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蜀相》《蜀道難》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蜀相》《蜀道難》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蜀相教案 篇一

知識與能力:

1、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過程與方法: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難點:

1、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把握文中對比和“比興”手法的運用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人, 一位用他的詩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靈的詩中聖哲。他是仁愛傳統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輝煌唐詩隊伍的領軍人物,他是目光敏銳燭照黑暗的孤獨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壯志難酬的執著的鬥士。他是誰?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論世:(學生展示課前預習,教師適時補充強調。)

杜甫的一生約可分爲四個時期:

1、三十五歲以前,是他的讀書和壯遊時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歲,十載長安的困守時期。當權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楊國忠。杜甫不僅不能實現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負,而且開始過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結果,使杜甫變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3、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賊與爲官時期。這是安史之亂最劇烈的時期。曾被亂賊所劫,脫賊後,他被任爲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卻又很接近皇帝的諫官。就在作諫官的頭一個月,上疏時不料觸怒肅宗,幾受刑戮。從此他屢遭貶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觸人民生活。

4、此後杜甫棄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兩三年,最後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杜詩在語言藝術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語言經過千錘百煉,用他自己的話說,“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在文學史上的成就是把現實主義推向高峯。

《蜀相》是一首七律,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寓居成都遊諸葛武侯祠時所作。全詩對諸葛亮獻身於國家統一大業的一生作 了高度評價,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無限敬佩和悼惜。

三、誦讀感知,覓得詩心

1、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代詩文,尤其要重視誦讀。下面我們把這首詩齊讀一遍,希望大家讀準字音,讀準節奏。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一節奏單位相當於一個雙音詞或詞組,音樂節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

2、糾正字音。

3、集體再次齊讀。

4、把握詩歌情感基調。——悲涼、傷感。(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5、請班裏朗讀水平最高的同學來讀一讀。(同學們推薦)

6、詩言志。我們讀詩,要學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要你將全詩表達的情感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詩中哪個字?

“尋”字。因爲作者表達的是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

“淚”字。因爲全詩表達的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爲諸葛亮出師未捷而惋惜,爲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7、小結: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的正是這兩種情感: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對他和像他一樣的英雄壯志未酬、功業未就的惋惜之情。

四、涵詠字句,品出詩味

(一)、談談對題目的理解?談談標題改爲“諸葛祠”好不好?

揣摩詞句 研讀景情關係

(二)、全詩八句四聯,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前兩聯,即首聯和頷聯):寫謁武侯廟之所見。

1、開頭兩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題爲“蜀相”,卻從“丞相祠堂”寫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詩中有何深意?(“錦官城”是成才的別稱。因織錦業發達,漢朝曾設有錦官來管理,所以後來又把成都稱爲錦官城。)

2、第二聯中“自”、“空”如何理解?

第二部分(後兩聯,即頸聯和尾聯):寫謁武侯廟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3、頷聯上半句何以寫劉備三顧茅廬?是否走題?

4、尾聯“英雄”具體指哪些人?爲什麼諸葛亮的結局“長使英雄淚滿襟”?

5、本詩的主旨是什麼?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6、總結拓展 懷古詩的特點

懷古詩:由憑弔古蹟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石頭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等等 。

內容特點:

①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

附:參考答案

(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詩史,詩聖,現實主義

《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浪漫主義,太白,青蓮,詩仙,筆落驚風雨)

1、對題目的理解:“蜀相”就是諸葛亮。公元221年,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時,劉備在四川成都立國稱帝,歷史上稱爲蜀漢,任命諸葛亮爲丞相,所以杜甫稱諸葛爲“蜀相”。

不好。本詩表達的感情是對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諸葛祠。全詩着眼點在諸葛亮這個人不在諸葛祠這個地。如果用諸葛祠就偏了。

2、設問,自問自答,點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從“丞相祠堂”寫起,而題爲“蜀相”,寫祠堂是爲了寫人,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欽敬。一個“尋”字突出了這種感情。因爲心思其人,所以纔要尋訪其廟。

