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夏日絕句古詩詞鑑賞精品多篇

夏日絕句古詩詞鑑賞精品多篇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篇一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字詞解釋

①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讚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②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

詩歌鑑賞賞析

這首詩的一、二句,是議論,闡明詩人的生死觀,讀之使人感到振奮、悲壯,故後世的仁人志士常常引用,藉以表達自己爲國家爲人民捨生忘死的豪情壯志。

三、四句的意思是說,我們之所以直到今天還懷念項羽,就是因爲他兵敗烏江時,沒有過江東(即江南)去苟且偷生。對項羽之死的評價,歷來見仁見智,如xxx就有“不可沽名學霸王”之句,詩人在這裏對項羽之死是肯定的,承認他是英靈永存的英雄。以此印證一、二句的觀點,並且暗示北宋王朝的南逃,是可悲的、可恥的。這首絕句,語言樸素,含義深刻。它辛辣地諷刺和抨擊了北宋王朝所奉行的逃跑主義政策,表現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氣節。這首詩起詞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爲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爲國捐軀,成爲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扛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爲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夏日絕句》 篇二

李清照《夏日絕句》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夏日絕句》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李清照。其全詩如下: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前言】

李清照詩借用西楚霸王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歷史故事來諷刺南宋朝廷的逃跑主義,表示了希望抗戰,恢復故土的思想感情。“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兩句,尤其鏗鏘有滴。

【譯文】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做人中的豪傑!即使是已經死了,也應該成爲鬼中的英雄!我至今還在懷念楚漢爭雄時的項羽,即便是自刎於烏江,也不逃離江東的場景。

【鑑賞】

李清照這首詩,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爲”,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悽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鬚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詩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爲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可殺不可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爲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爲國捐軀,成爲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爲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鬚眉了。

主要作品 篇三

李清照的文集在當時就曾刻印行世。《直齋書錄解題》載《漱玉集》1卷,“別本”分5卷。黃升《花菴詞選》稱有《漱玉詞》3卷。《宋史·藝文志》載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易安詞》6卷。都久已不傳。現存的詩文及詞集是後人所輯。四印齋本有《漱玉詞》1卷,李文編的《漱玉集》5卷,輯錄的作品最多。但其中所收詞多有贗品。近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中的《漱玉詞》收有60首。今人孔凡禮《全宋詞補遺》中有新發現的李清照詞。王仲聞有《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排印本。

《夏日絕句》 篇四

記得在三年級的下學期,我們學習李商隱的詩。孽老師問大家,誰還知道李商隱的詩?

老師話音未落,我的腳跟已經在從地上踮起,這是我每次搶着回答問題的絕招。“蹭”等老師說完,我已經站了起來。“我知道他的一首詩,叫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雨,不肯過江東。

我太愛這首詩了,我第一次讀這首詩是在一本書中讀到的。每天媽媽帶着我上學和放學的路上,我都要吟上幾遍,吟了許多天,我用悲壯的語氣去演繹,真過癮。

老師笑笑說,這首詩的作者叫李清照。老師表揚了我,她說:“你看,商靜怡讀書讀的多,對於古詩詞信手拈來。“唉,李清照和李商隱,覺得他們的名字好相近啊。回到家裏,我去問媽媽,媽媽說李清照呀,是宋代最有名的女詞人了。而夏日絕句是李清照作爲婉約派代表的唯一例外。這首詞她有感而發,寫得悲壯恢宏。

借古諷今,起筆高調。李清照生活的年代正是國家**,當皇帝的不管百姓,自己逃跑去了。做爲一名愛國的詞人,她的悲憤化作筆端的狼毫微涼,她的熱情凝聚在的揮腕之間。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我愛古詩詞,我們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我爲生活在這樣的國度裏而自豪。我愛這首夏日絕句,李清照是我們濟南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古詩詞鑑賞夏日絕句 篇五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意思:

生時應當作人中豪傑,死後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爲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東。

夏日絕句的賞析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詩的開頭兩句破空而起,勢如千鈞,先聲奪人地將那種生死都無愧爲英雄豪傑的。氣魄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肅然起敬。

