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蜀道難賞析(精選21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1篇《蜀道難賞析》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蜀道難賞析》相關的範文。

蜀道難賞析(精選21篇)

篇一:蜀道難賞析

蜀道難賞析

本詩可大致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蠶叢及魚鳧”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主要寫開闢道路之艱難.詩人從蠶叢、魚鳧開國的古老傳說落簍,追溯了蜀秦隔絕、不相交通的漫長曆史,指出由於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纔在不見人跡的崇山峻嶺中開闢出一條崎嶇險峻的棧道.強調了蜀道的來之不易.

第二部分,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主要寫跋涉攀登之艱難.這一部分又可分爲兩層.前八句爲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之崎嶇.先例舉了六龍、黃鶴、猿猱這些善於飛騰攀登的鳥獸面對蜀道尚且無可奈何的情況,以映襯人要攀越蜀道談何容易;又特地選擇了秦地突出的高山青泥嶺加以誇張描繪,顯示蜀道之高聳入雲,無法通行.“問君西遊何時還”以下爲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鬆、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慨嘆友人何苦要冒此風險入蜀.

第三部分,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不如早還家”,由劍閣地理形勢之險要聯想到當時社會形勢之險惡,規勸友人不可久留蜀地,及早迴歸長安.這部分亦可分爲兩層.前五句爲一層,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一夫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語句,突出劍閣關隘險要,後六句爲一層,以毒蛇猛獸殺人如麻暗喻當地軍閥如憑險叛亂則將危害百姓,規勸友人早日離開險地.

全詩主要由以上三部分組成,至於在詩中三次出現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兩句詩,則是綰連各部分的線索.它使全詩首尾呼應,迴旋往復,綿連一體,難解難分.

《蜀道難》是漢樂府舊題,屬於“相和歌辭”中的“瑟調曲”.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引《樂府解題》說:“《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都是四川山名)之阻”.自梁簡文帝至初唐張文琮,曾有不少人用此題目寫過詩.李白此詩,雖然也沿用了樂府舊題描寫蜀道艱難,但內容較前有所豐富,思想意義也比較積極.

描繪蜀道的奇崛艱險是本詩的一個主要內容,這類詩句,佔據了全詩的大部分篇幅.李白對故鄉四川和祖國山河非常熱愛,他的許多詩篇都強烈地表現出這一情感.《蜀道難》也是如此.雖然,爲了達到規勸友人的目的,他極力誇張、描繪了蜀道之艱險可怖,然而對祖國山河的真誠熱愛,使他不由自主地對筆下的蜀道傾注了飽滿的熱情,在描繪蜀道之艱險可怖的.同時也寫出了它的突兀、崢嶸、強悍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顯示出了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其次,本詩體現了作者與王炎的深情厚誼.李白很重友情,他與詩人杜甫、道士吳筠、農民汪倫的友誼向來是文學史上的美談.他與王炎的交情也很深.王炎入蜀,他一連寫了《劍閣賦》、《送友人入蜀》等詩文相送,王炎去世,他又寫了《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深表哀悼.在本詩中,他於描繪蜀道之時,每每情不自禁地發出“問君西遊何時還?”“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側身西望長諮嗟”一類感嘆,對王炎此行深表擔憂,並誠懇規勸王炎及早還家,表現出對友人的真切關心和一懷深情.

如前所述,本詩當作於天寶初.當時,唐朝社會表面上尚算安定繁榮,但骨子裏卻矛盾重重,不無危險.一方面,是“法令弛壞”,土地兼併嚴重,一方面,藩鎮擁兵自重,朝廷難以控制.因此,李白此詩第三部分的有些詩句,儘管仍側重於描寫蜀道地勢險要,但也於有意無意之間流露出他對國事危殆的憂慮,流露出了他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心.

無論從哪個藝術角度衡量,《蜀道難》都堪稱是李白的代表作.它集中體現了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和作者的創作個性.

首先是感情強烈.開篇伊始,作者就以“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強烈詠歎,奔騰直瀉,抒發出他對蜀道高峻艱險所感到的驚愕、感慨,而後,在詩的中間和結尾,他又兩次重複了這一詠歎,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給人以一唱三嘆,迴環往復的感覺,讀來令人心潮激盪.

其次是誇張極度.誇張是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然而,李白的誇張與衆不多,他往往把筆下的事物誇張到極度,而且動輒用“千”;“萬”等鉅額數詞來形容修飾.如“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例子.就《蜀道難》而言,他的誇張也到了登峯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人說登天最難;而他卻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成語有云,談虎色變,他卻道“蜀道之難”,“使人聽此凋朱顏!”民謠相傳,“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到他筆下竟成了“連峯去天不盈尺”.爲了強調秦蜀交通阻隔時間之久遠,他說是“四萬八千歲”,爲了突出青泥嶺山路之盤曲,他說是“百步九折”;而爲了顯示蜀道之高聳,他甚至誇張說連爲太陽駕車的六龍至此也要掉頭東返……這些極度的誇張,雖不符合事物實際,但卻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艱險雄奇,突出了它不可攀越的凜然氣勢.

再次,想象豐富奇特.李白在這首詩中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限制,不受任何約束.從蠶叢開國、五丁開山的古老傳說到“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可怕現實,從六龍回日之九重雲霄到衝波逆折之百丈深淵;既有“百步九折”、“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各種圖景展現,又有“悲鳥號’、“子規啼”、“砯崖轉石萬壑雷”諸般音響激盪;甚而至於還有“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切身經歷、實地感受.憑藉神奇的想象,作者具體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生動渲染出了它陰森幽邃的氛圍,使人如身臨其境,耳聞目睹.歐陽修曾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太白落筆生雲煙”(《太白戲聖俞》),形象地說出了人們讀《蜀道難》後所得到的藝術感受.

應該注意的是,作者還將神話、傳說與他的奇特想象和恣意誇張結合在一起,使三者相輔相成,交融爲一體.這是李白詩浪漫主義風格的一個顯著特徵,也是本詩藝術上的又一特色.在這首詩裏,作者採撅了蠶叢開國、五丁開山、子規啼恨的古老傳說及六龍回日的瑰麗神話,把它們編織在他對蜀道艱難的奇特想象和誇張描繪之中,爲筆下的山嶺石棧塗抹上一層古樸悲涼而又神奇迷離的色彩,使整首作品散發出濃郁的浪漫氣息.需要指出,這些神話、傳說,既是作者想象的內容,也是他恣意誇張的體現,三者是互爲表裏,難以拆分的.

最後,談談《蜀道難》句式的靈活多變與語言的奔放恣肆.李白生性豪放不羈,寫詩也喜歡用句式自由、叶韻寬鬆的歌行體,以便任意馳騁才氣,表達胸中起伏多變的強烈感情.這首詩是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爲主,又摻雜以四言、五言、六言、八言等,短者僅三字,長者達十一字,長短不等,錯落交接,時而散漫,時而整齊,隨心所欲,又舒捲自如.再從語言來看,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勻稱整飭,也有“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鬆倒掛倚絕壁”之精煉凝重,也有“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之流暢輕快,“危乎高哉”一句同義反復,是故作.重筆以提起氣勢:“噫籲嚱”三字選用虛詞,乃無心弄巧卻別具風致,且又以四川方言入詩……奔放恣肆,毫無規範可循,衝口而出,卻又無施不宜,對內容的衷達與情感的抒發起了富有成效的輔助作用.

篇二:蜀道難賞析

《蜀王本紀》中記載了一個有關蜀道的神話。據說當年秦惠王時,蜀王部下有5個大力士,稱爲“五丁力士”。他們力大無窮。於是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見一條大蛇躥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動山搖,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爲石人。這個神話,反映着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於打開了秦蜀通道。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①,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爲開山闢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後從秦入蜀纔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爲止,用四韻八句敘述了蜀道的起源。

篇三:蜀道難賞析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峯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爲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嶽”(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篇四:蜀道難賞析

蜀道難賞析1500字

《蜀道難》屬樂府古題,即(相和歌辭瑟調曲)。在樂府古題樂解裏面有這樣一段話:“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之阻。”銅梁、玉壘都是蜀中山名。李白襲用了這個古題,仍然寫蜀道之艱險。但無論在內容、形式上都有新意。由此可見李白不僅善於吸收,更善於創新,他是在繼承中有革新、有創造的。

三部分:

一、從開頭至“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寫蜀道開闢之難,突出一個“難”字。

二、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寫蜀道行走之難,突出一個“險”字。

三、從“劍閣崢嶸而崔嵬”至結尾,把自然環境與政治形勢結合起來,寫國情的險惡,以引起人們的警惕,突出一個“惡”字。

劃分三段的主要聯繫:

1、內在聯繫:三個部分的自然銜接和描寫蜀道由難而險,由險而惡,勸告友人還家,逐步深化主題。

2、外在聯繫:“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三次詠歎,發揮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第一部分

“危途難行”是本詩的主題。前兩部分從自然風光落筆,極盡描摹刻畫之能事;第三部分轉入對政治形勢的詠歎,深化了主題。可看作是作者的精心構思。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歌一開頭,就用了驚歎詞“噫籲嚱”,表示十分驚奇和感嘆 “噫籲嚱”是嘆詞的連用,可讀成“噫,籲嚱”,“籲嚱”就是嗚呼的意思。也有的說“噫”、“籲”,“嚱”是三個獨立嘆詞的連用,突兀而起。“危乎高哉”的“危”和“高”,都是高聳的意思,各帶一個感嘆詞。李白有一首寫峯頂的詩,第一句就是“危嘍高百尺”,“危嘍”即很高的樣子。與“危乎高哉”是同樣意思的重複,也是起強調的作用。“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取消句子獨立性成爲詞組“蜀道難”。這裏“於”是比的意思。這幾句大致是:喲,啊,高啊實在高啊,蜀道難行,比上青天還難。請看,從一開始就帶上了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開篇即奇,一下子奏出激昂雄渾的基調,強烈的震撼着讀者的心絃。

