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報告多篇

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報告多篇

【第1篇】鄉鎮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調研報告

文化事業是一個國家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是民族精神的根源與傳承,是人類歷史變遷,社會發展的見證,泱泱中華大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億華夏兒女,其中農村人口占80%,農村文化發展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農村文化的涵蓋面廣,意義重大,其中傳統文化、鄉村文化、通俗文化屬於原生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是現代文化的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引導深化農村改革,構築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也是以人爲本,關注三農問題的具體凸現,當前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是否適應新形勢發展和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僅以××鄉爲例,窺一葉而知秋。

一、我鄉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鄉民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間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圍鼓清唱;方崗村的玩蚌精、蓮響舞;大魏村、塘陳村的舞龍燈;××村的拉犟驢;小羅村的路竹馬;廟王村、魏店村的舞獅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蓮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鄉各村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每年組織多次文藝節目匯演,在當地羣衆中具有很好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全鄉現有民間藝人160餘人,經鄉文體站測試各格的有48人,其中農民樂隊三支,××和塘陳嗩吶隊一支,民間藝術創作骨幹5人(文化創作3人,音樂創作1人,美術創作1人)。1983年美術作品《裁新衣》有省級獲三等獎;1996年××農民嗩吶在孝感市匯演的《迎新套曲》獲市級表演二等獎;1996年文學作品小品《一牀蚊帳》和快板書《讓牀》在全省獲獎作品中雙獲佳獎,獲獎名次均排在名人作品之前;小品曲藝快板書《求醫》,湖北小曲《要嫁妝》、小戲《送黃花》、《補蘿筐》、小品《訪親家》等文藝作品在市級獲表演和創作獎,在縣級獲獎文藝作品3,縣級文藝演出每年都有××創作的文藝節目。20xx年新創作曲藝作品《憨頭送禮》、《看兒子》、《唱××》,多年來,共創作文藝作品70餘篇。教育事業逢勃發展。自建鄉至1993年,全鄉20個村均新建標準化教學樓,1995年“普九”驗收經省驗收達標。從20xx年至今,爲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育人環境,先後將不足百人的塘陳村國小、羅範村國小、操祝村國小、大馮村國小、大潘村國小併入其他國小,師資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投入和零散的資源更加集中,九年一貫制學校已見雛形;爲改善辦學條件,20xx年借全縣中學生運動會在××鄉羅廟中學舉行之機,鄉在學生中集資,擴建羅廟中不學運動場的面積10畝,修建了運動場地,新建學生住宅一棟,學校生活區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20xx年,積極爭取國家學校危房改造資金,先後新修魏店國小教學樓,羅廟中學學生公寓和學生食堂,學校教育設施進行了添設。20xx年擴建改造了鄉中心國小,近三年學校教學質量大大提高,羅廟中學連續三年獲得會考好成績,一中升學率全縣第三位。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新建新農村書屋3個,共擁有各類圖書3萬冊。

二、存在問題及成因

人才斷層,青黃不接,農村文化創作與表演人員基本上是50歲以上,傳人難尋,現代年青人大多侷限與打工經濟或創業成家,對農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藝品種面臨失傳滅絕。

三、農村文化力不強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的農村,由於文化公共設施陳舊老化,文化事業發展滯後,文化教育陣地嚴重匱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減弱,科技文化推動力滯後,文化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娛樂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廣播少、書報少、文體活動少、出門旅遊少,加之各種腐朽思想的負面影響,致使農村人們的道德滑波、世風變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在一部分人的心目的,“政治是空的,理想是遠的,道德是虛的,唯有金錢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錢和享樂外再沒有什麼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實惠,不講理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歪曲,爲人民服務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貧乏和文化市場不健康,倫理道德觀念蛻變。農村社會環境受到污染,許多格調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書刊、音像製品充斥農村文化市場,惡化了農村社會精神環境。部分農民的社會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意識淡漠,榮辱觀、是非觀混亂,國家和集體觀念淡化,道德滑波;三是文化項目難引進。近幾年中央出臺了不少扶持農村發展網的好政策,並且有大量專項資金扶持農村文化建設,諸於我縣農村文化體制、設施、人才、陣地等方面的問題,好機會經常擦肩而過;四是宗教活動頻繁,封建迷信擡頭,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