“柏森森”一詞,“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寫出武侯祠的歷史悠久,靜謐、肅穆的氣氛,適合追奉先人;二是襯托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現了歷代人民對諸葛亮的愛戴,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

3、第二聯寫祠中之景。其中包含着詩人的感嘆。“自”與“空”使句意相反相成寫出祠中淒涼,冷落的景象和氣氛,滲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時無比感傷的內心感受。寓情於景,耐人深思。

4、這上句實爲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下句則是對諸葛亮一生功業的最精闢的概括,讚揚他鞠躬盡瘁、忠心耿耿的的精神。是正面描寫。兩句是工整的對偶句。

因爲許多人與諸葛亮的經歷相似,也壯志未酬,他們甚至還不如諸葛亮,如杜甫,儘管想當賢相,卻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別人的份,因此必然會“淚滿襟”。

5、英雄指像諸葛亮一樣壯志未酬而含恨終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從小立志幹一番事業,卻鬱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詩人借歌頌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的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

國中語文《蜀相》公開課教案 篇二

一、學情分析和教學設想

古詩鑑賞是大學聯考的一個重要考點,也是一個難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語文教師經常面臨着這樣的困惑:在鑑賞古詩時,學生對課文把握透徹,領悟深刻;但是,單獨做題時,卻一籌莫展,無從下手。怎樣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聯繫起來,如何指導學生運用課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決課外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本課便是筆者在這方面進行的一些探索和嘗試。

教授《蜀相》這首詩時,筆者的設想是讓學生通過本詩的學習,掌握單元要求“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採用“提問法”來授課。爲此,設計了讀、問、背、練這幾個環節,力圖讓學生通過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迅速進入詩歌中去,並能從詩歌中讀出個人的體會。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杜甫的生平,背誦全詩。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作品創作的背景,體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關鍵詞語,進而把握詩句意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三、教學重點

1、詩中有關諸葛亮的典故;

2、詩歌頷聯所表現的意境,“空”、“自”兩字的作用。

四、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體悟作者感情。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六、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今天,讓我們共同走近杜甫。

韓愈在《調張籍》中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有着積極的入世思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有着心念蒼生的博大胸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堅持着這樣的生活信念: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並不如意,他一生顛沛流離。在他人生的最後時期――“安史之亂”後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詩人來到成都,開始了他“飄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人飄泊成都期間所寫的作品――《蜀相》。

(二)緊扣文本,知人論世

1、詩歌的題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國時期劉備蜀漢政權的丞相――諸葛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說:“子美(杜甫字)流落劍南,拳拳於武侯不忘。”那麼,本首詩的哪個句詩,具體描述了諸葛亮的事蹟?

明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2、在這幾個詩句中,杜甫提及了哪些史實?它可以讓我們想起諸葛亮的哪些際遇?

明確:

“三顧頻繁”、“兩朝開濟”、“出師未捷”這三個“史實”。

詩句史實際遇

三顧頻煩天下計三顧茅廬

定計天下得到用武地

兩朝開濟老臣心開創蜀漢

濟助後主施展個人才華

出師未捷身先死出師未捷

身死前線壯志未酬

4、“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詩,包含了作者杜甫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

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小結1:

諸葛亮幫助劉備開創蜀漢事業,又輔佐劉禪支撐艱難局面,建立了豐功偉業,是個德才兼備的人物。諸葛亮死後,被封爲武侯。後人建有武侯祠,用來紀念這位忠心耿耿的曠世英才。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英年早逝,齎志而歿。這,就不能不使人爲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長”字,能否改爲“常”字?

明確:

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長:永遠,永恆;毫無例外。常:常常,經常;偶有例外。

6、作者說,“長使英雄淚滿襟”。這裏的“英雄”,指的是什麼樣的人?那些“淚滿襟”的“英雄”羣體之中,是否也應該包括作者本人?