“蠶叢及龜鳧,開國何茫然!”“蠶叢”與“龜鳧”是傳說中的兩個蜀國的開國國君,“茫然”是茫遠而難以知詳的意思,說他們開創蜀國是多麼遙遠的事了。“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爾”作指示代詞,“此”的意思,“爾來”就是自此以來,即蜀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不是確數,極言時間的久遠。秦國的土地因山川多有險阻,故稱爲“秦塞”,“通人煙”即人員往來相通的意思。這兩句說蜀地自古不跟秦地相溝通。“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當”,是遮攔、阻擋,這裏當“面臨”講。“太白”是秦嶺主峯太白山。傳說因它冬夏都有積雪,所以叫太白。太白山在西安的西面,所以叫“西當太白”。諺語云:“武功太白離天三百”,極言其高峻。“鳥道”是人跡難至的險峻的小道,“橫絕”是橫空飛越的意思,“巔”是頂峯。這兩句說,西邊太白山擋住去路,山上的小路人跡難至,只有鳥兒才能從那橫空飛越直達峨眉山頂。“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是以神話來反映我國古代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大無畏英雄氣概。蜀王派五個力士前去迎娶秦王的五個女兒,途中見一大蛇鑽入山穴,力土們抓住蛇尾猛拉,結果地崩山倒。力士和秦王的女兒都被壓死,山中就此裂開一條小路,把秦蜀兩地溝通起來,也就是把形似天梯的陡峭山路和山崖間鑿石架通的棧道聯繫起來。這雖是神話故事,但我們可以看出蜀地與世隔絕,蜀之道來之不易。作者不是客觀地描摹蜀道的艱難,而是從傳說和想象落筆,賦予秦蜀山川以濃郁的主觀感情,表現了作者對蜀道帶有鮮明個性的獨特感受,融合着作者豪邁奔放的個性。

以上是第一部分。作者從古老的傳說落筆,追溯了蜀秦隔絕的漫長曆史,指出五位壯士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纔在不通人煙的崇山峻嶺中,開鑿出一條崎嶇險峻的山路。強調了蜀道來之不易。這裏講的是蜀道開闢之難。

第二部分寫蜀道行走之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標”,高木作爲表記 其最高處叫做標,這裏高標就是最高峯、頂峯。這幾句極寫山的高峻,上面有六龍駕着太陽神乘坐的車子,到此也不得不折回的高峯,下面有波浪洶涌盤旋的迴流之水。這樣上下着筆,頂天立地的山峯似乎佇立在我們眼前 接着寫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不得通過,敏捷輕巧的猿猴要想越過去也愁於無法攀援。這是極寫山勢之高峻。“青泥何盤盤”,說青泥嶺多麼的盤旋曲折。“百步九折縈巖巒”,“百步九折”說不在長的距離中就有多處的轉折,“縈巖巒”,說這路繞着山崖。縈,縈迴,繞着的意思。這兩句極寫山的曲折。“捫參歷井仰脅息”,“捫”是摸,“歷”是經過 “參”和“井”是兩個星,它們相應地面上的位置,也就是古代常說的分野,分別屬於蜀和秦。“仰”是仰首,“脅息” 是屏住呼吸,可見心情的緊張。走在山路上星星彷彿可以摸到,或從身邊擦過。仰起頭來,蒼穹低下脅迫,使人透不過氣來。這是極寫山路之高。“以手撫膺坐長嘆”,膺是胸。如“義憤填膺”成語。這句說,用手摸着胸脯坐下來長久地嘆息着,可見山之高讓人感到害怕。“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由秦入蜀是向西行 故稱“西遊” “畏途”,危險使人害怕的道路,“巉巖”是險峻的山岩,“畏途巉巖”,就是路險山高,所以“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但見”只看見,但,只的意思,而不是但是。悲傷的鳥兒對古樹哀號,雄雌相隨着在林間飛翔。“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說又聽到杜鵑鳥對着夜月悲啼,愁緒籠罩着空曠的山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這裏“此”是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凋”,凋謝,消失。“朱顏”就是紅顏,“凋朱顏”就是紅顏失色,非常害怕的意思。今天成語有“談虎色變”,“凋朱顏”就是“色變”的意思。“連峯去天不盈尺” “連峯”是連綿的山峯,“去天”離天,“去”是離開的意思,“不盈尺”是不滿一尺,“盈”是滿的意思 “枯鬆倒掛倚絕壁”,說古老的松樹倒掛着依靠在絕壁上。“飛湍瀑流爭喧豗”,“喧豗”是鬨鬧聲,是急流瀑布發出的。說飛瀉的急流和洶涌的瀑布爭相轟鳴。“砯崖轉石萬壑雷”,“砯”,水擊岩石聲,這裏用作動詞,撞擊的意思 “轉石”,激流翻滾着大石。講水拍打着山崖,衝擊着山石,千山萬壑發出雷鳴般的響聲。這幾句化用了晉代張載《劍閣鳴》中的意思,“盤着飛湍走壁,沙石碰閣,洶涌而驚雷。”可見李白善於吸收前人長處,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其險也若此”,蜀道之高之危略作收束。“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爾”是第二人稱“你”,我嘆息你這遠道之客爲什麼要到這兒來呢?

第二部分可分爲兩層:前八句爲一層,強調山勢的高峻與道路的崎嶇。“問君西遊何時還”以下爲第二層,描繪了悲鳥、古樹、夜月、空山、枯鬆、絕壁、飛湍、瀑流等一系列景象,動靜相襯,聲形兼備,以渲染山中空曠可怖的環境和慘淡悲涼的氣氛,喟嘆友人何苦冒險入蜀。這是寫蜀道行走之難

第三部分,主要寫劍閣險要,蜀地險惡,規勸遠行的友人,不可久留。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閣”,劍門關,在今四川劍閣縣北大劍山、小劍山之間。“崢嶸” “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峻。“當”,阻擋、守着的意思,說劍閣的形勢非常險要,非常高峻,只要一個人守在這險要的關隘上,再多的人也攻不開。正因爲地勢險要,所以“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匪”即非,這是暗喻“所守之人”成爲狼與豺。說守衛的人如果不是自己的親信,就可能變成害人的豺狼,因爲他們可以憑恃險惡的地形搞叛亂,殘害人民。“一夫當關”以下四句,是化用張載《劍閣鳴》中“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裏寫“猛虎”、“長蛇”,用的是雙關的手法,用“猛虎”“長蛇”代“所守”,並把所守的兇殘比擬爲野獸。“吮血”就是吸血。磨牙吮血比喻、比擬中含有誇張成分,形象更加鮮明。把割據一方的軍閥兇殘面目揭得淋漓盡致,從而強化了蜀地政治形勢的險惡。這句說,人們早晨要躲避猛虎的襲擊 晚上要逃避大蛇的侵擾。這些“野獸”都在磨牙吮血,殺人太多了。作者畫出了他們窮兇極惡,殘害生靈的面目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錦城”指四川成都,以織錦發達而得名。杜甫有“花衆錦關城”的詩句。“雲”是說,講錦城這裏雖說是樂土,我勸你不如早些回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西望”承接前文“西遊”說的,由長安而行,望成都,故曰“西望”,“長諮嗟”是深深的嘆息。

這最後一部分,從自然環境寫到社會人生,賦予“危途難行”的主題以政治的內容。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境的險惡,規勸友人不可久留,及早回家。這是寫國情之險惡。

這首詩構思奇特,想象奇特,“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河嶽英靈集》)說這詩寫的很奇特,自屈原以來還沒有人寫出這樣味道來的。

一、充滿熾熱奔放不可抑制的情感,主觀性非常突出。

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激情澎湃,常常不能自已。詩歌形象高度個性化,帶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無論敘事或者寫景,都融匯着作者的豪放性格。他那極爲強烈的情感,在詩中常反覆詠歎出來。開頭“噫籲嚱”嘆詞的連用和“危乎高哉”同義詞的反覆使用,以獨特的強調手法顯示內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聲奪人的氣氛。接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千古傳誦的慨嘆,定下了全文的基調,引出了古代人民不怕犧牲,不畏艱難險阻,征服大自然的充滿神話色彩的描寫,使讀者不得不驚心動魄於蜀道開闢之難。

在繪聲繪色敘述山行艱難可怕的時候,作者再次發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喟嘆,極力渲染蒼涼、悲愁氣氛,烘托“危途難行”的主題。末尾以“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的雙關語,由大自然之險,寫到政治之危,又發出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以“側身西望長諮嗟”的意味深長的嘆息結束全篇,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的感嘆,在詩中三次出現,是感情的爆發、延續和收束。第一次出現,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點出了主題:“危途難行”,並定下全詩的基調,一唱三嘆,震撼人心。“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出現,還鮮明地體現了作品結構的嚴謹。它第一次出現,是寫蜀道開闢之難;第二次出現,是寫蜀道行走之險;第三次出現,是寫國情之險惡。我們說,此時作者的感情發展達到高峯,悲憤難禁,倍覺艱難。同時在結構上,也標誌着由極寫山之高、路之難,轉向寫政治形勢之險惡,既是前節的收結,又是後節的啓導;既照應了開頭,又使讀者對蜀道之難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反覆呼告,不僅鮮明地體現出作品結構的嚴謹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樂曲的主旋律,具有迴環盪漾的音樂美。由於它始終貫注全詩,這就構成了全詩的感情主幹,並將全詩凝聚成一個完滿的藝術整體。作者驚歎蜀道之難,感情又是昂揚奮發充滿力量的,作者的感情彷彿是隨着蜀山、蜀水迭宕起伏,讀後令人心情振奮。

總之,這一中心句的三次出現,在全詩的層次結構,感情凝聚,氣氛渲染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深厚的情感,還以作者對西行友人的提醒、呼喚、勸告中流露出來。“問君西遊何時還?”以親切的詢問,表示對友人的關懷。而接着“畏途巉巖不可攀”一句已含有趕快回頭,不可前行的意思,但友人畢竟又向前走了,歷經險境而抵達劍閣。作者以熟人的口吻、困惑不解地問道:“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這實際是一種擔心,體現了作者對友人命運的關心,而友人終於在蜀地住下了。這是豺狼出沒、蛇虎橫行的地方,千萬不能久留哇!於是作者又發出深情的呼喚:“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再三叮嚀和規勸中,飽含着一片深摯的友好情誼。

二、豐富的想象,奇特的誇張。

李白並沒有到過劍閣,因此有關山行艱險的生動描寫,如從鳥獸的感受來刻畫蜀道之高險:六龍回日、黃鶴難飛、猿猴愁攀;從行人的感覺來具體描寫蜀道之艱險:峯迴路轉、山勢險峻,表現人走在上面的畏懼心理、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以山川幽冷深寂的悲涼氣氛來襯托渲染蜀道之艱險:古木荒涼、鳥聲悽切將自然界渲染上了旅愁;還具體描繪了行人眼中的蜀道等等。可以說李白的想象力是驚人的,超越時空的限制 不受任何約束。大家想一下,他雖有漫遊天下的生活深厚根底,但如果不發揮高度的想象,不揮灑誇張的筆墨 《蜀道難》決不會如此動人心魄,成爲千古不朽的浪漫主義傑作。據元和略陽縣誌記載,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雨,行者屢逢泥淖,所以稱青泥嶺。李白對青泥嶺的高峻難行或許有所瞭解,於是吟出“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巖巒”的詩句,寫青泥嶺是那樣的盤旋曲折,山路繞着山崖不停地打轉。作者出於想象的精彩描寫,誇張而不失真,典型地再現了山路之險和山行之難。