四、振興我縣農村文化的對策

鄉鎮文化是農村文化活動的載體和組織者,直接影響農村文化建設。 怎樣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主要從農村文化站建設着手,我建議:

1、深化認識,營造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環境。羣衆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盛況,發展和繁榮羣衆文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羣衆文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重視羣衆文化事業的發展,經常對羣衆文化工作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各鄉鎮應將文化工作納入雙方明建設目標管理範疇,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要花錢寧可不要的現象,使農村文化走出“無事幹、無人管、無所作爲”的誤區。

2、強化改革,建立農村文化良好的運行機制。機構改革是必然趨勢,文化站無疑必須面對現實,迎接挑戰。但無論怎麼改,從事人民羣衆文化生活的機構不能撤,也不該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須抓住機遇,理順體制,開避出一塊屬於自身的天地,使之成爲農民羣衆文化生活的嚮往之所,也只有這樣,纔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確文化站是最基層的文化事業單位,要將文化站的人、權、事、物徹底下放,成爲鄉鎮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門;明確縣文化局的主管職能,把握好進人關、用人關、培訓關,應嘗試將一批業務精,敬業精神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文化專幹納入國家公務員範疇,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與其他幹部一視同仁,將文化事業納入“以錢養事”機制,建設良好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投入機制,把發展先進文化與改造落後文化統一,與提高羣衆文化素質統一,與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統一。同時,可發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相關部門職能互補的優勢,組成綜合的鄉鎮羣衆文化娛樂機構,增加其實力和發展後勁。

3、增加投入,加大對文化中心配套建設的投入。陣地是舞臺,是文化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各鄉鎮黨委、政府應該保證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辦公條件,必須將現有的文化市場,陣地和設備劃最文化站統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借調和挪作他用,同時,隨着經濟的發展,鄉鎮財政應逐年增加對羣衆文化工作的投入,應將文化活動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步鞏固和添置文化娛樂設施和設備,比如建好一個文化站,一個廣播站,一個圖書室,一個農科教中心,一個文體活動中心等等。文化站要藉助站力發展文化產業,確立羣衆文化羣衆辦的思路,動員多方力量參與羣衆文化建設,保住好開展羣衆文化的基本陣地。

4、提高素質,優化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在我縣鄉鎮文化專幹隊伍中,整體素質偏低是導致專職不專,陣地丟失,文化活動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黨委、政府要重視文化專幹隊伍,確立“生存靠政府、發展靠自己”的思路,文化專幹基本工資應實行全額撥款,獎金福利由自身發展文化產業補足,以確保農村文化站業務骨幹的穩定和自身“責任田”的耕種。同時,各級文化業網務部門要加強對文化專幹的教育和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使他們成爲羣衆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羣衆文化活動輔導上的行家,逐步擺脫掛靠在政府,長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使之成爲鄉鎮政府領導下的豐富羣衆精神文化的新生兒;再次,文化站應轉變觀念,憑藉自身所擁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經濟政策等優勢,積極開發文化產業,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彌補文化經費不足,壯大自身實力。

與時俱進,當前的文化站必須直面現實,走出原地停滯怪圈,變“等、靠、要”的依賴性爲發展纔是硬道理的自覺性,變“求穩旁徨”的被動性爲“無功就是過”的主動性,在國家羣衆文化政策的指導下,迎接挑戰,走進屬於自己的天地,繁榮我鄉農村文化。

