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訪農村助農村調研報告多篇

訪農村助農村調研報告多篇

訪農村助農村調研報告篇1

爲推進新形勢下的農村社會管理工作,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按照縣委、縣政*要求,我鄉組織開展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調研活動,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當前農村社會管理的現狀和成效

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農村基層社會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呈現主體多元化、內容複雜化、形式多樣化的特點。當前農村社會管理狀況和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因發展與羣衆訴求矛盾變化。隨着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推進和法制的完善,人民羣衆的利益訴求在不斷變化。農村新政策的執行中產生的新型社會矛盾逐步表現出來,成爲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穩定的熱點、難點問題,且呈逐年增長之勢。在試點農村宅基地頒證過程中,各種矛盾表現比較突出。政*各種惠民政策理應得到羣衆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隨着社會的發展,羣衆對政*爲民辦實事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自我保護意識也越來越強,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規,矛盾突出。我鄉移民安臵點,部分移民對土地問題、房屋問題訴求多,鄉黨委、政*嚴格按照文件精神落實安臵政策,多次做工作,但移民上訪、鬧訪問題仍無法徹底控制。

二是農村綜治維穩、治安管控、特殊人羣管理。農村社會安全形勢相對穩定。鄉、村兩級定期開展各種不穩定因素大排查,將排查結果及時上報、落實措施解決。特殊人羣的管理控制工作日益完善,對社區矯正人員一人一檔管理;對服刑人員、刑釋解教人員建檔管理;對重點上戶等重點人員定期上門溝通疏導、掌握動態;對流動人口管理仍未規範,由於流動人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收入不穩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管理困難;對精神病人高度關注的特殊人羣,農村精神病人由於家庭困難絕大多數得不到治療,流散在社會給社會,給社會治安帶來隱患。

三是農村文、教、衛、公益性事業的發展。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近年來,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羣衆反映很好。農村垃圾池、農家書屋、村健身場所等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善,羣衆積極性高。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待進一步的落實完善。農村網絡信息管理問題日益突出,羣衆對農村網絡信息的要求較高,有待進一步普及落實。

二、農村社會管理中存在問題與困難

一是基層組織者法律知識欠缺、工作方法簡單。村、社基層工作者自身法律知識欠缺,對於一些政策規定自身未吃透,解釋工作開展困難,容易造成新的矛盾。一些基層組織工作浮於表面,對可預見的矛盾沒有做過深、過細、過實的工作,不能與羣衆進行心貼心的交流與溝通,容易導致矛盾激化。

二是羣衆基礎比較薄弱。在當前經濟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利益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羣衆訴求日益多元化、複雜化和利益化的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忽視社會管理,缺少與羣衆的溝通交流,對羣衆關心不夠,發現矛盾、化解矛盾的行動遲緩、水平不高,組織力和號召力不強,羣衆有了矛盾直接找鄉、縣解決,甚至採取上訪、鬧訪等方式,從而影響社會治安。

三是基層綜治工作有待加強。對特殊重點人羣的管控工作有待進一步落實、完善,其中流動人口管理、重點人口管控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環節。農村基層力量薄弱,對重點人羣的管控仍存在空檔問題,鄉鎮基層力量嚴重不足,有待加強完善。

三、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對策

要減少影響農村安全穩定的因素,提高農村基層社會管理水平,要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有針對性地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

一要加強農村組織建設。基層各級黨委、政*要進一步提高依法辦事,依法管理,依法處理各種矛盾糾紛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基層組織做羣衆工作的水平,提高基層組織的號召力和控制力。

二要完善矛盾化解機制。針對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穩定的主要是面廣量大的各類矛盾這一特點,要建強基層調解組織。完善人民調解隊伍結構,吸收具有一定學識、一定基層工作經驗、熟悉法律知識、會做羣衆工作的人員擔任調解員,加強調解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調解隊伍的素質。

三要加強普法宣傳教育。廣大羣衆、村社幹部缺乏法律知識是影響農村基層社會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因,爲此要廣泛開展法律進農村、法律進社區活動,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教育羣衆要誠信守約,尊老愛幼,鄰里和睦,正確處理婚姻家庭和鄰里糾紛;加大對羣衆的心理疏導,引導羣衆通過協商、調解等非訴訟糾紛解決方式解決矛盾糾紛,避免非理性的衝動。