在抒發旅愁的時候,作者寫到:“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這裏古木參天,氣象森嚴,鳥聲淒厲迴盪其間。豐富的想象,精心的構思,把人們引入一個悲涼、慘淡的藝術境界。“雄飛雌從”的設計,更使羈旅者勾起思念親人的愁緒。這樣生動的藝術效果,若不是作者在馳騁他那奇幻而又細緻的想象之後落筆,是很難產生的。

再看作者是怎樣描寫蜀道上奇險壯觀的景象吧!“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在作者如椽大筆之下,連綿的山峯,幾乎頂天而立;枯老的`蒼松倒掛在懸崖絕壁之間,飛泄的瀑流爭相吼叫,砯崖擊石發出震撼千山萬壑雷鳴般的聲響。這裏既有羣峯屹立的雄偉壯闊景象,又有枯鬆倒掛的特寫鏡頭,既有充滿詩情畫意的近景,又有令人觸目驚心的動態。“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兩句,使讀者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不得不歎服作者的想象力和描寫的本領。

李白善於誇張。他的誇張與衆不同處,往往是將事物誇張到極度,並且動轍用“千”“萬”等數詞來形容、裝飾,如“燕山雪花大如席”、“朝如青絲暮成雪”、“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輕舟已過萬重山”等膾炙人口的詩句,都是典型的。《蜀道難》的誇張也到了無以復加、登峯造極的地步。古人常以絕對辦不到的事比喻成比登天還難,而詩裏卻極力誇張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除此恐怕沒什麼更誇張的寫法了。“捫參歷井仰脅息” ,也是絕妙的誇張之筆。“捫”“歷”兩個動詞的連用,顯出友人出沒在星宿之間,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瞭。“危嘍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個描寫與《蜀道難》有異曲同工之妙。“連峯去天不盈尺”比後世民謠“離天三尺三”的說法更具誇張性。“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也以猿鶴面對高峻的山崖無可奈何的誇張描寫,反襯行路之人陷入困境。作者還把神話傳說引入詩中,給這篇浪漫主義詩作增添了光怪陸離的色彩,“蠶叢及魚鳧”的傳說,形容歷史悠久,突出了蜀地自成一國與世隔絕的豐功偉績。“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等詩句,活畫出他們窮兇極惡,殘害生靈的猙獰面目,極寫環境的惡劣。

作者通過神話描寫,既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大自然的極度艱難,又給“危途難行”的主題作了極精彩的渲染。“六龍回日”的神話以極寫山勢之高峻。按理六龍駕着太陽神坐的車子應通行無阻,可它也竟然被蜀道上的險山擋住了,太陽神也不得不轉駕回宮,那行路人就更不要說了。“子規啼月夜”這是暗用蜀王杜宇的傳說,給山行的描寫籠罩上淒厲愁絕的氣氛。傳說子規的啼叫聲,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那作者勸阻友人的用意已暗含在鳥鳴聲中了。這實在是奇妙生動、令人拍案叫絕的寫法。

這種罕見的奇特體調的形成,自然得力於那種令人難以比美的超凡絕倫的想象了。作者的想象,出入古今,馳騁上下,從古到今,從天上到地下,所有的想象與誇張都臨近或超越了事物性質的極限,基本是超現實的。因此形成的意象,一個接一個的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在想象、誇張之中又往往加上作者的感嘆、驚呼、反問,這不僅充分顯現了蜀道山川雄奇險峭的氣勢,而且表現着作者激情的跌宕,從中可感受到作者靈魂的飛動和落落大方自由的胸襟氣度。正是這種鮮明強烈的主觀性,才使得“蜀道”這一客觀對象深深地印入讀者心中,而難以忘懷

三、語言風格自由奔放,深深打上了作者特有的印跡。

豪放不羈的李白,在選擇詩歌題材時,往往從個性出發,喜歡並善長樂府古詩,格律詩寫的很少。樂府詩形式比較自由,不大受格律限制,最適合於李白表現他那豐富的想象,抒發熱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因此李白的古詩如《子夜吳歌》、《行路難》、《將進酒》等都很有名,而像《登金陵鳳凰臺》那樣膾炙人口的作品並不多。初唐以來樂府詩的形式,一般都是七言古體,而李白卻雜糅了三、四、五言等句式,甚至運用了散文的句法,頗具創意。由此可見,思想的解放與形式的自由是有着十分緊密的關係的。《蜀道難》以七言爲主,長短句交替使用從三言到十一言不等,顯得靈活自如。大量詩句的散文化,體現出李白熱情奔放不受拘束的特色。以開頭爲例 “噫籲嚱……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12句中,有5種句式:3、4、4、5、5、5、7、7、7、7、7、9,隨着字數的遞增,句子由短促強烈的感嘆,過渡到較爲舒緩的陳述。

描寫蜀道行走之難的詩句,一般是七言,多至九言,還有十一言的。長句適合描寫較爲細緻的景象和抒發較爲複雜的情感。

而詩的最後部分,則多用四字或五字的短句。簡短、峻峭的句式,有力地反映出了蜀地自然環境和政治形勢的險惡,反覆爲友人敲響了一陣又一陣短促而震耳的警鐘。

這首詩用韻也打破了齊樑舊說,即一韻到底的格式,而是竭盡變化之能勢,用“an”韻的,基本在詩的前半部分,如“天”、“煙”、“巔”、“連”。詩的後半部分,用韻變化較大。“yi”韻的,如“尺”、“壁”;“ai”韻的,如“開”、“豺” “a”韻的“家”。用韻的變化,與後半部分寫環境的險惡、政治形勢的動盪有關係,也體現出作者變化不定的和緊張的情緒。總之,巧妙的用韻,使這首詩在描繪客觀情狀和傳達主觀情緒上,顯得活潑自如,毫無呆板之感。

對聲調的安排,也與表達內容相稱。如“愁平山”連用三個平聲,空谷傳響,蕩人心魄,極寫蜀道令人可畏 氣氛感傷悲涼。“捫 參 歷 井 仰 脅息” 連用五個仄聲,形象地反映出行進在極高的山路上那種高度緊張跼促的心理。巧妙地選擇聲調,以便跟所抒寫的情感相稱,這充分顯示出李白深厚的藝術功力。

關於這首詩的基調問題。後人有模仿寫《蜀道難》的。像“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樣的佳句,至今爲人們所傳誦。這說明了這篇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它的生命力。

篇五:蜀道難賞析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悽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烘托蜀道之難。

關於本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爲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爲,李白“自爲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篇六:蜀道難賞析

首先,反覆手法增強抒情氣氛

詩人寫景不是客觀地描摹自然,而是浸透着感情的,屬於“第二自然”。李白在《蜀道難》中,他對蜀道之難的描寫,不是純客觀的再現,而是他對蜀道之難的獨特感受,也就是蘊含着詩人思想情感的。那麼,在詩人李白的筆下,蜀道是怎麼樣?詩中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詩歌開始,詩人把自己的感受推到了最高點,一下子就把蜀道之高、蜀道難行給突顯出來。這爲全詩情感發展奠定了基調,也爲後面描寫奠定基礎。詩人在這個基礎上,把“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反覆出現,滲透在詩歌的開始、中間、結尾,滲透到底,似如貫穿詩歌的主旋律。這樣反覆出現,不但使詩歌描寫緊扣“蜀道難”這一中心,而且形成迴腸蕩氣的韻律美,從而增強了詩歌的抒情氣氛。同時,這樣的反覆,時時撞擊着讀者的心靈,激發讀者的想象,引發讀者的思考,使讀者進入詩歌的審美意境,從而真正感受詩人的仕途艱辛,內心的苦悶及其人生的悽清。

其次,大膽誇張描寫奇異山川

在詩歌中,誇張是浪漫主義詩人常用的手法。然而,李白在《蜀道難》中,爲了更好的抒發情感,表達思想,詩人除了直接的誇張之外,還把神話傳說融入其中,使誇張更加奇特,更富有文化意蘊,同時這些神話傳說也有助於提高誇張的審美效果,從而更加突出蜀國的奇山異水之壯美。例如,詩中寫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蠶叢、魚鳧”是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國王。其意義是說,蠶叢和魚鳧兩個蜀王,開國的事情多麼渺茫不清。從那以後經過四萬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相通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意思是說, 直到地崩山塌,壯士都被壓死,然後纔有了天梯與石棧相互連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意思是說,上面有即使是拉車的六龍也要繞彎的最高峯,下面有衝激高濺的波浪逆折的漩渦。高飛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猿猴想過去,發愁沒有地方可以攀援。這幾句從整體上說,詩人從蠶叢開國說道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啼月,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象。從誇張的角度來說,說到蜀道難行,說是比登天還難;山勢高峻,就連飛鳥也無法飛過。即使是善於攀援的猿猴也“愁攀援”,甚至於可以使“六龍回日”。這些描寫都算是奇特無比的,這樣的誇張,在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當然,這些艱難之路也正象徵着詩人仕途之路的艱險。總之,詩人大膽誇張,奇特的想象,並融入神話傳說,不但使蜀道山川富有神奇的色彩,突出了蜀道難行,而且更好地表現出詩人的仕途蹭蹬而無可奈何之情。

再次,散文語句提高表達效果

詩歌是講求節奏的。“節奏是詩歌的.生命。”在詩歌中,產生節奏的方式自然是多樣的。但最根本的是詩歌的節奏與詩人的內在情感有着直接的關係。因而,節奏也有助於詩人情感的表達。李白在《蜀道難》中,爲了表現仕途的艱險,難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詩人選擇了形式比較自由的樂府體裁。在詩中,大量使用了散文化句式,特別是在長短相間、參差錯落的語言中,短句急促,長句舒緩,相互結合,高低起伏,不但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而且也表現出詩人李白豪放不羈的語言風格。比如,詩歌開始寫道:“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裏由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構成,又少到多,由短到長,語勢急促,給人以不可阻擋之勢。後面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由五字句、七字句和九字句構成,語氣顯得比較平緩,好似娓娓道來。如此散文化的語言形式,在《蜀道難》這首富有氣勢的詩歌中,不但沒有減少詩意,反而使詩歌語言抑揚頓挫,起伏不定,不但給人以蜀道之艱險的感受,也使讀者感受到詩人激*情及其情感的起伏狀態,從而表現出詩人因仕途艱險而難以抑制的內心苦悶之情。