【第2篇】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致富,農村要進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基本工程。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文化陣地,爲羣衆提供健康而又豐富多采的精神食糧,既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農村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如何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全縣文化立縣建設的整體規劃,與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發展村級經濟、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設,整體推進,這是我們當前必須着重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我縣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近年來,隨着國家糧食保護價的上調,惠農政策的出臺,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目前,我縣農村文化活動形式主要以廣播電視爲主,以報刊雜誌、網絡傳播、羣衆文化、廣場文化爲補充,呈現出現代化、多樣化的趨勢。

(三)農村羣衆文化活動蓬勃開展。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等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廣泛開展,熱潮不斷,農村露天文藝演出,觀看羣衆常常達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_____登山節和元宵節焰火晚會已經成爲我縣羣衆文化活動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爲主題的系列文化活動、鄉鎮大型文藝匯演活動,各類棋類比賽、球類比賽、秧歌比賽、書畫展等賽事活動極大豐富和活躍了農民業餘文化生活。剪紙、根雕、手工編織、二人轉、彩繪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護和發展,積澱了縣域農村文化底蘊。

(四)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農民特別是農村青年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不斷提高,18週歲35週歲的農村青年國中文化程度者約佔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約佔5%。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外出務工,吸取了城市的先進文化,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五)農民文化生活消費逐年增長。隨着農村各項改革的深入和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村經濟日益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不斷提高,我縣農民用於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長,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依然薄弱。資金困難是制約我縣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瓶頸,農村文化建設的速度與人民羣衆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雖然近年來我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但還僅限於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其他村屯大多由於無力投入而導致建設步伐緩慢,多數文化設施不能正常使用。全縣82個行政村僅有十幾個村文化活動室和圖書室配套設施齊全,藏書量僅爲25000冊,遠遠不能滿足農民文化生活和科教興農的需求。

(二)農村文化活動開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類文化活動大部分僅限於城鎮,邊遠地區的農民羣衆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務,出現了重城鎮陣地、輕邊遠地區,重大型慶典、輕日常活動,重精美培養、輕大衆普及的現象。

(三)農村文化活動缺乏地域特色。沒有樹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羣衆文化活動形式與服務方式沿襲傳統模式多,方式過於簡單,內容缺乏創新,羣衆文藝創作力量比較薄弱,羣衆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四)農村文化管理服務職能偏弱。2022年,全省鄉鎮機構改革撤消了文體廣播中心,由原來的縣直部門垂直管理變爲由鄉鎮政府行使有關職能,客觀上鄉村文化管理職能被弱化。同時,作爲農村文化管理服務職能部門的鄉鎮文化站,普遍存在專業人才缺乏、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並且文化幹部身兼數職,行政事物繁忙,沒有精力和時間開展羣衆文化活動。個別鄉鎮文化站甚至成了無人員、無陣地、無經費、無活動的四無文化站。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步伐。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縣鄉財政設立專項經費,保證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各項文化活動正常開展;相關部門應緊緊抓住國家加大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社區、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投入的契機,積極跑市、進省,爭取國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內實現每個鄉鎮都有一個300平方米以上綜合文化活動室的目標;積極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機制,培植農村文化市場,吸引企業向文化產業投資,挖掘、整理、加工農村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產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場,爲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二)協調發展城鄉文化,不斷豐富農村文化活動內容。文化活動

內容決定着文化活動對羣衆的吸引程度,直接影響着文化活動的成效。農村文化要由小文化發展成大文化,促使城鄉文化協調發展。縣文化部門要加強對鄉鎮主管文化工作人員的思想、業務培訓,促使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技能,不斷探索創新鄉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道路。鄉鎮文化站要面向廣大農民羣衆,利用方便農民參與的文化設施和場所,組織開展農民喜愛的、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要把文化活動同農民的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文化藝術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要採取固定設施和流動設施、陣地服務和流動服務相結合的方式,讓更多的羣衆享受到文化生活。要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發揮農民參與羣衆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通過業餘文化骨幹隊伍的培養來帶動羣衆文化活動,使農民羣衆自我娛樂。要發揮農民參與羣衆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引導羣衆繼承傳統文化,弘揚先進文化,彰顯本地特色。通過城鄉並舉、專兼結合、內外互動的辦法,辦好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會活動,逐步形成有_____地方特色、有較大知名度的羣衆文化節會品牌。

