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產業發展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xx縣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競爭力,是實現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重大舉措。近年來,我縣縣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把發展文化旅遊業作爲第三產業的骨幹產業積極培育推進,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實效,現將我縣文化產業發展的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的基礎設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傳承、開發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礎設施現狀。隨着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兩館一站”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夯實。文化館、圖書館先後被評爲省級三級達標館。圖書館現有館藏圖書6萬多冊,年訂閱報紙雜誌140餘種,現正積極推進“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及兩個鄉鎮農村網絡培訓學校的建設任務。縣民族歌舞劇團建有練功房一處。15個鄉鎮文化站建設項目已報上級批覆,目前泗南江、雅邑鄉、壩溜鄉、景星鄉已經動工建設,其餘鄉鎮也將於近期內動工建設。建成農家書屋11個。雙胞之家網站開通營運兩年,加大了××對外的宣傳力度。

(三)文化資源現狀。①哈尼文化。××是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哈尼人傳承着數量浩瀚、絢麗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學故事、詩歌、音樂、舞蹈、工藝、節日、服飾、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寶,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財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近年來,通過不懈努力,哈尼族口傳敘事長詩《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佈爲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瑪箐格卡呃吶瑪坡》、《阿迷車》等一批散落於民間的原生態歌曲。結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縣民

間故事》一、二集,《××縣舞蹈集成》、《魅力××》(2003-2022)、《阿××增刊》(歌曲)、《雙胞迷城:××》、《哈尼文化叢書》(6本)等書籍。哈尼族9個支系的歌舞樂,赴中央電視臺進行了《哈尼風情:魅力××》節目的錄製,並在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進行了連續播放。以“阿迷車”爲主線,獨立創作、編排了反映哈尼族遷徙史和發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詩《阿迷車》。②迴歸文化。縣城駐地聯珠鎮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爲一體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北迴歸線標誌園,並被列爲了“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迴歸線把縣城一分爲二,使縣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迴歸線文化,更使××的自然、氣候、生物、人文變得多姿多彩,體現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多樣性、地域性和獨特性。③雙胞文化。據不完全統計,整個××縣境內生活着1000多對雙胞胎,其中,北迴歸線穿過的村寨就有600多對,其雙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見的,近年來,隨着縣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體的大力宣傳,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雙胞文化。

(四)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全縣現有文物103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目前已向遊人免費開放,逢年過節,香火旺盛。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碧溪古鎮的建築爲明末清初的古式風格,“一顆印”、跑馬轉角樓等建築形式與中西合璧的建設格局,體現了一定歷史時期保存下來的建築風格,加之是護國將軍庾恩暘故居,歷史人文氣息較濃,目前正進行二期修復。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的新撫巖畫彌補了我市沒有巖畫的空白,使××縣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將前推千年。

二、文化產業培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設施薄弱,缺乏專業人才隊伍。一是縣

內文化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館、圖書館達到省三級館標準,鄉鎮文化站建設比較落後,設施設備簡陋,全縣無供演出的劇場或影劇院。二是缺乏高素質、高水平的文化經營人才和文化專業人才。三是羣衆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淡薄,對文化產業發展認識不到位,阻礙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2篇】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併成爲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畜牧業是我市農業生產中的傳統產業,在爲農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我市未來重點經營的產業項目。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我市今後的經濟提升有着重要意義。

一、產業現狀

1、生產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創建畜牧大縣爲載體,以農民增收、牧業增效爲目的,不斷優化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抓好畜牧產業化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增強畜牧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全市生豬存欄65萬頭,牛、羊分別存欄8.3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195萬羽,長毛兔存欄12萬隻;全年生豬出欄85萬頭,出籠家禽298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2億元,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50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業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進步:

(1)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突破性發展。通過政府強力推進,惠牧政策拉動、辦試點帶動、激活了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的熱情,標準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建成萬頭豬場一個、生豬標準化150養殖模式豬舍30棟、10萬套種雞場一個、1萬隻以上的蛋雞場10個。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營鎮召開畜牧產業發展推進會,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開規模化養殖現場會,從而我市的規模養殖有了亮點、激發了羣衆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了全市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2)畜禽品種改良有明顯進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專款,每年引購良種公豬20頭投放到養殖大戶,建好了100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豬達到5.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突破6萬頭,加快了生豬品改進程,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65%以上。

(3)動物防疫工作成效明顯,沒有發生大的疫情。近年來,國際國內動物疫情形勢嚴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動物防疫工作責任狀,並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市對鄉鎮的經濟工作綜合考覈內容,同時落實了相關的防疫工作經費,防疫的質量和效果明顯好於往年。

(4)黨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落實了中央的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利政辦發[]2號)文件出臺的六項獎勵扶持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宣傳和落實。

(5)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多仁多實業有限公司年屠宰禽類加工300萬隻的生產線於6月正式投產,產品銷路看好,目前正着手準備遷入工業園區;土家牧業有限公司30萬頭生豬肉聯加工廠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總投資800萬元,完成了徵地60畝、三通一平、規劃設計和簽訂了設備採購合同,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可在底前建成投產;樂福畜產有限公司購銷加工兔毛450噸,實現銷售收入5500萬元;五洲牧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飼料加工廠正在安裝和調試設備,預計在本月下旬正式投產。這些企業的建設、發展、壯大,改變了過去我市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拉動了畜牧產業的發展。

(6)畜牧隊伍建設有明顯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全市600多名集體獸醫人員的養老保險得到落實,解決了集體獸醫老有所養問題,調動了在崗獸醫人員的從業積極性;二是畜牧系統的行風建設有所提高。,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參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兩提高、兩滿意、創服務性機關”的主題教育,畜牧局迅速在新聞媒體公開作出五項承諾,其主要一項是製作了便民服務卡,將局長、局技術人員、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主任的電話號碼製成便民服務卡、發放到養殖大戶,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使畜牧系統幹部職工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使社會關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門工作的關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統職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隊伍的思想作風有所好轉、行業的服務形象有所提升。三是當前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紮實有效推進,必將增強隊伍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提高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問題

(1)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豬產業發展情況看,生豬肉聯加工龍頭企業還未建成投產,沒有品牌,更沒有知名品牌,也沒有一家有品牌、上規模的飼料加工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產業鏈條脫節,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生產結構仍很單一,主要是生豬生產,佔85%以上,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市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資源利用不夠,草地牧業發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萬畝,且集中成片,理論載畜量20萬個牛單位,實際載畜量11萬個牛單位,目前,市內10萬畝以上的四大草場僅齊嶽山的少部分被建設利用,寒池、麻山、嚴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開發,存在草多畜少、草場資源浪費的情況,草食畜牧業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大。

(2)畜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規模養殖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決定着畜牧業發展水平,而我市規模養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畜牧產業發展成敗在防疫,畜禽規模化養殖往往造成氣味難聞、水體污染。一方面,土地調整難,土地流轉難,導致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難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污排放量大,一個萬頭規模養豬場的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成本約爲200萬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養殖戶不願投入。因此,發展規模化養殖要研究污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目前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主要通過建沼氣池和簡單的沉澱處理後直接排放,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和人畜飲水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動物防疫基礎不牢。目前動物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任務艱鉅。一是當前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呈疫源分佈廣、毒株變異快、外疫威脅大的特點,一旦市場價格下滑,一些養殖戶綜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發大範圍疫情的可能,如生豬口蹄疫、藍耳病、豬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動物發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我市與周邊六縣市接壤,邊境線長。隨着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地區間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於各地區防疫水平的差異,加之重大動物疫病的互通機制沒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區之間動物疫病傳播,增大了防控的難度。三是村級防疫隊伍不穩定。目前我市的村級動物防疫從業人員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齡在49歲左右,從文化程度看,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0%,業務素質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基層隊伍建設,年投入獸醫防疫員報酬已達150萬元,但全市有575個村,防疫員人均報酬相對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頭生豬:春秋兩季,要各打三針、掛耳標,要求一頭一針、一苗一針、一針一消毒,還要填寫免疫檔案),技術要求高,年輕的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從業,年老的迫於無奈還在從事,防疫工作面臨人員斷層的問題。注射防疫的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

(4)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不硬。近年來,隨着市外一些地方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國家開始實施行政問責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責任重大,工作難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給部門職能分工是分段執法。一頭生豬從飼養到餐桌,有4個部門監管:從飼養到屠宰環節由畜牧部門監管;城市定點屠宰的行業監管是商務部門;屠宰後上市銷售由工商部門監管;消費者(機關、學校、企業、賓館等)購買到烹飪食品上餐桌的衛生監管由衛生部門負責。管理部門多,執法部門的配合、銜接上難免有真空,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難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門的檢疫(畜禽屠宰檢疫、活畜運輸檢疫)執法上,目前檢疫人員仍是靠肉眼、手感、經驗判斷,加之,動物疫病有潛伏期的特點,缺少快速、科學的檢疫檢測設施設備,檢疫的手段落後,檢疫的準確度不高,檢疫執法的說服力不強,國家農業部在執法裝備、設施設備的購置投入上向中央爭取的政策不夠、爭取的投入不夠。三是在飼養環節,對違禁藥品添加的監管難度大。養殖檔案的建立工作纔剛剛起步,加之,我市現在仍以散養爲主,規模養殖發展不夠,疫源的可追溯體系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的難度大;同時,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行業的監管部門多(有畜牧、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執法的力度不強,手段也不硬。

二、發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xx”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圍繞州委、州政府“建設百億元畜牧產業”總體目標要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家禽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奮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切實壯大畜牧業經濟塊頭,鞏固農業經濟“半壁河山”基礎,實現創建畜牧大縣目標。

2、奮鬥目標

全市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6萬頭),牛、羊存欄分別達到8.5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200萬羽,長毛兔存欄15萬隻;全年生豬出欄90萬頭,出籠家禽450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3億元,人平牧業增加收入100元。

到2022年、全市出欄生豬12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8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出欄達到40%以上,牛、羊出欄分別達到10萬頭、6萬隻以上,家禽出籠500萬羽,長毛兔存欄2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0%,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元以上。

三、發展措施

1、全面建設良種繁育體系。以萬頭豬場和規模養殖大戶爲依託,全面加強生豬“三羣一站”建設,重點抓好生豬生產羣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同時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工作。

2、全面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汪營五洲牧業的萬頭豬場、團堡金牧民族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豬場建成投產營運爲抓手,以利中盆地爲中心,着力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帶,到2022年,力爭建成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2個、3000頭豬場10個、50—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到戶,建成生豬“150”養殖模式圈舍300棟;家禽養殖以東城、涼霧、汪營、南坪爲中心,建成常年存籠蛋雞3萬羽的20戶,年出籠肉雞1萬羽的50戶,突破出欄生豬100萬頭、家禽出籠500萬羽的大關。同時大力扶持畜禽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引導養殖大戶、畜牧經紀人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畜產品經營中介服務組織,努力提高畜牧產業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3、全面普及實用科學技術。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繁育、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興牧水平,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訓各級技術骨幹。根據利川實際,我們要着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養豬“三料一補”、生物發酵牀養豬、牛凍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飼養、土雞散養、飼草“三貯一化”、草場改良、規模養殖場程序免疫等十項技術。

4、全面培植市場主體。一是積極支持現有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到利川投資興建畜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培養經紀人;四是抓好市場對接,發展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

5、全面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圍繞不發生大範圍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目標,抓好五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樹立“養重於防、防重於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員到位,配齊、配強並管理好村級防疫員;三是設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驗室建設,配齊動物檢疫必需的設備設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爭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針抓好抓實,逐年提高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6、全面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度重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二是加強畜產品流通環節的檢疫監管;三是加強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四是加大畜禽產品的抽檢力度。

7、全面加強項目建設。一是搶抓中央擴大內需和湖北省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機遇,多上項目、爭大項目;二是優化項目儲備;三是圍繞鏈接產業鏈全方位實施產前、產中、產後招商引資。

8、全面落實惠牧政策。認真落實好中央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和省政府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獎勵政策,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兌現到場、到戶。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兌現《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臺的六項扶持生豬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大發展,其內容是:對每新建一棟標準化“150”模式豬舍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人平出欄肥豬1.5頭,戶平飼養能繁母豬0.4頭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對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1000頭以上、頭以上的養殖大戶分別獎勵3000元、5000元、1萬元;對生豬營銷組織(大戶)的獎勵標準在表彰時另行制定;對新建飼養良種母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戶),一次性獎勵1萬元;人工授精每配種受孕1頭母豬,獎勵生豬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豬30萬頭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獎勵100萬元(作資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強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提高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鄉鎮畜牧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進一步深化獸醫服務體系改革,千方百計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第3篇】2022年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我國肉雞產業發展問題調研報告

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產國。然而,與此地位不相符合的是我國禽肉出口量僅爲生產量的3%左右,典型的生產上的“巨人”和出口上的“矮子”。美國、荷蘭、土耳其、澳大利亞等國飼料原料價格較低,設備先進,大規模飼養成本比我國低20%~30%。1996年,歐盟禁止我國禽肉產品進入其市場,使我國失去了歐盟市場3~4萬噸的凍雞產品份額;而日本也一再對中國肉雞採取歧視性採樣檢查,以限制中國廉價肉雞對其國內的衝擊。我國肉雞產品的年增長率從1996年的14%陡降爲xx年的4%,預計再有10~15年的時間,中國家禽業便可全部與世界接軌,而肉雞業首當其衝;肉雞業顯然面臨極大的挑戰,肉雞生產中的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1肉雞品種、品質

我國肉雞生產量雖居世界第二位,但主品種多爲“舶來”的快大型白羽肉雞如艾維茵、雙a

等,中國本地品種較少。在白羽肉雞育種、飼養生產等方面,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弱勢明顯,表現在生產成本過高和雞肉的安全性等方面。隨着我國加入wto,進口關稅的大幅削減,外國廉價雞肉勢必大量涌入,給國內的快大型白羽肉雞生產造成更大壓力。

2飼養管理水平低

我國的肉雞養殖基地主要在農村,因此,飼養的基本條件、飼養管理技術和人員素質與發達國

家相比差距較大。肉雞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定向培育成的快速生長型禽類,要求在高度集約化生產狀態下進行養殖。所以,在肉雞生產中必須要人爲地爲其創造良性的生態環境,滿足生長髮育的需要。但我國農村肉雞生產中,缺乏合理而又規範化建築的雞舍,沒有良好的隔熱材料,缺乏降溫系統,缺乏機械通風設施等。這些都是造成雞舍高溫、高溼、空氣不流通,而導致疫病發生的原因,直接影響到肉雞的品質。另外飼養管理缺乏規範化的技術措施,如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空氣淨化、限制飼養和光照程序等往往不能正確執行,有些養殖戶隨意操作,構成對雞羣健康的威脅,造成較高的發病率。這些都是雞體攜帶諸多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原因。

3藥殘超標

當前我國雞肉出口受阻的關鍵問題之一是藥物殘留超標或含違禁藥物。由於肉雞飼養週期短、密度大、發病率高,在飼養過程中不得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預防疾病,這導致我國雞肉藥殘事件屢屢發生,降低了我國雞肉在國際市場的信譽。這主要是源於我國政府部門對這一問題的源頭———獸藥生產、經營企業的管理監督不力所致。我國現有xx多家獸藥生產企業,良莠不齊,而美國僅有1000多家,且均達到gmp標準。

4疫病種類多

中國肉禽業受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新城疫等諸多疫病困擾,而且我國養雞行業幾乎每兩年新增一種疾病。而農村養雞戶在疫苗的選擇、使用、保藏上不加註意,往往造成免疫失敗,更加重了疫病的流行。諸多疫病的廣泛流行以及農村養雞戶自身知識所限,導致治療及時,使中國肉雞業經濟損失巨大。此外,也爲中國雞肉的出口造成障礙

關於紅棗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6月下旬,我們調研組在佳縣縣委、縣政府主管領導和縣林業局、科技局、扶貧辦等部門負責人的陪同下,深入紅棗主產區6鄉鎮的8個村、2個合作社棗園和益民等4個紅棗加工企業車間,同鄉村幹部、棗農和公司員工、業務負責人,就佳縣紅棗產、加、銷發展狀況和經營管理水平、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今後發展的方向與出路作了詳細調查、深入研討,形成了重要共識和建議意見。

(一)佳縣紅棗產業管理與效益現狀1.紅棗種植業的成就與問題佳縣是種植紅棗的優生區,種植規模居全國縣級首列。全縣紅棗種植面積現達80萬畝(掛果面積50多萬畝),佔到經濟林總面積的96%。縣轄11鎮5鄉的400個行政村都有紅棗。正常豐年總產紅棗4.5億斤,總產值9億元,平均畝產量800多斤,畝產值1800元。紅棗產值佔農業經濟總值的2/3,佔到全縣國民經濟總值的1/3,紅棗收入佔到農民人均收入的1/2多。紅棗產業已成爲縣域經濟發展的一項主導產業,是棗區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佳縣早在1994年編制了《紅棗商品基地建設研究及規劃》,正式將紅棗產業列爲該縣的主導產業。從xx年開始進行無公害綠色紅棗和有機紅棗生產試點,xx—xx年實施和完成《有機紅棗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應用項目》。經逐年努力,初步建成有機紅棗生產基地6.3萬畝,並相應發展起一定規模的紅棗加工業。爲此,xx年5月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紅棗名鄉”稱號,xx—xx年又獲得國家農業部等多部門頒發的“綠色食品認證”“有機紅棗認證”“紅棗國家標準化生產基地”“中國百縣(市)優勢特色有機紅棗種植基地”等六項稱號。xx年6月,中央電視臺第七套農業節目《科技苑》播放“農業遺產的啓示——佳縣泥河溝‘千年棗園’”。這些榮譽稱號,擴大了佳縣紅棗的知名度,起到推動和鞭策紅棗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因此,xx年國家科技部計劃給佳縣安排1000多萬元紅棗科技項目成果轉化費。

表面上看,佳縣紅棗種植業已成可觀規模,有機紅棗基地建設有了基礎,並已形成完整的有機紅棗抗裂防蟲高產優質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僅從數量上衡量,距離佳縣“xx”規劃提出的建設“全國紅棗名縣、陝西紅棗大縣、百萬畝紅棗基地,實現一縣一品”的發展目標已相差不遠。但深入剖析,在各種“光環”面紗之下,紅棗業自身發展的矛盾凸現,問題很多。從縣委、縣政府領導和林業主管部門到廣大棗農,都認爲本縣紅棗業從栽植到管理還處在一個無序的初級階段,存在着亟待解決的困難。

①山旱地紅棗面積過大(佔到紅棗總面積的94%以上),又貫以稀植、自然生長喬化爲主,受自然氣候制約程度高,抗災能力差。在本地時有發生的春季低溫乾旱、夏秋雨霧、洪雹之下,紅棗不是“焦花”“黴花”,掛果率不高,就是裂果黴變、病蟲害猖獗,收成不保,常是輕災小減產,重災大減產直至絕收。全縣紅棗生產一直隨氣候變異而跌宕起伏。

②紅棗種植管理難度大,整體呈現粗放經營局面。在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推進和退耕還林補貼政策激勵下的東棗西移面積大擴張、城鎮化進程加快與能源經濟快速發展使棗區勞動力大量轉移、市縣投入跟不上使科技園示範作用小,以及千家萬戶分散經營、隨意建園這四重因素影響下,全縣紅棗基本還是老品種、老管法,多數處於粗放管理狀態,特別是不用有機肥、濫用碳銨尿素,使紅棗種植業一直延續在放任自流、聽天由命的帶病發展中。

③有機紅棗基地建設規模不大,質量較差。在xx年獲得國家有機紅棗基地認證後,截至xx年底,全縣僅在11個鄉鎮68個村建設有機紅棗基地面積62947畝,不足紅棗總面積的8%。且因市場拓展及投資不夠等因素影響,除桃園溝等少數示範村、社的質量較好外,大多仍不同程度沿用着碳銨尿素、化學農藥。尤其是品種老化,良莠不齊。唯一認證的本土優勢品種“佳縣油棗”面積甚少。本縣選育出的“佳縣長棗”因掛果遲、愛誘蟲,推廣不開。因此,基地紅棗還是沒有完全闖過焦花黴花、裂果黴變和病蟲害嚴重這三道門檻,發揮的示範引領作用不大。