詩的後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點出其原因所在。項羽最壯烈的舉動當屬因“無顏見江東父老”,放棄暫避江東重振旗鼓的精神而自殺身亡。在作者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廷南渡時尤顯可貴。詩人盛讚“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因感慨時事,借史實來抒寫滿腔愛國熱情。

夏日絕句作者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後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裏,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爲國爲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於項羽的悲壯,創作《夏日絕句》,同時也有暗諷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夏日絕句》 篇六

教學目標

1、學習李清照高尚偉大的愛國精神,培養同學熱愛祖國、奮發圖強的精神。

2、在古詩教學中將複雜的歷史背景運用多媒體加以介紹,使同學入情入境,深入理解詩句的含義。

3、鼓勵同學查資料,討論,自讀自悟,促進同學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課前準備

通過閱讀、上網查資料,瞭解有關南宋的歷史和李清照的生平和項羽的有關資料,將收集的資料與同學交流。

教學流程

一、運用多媒體導入新課,激發同學興趣,瞭解歷史背景。

1、播放《射鵰英雄傳》片段

(蕩氣迴腸的音樂,激烈嚴酷的戰爭局面給同學以強烈的震撼)

2、師導入:剛纔,同學們看到的是電視劇《射鵰英雄傳》的片段,雖然是武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段屈辱的歷史。由於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飽受戰爭之苦,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同學們通過查資料,已經瞭解了一些南宋的歷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誰來向大家介紹介紹。

3、同學將收集的資料用實物投影儀顯示出來並向大家介紹。

如同學介紹不完整,可補充:

李清照:(1084~約1151)

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著名女詞人。她出身於一個具有文化保守的士大夫家庭,父親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學者,十八歲時與太同學趙明誠結婚,混後婚後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恥南下,建炎三年,趙明誠病逝於金陵,李清照隻身逃難,幾年後轉寓臨安,孤苦伶仃地度過寂寞的晚年。

靖康恥: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虜了徽宗、欽宗兩個皇帝,北宋王朝在統治一百多年後宣告滅亡,歷史上稱這次事變爲“靖康之變”百姓覺得這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所以又稱“靖康恥”。

之後,宋欽宗的弟弟趙構作了皇帝,定都臨安(今杭州),歷史上稱爲南宋。〉

(由於本課涉和的歷史背景較複雜,事先安排同學收集資料,並利用多媒體加以介紹,對同學理解全詩大有協助,同時也培養了同學的自學能力。)

二、用多媒體出示全詩內容,指導朗讀。

1、師導語:在那個國破家亡,風雨飄搖的時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南宋統治者卻整日沉浸於享樂,不思恢復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經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渡口,觸發了她痛國傷時的無限感慨,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2、用多媒體出示全詩。

(在激昂的琵琶聲中,毛筆楷書的詩句一一出現,師富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3、提問:同學們聽出老師帶着怎樣的感情讀這首詩嗎?(悲憤、激昂)

誰來試着讀一讀?

4、請三、五名同學大聲朗讀,其他同學評一評,誰讀得好,爲什麼?

5、全班同學有感情地大聲朗讀。

(用多媒體課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將同學帶入詩中描繪的意境中,因此,同學讀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組討論,理解詩句含義。

1、理解第一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同學討論後發言:活着要做人中豪傑;死了,也要成爲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同學討論後發言:至今人們還懷念項羽,佩服他寧死不肯逃回江東。

3、考慮討論:

(1)“項羽”是什麼人?李清照爲什麼“至今思項羽”?(說說項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統治者的殘酷激起了人民的不滿,各路豪傑紛紛起義抗秦,項羽率領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轉戰中原,消滅秦軍主力,立下赫赫戰功,秦朝滅亡後,與劉邦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亥下,退至烏江渡口。當時,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振旗鼓,項羽覺得自身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過江逃生,便下馬步戰,殺敵數百,負傷十餘處,最後從容自刎,時年31歲。

(2)讀了這段文字,你理解了項羽爲什麼“不肯過江東”嗎?

