鼓掌三次。

貝多芬自勵人格的心理分析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係。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爲自我勵志的動力,並在不斷的奮鬥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於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於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嚮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滿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於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己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徵。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

貝多芬與音樂的故事 篇四

欣然忘食

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後,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後,侍者終於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不!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後,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衝出了飯館。

日有進境

晚年的貝多芬有一次聽到一位朋友彈奏他的《c小調三十二變奏曲》。聽了一會兒,他問道:“這是誰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說。“我的?這麼笨拙的曲子會是我寫的?”然後又補充了一句:“啊,當年的貝多芬簡直是個傻瓜!”歌德評論席勒的話,完全適用於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變化,在成長。我每次看到他時,總覺得他的知識、學問和見解比上一次進步了。”有一時期,貝多芬甚至想毀掉他青年時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萊苔》和《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號)。這絕不是偶然的,象貝多芬這樣,真可以說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敵手剽竊無門

貝多芬在18歲時(1788年)和波恩的勃勞寧一家交上了朋友,這一家的女兒埃雷奧諾勒(1772-1841)和兒子羅倫茨(1777-1798)跟貝多芬學習鋼琴。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波恩去維也納。由於離別前發生了一場爭吵,貝多芬到了維也納以後有一年沒有和埃雷奧諾勒通過信。1793年,他把在維也納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寫的)題獻給了埃雷奧諾勒。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第一幕中費加羅的詠歎調爲主題的小提琴和鋼琴變奏曲。1793年11月2日,貝多芬寫給埃雷奧諾勒的信裏,在談到尾聲中鋼琴部分技術艱難的顫音時說:“維也納有些人在晚上聽了我的即興演奏後,第二天就會把我的風格上有某些特色的東西記錄下來,算作他們自己的東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沒有看穿他們的這種行徑,我是不會寫這類曲子的。我知道他們的曲譜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決定先發制人。但我還有另一個理由:我想難倒那些維也納鋼琴家,其中有幾個是我的死敵。我要用這個來回敬他們,因爲我料到,我的變奏曲將會到處和那些所謂的先生們狹路相逢,使他們顯出一副狼狽相。”不久以後,貝多芬在大庭廣衆之下演奏了這個曲子,顯示了他那高超的鋼琴技巧。

嚴謹的作曲態度

門德爾鬆曾將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於衆。在這張稿紙上,有一處改了又改,竟貼上了十二層小紙片。門德爾鬆將這些小紙片一一揭開,發現最裏面的那個音符(即最初的構想)竟然與最外面的那個音符(第十二次改寫的)完全一樣。想當初,我國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曾爲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煞費苦心,也曾設想過幾十種方案才最終定稿。正是由於古今中外的傑出藝術家們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精神,才使後人欣賞到如此動人的藝術精品。作曲對於貝多芬而言,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他寫作歌劇《費德里奧》時,爲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後擬定過十種開頭。人們熟悉的《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主題動機,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過十幾種不同的構想。貝多芬常常揣着筆記本,在散步時也從不忘記將突發的靈感記錄下來。這一點又極像我國唐朝詩人李賀。

音樂巨人貝多芬故事2

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爲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鐘聲都已經敲了12下了,貝多芬還在練習,他必須等到父親回來檢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覺,母親看着眼睛眯成一條縫的貝多芬,垂憐的對他說:“孩子,都12點了,先去睡覺吧。”

“不行,爸爸等會回來看見我沒有練琴,會打我的。”

媽媽對這個酒徒的丈夫也沒有辦法,只好抱着貝多芬在琴邊流淚,很快,貝多芬在母親的懷抱睡着了,媽媽便把他抱上了牀。

當鐘聲再次敲響的時候,貝多芬的酒徒父親回來了,“那個小兔崽子呢,怎麼不練琴了?”

“你不看看都幾點了,還讓孩子練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罷休啊?”