④種植紅棗的經濟效益不高,不穩定。佳縣木棗在全國主要紅棗品種中處於劣勢地位。紅棗產量低。以盛果期成年棗樹豐年畝產800斤衡量,也僅爲正常生產潛力的50%左右。紅棗質量不盡如人意,優果率不高。“佳縣油棗”目前的一級果率只有20%、二級果20%、三級果30%,合起來纔是國家標準一級果率應占50%以上的水平。按市場售價分析,一級果斤均價7—10元,二級果1—1.5元,殘次級果基本沒有價值,幾乎是全國最便宜的紅棗。棗農說市場變化莫測,欠收年價格高,豐收年價格低得可怕,常常是每斤六七毛錢沒人要。計算投入和產出效益,正常年份的肥料、農藥投入成本約130元,除去投入,少數管理好的棗園畝均效益1000元上下,大面積差的棗園370元左右,加上迅猛提高的勞動力成本,幾乎無利可圖。在經常出現的“三年兩頭”災年,則是虧本經營。這就嚴重挫傷棗農務棗的積極性,已經出現一些棗農放棄棗園管理的現象。

2.紅棗加工業的發展與矛盾截至xx年底,全縣已建成紅棗烤爐3000座,共有132戶紅棗加工企業,有專或兼司紅棗加工的個體戶500餘家。紅棗加工總能力1億斤。樂觀地看,紅棗加工業呈現四個特點:一是紅棗加工企業數量發展較快。在縣委、縣政府的倡導下,依靠農民爭相創業熱情,共辦起紅棗加工公司52戶、農民紅棗加工合作社80戶,佔到非公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的80%。全縣現有的4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是紅棗加工企業。紅棗加工產品主要有烤棗、空心棗、紫晶棗、棗片、棗酒、棗飲料、棗醬等。這些企業對推動紅棗產業發展、增加紅棗產品的附加值、創造就業崗位、緩解棗農賣棗難問題起到一定作用,也爲縣域經濟的發展增添了一些活力。二是企業規模明顯壯大。全縣現有規模以上紅棗加工企業3戶。其中,佳縣益民現代農業開發公司擁有一條萬噸紅棗果酒生產線,公司資產總額達到6000萬元;佳縣衆福食品有限公司建成1000噸紅棗枸杞飲料和400噸紅棗乾製品生產線,擁有資金總額3000萬元;陝北紅棗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xx餘萬元,建起了年產萬噸紅棗果酒生產線。另外還有1戶紅棗醋加工廠正在籌建中。三是企業科技創新力度開始加大。xx年,由重點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引進新工藝3項,研發新產品4項。益民公司依託西安科技大學,加大投入,改進了果酒生產工藝技術,研發了具有全國先進水平和抗癌藥效的大棗多糖蛋白提取加工技術。陝北紅棗業公司委託中國農科院研發的紅棗起泡酒生產技術已通過科學論證,計劃年前上馬生產,將成全國首創。四是企業的品牌意識逐步加強。目前,已經註冊商標的企業有9家,取得qs認證的企業有13家。佳縣東方紅棗業有限公司的“佳州紅”商標、榆林市佳寶食品有限公司的“家家珍”商標被評爲“陝西省著名商標”。益民公司xx年廣告投入達80餘萬元,通過媒體包裝、宣傳,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有益開拓市場。

認真以紅棗產業化的要求來審視,佳縣紅棗加工業存在三個突出問題。一是生產規模小。全縣現無一家能引領有機紅棗基地建設的大型龍頭企業。現有的132戶紅棗加工公司和合作社均屬小微企業,加上500戶紅棗加工個體戶,總加工能力才近1億斤,除去調進的新疆紅棗,佔不到本土紅棗總產量的五分之一。況且加工企業受市場牽制,實際開工生產量遠低於設計生產能力。目前“衆福”“益民”“陝北紅棗業”三家規模以上紅棗加工企業以滿負荷生產計算,加工紅棗總量不過1000萬斤。二是加工水平低。大多數企業是初級加工,主要以紅棗烘乾包裝上市,基本在貨運站和普通低級市場出售。現只有“衆福”“益民”“陝北紅棗業”三家公司引進棗酒、棗飲料生產線進行深加工,但未進名酒行列。目前尚無一家高附加值的紅棗精深化加工企業。三是品牌雜而亂。52戶紅棗加工公司一家一個品牌,分散凌亂,相互擠佔,市場佔有率都低。xx年,縣上策劃制定了“佳縣油棗”爲全縣紅棗統一品牌商標,但只有“益民”“佳寶”“鑫源”“千年棗園”四家企業使用,其餘仍各自爲政,自打招牌。全縣至今沒有打造出一個唱響全國的特色品牌。

3.紅棗營銷市場的現狀與困難佳縣紅棗銷售的目前狀況,總體是以原料入市多、加工精品少、銷路不暢、市場狹窄、品位不高、價格低迷、“賣棗難”問題突出。縣上沒有大型的紅棗批發市場,缺少通暢的紅棗物流中心。80%以上的混裝混放紅棗均由廣大棗農坐等“二道販子”上門收購,價格隨意,銷量難定,收益不保。500戶紅棗加工個體戶的烘乾簡裝紅棗,都是自尋出路,統貨銷售,低價出售在貨運站和低級市場。132戶紅棗加工企業的加工產品,檔次不一,難進高檔市場,在國內未設一家佳縣紅棗專賣店。超市收費門檻高,入市之門未打開。現僅有“衆福”“鑫源”“大自然”三家公司的產品發進超市,其餘企業產品均在普通低級市場低價銷售。以精製紅棗爲例,超市1公斤精裝紅棗售價70—95元,在普通低級市場只有5—10元。這樣狹小的營銷市場,導致佳縣紅棗銷價一路走低,棗農和企業收益不高,使整個紅棗產業陷入低產低效困境。

(二)紅棗產業處於困境的原因分析佳縣紅棗產業抗風險(自然、技術、市場風險)能力弱,從種植管理到加工銷售都有困難,這是多種因素造成的。

1.紅棗產業發展中的種植、加工、市場三大因素不協調。種植規模大與加工、營銷市場弱小的矛盾突出,加工銷售拖着後腿,嚴重製約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2.紅棗栽培管理要求與科技支撐不協調。影響紅棗產量低、質量差和效益低的關鍵是自然和技術因素。主要是品種老化、耕作粗放、施肥不當,使焦花黴花、裂果黴變和病蟲害問題突出,需要強化科技的支撐。但千家萬戶棗農生產技術落後,管理不到位;林業部門的技術培訓、技術管理、技術支持顧及不來;全縣標準化生產集成技術推廣的組織工作弱,必然形成紅棗生產落後局面。

3.有機紅棗基地的達標認證與實際建設質量不協調。有機紅棗達標認證必備三大條件:一是產區必須是無污染的原生態生產基地;二是基地生產未使用轉基因品種;三是嚴格按照不用純氮化肥、化學農藥、生長激素的有機生產程序生產。實際建設的6.3萬畝有機紅棗基地質量不高,在認證的鄉鎮、村及地塊內,大多仍不同程度施用碳銨、尿素純氮化肥和用化學農藥防蟲,棗園地的面原污染問題嚴重。

4.棗農賣棗需求與加工業發展不協調。紅棗加工業因規模小、生產能力低、營銷市場窄,遠不能吸收消化全縣棗農每年產下的紅棗,更不能實施棗農期盼保值的“訂單收購”。

5.佳縣油棗獨特的功能優勢與充分挖掘的精加工能力不協調。佳縣油棗含有皁苷、生物鹼、黃酮、多糖、酒石酸、環核苷核、蘆丁等藥效奇特的稀有成分,但目前尚無深度開發與精深加工能力,使紅棗的資源優勢未能轉化成經濟優勢。

6.政府財政投入與紅棗產業發展需求不協調。紅棗產業是佳縣發展縣域經濟的一項主導產業。面對貧困鄉村棗農和加工企業自身擴大再生產經濟能力薄弱的現實,市、縣政府財政在扶持種植、加工、市場開拓上投入資金甚微。僅xx年市振南資金安排佳縣老科協實施紅棗防裂示範項目40萬元;xx年由省市財政開始安排低產棗園改造工程和新栽棗樹的經濟補貼。縣委、縣政府只是宣傳引導棗農自主發展,鼓勵倡導加工企業自行創業,對提升紅棗產業發展的作用很小。

(三)佳縣紅棗產業走出目前困境的對策建議

1.調整產業發展思路,堅持穩定、健康發展的方向

全縣紅棗種植面積上了80萬畝,已成宏大規模,除考慮在白雲山旅遊區一帶適度發展一點錯季早熟鮮食的設施紅棗外,不宜再新發展山地制乾紅棗。必須把重點放在現有紅棗面積的提質增效上。力求做到三個轉變:一是由大面積擴展向大力推廣換代型優良品種轉變;二是由粗放型生產經營向集約型生產轉變;三是單一追求產量向提高質量和效益轉變。辦法一,下工夫調整和轉變現有山地紅棗分散經營管理模式。要採取激勵政策和組織手段建立土地順暢流轉機制,採取轉包、出租、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把沒有勞力和精力務棗農戶的棗林向懂技術、會經營、有能力的種棗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科技示範園和企業原料基地轉移。以戶經營紅棗面積,1戶應不低於20畝。對泥河溝等具有生態旅遊條件的棗林地,扶持修建觀光設施,辦成休閒旅遊度假棗園。應將陡峭的溝壑爛坬紅棗退出經濟林範圍,轉作水土保持的環保生態林進行管理。辦法二,建立完善的低產棗園管理提質增效的集成技術體系。要應用科學技術支撐提質增效和後續加工增值效應的再提升,以良好的經濟效益保面積。通過錯位開發生產基地和突出深加工的精細化管理途徑,把紅棗產業真正建設成優質、高效、綠色生態、資源節約型和循環經濟型特色產業。

2.創新棗樹生產技術體系,儘快突破紅棗種植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制約

要解決佳縣紅棗生產面對的經常性自然災害威脅,突破紅棗焦花黴花、裂果黴變和災害性病蟲害嚴重的瓶頸,必須集中力量建立一套管用而高效的現代山地紅棗生產技術體系。今後幾年的中心任務是充分利用國家科技部給佳縣安排的1000多萬元科技成果轉化費和省市財政撥付的低產棗園改造工程資金,全面推廣普及市縣老科協、林業局研發成功的《有機紅棗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應用》的6項創新集成技術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集成的紅棗低產林改造7項科技成果。突出推廣蓄水保墒的抗旱耕作技術、節水微灌和矮化密植技術(未來方向)、有機化的施肥技術、春夏園藝修剪技術、更新品種的高接換頭技術、焦花黴花的人工防控技術、物理防蟲和生物防蟲技術、生物菌液灌根與葉噴防控裂果技術、分期採收與高效智能烘烤技術、科學分級與歸類存放棗果技術,要下決心實現這些技術的全覆蓋。主要措施:一是壯大和發揮2個紅棗專業技術單位、老科協和15個鄉鎮棗農協會主體技術力量的作用。由縣鄉兩級技術幹部分片包村,扛死責任,落實規範化的技術指導任務。二是縣委政府支持縣科技局、林業局共同組建紅棗科技特派員隊伍,派駐到種棗大村、合作社和科技示範園,直面紅棗生產關鍵技術的實施。三是強化全覆蓋的棗農技術培訓。依託技改資金和科技實物補貼,培訓棗農掌握標準化的紅棗管理操作技術。四是擴大和提高25個標準化示範棗園引領的有機紅棗生產基地建設規模和質量,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五是建立和完善部門協作機制。由縣政府主導,將林業、科技、科協、扶貧等涉棗部門的資金和技術力量整合起來,重點扶持低產棗園改造和設施鮮食棗園建設。六是縣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資金,對成績顯著的紅棗示範園、種棗大戶、家庭農場、技術幹部、特派員給予獎勵,對各種經濟組織和企業參與紅棗生產技術開發突出者給予獎勵。

3.扶大壯強紅棗加工業,實現紅棗加工的跨越

要按照產業化、集團化、集約化的理念,着力構建紅棗深加工體系,切實解決紅棗加工業短板對紅棗產業發展的制約問題。在今後5—xx年內要把重點放在加快紅棗產品的升級換代和提高紅棗產品的附加值上來。紅棗加工必須走系列化和精深化的路子,大力開發以紅棗原漿、紅棗汁和紅棗粉爲代表的紅棗飲料和紅棗複合飲料,深度開發以棗酒、棗醋、棗醬爲主的紅棗發酵製品,精度開發紅棗多糖、紅棗黃酮功能食品和紅棗香精製品,充分利用殘次

棗果和棗渣爲原料生產食品工業酒精和酵母味精,全面提升紅棗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紅棗產品的附加值。

要衝出目前紅棗加工業的困境,主要辦法:一是要像辦好佳縣能化工業園區一樣,積極建設紅棗工業園區。要加快紅棗工業園區建設步伐,提升園區的集聚功能,促進中小型紅棗加工企業向園區集中。二是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堅持以市場爲嚮導,以效益爲中心,培植區域性龍頭企業。可採取“強強聯合”“強弱聯合”“以強吃弱”“以小吃大”多種形式,將現有分散、凌亂的小微企業整合重組成幾個集團公司,在政府有計劃地重點扶持下,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的產業發展道路,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深層增值。並使其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壯大,成爲全國知名紅棗企業。三是繼續加強產學研合作。充分利用市縣政府的科技研發資金無償補助、貸款貼息、後補助等條件,支持骨幹企業與相關領域具有優勢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聯合建立紅棗加工技術創新聯盟,攻克加工關鍵技術,研發重要新產品。配套引進國內外紅棗深加工生產線,轉化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本土紅棗深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還建議市、縣科技局主導,建立佳縣紅棗工程研究中心或試驗站,配備必需的試驗、實驗設備,聘請中省紅棗專家來佳縣試驗、研究、開發適宜佳縣紅棗產、加、銷新產品、新方略,提升佳縣紅棗產業水平。四是打造紅棗知名品牌。要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扶持骨幹龍頭企業開發以“佳縣油棗”爲統一標式的特色優質名牌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搶佔市場高地。

4.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扭轉紅棗銷售不暢、價格低迷的被動局面

拓寬紅棗的營銷市場,是佳縣80萬畝紅棗產業發展的保障。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佔領國內銷售市場,進軍國際市場。

①積極組建大型紅棗批發市場,儘快形成西北地區最大的紅棗物流中心。建議市財政加大振南資金,重點扶持佳縣計劃建立的王家砭紅棗批發大市場,搭建起集現代紅棗博覽展示、規範交易、精深加工、物流倉儲、電子商務爲一體的紅棗產業發展平臺,使之成爲國內一流的紅棗物流中心。

②大力擴張和健全省內外的紅棗產品營銷網絡,以統一品牌包裝打開各大城市的紅棗專賣店和超市之門。要學習新疆紅棗佔領全國紅棗市場霸主地位的經驗,由政府和企業捨得投資,擠進沃爾瑪國際商品零售連鎖店,逐步在各大城市建立佳縣紅棗專賣店或進入超市,專售高價位的精裝紅棗和深加工的名牌產品,並努力把觸角伸向國際市場。同步提高三級棗的烘乾、包裝質量,保持和擴大原來的普通低級市場席位。對低次棗、棗渣加工生產的食品工業酒精、酵母味素和香精製品,盡力尋找食品工業和捲菸廠的銷路。

③抓好信息網絡建設。要建立覆蓋全縣的信息網絡體系,爲紅棗從業者和社會提供信息服務。可以先辦公益信息網站和企業網站,提供供需信息,並鏈接到各主要網站上,建立“在線諮詢”窗口。引導企業推行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等現代化營銷方式。

④大力推行產銷合同制,發展“訂單紅棗”。通過企業與棗農簽訂產銷合同,明確雙方的權益和責任,使農戶按合同要求進行生產,企業對合同內紅棗實行保護價收購,將銷售前移,產銷銜接,共同在訂單約束下搞好生產經營。

5.重視宣傳工作,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按照“深層次挖掘、多形式聯動、高品位打造”的思路,利用各種媒體(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各種形式(編紅棗書、演紅棗戲、拍紅棗劇)、各種陣地(舉辦“中國佳縣紅棗節”“棗鄉採風行”“鮮果採摘”,建設棗鄉特色步行街、棗業博覽園、棗鄉文化廣場)宣傳展示佳縣生態棗業、科技棗業,把“佳縣油棗”的輿論造足造濃,讓社會知曉佳縣是中國最大的有機紅棗生產基地,成爲人們的首選。

最後建議佳縣縣委、縣政府重新制定5—xx年的紅棗產業提升發展規劃。規劃要以新的戰略、路徑、策略,引領和實現紅棗產業新的一輪大發展、大突破。

柑橘產業發展前景調研報告

一,我縣柑橘產業的現狀與潛在危機

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縣19個鄉鎮、18.1309萬戶、58.0297萬人,擁有耕地總面積60.095萬畝,其中旱地20.7597萬畝,水田39.3308萬畝。主要農作物佈局情況分別爲:柑橘44.05萬畝、年產值4.5億元以上,蔬菜10萬畝、年產值2億元左右,油菜39萬畝、年產值1.5億元左右,水稻總播面65萬畝,糧食作物總播面95.55萬畝、棉花3萬畝,茶葉9.8萬畝。養殖產業尤其是生豬、家禽養殖在我縣農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縱觀全縣的農業產業,無論是從覆蓋面、生產基礎、對全縣農村經濟的影響力、產值、投入產出比、爲農民增收的潛力等方面權衡,柑橘產業以成爲我縣農業種植業的第一大優勢產業。但就目前的發展趨勢,不盡人意的因素已凸顯。至使該優勢產業在國內乃至出口市場出現了嚴重危急。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隨着鮮活農產品貯藏保鮮技術的不斷成熟和進步,新的水果品種不斷緩季涌現、並充實市場,同季內各種不同季節的時令水果大量上市搶佔市場,讓消費者迎接不暇,增強了消費者對鮮食水果的選擇靈活性。如北方生產的桃、葡萄、香梨、梨棗,南方生產的荔枝、龍眼、砂糖柑等,諸多鮮食果品衝刺市場,使有限的市場得到了無限的充實,大大削減了消費者對柑橘鮮果的依賴性。

二是全國柑橘主產區的不斷延伸,產業勢力的不斷擴張,同類產品數量的不斷增加,增強了市場的競爭氛圍。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柑橘適宜產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全國每年以數十萬畝的速度遞增,特別是與我省鄰近的湖北、四川、江西、本省湘南地區、鄰近縣市的慈利、澧縣、臨澧、桃源等省、地區和縣市大量發展柑橘產業,並逐年受益,使我縣的特色產業逐年失色,日趨平庸。

三是存舊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給我縣的柑橘產業戴上了沉重的枷鎖。由於我縣柑橘生產起步較早,當時的產業發展沒有固定的生產技術規範和生產模式。因此,難免出現在建園上時的種種缺限;比如,建園標準差、規劃起點低。主要表現在:令人頭痛的密植園多、品種佈局與結構的雜而亂、生產配套設施不完善、栽培管理技術措施混亂等等,嚴重的影響了產品品質。在產品經營方面雖然縣委、縣政府採取了大量的補救措施,如:舉辦柑橘節,承辦全國柑橘學會年會和各種以柑橘爲主題的聯宜會、組建柑橘調運指揮部等一系列措施,但終究無法抵禦來自市場的無情打擊。

四是較大規模的產業陣容與不適應的栽培管理模式,已生產不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品。就生產規模而言,我縣44萬畝柑橘已經夠具規模了,但在栽培管理技術上衆說紛紜,尤其是在修剪、病蟲防治、施肥與地力管理等方面缺乏統一的技術規範。因而導致產品品質連年下降。

五是地力嚴重下降,已不具備生產優質農產品的條件。由於化肥工業的日益發達和橘農對化肥的依賴性的日益增強,以及對三要素肥料迷信成度的加強,化肥用量連年遞增,尤其是近幾年來化肥生產企業,高養份肥料競相投放市場,造成橘園土壤的嚴重破壞。據縣土肥站土壤化驗室兩年來的化驗結果顯示,全縣近60%的橘園土壤ph值小於4.5,明顯酸化。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於1%。從而使土壤板結,通透性降低,導致諸多養份固定,特別是中、微量元素養份的大量固定,使樹體表現出種種缺素症狀。從而造成樹體未老先衰、產量和品質連年下降的結局。