總之,作爲中國古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偉大的。在中國文學上,李白貢獻是巨大的。李白的詩歌內容豐富,情感真摯,思想深刻的,他不但具有最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使內容和形式得到和諧的統一。

篇七:蜀道難賞析

《蜀道難》是李白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文學寶庫中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的不朽傑作。《蜀道難》本爲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李白此詩是對傳統題材的再發揮。此詩的主題思想衆說紛紜,見解不一,我認爲它與政治現實還是有一定聯繫的。詩歌創作於天寶初年,即李白第一次入長安的時候,當時表面繁榮的唐朝隱伏和醞釀着衰敗、變亂的危機。藩鎮割據,懷覬覦之心者,非徒安史。詩末抒發的感慨,當是針對時局而發,寄寓着詩人的隱憂,詩歌藉助神話傳說和民諺,馳騁豐富奇特的想像,運用誇張手法,近乎完美地描寫出蜀道的奇和險。唐代殷?稱讚此詩“可謂奇之又奇,自騷人以後,鮮有此體調”。相傳賀知章讀罷《蜀道難》,“稱讚者數四,號爲‘謫仙’”。

這是一首讓古今文人拍案稱奇的詩章。

詩歌開篇即憑空起勢,驟響徹天。詩人把三個嘆詞相疊,兩個形容詞各帶一個語氣詞並列,另用一個比喻,來突出蜀道之難,詩句氣勢磅礴,使讀者在心目中對蜀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着按由秦入蜀的路線(長安──太白山──峨眉山──青泥嶺──劍閣──成都),具體寫蜀道之難。

先寫蜀道開闢之難。詩歌誇張地說自蜀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後來五丁力士拽蛇導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爲蜀道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間接地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次寫蜀道旅途之難。以“六龍回日”的神話和想像,用黃鶴飛不過、猿猱愁攀援來反襯,用悲鳥、子規作烘托,極寫山的高峻奇險;以“衝波逆折”“飛湍瀑流”的直接描寫,用“崖轉石萬壑雷”的誇張手法,極寫水的湍急兇險。

繼寫蜀道人事之難。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不乏據險作亂的先例,詩人懷着對國事的擔憂、對人民的關切之情,警告當局要吸取歷史教訓,防止地方軍閥據險作亂,殘害人民。

文末的結語寫蜀道之難導致的結果。行人望蜀興嘆,徒喚奈何,言有盡而意無窮。

詩人以鬼神莫測的筆法,縱橫馳騁,時間上從四萬八千年之前的混沌初開至戰國而至中唐;空間上從長安跨越數座大山而至成都,從上可摩天的山巔到激流回旋奔騰的深壑;其他,從行人至鳥獸,從神話傳說至當今世道……騰挪跌宕,驚心動魄,把蜀道之難渲染得淋漓盡致。

??本詩爲樂府詩,形式自由,每句字數從三言至十一言,參差錯落,且三次換韻,非常適合表達大自然的奇觀和詩人熱情奔放的思想感情。詩歌融神話、傳說、諺語與景觀、人事、心理於一爐,想像豐富奇特,誇張新穎獨到,虛實結合,情景交融。“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句,前、中、後出現三次,反覆詠歎,內容逐次加深,產生了迴腸蕩氣的藝術效果,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全詩從形式到內容,充分體現了詩歌的浪漫主義特色。

篇八:蜀道難賞析

這是李白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詩。我們先來簡單分析一下。

這首詩通篇描寫的是蜀道之艱難。詩中重複了三遍:“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說明作者對蜀道之難痛徹心肺,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短短的九個字,把蜀道的艱苦卓絕刻畫到了極致。

這樣的詩句,這樣的意境,也只有充滿浪漫情懷、具有凜然風骨、酷愛自由生活的藝術天才李白,纔會寫得出來。

或許是早年蜀道留給他的印象太深刻了,李白還寫作了幾首著名的《行路難》。其中如“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已成千古傳頌,使人不禁聯想到當年屈原的詩句。兩位大詩人雖然前後相差千年,所具有的豪情壯志卻一脈承傳。

篇九:蜀道難賞析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籲”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爲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爲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盪着讀者的心絃。

篇十:《蜀道難》賞析

一首《蜀道難》,給人的感覺不僅僅入蜀之路的艱難,更多的是人生之路的艱辛,“噫吁戲,危呼高哉!”人生旅途誰沒有這樣的感嘆呢?特別是像李白一樣具有“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遠大理想、要求“濟蒼生”“輔社稷”“安黎元”的人,人生之路更是艱難。在《蜀道難》裏,李白用他那高超的藝術手法,豐富奇特的想象,把這樣艱難的人生之路表現的淋漓盡致。

首先,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引出古蜀國創業的艱辛,時間之長“四萬八千歲”,環境之惡劣“西當太白有鳥道”就是有了“石棧相鉤連”,還是面對“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的情形,處境之險惡“地崩山催壯士死”,就連黃鶴、猱猿這樣會飛能爬的動物都難以越過而“愁攀援”,更何況是人呢?然而,古蜀國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五丁開山”那壯美的故事也不斷激勵着無數的勇士不顧“青泥何盤盤”,而“百步九折縈巖巒”,儘管把人折磨的“仰肋息,坐長嘆。”

人生本來就是如此,創業自然是艱辛。古蜀國如此,秦塞亦如此,人類的發展史不也就如此嗎?“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多少志士創業的`悲壯故事,李白用蒙太奇式的一串串電影鏡頭:由遠及近,由靜到動,由慢變快,那山巒起伏、連蜂接天的圖畫,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飛湍、瀑流、懸崖、轉石帶來的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排山倒海之勢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使人望而生畏,那麼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魅力,激人進取的動力。真正的勇士怎能因此而退縮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詩人在感嘆的同時,更是一種讚歎,讚歎造物之神工,英雄之神勇,面前的這“難”字已不是簡單的“困難”所概而括之的了,更多的是體現了人生的意義,若能克服之則可以達到“連峯去天不盈盡”的境界,更能觀賞得到“枯鬆倒掛倚絕壁”的奇境,至於“飛湍瀑流爭喧虺,平崖轉石萬壑雷”的熱鬧景象就更別提了。這種人生歷盡艱辛,覽便人間美景的感覺,又怎是普通人能體會得到的呢?難免會有人會不解地問“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在封建社會,君王主宰一切的時代,士人的遠大理想,人生價值均繫於君王一身,因而主動去靠近天子,儘可能地去被天子賞識,是有志之士的一大目標。能接近天子,能得到天子得寵幸,是不勝榮幸“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高處不勝寒,伴君如伴虎,天子那喜怒無常的性格,今天把你捧爲掌中尤物,明天又可以把你看作“狼與豺”,時刻要提防着如虎如蛇的君王,稍不注意就會流血犧牲,人頭落地。被天子寵幸的感覺不錯“錦城雲雖樂”,可是整天面臨着“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的政治環境又怎不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呢?人生理想一旦真正實現,衆星仰月,“劍閣崢嶸而崔巍”又會讓你覺得寂寞而孤獨,還不如像村民野夫那樣過的悠閒自在的生活,因而又渴望回到原來的樣子“不如早還家”,然而,身在江湖已容不得你做主了,只能“側身西望長諮嗟!”。

難吶,人生!窮亦難,達亦難,“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爲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賞析一】

此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絃。楊倫稱讚此詩爲“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裏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着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羣,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讚語。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O?@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阪”、“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爲“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着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尾聯對結,並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髮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於言外”(《詩藪》)。

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張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賞析二】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蕭瑟的秋天,在詩人的筆下被寫得有聲有色,而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絃。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所描繪的強烈的感情色彩。頷聯狀景逼真,是後人傳誦的名句。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意,備述了人生的苦況,更令人寄予強烈的同情。

古人有農曆九月九日登高的習俗,這首詩就是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的重陽節時詩人登高抒懷之作。此時杜甫寓居長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節縣),患有嚴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頓。全詩通過對悽清的秋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年邁多病、感時傷世和寄寓異鄉的悲苦。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並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瞭節序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特徵。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語,而且句中自對,如“?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鍊,素來被視爲佳句。頷聯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後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爲遠望,寫水爲俯瞰。落木而說“蕭蕭”,並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滾滾”,並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爲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詩篇後四句抒發登高所生之慨。頸聯上句寫羈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兩聯寫足秋意後,順勢帶出,並應合着“?登高?”的節候。下句寫孤病之態。“百年”,猶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爲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鬚髮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分承五、六句:“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果。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着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一一得到表現。次聯着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着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又從白髮日多,護病斷飲,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於對”,細細體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無怪乎胡應麟盛譽其爲“曠代之作”清代楊論推崇此詩爲“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明人胡應麟更說此詩“當爲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爲唐人七言律第一?。”(《

羽毛

篇十一:《蜀道難》賞析

李白

噫籲?劍?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f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Y,?f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注音】

噫籲?劍?yi?xu?xī)??魚鳧(fú)??秦塞(sài)???縈繞(yíng)

石棧(zhàn)????????猿猱(náo)?捫參(shēn)??撫膺(yīng)

?f巖(chán)????????飛湍(tuān)??諮嗟(zījiē)?喧?Y(huī)

?f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ǔn)

【文言基礎知識】

古今異義:

⒈危乎高哉:危?古意:高?現在:危險

⒉但見悲鳥號古木:但?古意:只?現在:錶轉折但是

⒊爾來四萬八千歲:爾?古意那,這指開國之初現在:你,如此

⒋連峯去天不盈尺:去:相隔?現在:到

通假字

【所守或匪親】

“匪”通“非”。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鶴”通“鵠”。

詞類活用

【調朱顏】

調,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裏指臉色由紅潤變成鐵青。

【?f崖轉石萬壑雷】

?f,名詞用作動詞,原指水衝擊石壁發出的響聲,這裏作動詞用,衝擊的意思。

轉,使動用法,使……滾動。

【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爲動用法,爲……發愁。

【側身西望長諮嗟】

西,名作狀,向西。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回,使動用法,使……迴轉;迴旋。

特殊句式

【倒裝句】

⒈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於”和它後邊的“上青天”構成的介詞短語,介詞短語後置,正確語序爲“於上青天難”。

⒉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嗟:嘆惋之辭,相當“唉”。

胡爲:爲何,爲什麼。

這是一個疑問句中的倒裝句式,整體可以翻譯爲“唉,你這遠方的爲什麼要到這裏來呢”。

虛詞【而】用作連詞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譯文】

噫,哎呀,好高啊好險啊!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和魚鳧是古蜀國的帝王,他們開國的事業何等茫然。從古到今四萬八千年,秦蜀二地從不通人煙。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鳥飛的路線,可以通往峨眉山巔。多少壯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後纔有一條天梯似的棧道互相鉤連。

上有那駕着六龍的日車也要回頭的高峯,下有那奔騰澎湃的激流也要倒退的?川。連高飛的黃鶴也不得過啊,猿猴要過也無法攀援。青泥嶺上路,盤旋又盤旋,百步九折繞山巒。擡起頭來不敢出大氣,手摸星辰頭頂天。只好坐下來手按胸口髮長嘆:“西行的人啊,你什麼時候回來呢?這可怕的蜀道,實在難以登攀!”

