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文化生活報告多篇

農村文化生活報告多篇

【第1篇】農村文化生活調研報告範文

農村文化生活調研報告範文

農村文化生活調研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家庭經濟實力迅速增強,農村對精神文化活動的需求也不斷提升。儘管近年來各級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逐年加大,但還是滿足不了農民脫貧致富之後對文化生活需求增長變化的需求。出現了農民口袋裏票子多了,而腦袋裏信仰少了的普遍現象。

我區農村地處城郊結合部,農民的思想更開放,見識更多,經濟條件更好,從而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通過文化宣傳教育引導農民的任務也越重要,難度也越大,但中華民族的一些優良傳統隨着農村的發展卻在逐步消失,這與農村文化建設相對滯後不無關係。

如今農民對文化活動的需求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文化生活與生產生活相結合的需求。

雖然我區農民可以接觸到很多文化活動內容,但是對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文化活動內容更感興趣,例如種植、養殖技術和勞動技能的輸送等。

二是對文化生活多樣性的需求。

除純粹的娛樂性文化活動外,我區農民對健身類的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很多農民也認識到天天打牌不是好事,但苦於缺少健身場所和設施的限制,其想要更豐富健康的業餘生活的要求難以得到滿足,使其只能陷於牌桌。

三是對講身邊人說身邊事的文藝節目的需求。

現在各類媒體宣傳的先進典型不少,但農民認爲那些人和事離自己太遠,無法引起其內心的共鳴,受教育程度不深。他們更感興趣的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如果能以區直各部門每年評選的各類先進典型事蹟爲原材料,編排一些文藝節目送到農村則更易於與我區農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交流,得到他們的認可,宣傳教育效果也會更好。

目前我區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文化設施陳舊單一,文化陣地逐漸喪失。

現在各鄉級的文化設施主要有廣播站和室外體育場。廣播站多爲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產品,且多數陳舊、老化,室外體育場也僅有籃球場。由於缺少維護各種設施嚴重損壞。村級除近兩年個別村新添一些文體設施外,其餘村也僅有廣播,且由於設備老化基本癱瘓,鄉、村廣播這一曾經的宣傳主力逐漸喪失陣地。

二、文化工作人才缺乏,文化傳播鏈脫節。

鄉廣播站有站所事業編制,每鄉有1—3個,有的還超編1—2人,但真正幹文化工作的最多不過1人,且是兼職。文化站有文藝特長的人很少,更沒有相關培訓。真正具備文化工作素質和熱情的人是招不進、留不住。隨着取消農業稅,沒有了村提留,村級廣播員也因經費文體而流失。

三、文化工作經費不足,相關工作難以規模開展。

文化工作是一項費力費錢,需要長期堅持投入但見效緩慢的事業。由於以前經費投入不夠,農村從事文化工作的人員工資偏低,文化設施得不到更新補充,導致農村文化建設進程停滯甚至倒退。

1、大力扶持主流宣教媒介。

一是建好鄉村廣播站,恢復鄉、村兩級的主要宣傳渠道。堅持定時開機制度,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農業科技知識和商業信息,彌補現在羣衆現場開會難的缺失。

二是造一支高素質的文化隊伍,參與市場競爭送戲下村。

三是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補充文化設施,公開招考一批文藝專業人員,財政給鄉鎮列支專項文化工作經費。

2、引導培育羣衆文藝團體。

一是發掘保護好傳統的文藝項目。如漁鼓、舞龍、舞獅等。

二是引導好農民的自主文體隊伍。如軍樂隊、腰鼓隊、秧歌隊、排球隊、歌舞團。

3、加速開闢一批農村文化活動場所。相關部門應大力爭取上級計劃,全面推開村級圖書室建設。科學規劃布點,建設一批農民文體活動場地,配齊籃球、排球等設施。各鄉鎮、村間開展文體賽事活動,營造氛圍,形成習慣,把農民從麻將桌前引向圖書室、體育場,這樣既鍛鍊了身體素質,提高村民素質,更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和諧事業的偉大進程。

