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木蘭詩原文賞析(新版多篇)

木蘭詩原文賞析(新版多篇)

拓展延伸 篇一

(1) 成語撲朔迷離出自《木蘭詩》,比喻事物錯綜筆雜、難於辨別的,詩中原句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木蘭詩》中誇張地描寫木蘭的。矯健雄姿的句子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3)《木蘭詩》中概述戰爭曠日持久,戰鬥激烈悲壯的句子是: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4)《木蘭詩》中描寫邊塞夜景的句子是: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5)《木蘭詩》中用比喻對木蘭代父從軍未被發現的謹慎和機敏進行讚美的句子是: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木蘭詩》中用排比句渲染木蘭準備出征時的操辦急切的詩句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7)《木蘭詩》中寫軍情緊急,將士奔赴前線,行軍疾速的句子是: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8)《木蘭詩》中表現木蘭功勞大、天子賞賜多的句子是:策勳十二傳,賞賜百千強。

(9)描寫木蘭出征後思念親人的心理活動的句子是: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10)“樂府雙”璧是《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

11、一千多年來,花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原因是什麼?

答案:

百年來,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花木蘭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是因爲花木蘭有許多美好品德: 勤勞善良,堅毅勇敢, 英勇善戰,建立功勳。 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 竭盡愛國之忠心,又不慕**厚祿。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傳奇色彩,而又真切動人。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一千多年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我國家喻戶曉,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這正是千百年來傳奇故事歷久不衰的原因。

詞語活用: 篇二

①“何”疑問代詞作動詞,是什麼。問女何所思。

②“策”名詞作動詞,登記。策勳十二轉。

③“騎”動詞作名詞,戰馬。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成語:撲朔迷離

原指難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認不清是男是女。現指形容事情錯綜複雜,難於辨別。

特殊句式及重點句子翻譯

①省略句:願爲市鞍馬。(願爲‘此’市鞍馬”,“此”指代父從軍這件事。)

願意爲此去買鞍馬。

②倒裝句:問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裝。賓語前置。)

問一聲閨女想的是什麼?

③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着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軍和壯士身經百戰,歷經數年,有的'戰死,有的活下來凱旋。

④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當着窗戶對着鏡子整理頭髮和貼上裝飾。

拓展閱讀:《木蘭詩》趣話 篇三

《木蘭詩》(又名《木蘭辭》),是我國南北朝時樂府民歌中一首有名的敘事詩。詩歌問世以後,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一直膾炙人口,木蘭也成了一名青年女子的英雄形象。但木蘭姓什麼,家住何處等與木蘭有關的一些情況,一直不爲人知。

直到1980年,在大興安嶺發現了“鮮卑石室”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年號)四年(公元443年)的石刻祝文和有關文獻,根據其中所載內容,經有關專家考證,認爲《木蘭辭》中的木蘭原名穆蘭,她既是《木蘭詩》中的主人公,又是詩的作者。穆蘭家在河套(指內蒙、寧夏境內賀蘭山東,狼山和大青山南,黃河沿岸的地區)內,北魏太武帝神二年(公元429年),天朝徵兵(即詩中的“可汗大點兵”),以統一北方,穆蘭因父老而代父從軍,“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今內蒙五原郡)”的軍營報到,擔任了太武帝拓跋燾的御前傳令兵,因此往往單獨行動,傳遞軍機要件,而受到“可汗”(太武帝拓跋燾)的信任。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十二月,太武帝獲勝歸來,穆蘭因允武允文,受到單獨召見。太武帝要她擔任五品的“尚書郎”。她因怕女扮男裝,擔任朝臣而犯欺君之罪,堅決表示“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回故鄉”。《木蘭辭》就是她回鄉後,用漢朝樂府“緣事而發”的民歌形式寫成的,原題爲《穆蘭辭》,後傳爲《木蘭辭》。

1983年1月號的臺灣《人世間》雜誌上曾刊登署名歐陽不修寫的一首題爲《天涯遊子故園情》的新木蘭詞,表達了海外遊子盼望祖國統一,骨肉團聚的迫切心情。這首詞寫道:

唧唧復唧唧,老兒長嘆息,問我何所思?問我何所憶?我說心內酸,頻年久浪跡,身爲亂世民,家人長散失,多少相思苦,多少離愁味,來臺卅餘年,書信不能寄。不能寄。不聞母親喚我聲,只聞窗前夜雨聲悲泣!不聞賢妻喚我聲,只聞子規啼血三更急!不聞兒女喚我聲,只聞樑間乳燕哀慼戚!樹高雖千丈,落葉歸根地。但願上帝發慈悲,祖國河山早統一,早統一兮可還鄉,親情骨肉慶團敘。

說來也巧,在國外也有兩位木蘭式的女子。18世紀俄國文學家杜羅娃,23歲參加了一個騎兵團,在戰鬥中由普通一兵晉升爲騎兵大尉,後因負傷,才暴露了女性身份。以後,她拿起筆,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9世紀英國有位才華出衆的大學生,名叫巴利,15歲就榮獲了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後來投筆從戎,在軍隊中當醫助,一直榮升到英軍監察長,在軍隊中幹了半個世紀,直到死後檢屍時,才發現他是一位女性。在我國軍隊中,也有一位,她就是小說《戰火中的青春》中副排長高山的生活原型,遼寧凌原人郭俊卿。她15歲時改名爲郭富,參加了八路軍,爲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1983年因病逝世。

關於“木蘭”的形象 篇四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替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木蘭的形象,集中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樂觀的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