(三)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大力傳播先進文化。農村文化幹部隊伍是農村文化的主力軍、先鋒隊。要抓住國家大力支持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大好機遇,採取有效途徑和辦法,吸引專業人才充實到基層綜合文化站。要着力幫助解決基層文化幹部實際困難,讓他們穩定思想,安心工作,積極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村文化工作人員要向專職化發展,要積極爲他們參加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創造條件,不斷提高其理論素質和業務水平,更好地爲推進健康、向上、和諧的鄉村文化建設貢獻力量。要組織開展十百千活動,選拔10名文化拔尖人才爲帶頭人,培養100名優秀專業人才,帶動1000名骨幹分子,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的農村文化工作者,爲農村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第3篇】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致富,農村要進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基本工程。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文化陣地,爲羣衆提供健康而又豐富多采的精神食糧,既是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農村和諧社會,促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更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如何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全縣文化立縣建設的整體規劃,與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發展村級經濟、整治村容村貌等同步建設,整體推進,這是我們當前必須着重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我縣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基本情況

(一)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近年來,隨着國家糧食保護價的上調,惠農政策的出臺,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我縣農村經濟社會實現了較快發展,農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文化生活也得到了一定改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目前,我縣農村文化活動形式主要以廣播電視爲主,以報刊雜誌、網絡傳播、羣衆文化、廣場文化爲補充,呈現出現代化、多樣化的趨勢。

(二)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得到改善。隨着農村文化建設納入“xxx”規劃,國家加大了公共事業的投入,特別是公共文化設施的投入,我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在不斷改善。幾年來,累計投入資金500餘萬元,新建鄉鎮綜合文化站1個,面積427平方米;村級文化活動室45個、文化公園8個、文化廣場8個、“農家書屋”45個。資源共享工程得到延伸,農民黨員教育和農村中國小遠程教育資源相得益彰,實現共享。

(三)農村羣衆文化活動蓬勃開展。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等形式多樣的文化下鄉活動廣泛開展,熱潮不斷,農村露天文藝演出,觀看羣衆常常達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節”和元宵節焰火晚會已經成爲我縣羣衆文化活動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爲主題的系列文化活動、鄉鎮大型文藝匯演活動,各類棋類比賽、球類比賽、秧歌比賽、書畫展等賽事活動極大豐富和活躍了農民業餘文化生活。剪紙、根雕、手工編織、二人轉、彩繪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護和發展,積澱了縣域農村文化底蘊。

(四)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不斷提高。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農民特別是農村青年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不斷提高,18週歲—35週歲的農村青年國中文化程度者約佔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約佔5%。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外出務工,吸取了城市的先進文化,文明程度不斷提高。

(五)農民文化生活消費逐年增長。隨着農村各項改革的深入和惠農政策的出臺,農村經濟日益發展壯大,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不斷提高,我縣農民用於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長,精神文化生活質量不斷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不足

(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依然薄弱。資金困難是制約我縣農村文化設施建設的瓶頸,農村文化建設的速度與人民羣衆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雖然近年來我縣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但還僅限於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其他村屯大多由於無力投入而導致建設步伐緩慢,多數文化設施不能正常使用。全縣82個行政村僅有十幾個村文化活動室和圖書室配套設施齊全,藏書量僅爲25000冊,遠遠不能滿足農民文化生活和科教興農的需求。

(二)農村文化活動開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類文化活動大部分僅限於城鎮,邊遠地區的農民羣衆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務,出現了“重城鎮陣地、輕邊遠地區,重大型慶典、輕日常活動,重精美培養、輕大衆普及”的現象。