師小結:是啊!項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傑,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決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統治者卻在做什麼?請同學們再看一段資料。

(多媒體放一段有關的歷史資料)

(3)看完這段介紹,你又有何感想?

師小結:雖然岳飛被害的。事情發生在李清照寫這首詩之後,但假如李清照知道了這件事也一定會痛罵當時的統治者。有一首寫道“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反映的就是當時中原人民的狀況,而另一首詩“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狀況,面對這樣的遺民,面對這樣的統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詩的基礎上,對同學進行語言訓練和朗讀指導。

師過渡:李清照大聲地呼喊“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爲什麼不能像項羽那樣……”生接着說“南宋的統治者啊!你們爲什麼……”

(詩句內容較簡單,同學通過自學討論就能理解詩意,後面幾道考慮題讓同學進一步理解李清照爲什麼要寫這首詩。)

五、總結全詩,朗讀昇華

1、師總結:是啊!一個封建時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愛國情懷,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氣魄,實在令人佩服。

2、討論:讀了這首詩,你懂得了應當怎樣做人?

3、師小結: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樣,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同學們只有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勤奮學習,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纔不會受敵人的欺辱。讓我們懷着對李清照的敬仰,讓我們抱着“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聲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吧!

4、配樂朗讀全詩,讓同學的思想境界得到進一步地昇華。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學們對着大屏幕上的詩句大聲朗讀,讓這首詩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遠留在同學們的心中。)

六、作業

1、寫一寫這首詩的讀後感。

2、讀一讀李清照其他的詩詞。

(在古詩教學中注重“情境交融”,不只能促進同學理解詩意,更能協助他們體會作者的感情和詩中的意境,激發他們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夏日絕句》 篇七

古代是一本多姿多彩的文化書,每頁記錄着不同的文化,翻開唐詩這一頁,瀏覽一下,你的心情跟着那詩中欣喜若狂的快樂而轉變,跟着那詩中怒髮衝冠的悲憤而轉動……讀着這些,你會被深深地感動,沉沉地入迷。

我讀過不少古詩,領略過那些詩人不同的感情。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最能感動我的,還是——《夏日絕句》這首詩。

這首詩的作者是宋朝的女詞人李清照,她,是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之一。這首詩中,先寫了那些貪生怕死、不思收復失地的南宋統治者,後寫項羽失敗於劉邦,不肯忍辱偷生,最後自刎。在這首詩中,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了那種慷慨、英雄無畏的精神。其中用了一個“思”字,直接抒發胸懷,寫出了那些英雄對死的看待。“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又是一個多麼鏗鏘的句子。古今中外,有多少的英雄豪傑,爲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存在,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慷慨就義!但是,不管他們生也罷,死也罷,他們永遠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他們的光輝形象,永遠留在我們的腦子裏,誓不抹滅。不!單留在我們腦裏還遠遠不夠,我們得讓這些英雄世代流傳,用他們來激勵世人該怎麼做。

這首詩不但表達了古今中外英雄氣概,也寫出了她愛國、爲人、救國的宣言,她的氣概凜然可敬。也正是這凜然可敬的氣概,讓我驚歎,讓我感動,讓我震撼,她堂堂一個女子,竟作出如此蕩氣迴腸詩,難道不是所說的“巾幗不讓鬚眉”?是呀,別感嘆自己渺小,你依然可以像她及她寫的詩中的英雄一樣閃着耀眼的光芒。所以,我們要好好讀書,你現在的努力就說明你愛你自己的祖國,你現在的努力就是你將來建設更美好的祖國的未來的基礎。

同學們,這首詩如此深深地感動了我,使我每次一看到、一聽到、一讀到、一想到。就會禁不住打顫,禁不住在心裏生根發芽。相信我,它也能發出無窮的魅力,也會讓你成爲我一樣深深地陶醉、感動在其中。