對,你說的對”貝多芬父親一邊說着,一邊來到貝多芬牀邊,把貝多芬提了起來,母親怎麼攔也攔不住。

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邊彈,一邊閉着眼睛,儘管如此,貝多芬的琴聲還是十分流暢自然。

“行,這還有點莫扎特的樣子。”父親在一邊高興的說。

貝多芬與音樂的故事 篇五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他1770年出生在德國的波恩,在貝多芬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爲莫扎特式的音樂神童。在貝多芬才4歲的時候,父親便把一堆的曲譜放在貝多芬面前讓他彈奏,有時候貝多芬把小手都練腫了還是不敢休息。

鄉下一家簡陋的旅店裏,躺着一位客人。他正閉目欣賞樓上優美的鋼琴聲。琴聲一會兒低沉,一會兒高亢,低的時候像珠子在盤中滾動,高的時候像雷鳴震撼着大地。

“這是誰彈的呢?”旅客想。忽然,“嘀”的一聲,一滴水滴在他的臉上。他睜開眼睛往天花板瞧去,又滴下一滴,正好滴進他的眼裏。他跳起來,放開喉嚨喊:“來人呀!來人呀!”

“什麼事?先生。”服務員慌慌張張地跑進來。

“樓上是誰呀,怎麼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氣地問。

服務員看看漏下的水,答道:

“上面住的是當代德國的大音樂家貝多芬先生。”

“哦!是貝多芬!難怪彈得這樣好!”旅客一聽這名字,怒氣立刻消了一大半。

“要不要去提醒他不要讓水漏下來呢?”

“不,不,你不要打擾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輕步走上樓去,透過門縫見貝多芬正全神貫注地彈着。琴邊放着一盆水。他正對這水納悶納悶,突然,看見滿身大汗的貝多芬把手指往盆裏一浸,又繼續彈下去。啊,原來貝多芬苦練得手指都發燙了,需要隨時用冷水冷卻一下。因爲太緊張匆忙,水濺滿一地,順着板縫滴到樓下去了。

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離開。當他下樓時,不禁暗暗嘆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成爲偉大的音樂家!”

貝多芬從4歲長到了8歲,經過4年的刻苦練習,他的鋼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親也感到滿意,於是便讓他在音樂院舉行了一次獨奏音樂會,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親享受到了兒子成功的喜悅。

17歲的時候,貝多芬來到維也納,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見了莫扎特,莫扎特給了他一個很難的曲子讓他即興演奏,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說:“你們要注意這個孩子,他將來會驚動全世界的。”由於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終於在維也納藝術舞臺上佔有了一席之地,經常以鋼琴家的身份登臺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們的肯定。

正當他飛黃騰達的時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後來徹底聾了,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個殘酷的打擊,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打垮貝多芬,他還是靠頑強的毅力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在他的《命運交響曲》裏,我們都能聽到他和命運做鬥爭的聲音。

1807年,貝多芬正住在維也納李希諾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裏來了一大批客人,他們都是當時拿破崙派駐佔領維也納的法國軍官。公爵想請客人們聽音樂,就派人去請貝多芬,但未向貝多芬說明情況。貝多芬不明就裏,帶着自己新寫完的《熱情奏鳴曲》興致勃勃地趕來。進客廳一看,竟是一幫佔領軍,貝多芬當即就拒絕了公爵的要求。

公爵惱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對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貝多芬爲李希諾夫斯基的無恥賣國行徑憤怒到極點,他不顧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樂譜忿然離去,並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個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這樣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爲公爵,只是由於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爲貝多芬,則全靠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還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貝多芬的名人故事 篇六

貝多芬成爲大師之後,堅持自己勇於創新的方向和目標。

在許多人都被貝多芬的曲子征服的同時,也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和接受他所創作的曲子,自然也不能理解和接受他的創作精神。一些守舊的同行或外行開始攻擊貝多芬。

“貝多芬的曲子簡直讓人莫名其妙,他所表現的都是深奧難懂的東西,真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有人這樣說。

“貝多芬的曲子,太矯揉造作了,一點也不自然,旋律彆扭,歌唱者很難跟上這樣的調子。”也有人這樣說。

對於這些攻擊,他寫信給一家音樂雜誌說:“請你們的評論員對自己的言論負責,你們的言論可能會有嚴重的誤導作用。一些有前途的年輕音樂家可能會被你們嚇倒,因而改變他們的藝術方向,至於我,我並不認爲自己完美而不應受到任何評論,只是你們的評論實在是外行話。因此我要說你們根本就不懂什麼是音樂。”

他絲毫不被外界的非議和攻擊所嚇倒,一直沿着自己所追求的藝術方向前進,終於登上巔峯,取得巨大成功。

思想家不需要旁人的讚賞或喝彩,只要他爲自己鼓掌--這是不可缺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