(三)農村文化活動缺乏地域特色。沒有樹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羣衆文化活動形式與服務方式沿襲傳統模式多,方式過於簡單,內容缺乏創新,羣衆文藝創作力量比較薄弱,羣衆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四)農村文化管理服務職能偏弱。XX年,全省鄉鎮機構改革撤消了文體廣播中心,由原來的縣直部門垂直管理變爲由鄉鎮政府行使有關職能,客觀上鄉村文化管理職能被弱化。同時,作爲農村文化管理服務職能部門的鄉鎮文化站,普遍存在專業人才缺乏、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並且文化幹部身兼數職,行政事物繁忙,沒有精力和時間開展羣衆文化活動。個別鄉鎮文化站甚至成了無人員、無陣地、無經費、無活動的“四無”文化站。

三、對策建議

(一)加大資金投入,加快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步伐。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縣鄉財政設立專項經費,保證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各項文化活動正常開展;相關部門應緊緊抓住國家加大對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社區、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投入的契機,積極跑市、進省,爭取國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內實現每個鄉鎮都有一個300平方米以上綜合文化活動室的目標;積極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機制,培植農村文化市場,吸引企業向文化產業投資,挖掘、整理、加工農村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產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場,爲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

(二)協調發展城鄉文化,不斷豐富農村文化活動內容。文化活動內容決定着文化活動對羣衆的吸引程度,直接影響着文化活動的成效。農村文化要由“小文化”發展成“大文化”,促使城鄉文化協調發展。縣文化部門要加強對鄉鎮主管文化工作人員的思想、業務培訓,促使其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技能,不斷探索創新鄉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道路。鄉鎮文化站要面向廣大農民羣衆,利用方便農民參與的文化設施和場所,組織開展農民喜愛的、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要把文化活動同農民的思想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文化藝術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要採取固定設施和流動設施、陣地服務和流動服務相結合的方式,讓更多的羣衆享受到文化生活。要培養和激勵“鄉土藝術家”,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要發揮農民參與羣衆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通過業餘文化骨幹隊伍的培養來帶動羣衆文化活動,使農民羣衆自我娛樂。要發揮農民參與羣衆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充分利用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優勢,引導羣衆繼承傳統文化,弘揚先進文化,彰顯本地特色。通過城鄉並舉、專兼結合、內外互動的辦法,辦好元旦、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會活動,逐步形成有**地方特色、有較大知名度的羣衆文化節會品牌。

(三)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大力傳播先進文化。農村文化幹部隊伍是農村文化的主力軍、先鋒隊。要抓住國家大力支持農村文化事業發展的大好機遇,採取有效途徑和辦法,吸引專業人才充實到基層綜合文化站。要着力幫助解決基層文化幹部實際困難,讓他們穩定思想,安心工作,積極參與到農村文化建設中。農村文化工作人員要向專職化發展,要積極爲他們參加政治理論學習和業務培訓創造條件,不斷提高其理論素質和業務水平,更好地爲推進健康、向上、和諧的鄉村文化建設貢獻力量。要組織開展“十百千”活動,選拔10名文化拔尖人才爲帶頭人,培養100名優秀專業人才,帶動1000名骨幹分子,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的農村文化工作者,爲農村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第4篇】鄉鎮農村文化事業發展調研報告範文

文化事業是一個國家政治體制,社會制度,經濟實力的具體體現,是民族精神的根源與傳承,是人類歷史變遷,社會發展的見證,泱泱中華大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十三億華夏兒女,其中農村人口占80%,農村文化發展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筆,農村文化的涵蓋面廣,意義重大,其中傳統文化、鄉村文化、通俗文化屬於原生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是現代文化的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引導深化農村改革,構築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也是以人爲本,關注三農問題的具體凸現,當前我縣農村文化建設是否適應新形勢發展和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呢?就此我們進行了調查研究。僅以××鄉爲例,窺一葉而知秋。