只聽見鳥兒在古樹上哀號,雌的跟着雄的飛繞在林間。又聽見子規在月下哭泣:“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一聲聲,愁滿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聽一聽也會使人失去青春的容顏。山峯連着山峯,離天還不到一尺遠,千年枯枝倒掛在懸巖上邊。激流和瀑布各把神通顯,衝得山岩震,推着巨石轉,好一似雷霆迴響在這萬壑千山。“蜀道是這樣的艱險啊!可嘆(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人,不知是爲了什麼?”

劍門關氣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險。一人來把守,萬人難過關。把關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爲禍患。行人來到這裏,早上要防備猛虎的襲擊,晚上要警惕長蛇的暗算。它們磨快了牙齒,時刻要擺人肉宴。被它們殺害的人啊,密密麻麻,成千上萬。“錦城雖說是個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當我踏上歸途回身西望,還止不住連聲長嘆。

【賞析一】

這首詩,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着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籲?健鋇健叭緩筇焯菔?棧相鉤連”爲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爲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象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盪着讀者的心絃。

爲什麼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呢?這是因爲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峯首當其衝,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峯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峯。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爲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衝波激浪、曲折迴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爲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雲雨”(《元和郡縣誌》),爲唐代人蜀要道。詩人着重就其峯路的縈迴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悽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爲奇險的風光。自“連峯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着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峯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峯之高,“枯鬆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象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畫面;接着平緩地推成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後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爲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峯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爲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嶽”(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爲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樑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於本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爲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爲,李白“自爲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賞析二】

蜀道難,人生之路更難

篇十二:《蜀道難》賞析

唐代: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譯文

唉呀呀!多麼高峻偉岸!

蜀道真太難攀登,簡直難於上青天。

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

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眉山頂端。

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纔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迂迴曲折的大川。

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

青泥嶺多麼曲折繞着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

屏住呼吸仰頭過參井皆可觸摸,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吁短嘆。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

可怕的巖山棧道實在難以登攀!

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

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蕩的空山!

蜀道真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突變?

山峯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鬆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

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着;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一般。

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

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爲了什麼而來到這險要的地方?

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雲端,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難攻佔。

駐守的官員若不是自己的近親;難免要變爲豺狼踞此爲非造反。

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範長蛇的災難。

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

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

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註釋

《蜀道難》:古樂府題,屬《相和歌·瑟調曲》。

噫籲嚱:驚歎聲,蜀方言,表示驚訝的聲音。宋庠《宋景文公筆記》捲上:“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籲嚱’。”

蠶叢、魚鳧:傳說中古蜀國兩位國王的名字。何茫然:難以考證。何:多麼。茫然:渺茫遙遠的樣子。指古史傳說悠遠難詳,茫昧杳然。據西漢揚雄巜蜀本王紀>記載:“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爾來:從那時以來。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之漫長,誇張而大約言之。秦塞:秦的關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險阻,故稱“四塞之地”。通人煙:人員往來。

西當:西對。當:對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長安西(今陝西眉縣、太白縣一帶)。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只有鳥能飛過,人跡所不能至。橫絕:橫越。峨眉巔:峨眉頂峯。

地崩山摧壯士死:《華陽國志·蜀志》:相傳秦惠王想征服蜀國,知道蜀王好色,答應送給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位壯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劍閣之南)的時候,看見一條大蛇進入穴中,一位壯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餘四人也來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時,山崩地裂,壯士和美女都被壓死。山分爲五嶺,入蜀之路遂通。這便是有名的“五丁開山”的故事。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棧:棧道。

六龍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於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龍。高標: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標識的最高峯。 衝波:水流衝擊騰起的波浪,這裏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渦的河流。

黃鶴:黃鵠(Hú),善飛的大鳥。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

青泥: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陝西略陽縣北。《元和郡縣誌》卷二十二:“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裏,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盤盤:曲折迴旋的樣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內拐九道彎。縈:盤繞。巖巒:山峯。

捫參歷井:參(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叫做“分野”,以便通過觀察天象來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凶。參星爲蜀之分野,井星爲秦之分野。捫(mén):用手摸。歷:經過。脅息:屏氣不敢呼吸。膺:胸。坐:徒,空。

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巉巖:險惡陡峭的山壁。

但見:只聽見。號古木:在古樹木中大聲啼鳴。從:跟隨。

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若雲“不如歸去”。《蜀記》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號曰望帝。宇死,俗說杜宇化爲子規。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也。”這兩句也有斷爲“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這種斷法順。

凋朱顏:紅顏帶憂色,如花凋謝。凋,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裏指臉色由紅潤變成鐵青。

去:距離。盈:滿。

飛湍(tuān):飛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鬧聲,這裏指急流和瀑布發出的巨大響聲。砯(pīng)崖:水撞石之聲。砯,水衝擊石壁發出的響聲,這裏作動詞用,衝擊的意思。轉,使滾動。 壑:山谷。

嗟:感嘆聲。爾:你。胡爲:爲什麼。來:指入蜀。

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約三十餘里。崢嶸、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一夫”兩句:《文選》卷四左思《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文選》卷五十六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一夫:一人。當關:守關。莫開:不能打開。

所守:指把守關口的人。或匪親: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匪,同“非”。

朝:早上。吮:吸。

錦城:成都古代以產棉聞名,朝廷曾經設官於此,專收棉織品,故稱錦城或錦官城。《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一劍南道成都府成都縣:“錦城在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諮嗟:嘆息。

賞析

整體評析

此詩是襲用樂府舊題,意在送友人入蜀。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開豐富的想象,藝術地再現了蜀道崢嶸,突兀,強悍、崎嶇等奇麗驚險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氣勢,藉以歌詠蜀地山川的壯秀,顯示出祖國山河的雄偉壯麗。

至於本詩是否有更深的寓意,歷代有各種不同看法。然而就詩論詩,不一定強析有寓意。但從詩中,“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看,卻是在寫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時,告誡當局,蜀地險要,應好好用人防守。

詩採用律體與散文間雜,文句參差,筆意縱橫,豪放灑脫。全詩感情強烈,一唱三嘆,迴環反覆,讀來令人心潮激盪。

整體把握

此詩大約是天寶(唐玄宗年後,742~756)初年,詩人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着力描寫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籲嚱”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爲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爲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盪着讀者的心絃。

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爲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峯首當其衝,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峯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峯。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爲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衝波激浪、曲折迴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爲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雲雨”(《元和郡縣誌》),爲唐代入蜀要道。詩人着重就其峯路的縈迴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悽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爲奇險的風光。自“連峯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着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假如說“連峯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峯之高,“枯鬆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畫面;接着平緩地推成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假如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後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李白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爲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詩人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表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寫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詩人之所以描寫得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李白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峯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爲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嶽”(陸時雍《詩鏡總論》評詩人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詩人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爲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樑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於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爲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爲,詩人“自爲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逐段分析

第一段從開頭到“相鉤連”,用了四韻,爲全詩定下豪放的基調,並用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蜀王本紀》中記載了一個關於蜀道的神話。據說當年秦惠王時,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爲“五丁力士”。李白們力大無窮。於是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見一條大蛇躥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動山搖,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爲石人。這個神話,反映着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於打開了秦蜀通道。詩人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可以說是指五丁力士,也可以說是指成千累萬爲開山闢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李白們死了,然後從秦入蜀纔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爲止,用四韻八句敘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着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於峻阪,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文意是說: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峯。“高標”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峯。蕭士贇注引《圖經》雲:高標是山名。這是後代人誤讀詩人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爲高標。原詩以“高標”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這兩句詩有一個不同的文本。《河嶽英靈集》、《極玄集》這兩個唐人的選本、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唐人寫本,還有北宋初的《唐文粹》,這兩句卻不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橫河斷海之浮雲,下有逆折衝波之流川”。從對偶來看,後者較爲工整,若論句子的氣魄,則前者更爲壯健。可能後者是當時流傳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後改定本。故當時的選本作“橫河斷海”,而李陽冰編定的集本作“六龍回日”。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險。黃鶴都飛不過,猿猴也怕攀緣之苦。青泥嶺,在陝西略陽縣,是由秦入蜀的必經之路。這條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紆迴盤繞,行旅極爲艱苦。參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屬於參宿的分野,秦地屬於井宿的分野。在高險的山路上,從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進。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爲此而長嘆。這個“坐”字,不是坐立的坐,應該講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韻八句,一氣貫注,渲染了蜀道之難。下面忽然接一句“問君西遊何時還”,這就透露了贈行的主題。作者不像作一般送行詩那樣,講些臨別的話,而在描寫蜀道艱難中間,插入一句“你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呀?”由此反映了來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爲蜀道難的描寫部分了。

“畏途巉巖”以下四韻七句,仍然緊接着上文四韻寫下去,不過改變了描寫的對象。現在不寫山高路險,而寫山中的禽鳥了。詩人說:這許多不可攀登的崢嶸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這一路上,你能見到的只是古樹上悲鳴的鳥,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飛繞。還有蜀地著名的子規鳥,常在月下悲鳴。據說古代有一個蜀王,名叫杜宇,號爲望帝。李白因亡國而死,死後化爲子規鳥,每天夜裏在山中悲鳴,好像哭泣一樣。

以下還有一韻二句,是第二段的結束語。先重複一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接着說:使人聽了這些情況,會驚駭得變了臉色。“凋朱顏”在這裏只能講作因驚駭而“色變”的意思,雖然在別處應當講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韻法與章法似乎有點參差。依韻法來寫,分爲三段。但假如從思想內容的結構來看,實在只能說是兩段。從“連峯去天不盈尺”到“胡爲乎來哉”是一段,即全詩的第三段。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詩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寫蜀道山水之險,但作者分用兩個韻。“尺”、“壁”一韻,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換韻,使讀者到此,有氣氛短促之感。在長篇歌行中忽然插入這樣的短韻句法,一般都認爲是缺點。儘管詩人才氣大,自由用韻,不受拘束,但這兩句韻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講究詩法的人看來,終不是可取的。

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絕壁上有倒掛的枯鬆,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衝擊崖石的猛勢,如萬壑雷聲。最後結束一句“其險也如此”。這個“如此”,並不單指上面二句,而是總結“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下的一切描寫。在山水形勢方面的蜀道之險,到此結束。此下就又接一個問句:你這個遠路客人爲什麼到這裏來呢?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假如從蜀中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來呢?假如站在送行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如此危險的旅途,你有什麼必要到那裏去呢?

