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2年空調行業發展概述新版多篇

2022年空調行業發展概述新版多篇

2020年中國空調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行業增速放緩 進入存量市場 篇一

近年來,中國空調行業增速逐漸放緩,行業由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2020年史上最嚴空調能效新標GB 21455-2019將於2020年7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加之新冠疫情的影響,2020年中國空調行業面臨下行壓力。

行業供給相對過剩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3-2019年我國空調產量和銷量逐年增長,但2017年以來,我國空調銷量開始低於產量,行業產銷率初年下滑,2019年我國空調產量爲21866萬臺,超出銷量500萬臺,產銷率爲97.9%,行業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行業進入存量市場

根據奧維雲網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中國空調市場保有量爲4.5億臺,預計中國空調更新換代比率爲64.1%,存量市場成爲拉動中國空調消費的主要動力。增量市場上,近年來中國空調百戶擁有量逐年上升,三四線城市的拉力逐漸減弱,增量市場空間有限。因此,我國空調行業已經進入存量市場。

行業市場規模下滑

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使得中國空調行業增速回調,2019年中國空調行業市場規模爲1979億元,同比下降1.6%,自2017年增速下滑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空調行業供需失衡使得行業下行壓力增大。

企業價格戰愈演愈烈

2019年中國空調行業競爭空前激烈,企業紛紛採取價格戰的手段來進行競爭,以增加企業的市場佔有率,2019年2月底開始,空調產品的價格一路走低,雙十一期間空調價格一度觸底。

疫情增加行業下行壓力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加上新能效標準出臺的雙重壓力,中國空調行業繼續下行。根據奧維雲網的監測數據顯示,2020年截至3月22日,中國線下空調銷量下滑56.5%,線上空調銷量下滑24.8%。在銷量持續走低的同時,空調價格也持續走低,2020年截至3月22日,累計線下空調均價同比下降17.6%,累計線上空調均價同比下降24.2%。

高端市場健康空調迎來發展機遇

疫情帶動行業產品升級,以滲透率達70%的自清潔空調爲例,目前自清潔空調已逐漸衍生爲普通自清潔、深度自清潔、高溫除菌自清潔等幾類,產品不斷往高端方向升級。

同時,新冠疫情下,消費者對新鮮空氣的關注度逐漸提升,健康意識逐步增強,對具有新風淨化、自清潔、PM2.5、除菌、除塵、駕駛、提高含氧量等功能的健康殺菌類高端空調關注度提升,預計高端健康空調市場將迎來發展機遇。

項國家新標頒佈,2020年空調行業的危與機 篇二

過去的2019年是空調行業備受煎熬的一年,尤其是格力公開實名舉報奧克斯,這最終將空調產業的能效虛標問題上升至國家層面,而隨着該事件的持續發酵,空調產業轉型升級成爲必然。

不過,行業震盪的關鍵風口,在空調巨頭格力的帶領下,整個行業突然深陷價格戰的漩渦,並且價格戰從年中一直打到年尾,這就着實有些意思了,一頭是,空調能效虛標引發廣泛關注,另一頭是,價格戰比拼的簡單粗暴,甚至被業界解讀真正的意圖在於清理庫存、賣掉舊能效產品,這也不禁讓人好奇,接下來的2020年空調市場究竟要駛往何方?事實上,對於空調行業的2020年,業界的基本觀點是喜憂參半。這主要是基於2020年國內空調產業將陸續迎來三項國家新標準,即《消費品召回管理暫行規定》的正式實施、《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系列標準發佈以及空調能效新標準-GB21455《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的頒佈等,這都成爲引爆空調市場的定時炸彈。一、《消費品召回管理暫行規定》正式實施2020年1月1日,《消費品召回管理暫行規定》正式實施,這項規定也被打上了“史上最嚴”召回政策的標籤。據瞭解,該規定將消費品定位爲“消費者爲生活需要購買、使用的產品”,機、空調器、電、洗衣機等大家電產品,抽油煙機、煙竈等廚電產品以及各類小家電產品都將受到規定的制約。而隨着該規定的正式實施,這也意味着接下來市場監管部門例行抽查中出現的質量不合格、能效不合格等家電產品,均有可能被要求召回;與此同時,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的產品安全、質量問題,如果呈現批量化特徵,生產企業也將被強制承擔“召回”責任

儘管從實質意義上來講,該規定並不僅是針對空調行業,而是覆蓋了整個家電產業,但從效果上來看,該規定強調了質量不合格以及能效不合格,這顯然還是涉及到了空調市場的敏感神經。有媒體認爲,缺陷家電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的實施,這也意味着家電大考如期而至,可能會導致包括空調生產企業在內的家電業經營壓力的提升,從而倒逼空調等一衆家電廠商在產品研發、設計、製造、運輸以及安裝等各個環節經營質量的提升。二、空調能效新標準頒佈2020年1月6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網站正式對外披露關於空調新能效標準GB 21455-2019《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 限定值及能效等級》相關規定,新能效標準最大的亮點在於統一了“空調新能效標準”,規定定頻空調和變頻空調將採用統一的評價方法,並且只按季節能效定級。據瞭解,該標準的正式出爐將替代兩項舊空調能效標準GB 12021.3-2010和GB 21455-2013,並將於2020年7月1日正式實施。一時間,業界對空調能效新標準即將帶來的相關影響進行了各種解讀。

