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支部素質報告多篇

農村支部素質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勞動力勞動素質狀況及培訓調查報告

黨的xx大報告中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要求。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先天性障礙。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是當前和今後較長一個時期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應引起全社會的思考。

爲深入瞭解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狀況和培訓工作的開展情況,xx年6月——7月,清水縣農廣校組織調查小組,深入5鄉15村鎮調查了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 通過對中部永清鎮蘇屲村,東部白沙鄉馬溝,北部黃門鄉王店,西部郭川鄉宋川村,南部豐旺鄉柏樹村195戶農戶的抽樣調查。瞭解了農民教育培訓機構及其培訓實施情況,基本摸清了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成因,並據此提出了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對策。

一、對當前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的調查

(一)清水縣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清水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人均耕地面積1.88畝。近年來,按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的工作思路,在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縣現有6鎮12鄉,260個村民委員會,1118個村民小組,71901戶,總人口達31.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達29.59萬人,佔總人口的92%。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18.0316萬人,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男性7.8885萬人,女性7.0101萬人,在農村勞動力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10.3251萬人,佔69.3.00%,從事工業的勞動力2695人,佔6.54%,從事建築業的勞動力9286人,佔6.23%,從事批發、商業的勞動力2234萬人,佔1.8%,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勞動力2228人,佔1.5%,從事其他的勞動力6559人,佔4.4%。

(二)清水縣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全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

1.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xx年底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國小文化程度5.6361萬人,佔62.6%,國中文化程度3.9802萬人,佔26.7%,高中以上學歷的1.5670萬人,佔10.6%。大專以上138人,僅佔1%。而發達國家的情況是,美國的大部分農場主都是農學院畢業生;德國農民有67%是大學畢業生,53.2%接受過2~3年的職業教育;日本農民中大學生佔59%以上。

2.科技素質差。目前,全縣實有勞動力中,真正受過系統專業技能培訓的僅爲3.2%。大多數農民缺乏基本的科學生產知識,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對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實驗、示範,即使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很難完成;一部分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對一般性農業生產技術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觀念落後。小富即安、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着農民的思想。抽樣調查100名農村勞動力顯示,不願參加培訓的佔38%,今後打算參加培訓的佔27%,因不願耽誤勞動原因不參加培訓的佔25%。相當一部分農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歡走老路,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和敢闖、敢幹、敢試的勇氣和信心。

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比重大。據統計,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90.85%,其中18~45歲的青壯年勞動力7.0418萬人,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49.79%。

2.從業時間不足,隱形失業嚴重。全縣農村勞動力中有30%的人常年從業時間在8個月以下。主要從事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農業在8個月以下的佔34%;主要從事非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非農業時間不足8個月的佔28%,隱性失業現象較爲明顯。

3.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差,盲目性強。全縣實際常年外出務工農民僅佔實有農村勞動力總量的12.9%。全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羣體外出,有明顯去向的只佔30%左右,70%沒有目標,且收入極不穩定。這些人大多爲青壯年勞動力,但多數是靠出體力、賣苦力換取收入,從業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季節性和風險性。經培訓有組織輸出的農民僅0.716萬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比未參加培訓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因素比較複雜,既有歷史的因素,也受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既受農民主觀因素的制約,也受基層政府和相關政策的影響,總的可概括有以下幾點:

1.歷史因素的影響。年齡在45~55歲的勞動力大多就讀在十年**期間,由於受“白卷英雄”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加之當時教育受到較大的衝擊,正常教學秩序無法保證,學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較弱,荒廢了學業,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進而影響了對科技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2.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儘管各地都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還是沒有完全改變,社會評價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還是沒有離開會考和大學聯考的指揮棒。農村中學儘管已經開始實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但由於時間較短,加之受中大學聯考、專業師資缺乏、實驗實習場地缺少、資金缺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改革效果還不十分明顯,分流教育存在流於形式的現象,導致新增勞動力缺乏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基本技能。

3.農民觀念落後的影響。一是部分青年勞動力只顧眼前利益,片面認爲“讀書不如賺錢”從而過早輟學打工;二是壯年勞動力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訓機會少;三是相當多的農民從衆心態嚴重,傻子過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學他也不去學,沒有看到各自的差別;四是接受培訓的興趣不高,主觀上不求進取,認爲學不學一個樣,延續過去傳統落後的種養模式和技術。