六是檢疫性病蟲害嚴重威脅着產業的安全。嚴重威脅我縣柑橘產業的檢疫性病蟲害主要有柑橘潰瘍病和柑橘大實蠅,這“一蟲一病”,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由於我縣缺乏對產業的保護力度,苗木濫引亂調,趨於無政府狀,使柑橘潰瘍病在我縣臍橙、柚類柑橘品種中大量傳播流行,雖然通過多種控制手段使該病受到了最大限度的遏制,但終究沒有得到根治,依然嚴重威脅着產業安全。對於柑橘大實蠅的防控,縣委、縣政府雖然耗費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和人力,但該有害生物種羣在我縣與日具增,已形式成南北夾攻的趨勢,成爲威脅我縣柑橘產業的命運大敵。

七是市場大幅波動,嚴重影響了橘農的生產情緒。去年,我縣柑橘在鮮果銷售環節上出現了暫時滯銷現象,全縣產地平均每公斤售價下滑0.3元左右,嚴重措傷了橘農的生產積極性,根據農業部門的調查統計,全縣採後培管農戶不足10%,春節清園率不足30%,春肥施用量不足正常年份的40%,橘農在培管上的瞻前顧後,勢必將導致該產業產量和品質的再度滑坡,成爲該產業發展的新的障礙。

二、我縣柑橘產業的發展優勢與前景展望

經過兩代人的艱辛努力,我縣柑橘產業已揭取了“全國早熟蜜柑第一縣”的貴冠。而且,已經擁有了44萬畝種植規模、柑農生產經營具備了較好基礎,有較強的可塑性。同時,我縣柑橘生產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和摸索,能夠總結出一整套符合產業發展要求、適合市場規律的生產經營模式。此外,幾十年的生產實踐造就了成千上萬的能夠較快接受生產新技術的橘農,和有較強技術素質、較高業務水平的專業技術服務隊伍。全縣各柑橘主產鄉鎮農技站,都有一個受個專門培訓的專業技術人員,據縣農業局相關資料顯示,全縣鄉鎮農技站具有農藝師職稱的就有13個,有技術員和助理農藝師職稱的就有18個,他們真可謂是活躍在生產第一線的精英。另外,全縣培育了幾千個柑橘生產專業戶,秀坪、龍鳳兩個5000畝以上的專業生產基地,近千個流通大戶,幾百個固定的外來客戶都是我縣柑橘產業發展的優良資源。近幾年來,我縣大力提倡並全面實施的“分期採收,分級包裝,分級銷售,擴大加工,擴大出口”的三分兩擴經營理念,爲我縣柑橘產業的發展與搶佔市場份額提出新的要求和符合市規律的經營路線。我縣柑橘鮮果產後商化加工,已由xx年前的僅出口果品的商化加工,延伸到目前的所有內銷、邊貿、出口果品一律商品化處理加工的良好局面。主要體現在:一是xx年以前全縣僅有的十幾條落後存舊出口商化加工設備,已全部更新爲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新設備。二是高品位的產後商化處理生產線五年內翻了三翻,從xx年的兩條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加工生產線發展到目前的幾十條,涌現出了“金湘源”果蔬初加工、貯藏與出口的專門企業。三是從包裝材料上來年,從竹簍裸果上市,逐步向精美紙箱、塑料筐套袋上市的良好商品形象轉化。四是鮮果出口量逐年增加,全縣出口量從xx年的3萬噸,逐步增加到xx年的9萬噸。所有這一切,爲我縣做強、做優、做大柑橘產業奠定良好的基礎。展望我縣柑橘產業的發展的未來我們應有實足的自信心。因爲,除我縣柑橘產業的發展有良好的基礎外,目前,縣委、縣政府爲了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向全縣人民提出了打造有機產業,營造暢銷氛產業發展目標。把我縣的柑橘產業引向從“全國早熟蜜柑第一縣”向“全國早熟蜜柑品質第一縣”的發展軌道上來,將給我縣這一優勢產業帶來無限生機和風光。

三、對我縣柑橘產業發展的建議

在權衡我縣柑橘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危機、優勢與美好前景的同時,筆者清醒的認識到,只有進一步完善以下七條產業建設措施,才能確保我縣優勢產業立於不敗之地:

1、更進一步的探索柑橘鮮果保鮮技術,最大限度的延長鮮果市場持有期,儘可能的縮短時令水果的季節差異,滿足市場需求,開拓柑橘鮮果季產年銷的新格局。

2、加大品種更新換代力度,尋求搶佔市場的品種優勢。面對全國各柑橘適宜產區的挑戰,我們要充分利用我們已擁有的早熟的優勢、市場份額的優勢、規模優勢和較成熟的生產技術基礎優勢。在不影響當年產量,有利於平衡橘農和產業當年收入的基礎上。縣委、縣政府要統籌全縣,有計劃、有步逐、劃區域引導橘農搞好品種更新換代工作。並下大力氣搞好密植園的密改稀工作。

3、認真總結經驗,大力引進先進的栽培管理技術,爲提升產品品質夯實基礎。縣委、縣政府,應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局爲重,抽調專門的技術骨幹,吸納先進技術,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柑橘生產技術規範,組織、創建一支專門的產業建設專家隊伍,不懈的爲產業建設服務。

4、規範技術傳播途徑,徹底改變多流派、多層次、多載體的技術傳播方式,優化技術傳播渠道。由於市場機制的轉換,農業技術、農業投入品、農產品流通秩序一時出現混亂。尤其是,不少農資經銷商,爲了搶佔農資經銷市場,採取道聽途說、涅造實事、以段亂真、欺矇哄騙等手段擾亂實用技術的正常推廣。筆者認爲,要杜絕這類現象的發生與漫延,縣委、縣政府要清理整頓技術傳播渠道,實行專業技術資格認定。目前,國家大力支持民間經濟合作組織壯大與發展,但我們不能忽視對民間組織的技能培訓與職業道德、技術規範教育,使之真正成爲有利於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支生力軍,但從目前的狀況看來,卻實令人憂心忡忡。

5、加強地力培養,改善柑橘土壤環境。土壤是作物生存的根本,也是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合理施肥,培肥地力和較好的克服當前橘園土壤普遍存在的土壤嚴重偏酸,作物缺素症狀凸顯等現象。同時,加大生態種植力度,全面推廣“豬—沼—果”生產模式,促進產從地力到產品品質的共同提高。

6、採取有力措施,圍殲檢疫性病蟲害,卻保產業安全。從目前我縣“一蟲一病”南北夾擊的發展態勢來看,卻實不容每一個石門人的樂觀。筆者認爲,解決這一核心問題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提高每一個基層幹部和橘農的認識,強化幹部工作責任,把每一項防控措施落到實處。只有形成人人皆兵的強大合力才能真正實現圍而殲之的目的。

7、創辦柑橘鮮果深加工企業,打消橘農賣難的顧慮。目前,我縣柑橘95%以上鮮食,貯藏量和深加量很少,這不僅只是該產業產銷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造成市場波動較大的重要原因。爲此筆者認爲,縣委縣、政府應把產業建設的重點放在興辦產品深加工企業上,只有當產品的市場負荷減輕到最低限制的時候,產業的發展纔有質的飛躍。

總之,居於我縣種植業類優勢產業之首的柑橘產業,目前正處於危機與前景並存的特殊時期,只要產業建設方針正確、工作措施得當就會前途光明,繼續成爲全縣人民的經濟支柱。否則,產業將會失去應有的光彩,成爲全縣人民的負累。

鄉鎮茶葉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茶葉是**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爲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進茶葉向良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我們對**茶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鄉境內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鄉位於盈江縣西北部,屬地帶。鄉境內山巒重疊,溝谷縱橫,地勢起伏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壩子爲主,平均海拔1760米。 國土總面積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004畝(水田7160畝,旱地18488畝),森林面積138235畝。**鄉是盈江縣茶葉的重要產地,現全鄉已建立完善的茶葉種植、加工、營銷和技術推廣體系,已積累豐富的茶葉生產經驗,已實現傳統生產工藝向現代生產工藝轉變,已創制出“**山”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xx年授予州政府接待專用茶葉稱號。xx年末,全鄉茶葉初制所7個,精製茶廠1個,茶葉精製生產線2條,精製生產能力3 萬公斤,茶葉科技隊伍 15人。茶葉面積 10776畝,產量107萬公斤,產值542萬元,農民茶葉收入235元。產量、產值、茶農收入比“十五”末分別增長33%、76.3%和58%。

二、茶葉是促進**鄉山區、半山區、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產業。**鄉茶葉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茶葉遍及全鄉所有村組,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61%。茶葉發展村社中30%的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茶葉。

三、**鄉茶葉產業發展已出現良好態勢。全鄉規模連片茶園 10776畝,規模經營面積 100畝以上的有1家。茶葉加工企業實力逐漸增強。有機茶無性系良種無公害茶生產基地步伐加快,全鄉已建立3652 畝無性系良種茶葉基地,xx年新植茶園352畝,xx年新植1400畝,xx年新植2350畝,xx年新植1426畝。

四、**鄉茶葉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xxx”以來,**鄉茶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發展中仍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茶葉作爲產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認識不足,個別村社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單產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檔次、規模、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全省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質量提升緩慢。

五、“xxx”**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目標任務及工作重點。針對當前**鄉茶葉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xxx”**鄉茶葉產業發展思路是:優化結構佈局,發展良種,增加投入,主攻單產,提高質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園管理體制,培植龍頭,打造品牌,拓寬市場,擴大名優茶比例,增加無公害有機茶生產,加快推進茶葉產業化經營,走優質、高產、高效的茶葉產業發展道路。目標任務是:“xxx”末全鄉茶園面積10000畝,投產9000畝,總產 90 萬公斤。茶葉平均單產100 公斤,工農業產值720 萬元以上,茶農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點是:分兩步走。第一步實施“1234戰略”。即發展四大茶類;穩定茶園面積1萬畝;重點扶持2個茶葉龍頭企業;努力打造3個茶葉品牌。四大類茶是:鞏固提升綠茶,發展突破普洱茶,恢復發展紅茶,適當增加茉莉花茶。茶園通過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積保持在1.2萬畝,可採面積保持在1萬畝,其中良種面積0.9萬畝(新植0.35萬畝)。重點扶持“**山”龍頭企業;更新、改造、整合10個茶葉初制加工所;建立機修機採示範樣板3個,輻射面積0.3萬畝。第二步是通過對龍頭企業逐漸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葉品牌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的形式,採取重組或合併,對企業實行強強聯合,力爭在全鄉建成1個大的茶葉龍頭企業,1個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並依託國內外市場,以充分發揮**茶葉市場競爭力和凸現較強經濟優勢的能力。

六、“xxx”**茶葉產業發展的兩條關鍵措施。

1、抓好種植加工,全面提高茶葉產業化水平。一是穩定茶園面積,優化區域佈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則對茶葉繼續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良種化種植。二是切實加大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鄉茶園多數發展於六七十年代,現基礎差,產量低。要通過強化茶園水利基礎設施,改植換種等手段,全面對中低產茶園實施改造提升,提高單產水平。三是全力抓好優質茶園基地建設。“xxx”全鄉要力爭建成優質茶園基地1.2萬畝,發展綠色、有機茶園1萬畝。四是對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實施改造。**鄉現有茶葉初制加工所7個,“xxx”力爭改造5個,使改造後的茶葉初制所能力達到每個2萬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進**鄉精製茶葉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對其實施重點支持,促進其進行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提高生產加工水平。“xxx”全鄉重點扶持發展2條茶葉精深加工生產線,使每條生產線的生產能力達到20萬公斤以上。六是對茶葉企業實施改制改組。按照市場導向原則,在企業自願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及改制改組,全力培植起全鄉茶葉龍頭企業。七是調整產品結構,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以市場爲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生產,又要切實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

2、打造“**山”品牌,擴大**茶葉市場影響力。一是整合**茶葉品牌。對**茶葉現有品牌進行認真篩選,繼續打造具有**特色與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假冒僞劣產品生產,切實加大**茶葉品牌的保護工作。二是強化茶葉市場營銷,建立茶葉市場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專櫃,舉辦各類茶營銷活動,發展茶葉訂單、促進**茶葉銷售。通過開展**古茶樹資源保護、**茶文化挖掘與**發展旅遊業結合,宣傳**茶葉,促進**茶業發展。

【第4篇】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隨着地球環境的逐步惡化,綠色農產品和加工食品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在食品安全面臨危機的今天,發展綠色食品意義更加重大。結合我市發展實際,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綠色食品的發展途徑。

一、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

我市具備了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生態優勢、環境優勢、基礎優勢,經過十多年的不斷髮展,基地建設日新月異,綠色產業不斷壯大,綠色產業收入不斷攀升,爲我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是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市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監測面積達到_____萬畝,產量達到_____萬噸,產值實現_____億元;獲認證面積_____萬畝,無公害農產品基地面積_____萬畝,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二是生產標準不斷完善。實行全作物、全面積、全過程的標準化生產方式;制定了綠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標準化規程;建立田間管理檔案;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_____萬畝;實施場縣共建,提高標準化管理經驗;保證綠色生產基地高標準、高水平。三是產業水平不斷提高。綠色(有機)食品加工企業發展到_____家,加工量_____萬噸,銷售收入_____億元。四是綠色產品不斷增加。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數量達_____個,其中綠色(有機)食品產品_____個、無公害農產品_____個;大黑魚、椴樹蜜獲得了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五是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達理山、雲珠、吉之島、玉琳、馨悅等農產品品牌叫響國內外;各大龍頭企業已經在北京、上海、廣州、大連等大中城市建有銷售網點,而且在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建有銷售機構,綠色食品知名度和國內外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

因此說,我市綠色食品產業開發具有雄厚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作爲六大產業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xx重點工作,這對於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有着深遠的意義。爲此,我們要逐步解決目前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展中的精深加工產品少、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監管薄弱等影響綠色產品質量效益等制約着今後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問題,從質量標準、發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設、監督管理等方面更加註重綠色食品的質量效益,不斷推進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大發展、快發展,爲始終保持全省,乃至全國領先的位置而不懈努力。

二、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建議

隨着社會上食品污染事件的頻繁發生,人們對綠色、健康、環保食品的強烈追求,綠色食品的質量越來越成爲人們追捧的熱點。因此,提高綠色食品的質量效益已經到了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關鍵和重要時期。綠色食品發展必須與時俱進,必須符合我市創建六大產業基地的總體思路。因此,我建議,我市綠色食品產業產業發展要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全省,乃至全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潮流,讓我市綠色食品產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一)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嚴格質量標準。注重質量標準是綠色食品開發的前提。一要加強環境保護,爲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二要建立良好的產業基地,爲綠色食品發展提供優質原料保證。三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種植環節、加工環節、銷售環節都要制定一系列標準,每一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操作,以此提高綠色產品的質量標準。四要嚴格控制化學投入品的應用。以有機、生物肥料替代化學肥料,以生物防治技術替代化學農藥防治病蟲草害。(二)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確定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所謂三位一體,就是在適合綠色食品開發的地區建立起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的三位一體發展格局,伴隨環境和生產條件的改善,不斷提高綠色食品開發的檔次和水平。在我市的近郊區,要以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爲重點,不僅適應各級政府菜欄子工程,而且滿足了城市居民對蔬菜質量的要求;在三縣(市),要以綠色水稻、玉米、大豆爲重點,面向南方大中城市,定位於各大超市,提供高質量的綠色食品;在環境質量好,沒有污染的地區,要以有機食品開發爲重點,面向國際市場,特別是發達國家綠色食品消費市場,促進有機食品出口創匯。因此,綠色食品開發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特色鮮明、佈局合理、優勢突出的產業區、產業帶,形成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

(三)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發展精深加工。發展精深加工是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的必要手段。從我市來看,綠色食品大多還是原字號產品,要進一步提高效益,就必須發展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大米要由原糧向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延伸;大豆要由色拉油向大豆蛋白、卵磷脂、異黃酮延伸;玉米由原糧向木糖醇、玉米粉、玉米糝延伸;蜂產品由蜂蜜向凍乾粉、蜂膠延伸等等。同時,要特別注重改進產品包裝,做到精美、環保、方便,使綠色食品內在品質與外在形象達到完美統一,使我市的綠色食品真正體現出我省的優勢和特色,成爲推得開、叫得響的拳頭產品。

(四)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加強品牌建設。品牌是綠色產品質量檔次的象徵。因此,要進一步搞好綠色產品品牌建設,在精心打造品牌、整合品牌和宣傳品牌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冠之以一個具有優美健康、過目不忘、豐富內涵的品牌名稱。例如,玉山市的綠色品牌均可以冠之以綠惟美品牌,在良好的質量的前提下,打造品牌。統一品牌,就是要把我市大米行業的衆多品牌,通過企業整合重組的形式,成爲一個或兩個品牌,集中闖市場,實現利益最大化。宣傳品牌就是要像宣傳我市形象宣傳片那樣,在央視的黃金時段進行重點宣傳,宣傳我市綠色產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儘快形成馳名品牌或馳名商標。

(五)提高綠色食品質量效益,必須建立健全監督管理。良好的監督管理機制是綠色食品質量效益的保證。在我市應建立綠色產品可追溯制度,加強四個方面監管。一要加強質量監管。建立綠色食品質量追溯體系,嚴格備案農產品名稱、種植基地、收購日期、收購責任人、加工企業、生產日期、加工負責人、產地等信息,增強農戶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綠色食品生產安全意識。建立綠色食品檢測中心,完善質量檢測體系,形成自檢、抽檢、年檢互相銜接、互爲補充的產品監測體系。二要加強農資市場監管。推行農資市場準入制度,從源頭上切斷影響綠色食品發展的農資投入到生產中。三要加強企業監管。積極配合國家、省的企業年檢、產品抽檢,監督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確保企業按照標準生產、經營。四要加強信用監管。要引導企業樹立誠信理念,構建以企業信譽、產品品牌、信用記錄等爲重點的信用機制;要保證綠色產品的質量,從而提高我市綠色產品的誠信。

【第5篇】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保障人民羣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也是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有效擴大就業、形成新的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下面是小編爲大家精心收集的健康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健康服務業是以維護和促進人民羣衆身心健康爲目標的相關服務行業的統稱,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產品等支撐產業。隨着廣大羣衆對健康服務需求的持續增長,加快發展內容豐富、層次多樣的健康服務業,是切實保障人民羣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也是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有效擴大就業、形成新的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一、我市健康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健康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基礎醫療保障體系日臻完善,居民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氛圍日益濃厚,服務領域全方位拓展,服務能力大幅提升。

(一)基礎醫療保障體系日臻完善

1、基本醫保覆蓋面不斷擴大。2022年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人數達到60.6萬人,參保率達到98%,全市2.02萬名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和5.29萬名困難企業職工全部參加了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市政府將“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列爲承諾爲民辦的實事之一,比省定標準290元高出10元,成爲全省人均籌資唯一達到300元的地市。新農合參合人數56.93萬人,參合率達99.21%。

2、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22年我市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由22.5萬元提高到28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最高支付限額由13.5萬元提高到15萬元,是我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城鎮職工和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達到73%,初步建立了城鎮醫療保險市級統籌信息系統;大力推行社保“一卡通”工作,共發放社保卡58萬張,超額完成省下達的45萬張發放任務。率先在全省出臺了市級統一的補償方案,2022年全市統籌區域政策範圍內補償比達到了75%以上,封頂線達到12萬元,均超過省定目標。

3、商業健康保險制度基本確立。2022年6月,我市建立了城鎮職工大病統籌保險制度,制定了《xx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實施辦法》,並將此工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委託中國大地保險公司山西分公司承辦。同時,我市還建立了城鎮居民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制定了《xx市城鎮居民補充醫療保險實施意見》,規定了參保居民在報銷醫藥費用時的相關細則。