明確:

英雄,指那些壯志未酬而含恨終身的人們。當然也包括作者本人。作者從小志存高遠,卻一生坎坷,鬱郁不得志。

7、既然“英雄”之中,包括杜甫自己,我們就來看看,杜甫爲何會爲諸葛亮而淚滿衣襟。請完成以下表格,比較杜甫和諸葛亮在某些方面的異同。

諸葛亮杜甫

個人抱負北定中原,

興復漢室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

生平經歷三顧茅廬

白帝城託孤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遭遇原因得逢明主懷才不遇

命運出師未捷

身先死壯志未酬身已老

小結2:

諸葛亮的抱負,是“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由此可見,天下英雄,往往以天下爲己任,抱負相同,使命類似!也正因此,纔有這樣的說法:“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

8、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爲何“英雄”們尤其感到痛心?

提示:歷史上“壯志未酬”的“英雄”,還有哪些?請以我們熟悉的詩人和詞人爲例,說說其事蹟和相關的詩句。

明確:

雖九死其猶未悔。

(戰國?屈原《離騷》)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南宋?陸游《書憤》)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南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南宋?辛棄疾《破陣子》)

小結3:

世俗往往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爲王,敗者爲寇。”然而,英雄的成功,既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更不可逾越客觀環境和條件。這是功利、淺薄的世俗,所不明白的地方。“未捷先死”之身,和諸葛亮的“定計天下”的雄才,所構成的,是一種無法超越的客觀矛盾。這種矛盾,是宇宙的久遠和人生的短暫之間的矛盾。這是人生諸種矛盾之中最無法逾越的一種。諸葛亮得逢明主,擁有用武之地,尚且齎志而歿。這更令那些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英雄”,斷腸慟哭!

後世的英雄,與其說,在爲諸葛亮的結局和歸宿而流淚,不如說,也是在爲自己的命運和遭遇,而流淚!

(三)賞析景物,品味詞句

教師過渡語:

這樣看來,詩歌好像只要後面的四句,就已經說夠了意思。那麼,作者爲何還要寫前面四句呢?讓我們再來學習詩歌的首聯和頷聯(齊讀前四句)。

9、前四句,緊緊扣住了哪一個字來寫景?這一個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尋”:特意去找,急切去找。

“尋”字,體現了作者的一種情感――崇敬、仰慕。

祠堂周圍都是高大茂盛的柏樹,渲染了什麼氛圍?

明確:莊嚴肅穆

小結:松柏有萬古長青之意,暗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常在。

10、作者在丞相的祠堂,到底“尋”到了什麼景?

明確: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11、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試將這兩句詩改動一下,大家對比分析,看原詩句用詞之妙處: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明確:

改動之後,境界全變。

改動後的詩句,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這,顯然不符合作者景仰蜀相諸葛亮的心境和原意。

而在原詩句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滿院的碧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這本是賞心悅目的無限春色,卻空空蕩蕩,無人欣賞。因爲“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碧草萋萋,無人欣賞;黃鸝婉啼,無人傾聽。因爲,人們(也包括作者杜甫自己),景仰蜀相諸葛亮,其他一切,都已棄置一旁,無心問津。襯托手法,樂景襯哀情,十分巧妙。

因此,原句用詞,情感極其莊重,手法極其高明。

(四)走近詩人,探究題旨

12、杜甫在《諸葛廟》一詩中這樣說:“久遊巴子國,屢入武侯祠。”很顯然“丞相祠堂”,是用不着反覆尋找的。那麼,作者“屢入”武侯祠,到底是要“尋”什麼?

明確:

當時的唐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藩鎮割據,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心繫國家的詩人杜甫,是多麼渴望能有一

《蜀相》教案 篇三

知識目標

學習《登高》瞭解詠懷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學習《蜀相》瞭解詠史詩借古傷今的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參照對比,學會鑑賞作品,進而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意目標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和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學設想

1.通過比較、涵詠,賞讀結合,揣摩詩歌的豐富意蘊,體會詩人的風格特徵。

2.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3.擬採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準備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風景圖片及相關的詩詞、資料,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並擴大課堂的容量。

4.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涵詠鑑賞詩歌,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2.難點:理解杜甫,真正領會詩人博大的胸襟、體會出詩中鬱勃的情勢。