4.基層政府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沒有得到基層政府應有的關心、重視和支持。多數鎮政府沒有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長遠規劃,指定專門機構和專人具體負責;沒有像關心和重視普教那樣關心和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輿論宣傳上缺乏力度,沒有形成人人關心、重視和支持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良好氛圍;工作上存在重佈置、輕檢查、輕落實的形式主義問題。

5.農村勞動力培訓資源不足,體系不健全。從調查情況來看,全縣現有的農村勞動力培訓機構主要是縣農廣校、天水農校。這些培訓單位分屬於不同的主管部門,培訓條件差別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爲政的問題。沒有形成培訓工作全縣一盤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鎮的領導對培訓的認識不夠,不配合培訓單位,一年幾乎不怎麼開展工作。其次,能夠開展培訓的也大多集中在縣或鎮舉辦培訓班,很少能下到村,況且許多培訓是大雜燴式的培訓,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培訓內容一般停留在農業技術、機械加工等幾個工種,與真正意義上的技能培訓和農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對現有的培訓資源進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訓體系,以發揮其最大作用。

【第2篇】農村勞動力勞動素質狀況及培訓的調查報告

一、對當前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的調查

(一)清水縣農村勞動力基本情況

清水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人均耕地面積1.88畝。近年來,按照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的工作思路,在農村勞動力培訓、提高農民素質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縣現有6鎮12鄉,260個村民委員會,1118個村民小組,71901戶,總人口達31.8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達29.59萬人,佔總人口的 92%。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18.0316萬人,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男性7.8885萬人,女性7.0101萬人,在農村勞動力中, 從事農林牧漁業的勞動力10.3251萬人,佔69.3.00%,從事工業的勞動力2695人,佔6.54%,從事建築業的勞動力9286人,佔 6.23%,從事批發、商業的勞動力2234萬人,佔1.8%,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勞動力2228人,佔1.5%,從事其他的勞動力6559人,佔 4.4%。

(二)清水縣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全縣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

1.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XX年底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14.8986萬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國小文化程度5.6361萬人,佔 62.6%,國中文化程度3.9802萬人,佔26.7%,高中以上學歷的1.5670萬人,佔10.6%。大專以上138人,僅佔1%。而發達國家的情況是,美國的大部分農場主都是農學院畢業生;德國農民有67%是大學畢業生,53.2%接受過2~3年的職業教育;日本農民中大學生佔59%以上。

2.科技素質差。目前,全縣實有勞動力中,真正受過系統專業技能培訓的僅爲3.2%。大多數農民缺乏基本的科學生產知識,沒有掌握一技之長,對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實驗、示範,即使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也很難完成;一部分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對一般性農業生產技術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觀念落後。小富即安、滿足現狀等傳統觀念仍然束縛着農民的思想。抽樣調查100名農村勞動力顯示,不願參加培訓的佔38%,今後打算參加培訓的佔 27%,因不願耽誤勞動原因不參加培訓的佔25%。相當一部分農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歡走老路,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和敢闖、敢幹、敢試的勇氣和信心。

同時,我縣農村勞動力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的特徵:

1.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比重大。據統計,全縣實有勞動力總量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90.85%,其中18~45歲的青壯年勞動力7.0418萬人,佔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的比重達到49.79%。

2.從業時間不足,隱形失業嚴重。全縣農村勞動力中有30%的人常年從業時間在8個月以下。主要從事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農業在8個月以下的佔34%;主要從事非農業的從業人員中,從事非農業時間不足8個月的佔28%,隱性失業現象較爲明顯。

3.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差,盲目性強。全縣實際常年外出務工農民僅佔實有農村勞動力總量的12.9%。全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羣體外出, 有明顯去向的只佔30%左右,70%沒有目標,且收入極不穩定。這些人大多爲青壯年勞動力,但多數是靠出體力、賣苦力換取收入,從業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季節性和風險性。經培訓有組織輸出的農民僅0.716萬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間,比未參加培訓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的成因分析

制約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提升的因素比較複雜,既有歷史的因素,也受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既受農民主觀因素的制約,也受基層政府和相關政策的影響,總的可概括有以下幾點:

1.歷史因素的影響。年齡在45~55歲的勞動力大多就讀在十年**期間,由於受“白卷英雄”和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加之當時教育受到較大的衝擊,正常教學秩序無法保證,學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較弱,荒廢了學業,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進而影響了對科技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2.現實的教育理念的制約。儘管各地都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從現實情況來看,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還是沒有完全改變,社會評價學校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還是沒有離開會考和大學聯考的指揮棒。農村中學儘管已經開始實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但由於時間較短,加之受中大學聯考、專業師資缺乏、實驗實習場地缺少、資金缺少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改革效果還不十分明顯,分流教育存在流於形式的現象,導致新增勞動力缺乏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基本技能。