4、基本藥物制度逐漸完善。我市目前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已全部配備使用了基本藥物,按規定實施了醫保支付政策。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村衛生室全部實行省級網上招標採購和統一結算,確保了基本藥物供應及時和貨款安全、按時上繳。2022年,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各級醫療機構向配送企業回款3202.81萬元,建立完善基本藥物採購新機制工作取得新進展。

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建立了多渠道補償機制。2022年基本藥物

零差率市縣財政配套資金共計646萬元, 基本公共衛生經費3183萬元。各縣(區)根據《xx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辦法》制定了具體實施辦法,覈定收入項目爲醫療服務收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收入、藥品收入及其他收入;覈定支出項目爲人員經費支出、業務經費支出、藥品支出及其他支出。

6、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穩步提高。一是強化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和轉崗培訓、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在崗培訓工作;二是認真落實鄉村醫生多渠道補償和養老政策,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我市1620名鄉村醫生現都已參加新農保。對承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村衛生室,按行政村覈定30%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予以補助。對無衛生室的村公開招聘的大學生村醫,在聘用期間其補助標準因不低於每人每月800元,2022年全市下撥村醫補助經費350萬元。

7、基層中醫藥創建工作穩步推進。我市對加強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非常重視,各縣區政府均加大了投資力度,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了中醫醫療設備,在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適宜的中醫藥服務項目。其中:xx縣創建成爲山西省唯一一家國家級第二批“治未病”預防保健試點縣,併成功創建爲省級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xx縣的基層中醫藥創建工作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審專家組的高度評價。

(二)居民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健全

陽泉是全省較早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我市60週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總人數的14.58%,預計到“十二五”末,我市老年人口將佔到全市總人口的18.19%以上。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養老服務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不斷優化養老設施建設,積極創新養老服務形式,逐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民政牽頭、社會參與、市場運作,以居家養老爲基礎、社區服務爲依託、機構養老爲支撐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

1、政策環境日漸完善。2022年,市政府出臺了《關於加快推進全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陽政辦發[2022]53號),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政策得到進一步細化,該《意見》具體明確了我市“十二五”期間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監督管理和保障措施,從土地保障、資金補助、人才培訓、稅費減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進一步擴大扶助範圍和內容,提高扶持標準,扶持政策更加完善。

2、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成效顯著。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社會養老福利機構46所,其中市級公辦養老機構2所;縣(區)級公辦養老機構2所,xx縣、郊區各1所;鄉鎮敬老院33所,分別爲xx縣10所,xx縣15所(包括分院1所),郊區8所;民辦養老機構9所,分別爲市級1所,xx縣1所,xx縣3所,郊區3所,礦區1所。

3、城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全面啓動。爲了更好地落實市政府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全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在已有5所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基礎上,今年7月份,民政局制定出臺了《xx市2022年城鄉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市今年要完成14個城市社區和50個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任務。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滿足廣大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以上項目完工後,日間照料養老牀位將達到700張。

4、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逐步推進。近年來,我市積極開展養老服務職業技能培訓,並逐步推行養老服務人員持證上崗制度,養老服務隊伍整體素質的穩步提升。2022年以來,全市共參加民政部、省民政廳組織的各類養老服務職業技能培訓80餘人,同時積極開展各類公益性養老助老服務活動,全市現有助老服務志願者近5000名,爲全市提高養老服務整體水平發揮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全民健身氛圍日益濃厚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三邊工程”爲主要內容的羣衆體育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全民健#from 本文來自大學聯考資源網 end#身氛圍日益濃厚。

1、場地設施建設數量大幅增加。已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960個,全民健身路徑工程69條,鄉鎮全民健身活動廣場8個,全民健身中心1個,全市人均體育設施面積達到1.14㎡,羣衆體育的物質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2、健身組織不斷壯大。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委員會,批准成立了24個體育協會,發展社會體育指導員2000人,創建完成國家級體育先進社區2個,省級體育先進社區2個,全國體育先進鄉鎮7個,省級體育先進鄉鎮11個,羣衆體育的網絡組織不斷完善。

3、羣體活動品牌創建成效凸顯。以“五個百萬人羣”和“兩個關愛人羣”爲重點的羣衆體育活動蓬勃開展。打造了“全民健身大拜年系列活動”、“xx市足球聯賽”、“xx市乒乓球聯賽”、“國際籃球邀請賽”、“元旦登高、長跑、越野活動”、“8月8日全民健身日大型體育展演活動”等衆多品牌賽事,舉辦了“汽車場地越野賽全國邀請賽”、“山西省第十九屆傳統楊氏太極拳比賽”、“山西省‘體育三下鄉’桃林溝村健身行系列活動”、“迎奧運萬人長跑”等一系列有影響力的賽事活動,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

二、我市健康服務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市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總體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基礎醫療保障體系方面:一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尚需繼續完善。我市現有醫療機構尤其是縣級以下基層醫療機構的基礎設施、醫療技術和設備以及人才等,還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羣衆的就醫要求;二是基本藥物制度配套措施有待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普遍存在人員少,基本藥物品種、數量少的問題,加之沒有單獨的醫保網絡系統和收費系統,極大地制約了醫保職工購買基本藥物的積極性;同時,由於配送機制不完善,配送不及時,基本藥物品種與需求不相適應,基本藥物實行零差率銷售後的財政補償資金到位緩慢等,導致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使用基本藥物積極性不高,基本藥物的推廣受到一定影響。

(二)居民養老服務體系方面:一是養老服務發展落後於經濟建設的步伐,養老服務的整體水平與社會需求差距較大,發展步伐遲緩,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牀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二是養老服務機構建設資金嚴重匱乏,財政投入不足,政策扶持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社會化養老的積極性,存在基礎設施數量少、條件簡陋、功能不全等諸多問題,難以滿足人

民羣衆對養老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養老服務建設用地難以解決,成爲制約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瓶頸。多年來,我市在制定城市居住區規劃時,無論是新區建設還是舊區改造,都沒有很好地將社會福利設施特別是老年人服務設施納入公共設施進行統一規劃,存在着養老服務設施用地難的問題;四是服務理念落後,服務內容單一。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不僅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相對滯後,而且在服務理念上也存在很大差距。如:佔全市養老機構比重71.74%的鄉鎮敬老院,在服務內容上,僅僅侷限於爲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而其他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服務項目尚未有效開展;五是隨着我市老年人口基數不斷增大,三口之家等家庭日益增多,“421”家庭結構已大量出現,加上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日益激烈,子女工作壓力大、閒暇時間少,外出讀書、工作、經商、留學人員增加,“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傳統的家庭養老服務功能日益弱化,急需社會化的養老服務來解決;六是嚴重缺乏高標準多功能的大型綜合性養老服務機構設施建設。目前,我市市級老年福利機構只有2所,空餘牀位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城市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

(三)全民健身構建方面:一是羣衆健身意識有待提高,經常參加體育健身活動人數比例偏低;二是公共場地設施不足,公共體育設施數量、面積和質量不能滿足羣衆多元化健身的需求;三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覆蓋範圍不夠廣泛,城鄉基層公共服務能力薄弱;四是城市、農村區域之間羣衆體育事業發展差距較大,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事業,興辦體育健身產業的積極性尚未充分發揮;五是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財政投入機制等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關於促進我市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建議

健康的國民是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國民健康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民族興旺的重要保障。健康是生產力的基礎,對經濟發展來說,投資於健康,就是投資於生產力和投資於未來。疾病、傷殘和死亡會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爲此,要堅持以人爲本、統籌推進,政府引導、市場驅動,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社會公益、全民參與的原則,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提升居民健康素質,以此來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健康服務業

建立公開、透明、平等、規範的健康服務業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並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凡是對本地資本開放的領域,都要向外地資本開放。民辦非營利性機構享受與同行業公辦機構同等待遇。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醫療機構,優化醫療服務資源配置,積極發展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機構,推進護理服務的專業化、規範化。。對連鎖經營的服務企業實行企業總部統一辦理工商註冊登記手續。

(二)加強規劃佈局和用地保障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中統籌考慮健康服務業發展需要,擴大健康服務業用地供給,優先保障非營利性機構用地。新建居住區和社區要按相關規定在公共服務設施中保障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健康服務業相關設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存量房產和原有土地興辦健康服務業。

(三)優化投融資引導政策

鼓勵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健康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創新適合健康服務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擴大業務規模。鼓勵各類創業投資機構和融資擔保機構對健康服務領域創新型新業態、小微企業開展業務。政府要採取積極措施,引導、推動設立由金融和產業資本共同籌資的健康產業投資基金。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鼓勵和引導融資性擔保機構等支持健康服務業發展。

(四)完善健康消費的保障機制

鼓勵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多樣化、多層次、規範化的產品和服務,開發長期護理險,推行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等多種形式醫療執業保險。建立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的機制,探索健康管理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

(五)積極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大力支持健康知識傳播機構發展,培育健康文化產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平面媒體及互聯網等新興媒體深入宣傳健康知識,鼓勵開辦專門的健康頻道或節目欄目,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健康意識和健康素養。開展心理健康諮詢活動,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把醫保工作的重點由花錢治現病轉向健身防未病上來,在全社會形成重視和促進健康的社會風氣。規範藥品、保健食品、醫療機構等方面廣告和相關信息發佈行爲,嚴厲打擊虛假宣傳和不實報道,積極營造良好的健康服務業發展氛圍。

【第6篇】文化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經濟的發展,我鄉文化建設在上級各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致力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把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建設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努力貫徹落實文化藝術的“二爲”方向和“雙百”方針,文化建設進一步加強,文化活動進一步豐富,文化市場不斷繁榮,鄉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基本情況

(一)高度重視,措施到位,文化建設環境良好

鄉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工作,文化中心由副鄉長直接分管,崗位職責、財務財產管理、檔案管理等規章制度建立健全,並一一落到實處。鄉文化站業務用房因修建政府大院被拆遷,於 鄉黨委政府劃撥土地重建文化站, 10月建設完工並投入使用。文化崗位現有3人(大專學歷),工資和業務金費得到落實,列入財政預算。每年用於文化站業務金費3萬餘元。文化中心活動正常。目前,有6個村委會建立了村級文化活動室,活動開展正常,羣衆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二)底蘊深厚,隊伍龐大,文化建設陣地廣泛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出發,依託彝、壯族傳統文化以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厚底蘊,切實加大了對文化陣地的建設,使文化陣地由平面的、單一的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每年農村的文化活動主要是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由鄉文化站通過協辦等方式,組織開展民間文藝演出及棋、球類比賽等。上級宣傳、文化等部門組織開展 “文化下鄉”活動,活動形式多爲慰問演出、電影公映、送書下鄉等,基本解決了老百姓看電影、看戲、看書、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目前,全鄉14個村委會共有文化室6個、農村文化戶14戶、文藝演出隊5支;文化愛好者隊伍也十分龐大,全鄉有羣衆文化業餘骨幹1200餘人,文藝演出隊、文化室、文化戶工作開展情況良好,在不斷繁榮文化事業的同時,也開闢了文化經費給養的新途徑。

(三)結合實際,創新載體,推進文化建設健康發展

一是加大彝壯鄉民間文化的蒐集整理力度和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力度。把挖掘彝壯族原生態小調演唱形式作爲民間文化蒐集的重點,使原生態小調大放異彩,走出民間,走上舞臺。

二是推進廣場文化的發展。建設集文化、體育、休閒爲一體的娛樂陣地,搭建展示文化風情的平臺,爲全鄉人民提供文化活動場所,豐富羣衆文化生活。

三是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堅決加大對網吧、圖書市場的管理力度,清除文化垃圾,淨化文化事業,爲鄉文化市場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鄉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由於受自身環境、場地簡陋、經費緊缺等方面的因素制約,工作開展難度大,特別是以文補文方面,沒有固定資金收入,給今後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農村文化建設仍然面臨着諸多突出問題,具體情況是:

(一)專業人才緊缺

我鄉文化站編制爲6人,但在編的僅3人,由於缺乏專業文化人員的指導,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專業化水平低,而且素質參差不齊,農村文藝後備人才相當缺乏,農村特色文化人才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二)文化事業投入少,活動經費短缺

縣、鄉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投入相當有限,文物事業經費沒有納入財政預算,由於缺乏資金,使得文化部門無法對一些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維修,也無法向民間徵集文物。文化室、文化戶開展活動沒有固定經費來源,主要靠臨時籌集。經費的匱乏,造成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落後,現有資源難以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文化站多年來未能添置新書,且文化活動器材匱乏。

(三)文化建設觀念滯後

對於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認爲文化是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在建設上打不開路子、邁不開步子,缺乏創新意識。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要積極藉助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發展文化事業的探索。

(四)文化保護及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薄弱

我鄉由於受經濟、歷史等因素的影響,民族民俗文化挖掘力度不夠深入。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大力度,充分發揮農村文化陣地的作用。引導農村文化進入千家萬戶,形成健康的精神食糧,逐步提高羣衆的文化素質涵養。

(二)抓好文化市場管理,使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積極開展“先進文化鄉鎮”創立活動,完善文化陣地設施。多層次多渠道的開展羣衆性文化娛樂活動,發展業餘演出團隊,搞好各類文化藝術培訓,更好的滿足羣衆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四)注重鼓勵和扶持羣衆自辦文化產業,使之成爲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辦文化的重要補充。

(五)紮紮實實做好文化工作,以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以完美的精神面貌,以高素質的文化品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快速發展。

【第7篇】竹木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竹木產業是我們柘塘村的傳統產業,爲了加快我村竹木產業的發展,作爲一名剛剛上任的村官,有義務也有責任對我村的竹木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調研經過

2010年11月17日至29日,我在村團委書記羅立人的帶領下,深入到柘塘村的第六村民小組和相關加工單位,通過聽取村民和有關加工廠負責人的情況介紹及建議,召開了小型的座談會,通過走訪竹木加工企業及林農,較爲全面地瞭解了我村竹木產業發展情況。下面將考察調研中各方面對該項工作提出的比較集中的問題和建議進行彙總、整理,將調研中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和建議提交縣政府領導,希望能夠得到縣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我村竹木產業發展的現狀

本村以竹木器加工銷售爲龍頭,全面帶動全村經濟的協調發展。XX年年投資800萬元對竹木器批發市場進行了第一期改造,總建築面積達5280平方米,共建成標準門店55個。現在有竹木加工企業18家,從業人員有190多人。藤製品廠一家,有10名技術人員。近年來,我縣把竹木產業作爲主導產業來抓,加強資源培育,積極發展竹木製品加工業,竹木產業得到較快發展。

三、我村發展竹木產業的前景

(一)我村發展竹木產業的基礎較好。一是竹木產業在我村生產歷史悠久,林農對竹木的生長特性有較深的瞭解,有經營竹木的傳統經驗,且經營積極性較高。二是有一定的產業基礎。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村現有好幾家竹木製品加工企業有了一定的規模,它們有一定的資金實力,有比較穩定的產品銷售渠道,有條件進一步做大做強企業。

(二)竹木產業是一項“富民工程”。 發展竹木種植業,可以直接增加林農的收入。發展竹木加工業,一方面可以促進人員的就業。竹木加工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而且主要就業對象爲婦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農的收入。加工業的發展帶來了帶來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動原材料價格的上漲,竹木價格的上漲直接提高了林農的收入。如我村收購的圓木材價格從XX年的350元/立方米,上漲到目前的600元/立方米,方木材價格從800元/立方米上漲到目前的1000元/立方米。毛竹價格從22元/百斤上漲到目前33元/百斤。

(三)竹木產業的市場發展前景較好。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竹木製玩具、傢俱、裝飾品、工藝品等環保用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因此竹木製品的市場前景廣闊。

四、我村竹木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對發展竹木產業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對發展竹木產業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對竹木加工企業發展的引導力度不夠,在具體工作中,缺乏主動性、靈活性,合力扶工氛圍不濃。二是林農思想觀念相對陳舊,以傳統的種植方式培育竹木,培育工業原料林積極性不高,對基地投入依賴政府的補貼,缺乏主動性。

(二)竹木加工企業發展內勁不足。一是企業規模小。全村近二十家竹木加工企業僅有4家爲規模以上企業。企業的產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鋸木料的加工點。二是產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資源浪費嚴重。當前我村林木加工企業普遍存在着設備簡陋,產品粗加工,資源利用率低,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發展後勁嚴重不足的問題。三是企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竹木製品企業中沒有一個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技術人員,由於技術人員的缺乏,大多數企業的產品都是仿製別人的產品或是來樣加工,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影響企業的競爭力。同時,由於大多數竹木加工企業是從家庭作坊發展而來,企業管理者的素質不高,影響企業做大做強。

(三)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一是缺乏產業長遠發展規劃。由於沒有竹木產業發展的規劃,企業分佈散亂,運作不規範,處於無序的混亂狀態,缺乏對產業的引導。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學習其他縣市區的情況時,我們瞭解到,那些地區都先後制訂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而我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三是部門的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加強。調研中,有些企業負責人反映,少數部門還存在重管理、重處罰而輕服務。

(四)其他嚴重製約企業發展的問題。目前,我們村的涼蓆市場雖然已經完成了一期工程,但是上面對二期工程的建設,以及長遠是發展沒有一個規劃。對市場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沒有政策上的支持,對項目資金的籌集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多門店老闆對市場的環境提出了很大的意見,首先就是對市場周邊的生活環境問題有很大的看法,覺得應該改善好環境,更有規模,吸引更多的投資。如今這樣的情況,企業得不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場的發展規模受到了限制,使得資金的流入就很有困難,還有就是技術工人很難聘請。一是企業不敢大膽投入固定資產,制約了企業規模的擴大;二是由於企業沒有政府支持,不能向銀行貸款,許多企業只好向社會融資,提高了企業的成本,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制約了企業的發展。三是企業安全隱患多。由於許多企業的多爲搭建的簡易廠房,場地狹小,木材和毛竹都是易燃物,而木材、毛竹加工需要烘乾,企業安全隱患大。

五、加快我村竹木產業發展的建議。

(一)提高認識,樹立竹木產業富民理念。縣政府及有關部門應該充分認識發展竹木產業的重要意義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竹木產業作爲擴大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之一來抓,作爲資源工業和特色產業來抓,積極引導羣衆發展竹木產業。要加強林農培訓,充分激發林農科學培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借鑑其他優秀縣市區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訂出臺扶持竹木產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爲竹木產業的加快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要多渠道、多形式開展宣傳引導,統一干部羣衆對發展竹木產業的認識,營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圍。

(二)優化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簡化辦事程序,公開辦事制度,公開收費標準,爲竹木加工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以作風建設爲載體,不斷改進工作作風,爲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幾家實力強,投資額大,資源消耗低的竹木加工企業,優化我縣竹木產品結構,提升竹木產業發展水平。

(三)扶持龍頭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大力扶持培育規模骨幹龍頭企業,對於發展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資源利用高的骨幹龍頭企業,優先安排用地,並在木材計劃、稅收、工業貼息、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引導和鼓勵企業發展市場容量大、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看好的竹木製品;鼓勵企業走出去參加各種展銷,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場佔有率。同時實施樹品牌、創名牌戰略,強化品牌意識,加快培植名牌產品。

【第8篇】生豬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從發展的階段性角度看,當前我縣生豬產業發展已經跨越了探索起步階段,開始步入優化升級階段。既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又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更是我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可迴避的任務。如何推進生豬產業又好又快地優化升級,是全縣上下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課題。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認識,__的生豬產業發展,基礎在現代農業,目標在一縣一業。推進生豬產業優化升級,就是以轉變方式爲手段,用工業化的理念,使生豬產業逐步向一縣一業轉型。