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 計 意 圖

誦讀感知

覓得詩趣

【投影】課前投影杜甫肖像,配樂。

【提問】知道他是誰?熟悉他的詩嗎?請幾位同學讀一句你最喜愛的杜甫寫的詩。

蜀相教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2、瞭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

能力目標:

1、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2、瞭解常見的藝術手法並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3、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感目標: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教學難點: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聊聊流行歌曲,帶出唐朝樂隊,說《夢迴唐朝》,介紹大唐盛世和寫作背景,明確教學任務。

同學們知道老師剛纔給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嗎?(緩解緊張情緒)想讓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們一樣的年輕,不過現在老了;我也很喜歡流行音樂不過老師比較喜歡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所以老師很喜歡唐朝樂隊的歌。唐朝樂隊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搖滾樂隊。老師最喜歡他們的成名曲《夢迴唐朝》。喜歡這首歌,不僅僅是因爲它好聽,更重要的是這首歌總能將我帶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這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氣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呈現出活躍的狀態。其國勢之強盛,氣象之恢宏,確是令人歎爲觀止,她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亮點,放到世界歷史上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片輝煌。然而,遺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維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盛世便像紐約的世貿大樓一樣轟然倒塌了,而且,從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歸路。因此生活在那時的人們就彷彿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一般,他們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的人,他們的感受就更強烈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極大抱負卻壯志難酬的人。這首七言律詩《蜀相》就是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寫就的。當時正處於安史之亂。

2、《蜀相》是一首古詩。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從基調、感情、格律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二、瞭解詩歌基調,初步把握誦讀。

1、基調就是指詩歌所抒發的基本感情,我們通常都是根據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來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請同學們結合剛纔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迅速瀏覽詩歌,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或:那麼,有誰能結合剛纔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來說說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嗎?)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是讀得如奔流瀑布一瀉千里,還是讀得如百尺深潭潛流暗涌;是讀得如“間關鶯語花底滑”,還是讀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難”?

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3、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評,再聽誦讀錄音,再集體朗讀全詩。

4、學法指導一:結合背景,整體感知,把握基調,讀出感情。

三、瞭解詩歌格律,把握詩句節拍,再次誦讀。

1、剛纔同學們誦讀時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詩句中的停頓。停頓在誦讀時是非常重要的,古詩中的停頓和它的格律有關。《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一節奏單位相當於一個雙音詞或詞組,音樂節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X一XX一XX一X和XX一XX一X一XX。

2、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

3、誦讀指導:要讀準節拍,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會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4、再放詩歌錄音,同學們跟讀。

5、學法指導二:要懂點格律,讀準節拍。

四、具體分析詩句的'感情,根據感情深入把握詩歌的誦讀。

(一)分析頸聯、尾聯,具體把握感情和誦讀。

1、剛纔,我們通過了解詩歌的基調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詩歌的誦讀,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感情,並據此更深一步的來把握詩歌的誦讀。

2、詩歌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後半首?

明確: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這兩句詩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明確: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4、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或者點撥:根據這些內容,你們可以怎樣來形容諸葛亮?在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詞該怎麼加?該加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如:雄才大略、謀略過人、業績宏偉、忠心報國、忠心耿耿等。)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爲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爲感人之處。正是因爲“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6、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朗讀呢?

明確:“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讚頌的語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後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

7、個別讀,集體讀,聽錄音讀,再讀。

(二)、分析首聯、頸聯,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裏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四十多年後,中唐時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就曾吟誦這兩句詩抒懷;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也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些都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2、這裏的英雄有沒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着“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爲像堯舜一樣聖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遠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都無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爲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託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那麼,老杜這兩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由來已久的還是來遊諸葛武候祠後纔有的?

3、這種由來已久的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老師點撥、明確:

“丞相”:(能否改爲“蜀相”?爲什麼?)“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也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聯想到《詩經》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對丞相的敬愛;同時還可以理解爲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該怎麼理解?

4、揣摩語言,分析“自”“空”

①、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②、滿院的碧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爲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與詩人無關,“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詞的妙處在於溝通了情與景之景的聯繫,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謂是“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裏“自”“空”兩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體會意境:這是一幅帶着濃濃的寂寞和悲涼的春色圖。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5、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讀?