3.農民觀念落後的影響。一是部分青年勞動力只顧眼前利益,片面認爲“讀書不如賺錢”從而過早輟學打工;二是壯年勞動力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訓機會少;三是相當多的農民從衆心態嚴重,傻子過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學他也不去學,沒有看到各自的差別;四是接受培訓的興趣不高,主觀上不求進取,認爲學不學一個樣,延續過去傳統落後的種養模式和技術。

4.基層政府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重視程度不夠。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沒有得到基層政府應有的關心、重視和支持。多數鎮政府沒有把農村勞動力培訓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長遠規劃,指定專門機構和專人具體負責;沒有像關心和重視普教那樣關心和重視農村勞動力培訓,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輿論宣傳上缺乏力度,沒有形成人人關心、重視和支持農村勞動力培訓的良好氛圍;工作上存在重佈置、輕檢查、輕落實的形式主義問題。

5.農村勞動力培訓資源不足,體系不健全。從調查情況來看,全縣現有的農村勞動力培訓機構主要是縣農廣校、天水農校。這些培訓單位分屬於不同的主管部門, 培訓條件差別很大,工作中存在着各自爲政的問題。沒有形成培訓工作全縣一盤棋的良好局面。另外,有些鎮的領導對培訓的認識不夠,不配合培訓單位,一年幾乎不怎麼開展工作。其次,能夠開展培訓的也大多集中在縣或鎮舉辦培訓班,很少能下到村,況且許多培訓是大雜燴式的培訓,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培訓內容一般停留在農業技術、機械加工等幾個工種,與真正意義上的技能培訓和農民需求差距很大。因此,迫切需要對現有的培訓資源進行合理地整合,健全培訓體系,以發揮其最大作用。

三、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對策

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包含文化教育層次、科技意識和技能水平、思想觀念等多個方面。總體看,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現狀還不能適應現階段新農村建設的需要,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極大的差別。因此,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尤爲重要。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是一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當前應着力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並以此爲切入點,靈活施策,標本兼治。農村勞動力培訓要以“新型農民科技培訓”爲重點,以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爲載體,切實解決農業科技知識、農民致富信息傳播“最後一公里”、“最後一道坎”問題。爲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建立提升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村勞動力素質整體提升。

(一)明確培訓任務,確定培訓目標

1.任務上突出三項重點、建設四支隊伍。三項重點爲:一是實用技術培訓,使農業勞動力普遍掌握1~2項農業實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二是職業技能培訓,結合農民的轉崗、轉業,對農村富餘勞動力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使農村富餘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非農就業技能。三是實用人才學歷培訓,爲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着力建設四支隊伍:一是培養高素質的骨幹農民隊伍;二是培養精幹的農民技術員隊伍;三是培養優秀的農民企業家隊伍;四是培養高技能的能工巧匠隊伍。

2.目標上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實現從經驗型向知識型轉變。用現代意識提升農民,改變農民靠經驗種養、自給自足、小富即安的傳統觀念。二是實現從身份型向職業型轉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引導農民從傳統身份型向職業技能型轉變。三是實現從就業型向創業型轉變。培養農民自我發展能力,使其成爲能夠自主創業、自我持續發展的市場主體。四是實現從單幹型向組織型轉變。正確引導農民,參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協會。中等職業學校要“以就業爲導向,培養技能型人才”爲目標。

(二)強化政府行爲,構築農民教育培訓“立交橋”

1.政府統籌,多方參與。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是一項公益性、社會性事業,涉及的行業和專業門類衆多,是一項全社會參與的系統工程。因此,要按照“xx” 規劃的要求,強化各級政府在培訓中的組織領導作用,把各有關部門、培訓機構組織起來,明確任務、分工負責、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搞好培訓大合唱。

2.模式構想。'!以縣農廣校爲骨架,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建設農村勞動力培訓中心。以現有各類成人學校、就業培訓中心和農技培訓中心爲基礎,積極引導園區、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協會參與培訓,形成農村勞動力培訓的合力;加大縣農廣校培訓中心職能,形成農村勞動力培訓大中心,人、財、物統一調配,做到資源共享。以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農廣校爲輻射平臺,建立縣、鎮、村三級培訓網絡。教育、勞動保障、農業等部門要對各類培訓機構進行篩選,按照合理佈局、方便學員的原則,

