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元宵節經典故事【精品多篇】

元宵節經典故事【精品多篇】

元宵節的故事 篇一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

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元宵節的故事 篇二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爲一統天下,特派竈神菩薩長駐人間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曆冬月二十三日,竈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必將影響貢獻。”

玉帝聞奏即命羣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曆臘月初八的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裏丟下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果真慢慢地“瘋”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

過臘月二十四日,百姓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七年級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着綠到處玩耍。有的畫着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着禮品,八方去拜年。

到正月十三日,竈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百姓們全瘋!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

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羣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於是到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湯圓,裏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復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

後來就慢慢寓意元宵節吃完湯圓,黎民百姓都能在新的一年辛勤勞作,到年尾便能大豐收。

元宵節故事 篇三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的個性既善良又風趣。如果宮裏有誰得罪了漢武帝,總要靠東方朔來講情。

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沒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於是纔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這一天,東方朔出宮後,便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 。不少人都爭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個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你們若看到一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說:“我是領旨來燒長安的。玉帝還要站在南天門上觀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

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一看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六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羣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裏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親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雙親、妹妹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六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

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元宵節的故事 篇四

隋朝攻打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爲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跟元宵節有關的故事 篇五

邂逅定情,未必便是美事

張舜美劉素香的故事算是個套路化的愛情喜劇,接下來的這個就是更爲複雜的狗血劇了。兩個故事的緣起頗爲相似,同樣離不了元宵佳節,只是這位姑娘更主動些。

姑娘名爲陳玉蘭,乃是太尉之女,因爲太尉挑女婿眼光甚高,“一要當朝將相之子,二要才貌相當,三要名登黃甲。有此三者,立贅爲婿;如少一件,枉自勞力”,所以小姐年方十九,尚未婚嫁,心情就不平靜了起來。這年元宵佳節,聽到外面一陣吹唱之聲,得知是少年阮生,芳心暗許,讓丫鬟送了一枚戒指過去以求相會。可兩人匆匆一見便又分散,阮生相思成疾,想了個辦法求庵中尼姑幫忙,約陳玉蘭小姐某日去庵中相見。小姐的母親陳夫人一同前來,於是小姐假裝睏倦,尼姑提出請小姐去她房中午睡一會兒,就這樣小姐與藏於房內的阮生終於相會,“兩人摟做一團,說了幾句情話,雙雙解帶,好似渴龍見水。這場雲雨,其實暢快”。

然而好景不長,阮生生病已久,身體虛弱,“一陽失去,片時氣斷丹田;七魄分飛,頃刻魂歸陰府”,還在牀上便一命嗚呼!小姐在慌亂中回了家,而阮家員外聽說之後欲找陳家索命,這時陳小姐發現自己已有身孕……於是兩家達成協議:將孩子生下撫養成人。生下的小孩取名陳宗阮,一表人才,出息得很,十九歲便高中狀元。於是母憑子貴,“當初陳家生子時,街坊上曉得些風聲來歷的,免不得點點搠搠,背後譏誚。到陳宗阮一舉成名,翻誇獎玉蘭小姐貞節賢慧,教子成名,許多好處。”

元宵節的故事 篇六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據說是漢文帝劉恆爲紀念“平呂”而設的,他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每到正月十五這日,京城裏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普天同慶的節日——元宵節。原來,一個小小的節日都含有大大的學問。

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有吃湯圓、賞花燈和猜燈謎,到處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杭州每年都會有燈會,我家附近的運河廣場上就有,每年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去看。花燈五顏六色的,各種形狀的都有,有花形的,有生肖的,還有城市景觀的……我看得目不轉睛,每次都捨不得離開。今年由於下雨,我們沒有去看花燈,就在家裏吃湯圓。

我們家的湯圓是外婆自己包的,餡是雞蛋、肉末和豆腐拌成的。剛出鍋的湯圓聞起來香氣撲鼻,咬上一口,香香糯糯的,美味極了!我和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很喜歡吃。

我喜歡過元宵節,因爲元宵節既可以吃香糯的湯圓,又可以看絢麗多彩的花燈,還可以猜有趣的燈謎,我期待明年的元宵節早點到來。

元宵節故事 篇七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爲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朝的福州地區,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袁世凱禁元宵

,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元宵節的故事 篇八

翻開相冊,我猶如走過記憶的寶庫。每次看到那些照片,總會開懷大笑。

元宵節那天,處處是鑼鼓喧天。我吃過晚飯,跟着爸爸來到社廟。只見廣場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的在放鞭炮、點禮花,有的在上香,有的在化妝。明亮的燈火把社廟照得亮堂堂,人們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過了一會兒,“砰”的一聲巨響,遊行開始了。只見小孩子有的舉着三角旗,有的舉着"肅靜”的牌,還有的提着燈籠,嘻嘻哈哈地向前。打鈸的隊員隨着鼓點的節奏,手臂一揚一擦,鏗鏘有力,讓人激動不已。八個年輕人擡着一尊大菩薩,看上去很吃力,但臉上還是洋溢着開心的笑容。十音八樂隊走在隊伍的後面,嗩吶歡騰,輕歌曼舞,別有一番情趣。

“走,我們去古厝看看吧。”爸爸對我說道。我應和了一聲,便跟着爸爸來到了社廟旁的古厝裏。古厝的八仙桌上擺着各種各樣的齋菜,有栩栩如生的麪食豬頭,有可口鮮甜的水果;還有造型獨特的各種海鮮——圍觀的人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我們也被這眼前的一幕吸引了,看了又看,讚了又贊。

夜深了,鞭炮的聲音越來越小了,我們依依不捨地回家了。

元宵節怎麼鬧元宵 篇九

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北方叫元宵,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爲元宵節的應節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爲“元宵”。

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鹹、甜、葷、素之分;按製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別,則有糯米麪、高梁米面等。

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爲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油茶

元宵節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吃元宵;山區則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正是所謂的“十里不同俗”。打茶是用筷子攪着茶麪下鍋做油茶也曰麪茶。

油錘

元宵節的應節食品,在南北朝時澆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但這項食品主要用來祭祀,還談不上是節日食品。到了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才記載了:“汴中節食,上元油錘。”油錘的製法,據《太平廣記》引《盧氏雜說》中一則《尚食令》的記載,類似後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爲“油畫明珠”。

餃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餃子的習慣,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

棗糕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棗糕原是清朝宮廷御用糕點,其味香遠,入口絲甜,含有維生素C、蛋白質、鈣、鐵、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既能補脾和胃、益氣生津;還有保護肝臟、增加肌力、養顏防衰之功效。

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麪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牶“自樑米,昧甘、微寒、無毒、除熱、益氣。”唐代之後,元代也有元宵節食糕的記載。

面燈

有一種習俗是從漢朝就流傳下來的,那就是正月十五點豆麪燈。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麪燈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闔家幸福,家業興旺。

豆麪團

昆明人喜歡吃豆麪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糟羹

台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後食糟羹。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乾、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米粉,煮成帶鹹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爲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