明確:“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後句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後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6、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7、合上書聽錄音,跟着背誦。

五、課堂總結(請學生來進行):朗讀古詩詞的技巧

1、把握基調——結合背景、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2、體會感情——聯想品味、揣摩語言、想象意境。

3、懂點格律——讀準節拍、注意平仄、讀出重音。

聯想和想象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聯想社會背景,聯想相關的歷史,聯想相關的作品,想象詩歌的意境。(聯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諸葛亮的事,壯志未酬的英雄,《詩經》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圖》)

六、作業:背誦全詩

語文公開課蜀相優秀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2、瞭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

3、多誦讀,多推敲,理解詩中的言外之意。

4、瞭解常見的藝術手法並運用其解讀古代詩歌、體味意境。

5、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6、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重點

1、瞭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詩的誦讀。

2、把握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方法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講析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3、點撥法。對於詩歌,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語句或詩歌的特點。

教學設想

三聽三讀,層層深入地把握誦讀;讀中有品,以品帶讀,品讀結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1、聊聊流行歌曲,帶出唐朝樂隊,說《夢迴唐朝》,介紹大唐盛世和寫作背景,明確教學任務。

同學們知道老師剛纔給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嗎?(緩解緊張情緒)想讓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們一樣的年輕,不過現在老了;我也很喜歡流行音樂不過老師比較喜歡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蘊的。所以老師很喜歡唐朝樂隊的歌。唐朝樂隊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搖滾樂隊。老師最喜歡他們的成名曲《夢迴唐朝》。喜歡這首歌,不僅僅是因爲它好聽,更重要的是這首歌總能將我帶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這時國家統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明,文化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氣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呈現出活躍的狀態。其國勢之強盛,氣象之恢宏,確是令人歎爲觀止,她不但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亮點,放到世界歷史上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一片輝煌。然而,遺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維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盛世便像紐約的世貿大樓一樣轟然倒塌了,而且,從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歸路。因此生活在那時的人們就彷彿一下子從天堂掉到了地獄一般,他們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的人,他們的感受就更強烈了。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這樣一個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極大抱負卻壯志難酬的人。這首七言律詩《蜀相》就是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寫就的。當時正處於安史之亂。

2、《蜀相》是一首古詩。學習古代的文學作品,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閱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從基調、感情、格律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二、瞭解詩歌基調,初步把握誦讀。

1、基調就是指詩歌所抒發的基本感情,我們通常都是根據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主要內容來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請同學們結合剛纔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迅速瀏覽詩歌,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了一種怎樣的情感?(或:那麼,有誰能結合剛纔老師介紹的寫作背景來說說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嗎?)

明確:抒發的是感傷、嘆惋的心情,這也正是全詩的基調。

2、誦讀指導: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嘆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該怎樣來表現呢?是讀得快還是讀得慢,是讀得激昂還是讀得低沉,是讀得如奔流瀑布一瀉千里,還是讀得如百尺深潭潛流暗涌;是讀得如“間關鶯語花底滑”,還是讀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難”?

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3、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評,再聽誦讀錄音,再集體朗讀全詩。

4、學法指導一:結合背景,整體感知,把握基調,讀出感情。

三、瞭解詩歌格律,把握詩句節拍,再次誦讀。

1、剛纔同學們誦讀時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詩句中的停頓。停頓在誦讀時是非常重要的,古詩中的停頓和它的格律有關。《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一節奏單位相當於一個雙音詞或詞組,音樂節奏和意義單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

3、誦讀指導:要讀準節拍,誦讀時每拍的後一字遇平聲可適當延長,遇仄聲宜作一頓,這樣誦讀會有抑揚頓挫的聲調。

4、再放詩歌錄音,同學們跟讀。

5、學法指導二:要懂點格律,讀準節拍。

四、具體分析詩句的感情,根據感情深入把握詩歌的誦讀。

(一)分析頸聯、尾聯,具體把握感情和誦讀。

1、剛纔,我們通過了解詩歌的基調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詩歌的誦讀,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感情,並據此更深一步的來把握詩歌的誦讀。

2、詩歌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後半首?