一、我鄉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鄉民間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各村都有其民間文化特色,六李村的圍鼓清唱;方崗村的玩蚌精、蓮響舞;大魏村、塘陳村的舞龍燈;××村的拉犟驢;小羅村的路竹馬;廟王村、魏店村的舞獅子;界牌村、六李村的彩蓮船;大潘村的皮影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鄉各村都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每年組織多次文藝節目匯演,在當地羣衆中具有很好的影響,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教育作用。

全鄉現有民間藝人160餘人,經鄉文體站測試各格的有48人,其中農民樂隊三支,××和塘陳嗩吶隊一支,民間藝術創作骨幹5人(文化創作3人,音樂創作1人,美術創作1人)。1983年美術作品《裁新衣》有省級獲三等獎;1996年××農民嗩吶在孝感市匯演的《迎新套曲》獲市級表演二等獎;1996年文學作品小品《一牀蚊帳》和快板書《讓牀》在全省獲獎作品中雙獲佳獎,獲獎名次均排在名人作品之前;小品曲藝快板書《求醫》,湖北小曲《要嫁妝》、小戲《送黃花》、《補蘿筐》、小品《訪親家》等文藝作品在市級獲表演和創作獎,在縣級獲獎文藝作品3,縣級文藝演出每年都有××創作的文藝節目。20xx年新創作曲藝作品《憨頭送禮》、《看兒子》、《唱××》,多年來,共創作文藝作品70餘篇。教育事業逢勃發展。自建鄉至1993年,全鄉20個村均新建標準化教學樓,1995年“普九”驗收經省驗收達標。從20xx年至今,爲整合教育資源,優化育人環境,先後將不足百人的塘陳村國小、羅範村國小、操祝村國小、大馮村國小、大潘村國小併入其他國小,師資得到充分利用,分散的投入和零散的資源更加集中,九年一貫制學校已見雛形;爲改善辦學條件,20xx年借全縣中學生運動會在××鄉羅廟中學舉行之機,鄉在學生中集資,擴建羅廟中不學運動場的面積10畝,修建了運動場地,新建學生住宅一棟,學校生活區地面硬化1000平方米。20xx年,積極爭取國家學校危房改造資金,先後新修魏店國小教學樓,羅廟中學學生公寓和學生食堂,學校教育設施進行了添設。20xx年擴建改造了鄉中心國小,近三年學校教學質量大大提高,羅廟中學連續三年獲得會考好成績,一中升學率全縣第三位。有線電視入戶率達90%以上,新建新農村書屋3個,共擁有各類圖書3萬冊。

二、存在問題及成因

人才斷層,青黃不接,農村文化創作與表演人員基本上是50歲以上,傳人難尋,現代年青人大多侷限與打工經濟或創業成家,對農村文化不“感冒”,部分曲藝品種面臨失傳滅絕。

三、農村文化力不強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前的農村,由於文化公共設施陳舊老化,文化事業發展滯後,文化教育陣地嚴重匱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減弱,科技文化推動力滯後,文化發展滯後於經濟發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娛樂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廣播少、書報少、文體活動少、出門旅遊少,加之各種腐朽思想的負面影響,致使農村人們的道德滑波、世風變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在一部分人的心目的,“政治是空的,理想是遠的,道德是虛的,唯有金錢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錢和享樂外再沒有什麼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實惠,不講理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歪曲,爲人民服務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貧乏和文化市場不健康,倫理道德觀念蛻變。農村社會環境受到污染,許多格調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書刊、音像製品充斥農村文化市場,惡化了農村社會精神環境。部分農民的社會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意識淡漠,榮辱觀、是非觀混亂,國家和集體觀念淡化,道德滑波;三是文化項目難引進。近幾年中央出臺了不少扶持農村發展網的好政策,並且有大量專項資金扶持農村文化建設,諸於我縣農村文化體制、設施、人才、陣地等方面的問題,好機會經常擦肩而過;四是宗教活動頻繁,封建迷信擡頭,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