接下去轉入第四段,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於固守,難於攻入。像這樣的地方,假如沒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鎮守,就非常危險了。這幾句詩完全用晉代張載的《劍閣銘》中四句:“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詩人描寫蜀道之難行,聯繫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事實上已越出了樂府舊題“蜀道難”的範圍。巴蜀物產富饒,對三秦的經濟供應,甚爲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詩第一句就說蜀地“城闕輔三秦”,也是指出了這一點。詩人作樂府詩,雖然都用舊題,卻常常注入有現實意義的新意。這一段詩反映了初唐以來,蜀地因所守非親,屢次引起吐蕃、南蠻的入侵,導致生靈塗炭的戰爭,使三秦震動。

這一段詩,在詩人是順便提到,作爲描寫蜀道難的一部分。但卻使後世讀者誤認爲全詩的主題所在。有人以爲此詩諷刺章仇兼瓊,有人以爲諷刺嚴武,有人以爲諷刺一般恃險割據的官吏,都是爲這一段詩所迷惑,而得出這些結論。但是,這幾句詩,確是破壞了全詩的統一性,寫在贈友人入蜀的詩中,實在使人有主題兩歧之感。然詩作本是詩人感情之流露:蜀中勢力盤根錯節,險要的地勢更成爲滋生割據野心的土壤,詩人害怕友人誤入是非之地,命喪宵小之手,故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之語。

篇十三:《蜀道難》全文賞析

噫吁戲:驚歎聲。

蜀道:一般指自陝西進入四川的山路。

蠶叢、魚鳧:傳說中古蜀國的兩個國王。

茫然:茫味難詳。

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久遠。

秦塞:秦地。古代蜀國本與中原不通,至秦惠王滅蜀,開始與中原相通。

太白:山名,秦嶺主峯,在今陝西省周至一帶。

天梯:上陡峯的山路。

六龍:相傳太陽神坐由六條龍拉的車而行,被高標所阻而回車。

衝波逆折:激浪逆流。

黃鶴:即黃鵠,一種高飛的鳥。

猿猱:統指猿類。

青泥:嶺名,在今陝西省略陽縣。

縈巖巒:繚繞在山峯間。

撫膺:撫胸。

巉巖:險峭的山岩。

號:聒噪。

子規:杜鵑鳥。

凋朱顏:容顏爲之衰老。

去天:離天。

絕壁:陡峭的山壁。

喧豗:轟響聲。

嗟:嘆息。

胡:何。

崢嶸、崔嵬:高峻的樣子。

錦城:錦官城、今四川成都。

諮嗟:嘆息。

篇十四:《蜀道難》全文賞析

本詩生動地描寫了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並且描寫了蜀道上的奇異風光,壯麗景色。表現出詩人對山河的熱愛。同時將人間險惡與蜀道難進行了有機的對比,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

全詩豪情奔放,想像豐富奇異,極具誇張性,語言富於變化而且充滿感情,有聲有色,在藝術上具有極高的價值。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蜀道難》ppt備課材料

2.《蜀道難》的作者是

3.八年級《蜀道難》ppt

4.《蜀道難》原文翻譯及神話傳說

5.《蜀道難》書法

6.蜀道難 翻譯

7.探究李白李白《蜀道難》的藝術體現特點

8.略論李白《蜀道難》的演變過程

9.《蜀道難》的主旨賞析

10.《蜀道難》教案附板書

篇十五:李白《蜀道難》賞析

蜀道難

唐代:詩人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蜀道難》詩人李白的賞析

《蜀王本紀》中記載了一個關於蜀道的神話。據說當年秦惠王時,蜀王部下有五個大力士,稱爲“五丁力士”。他們力大無窮。於是秦惠王送給蜀王五個美女,蜀王就命五丁力士移山開路,迎娶美女。在回行路上,見一條大蛇躥入山洞,五丁力士上前拉住蛇尾,用力往外拖,忽然地動山搖,山嶺崩塌,壓死了五丁力士。秦國的五個美女都奔上山去,化爲石人。這個神話,反映着古代有許多勞動人民,鑿山開路,犧牲了不少人,終於打開了秦蜀通道。詩人李白運用這個神話的母題①,寫了第五韻二句:“地崩山摧壯士死”,也能說是指五丁力士,也能說是指成千累萬爲開山闢路而犧牲的勞動人民。他們死了,然後從秦入蜀纔有山路和棧道連接起來。第一段詩到此爲止,用四韻八句敘述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段共享九個韻,描寫天梯石棧的蜀道。“六龍回日”也是一個神話故事,據說太陽之神羲和駕着六條龍每天早晨從扶桑西馳,直到若木。左思《蜀都賦》有兩句描寫蜀中的高山:“羲和假道於峻阪,陽烏回翼乎高標。“羲和和陽烏都是太陽的代詞。文意是說:太陽也得向高山借路。而最高的山還使太陽回飛避開。“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這一句就是說:上面有連太陽都過不去的高峯。“高標”是高舉、高聳之意,但作名詞用,因而可以解作高峯。蕭士贇注引《圖經》雲:高標是山名。這是後代人誤讀詩人李白詩,或有意附會,硬把一座山名爲高標。原詩以“高標”和“回川”對舉,可知決不是專名。

這兩句詩有一個不同的文本。《河嶽英靈集》、《極玄集》這兩個唐人的選本、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唐人寫本,還有北宋初的《唐文粹》,這兩句卻不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而是“上有橫河斷海之浮雲,下有逆折衝波之流川”。從對偶來看,後者較爲工整,若論句子的氣魄,則前者更爲壯健。可能後者是當時流傳的初稿,而前者是作者的最後改定本。故當時的選本作“橫河斷海”,而李陽冰編定的集本作“六龍回日”。現在我們根據集本抄錄。

以下一大段又形容蜀山之高且險。黃鶴都飛不過,猿猴也怕攀緣之苦。青泥嶺,在陝西略陽縣,是由秦入蜀的必經之路。這條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紆迴盤繞,行旅極爲艱苦。參和井都是二十八宿之一。蜀地屬於參宿的分野,秦地屬於井宿的分野。在高險的山路上,從秦入蜀,就好似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進。在這樣艱難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爲此而長嘆。這個“坐”字,不是坐立的坐,應該講作“因此”。

以上是第二段的前半,四韻八句,一氣貫注,渲染了蜀道之難。下面忽然接一句“問君西遊何時還”,這就透露了贈行的主題。作者不象作一般送行詩那樣,講些臨別的話,而在描寫蜀道艱難中間,插入一句“你什麼時候才能回來呀?”由此反映了來去都不容易。這一句本身也成爲蜀道難的描寫部分了。

“畏途巉巖”以下四韻七句,仍然緊接着上文四韻寫下去,不過改變了描寫的對象。現在不寫山高路險,而寫山中的禽鳥了。作者說:這許多不可攀登的崢嶸的山岩,真是旅人怕走的道路(畏途)。在這一路上,你能見到的只是古樹上悲鳴的鳥,雌的跟着雄的在幽林中飛繞。還有蜀地著名的子規鳥,常在月下悲鳴。據說古代有一個蜀王,名叫杜宇,號爲望帝。他因亡國而死,死後化爲子規鳥,每天夜裏在山中悲鳴,好象哭泣一樣。

以下還有一韻二句,是第二段的結束語。先重複一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接着說:使人聽了這些情況,會驚駭得變了臉色。“凋朱顏”在這裏只能講作因驚駭而“色變”的意思,雖然在別處應當講作“衰老”。

第二段以下,韻法與章法似乎有點參差。現在我依韻法來寫,分爲三段。但如果從思想內容的結構來看,實在只能說是兩段。從“連峯去天不盈尺”到“胡爲乎來哉”是一段,即全詩的第三段。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句是又一段,即全詩的第四段,第三段前四句仍是描寫蜀道山水之險,但作者分用兩個韻。“尺”、“壁”一韻,只有二句,接下去立刻就換韻,使讀者到此,有氣氛短促之感。在長篇歌行中忽然插入這樣的短韻句法,一般都認爲是缺點。儘管詩人李白才氣大,自由用韻,不受拘束,但這兩句韻既急促,思想又不成段落,在講究詩法的人看來,終不是可取的。

這一段前二句形容高山絕壁上有倒掛的枯鬆,下二句形容山泉奔瀑,衝擊崖石的猛勢,如萬壑雷聲。最後結束一句“其險也如此”。這個“如此”,並不單指上面二句,而是總結“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下的一切描寫。在山水形勢方面的蜀道之險,到此結束。此下就又接一個問句:你這個遠路客人爲什麼到這裏來呢?這又是出人意外的句子。如果從蜀中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我們這地方,路不好走,你何必來呢?如果站在送行人的立場來講,就是說:如此危險的旅途,你有什麼必要到那裏去呢?

接下去轉入第四段,忽然講到蜀地的軍事形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於固守,難於攻入。象這樣的地方,如果沒有親信可靠的人去鎮守,就十分危險了。這幾句詩完全用晉代張載的《劍閣銘》中四句:“一人荷戟,萬夫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詩人李白描寫蜀道之難行,聯繫到蜀地形勢所具有的政治意義,事實上已越出了樂府舊題“蜀道難”的範圍。巴蜀物產富饒,對三秦的經濟供應,甚爲重要。所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第一句就說蜀地“城闕輔三秦”,也是指出了這一點。詩人李白作樂府詩,雖然都用舊題,卻常常注入有現實意義的新意。這一段詩反映了初唐以來,蜀地因所守非親,屢次引起吐蕃、南蠻的入侵,導致生靈塗炭的戰爭,使三秦震動。

這一段詩,在詩人李白是順便提到,作爲描寫蜀道難的一部分。但卻使後世讀者誤認爲全詩的主題所在。有人以爲此詩諷刺章仇兼瓊,有人以爲諷刺嚴武,有人以爲諷刺一般恃險割據的官吏,都是爲這一段詩所迷惑,而得出這些結論。但是,這幾句詩,確是破壞了全詩的統一性,寫在贈友人入蜀的詩中,實在使人有主題兩歧之感。明代的李於鱗,曾評詩人李白的歌行詩云:“太白縱橫,往往強弩之末,間以長語,英雄欺人耳。”(《藝苑卮言》卷四引)對於這一段詩,我也認爲是“強弩之末”的“長語”(多餘的話)。

篇十六:李白《蜀道難》賞析

蜀道難

作者: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翻譯

哎呀呀,真是太高啦。攀越蜀道真比登天還難!