明確: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3、這兩句詩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明確: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4、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或者點撥:根據這些內容,你們可以怎樣來形容諸葛亮?在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詞該怎麼加?該加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如:雄才大略、謀略過人、業績宏偉、忠心報國、忠心耿耿等。)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爲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爲感人之處。正是因爲“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6、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朗讀呢?

明確:“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讚頌的語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後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

7、個別讀,集體讀,聽錄音讀,再讀。

(二)、分析首聯、頸聯,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裏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四十多年後,中唐時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就曾吟誦這兩句詩抒懷;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也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些都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2、這裏的英雄有沒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着“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爲像堯舜一樣聖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遠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都無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爲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託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那麼,老杜這兩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由來已久的還是來遊諸葛武候祠後纔有的?

3、這種由來已久的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老師點撥、明確:

“丞相”:(能否改爲“蜀相”?爲什麼?) “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聯想到《詩經》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對丞相的敬愛;同時還可以理解爲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該怎麼理解?

4、揣摩語言,分析“自”“空”

①、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②、滿院的碧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爲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與詩人無關,“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詞的妙處在於溝通了情與景之景的聯繫,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謂是“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裏“自”“空”兩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體會意境:這是一幅帶着濃濃的寂寞和悲涼的春色圖。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5、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讀?

明確:“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後句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後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6、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7、合上書聽錄音,跟着背誦。

五、課堂總結(請學生來進行):朗讀古詩詞的技巧

1、把握基調——結合背景、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2、體會感情——聯想品味、揣摩語言、想象意境

3、懂點格律——讀準節拍、注意平仄、讀出重音

聯想和想象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聯想社會背景,聯想相關的歷史,聯想相關的作品,想象詩歌的意境。(聯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諸葛亮的事,壯志未酬的英雄,《詩經》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圖》)

蜀相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感受詩歌意蘊美。

2、理解杜甫對“蜀相”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瞭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3、掌握詩歌借景抒情等表達情感的表現手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一、導入新課

愛國主題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源遠流長,每當國家面臨危亡時這種主題總會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屈原、杜甫和陸游是有代表性的三個詩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體現愛國精神的,當然是他的代表作《離騷》。《湘夫人》等篇與屈原愛國的關係,王逸有一些牽強附會之說。但完成加以否認,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愛國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劇,這是客觀存在,應實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國詩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首先是他身上集中了中國文化傳統裏的一些最重要的品質,比如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與屈原有許多不同,但兩人表現在詩中的憂國憂民情懷是一致的。

陸游繼承了我國古代詩歌中的愛國傳統,並把它高揚到前無古人的高度。愛國主題貫穿了他一生的創作歷程,成爲他的詩歌的靈魂。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杜甫的《蜀相》。

二、作者生平

杜甫(712-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生於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之間,後半生顛沛流離,歷經磨難。他的詩廣泛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被稱爲“詩史”。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麼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爲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爲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着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後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盪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盪着。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xx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蜀州,表薦杜甫爲節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後人因稱“杜工部”)。後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於湘鄂之間。77xx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後的懷念。據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

三、寫作背景

《蜀相》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結束了在甘肅天水一帶顛沛流離的生活,暫時落腳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裏。個人生活的艱難苦自不必說,政治上那種“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滅。“安史之亂”已經“亂”了五年,百姓塗炭,田園荒蕪,唐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中。唐肅宗風庸顬,寵信宦官,排斥功臣。在這樣的情況下,杜甫滿腔的苦悶、焦慮,是可以想見的。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爲蜀漢制定了統一天下的策略,輔佐劉備、劉禪父子建立並鞏固蜀漢政權,“功蓋三分國”。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他與劉備君之間魚水相得的關係,當然都使仕途坎坷、報國無門的杜甫心潮起伏、熱淚盈眶。

四、課文誦讀

(1)示範朗讀

(2)誦讀指導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對仗工整,聲調和諧。第三句“自”字,第四句“