【第2篇】農村婦女文化生活狀況的調研報告

婦女是構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婦女的思想狀況、精神面貌,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關係到家庭的和睦。婦女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化有助於推動和諧社會的進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日前,金城鎮婦聯就農村婦女文化生活狀況進行了深入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婦女文化生活現狀

奎年來,政府結合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強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並且責成婦聯等有關部門切實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創新農村婦女文化生活、豐富農村婦女文化生活載體、提升農村婦女文化生活層次。農村婦女文化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提升:

1.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爲農村婦女參與文化活動創造了條件。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通過開展公共文化陣地建設達標村評創、文化陣地精品工程建設等活動,使鎮、村兩級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得到提升。目前全鎮村村建起了婦女兒童之家,鎮(街道)文化中心、圖書館分館全面建成。全鎮村級公共文化陣地覆蓋率超100%,建成精品示範工程2個、省徑文化示範村 1個。基本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和“新華書店農村小連鎖”。當前,以公共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圖書流通點爲重點的“三位一體”文化陣地建設正在有序推進。有了這些相對健全的文化活動場地和文體設施,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就可以參與文化活動.

2.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爲農村婦女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了支撐。近年來,金城鎮主要實施了“三項工程”,培育文化人才。一是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工程。把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作爲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下發了《金城鎮基層宣傳幹部工作職責》,明確基層宣傳文化幹部的配備與使用。二是文化人才隊伍培育工程。依託市文聯所屬各協會和市文化館師資,對基層文藝隊伍、業餘愛好者開展專業培訓。三是文化人才隊伍引導工程。建立鎮文化志願者隊伍,並開展星級文化志願者評選,招募鎮級文化志願者123人。目前,全鎮共有民間文體隊伍13支、文體骨幹523人。在文化人才隊伍的帶動、引領下,有效推動了全鎮農村婦女參與文化活動。

3.文化品牌不斷形成,爲農村婦女參與文化活動豐富了內涵。金壇文化底蘊深厚,老百姓有崇文重教、孝老愛親的良好傳統,金城鎮加快建設文化名鎮,充分調動起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工作熱情,更極大地鼓舞了農村婦女的參與熱情,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每年定期開展元宵燈會、社區鄰里節、社區文化節、農民藝術節等文化品牌。除了全鎮性的文化活動外,金城鎮鎮、村婦女組織定期開展才藝秀、文藝廣場晚會等,專門組織廣大農村婦女參與文化活動,提升了農村婦女文化活動品味。其中腰鼓隊、舞獅隊、舞龍隊、扇子舞隊就吸引了300多名婦女參加。

二、農村婦女文化生活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總體上看,雖然農村婦女文化生活有所改變、有所進步、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1.村與村之間文化建設較不平衡。金城鎮文化建設搞得好的地方集中在城郊結合村,離城鎮較遠的村文化建設則相對落後,農村文化建設地區間不平衡的特點較爲突出。

2.文體活動內容不夠豐富。近年來隨着城市的擴建和經濟的發展,農村婦女羣衆的生活方式已逐步與城市接軌。與此同時,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的普及也將優秀的精神文化食糧送達到千家萬戶,廣大農村婦女羣衆的眼界更加開闊,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漸增高。目前,大多數行政村的文化活動內容侷限在文藝匯演、放露天電影等。文藝匯演只有在節日期間安排,無法滿足農村婦女的日常文化需求。而露天電影,由於手法傳統,對本地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婦女已失去吸引力。據上莊村的婦聯主任統計,每次村裏放映露天電影都只有七八十人到場觀看,其中本地婦女僅佔三分之一。

3、文化體制機制缺失。有的村沒有把滿足農村婦女的文化需求作爲發展目標,沒有把保障農村婦女羣衆的文化權益作爲民生重點,文化設施被擠佔、挪用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文化工作也總要讓位於經濟建設、重點工程、農村穩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對文化建設的戰略、步驟、重點、項目、保障等環節,沒有系統的、具體的指導意見和目標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隨意性、無序性的問題;對農村文化發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撐。這些都直接影響了農村婦女文化生活的進程。