聯想到目前空調產業轟轟烈烈的價格戰,大部分業內人士都認爲,空調價格戰爆發在空調能效新標準實施的前夕,原因就在於:空調市場正在消化前期庫存,畢竟目前整個家用空調市場中的絕大部分產品都是一年前的庫存產品,而這些產品在不久的將來會徹底失去銷售資格。從空調能效新標準實施的角度上分析,雖說加速了舊標準空調的消化,從而導致空調邁向了價格戰的怪圈。但我們要明確的是,空調能效標準實施出臺的目的,客觀上來說是推動空調行業整體能效水平的升級,促進空調企業都能跟進新能效技術的佈局。

可以肯定的是,空調能效新標準在2020年1月7日正式實施後,對空調生產企業的要求也會相應提高,增加生產難度和製造成本。從這個層面上來分析,這對於行業頭部品牌格力、海爾、美的來說將會是整合市場的好機會,承接被淘汰品牌的市場份額。三、《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系列標準發佈2020年1月10日,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正式發佈了《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系列標準,明確了主要家電產品的“壽命”。標準中涵蓋空調、冰箱&葡萄酒櫃、洗衣機&乾衣機、吸油煙機、燃氣竈、電熱水器六大品類八個產品。其中,空調、冰箱、酒櫃安全使用年限爲10年,洗衣機&乾衣機、熱水器、煙竈爲8年。需要指出的是,空調安全使用年限從生產日期計起,其餘從銷售日期計起。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可能大多數人都對家電使用壽命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甚至認爲家電產品就是一個耐用設備,不壞不換這也是常有的事兒。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家電使用超過安全期限,不僅可能出現能效降低、耗電增加等問題,可能也會給消費者帶來潛在的安全隱患,這顯然還是應該得到消費者的足夠重視。無疑,此次《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系列標準的發佈,這也就意味着未來消費者與企業對於產品的使用年限都將有據可依。誠然,在操作的具體細節上,家電產品到達使用年限,並不意味着產品不能繼續使用,但它的積極作用就在於,引導家電產品在達到使用年限之後,帶動家電回收走向正規。說的再明白點,《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系列標準一旦開始實施,這勢必會使得空調乃至整個家電市場,需求迭代的速貸加速,爲空調生產企業提供巨大的市場機會,從而在需求層面拓展空調市場的空間。將這三個政策疊加起來分析,《消費品召回管理暫行規定》以及空調能效新標準更多是從“質”的方面對空調行業的升級,至於《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系列標準則是從“量”的層面開拓出空調市場新的需求空調。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2020年伴隨着這三項國家新標準的頒佈以及實施,國內空調市場將從“質”和“量”兩個方面迎來產業升級迭代的關鍵時期,而這就如同硬幣的兩面,風險與風口並存。

2020年家用空調行業現狀及市場競爭格局分析:格力市場份額 篇三

2月17日,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和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聯合發佈的《2019年中國家電行業年度報告》指出,2019年,國內家電市場銷售規模爲8032億元,同比增長率爲-2.2%(由於增加家電品類,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將2018年家電規模從8104億修正爲8211億元)。然而對於空調行業來說,不可否認的是2019年的空調市場是近年來少見的劇烈動盪的一年,行業少見的價格戰突然橫行,對行業造成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因此,很多人認爲2019年的最大看點是價格戰的誰輸誰贏。其實不然,實際上對行業未來走勢構成巨大影響的應該是模式上的創新纔對,畢竟模式的創新會影響到產業格局的改變,價格戰只是短期的一個市場行爲。在激烈的價格戰形勢下,我國家用空調銷量如何呢?各大品牌競爭又是怎樣的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家用空調一直是我國空調消費的主要領域。一方面,我國人口衆多,隨着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各地區季節特徵明顯,促使空調消費處於家庭消費的必需品。另一方面,我國家庭組成已經從大雜居向小聚居轉型,單個家庭數量明顯增加,進一步提高了家用空調的整體需求量。截至2019年國內家用空調總銷量15062.7萬臺,同比下滑0.74%;內銷9216.3萬臺,同比下滑0.69%。據預測,2020年我國家用空調總銷量將達16143.8萬臺,內銷9668.5萬臺。

從家用空調行業競爭格局來看:由於國內智能家電發展,吸引了智能家居業務企業進入空調市場,其中小米的進入,將智能空調帶入了平價消費市場,一定程度上也衝擊了國內空調龍頭企業的市場地位。整體來看,2019年國內家用空調龍頭集中度略有下降,CR7從2018年的82.18%下降至81.93%,其中格力家用空調總銷量佔比從32.53%下降至30.87%,2019年美的家用空調總銷量佔比得到明顯提升,從2018年的24.16%增長至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