空”字,是拗格。“自”本爲平聲,現在作仄聲;“空”本爲仄聲,現在作平聲。聲調上有一種變換美。此外,與韻字相對的仄腳是“色”“計”“死”三個字,分別是入聲、去聲、上聲,仄聲三種俱全,不是一個聲調,念起來好聽。

(3)學生齊讀

五、整體感知

1、首聯--深切地表達出緬懷、追思諸葛亮的情意。

“丞相”這一稱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處尋”的設問,飽含詩人對諸葛亮無限欽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長,高大茂密的柏樹是丞相祠的。標誌,是諸葛亮偉大人格的象徵,按我國傳統文化心理,也是歷代人民愛戴諸葛亮的見證。

詩的開頭兩句一問一答,有什麼好處?

明確李重華《貞一齋詩話》說:“作詩善用賦筆,惟老杜爲然。其間微婉頓挫,總非平直。”一問一答開頭,近於樂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詩的首句中有一“尋”字,用得好,它把開頭兩句連起來,表達了詩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諸葛亮的心情,爲後面頌揚諸葛亮埋下伏筆,使全詩和諧統一。

2、頷聯--寫祠堂內的景物。

思考: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人間詞話》)參考此說,說說“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一聯中,哪兩個字與境界的關係最爲密切,爲什麼? 明確三、四兩句中,“自”“空”二字與境界的關係最爲密切,是這兩句的關鍵字。“映階碧草”“隔葉黃鸝”呈現了一幅春景,但對這盎然春意,作者卻有獨特的感受:春色雖然好,祠廟卻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詩人形單影隻地來拜謁。難道武候被人遺忘了嗎?草色越青,鳥音越美,這種感受越強烈。這兩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於“自”“空”二字的巧妙運用。

可見,三、四兩句通過對祠堂內的景物的描寫,更深刻地表達出對諸葛亮的懷念之情。

3、頸聯--寫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和精神品格。

五、六兩句,以高度凝練、精闢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表現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申述詩人所以景仰諸葛亮的緣由。這兩句是議論,但這議論富有情韻,因此使詩的抒情氣氛更爲濃重,形象更爲飽滿。

思考:杜甫用“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兩句來概括諸葛亮一生的功業,你認爲準確嗎?你最佩服和崇敬諸的哪一方面? 明確用這兩句概括諸葛亮一生功業,十分準確。諸葛亮爲劉備制定統一天下的大計,輔助劉備開創基業、建立蜀漢,又輔佐後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般來說,人們最崇敬和佩服諸葛亮的,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機妙算,大智大慧。

4、尾聯--對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思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的“英雄”指什麼人?

明確 “英雄”指那些壯志未酬而含恨終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詩人自己,從小立志幹一番事業,卻鬱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七、八兩句緊接五、六句,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景仰和對他事業未竟的痛惜心情。這兩句在敘事中抒情,寫得情真意摯,非常感人。有人說這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是詩眼。千百年來,這兩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淚。清人邵子湘評論這首詩的後四句說:“自始至終,一生功業心理,只用四語括盡,是如椽之筆。”

5、此詩寫詩人在諸葛亮祠弔古,但題爲“蜀相”而非“諸葛亮”,有何深意?

明確詩人寫這首詩,是爲了追思、仰慕、欽敬諸葛亮。寫武侯祠,是因爲“蓋千古人物,莫可親承;廟貌數楹,臨風結想”,可以由祠寫到諸葛亮,寫祠是爲了寫人,因此題爲“蜀相”。

6、內容小結:

《蜀相》表達詩人杜甫對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壯志未酬的痛苦。

7、表現手法:

在表現手法上,先寫景,在景中融情,然後抒發感慨,全詩寫祠堂與寫人和諧結合,寫景與抒情融合無間,憑弔古人與悲嘆自己渾然一體,內涵豐富,感情真摯,格調沉雄。

從全詩看來,無論寫景、敘事,還是議論,都交融着一種深沉篤至的追尋、憑弔的感情。寫景是在憶念蜀相留在今日的蹤跡,論事則是讚頌蜀相當年功勳。這一切都互相關聯,自然融成一體,構成一種“骨氣端翔,音情頓挫”的崇高境界。在這裏,詩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