所謂現代農業,從核心內涵來看,可概括爲“四三一”,即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工業裝備、現代管理方法、現代經營理念“四個支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三率”,形成產供銷一體化、貿工農相結合的多元化、多功能的“一個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的發展核心在基地,更加強調實現農業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三統一,發展理念仍然是農業佔主導層面。所謂一縣一業,是指在現代農業的基礎上,以工業化爲目標的支柱產業,其生產經營方式更加強調標準化、規範化、規模化、社會化、專業化發展。一縣一業的發展核心在龍頭企業,在工業化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上,更加強調農產品對工業的供給,發展理念是工業化佔主導層面。因此,一縣一業與現代農業有相同點,但一縣一業是更高層次的現代農業,現代農業是一縣一業的基礎,一縣一業是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從大力實施一縣一業戰略着手,率先突破發展生豬產業,實現了生產方式、經營形式和推進機制的“三大轉變”,基地規模、加工能力、質量、效益的“四大提升”,初步呈現出三次產業聯動發展的良好勢頭,現代農業的基本形態已經呈現。但科學審視__生豬產業的現狀,還存在“基地規模不強、龍頭帶動不力、產業鏈條不全、市場化程度不高、服務網絡體系不優”等突出問題,生豬產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所佔比例提升緩慢,對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較低。這種處於發展期相對穩定、緩慢上升的階段是一種“波瀾不驚”狀態,如果不及時“推波助瀾”,勢必影響到產業向更高層次的健康發展。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清醒認識,必須轉變發展方式,以工業化的理念、市場化的手段助推生豬產業由現代農業向一縣一業轉型,真正做到優化整合生產要素,構建以利益爲紐帶的全產業鏈,促使產業鏈條無縫聯接、高效運轉,實現產業結構與資源供給、技術支撐、市場需求相適應、相融合的狀態,大幅提升產業各環節的效益和整體綜合效益,促進生豬產業又好又快發展。

推進生豬產業優化升級,關鍵是要找準一縣一業的重要構成體系,綜合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依靠龍頭帶動,實行區域佈局,發展規模經營,做到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

(一)更加註重龍頭引領。就當前我縣的生豬產業發展現狀來看,縱向比,短短五年已經在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建設上取得了輝煌成就,但要保持這種快速健康發展的勢頭,傳統手段已經顯得有些蒼白無力;橫向比,我們的飼養總量、產品供給在供應大市場、佔領大份額上,差距還很大。因此,必須改變思維,逆向思考,快速擴張,在全縣樹立培育全產業鏈龍頭的理念,把培育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生豬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龍頭企業作爲生豬一縣一業的關鍵來抓,以工業化的理念助推現代農業優化升級。重點要採取內引外聯的辦法,大力招商引資,在土地、稅收、資金、審批等方面出臺更具優惠的政策,在積極扶持培育壯大縣內龍頭企業的同時,吸引大公司、大集團來我縣,培植年供種5000頭以上的專業化良繁龍頭企業、年加工生豬20萬頭以上的加工龍頭企業、年加工飼料20萬噸以上的飼料龍頭企業、年產值達億元的獸藥和生豬副附產品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年出欄商品豬1萬頭以上的養殖龍頭企業,培育一批中介服務龍頭公司。通過產業鏈中各個關鍵環節的龍頭引領,帶動全縣大力實施標準化養豬,培植生豬養殖專業村和專業戶,用現代裝備、現代工藝武裝生豬生產,提升集約化生豬生產水平,使有技術、有頭腦、懂經營的農民立足自身基礎,分別融入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力求在擴大養殖規模、擴大加工規模、提高養殖戶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方面有所突破。

【第9篇】市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爲了解我市光伏產業發展情況,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根據市政協年度工作安排,今年9月中旬,由市政協縣(市、區)政協工作委員會牽頭,會同市發改委、民革xx市委、民進xx市委、市工商聯、市政協研究室等單位組成調研組,分別對xx區、xx區、xx縣的光伏企業進行了調研。調研採取聽取有關情況介紹、實地察看、召開企業座談會等方式進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1.光伏企業生產建設情況

據市發改委5月底統計,全市在發改委備案的光伏產業和關聯產品生產企業27家,其中8家生產、4家未生產、3家緩建停建、12家未建。27家備案企業中,除去未建、緩建、停建的15家後,有9家生產碳化硅微粉,屬於光伏切割刃料的輔料企業,1家生產單、多晶硅電池片,2家生產光伏電池組件產品。

目前,我市實有9家光伏企業,其中正常生產的2家,分別是河南明鑫科技發展有限公司(xx市)、河南光之源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xx區);半生產的有3家,分別是易成新材料有限公司、恆瑞新材料有限公司(xx縣)、河南億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xx縣);停產的有4家,分別是吉陽恆基偉業新能源有限公司(xx縣)、國邦光伏科技有限公司(xx縣)、正豐源實業有限公司(xx區)、衆邦新材料有限公司(xx區)。目前存在的這9家光伏企業中,6家生產光伏切割刃料,1家生產光伏電池片,2家生產太陽能光伏系列產品。在建生產電池片的吉陽恆基偉業新能源有限公司由於市場因素影響,主要設備未安裝。半生產狀態的河南億盛光伏材料有限公司年設計生產多晶硅切割刃料3萬噸,而目前每天生產20噸;恆瑞新材料有限公司設計年產量5萬噸,目前年產量1.5萬噸。

2.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情況

全市光伏發電項目10個,總規模合計84.43兆瓦。其中已建成項目5個,合計11.93兆瓦,分別是:xx縣聖光集團醫藥物流公司4.55兆瓦、平棉紡織集團3兆瓦、汝州明鑫科技有限公司2.38兆瓦、魯山一高1兆瓦、xx縣昆陽中學1兆瓦,5個項目總投資20224萬元,其中中央投資8637萬元。

已批覆在建項目5個,合計72.5兆瓦,分別是:平煤神馬產業園區12.5兆瓦(4.5兆瓦7月份已投入運行)、平棉紡織集團5兆瓦(1.5兆瓦正在運行調試)、舞鋼中加鋼鐵15兆瓦、舞鋼公司20兆瓦、舞鋼產業集聚區20兆瓦,5個項目總投資77615萬元,其中中央投資39877萬元。

二、光伏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光伏產業發展先天不足。2022 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日本、歐洲國家光伏發電產業市場急劇萎縮,嚴重衝擊了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連尚德公司這樣的光伏產業巨頭已申請破產重整。這主要是因爲,在光伏產業鏈的硅料、鑄錠(拉棒)、切片、電池片、電池組件,應用系統六個環節中,我國光伏產業的主要優勢在電池片、電池組件生產兩個環節(組件生產和工程安裝利潤率最低,約爲10%左右)。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高純度硅(99.9999%以上),主要來自美國、德國、日本的公司,2022年初高純度多晶硅已上漲至約300美元/公斤,部分甚至達到500美元/公斤,在整個產業鏈中硅料尤其是高純度硅料毛利率是最高的;從2003年起,我國太陽能電池製造業超常規高速發展,年增長率100-300%,2022年我國光伏電池年產量700mw(兆瓦=1000千瓦),僅次於日本和歐洲,位居第三,但因產品價格高而95%以上只能出口。2022年上半年我國電池組件產能超過40gw(吉瓦=百萬千瓦),產量11.5gw,出口7.5gw,佔 65.2%。我國光伏產業原材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困境,形成“議價能力低、抗風險能力低”的“雙低”局面。我市光伏產業正好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才發力,一上來就遇上了“寒流”,一出生就“先天不足”。

二是企業規模化程度不高,競爭實力較弱。在生產的企業中,除易成新材料公司碳化硅微粉年產能15萬噸外,其他微粉企業大多產能在1萬噸以下;在生產半生產的5家企業中,2022年年產值易成新材料公司達到46259萬元,而其他四家年產值均在2000萬元以下。由此可見,我市光伏企業規模較小、實力偏弱,缺乏有競爭力、影響力、有品牌、有實力的光伏產業龍頭企業。

三是光伏生產輔料企業多,產業鏈不完整。在備案企業中大多是生產碳化硅微粉或以生產微粉爲主的企業,而碳化硅微粉是用於太陽能光伏、半導體晶硅片的線切割工藝,生產的5家企業中有3家主要生產碳化硅微粉,2家生產光伏組件產品。

四是一次性投入多、生產成本高。目前,每新上一萬千瓦的光伏發電設施,投資在1億元以上;光伏發電成本爲1.3元/度左右。而國家發改委確定的光伏發電站標杆上網電價爲1元/度,遠高於普通火電平均0.42元/度的上網電價。

三、穩步發展光伏產業的幾點建議

光伏產業是全球能源科技和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對調整能源結構、促進新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年7月,國務院在《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22〕24號,以下簡稱《意見》)中,提出了2022—2022年,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總量1000萬千瓦左右的發展目標,到2022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據工信部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運行情況通報,預計今年全球光伏發電裝機量將達到35gw,其中歐洲約10gw、我國 8gw、日本5gw、美國3.5gw。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產能就大於全球的總需求量,產能嚴重過剩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短期內難以改變。爲此我們建議:

1.市政府應組織有關部門xx縣區對全市已備案和在建、投產的光伏企業的建設、生產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摸底調查。對這些企業能否經受住市場的考驗和是否需要及早另尋發展路子,做到心中有數,儘可能減少投資損失,把閒置的土地資源儘快利用起來;對於幫上一把能夠發展下去的企業,要儘可能從各方面予以支持,幫助其渡過難關。

2.鼓勵支持我市光伏企業與光伏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重組。《國務院關於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快企業兼併重組,淘汰產品質量差、技術落後的生產企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前段,平煤神馬集團易成新材公司與民營企業新大新材公司同爲國內光伏刃料行業的領軍企業,已成功實現重組,共同應對光伏“嚴冬”。我市光伏產業同全國光伏產業前幾年爆發式的發展十分相似,最大的問題是低端產品(光伏輔料)過多、企業發展參差不齊,已投產企業與國務院和工信部出臺的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要求差距很大,多數面臨着被淘汰的危險。我們應根據國家政策和平煤神馬集團易成新材公司與新大新材公司聯合重組的成功經驗,鼓勵支持我市光伏企業與技術好、產品好、市場好的光伏龍頭企業進行重組聯合,以期能求得一席發展之地。

3.加強與國內外具有頂尖核心技術的科研院所和大學的合作,加快自有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開發。太陽能光伏開發利用的關鍵在於提高光伏電池轉換效率,國務院在《意見》中明確規定,新上光伏項目應滿足單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於20%、多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於18%。據《參考消息》報道,德國—法國研究團隊已成功研究出光電轉換效率達到44.7%高效太陽能電池。另據調研中縣、市介紹,我國也有研究出轉換效率達到30%—40%的新技術。光伏產業要想生存下去,必須在這方面尋找合作途徑。要通過技術入股、銷售提成和委託研發、購買技術等模式,和國內外頂級有關大學和科研院所進行合作,實行產學研一體化,千方百計獲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生產工藝,提高光伏電池轉換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在市場競爭中穩住陣腳。

4.支持光伏刃料企業向深加工行業發展,拓展生存空間。目前,易成新材料有限公司、恆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已研發出用於高檔陶瓷、拋光用微粉的產品和用於冶煉熱交換、航空航天、軍工耐熱管的陶瓷製品,市場前景看好。建議市政府組織有關單位和金融機構對此予以重點關注。一方面要支持企業儘快形成產能,形成規模;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我市光伏刃料行業聯合重組,抱團取暖,共渡難關。

5.建立我市光伏照明示範項目,擴大內部需求。光伏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擴大國內市場需求,這也是解決我國大氣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途徑。據有關部門統計,2022年我國光伏電池產量只有2%用到國內,2022年這一比例已達到了35%。目前,1千瓦的光伏發電板已經從前年的兩萬元降到了七八千元,加上配套設備約需一萬元。光伏發電成本大幅下降和國家對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電價補貼政策,爲光伏產品應用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市應結合建築節能加強光伏發電應用,推進光伏建築一體化建設,支持企業、醫院、學校、寫字樓、工業園區、新型農村社區、居民小區自備光伏發電,項目規劃設計時應予以考慮光伏發電應用;鼓勵在城市路燈照明、城市景觀以及通訊基站、交通信號燈等領域推廣分佈式光伏電源,從而拉動光伏應用內需。

近年來,電子商務工作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顯,“互聯網+”已成爲戰略型新興產業的代名詞,上至國家層面、下至各地縣市,都相繼出臺了加快發展電子商業產業的政策措施。xx市作爲傳統的農業大市、工業強市,如何順應潮流、搶佔先機,讓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有效整合,加速經濟建設進程呢?帶着這一問題,我們於近期開展了一系列調研。

一、當前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漣源的電子商務產業尚處於鬆散型摸索階段。可以說既沒有走上正軌的示範企業,也沒有特色鮮明的電商平臺,只有爲數不多的網店、微店。

(一)就電商經營主體而言,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種是“有意識、有思路、待培育”。2022年,xx市註冊成立了一家電商企業——家利多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這也是目前唯一一家電子商務企業。該企業於今年7月入駐中南煤機物流園,現有直接就業人員258人,擁有800平方米的辦公區域和3000平方米的倉儲中心,建成了覆蓋全市各鄉鎮的19條物流配送專線和100個村級配送點,發展了1200餘家加盟店,其網上商城入駐商家85家,已有7600餘個商品上線銷售(包括本土56大特色農產品),現日銷售收入28.1萬元。該企業以本市加盟供應商和村級社區服務站爲依託,按b2b2c的模式服務農村商貿。下階段計劃再投資1000萬元用3至5年的時間進一步完善自主電子商務平臺、倉儲、物流配送等功能,但目前面臨資金缺口巨大、人才儲備不足等多重壓力,期待得到政府強力培育。

二種是“有意識、無思路、正摸索”。前階段,xx市引進廣州電商企業湘晉集團舉辦的一次“xx市特色農產品電商推介會”。通過這次會議,我們發現,很多線下銷售做得很好的傳統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對電商業務非常感興趣。這些企業雖然正在嘗試線上銷售,但由於缺乏電商人才,在發展電子商務這一塊基本沒有思路,既對掛靠第三方平臺開展線上銷售心存疑慮,又無力開發建設自主的電商平臺。

其次是“無意識、無思路、在觀望”。這部分企業雖然有好的產品、有好的市場,但由於他們缺乏對電子商務的深切瞭解,一直不敢嘗試線上銷售,就算有自己的網站也只侷限於產品宣傳,沒有開闢線上交易通道,走的仍然是實體店、入超市、搞代銷這種線下銷售的傳統老路,尚沒有在“線上銷售”這方面動腦筋,對電子商務仍然抱着一種觀望態度。

(二)就電商參與個體而言,也有三種類型

一是“有實體、走線上”的經營個體。這部分經營者大都是原本有經營門店的個體經商者,他們在上級銷售部門的引導下,以實體店爲主參與o2o模式,通過掛靠所代理品牌的電商平臺嘗試搞線上銷售。

二是“無實體、搞代理”的經營個體。這是我市當前一些青年創業者比較熱衷的一種方式,即通過加盟某家外地廠家的電商平臺開網店、微店,代理某種產品進行線上銷售,處於f2c的末端。

三是“不經營、只消費”的消費個體。也就是在京東、淘寶、唯品會等大型電商平臺消費購物,這一塊相信90%的人都參與過。

不管是上述三種情況的哪一種,由於他們所經營、代理、消費的電商平臺在外地,其經營額、消費額都不會統計在漣源。這也是xx市社零總額被外地電商平臺所轉移的原因所在。

雖然電子商務產業尚不成氣候,但並不是說漣源無法搞電子商務。我們認爲至少有幾點優勢:一是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地處湘中、縱橫貫通的運輸網絡是發展電子商務有利條件之一;二是有突出的產業優勢,漣源是省級特色農產品出口基地,特色鮮明的農產品加工業、手工業爲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三是有雄厚的“漣商”基礎,“重義崇商、敢作善成”的漣源精神,爲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行業保障;四是有獨特的旅遊資源,旅遊文化將爲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名片,便於網上推廣。

二、外地經驗

前段時間,我們考察學習了兩個電子商務示xx縣:江西xx縣和湖南xx縣。這兩個縣都在農產品加工、製造業等方面具有產業優勢。

xx縣的電子商務於近兩年得到了迅猛發展,被評爲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xx縣,擁有年網銷額超千萬的電商企業13家,20xx年全縣實現網銷額6億元。他們的主要做法:

一是改造企業廠房建設電商孵化園,以電商孵化園作爲電子商務發展的“橋頭堡”,引進品牌電商企業發揮“領頭羊”作用,打造網上交易“旗艦店”,帶動產業發展。

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通信網”、“流通網”和物流體系,重點突出農村網絡設施建設、鄉村流通服務中心建設和冷鏈物流建設,爲電子商務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大力實施產業培植,着力培育農業產業、集聚工業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在農業方面引導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抱團入網;在工業方面扶持傳統制造企業開展電商業務,打造“寧都製造”網銷品牌;在第三產業方面立足客家寧都文化,將特色小吃、工藝品等引到線上銷售。

xx縣的電子商務起步於2022年,現已發展成爲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xx縣、省級農村商貿綜合服務體電商模式試點縣,擁有“湖南省電子商務示範企業”3家,自建網絡交易平臺5個,目前轄區內有118家電商企業、2200家電商個體,20xx年的電商交易額達6.2億元,電商從業人數達1.4萬人。他們的主要做法:

一是在產業整合上以本地特色手工業、農產品加工業爲主,先引導優勢傳統產業發展電子商務,再向其它產業滲透;

二是在發展思路上以發展農村電商爲主,依託“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郵政快遞的實體網絡構建電商信息平臺和物流體系;

三是在電商模式上注重多元化發展,不僅有b2b、b2c、o2o等模式,還發展了f2c模式,並積極引導電商企業自建交易平臺;

四是在行業帶動上注重特色產品的品牌包裝、示範企業的培育引領;

五是在體制機制上注重三網融合、物流配送體系與電子商務的協同發展。

寧都、桃江兩地的共同特點:

一是政府高度重視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將其作爲戰略型新興產業和經濟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來抓,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的高規模領導小組,建立了多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

二是出臺了一系列的指導措施和扶持政策,對新建電子商務中心、物流倉儲中心、電子商務企業、自建電商平臺、電商示範企業等方面給予重獎。特別是在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xx縣後,xx縣將每年1000萬元的國家補貼款全部用於電子商務產業發展,xx縣也將每年2000萬元的國家補貼款用於支持電商發展。

三是以電商孵化園或電商產業基地爲重點,科學規劃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同時對電商項目建設的用地、審批、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如xx縣規劃了3個綜合電子商務基地、5個專業性電子商務基地;xx縣由政府出資近900萬元承租一個開發園區建立電商孵化園,無償提供給入駐電商,且3年內免租金、免水電費。

四是大力引進、培訓電商人才。一方面對幹部隊伍進行培訓,提高行業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對待業人員和企業人員進行電商業務培訓,制訂培訓計劃和標準,建立獎勵機制。

五是科學制訂考覈辦法,將電子商務工作納入各有關單位、各鄉鎮的績效考覈,合力推進。

三、相關建議

參照外地經驗,結合我市實際,現就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健全體制機制。成立高規格的xx市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將各相關單位納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明確各自工作職責,建立多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同時將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放到一個新的戰略高度,納入各單位、各鄉鎮的績效考覈範疇,實行整體推動。

【第10篇】開發區產業發展現狀及發展形勢分析調研報告

一、__開發區產業發展現狀

__開發區是我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自成立以來,始終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構築外向型經濟新格局的總體要求,堅持“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招商思想,找準主導產業定位,突出產業招商,在十幾年間迅速發展壯大。

目前,__開發區已經形成以電子信息產業爲龍頭,汽車配套、生物醫藥爲主體的產業羣體。截至“十五”期末,__開發區已經引進電子信息類企業達__家,此類企業投資累計達到__億美元,佔到開發區引資總額的72,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條,代表企業有_/:請記住我站域名/_、__等,形成了芯片製造封裝、電子元器件、手機配套、消費類電子產品等四大行業,成爲__市投資規模最大、資金密度和技術含量最高、產業鏈最完備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汽車配套產業投資累計達到__億美元,代表企業有__、__等,是目前__市最主要的汽車配套產業基地之一;生物醫藥產業投資達到__億美元,代表企業有__、__等,成爲我區新興的支柱產業。

