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楊謙教授簡介(多篇)

楊謙教授簡介(多篇)

楊謙教授簡介 篇一

楊謙教授簡介:

楊謙,男,1982年畢業於東北農學院農學系並留校任助教,1986年赴英國裏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深造,先後攻讀碩士、副博士、博士學位並做博士後研究。現爲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SCI 源雜誌)專業評委,中國生物工程雜誌專業評委、理事,黑龍江省植物病理學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博士學術研究會理事,黑龍江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哈爾濱市綠色食品協會副會長,哈爾濱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學科帶頭人,泰國蒙格克特王家理工大學(KMITL)理學院應用生物學系客座教授。

李文華博士簡介:

李文華,男,1986年畢業於東北農學院農學系。曾就職於北安農校,1994年畢業於東北農業大學獲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曾任農學院副院長。現任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東北農業大學副教授,黑龍江地區開發研究諮詢委員會成員,黑龍江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成員,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綠化委員會成員,黑龍江省農民負擔監督管理領導小組成員,黑龍江省基層組織建設領導小組成員,黑龍江省蠶蜂業協會會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

李國勳教授簡介:

李國勳,男,1966年畢業於東北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留校任教,曾任植保繫系主任,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年調往河北農業大學,擔任植物保護學院院長,2002年被引進到青島農業大學,組建害蟲生物防治研究所和昆蟲細胞工程中心。現任青島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青島農業大學與康奈爾大學聯合“無脊椎動物細胞培養與細胞工程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害蟲微生物防治和昆蟲病理學的研究和教學,自1985年至今,曾4次赴美國進行合作研究,先後達6年。完成多項科研項目並取得多項成果,其中開發的Tn5B1-4細胞系已商品化生產,在世界上被廣泛應用於生物科學、農業和醫學等領域。

韓天富研究員簡介:

韓天富,男,1988、1994年分別獲東北農業大學碩士、博士學位,1995-1997年在南京農業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7年5月至今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工作。曾在香港中文大學進行合作研究,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現任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世界大豆研究大會持續委員會委員、中國作物學會理事、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祕書長等職。長期從事大豆發育生物學、分子育種和常規育種研究,在大豆開花後光周期反應、開花逆轉、光周期反應實驗系統的建立、光周期反應相關基因的表達、轉基因育種、突變體庫構建、品種改良等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

白祥和博士簡介:

白祥和,男,1986年畢業於東北農學院農學系。先後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曾任栽培教研室黨支部書記,副主任,副教授。現任中共依安縣委書記。東北農業大學在職博士後。1986年7月參加工作,同年入黨,曾任東北農業大學教師,副教授。1997年4月至1998年4月,任黑龍江省克東縣玉崗鎮副鎮長,1998年4月至2000年11月任克東縣副縣長,分管農業和科技工作,2000年11月至2003年8月,任齊齊哈爾市梅里斯區委副書記,分管經濟工作。2003年8月至2004年3月,任依安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主持縣政府工作。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任依安縣人民政府縣長。2005年4月至今,任中共依安縣委書記。依安縣被評爲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綠化工作先進縣、全省教育工作先進縣、全省扶貧開發工作先進縣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先進縣、省市級植樹造林先進縣,招商引資工作連續四年被評爲全市標兵縣,勞動力轉移工作躋身於全省十強縣行列。他本人獲得全國綠化獎章、全國三北防護林綠化造林先進個人,多次獲得省市優秀共產黨員、模範黨務工作者稱號,被評爲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和省縣域優秀科技人才。在《人民日報》、《農民日報》、《求是》等報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和理論文章。

李新海研究員簡介:

李新海,男,1991年畢業於東北農學院農學系。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作物學會玉米專業委員會副祕書長、分子育種分會理事和農業部作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現代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遺傳育種崗位專家。1996年7月獲東北農業大學農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華中農業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98年9月到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工作,1998年至2006年先後在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和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從事玉米分子育種和種質改良研究,多次訪問墨西哥、泰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祕魯、印度、菲律賓等國家。主要研究方向爲玉米重要性狀的遺傳基礎、種質改良與分子育種。主持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亞洲玉米生物技術協作網等多項課題,揭示了我國玉米抗矮花葉病、絲黑穗病和耐旱種質基礎,建立了玉米抗矮花葉病和優質蛋白玉米分子標記育種技術,選育優質高產玉米雜交種3個。

川大教授謝謙報告心得 篇二

川大謝謙教授儒家文化報告有感

經世致用,和而不同——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

有幸聽到川大謝謙教授談論儒家文化及其核心價值的報告,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視聽的上的震撼,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洗禮。讓我不僅對於名族文化價值產生了深深的反省,我們缺失的不是文化理念,而是對名族文化的深層次挖掘和發揚呀!

在我們的教育戰線上,我們能做的真是太多了,我們過多的向國外學習,卻忽視了我們民族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核心價值。在國小民族文化教育上,我們僅侷限於《三字經》、《弟子規》 的傳統文化的誦讀上,未能對其進行深層次的引導和發掘。對學生而言,不僅僅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人性的壓抑。孩子們究竟能從中學到什麼,我想應當打一個大大的問號。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在孔融讓梨的故事薰陶下,一次有位客人到家裏做客,出於禮貌,家長讓孩子給客人拿了個水果,孩子特意拿了一個大大的。結果這位客人並沒有像往常一樣謝絕了孩子的好意,吃了起來。結果孩子竟大聲地哭了起來,在家人的勸說下,客人弄得管不好意思的。這個故事能告訴我們什麼呢?是孩子不對嗎,沒人告訴他會是這樣的結果;是我們的成人不對嗎?也順利成章呀。文化讓我們知書達理,缺失的是對人性的深層次發覺呀!