四、振興我縣農村文化的對策

鄉鎮文化是農村文化活動的載體和組織者,直接影響農村文化建設。 怎樣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主要從農村文化站建設着手,我建議:

1、深化認識,營造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環境。羣衆文化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盛況,發展和繁榮羣衆文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必然要求,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加大對羣衆文化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重視羣衆文化事業的發展,經常對羣衆文化工作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各鄉鎮應將文化工作納入雙方明建設目標管理範疇,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要花錢寧可不要的現象,使農村文化走出“無事幹、無人管、無所作爲”的誤區。

2、強化改革,建立農村文化良好的運行機制。機構改革是必然趨勢,文化站無疑必須面對現實,迎接挑戰。但無論怎麼改,從事人民羣衆文化生活的機構不能撤,也不該撤,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須抓住機遇,理順體制,開避出一塊屬於自身的天地,使之成爲農民羣衆文化生活的嚮往之所,也只有這樣,纔有其存在的必要。按照文件要求,在改革中,要明確文化站是最基層的文化事業單位,要將文化站的人、權、事、物徹底下放,成爲鄉鎮政府垂直的工作部門;明確縣文化局的主管職能,把握好進人關、用人關、培訓關,應嘗試將一批業務精,敬業精神強,有較強工作能力的文化專幹納入國家公務員範疇,使之生活和工作待遇上與其他幹部一視同仁,將文化事業納入“以錢養事”機制,建設良好的運行機制、激勵機制、投入機制,把發展先進文化與改造落後文化統一,與提高羣衆文化素質統一,與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統一。同時,可發揮文化廣播、電視、體育等相關部門職能互補的優勢,組成綜合的鄉鎮羣衆文化娛樂機構,增加其實力和發展後勁。

3、增加投入,加大對文化中心配套建設的投入。陣地是舞臺,是文化站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在鄉鎮機構改革中,各鄉鎮黨委、政府應該保證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辦公條件,必須將現有的文化市場,陣地和設備劃最文化站統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借調和挪作他用,同時,隨着經濟的發展,鄉鎮財政應逐年增加對羣衆文化工作的投入,應將文化活動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步鞏固和添置文化娛樂設施和設備,比如建好一個文化站,一個廣播站,一個圖書室,一個農科教中心,一個文體活動中心等等。文化站要藉助站力發展文化產業,確立羣衆文化羣衆辦的思路,動員多方力量參與羣衆文化建設,保住好開展羣衆文化的基本陣地。

4、提高素質,優化農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隊伍。在我縣鄉鎮文化專幹隊伍中,整體素質偏低是導致專職不專,陣地丟失,文化活動少的重要因素。一方面黨委、政府要重視文化專幹隊伍,確立“生存靠政府、發展靠自己”的思路,文化專幹基本工資應實行全額撥款,獎金福利由自身發展文化產業補足,以確保農村文化站業務骨幹的穩定和自身“責任田”的耕種。同時,各級文化業網務部門要加強對文化專幹的教育和培訓,通過舉辦培訓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和業務素質,使他們成爲羣衆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羣衆文化活動輔導上的行家,逐步擺脫掛靠在政府,長期靠“打工”度日的模式,使之成爲鄉鎮政府領導下的豐富羣衆精神文化的新生兒;再次,文化站應轉變觀念,憑藉自身所擁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經濟政策等優勢,積極開發文化產業,達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彌補文化經費不足,壯大自身實力。

與時俱進,當前的文化站必須直面現實,走出原地停滯怪圈,變“等、靠、要”的依賴性爲發展纔是硬道理的自覺性,變“求穩旁徨”的被動性爲“無功就是過”的主動性,在國家羣衆文化政策的指導下,迎接挑戰,走進屬於自己的天地,繁榮我鄉農村文化。

標籤:多篇 農村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