蜀國有蠶叢和魚鳧兩個君主,他們開國得時間距今十分遙遠,從那時起大概有四萬八千歲啦吧,蜀國就不曾與秦地有什麼來往。往西去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無路可司行,唯有飛鳥可以飛過此山,直到蜀國得峨眉之巔。秦惠王之時,纔有蜀王派五丁開山,傳說這五位壯士因開山導致地崩山摧而仕烈犧牲,才使得蜀道得天梯石棧連結啦起來。

蜀中上有日神得六龍所駕之車所不能逾越得高山,下有迴旋倒流得曲折而波濤洶涌得河流。善高飛得黃鵠想飛越而不敢過,善攀援得猿猴想攀登而發愁無處攀緣,其山之險就可想而知啦。青泥嶺得泥路曲曲彎彎,百步九折縈繞着山巒。行人攀至高山之頂,伸手可以摸得着天上得參星和井星,緊張得透不過氣來,只得坐下來撫着胸口長吁短嘆。

老兄西遊打算幾時回來?這蜀道得峭巖險道,實在是不可登攀。山野之間,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號得山鳥,雄飛雌從地在林間飛旋。月夜裏,還可以聽到子規淒涼得悲啼,在空山中傳響迴盪。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還難啊,此情此境,使聽到得人都發愁得老啦許多。

離天不滿一尺得險峻高峯,枯鬆倒掛得懸崖峭壁,飛流瀑布撞擊着巨石在山谷中滾動,發出雷鳴般得轟響。這樣危險得地方,你這位遠道之人爲什麼還非要來這裏不可呀?

更不消說那崢嶸而崔嵬得劍閣啦,在這裏一夫當關,萬夫冥開。如果在這裏把守關隘得人不是朝廷得親臣忠士,他們就會據險作亂,化爲豺狠一般得匪徒。他們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人們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那樣地躲避他們得侵害。錦城那個地方雖然是個使人快樂得城市,但是依我看來,你還是趕快回家得好。攀越蜀道之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我側身西望,只好發出長長得慨嘆囉。

賞析

《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得想象,着力描繪啦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得山川,並從中透露啦對社會得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得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籲嚱”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爲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得詠歎點出主題,爲全詩奠定啦雄放得基調。以下隨着感情得起伏和自然場景得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得詠歎反覆出現,像一首樂曲得主旋律一樣激盪着讀者得心絃。

說蜀道得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爲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嶺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峯首當其衝,只有高飛得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峯在秦都咸陽西南,是關中一帶得最高峯。民諺雲:“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得筆墨寫出啦歷史上不可逾越得險阻,並融匯啦五丁開山得神話,點染啦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得前奏,具有引人入勝得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畫蜀道得高危難行啦。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爲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得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得高山,高標接天,擋住啦太陽神得運行;山下則是衝波激浪、曲折迴旋得河川。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爲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得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得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得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啦。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得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雲雨”(《元和郡縣誌》),爲唐代入蜀要道。詩人着重就其峯路得縈迴和山勢得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得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啦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得步履、惶悚得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得難行似乎寫到啦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得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悽得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得自然景觀,渲染啦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得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啦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得蜀道,還有更爲奇險得風光。自“連峯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着力渲染驚險得氣氛。如果說“連峯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峯之高,“枯鬆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得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得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得遠景畫面;接着平緩地推成枯鬆倒掛絕壁得特寫;而後,跟蹤而來得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着萬壑雷鳴得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得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得描寫,簡直達到啦登峯造極得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得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得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啦。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得氣氛中,最後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得棧道,羣峯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得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得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得語句,勸人引爲鑑戒,警惕戰亂得發生,並聯系當時得社會背景,揭露啦蜀中豺狼得“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啦對國事得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得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後來發生得安史之亂,證明詩人得憂慮是有現實意義得。

李白以變化莫測得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啦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啦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得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得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得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間得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得觀賞,而是熱情地讚歎,藉以抒發自己得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峯險壑,賦予啦詩人得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得靈魂和瑰偉得姿態。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爲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嶽”(陸時雍《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象,創造出博大浩渺得藝術境界,充滿啦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得山川景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得高大形象。

唐以前得《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啦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爲奔放得語言風格。詩得用韻,也突破啦樑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得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於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爲某人某事而作得。明人胡震亨、顧炎武認爲,李白“自爲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啦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得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得憤懣,迄無定論。

篇十七:李白《蜀道難》賞析

《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從內容看,此詩應是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爲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別於其他的送別詩,此詩巧妙地運用別情,寫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險的特點,同時也融入了李白對當時社會現狀的隱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意在勸阻友人不要西遊,寫盡蜀道之高。

“噫籲?健比?個感嘆詞連用,“危”“高”,同義重出,“噫籲?劍?危呼高哉!”一聲驚歎,震撼人心。開篇之語,憑空起勢,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這一聲並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詩中蜀自開國四萬八千年以來,一直“不與秦塞通人煙”;太白山有鳥道,卻無人路可行,概括敘述了蜀國長期與內地隔絕的狀況,也寓高山阻隔之意於其中。接着引用五丁開山這個悲壯的神話故事表現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之時,爲蜀道增添了許多神奇色彩,也間接地說明了蜀道在歷史上就是不可逾越的險阻。蜀山太高,連太陽神的車子都得繞行!而且天梯石棧的下面是急湍險流。健飛的黃鶴無法通過,善於攀援的猿猱之類也同樣爲如何通過而發愁,在此基礎上,李白又通過摹寫攀登者的神情和動作,如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情惶悚等,來進一步烘托山路纖曲,蜀道因其高而艱險難行。

“問君西遊何時還?”未登程先問歸期,借惜別之情,寫透蜀道之險。

“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境荒涼、悽清,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這樣的細節描寫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Y,?f崖轉石萬壑雷”四句運用誇張手法,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山巒起伏,連峯接天的遠景圖卷;枯鬆倒掛絕壁的特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萬壑雷鳴的音響,組合起來的動感畫面,這一切產生了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山勢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險要令人驚心動魄,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但李白覺得仍不到位,“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一句“質問”,一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強化了蜀道的驚奇雄險。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地非久留之地。告誡友人之語寫出李白的政治遠見及內心的深深憂慮。

”蜀中之險甲於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於蜀”,可見劍閣是蜀中軍事要塞。劍閣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不乏據險作亂的先例。由自然而及人間,李白寫劍閣之險意在引出蜀地的戰禍之烈。巧妙地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警告當局要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戰亂的發生。從這裏可以看出,李白對太平景象背後潛伏的軍閥割據局面的深深憂慮,表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遠見卓識以及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關注,爲詩篇增添了現實的內涵、深厚的意蘊。

在詩中,李白還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反覆)形式,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反覆詠歎,內容逐次加深,使人產生“一嘆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推陳出新形式、豐富的想像、奔放的語言、雄健的筆調讓我們領略了“詩仙”李白的才情,《蜀道難》不愧爲一篇“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浪漫主義傑作。

篇十八:李白《蜀道難》賞析

噫吁戲!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韻一)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韻二)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拊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韻三)

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韻四)

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劍閣崢蠑而崔嵬,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韻五)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李白的作品,以樂府和歌行最爲著名,他的豪邁狂放的風格,在這些作品中表現得特別淋漓痛快。樂府和歌行,在詩的形式上,原無分別,如果以樂府曲調爲題目,就屬於樂府詩,如果自己製造題目,不譜入任何曲調,就屬於歌行體詩。“蜀道難”是魏晉時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屬於相和歌辭中的瑟調曲。這個歌曲的內容就是歌詠蜀道的艱難,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詩,以《蜀道難》爲題,所描寫也是蜀道的艱險,所以它屬於樂府詩。

李白此詩極力渲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他爲什麼忽然想到這個題材,爲什麼做這首詩,對於這一疑問,歷來就有好幾種解說。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記錄了這首詩的故事。李白初到長安,去拜訪賀知章。賀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詩人,他讀了李白這首詩,十分讚賞,誇獎李白有“謫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詩》也說:李白從蜀郡到京師,住在旅館裏。賀知章聞其名,首先去拜訪他。看到他的狀貌姿態,大以爲奇。又請他拿出著作來看,李白就把《蜀道難》取出來請教。賀知章讀後,讚不絕口,稱他爲“謫仙”。這兩段都是晚唐人的記錄,大同小異,可知當時人以爲李白作此詩是描寫他從蜀郡出來漫遊時的行旅艱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詩的時候相當早。李白到長安,在開元、天寶年間,此詩大約作於開元末年。

篇十九:李白《蜀道難》賞析

蜀道難

唐代:李白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攀援 一作: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也如此 一作:也若此)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賞析

前面提到李白的成名作《蜀道難》,就是代表:

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開篇,李白就通過連聲的驚歎,層疊的比喻,突出地表現了蜀道那不同尋常的險峻,然後又通過神話傳說,誇張的筆墨寫出了蜀道是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途,給險峻的天梯石桟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爲進一步描寫蜀道的艱險作了鋪墊。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紫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此段極寫山勢高危。那太陽的六龍車到此也只得折回的突兀高峯,衝波擊浪,曲折迴旋於崇山峻嶺的奔騰禾川,再加上黃難以飛過,猿猱發愁攀援的反襯,烘托了蜀道沿途的艱難。接着,李白又以青泥嶺上盤旋迂迴、百步九彎,似枯藤纏繞危巖的道路,和行人在高處彷彿伸手可摸星辰的描述,使人緊張得屏住呼吸,只有撫膺長嘆!通過歷史上的險阻、峯嶺的高峻、山路的崎嶇等描寫,蜀道艱險之狀,似乎已經寫盡,但李白筆鋒一轉,以反問的句式,引出了一個新的境界:

問君西遊何時還,長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

這裏側重渲染蜀道沿途荒涼悲悽的氣氛。山勢險峻,森林荒涼,野鳥悲號,子規啼鳴,更何況羣峯接天,枯鬆倒掛,深河飛瀑轟鳴,行人聞聲失色,充分表現了蜀道的驚險,悲涼的空寂,由此而產生出了一種排山倒海,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最後,李白由寫蜀中要塞劍閣的形勢險要,引發出對時局的隱憂和對人生的感慨: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此段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和左思《蜀都賦》中描繪劍閣雄險的名句,表現了地勢的險要,進而奉勸人們吸取歷史教訓,警惕戰亂的發生。最後,以再次重複“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主旋律作結,蘊藉了無限的感慨。