李清照文學成就 篇八

李清照工詩善文,更擅長詞。李清照詞,人稱“易安詞”、“漱玉詞”,以其號與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錄。其詞據今人所輯約有45首,另存疑10餘首。她的《漱玉詞》既男性亦爲之驚歎。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學修養,而且有大膽的創造精神。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李清照像[6]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如《如夢令》二首,活潑秀麗,語新意雋。《鳳凰臺上憶吹簫》《一剪梅》《醉花陰》等詞,通過描繪孤獨的生活和抒發相思之情,表達了對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轉曲折,清俊疏朗。《蝶戀花·晚止昌樂館寄姊妹》寫對女伴們的留戀,感情也極其真摯。她的詞雖多是描寫寂寞的生活,抒發憂鬱的感情,但從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對美好愛情生活的追求。這出自一個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間派”代言體的閨怨詞來要有價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在流離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鄉,如《菩薩蠻》寫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蝶戀花》寫的“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都流露出她對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懷戀。她更留戀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詞《永遇樂》,回憶“中州盛日”的京洛舊事;《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回憶當年的“勝賞”,都將過去的美好生活和淒涼憔悴作對比,寄託了故國之思。

她在詞中充分地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如《武陵春》通過寫“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聲聲慢》通過寫“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的處境,運用疊詞,表達了自己難以剋制、無法形容的“愁”。又如《清平樂》中“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的悲傷,《孤雁兒》中的悼亡情緒,都是在國破家亡、孤苦悽慘的生活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她的這部分詞作正是對那個時代的苦難和個人不幸命運的藝術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還寫過一篇《詞論》,提出詞“別是一家”的說法,是宋代的重要詞論,也成爲她詞創作的理論依據,著有《漱玉詞》,李清照詞的風格以婉約爲主,屹然爲一大宗,人稱“婉約詞宗”。沈謙《填詞雜說》將李清照與李後主並提說:“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易安詞在羣花爭豔的宋代詞苑中,獨樹一幟,自名一家,人稱“易安體”。“易安體”之稱始於宋人。侯寅《眼兒媚》調下題曰:“效易安體”。辛棄疾《醜奴兒近》調下題曰:“博山道中效易安體”。詞作自成一體,表明已形成鮮明的個性風神。

原文 篇九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 篇十

學校的課博會開始了,沒輪到我的時候就一直擔心自己上不好,所以一直在準備。光是選課就選了4節,可是臨到最後講的時候居然決定改選一篇來講,結果就如自己想的一樣:講得的不好。心裏面默默練習過很多次,但是上臺講的時候還是和自己預想的差很多。課博會讓我受益匪淺,我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通過這次的課程看到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不足之處。

《夏日絕句》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開頭兩句是針對那些貪生怕死,不思收復失地的南宋統治者而說的。詩的後兩句承接前兩句意思,舉一個歷史人物繼續發揮。李清照用項羽的骨氣來強調自己“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的觀點。全詩圍繞一個“思”字,直抒胸懷,寫出了英雄對待生死的態度,特別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已經成爲格言警句,激勵着一代又一代讀者。

本節課課堂上我準備抓住“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這兩句詩,體會項羽的英雄氣節,李清照的讚頌、悲憤、擔憂等複雜的感情。課堂上給孩子創設情境,出示李清照、項羽和南宋的歷史資料,從而使孩子們能融情於文本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讀中將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並能結合古詩賞析明白做人的價值取向:有正氣、有骨氣、有氣節。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勵自己努力去做這樣的英雄,預設的教學目標就完成了。

每節課都會有遺憾,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爲教學效果沒有像自己預設的那樣好,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在小組展示時學生髮揮不佳,而我也沒有及時進行指導和引導。學生可能也有緊張心理,而且三年級的小組展示學生還是初級階段,我預設的太高了。

2、我的心情有些急躁,當學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時,沒有更好地去引導他們去思考,而是將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

3、課堂上有個別學生的回答中有錯誤時沒有及時糾錯。

4、學習古詩的方法只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入介紹。

5、高估了學情,雖然在課之前有佈置查閱背景,可是學生小,理解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