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唐詩《蜀道難》(新版多篇)

唐詩《蜀道難》(新版多篇)

創作背景 篇一

一般認爲,這首詩很可能是李白於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寶元載至天寶三載)身在長安時爲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迴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爲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二

李白的名作《蜀道難》,以其獨特的寫作手法,豐富的想象,向我們展示了由長安入“蜀”的道路之難。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形容蜀道的難與險,發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慨嘆,令人“側身西望長諮嗟”。讀過《蜀道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些崇山峻嶺,飛瀑急流,似乎就在眼前,讓人驚心動魄,“使人聽此凋朱顏”。那麼,李白寫這首《蜀道難》的用意何在呢?難道僅僅是向人介紹“蜀道”之難嗎?從他寫這首詩的時間和他的人生經歷來看,這首詩還有更深的用意。

二十五歲時,李白離開四川,也就是離開“蜀”地,開始漫遊全國,一心想入朝爲官,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一直不得志。直到唐玄宗天寶元年,四十二歲的他才接到唐玄宗的徵召。他欣喜若狂,以爲從此就要大展宏圖。寫下了《南陵別兒童入京》,詩中寫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充分體現了他的自信與驕傲。

這首《蜀道難》正是李白初到長安時所寫的。表面上看是寫蜀道之難,而實際上,李白是通過蜀道的難來襯托自己的出衆。是啊,從京城到四川比登天還要難,但李白終究還是來到了長安,這仍然是自信和驕傲情緒的延續。

李白到長安後,深受唐玄宗的賞識,風光一時。但他很快發現,唐玄宗不過是讓他作詩陪酒而已,離他的人生理想相去甚遠。失望之餘,他上書請辭。唐玄宗順水推舟,說他“非廊廟器”,賜金放還。臨行前,李白寫下了《行路難》。用“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的詩句表達了自己失望和無所適從的心情,早已沒有了寫《蜀道難》時的豪邁。但他並未就此消沉,用“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作爲《行路難》的結尾,說明他仍然相信自己的理想終有一天會實現的。

《蜀道難》原文翻譯: 篇三

唉呀呀多麼危險多麼高峻偉岸,蜀道真太難攀簡直難於上青天。

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

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眉山頂端。

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纔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迂迴曲折的大川。

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

青泥嶺多麼曲折繞着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

屏住呼吸仰頭過參井皆可觸摸,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吁短嘆。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可怕的巖山棧道實在難以登攀!

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

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蕩的空山!

蜀道真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突變?

山峯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鬆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

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着;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一般。

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

爲了什麼而來到這險要的地方?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雲端,

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佔。駐守的官員若不是自己的近親;

難免要變爲豺狼踞此爲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

傍晚你要警覺防範長蛇的災難。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

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

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

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李白《蜀道難》賞析 篇四

唐玄宗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時,即李白在隱居大匡山讀書時期,因仰慕龍州牛心山李唐祖陵和蜀漢江油關名跡,“往來旁郡”,到過龍州江油郡江油縣。那時,江油縣即今平武南壩鎮,南壩古稱江油關,龍州州衙門和江油縣衙門都設在今平武縣南壩鎮。李白住家的青蓮鄉和隱居的大匡山,唐朝時屬綿州昌明縣(後改名彰明縣)。李白從青蓮或大匡山去當時的江油縣,必需沿涪江峽谷而上。在進入涪江峽谷口時,遊了兩岸相對的溶洞。傳說他還在洞中讀書,至今還流傳着“太白洞對燈籠洞,燈照太白把書誦”的傳說。李白走過的這百里長峽,山高谷深,江流湍急,峭壁摩天,棧道凌雲(這段路程即現在從江油武都、白石經平武平驛至南壩鎮一段)。李白正是在這段艱苦的行程中,積累了《蜀道難》的創作素材

2001年平武布衣學者曾維益先生經過十多年對李白文化研究,發現李白創作成名作《蜀道難》的時間是在其20歲之前,而且該詩作於古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在此之前,歷代學者都把《蜀道難》的創作時間視爲千古之謎。李白在江油關訪問了愛好道教的江油縣尉,兩人談話十分投機。李白對這位本來是管地方軍事和治安的縣尉,能無爲而治,非常欣賞,臨別時在尉廳題詩一首(即《題贈江油尉》):“嵐光深院裏,旁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舍,溪雲入古廳。日斜孤吏過,廉卷亂峯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讀道經。”這首五言律詩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境,歌頌了縣尉無爲而治的道家精神。詩中寫的“旁砌水泠泠”的泉水至今還在流淌,叮噹作響,又名叮噹泉。此泉至今仍在南壩場鎮,泉水甘甜,終年不絕。(後來此詩刻碑留存後世,據著名平武籍教育家張秀熟在關於李白家鄉的文章中記載,上世紀二十年代他曾在南壩叮噹泉石壁上見過此詩)。

一生喜愛遊覽名山大川的李白,漫遊龍州時,曾在龍州治地南壩牛心山讀書賦詩。該山平地拔起,周圍羣山環抱,峯巒疊嶂,風景十分幽靜綺麗。後人爲緬懷詩人李白,宋乾道年間龍州太守史祈在牛心山建亭樹碑,並刻有“太白臺”石碑一道。至建國初期,該碑一直保存完好,但後來該碑不知所終。後經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多方查找,纔在當地一農戶家中發現,可惜該碑已被一村民擡去嵌作了石水缸的缸底石,而碑中“太白臺”三字已被磨損,字跡模糊不清。值得慶幸的是,該碑左右兩側的題記和署年落款字跡仍保存完好,碑左側題記爲“本州太守眉山史祈旦立”,右側署年爲“乾道辛卯九月二十三日”,清晰可見。說明此碑爲南宋初年所刻立,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關於李白游龍州(南壩)這一史實,還散見於其他史志。據平武鄉土學者楊曙東老先生考證,至少有以下六處記載這一史實。《四川通志》記:“龍安府平武縣有明月沉潭,在明月渡。相傳每夜有月形。李白有詩,歲久漫滅。今石壁上有宋宇文通詩刻”。《一統志》記:“太白臺在四川龍州牛心山,太白讀書於此,遺址尚存。”《方輿勝覽》記:“太白與江油尉往來,故有太白臺在尉廳,蒲翰有記”。明代揚升庵《全蜀藝文志》記:“李白贈江油尉詩(如前)”。《四川總志》記:“龍安府平武縣牛心山有太白讀書檯,宋州守史祁手書刻石並太白贈江油尉詩”。《龍安府志》記:“清代龍安知府魏裔魯詩曰:江隨峽裏轉,百折到龍州;古渡月殘照,孤村橫小舟;林猿啼澗水,山鳥噪荒郊;太白今何在?空聞樵牧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