三、關於進一步提升農村婦女文化生活質量的幾點思考

1.整合資源,使農村婦女文化生活均衡化。以鎮(街道)文化站爲龍頭,以婦聯組織爲紐帶,加強區域間的文化資源整合。通過各村婦女組織的互動合作,由文化建設強村與薄弱村結對,進行基礎設施、文化人才共享,保障農村婦女享有平等的文化活動。組織定期的文化交流活動,推動文化薄弱村的婦女進一步轉變觀念與方式,從“被文化”轉爲“要文化”。

2.注重特色,增強文化對農村婦女的吸引力。充分發揮傳統文化載體作用,適時組織開展球類、棋類、牌類等比賽活動和龍燈舞、戲曲歌舞等表演活動,讓每名農村婦女都能在傳統活動中尋找到自己能參加的項目。同時要注重挖掘特色,創造出更多當地農村婦女喜歡的文化品牌。如翠園社區春節期間的寫春聯、猜燈謎等活動,充分展示了當地婦女心靈手巧的文化民俗。

3.培育人才,組建農村婦女自己的文化隊伍。一方面要加強專職文化幹部隊伍建設,來提升對農村文化活動的指導與領導水平。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自發性的羣衆文化團體,加強對農村文藝積極分子、骨幹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和業務水平,利用文化團體和文藝骨幹較好的文化藝術基礎和社會影響,豐富當地婦女羣衆的文化生活.

【第3篇】關於改善農村羣衆文化生活水平的調研報告

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文化是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重要支撐,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對於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前,要建設新農村,文化必須先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可以使農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促使新風尚蔚然成風,農村邁着富奔小康的步伐,物質財富的積累和社會收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人民羣衆對於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願望日益強烈,文化權益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一、目前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文化設施短缺。過去曾一度發揮積極作用的村級俱樂部、青年之家這些場所,隨着時代的變遷,有的已折價處理,有的因年久失修,也是破舊不堪,雖然有線電視進村入戶,但廣播卻名存實亡。由於文化設施的短缺,農村的老年人談天喝茶搓麻將,青壯年勞作經商打撲克,從而誘發了賭博現象的產生,敗壞了村風民風。

2、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少鄉鎮、村幹部對新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對新農村文化建設豐富內涵的整體把握。他們甚至不知道新農村文化建設應該抓什麼,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願抓。他們在思想認識上有偏差,認爲新農村文化建設是“軟任務”,不如搞經濟建設,看得見,摸得着,體現政績明顯,長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同時亦存在畏難情緒,認爲文化建設不好搞,費錢費力不討好,而勉爲其難、虛於應付。

3、鎮村文化建設引領作用不強,農民文化參與積極性不高。大都農村文化生活單調貧乏,以致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賭博打麻將之風盛行。還出現不少假僧假道,擺“水陸道場”;僞裝“半仙”算命看病,騙取羣衆錢財。如此現象,固然與大量青壯年且素質相對高些的農民外出打工,留守老少病弱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偏低、認識不到先進文化的重要性有關,但鎮村幹部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工作方法不對路,缺乏相應的組織和因勢利導,以致不能調動農民羣衆參與先進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新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而複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迫切而長期的艱鉅任務。針對當前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新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推進。

1、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鏈條中,基層和農村仍然是相對薄弱的環節。要加大力度改善農村、偏遠山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和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工程,是切實解決農民羣衆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難的有效舉措,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惠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頭戲。同時,採取政府補貼的方式,由國有藝術院團、影劇院承擔,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每年安排一定場次的低價演出或放映,保障和實現殘疾人、老年人和農民工等羣體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並根據鄉鎮農村人口布局、地域特點、經濟條件,有計劃地創建一批具有實用價值的文化設施,通過完善文化設施和服務網絡,方便人們就近快捷享受文化服務。