二、__開發區發展面臨的形勢

未來幾年,對__開發區發展來說,既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又存在着嚴峻的挑戰。

從國內外大環境看,國際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爲開發區更快更好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大環境。在國際資本轉移上,以信息產業爲代表、以跨國公司爲主導的新一輪產業轉移浪潮正在蓬勃興起,微電子產業和汽車製造業成爲轉移的主流,並呈現出製造、研發和服務一體化轉移的態勢。中國加入wto後,經濟穩定增長趨勢將更加鞏固,正在逐步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和發展潮流中,開發區作爲《中國入世議定書》中規定的特殊經濟區,在我國的整體開放格局中將繼續存在併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開發區的發展也面臨着一些新的制約因素和問題,主要是產業鏈條還不盡完善,尤其主導產業的影響力和帶動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投資環境還待進一步改善,尤其是軟環境方面,在服務意識、社會治安等方面還有不少不到位的地方;國家對土地、信貸等採取宏觀調控導致土地資源短缺和資金到位減緩,開發區二、三產業發展還不平衡,這些問題將在一定時期內長期存在,對我區產業招商和發展會造成一定不利影響。

三、__開發區產業發展建議

未來幾年,面對國際國內招商引資新形勢,__開發區應緊緊抓住歷史性發展機遇,加快推進__開發區的發展,要在不斷優化投資環境、打造國際一流工業園區的同時,充分發揮軟硬件投資環境俱佳和主導產業集聚等優勢,繼續實施產業招商、載體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措施,凸現__開發區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龍頭作用。

1、加強主導產業宣傳力度,突出產業招商

緊扣產業發展的主線,積極對接國際資本向中國轉移的新動向,緊緊把握世界經濟新一輪結構調整和世界五百強等外資企業在我國尋求第二市場的機遇,在新一輪招商引資競爭中搶佔先機。進一步圍繞電子信息、汽車配套、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延伸產業鏈,以產業爲紐帶,以配套促集聚,做好產業鏈的延伸和重點產業技術水平升級,形成電子爲主體、汽車配套、生物醫藥等爲代表的高科技產業鏈的重要產業基地。鎖定具體的招商區域,集中力量強化對美國、韓國、臺灣電子信息產業,日本的汽車配套、生物醫藥業加大力度招商引資,努力打造比較完備的產業集羣。

2、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環境是形象,是財富。完善的投資環境是吸引外資企業投資的基礎條件。__開發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逐步打造中央商務區(cbd),大力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提升開發區的檔次和水平;加強配套商務服務區的建設,進一步加強工業園區物業管理,同時加強工業園區的治安管理,有效防止盜竊等案件的發生。

各政府部門應提高行政綜合服務功能,延伸服務內容,誠信服務外商,經常深入企業,積極主動爲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提高政府效能,提高服務水平。對主導產業大項目、成立項目服務小組,開展全程式服務,真正做到公開、公正、便民、高效;加強涉外人員的法律、法規教育和相關業務培訓,提高服務質量;進一步完善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執法監督機制,保障外商投資企業健康發展。

3、發揮“以商引商、以情招商”的示範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已開業的和已落戶的老企業對選址準備投資的企業本身就是一種示範。要把積聚的產業、企業看作招商工作的優秀資源,一方面大力宣傳我區業已形成的產業優勢和已投資企業的經營業績,以此示範,消除外商的戒備心理,增強信任度;另一方面通過對入區企業的優質服務,讓企業以現身說法的形式驗證本企業的成功典範,說服新客商。採取“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的示範方式招商,是發揮產業鏈作用,提高招商成效的一大捷徑。

【第11篇】生豬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生豬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生豬業是_____市畜牧經濟的支柱產業,其產值已佔到畜牧業總產值的 52%,是農民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生豬生產在保障市場供給,平抑市場物價,促進地方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和農民增收上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市生豬生產正處於重要轉型的關鍵時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如何抓好生豬產業,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成爲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1、當前生豬生產的主要特點

1.1 母豬存欄量增長,生豬生產呈現恢復性發展態勢。20xx年七月以來由於生豬養殖效益較好,同時我市認真落實國家能繁母豬補貼、人工授精良種補貼、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獎勵、政策性生豬養殖保險等扶持生豬生產的政策,推動了全市生豬生產的恢復性發展。 20xx年上半年能繁母豬存欄達到 7812頭,比 20xx年上半年增加 386頭(增長 5.2%),生豬生產能力逐步得到恢復,預計 20xx年底仔豬生產可望達到供求平衡,仔豬價格趨於合理。

1.2 規模化程度逐步提高,生豬規模化養殖發展勢頭較好。近年來我市生豬規模養殖有一定發展,特別是去年以來生豬規模養殖效益較好 ,帶動了一定社會資本發展規模養豬,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高。 20xx年我市年出欄 20頭以上的適度規模養豬戶達到 16781戶(其中年出欄 50頭以上 1197戶、年出欄 100頭以上 164戶、年出欄 500頭以上 35戶、年出欄 3000頭以上3戶), 20xx年末適度規模戶存欄生豬16.74萬頭,同比增長 132.1%;適度規模戶出欄生豬 18.12頭,同比增長 136.5%。

1.3 生豬品種改良逐漸推進,優質肉豬比重增加。優質肉豬具有很好的市場前景,近兩年來我市抓住時機指導農戶和規模養殖場(戶)淘汰老弱劣質母豬,選留優質二雜母豬,推廣以外三元“洋三雜”爲主的生豬品改,提高優質肉豬比例。至今年6月末全市存欄純外種母豬達到1315頭,良種公豬存欄63頭,有人工授精站 12個,全市洋二雜母豬存欄達到 6908頭,比去年同期增長 23.16%,出欄洋三雜肉豬 15.75萬頭 ,比去年同期增長 26.8%,洋三雜麪達到 25%,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4個百分點,生豬品改工作得到穩步推進。

1.4 生豬產量快速上升,畜牧業產值大幅度提高。近2年來,由於國家對畜牧業的大量投入,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激勵一大批有志之士投身養殖行業,從事生豬產業發展。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生豬出欄頭數逐漸增多,農民的養豬效益明顯提高,畜牧產值快速增長,在短時間內緩解了供不應求、豬肉緊張的社會矛盾。

2、生豬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生豬疫病防控形勢嚴峻,疫病風險增大。一是豬病種類多,防控難度大。近幾年來,我國豬病呈高發態勢,疫病種類增多,並由單一性病種感染轉變成多病種混合感染,動物疫病防控已從季節性轉變爲常年性,防控難度加大。二是豬隻交易流動性大,外疫傳入風險增大。_____市肉類加工企業較多,從重慶、雲貴等地外購生豬量大,豬隻交易流動頻繁,對我市動物疫病防控形成重大威脅。三是部分規模養豬場業主防疫意識淡薄。近年來跨行業進入的新建規模豬場業主防疫意識不強,特別是20xx年以來由於養豬效益高,有的規模養殖業主爲了快速達到飼養規模,跨區域、長距離大量引種,給我市動物疫病防控帶來隱患。四是防疫設施條件和防疫隊伍素質還不適應當前防疫工作需要。近年來 我市動物疫病防控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檢疫診斷設施設備落後,疫病防控基礎脆弱,鄉鎮機構改革年初纔剛落實,村級動物防疫員體系未建立起來,鄉鎮獸醫防疫工作量多難度較大,總之,防疫設施條件和基層畜牧獸醫隊伍素質還不完全適應新的疫病防控形勢的需要。

2.2 投資融資體系不完善,投入嚴重不足。生豬生產需要較大的投入,長期以來政府、社會和金融對生豬業的投入偏少,已嚴重影響到了我市生豬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和豬肉的市場供應。一是政府投入不足。 20xx年以前國家對畜牧生產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長期以來對畜牧經濟特別是生豬生產投入很少, 20xx年由於豬肉市場供應偏緊,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生豬生產的政策加大了對生豬生產的投入,但我市屬於生豬生產小縣市,達不到享受國家優惠政策的規模,能得到國家投入的資金很少,市財政財力有限,對生豬生產投入不夠。二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大。小額農貸額度偏低,貸款程序或手續複雜,同時因信貸擔保與反擔保機制未建立等諸多體制機制的制約,難以對發展生豬生產特別是發展規模養豬提供信貸支持。三是養殖戶自身投入不足。由於前幾年生豬價格受市場行情影響較大,目前價格又走向低潮,養殖效益低甚至虧本,養殖戶自身積累不足,再生產性投入不多。

2.3 生豬規模養殖發展不快,規模化程度不高。隨着農民大量外出務工、勞動力價格上漲,生豬養殖比較效 益較低,加上養殖風險大等原因,散養戶不斷下降已呈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也給生豬生產的規模化、區域化、專業化提供了機遇。近年來,我市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但規模養殖發展仍然不足, 20xx年規模化程度僅爲 26.8%,20xx年雖然有所增加,生豬養殖特別是純農業鄉鎮仍然以散養爲主,但散養戶下降幅度較大,近郊及工業鄉鎮無豬戶已達 75%,遠郊鄉鎮也達到了 40%左右,我市生豬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2.4 生豬產業組織化程度低,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 要應對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引導千家萬戶分散農戶進入現代畜牧業,需要不斷提高組織化程度,促進生豬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經營的一體化,服務的社會化,不斷提高養殖農戶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 由於我市生豬產業協會或農村畜牧專合組織培育發展不足,已建立的組織作用發揮有限,沒有把養豬戶有效的組織起來進行組織化生產,實現與市場的有效連接。對龍頭加工企業的指導、監管不夠,生豬加工龍頭企業自身實力不強,帶動力弱,未建立自身原料生產基地,與養殖戶還是買賣關係,未形成緊密的利益分享與聯結機制,全市生豬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低,抵禦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差,競爭力不強。

2.5 畜牧科技推廣體系作用發揮有限,科技貢獻率不高。一是畜牧獸醫隊伍結構有待優化,素質有待提高。鄉鎮畜牧獸醫站僅有 2/3的人員基本具備從業人員素質,另有 1/3多屬退伍安置和退休頂替人員,對畜牧獸醫技術基本不瞭解,村級動物防疫體系有待完善,縣(市)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存在知識老化,需要進行繼續教育以更新知識,提高服務水平。同時基層工作經費嚴重不足,鄉鎮獸醫技術人員待遇不高,工作量大,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強。二是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管理模式有待理順。 20xx年應抓住基層體制改革的契機,把獸醫體制改革完全落到實處,儘快完善村級動物防疫體系。在村級動物防疫員的聘任工作中,要嚴格實行考試考覈制度,堅持“公正、公開、公平”的原則,錄用一批懂獸醫技術的優秀人才充實基層力量,加強畜牧隊伍建設。三是新形勢下科技推廣的機制和體制有待創新。基層站畜牧獸醫人員主要從事檢疫、防疫、消毒等日常管理工作,基本沒有科技推廣經費,科技推廣工作乏力,內動力不強。四是業主科學養豬水平低。從事生豬養殖業的從業人員對良種推廣使用、現代科學養豬技術、標準化生產技術、動物防疫技術、污染控制技術等缺乏應有的瞭解和掌握,科學養豬技能或水平低下,效益不高。

2.6 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不夠,養殖戶的利益保護不力。近兩年來,隨着國家在生豬養殖方面投入的增加,一些生豬大縣養殖場(戶)受到政府扶持,得到一定利益。政府的激勵發展勢必導致生豬總量的急劇增長,從市場經濟規律來講,供大於求必然引起生豬價格下跌,而_____由於畜禽總量偏低,沒有享受到相應的優惠政策,生豬發展只能靠自身努力,生豬市場價格下跌同樣會波及到_____市的養殖農戶,加上飼料價格高昂,已給養殖場(戶)造成了巨大虧損,養殖場(戶)利益受到極大損害。加上屠宰加工環節與養殖環節脫節,屠宰環節低收高賣,牟取暴利,出現嚴重利益分配不均,政府對養殖場(戶)沒有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致使養殖場(戶)喪失了養殖熱情。

3、生豬生產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以發展現代畜牧業爲主線,以農民持續增收和確保豬肉市場有效供給爲核心,我市生豬生產要突出解決好疫病防控、規模養殖、產業化經營和科技推廣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努力推進生豬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1 大膽探索,創新動物疫病防控機制,搭建防控平臺,切實抓好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化解疫病風險。一是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新的《動物防疫法》明確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領導,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疫情監測網絡,並把動物防疫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將所需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各級各部門要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牢固樹立成敗在防疫,抓防疫就是抓發展的意識,抓動物防疫就是抓公共衛生的意識,加強領導,準確把握嚴峻的疫情形勢,強化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二是強化考覈,加強防控。建議市政府要把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覈內容,並獎懲兌現。各鄉鎮要高度重視動防工作,按照“政府保密度、畜牧部門保質量”的要求,毫不鬆懈地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豬二型鏈球菌病等重大動物疫病的綜合防控工作。既要重視突發疫情的控制,又要重視平常時期的預防;既要着力於做好季節性的集中免疫,更要着力於建設防控工作的長效機制,切實加強免疫和疫情監測工作,完善應急機制,提高應急處理能力。三是加強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和隊伍建設。市政府應落實好防控經費,做好疫苗、消毒藥、防護服等動物疫病防控物資貯備、調運和分發,要加強以冷鏈體系建設爲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落實好防疫人員的勞務費,改善工作條件和工作待遇。加強對基層畜牧獸醫人員和村級動物防疫員的培訓、教育和管理,增強責任心和事業心,提高政治業務素質和服務水平。四是大膽探索創新動物疫病防控機制,搭建動物疫病防控工作平臺。畜牧系統應具備健全的動物疫病防控網絡,但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缺乏工作的內在動力,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有限,又缺乏迅速提高能力的經費和手段;而國內一些大的飼料獸藥企業爲培育佔領市場,組建了強有力的營銷隊伍開展營銷,並開展以豬病防控爲重點的產品售後服務,穩定生豬生產,提高養豬效益,以穩定其銷售市場。這些企業管理規範、其售後服務好,隊伍知識更新快,且公司的生存發展建立在生豬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養豬有錢可賺的基礎上,與我們畜牧系統的工作目標具有同向性。如何將兩支隊伍有效的整合,在基層生產一線搭建一個工作平臺,創新動物疫病防控機制,很有必要進行探索和嘗試。我們建議選擇 1— 2個有實力的飼料獸藥企業在兩個鄉鎮進行探索試點,建立以鄉鎮畜牧獸醫站爲依託,以養殖大戶和生豬專業合作組織爲基礎,以基層站畜牧獸醫人員、村級動物防疫員、診療服務人員及飼料獸藥企業營銷推廣人員爲骨幹的新型豬業專合組織,整合兩個網絡的優勢資源,形成一種以利益聯結爲紐帶,市場化運作的集飼料獸藥營銷、養殖技術推廣、動物疫病防控爲一體的互利雙贏的新型合作模式,搭建科技推廣和防疫平臺,共同抓好動物重大疫病防控和科技推廣工作,推進生豬生產穩定發展。並改變村級動物防疫員的管理模式,由新組建的上述機構統一管理村級動物防疫員和閹割、診療及從事飼料、獸藥經營、技術服務的人員。依託畜牧系統和飼料獸藥企業雙方的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對其進行培訓,提高技能,年終對村級動物防疫員進行考覈確定來年的續聘或解聘,其工作補貼由政府覈算撥付給合作組織再由該組織經考覈後發放給村防疫員(或片區防疫員)。

3.2 大力發展生豬規模養殖,着力提高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通過大力發展生豬規模養殖,盡塊彌補散養戶下降的生豬數量,到 20xx年全市生豬出欄要穩定在 40萬頭左右,其中規模場出欄 24萬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達到60%以上。一是科學規劃佈局。要按照“ 科學規劃、合理佈局、種養結合、適度規模”的原則,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根據土地和環境的承載能力,搞好規劃佈局。建議市政府安排專項經費,組織專門人員對生豬養殖小區和規模養豬場(戶)做好規劃佈局,並作爲今後發展布點的依據,從而減少布點的盲目性,達到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兩不誤。二是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項目資金支持,認真落實好國家扶持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管好用好項目資金,並在市財政預算中安排生豬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扶持年出欄200頭以上的規模生豬養殖場。積極支持鼓勵飼料獸藥企業、肉食品加工企業和其他農產品加工企業、種植大戶等企業發展生豬規模養殖,延伸產業鏈,推動全市生豬產業規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三是加強金融支持力度,切實解決養殖戶貸款難問題。金融部門要簡化貸款手續和程序,提高小額農貸信用額度(由現在的 2萬元提高到 10萬元以上)。創新抵押擔保方式,試行生豬保單質押、種豬活體抵押、圈舍等固定資產評估抵押等方式發放信貸。政府要儘快組建政策性擔保公司,設立信貸擔保專用賬戶,對發展規模養豬實施專項信貸擔保。同時通過豬業專合組織(協會)、龍頭企業等,建立以擔保、反擔保、聯保以及風險金爲主要內容的信貸風險控制體系,降低信用風險,加強和改進對發展生豬生產的金融服務,切實解決規模養殖戶貸款難問題。四是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保險機制。要抓住國家政策性生豬養殖保險試點的良好機遇,切實加強能繁母豬養殖政策性保險工作,儘快開展育肥豬政策性保險,有效降低生豬養殖特別是生豬規模養殖場的自然和疫病風險。五是創造寬鬆的發展環境。要按照統一的規劃佈局方案,政府要整合政策資源,配套相關項目切實抓好規模養殖用水、用電、交通、土地利用、沼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爲發展規模養殖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六是加強培訓,提高科學養豬水平。 大力開展以對規模養豬場業主爲主的養殖技術培訓,對年出欄 2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實行畜牧獸醫技術人員駐場聯繫制度,推進標準化健康養殖,提高業主養殖技術和管理水平,使之成爲養殖和管理能手。

3.3 提高組織化程度,加快產業化經營。一是政府在產業化經營中要加大作爲。要創造寬鬆的環境,給予專項工作經費,從項目上給予傾斜,大力扶持發展豬業協會和豬業專合組織,並積極指導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要發揮協調服務和監管作用,在龍頭企業的審批和管理上,從嚴審查和考覈,實行淘汰制。要指導龍頭加工企業實施技術改造,發展產品精深加工,創立畜產品品牌,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與養殖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帶動作用。要求並幫助龍頭企業建立自身加工原料基地,實行訂單和受控生產,要體現優質優價,使養殖戶分享到加工流通環節的利潤,建立起龍頭企業和養殖戶、養殖基地緊密聯結、互利雙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切實發揮帶動作用。 三是積極培育和發展畜牧業協會、豬業協會(專合組織)和經紀人,併發揮作用,做好生豬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 市畜牧局已於 20xx年成立了畜牧豬業協會,該協會旨在做好行業引導、指導作用,建立豬業信息收集、分析和發佈制度,加強對生豬生產的預測預警,及時發佈市場信息,指導養殖戶合理安排生產和銷售;結合基層豬業專合組織做好科技培訓推廣;協調組織好規模養豬場大宗飼料原料的供給;積極探索參與組建信貸擔保機構,達到降低養豬風險、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的目的。各鄉鎮也要建立豬業協會(專合組織實體),通過專合組織實施飼料、仔畜配送、畜牧科技推廣和信貸擔保、反擔保,促進生豬生產良性互動發展。積極扶持培育生豬業經紀能人,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在生豬流通中的作用,推動生豬生產的大發展。

3.4 加強科技成果推廣,提高科技貢獻率。一是加強畜牧科技培訓。建議市政府要加大對科技培訓經費的投入,定期不定期地開展對鄉鎮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和村級防疫員的培訓和繼續教育,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每年舉辦 4—5期畜牧獸醫技術培訓,提高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特別是村級動物防疫員的政治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通過畜牧業協會和豬業專合組織每年舉辦 4期以上養殖技術培訓,提高養殖場(戶)業主的法律法規意識和養殖技術水平,增加養殖效益。二是加快推進生豬品改。近年來我市生豬品改雖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推進,但生豬品種仍然較差,特別是散養戶仍以太湖、榮昌、內江豬和土二雜爲主,外三元雜交面與周邊地區差距較大,需要加快生豬品改步伐,建立和完善以純外種豬場、二雜制種場和商品場或商品生產基地的“三級良繁體系”。我們將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生豬擴繁場建設項目,扶持華禹種豬場、晶順種豬場和紅源種豬場等多個外二雜母豬種豬場的建設,規範生產設施和條件、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優質外二雜母豬的制種和供種能力。對引進優質外二雜母豬的規模場給予適當引種補貼,建立一批設施良好、管理規範的存欄外二雜母豬 30頭以上年出欄 500頭以上的規模商品豬場,實行自繁自養,同時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全市建立 10個優質肉豬生產基地,發展戶養 5頭以上外二雜母豬的適度規模養豬戶 1000戶,到 20xx年全市出欄優質外三雜肉豬 45萬頭,外三雜麪達到 60%,切實提高豬肉品質,增強市場競爭力和養豬效益。三是加強現代養豬技術的推廣。開展現代養豬綜合配套技術試驗示範和集成推廣,重點推廣提高母豬繁殖能力、仔豬早期斷奶與保育、豬病綜合防控、規模養豬、標準化生產與環境控制與保護等綜合配套技術,切實提高我市生豬生產科技水平。

3.5 加強宏觀調控,保護養殖者的利益。政府應加強宏觀調控力度,把飼料、養殖、加工、銷售等環節有機地聯結起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實行生豬最低收購保護價格,確保養殖者的利益。合理使用政府獎勵資金,讓真正的養殖者受益。我們應充分發揮食品加工企業的主渠道作用,平抑好生豬收購和豬肉銷售價格,平衡各環節的利益關係,以確保畜牧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生豬業是_____市畜牧經濟的支柱產業,當前正值重要的轉型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生豬和糧食一樣具有安天下的基礎性作用,必須保持穩定發展,確保農民持續穩定增收和市場有效供給。建議當前要以發展現代畜牧業爲主線,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切實解決好生豬疫病防控、良種繁育、先進實用養豬技術推廣、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和生豬產業化經營等關鍵問題,推進我市生豬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第12篇】全市紡織服裝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爲搶抓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機遇,推動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方面不斷創新,加快整個產業轉型升級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對臺兒莊區、市中區和山亭區紡織服裝產業進行了調研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紡織服裝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全市紡織服裝產業在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依然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

(一)行業規模不斷擴大。經過多年發展,我市紡織服裝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規模效益持續提升,現已基本形成門類齊全的行業體系。其中,臺兒莊區積極引進美琪服裝、青紡聯織造、酒店用紡織品等項目,開工建設聯潤3萬紗錠紡紗項目,新上20萬錠精梳紗和800萬米牛仔布生產線,全區現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萬米、酒店用紡織品1500噸、成衣100萬件的產能。市中區僅稅郭鎮就有紡織服裝企業130餘家,另有小型紡織服裝企業200餘家,年可實現銷售收入71億元,實現利稅3.7億元,出口創匯1.7億美元,是黃淮地區規模最大的紡織產業基地之一。山亭區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7家,2022年全區紡織服裝企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實現利稅1.1億元,利潤86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5%、6.2%、5.8%.