選擇定點培訓基地,逐步形成縣、鎮、村三級培訓網絡,通過網絡連接實現教育培訓、信息服務、培訓對象與各級培訓機構的信息互動。在縣與鎮、縣與村、鎮與村之間建立“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發揮其流動課堂的綜合傳播功能與服務功能。建立鎮職業培訓基地。重點建設2~3個骨幹專業,一個主導產業的鎮職業培訓基地,技術培訓體系與當地的農業產業體系相配套。&'建設村級農民培訓擴散基地。以“農民科技書屋”爲重點,形成農民瞭解政策、學習技術、獲取信息的綜合性服務平臺。

(三)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籌措力度

建立各級財政投入機制,設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專項經費。市、縣、鎮每年要安排專項資金,對所撥經費實行集中管理,專款專用,嚴禁擠佔、挪用、層層剝皮、雁過拔毛,使資金髮揮最大效益。建議按轄區內農村勞動力人數每人每年1元的標準設立培訓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還可從支農專項經費中提取 10%~15%用於農村勞動力培訓。建立資金補貼機制。不斷擴大補貼範圍,完善發放培訓代金券。如:對參加就業培訓的農民實行補貼,對經濟特別困難的農民可先免費培訓,就業取得收入後再補交培訓費。'採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對積極參加培訓的農民及農民培訓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給予獎勵,以調動農民和培訓單位的積極性。積極爭取國家、省農業、科技等部門的培訓項目。建立以政府投入爲主、多方共同參與的融資機制。鼓勵產業化龍頭企業、民辦培訓機構等投資農村勞動力培訓。可採取農民學農業科技免費,學職業技能自己出一點、政府補一點、社會幫一點的辦法,多渠道、多途徑解決經費問題。成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基金。可從農發基金、土地出讓金等基金中劃出一塊,專門成立農村勞動力培訓基金,財政部門匯同有關部門制定培訓專項基金管理使用辦法,報政府批准實施。

(四)拓展農村勞動力培訓途徑

加強農村基礎教育、成人教育、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實現農村教育一體化。突出抓好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依託農村科技企業、科技示範園和農民科技協會,建立科技示範基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和技能培訓。積極創造條件,讓外出學好技術的農民回鄉創業,帶動更多的農民。&'組織骨幹農民到經濟發達的地區參觀考察,培養眼界寬、有見識、敢創新的創路人。

(五)創新農村勞動力培訓機制

出臺有利於農村勞動力培訓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勞動保障、農業、教育、科技等部門協作配合,社會廣泛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培訓機制。大力促進農村職業教育與義務教育相銜接,搞好“三加一”工程。建立進村入戶長效機制。積極探索並總結推廣培訓教師進村、培訓媒體進村、實用人才培養進村的方式和方法。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需求反饋機制。建立培訓單位公平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使農業、教育、科技部門的培訓項目和資金主要流向那些技術力量強,培訓效果好,對培訓起較大作用的培訓機構。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監督檢查機制。

(六)科學、嚴密、靈活多樣地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

1.制定詳實的培訓計劃。培訓前首先做好調查摸底工作,充分了解參訓農民的培訓需求及文化素質狀況,根據農民的培訓需求和素質狀況,再製定培訓計劃。做到培訓工作有準備、有組織、有目標、有重點、有收效。

【第3篇】《農村國小教師素質的提高研究》工作報告

一、本課題主要的研究過程與活動

1、組建課題組

我們從本課題研究的性質出發組成了課題組。課題組組成人員和分工見下表。

2、主要的研究過程與活動

準備階段(xx.1—

7):成立實驗領導小組,學習現代教師教育理論、教育科研資料。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明確分工;制定實驗方案,確立實驗對象;進行調研,摸清實驗對象基本情況;培訓實驗教師、學習實驗方案、討論實驗步驟,依據實驗原則做好實驗前的準備工作;進行專家論證。

實驗階段(xx.8—xx年.