2、培育引進人才,穩定文化隊伍。要搞好新農村文化建設,有一支較高素質的農村文化人才隊伍是關鍵。政府要統籌兼顧,增加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理順體制,落實編制,穩定文化隊伍,爲鄉鎮文化幹部創造一個必要的工作環境,以充分調動他們服務農村文化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爲羣衆文化事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從而有效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一是要善於發現人才,大膽使用新農村文體能人,不斷髮展專兼職結合的新農村文化隊伍,並通過精心培育、加強業務輔導,逐步提高新農村文化隊伍的整體素質。二是積極扶持鎮村建立各類文體協會,並指導各類協會組織開展好文藝、棋類、球類等文體活動,激勵農民積極參與,引導廣大羣衆自覺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風尚。三是從源頭抓起,加強新農村藝術師資力量,農村各中國小要闢建好文體第二課堂,設全上滿教好音、體、美等藝術課。四是着意引進人才,建議用足並增加農村文化事業編制,在人力資源招聘時,可優先招收文化藝術專業人才和藝術體育類教師安排到鄉鎮文化站和農村學校。

3、文化館要繼續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一是要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以羣衆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的農村政策和中心任務及時送進農村的千家萬戶。二是要弘揚主旋律,堅決掃除黃、賭、毒、封建迷信等社會醜惡現象,結合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把農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臺,讓農民自演自說,在娛樂中得到啓發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設。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大力開展家庭文化活動,形成農村講科學、講文明、講道德的新風尚。四是抓好民間文化挖掘。民間文化是村落的源頭,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召喚力和誘惑力,給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第4篇】與農村精神文化生活有關的調查報告

一、調查背景

當前,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提出要培養新型農民,這就對農民的文化水平以及農村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鄉,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現狀如何呢?對此,我利用暑假時間,對此我對家鄉的幾個村莊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進行了調查。在我家鄉的農村裏,農民的生活情況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這幾個村莊是整個地區農村社會的一個縮影,可以代表家鄉農村的整體狀況。

1.調查時間: 年 月 號至 年 月 號。

2.調查地點:縣 鎮 村。

3.調查人:

4.調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對自己所在的 村進行了較爲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對附近的幾個村莊的調查主要是通過對一些親戚、朋友以及他們的家人進行個別詢問來進行及通過問卷的方式瞭解。

5.調查內容:分別對不同時期(從過去二十年來到現在的變化);不同年齡人羣(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查。

二、總體狀況及分析

總的來說,近幾年來,隨着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也在蓬勃地發展和繁榮,農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豐富化、多樣化。就我調查的範圍和人羣來說,農民對當前的情況是基本滿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按時間來說

從近二十年來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狀況的變化來看,經歷了先慢後快的發展過程。 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於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以及市場經濟的逐漸形成,農村的整體面貌有了很大改觀,但同時由於外來文化的衝擊,以及歷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輩們自身文化素質過低、觀念落後,使得他們在受到外來文化衝擊時顯得猶豫、盲目以及不適應,農村裏傳統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戲、聽說書、扭秧歌、祭祖等逐漸消失,農村文化陣地明顯萎縮,文化建設發展緩慢。 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現在,這種情況開始逐漸好轉。80年左右出生的人開始成爲農村家庭的家長,這些人大都受過國中文化教育,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都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對各種新鮮事物感興趣,並且接受很快,於是,一度單調沉悶的農村文化生活逐漸變得豐富多樣,聽廣播、看電視、打撲克、搓麻將、看電影等文化娛樂活動得到廣泛接受和普及。 下面是我對1990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調查及xx年我家鄉的家電普及百分比。(統計圖略)

通過20年的發展,我家鄉的情況有了較大的變化,生活條件也逐步提高。到xx年我家鄉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下面是對下在家鄉家電的調查: (統計圖略)

2、按不同人羣來說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娛樂方式也有了較大變化 (統計圖略)

農村文化生活的主體30歲到45歲之間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裏還是自己家裏,他們主導着文化活動的組織方式和進行的內容,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從19世紀到現在也有了極大的變化。

隨着人們的生活條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娛樂方式也隨只變化。下面是對當前家鄉人普遍的娛樂方式的調查,當然這也是我組調查的幾個村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