(二)龍頭帶動作用明顯。我市紡織服裝企業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緊跟客戶需求,積極突破發展瓶頸,陸續涌現出一批行業龍頭。臺兒莊區聯潤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纖維產能位居全省前5位,20xx年位居中國紡織500強企業第14位。海揚王朝牛仔布產能居全市首位,是20xx年中國棉紡織主營業務收入'百強企業'和色織布主營業務收入20強企業。市中區紡紗和織布業以正凱新材料、東方紡織等公司爲代表;印染業以寶隆製衣、鴻泰製衣等公司爲代表;服裝業以海之傑、龍翔針織等公司爲代表。上述企業銷售收入都在5000萬元以上,過億元企業3家。山亭區銀光精紡、海揚服裝、豐澤印染等公司銷售收入及納稅額也都達到一定規模。

(三)創新研發日趨活躍。通過與業內知名院所開展合作交流,不斷加大先進設備、先進技術的投入,整個產業正加快向技術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邁進。其中,臺兒莊區與東華大學、青島大學、省紡織科學研究院等高校開展多領域合作,全區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工業設計中心1個,參與國家標準化制定2項。市中區加強同西安工程大學、東華大學等院校的合作,先後邀請其專家教授對企業管理、技術人才進行培訓,提升了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鼓勵引導有需求的企業引進業內高級技術人才加盟或開展短期生產指導,寶隆、鴻泰等企業都高薪聘請了南方專家進行技術管理。憑藉持續的研發投入和較高端的產品結構,在傳統紡織業遭受東南亞、南亞等欠發達國家衝擊的形勢下,我市紡織企業仍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

(四)品牌建設穩步推進。隨着產業升級、產品創新和品種豐富,我市的紡織服裝企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產品。其中,臺兒莊區海揚王朝公司生產各類高檔特細精梳紗線500餘種,全棉、混紡及彈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餘種,'海揚'牌色織牛仔布和棉本紡布均被認定爲'山東名牌'產品。市中區擁有紡織服裝企業註冊商標12件,其中,金田服飾公司'勁仔'品牌榮獲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東省著名商標';華派集團自主研發的'時尚家族'服飾已開設專賣店50餘家;海之傑公司針(梭)織中東長袍、世紀公司嬰幼兒口水巾、寶源公司嬰兒爬爬服等,產品特色鮮明,市場競爭力強勁。

(五)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近年來,我市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舊動能轉換相關政策,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對紡織服裝產業予以精準扶持。臺兒莊區積極做好國家和省市促進工業創新轉型提檔升級、財政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等政策措施的爭引,高效使用接續還貸資金。全力支持海揚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協助補充完善相關手續,引導聯潤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掛牌融資,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市中區以項目建設爲總抓手,把紡織服裝產業作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縱深推進實體經濟發展攻堅戰,引導紡織服裝企業加快技術、管理、品牌創新,調整產業結構和投資方向,推動了全區紡織服裝產業快速發展。

二、存在問題

我市紡織服裝產業通過強基礎、培龍頭、擴規模等多元化發展舉措,競爭優勢凸顯,發展成效顯著。但是由於受大環境的客觀影響和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產業仍在低位運行。紡織服裝企業模仿和跟進現象比較普遍,同質化問題嚴重。部分企業處於小作坊狀態,分工協作和專業化程度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對較弱。企業產品以棉紡織初加工產品爲主,大部分仍處於產業鏈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別是掌握核心技術、有定價權的產品較少。受以上原因及當前外部經濟環境影響,我市紡織服裝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和財稅貢獻還不突出。

【第13篇】關於新興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對於新興產業發展調研報告應該要在如何寫,你們知道要如何入手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出來的有關於新興產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歡迎閱讀!

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着眼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又着眼於未來可持續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省委省政府認真貫徹中央決策,緊密結合安徽實際,進行了具體部署。在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上,xx市敏銳感知機遇、主動抓住機遇,充分用好機遇,進行了率先探索,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走上了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之路。

目前,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範圍界定主要是方向性的。中央從全局出發,提出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地則根據自身實際,分別提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可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個涵蓋範圍很廣的概念,但判斷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具體的標準,主要是三條:一是產品要有穩定並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三是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

合肥的實踐表明,對於一個地方來說,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僅有概念上的認識和良好的願望是遠遠不夠的,關鍵在於主動作爲,付諸行動。近年來,合肥堅持把中央的決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具體化,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基礎,提出了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生物製藥、公共安全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樣,既避免了從概念到概念,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也使我們提出的產業指向有堅實的基礎,而且通過努力能夠做到。同時可以看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很多方面也是基於合肥的現實基礎,又爲我們進一步指明瞭努力的方向。

一、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成效及其深遠影響

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的生動體現,不僅有效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而且爲打造全國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打牢了堅實支撐,爲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效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在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的同時,打造了一批優勢產業。據統計,2xxx年全市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1044.58億元,增長37.5%,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7.7%,佔全省總量的37%;實現增加值311.2億元,增長26.8%,佔全市工業增加值的29.6%,佔全市gdp的11.5%。其中,增長最快的是新能源、節能環保和高端裝備製造業,分別增長74.5%、50.4%和40.8%。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規模均居全省前列,新型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產業確立了在全國領先的優勢。其中,新型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兩大產業有望在十二五成長爲雙千億產業。

(二)在集聚效應已經顯現的同時,涌現了一批優勢企業。據統計,20xx年全市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企業總戶數824戶,佔全市規上企業總戶數的39.4%。其中90%以上集中在三大國家級開發區和各縣區工業園,集聚效應已經顯現,涌現出一批覈心競爭力強、規模較大、能參與國際國內產業分工的龍頭企業(企業分佈情況如下表)。目前,高新區形成了以賽維ldk、晶澳新能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四創電子、科大立安、英科智控、安科生物等爲代表的太陽能光伏、量子通信、智能家電、新材料、公共安全和生物產業爲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經開區形成了以江淮汽車、捷敏電子、芯碩半導體、國晶微電子、傑事傑、熔安動力、合肥鍛壓等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爲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新站區形成了以京東方、鑫昊、彩虹、樂凱等爲代表的國家級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

(三)在凸顯產業技術優勢的同時,積累了一批領先技術。京東方六代線、鑫昊等離子是國內外平板顯示行業兩大技術的領先者;賽維ldk、晶澳、海潤是國內外太陽能光伏行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領軍企業;芯碩半導體獲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支持;傑事傑新材料是國內技術水平最高的工程塑料生產企業;安凱、江汽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國軒高科動力能源磷酸鐵鋰電池生產線位居國內同行業首位;陽光電源佔據國內光伏逆變器60%左右的市場;四創電子測速雷達成功應用於國慶閱兵和汶川大地震援救活動,成功開發了動中通等新產品;合肥生命科技園擁有國內胰島素產品門類最齊全、生產能力最大的胰島素及生物製藥生產基地,注射用重組人干擾素2b填補了國內空白,等等。同時,在語音軟件、量子通信、公共安全等領域的部分技術水平國內甚至國際領先。

(四)在產業環境不斷優化的同時,形成了一批有效投入。十一五以來,合肥無論是在軟環境,還是在硬環境建設上,均實現了重大突破和進展,爲企業來肥發展創造了優質、便利條件。圍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立了市四大班子會商、與企業和院校(所)聯席會議等行之有效的制度,還成立了新能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加快三大國家級開發區載體建設,推進一中心、三基地 建設和孵化器建設,促進企業扎堆發展;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規模達到6億元(含省補1億元);與國元證券深化戰略合作,共同設立安徽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建立了代建制、駐地服務等制度,幫助項目早建成、早投產、早見效;等等。2xxx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361億元,至2xxx年5月,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續建和新開工項目共計74個,總投資已超過1074億元。其中,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項目18個,總投資467億元;新能源產業項目11個,總投資300億元。

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產生了多方面的積極效應,對合肥的建設與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一是契合了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彎道超越的預期,也爲合肥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搶抓發展新機遇爭取了主動。歷史經驗表明,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大分化、大調整,往往蘊含着歷史性的機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危中尋機,引進、建設了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做大做強做優了產業基礎,爲合肥跨越趕超提供了有力支撐。而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國都爭相進入一個空前的創新密集及產業振興的時代,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爲共同的選擇。合肥通過率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走出了一條在加快發展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路子,牢牢把握了發展主動權。

二是契合了以做大增量爲主、提升存量爲輔的戰略取向,也爲合肥在新一輪發展中實現全面轉型增創了新優勢。產業經濟學表明,經濟發展是總量與結構相互作用的結果,總量增長依賴於結構轉變,主要體現爲總量增長依靠具有高於平均增長率的新興產業來支撐。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疑是最好的增量,與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的趨勢是一致的。隨着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進入收穫期和集聚效應的不斷顯現,正在引領合肥進入一個轉型發展的新階段。

三是契合了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的發展規律,也爲合肥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注入了新動力。一定意義上說,沒有產業基礎的城市化,是空洞的城市化。合肥的城市化,是要有堅實產業基礎的城市化,是要有大產業、大企業、大項目支撐的城市化。進入十二五,合肥一切工作的主旨,就是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加快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和現代產業基地建設,朝着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環巢湖區域性特大城市的方向邁進,爲全省發展大局多作貢獻,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這就仍然要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爲先導,繼續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更大的氣魄、更強的力度推動產業化、帶動城市化。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爲此提供了新起點、注入了新動力。

四是契合了皖江示範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也體現了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合蕪蚌試驗區、合肥國家創新型試點市等建設的新要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作爲安徽第一個上升爲國家戰略層面的規劃,也是全國第一個以承接產業轉移爲主題的規劃,歸根到底要看科學承接的水平。而安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合肥國家創新型試點市等建設,核心是創新型產業發展。無論是科學承接,還是創新承接,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進培育和發展壯大。

二、合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功案例及主要經驗

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涌現出很多突出的亮點,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合肥正在成爲全國最大的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基地。以京東方6代線、鑫昊等離子爲龍頭的平板顯示兩大技術項目逐步進入收穫期,扎堆效應已經顯現,集聚了彩虹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樂凱光學膜、日本丸紅等一批上下游配套企業。同時,正在推進8代線,籌劃引進10代線,規劃建設3.5代線,屆時合肥新型平板顯示產業完全能夠成爲全國第一,也就意味着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和競爭力。合肥正在成爲全國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賽維ldk太陽能電池項目建成投產,海潤光伏項目緊緊跟進,晶澳太陽能、中建材太陽能電池蓋板等一批項目以及一批相關配套項目都已開工,目前在手的已有10gw,到十二五末可達到25gw,相當於打造一個光伏三峽。同時,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以熔安動力、芯碩半導體等爲代表的裝備製造業邁上高端;以樂凱光學膜、彩虹玻璃基板、傑事傑爲代表的新材料產業快速崛起;以江淮汽車、安凱客車、國軒動力電池等爲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走在前列;以量子通信、美亞光電等爲代表的公共安全產業佔據制高點;以科大訊飛爲代表的語音產業獨樹一幟;等等。這些都表明,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進入一個大規模、快速度發展的新階段。同時,合肥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不斷創新招、出奇招,形成了一批成功案例。

案例一:融資模式創新京東方6代線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75億元,合肥承諾以自有投融資平臺作爲戰略投資者參與京東方股票定向增發,認購金額不低於60億元,3年鎖定期結束後通過二級市場退出。2xxx年6月10日 ,京東方50億股定向增發順利完成,每股增發價鎖定爲2.4元(當期京東方股價平均爲4.8元)。由於市場反響熱烈,社會資金認購踊躍,合肥方讓出部分認購權,實際投入僅爲30億元。這樣,xx市通過30億元定向增髮帶動了資本市場和銀行145億元的投資,開創了政府引導資金推動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在政府風險可控並能保證收益的前提下,通過資本市場定向增發爲企業擴大再生產募集資金,並以此帶動鉅額的銀行融資,既實現了政府資金的風險可控,又撬動並引導了大量社會及銀行的資金投向國家重大產業和關鍵項目。

案例二:招商方式創新賽維ldk太陽能電池項目。堅持以誠招商、以良好的環境招商,創造性地採取了四大機制,即:強有力的領導推進機制,有序順暢的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快速、靈敏、得力的商務談判機制,服務企業快速落地的跟蹤幫助機制。合肥速度成就賽維奇蹟,使該項目從簽約、開工建設到投產只經歷了短短8個月時間,由此保證了企業及時抓住太陽能光伏產業大規模應用的商機(最近國家發改委明確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預示着太陽能光伏產業廣闊的應用前景),同時帶動了海潤、晶澳等一批大項目的跟進,形成了良好的磁石效應。

案例三:技術引進創新鑫昊等離子項目。該項目是安徽鑫昊等離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從日本日立公司引進的四面取等離子生產線項目,母公司合肥鑫城是合肥新站區管委會下屬的投資公司,是xx市爲打造中國fpd基地而成立的產業發展投融資平臺。我國大陸第一條生產線在綿陽、產量220萬臺,生產的是標清電視;鑫昊等離子項目是第二條生產線、產量200萬臺,生產的是高清電視。綿陽的生產線投入的是60億元,而鑫昊等離子項目投入的是20億元,主要是合肥抓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危中之機,有效降低了項目投入。

案例四:邊界條件創新熔安船用低速柴油機項目。低速柴油機是一種大型複雜的動力機械,一臺機有1萬多種、4萬5萬個零部件,小者逾500噸、大者重2000噸,即使是拆裝運輸,航道通航能力也不能低於1500噸,航道淨空不低於8米。但是,xx市通江航道,由12公里的派河,57公里的巢湖湖區和62公里的裕溪河三段航道以及巢湖和裕溪河兩座船閘樞紐組成,全長131公里。其中派河以及派河口至合裕航道之間連接段約30公里爲v到vi級,派河航道僅能通航200噸左右。xx市委市政府果斷作出了加快合肥通江航道改造,南淝河合肥中心港向派河轉移,將派河港打造爲合肥中心港的部署。通江航道改造投資約12億元。其中投資6.3億元按iii級航道標準疏竣派河、巢湖湖區和裕溪河航道;投資5.5億元按ii級標準新建複線巢湖船閘和裕溪船閘。由此,xx市通江航道將從現在的iii級至iv級,提升到ii級至iii級。2xxx年6月至2022年3月底,派河中下游河道綜合治理一期應急工程順利完工,滿足了熔安動力近期所需通航要求。目前,派河河道綜合治理一期先行實施工程和派河河口施口段巢湖湖區疏浚工程即將完工。

案例五:商業模式創新探索新能源汽車產業化。合肥是全國公共領域和私人應用領域新能源汽車推廣雙試點的6個城市之一。在雙試點中,合肥順應市場經濟規律,把推廣應用與商業模式創新有效地結合起來,雖然時間不長,但在公共領域,不僅是開通國內首條純電動公交線路的城市,也是國內目前推廣純電動公交車最多的城市;在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領域首創國內、乃至全球最大規模的示範運營,開創了全國純電動轎車規模化投放市場的先河。目前,合肥已有17款新能源汽車進入國家公告目錄。2xxx年,含示範推廣在內,全市共銷售新能源客車225臺、新能源商用車585臺;十城千輛示範工程其他24個城市對國內車企共招標53輛新能源客車,安凱中標51輛,中標率達96%。公共領域的推廣應用採取了電池租賃模式;新能源私家車的推廣,在初期採取了定向購買模式,即在新能源汽車生產及相關產業鏈企業的內部職工先行示範推廣,並逐步開展先租後售等方式。正是由於商業模式的創新,充分有效地發揮了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

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得益於堅持以科學發展爲主題、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爲主線,走的是一條質量高效益好速度快的發展路子;得益於以大開放的理念,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果斷搶抓國際分工大調整、大分化的契機,敢於危中尋機,做好無中生有、小題大作的文章;得益於發揮科教人才資源密集的優勢,堅持以產業爲導向、以企業爲主體、以高校院所爲主角,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得益於充分發揮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 的作用,創新融資模式,創新支持政策,爲各類企業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所有這些,都爲進一步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

堅持重點突破,在下好先手棋中打好主動仗。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全世界都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東中西部也是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對於一個地方來說,如果採取跟進策略難以主動,亦步亦趨難有作爲,只有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找準突破口、選準着力點,在一些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特別是,現在已經進入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如果步子慢了、反應慢了,喪失的將會是新一輪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敢於無中生有,在招大引強中呈現路線圖。 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關鍵是要以大開放的視野借梯登高、借力發展,遵循以吸引增量爲主、提升存量爲輔的基本路徑,打好政策牌,走好創新路,善於在形勢的發展變化中搶抓機遇,把一個個企業引進來,把一個個項目建起來,做好無中生有小題大作文章,形成幾個比較清晰的大產業。同時,處理好先爲與後爲、快爲與慢爲的關係,再謀劃一批龍頭項目、抓好本地化配套,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特色和競爭力。

突出產業第一,在科技成果產業化上下功夫。技術創新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但對一個地方來說,必須強化產業是核心的頂層理念,始終突出產業第一的導向,來抓好科技成果轉化。一方面,要面向市場,檢驗技術的穩定性、成熟度和經濟性、安全性,引導科技革新和成果優化,使之儘快得到市場認可。另一方面,技術更新速度快,甚至一種新成果往往有被另一種新成果替代的可能,必須引導企業走準技術路線,實現科技成果的快速產業化。同時,要爲新產品走向市場建立配套服務體系。

強化企業主體,在商業模式創新上求突破。在現代市場條件下,商業模式創新與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同等重要,特別是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加速融合,推動產業體系重構,甚至成爲新經濟的顯著特點。一定程度上,商業模式的創新決定着新技術和新服務的引入速度和市場化的推廣速度。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始終是主體,必須大力促進科技與商業、工業和金融的融合。