9):全面實施方案,對教師進行培訓,開展相關活動,探討教師整體素質提高的途徑與方法。

總結階段(xx年.10—

1):全面總結驗收,進行終端測試和統計分析,撰寫實驗報告、專題總結,提交驗收。

針對課題研究的實際,我們主要採取了行動研究法。要求教師將行動和研究結合起來,學、研、教結合,解決校本培訓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具體問題,提高研究的效度和實用價值。輔之以文獻研究法、調查研究和經驗總結法。

二、本課題的研究計劃執行與變更情況

課題的研究嚴格按計劃執行,課題主持人、課題名稱、研究內容、成果形式、管理單位等均無變化。由於中期驗收的需要,完成時間略有提前。

由於課題研究的需要和學校領導對實驗工作的重視,在實驗進行中,我校的田凱師校長、朱會芬副校長、侯英副校長均參加了實驗。但未列入課題組人員名單。但他們的研究成果被列入課題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中。

三、本課題的研究成果及其使用情況

課題研究參與人員發表的成果如下:

1、經驗材料《規範操作強化管理向教育科研要效益》在《新城子教育》

xx年第1期(xx年2月)發表,作者:主持人陳鑫。

2、經驗材料《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學校》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3期(xx年6月)發表,作者:校長田凱師。

3、論文《農村國小的問題與對策》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4期(xx年8月)發表作者:教學副校長朱會芬。

4、教育隨筆《營造一個值得生活與其間的世界》在《新城子教育》xx年第5期(xx年10月)發表,作者:課題組成員王麗麗。

5、論文《關於在青少年中開展生命教育的幾點思考》在《沈北新區教育》xx年年第1期(xx年年2月)發表,作者:主持人陳鑫。

6、論文《農村國小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的問題與對策》在《沈北新區教育》xx年年第3期(xx年年6月)發表,作者:德育副校長侯英。

7、經驗材料《充分利用“農遠”資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沈北新區教育》xx年年第4期(xx年年8月)發表,作者:主持人陳鑫。

其中,《農村國小的問題與對策》和《農村國小班主任隊伍建設工作的問題與對策》兩篇文章分別在沈北新區教師進修學校幹部培訓班交流。

關於發佈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2022年第二批結題鑑定結果的通知

各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各高等學校、省屬中等職業學校:根據《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管理辦法(試行)》和《關於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立項課題結題鑑定工作經常化的通知》的有關規定,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評審專家對《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理論與策略研究》等127項課題進行了認真嚴格評審。根據評審專家意見,經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確認,批准《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理論與策略研究》等123項課題(見附表)通過結題鑑定。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依據有關規定,凡通過結題鑑定的課題,可免費獲發《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結題證書》一個(正本)。如需要證書複本,則須另交納證書工本費,且證書複本總數不得超過證書正本所列課題組成員數量(最多不超過15人)。

二、《遼寧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結題證書》原則上由各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或單位科研管理部門統一領取(請提前電話聯繫),領取時間爲2022年10月13日—24日。

三、未通過結題鑑定之課題,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將直接通知課題主持人本人。所有未通過鑑定的課題,均須根據專家鑑定意見修改完善,並於2022年10月31日前申請複覈(免交鑑定費)。愈期未申請複覈者,視爲自動放棄課題研究。在通過複覈之前,不得申報新的課題。

四、本次結題鑑定結果及有關事宜,可以通過“遼寧教育科研網”

