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文言文翻譯及原文精品多篇

七年級下冊《孫權勸學》文言文翻譯及原文精品多篇

本文成語 篇一

1.本文是怎樣以對話表現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爲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2.魯肅爲什麼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爲魯肅爲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文章道理 篇二

本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本文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與《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文字相比,本文僅區區11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着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呂蒙的進步之大,孫權的循循善誘,魯肅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體,足顯作者的文筆功架之深厚。

詞多義 篇三

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別三日。

吳下阿蒙,泛指缺少學識才乾的人,比喻人學識尚淺。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舊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來看待人或事物。

古今異義詞 篇四

課本把“當塗掌事”聯在一起解釋爲“掌權管事”,有些人認爲不妥,“當塗”與下文的“尋陽”一樣,是個地名,位於安徽省東沿,至於“掌事”,跟我們熟悉的“知縣”“知府”“知事”一樣,是個官職。

根據:三國時代的淮南袁術自立爲帝的時候,理由之一就是一句讖語“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話有四種解釋。

1、是孫堅爲了慫恿袁術自立爲帝,解釋成了公路。“塗假途也,乃‘路’之意!”塗,即途。途,即路。 這個解釋用在這裏顯然不符。

2、塗高:本來解釋是魏。《三國志》:“魏,闕名也,當塗而高,聖人取類而言耳”。呂蒙乃東吳官吏顯然不會跑到魏國謀職,所以也不符。

3、即是課文中所說的掌權謀事,粗看之下好想像有道理,其實不然。我們研究一下,如果袁術僅僅是因爲自己的字和當塗高有着牽強的聯繫就稱帝,顯然過於草率,畢竟他也是一路諸侯,不至於這麼蠢。肯定還有其他原因。當時袁術控制着當塗縣,如果是因爲此,就說得過去了。如果解釋爲掌權管事,顯然袁術當時還沒有那麼高的權利。

結論:因爲孫權和袁術都是南方人,而且兩人所處時代相同,所以字詞用法也應該相同。所以推斷孫權所書的當塗高,可能是指當塗縣令的意思。

原文 篇五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