加強戰略思維,在敢走新路中開拓進取。歷史經驗表明,在科學和革新技術的推動下,儘管處在經濟危機中,一大批新興產業仍舊在這一過程中成長起來,並以其獨有的活力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爲擺脫經濟危機提供了根本的力量。這是很重要的戰略邏輯。政府應尊重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創新體制機制,綜合運用產業、稅收、財政、金融等政策,包括制定採購、投資等政策,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相關產業技術標準,使創新活動、創新成果得到保護。

三、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戰略定位

(一)總體思路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緊緊抓住國家和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歷史機遇,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以領軍企業爲主體,以重大核心項目爲抓手,以技術和人才爲支撐,以改革創新爲動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創建一批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在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構建全產業鏈,打造若干千億元級特色產業集羣,以改革創新贏得重點突破,以招大引強實現無中生有,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搶佔新一輪發展制高點,努力把合肥建成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二)戰略取向

按照區域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現代產業發展越來越呈現集聚化、規模化、高速度和壟斷型等特點。一般而言,發展中城市集聚發展要素的能力較弱,採取平均用力、全面推進的戰略取向既沒必要,也不可能。結合我市發展實際,合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取向應從三個方面考量:一是產品具有龐大市場並呈爆發性增長;二是具備市場競爭的成本效益;三是產業具有帶動一批相關產業興起的聚集效應。具體到新興產業而言,就是採取4+4模式:即集中力量發展電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和公共安全四大重點產業,迅速形成具有區域性壟斷的產業規模,搶佔市場競爭的制高點;積極培育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大潛力產業,加快推進技術成本的市場化、產業化進程。

(三)戰略定位

合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定位應考慮長遠和當前兩個方面,即:長遠要聚焦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和技術進步的制高點;當前要立足於經濟增長的規模效應和市場競爭的先發性。鑑於此,合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應定位爲:

1、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基地。準確把握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佈局,深度融入全球新興產業發展分工,實施非均衡發展策略,聚合力量實施重點突破,使重點發展的平板顯示、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等四大新興產業成爲全國重大、在國際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生產基地。

2、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基地。抓住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的契機,以企業爲主體,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爲主角,建立研發技術的產業化聯盟,重點突破產業化瓶頸,在公共安全、量子通信、新能源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領先優勢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努力實現高端產業高端製造,使合肥成爲全國重要的技術研發基地。

3、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性營銷中心。發揮合肥區位交通優勢,充分挖掘長三角消費升級和中部地區經濟腹地廣闊的巨大潛力,注重產業價值鏈由低端生產環節向高端營銷服務環節轉移,在加速形成產業規模優勢的同時,在新型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公共安全等產業領域,逐步形成長三角乃至全國最大的區域性營銷中心。

(四)發展原則

1、堅持政府引導與企業主導相結合,注重政府強勢推進。既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建設、政策激勵、組織協調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引導和發揮社會力量,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對產業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環節,更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注重激發企業創業創新和轉型升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進產業發展與市場需求相適應,加快構建有利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要素支撐體系和體制機制環境。

2、堅持增量優化與存量調整相統籌,注重大項目帶動。堅持成功做法不動搖,善於無中生有,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特別要全力引進實施一批能夠起到引領、示範、拉動、輻射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要強化系統協調,促進新興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提升的有機銜接和統籌推進,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3、堅持產業資本與高新技術相對接,注重科技人才支撐。堅持以科技創新作爲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充分發揮合肥科教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各種載體和方式,推進高新技術成果與產業資本相對接,加快新興科技和高新技術研發及產業化進程;高度重視高端人才及創新團隊引進培養,積極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

4、堅持有所爲有所不爲,注重重點領域突破。深刻領會國家政策導向,準確把握新興產業發展趨勢,發揮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選準產業主攻方向,以重大產業項目爲支撐,集中力量實現重點突破,加快形成核心競爭優勢,並帶動產業配套協作,在抓住關鍵環節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形成既有龍頭項目牽動,又有相關特色項目策應的新興產業集聚區,提高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從而以點帶面推進產業做大做強,把握市場競爭主動權。四、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發展重點

(一)主要目標

1、產業規模雙倍增。通過積極扶持和培育千億產業、百億企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迅速擴大產業規模,優化產業結構,到2xxx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超過5000億元,增加值較十一五末翻兩番,佔gdp的比重超過22%。其中,電子信息、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均超過2000億元,新材料、生物技術產業實現產值均超過500億元。

2、創新能力大提升。到2xxx年,建設10個校院企合作研究院,發展50個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30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重點(工程)實驗室;專利授權量達到1萬件;全社會rd投入佔gdp比重達到3%;在新能源汽車、生物製造、新材料、語音技術和量子通信等領域形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心技術,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

3、產業水平大跨越。積極支持有市場、有技術的企業擴大規模,不斷提高其市場佔有率和知名度;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技術領先的企業,給予從資金資助到市場培育和管理人才引進等全方位的支持,使其儘快形成規模、佔領市場;對擁有一定基礎且前景十分看好的產業,鼓勵和支持其開展核心技術研發,力爭有所突破,努力在該領域始終保持領先水平。通過實施品牌戰略,使馳名商標和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年均增長10%以上,形成一批國際知名品牌。與此同時,5年內實施200個項目,扶持發展50個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建成5個以上國家、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即255工程,大幅度提升產業競爭力。

(二)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重點

1、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重點發展新型平板顯示、智能家電、軟件、新一代通信技術等產業。新型平板顯示以合肥京東方、海爾信息、鑫昊等離子、彩虹(合肥)液晶玻璃、友達光電、芯碩半導體、科大訊飛等企業爲龍頭,優先發展液晶顯示器件、等離子體顯示面板、oled、激光顯示以及特種顯示模塊和組件等產品,形成平板顯示從原材料平板顯示面板模組整機的完整產業鏈,力爭到2022年把合肥打造成具有較強國內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國家級新型平板顯示生產基地。智能家電優先發展以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技術爲基礎的人工智能產品;軟件優先發展系統軟件、嵌入式軟件、數字語音系統、各類應用軟件等,發展軟件外包,提升軟件服務、網絡增值服務等信息服務能力;汽車電子重點發展動力控制系統、底盤控制和安全系統、車身電子、車載電子等關鍵技術和產品;新一代通信技術重點發展量子通信,力爭在量子研究和量子通信應用技術方面實現突破。到十二五 末,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達到2500億元。其中,新型平板顯示產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

2、新能源產業。以賽維ldk、合肥海潤、彩虹光伏、陽光電源等企業爲龍頭,圍繞太陽能光伏發電及新能源併網發電裝置及系統,積極引進上下游核心配套企業,加快形成完整太陽能光伏產業鏈,使合肥成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全國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基地。在着力擴大產業規模的同時,以企業爲主體,積極引進國內外研發能力較強的太陽能光伏研究機構,努力形成和保持在太陽能光伏產業中關鍵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同時,積極發展新能源併網發電裝置及系統,優先發展太陽能光伏、風能逆變系統、風電、核電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等。到十二五末,新能源產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建設全國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3、新能源汽車產業。依託江汽、安凱、國軒高科、安賽鋰能、華霆動力等企業和xx市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充分利用國家批准的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和私人購買電動汽車補貼試點市的有利時機,實施新能源汽車工程,加快形成小型純電動汽車、中級以上普通混合動力和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純電動市政車輛、純電動及插電式混合動力公交客車等整車的規模生產能力;加強電池等關鍵技術攻關,提高電池性能、降低電池成本,力爭在新能源汽車電池技術方面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前列;大力引進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子驅動控制系統、機電耦合裝置及其原材料、動力系統總成等項目,促進新能源汽車整車產品規模化、重要部件本地化、關鍵技術自主化和產品應用多樣化;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相關前沿技術研發,大力推進高能效、低排放節能汽車發展;儘快建設和完善新能源汽車廣泛應用所需要的外圍設施如充電設備、檢測設備生產及其布點建設等,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提供充分的基礎條件。到十二五末,形成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生產能力。

4、新材料產業。重點依託彩虹藍光科技、中光電科技、合肥傑事傑、安利合成革等企業,圍繞家電、汽車、新型平板顯示等產業,大力發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種玻璃、功能陶瓷、半導體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積極發展高品質特殊鋼、高性能金屬材料、硅基新材料、電子新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納米材料、碳纖維材料等。支持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其中,高性能金屬材料優先發展新型高強合金材料、輕量化功能材料等;硅基材料優先發展顯示玻璃、光伏玻璃、節能建築玻璃、半導體材料等;電子材料優先發展高端電子銅帶、超薄電子銅箔、金屬粉體材料等;新型高分子材料優先發展新型工程塑料、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5、節能環保產業。依託彩虹藍光科技、合肥水泥研究院、國禎環保、雙贏集團等企業,圍繞完善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產業鏈和工業生產領域的節能減排,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裝備、節能產品、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服務。節能環保裝備優先發展工業生產過程餘熱利用系統及關鍵設備,大氣污染及水污染防治系統及裝備,生活垃圾、污泥等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系統及設備、智能電網輸變電設備,高耗材裝備輕量化製造,高效除塵一體化設備,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裝備;節能產品優先發展led外延片、芯片及配套器件、綠色照明產品、節能家電、節能材料;資源綜合利用優先發展再製造、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節能服務優先發展以電力和電機節能設備製造爲主的工業節能、以建材生產爲主的建築節能。

6、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依託合肥鍛壓、合力叉車、日立挖掘機、熔安動力、熔安重工、中辰機械、天威保變、應流集團、海德數控、巨一自動化裝備、中航工業江航公司等企業,在做大做強、擴大規模、提高市場份額的同時,以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品牌化爲目標,重點發展數控機牀等數字化、柔性化及系統集成技術爲核心的智能裝備,新型平板顯示、集成電路、光刻機及電子製造設備,能源、交通、採掘、建材、化工等領域的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和新型基礎零部件,提升國產零部件配套水平,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本地化。積極發展軌道交通、船舶裝備和航空裝備等新行業。

7、生物產業。依託安科生物、同路生物、神鹿雙鶴、華威藥業、豐樂種業、荃銀高科等企業,重點發展生物製藥、生物製造、現代中藥和生物農業,不斷提高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的研發水平。生物製藥優先發展各類新藥、品牌仿製藥、特色原料藥、重大傳染病疫苗和診斷試劑、再生醫學、高端醫療器械等;生物製造優先發展生物基綠色化學品、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新型酶製劑等;生物農業優先發展生物基材料、生物育種、綠色農用生物製品等。現代中藥優先發展中藥新品種、動植物提取物、中藥保健品等,建設國內重要的生物醫藥和生物育種產業集聚區。

8、公共安全產業。依託四創電子、科大立安、美亞光電等企業,整合中電科技集團38所、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研發力量,重點圍繞通信安全、信息安全、防災減災安全、交通安全、生產安全、食品安全、反恐安全等領域的先進技術和產品的產業化、市場化和規模化做文章,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信安全優先發展量子通信、北斗導航、微波通信、應急指揮與救援現場通信技術、空管雷達、網絡安全等系統和裝備產業化;信息安全重點發展加密技術、身份識別技術、防毒殺毒軟件、入侵檢測系統、防火牆及反垃圾郵件軟件、網絡與通信等系統和裝備;防災減災優先發展安全生產監控、火災探測預警、工業過程安全保障等系統與設備;交通安全重點發展衛星導航、車輛電控技術、鐵路智能運輸調度技術、智能交通系統研發等;食品安全優先發展食品篩選檢測材料、儀器和設備、食品安全控制、農產品溯源等;推動公共安全領域技術成果產業化,建設國家公共安全產業基地。

五、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把握後金融危機時期全球產業調整和梯度轉移的新趨勢、新特點,打破傳統的產業培育發展模式,以戰略的眼光、開放的理念、創新的思路、強力的手段,走引進生成集聚的發展路子。以項目、企業、園區爲載體,加快資源要素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形成強大的要素支撐體系和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

(一)以重大項目的大建設,引領新興產業鏈條的大提升

1、要招大商。現代產業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具有產業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大集團掌控着產業發展方向、核心技術和產業資本。哪個地區吸引的大企業大集團多,哪個地區就將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是核心和關鍵,要緊盯國內外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超級航母、具有壟斷地位的行業龍頭,以大開放的理念,千方百計推介、鍥而不捨跟進,在產業招引上形成強大攻勢。要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羣產業基地的發展思路,圍繞重點地區找準目標客戶的信息渠道,抓住目標客戶的需求,加強對招商人員的培訓,提高招商效率。

2、要快建設。項目落地後,要加快建設,切實做到項目建設有多快,政府服務就有多快,解決問題的速度就有多快。當然項目的快建設必須是合法高效的快建設、是先進技術大集成的快建設、是環境質量俱佳的快建設。要順應國家產業政策的新趨勢,重大產業項目早謀劃、早行動、早申報;通過機制的約束、配套的提速,促進重點產業項目早開工、早竣工、早見效。

3、要成鏈條。產業競爭力的強弱直觀上是龍頭企業的生產水平、核心技術和終端產品的先進程度,但最根本的是產業鏈條各環節發展水平的高低,包括產業分工的專業化程度、產業鏈生產環節的技術裝備水平、終端產品及部件的技術水平、產業價值鏈中高端環節的比重等。要以大樹效應帶動新興產業枝繁葉茂,通過提供便利的服務和高效透明的管理,吸引配套企業入駐,最終使整個產業鏈條的若干核心環節,成爲參與制定行業技術標準的重要成員,並形成產業集羣。

(二)以龍頭企業的大發展,引領新興產業基地的大跨越

1、要進一步扶優扶強。企業強,則產業強;企業弱,則產業散。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關聯度大、滲透力強和輻射面寬的特點,具有極強的前向效應和後向效應,與許多產業之間有着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係。要按照引進生成集聚的思路,放眼全國、全球,把大企業、大項目引進來,生成一大批在行業內舉足輕重的龍頭企業和骨幹企業;要立足合肥基礎,促進一大批創新型企業擴大產能規模、形成技術優勢、拓展市場份額,儘快做大做強。

2、要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創新是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對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爲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而言,尤其如此。要緊緊抓住合肥各類自主創新政策疊加的戰略機遇,牢固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理念,圍繞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成果轉化爲核心,建設形成涵蓋共性技術研發、創新要素集聚與擴散、技術轉移與交易、科技中介服務等創新服務平臺,加快構建形成較爲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圍繞轉化成果、轉化項目、孵化企業、集聚人才、服務產業的目標,推動本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龍頭企業建立實體性的產學研聯盟,高標準建設一批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研究院,推進高新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產業化。

3、要進一步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園區是產業發展的平臺,是產業基地建設的載體。園區配套能力和體制環境是產業發展的直接動力。要大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務水平,着力加強開發園區基礎設施和能源、物流、通關等公共配套服務平臺建設,加快園區體制改革與機制創新,全面提升開發園區承載重大產業項目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加大產業佈局的規劃引導,促進企業集中、產業集聚。

(三)以體制機制的大創新,引領發展環境的大優化

環境出形象,環境出生產力。一個開放、公平、高效、誠信的體制環境和機制環境將加速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而一個封閉、遲緩、失信的制度環境必然制約產業的前進。必須圍繞新興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新趨勢,持之以恆地推動體制機制創新。

1、儘快完善要素保障機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各類人才資源加速集聚、人盡其才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促進人才集聚。要積極爭取國家金融政策支持,吸引境內外銀行、保險、證券、信託、基金和風險投資等各類金融機構落戶合肥,加快合肥區域性金融中心建設,努力營造金融資源加速集聚、融資能力加速增強、風險防範有效控制的金融環境,促進資本集聚。要加快形成城鄉一體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新機制,建立產業項目用地指標標準體系,大幅提高單位土地的投資強度和稅收產出,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着眼於未來產業發展預測,超前搞好相關配套建設,尤其是水電氣等綜合保障要打好提前量,努力做到項目有多好,配套服務就有多好。

2、不斷推進行政管理和經濟管理體制創新。進一步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事分開、政資分開和政企分開。推進政府公共事務的社會化和市場化改革,把不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轉移出去,把該由政府管理的事項切實管好,促進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方向轉變。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建立健全相應配套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審批運行、管理和監督的長效機制。強化對行政審批權的監督制約,爲全社會提供合法高效的服務。

3、強化政府工作推進機制。加快形成政企互動、市縣聯動、部門合力強勢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環境和氛圍,建立市、縣(區)和各部門聯動的工作推進機制,建立信息通暢、反應迅捷、落實得力的重大項目申報機制。建立和完善產業統計和考覈體系,加快編制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建立定期發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導目錄機制。進一步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政策扶持,強化政策引導,打好組合拳,加強各項政策的協調配合,把政策效應轉化爲發展動力,特別是要突出優惠政策對開拓者、先行者的鼓勵、支持和引導作用。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支持以社會資本爲主組建較大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機構。支持符合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企業通過境內外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積極幫助企業爭取納入國家、省、市各級政府採購目錄,提高產品知名度,擴大市場份額。

【第14篇】農村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2022年9月我榮幸的成爲了一名大學生村官,作爲村官入職已經三個多月了,在這段時間裏,我通過實地考察,與村民面對面的交談,對於我們棗園村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現我就棗園村在統籌城鄉發展,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存在的基本情況,具體問題及今後的發展思路和規劃做簡單分析:

一、棗園村基本概況:

二、產業發展現狀

棗園村在產業發展上有自己獨特的地理優勢,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條件積極發展核桃、香菇、木耳、天麻、丹蔘等特色產業。但從近幾年發展的總體效果來看,不是很好,產品質量不過關,經濟增長不明顯,羣衆積極性不高,導致這一後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單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經濟鏈。從1998年到xx年,核桃產業連年受災,大多數羣衆無補充效益,生產生活資金嚴重缺乏,導致核桃管理投入減少,效益下滑,最終走入不投資,無效益的惡性循環。核桃園經過幾年的發展多是病園、老園、殘園,果樹多爲老式核桃樹以及被淘汰了的晚熟品種,矮化等經濟效益高的優質核桃樹苗比較缺乏,果園管理水平低下,廣泛存在不施肥、不剪枝、不除蟲現象,從而導致產量低,病蟲害現象嚴重。

【第15篇】鄉鎮茶葉產業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茶葉是_____鄉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爲加快茶葉產業發展,全面提高茶葉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推進茶葉向良種化、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邁進。我們對_____茶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如下:

一、_____茶葉產業發展具有較好的基礎和條件。

_____鄉境內自然條件優越,適宜茶樹生長,茶樹品種資源豐富,_____鄉

二、茶葉是促進_____鄉山區、半山區、民族貧困地區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骨幹產業。_____鄉茶葉涉及面廣、影響力大、茶葉遍及全鄉所有村組,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從業人員6500人,佔全鄉總人口61%。茶葉發展村社中30%的農民家庭收入主要來自茶葉。

四、_____鄉茶葉產業發展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十一五”以來,_____鄉茶葉產業發展速度雖然較快,但發展中仍存在下列問題:一是茶葉作爲產業發展的地位及作用認識不足,個別村社對茶葉作爲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二是茶葉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園基礎設施差,管理粗放,單產低,效益差。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檔次、規模、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在全省叫得響的茶葉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術落後,茶葉產量、質量提升緩慢。

六、“十一五”_____茶葉產業發展的兩條關鍵措施。

場爲導向,合理調整產品結構,既要鞏固傳統產品生產,又要切實加快適銷對路產品研發。

2、打造“_____山”品牌,擴大_____茶葉市場影響力。一是整合_____茶葉品牌。對_____茶葉現有品牌進行認真篩選,繼續打造具有_____特色與代表性的茶葉品牌及系列產品。同時,規範茶葉市場,打擊不正當競爭,杜絕假冒僞劣產品生產,切實加大_____茶葉品牌的保護工作。二是強化茶葉市場營銷,建立茶葉市場營銷體系。通過發展專業化營銷企業、建立茶葉專賣市場、專賣店、專櫃,舉辦各類茶營銷活動,發展茶葉訂單、促進_____茶葉銷售。通過開展_____古茶樹資源保護、_____茶文化挖掘與_____發展旅遊業結合,宣傳_____茶葉,促進_____茶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