【第4篇】農村信用社對農合行信貸人員業務素質偏低的調研報告

信貸業務人員存在的三種表現,對信貸業務人員一年至少全面培訓1次以上,並且平時要不斷地開展一些以會代訓活動,一是對信貸業務所有下發的文件都要給他們認真地學習,使他們瞭解國家宏觀經濟形勢在各個時期的變化,才能使他們在微觀上或在具體操作明確那些是支持的對象、那些是控制壓縮的範圍,心中有數纔能有的放矢做好業務,另外可分不同層次進行培訓,一批要培訓他們操作性的東西,寫調查報告的格式、五級分類的操作程序等內容,那麼他調查瞭解掌握的情況好寫進去,比較規範。另一批要培訓他們如何會算賬,如何去實地調查,如何去與企業老總、財務人員溝通。實實在在寫好調查報告等做好信貸工作。培訓以後要考試,考試要考實實在在的東面,如現金流量的測算、五級分類四大因素的分析、如何去實地調查,調查些怎麼?如何去與客戶溝通,培訓一些溝通技巧,更重要的還是要培訓一些新業務知識,如外匯業務,農合行信貸業務人員從目前情況分析,能做外匯業務的信貸人員寥寥無幾,迫切需要培訓與培養。對考不及格,請他們離開信貸業務崗位,現在農合行的信貸業務員好象是終身制,一到了這個崗位,只要不犯原則性的錯誤,不管能力強的弱的一干就是到到崗年齡,要實行推出與升遷制,對做的好的信貸業務人員,要給予一定的權限實行授權,對得過且過的信貸業務人員,實行推出機制,讓有知識水平、業務能力和營銷潛力的年青員工來鍛鍊培訓,把信貸業務人員這隻隊伍培訓好,我們農合行纔有希望,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第5篇】關於農村勞動力素質的調研報告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二o二o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實現這一目標,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核心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當前影響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因素還很多,其中農村勞動力素質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着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對於鞏固和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大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農村勞動力素質問題,堅持把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作爲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用於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各相關部門和鄉鎮也相應成立了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領導小組,制定工作計劃,把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工程作爲重中之重的工作來抓。近兩年來,縣委縣政府安排資金300多萬元用於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共培訓52511人 ,其中農業技術培訓21724人,農民轉移就業培訓16608人,務工農民崗位技術培訓7954人,農村後備勞動力培訓6225人;發放證書31448本,其中成人教育學歷證書736本。縣相關部門先後組織編寫了《辣椒種植技術》、《xx天麻栽培技術》、《竹筍兩用林高產技術》、《怎樣養好xx麻鴨》、《食用菌生產技術》、《蠶桑實用技術及問答》等實用技術科普讀物35000冊發送給廣大農戶。縣農函大分校和農廣分校在全縣各鄉鎮分別建立科技培訓中心和農函大輔導站,累計組織各種科技培訓班,培訓人數達58175人次,其中面向鄉(鎮)村幹部和農村60週歲以下黨員的科技知識培訓班92期,參訓人數達10760人次,培訓率達到93%,使一大批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和青年農民掌握了1-2門實用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全縣共有13860人取得了農函大結業證書,12917人取得綠色證書,4344人取得農民技術職稱。

雖然我縣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取得了一定成效,農村勞動力素質得到了一定提高,但也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一)文化水平較低。

2022年,縣農業局組織人員分別對隸屬12個鄉鎮的12個行政村勞動力素質進行抽樣調查,共抽查142戶農戶,農村勞動力398個。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8人,佔12%;高中以下國中以上文化程度215人,佔54%;國小以下文化程度135 人,佔34%。

(二)科技素質不高。

雖然近年來我縣相關部門和鄉鎮組織了多期農民技術、勞動力轉移等培訓班,但是由於受財力等因素影響,農民接受專門培訓的機會還不多。有些農民雖有培訓機會,但參訓積極性不高。農村勞動力普遍存在缺乏基本科學生產知識,沒有掌握一技之長,仍屬於“體力型”的勞動者。

(三)思想觀念較落後。

受傳統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相當部分農民存在小富即安、故土難離和滿足現狀的傳統觀念;一些農民缺乏創新意識、競爭意識,“等、靠、要”思想嚴重。這些傳統觀念牢牢束縛着農民的思想,阻礙了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二、農村勞動力素質現狀的成因分析

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不僅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農村小康社會的建設進程。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理念的影響。

從現實情況來看,教育的體制還沒有從應試教育中分離出來,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做法沒有改變,社會評價學校教育質量高低的標準還是沒有離開會考和大學聯考的指揮棒。應試教育的結果導致勞動力素質整體不高,使一些新增勞動力缺乏從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基本技能。

(二)資金投入、政策扶持上還有待加強。

雖然我縣每年都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勞動力素質培訓,但和當前勞動力素質培訓的實際需求相比,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投入上還不足;一些單位對培訓工作思想認識上還不夠到位,具體工作中存在着重佈置、輕檢查、輕落實等問題,導致培訓效果不盡人意;政策扶持和輿論宣傳引導還缺乏力度,沒有形成人人重視、關心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的良好工作氛圍。

(三)教育培訓資源不足。

當前,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機構有鄉鎮的農業技術培訓中心以及縣相關單位組織的職業技能、農業技術等培訓班。這些培訓大多集中在縣級或鄉鎮,直接延伸到村培訓較少。有些鄉鎮雖然設立農業技術培訓中心或遠程教育培訓,但設備落後,使用效率不高。

(四)農民自身原因。

一些農民思想觀念不夠解放,主觀上不求進取,存在多讀書不划算或不讀書照樣能掙錢等錯誤認識,不願意參與政府組織的各類培訓。有些農民受家庭經濟條件影響,認爲培訓沒有必要,不願意承擔參加繼續學習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