在平時看過太多的抗日題材影視,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大東亞共榮圈,“我們”是來幫助你們的,幫助你們過上跟好的生活。這是一種多麼陰險的文化話語呀,對另一個國家的侵略竟變成了光明正大佔有。我們深深的知道,日本民族他連自己的歷史來源都不敢承認,爲何會有這樣的野心呢。謝謙老師的報告用深入淺出的道理話語爲我們清晰而精確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文化認同”。在整個報告中,謝老師的侃侃而談,旁徵博引,用自己幽默風趣的語言向我們闡述了儒家文化蘊含在我們生活中方方面面:從衣食住行、科技文化。讓我們對本名族的文化精髓不得不歎爲觀止呀。中國作爲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豐富燦爛文化,隨然經歷過不同民族的建朝歷代,其根本的文化精髓卻並未改變。“經世致用,和而不同”,我想就是對我們民族文化最好的讚譽了。

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經世話語,今有國學書院遍天下的良好局面。古爲今用,中西合璧,我們的文化從來未曾封閉自守。讓和而不同這種思維在今天的教育形式下發揮其更大的價值吧!

張蘭教授簡介 篇三

張蘭教授簡介

張蘭,女,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業務副院長。主治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尤其擅長運用中西醫治療糖尿病及其慢性併發症、甲狀腺疾病(甲亢、甲減)、內分泌失調等。現任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門診部主任兼黨支部書記、體檢中心主任。多年來一直從事中醫內科教學、臨牀、科研工作。承擔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等多層次中醫內科學教學任務,曾多次在附屬醫院組織的授課大獎賽中獲獎。2004年在學院組織的優秀講稿、教案評比中獲得二等獎。

主編了《簡明中醫內科學》、副主編《中醫內科學》英文版教材。參加了2001年至2003年全國中醫內科自考題庫建設及命題工作,多次承擔遼寧省自學考試的授課、命題及評卷工作。2002年被學院批准爲碩士研究生導師,現已培養畢業和在職研究生15名。2002年被學院評爲優秀中青年學術骨幹。此外,一直從事內分泌臨牀工作,在中西醫治療糖尿病及其急慢性併發症、甲狀腺疾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發病機制中,首次提出了“瘀血絡損學說”,臨牀療效好,獲得患者的信賴和好評。

近五年主持參加省級課題7項、其中獲得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獲瀋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遼寧省科技成果獎三項。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主編、副主編著作2部。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內科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遼寧省中醫藥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遼寧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現代中西醫雜誌》編委《中國中醫藥雜誌》特約編委《糖尿病研究雜誌》編委。

聆聽楊教授關於 篇四

聆聽楊教授關於《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解讀有感

李境國小教師 李登峯

作爲一名教師,通過學習我認識到:要照亮別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點燃別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種。一個好教師,不僅要有學術上的影響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師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書,就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對學生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巨大的、深遠的,甚至是受益終生的。良好的師德對一個人品格的養成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老師要有一顆寬容、公正的愛心,這是教師對待學生的核心原則。寬容是一種愛,是一種信任,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仁慈。它能溫暖、滋潤學生的心田,開啓學生的心靈,給學生以安慰和力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學生的心理需要。我們的教育要以愛心爲出發點。教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說熱愛學生是教師教育藝術的基礎和前提。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於愛的土壤裏,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離開這一基礎都將變得蒼白無力。一個對學生冷漠無情的人,是根本無法實行教育的,更談不上教育藝術。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沒有愛,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教師只有用自己的愛,才能與學生產生心靈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屬性而達到完美的境界。

我們除了寬容、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之<>外,還應該關愛學生的生命,《規範》首次將 “保護學生安全” 納入了其中,我認爲是非常必要的。教師面對的中國小生是未成年人,他們缺乏自我保護必需的能力,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安全負責。當學生的身心安全受到威脅時,教師責無旁貸地擔負着保護他們的責任和義務。在汶川地震中,災區的老師們已經爲我們做出了榜樣。

人們常說:學高爲師,身正爲範。教師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纔有資格爲人師表,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影響學生。教師從事的是培養人的工作,教師勞動最有影響力的就是“言傳身教”,也就是說教師是用自己的學識、思想品質和人格魅力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的,無論哪一層的學生都自覺或不自覺的把教師當成自己的榜樣。教師是學生學習做人的參照對象,所以人們常說“教師是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要求教師做事要言行一致,表裏如一,還要求我們儀表端莊,大方得體。否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影響。教師是人不是神,愛情婚姻、子女家庭、經濟收入、名譽地位等種種人生瑣事必然會影響自己的情緒。當心情不好時,很容易將內心的煩躁投射到學生身上,打碎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學生感到緊張、委屈、怨恨,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造成學生對社會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做人有做人的準則,幹工作要求具備起碼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在個人和社會之間,體制和人性之間,國情和人情之間,傳統和現代之間尋找一種張力,教師就會用自己柔弱的雙肩儘量抵擋一下來自四面八方的擠壓,給學生騰出儘量多一點的自由。因此,教師必須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社會和歷史責任,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自覺維護教師職業道德,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廉潔從教、精心育人、團結協作、勇於創新。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形成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善於交流、及時溝通的氛圍,也是保持教師心理健康的必要環境。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教師職業道德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億萬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

我們所教的學生個性千差萬別,但是每一位學生,無論是城鎮的還是鄉村的,富裕的還是貧窮的,俊美的還是醜陋的,聰慧的還是遲滯的,溫順的還是叛逆的,善良的還是自私的,堅持的還是脆弱的,高尚的還是暫且不高尚的,我們都應該給以愛。就讓我用無限的愛心爲學生架起一座通向成功的橋樑、支撐起一片無雨的天空,讓我們用自己的愛去喚起學生的愛,相信這纔是對學生最真實、最自然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