《蜀道難》形象雄偉,感情熾烈,想象豐富,語言誇張。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通過從古到今,從總體到局部,從山路到行人,以及環境氣氛的悲涼、政治局勢的險惡等多方面的描寫,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的艱險,展現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全詩色澤光怪陸離,結構迴旋往復,節奏鮮明而富於變化,充分顯示出積極浪漫主義的特色。故而李白的同代人殷璠《河嶽英靈集》稱之爲“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

前人論李白的詩,多標之以氣。吳融《禪月集序》稱李白詩“氣骨高舉”。《鶴林玉露》說李白“作爲歌詩,不過豪俠使氣。”王世貞《藝苑危言》說“太白以氣爲主”。稱李白“以氣爲主”,實際上揭示出了李白詩歌一個極爲重要的藝術特徵,即李白詩的強烈自我意識和自我表現色彩,他的詩是他的理想、才具、人格力量的自我表現。李白是一位充滿激情的李白。他的人生,可以說是追求自我價值、自我人格實現的人生。李白所要抒發的多是一種不吐不快的激盪情感。在情感的表達上,李白又選取了與這種情感性質相應的形式——宣泄的方式。李白詩表達情感不掩抑、不委婉,不取溫柔敦厚之道,而是情感的率真的傾吐。

李白的兩句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不僅道出了他詩的語言的核心,同時也表明着他的美學理想。這個美學理想體現在他的詩歌的每一個組成部分。與軒然高舉的氣骨、激盪的情感、超凡的想象相適應,李白選用了不同於其他盛唐李白慣用的詩體,創造了自己特異的結構與語言,以使詩情和辭采天然融合。李白五絕、七絕都稱名於世,五言古詩也寫得很好。然而他用得最多、也最擅長的是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

在李白的作品中,有兩個很特殊的現象:

一是樂府奇多。在李白那個時代,所有的李白,大都偏重於近體詩的寫作,很少有人再寫古風,尤其是樂府。可是李白的作品中,樂府佔了十分之一還多。李白集中,現存樂府一百四十九首,七言古詩八十餘首。長短不拘,自由靈活的樂府歌行和七言古詩,爲李白抒發激盪奔放的情感,馳騁天才的想象,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將進酒》、《夢遊天姥吟留別》、《樑甫吟》等,都是樂府歌行或七言古詩。李白極熟練地運用了這些詩體,所以無論詩的思想內容怎樣風雨爭飛,魚龍百變,怪偉奇絕,但都如同水隨山轉,雲從風幻,自在天然。

二是律詩奇少。李白的近體詩,共七百七十九首,但律詩只有八首,這真是一件使人難以相信的事。李陽冰說:“太白著述,十喪其九。”可見今本所載,不過其十分之一,所以今本所載七言近體(律詩)八首,並不能斷言他終生只作此八首。雖然如此,但也十足的說明李白很少作七律。李白七律雖少,但絕句卻很多,而且也都很好。在唐朝,絕句可以合樂而歌的,這和樂府很相近。李白的樂府,是當代的絕唱;他的絕句,也是當代絕唱。

篇二十:李白《蜀道難》賞析

唐玄宗開元六年李白十八歲時,即李白在隱居大匡山讀書時期,因仰慕龍州牛心山李唐祖陵和蜀漢江油關名跡,“往來旁郡”,到過龍州江油郡江油縣。那時,江油縣即今平武南壩鎮,南壩古稱江油關,龍州州衙門和江油縣衙門都設在今平武縣南壩鎮。李白住家的青蓮鄉和隱居的大匡山,唐朝時屬綿州昌明縣(後改名彰明縣)。李白從青蓮或大匡山去當時的江油縣,必需沿涪江峽谷而上。在進入涪江峽谷口時,遊了兩岸相對的溶洞。傳說他還在洞中讀書,至今還流傳着“太白洞對燈籠洞,燈照太白把書誦”的傳說。李白走過的這百里長峽,山高谷深,江流湍急,峭壁摩天,棧道凌雲(這段路程即現在從江油武都、白石經平武平驛至南壩鎮一段)。李白正是在這段艱苦的行程中,積累了《蜀道難》的創作素材。

20xx年平武布衣學者曾維益先生經過十多年對李白文化研究,發現李白創作成名作《蜀道難》的時間是在其20歲之前,而且該詩作於古江油關。(今平武縣南壩鎮)在此之前,歷代學者都把《蜀道難》的創作時間視爲千古之謎。李白在江油關訪問了愛好道教的江油縣尉,兩人談話十分投機。李白對這位本來是管地方軍事和治安的縣尉,能無爲而治,非常欣賞,臨別時在尉廳題詩一首(即《題贈江油尉》):“嵐光深院裏,旁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舍,溪雲入古廳。日斜孤吏過,廉卷亂峯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讀道經。”這首五言律詩展示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境,歌頌了縣尉無爲而治的道家精神。詩中寫的“旁砌水泠泠”的泉水至今還在流淌,叮噹作響,又名叮噹泉。此泉至今仍在南壩場鎮,泉水甘甜,終年不絕。(後來此詩刻碑留存後世,據著名平武籍教育家張秀熟在關於李白家鄉的文章中記載,上世紀二十年代他曾在南壩叮噹泉石壁上見過此詩)。

一生喜愛遊覽名山大川的李白,漫遊龍州時,曾在龍州治地南壩牛心山讀書賦詩。該山平地拔起,周圍羣山環抱,峯巒疊嶂,風景十分幽靜綺麗。後人爲緬懷詩人李白,宋乾道年間龍州太守史祈在牛心山建亭樹碑,並刻有“太白臺”石碑一道。至建國初期,該碑一直保存完好,但後來該碑不知所終。後經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多方查找,纔在當地一農戶家中發現,可惜該碑已被一村民擡去嵌作了石水缸的缸底石,而碑中“太白臺”三字已被磨損,字跡模糊不清。值得慶幸的是,該碑左右兩側的題記和署年落款字跡仍保存完好,碑左側題記爲“本州太守眉山史祈旦立”,右側署年爲“乾道辛卯九月二十三日”,清晰可見。說明此碑爲南宋初年所刻立,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關於李白游龍州(南壩)這一史實,還散見於其他史志。據平武鄉土學者楊曙東老先生考證,至少有以下六處記載這一史實。《四川通志》記:“龍安府平武縣有明月沉潭,在明月渡。相傳每夜有月形。李白有詩,歲久漫滅。今石壁上有宋宇文通詩刻”。《一統志》記:“太白臺在四川龍州牛心山,太白讀書於此,遺址尚存。”《方輿勝覽》記:“太白與江油尉往來,故有太白臺在尉廳,蒲翰有記”。明代揚升庵《全蜀藝文志》記:“李白贈江油尉詩(如前)”。《四川總志》記:“龍安府平武縣牛心山有太白讀書檯,宋州守史祁手書刻石並太白贈江油尉詩”。《龍安府志》記:“清代龍安知府魏裔魯詩曰:江隨峽裏轉,百折到龍州;古渡月殘照,孤村橫小舟;林猿啼澗水,山鳥噪荒郊;太白今何在?空聞樵牧嘔”。

篇二十一:李白《蜀道難》賞析

【原詩】:

蜀道難

李白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註釋】:

⑵蠶叢、魚鳧:傳說中古蜀國兩位國王的名字。何茫然:難以考證。何:多麼。茫然:渺茫。

⑶爾來:從那時以來。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之漫長,誇張而大約言之。秦塞:秦的關塞,指秦地。通人煙:人員往來。

⑷西當:西對。當:對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長安西(今陝西眉縣、太白縣一帶)。鳥道:只有鳥能飛過的小路。

⑸地崩山摧壯士死:《華陽國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許嫁五女於蜀。蜀遣五丁迎之。還到梓潼,見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攬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時壓殺五人及秦五女並將從,而山分爲五嶺。”橫絕:橫越。峨嵋巔:峨嵋頂峯。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棧:棧道。

⑹六龍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於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龍。高標: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標識的最高峯。

⑺衝波:水流衝擊騰起的波浪,這裏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渦的河流。

⑻黃鶴:黃鵠(Hú),又名天鵝,善於高飛。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

⑼青泥: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陝西略陽縣北。《元和郡縣誌》卷二十二:“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裏,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百步九折:百步之內拐九道彎。縈:盤繞。巖巒:山峯。

⑽捫參歷井:參、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叫做“分野”,以便通過觀察天象來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凶。參星爲蜀之分野,井星爲秦之分野。捫:用手摸。歷:經過。脅息:屏氣不敢呼吸。

⑿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若雲“不如歸去”。《蜀記》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號曰望帝。宇死,俗說杜宇化爲子規。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也。”這兩句也有斷爲“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這種斷法順。

⒁嗟:感嘆聲。爾:你。胡爲:爲什麼。來:指入蜀。

⒂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約三十餘里。崢嶸、崔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

⒄朝:早上。吮:吸。錦城:《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一劍南道成都府成都縣:“錦城在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⒅諮嗟:嘆息。

【翻譯】:

唉呀呀,多麼危險多麼高峻偉岸!蜀道真太難攀簡直難於上青天。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秦蜀被秦嶺所阻從不溝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嵋山頂端。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兩地纔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紆迴曲折的大川。善於高飛的黃鵠尚且無法飛過,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青泥嶺多麼曲折繞着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可以摸到參、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坐下來長嘆。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可怕的巖山道實在難以登攀!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月夜聽到的是杜鵑悲慘的啼聲,令人愁思綿綿呵這荒蕩的空山!蜀道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叫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突變?山峯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枯鬆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着;水石相擊轉動象萬壑鳴雷一般。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爲了什麼要來到這個地方?

劍閣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雲端,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也難攻佔。駐守的官員若不是皇家的近親;難免要變爲豺狼踞此爲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覺防範長蛇的災難。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獸殺人如麻即令你膽寒。錦官城雖然說是個快樂的所在;如此險惡還不如早早地把家還。蜀道太難走呵簡直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

【賞析】:

將神話傳說、想象和藝術誇張融爲一體進行寫景抒情,是本詩的最主要藝術特點。三者相輔相成,生動描繪出了蜀道崢嶸翠嵬的面貌和它陰森深邃的氣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艱險高峻和難以攀登的可畏可嘆,還爲蜀道塗抹上一層古樸淒涼、離奇迷幻的色彩,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彷彿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也是本詩一大特點。詩歌句式以七言句爲主,又間雜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變化頻頻,靈活多樣;語言或勻稱對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煉凝重,或通俗輕快,擺脫了一般詩歌中節奏統一板滯的現象,造成了參差錯落、變化有致的美感和韻味。詩歌句式和語言的這種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羈的飄逸個性的體現。

詩歌中三次驚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主觀色彩濃厚,給人一唱三嘆、迴環往復之感。隨着景物的描寫,驚歎之情不斷加強,也使藝術效果逐步得以強化,使詩歌產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