四要加強綜合治理工作。基層綜合治理工作關係到農村基層社會穩定,要進一步加強基層綜合治理工作,要健全黨委政*統一領導、政法綜治部門牽頭協調、司法行政部門爲主、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廣大人民羣衆自覺參與的齊抓共管機制,順利開展農村基層綜治工作。

訪農村助農村調研報告篇2

前言:社會實踐的參加者:一幫大學同學。實踐的主題:通過調查與分析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情況而讓我們村裏的子女以及幹部懂得如何最優化最合理地處理這些問題,以讓老年人快樂幸福地安享晚年。時間:20xx年1月27—1月31日。地點:我所居住的那個村子。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告如下。

一、活動內容

(一)活動目的:爲了更深入地瞭解農村養老狀況,發現其中存在的優缺點,從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議。

(二)活動準備:由於我所在的農村地區人口比較多,所以我和一幫同學首先選取一個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爲重點調查目標。我們須向村委會那裏得知目前我們這個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數;其次,我們瞭解了總體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狀態;之後打聽到村幹部在致力於農村養老這個問題上所做的貢獻。

(三)活動形式:

1.選取重點目標實地走訪;

2.詢問村幹部實際農村養老實際情況;

3.查閱相關資料。

(四)活動過程:

1.從資料中瞭解相關情況。我們首先在實踐活動的第一天上網先搜索到了一些關於我國農村養老的普遍狀況和一些數據以及存在的問題。接着,我們便來到了我所在的村委會向他們瞭解農村養老情況,同時查閱了很多資料,瞭解到了農村裏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狀況。

2.實地瞭解情況。接下來的幾天,我和一幫同學就一個個地到農村裏有老年人居住的家裏,仔細詢問他們當前的生活情況,兒女的贍養狀況,村裏的幹部爲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們目前對生活的態度。

3.記錄數據。我們把一些數據記錄下來,之後再總結討論農村養老中存在的優缺點,最後我們彙總出關於這個問題的意見向當地的村委會提出。

二、調查資料

實踐活動中的調查資料分爲三部分。

(一)上網搜索到的資料。通過網絡資源,我們瞭解到如今政府在農村養老這個問題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出,到20xx年已經在全國10%縣市開展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再到20xx年開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開始逐步推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影響逐步擴大。它的主要內容是:堅持“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原則。目前我國農村8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8000多萬,佔農業人口的10%以上,按照國際社會通行的標準,我國農村已成爲老齡化社會。而村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家庭養老負擔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二)從村委會那裏得來的資料。我們瞭解到了目前我們村裏的老人大約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佔到了80%,“空巢”老人現象普遍存在。調查發現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於農村醫療合作社的建立,我們村裏的只要是農村戶口的人都會享有醫療保險的福利,可惜的是,資金上報比例還是很少。

(三)實地走訪所取得的資料。我們走訪了很多位老人,還專門爲那些“空巢”老人幹了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我們發現有些老人還在以種地維持生計,有些老人則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爲種種原因,只能靠村裏的資助生活。同時他們的生活態度會有些消極,他們不願意麻煩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爲了不讓兒女擔心,隱瞞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實,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三、調查結果

(一)農村逐步呈現老齡化,農村養老問題不容小覷。由於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安於靠種地維持生活,所以他們選擇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農村。加之如今的醫療水平也在不斷改善,尤其是新型農村醫療合作社的建立後,很多老人的看病難得問題得以解決,因此農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斷上漲,農村老齡化的時代已經到來,隨之而來的農村養老問題也接踵而來。

(二)政府、子女在農村養老問題中的表現

1.執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形成了以養老保險爲主,醫療保險爲輔的制度,但是在調查過程中,村幹部在資金保障方面做得還不到位。

2.實行農村社會救濟。通過網上資料,我瞭解到很多經濟發達省市如北京、浙江、廣東等已經全面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當然我們省也不例外。我們村裏的貧困老人都會獲得村裏的幫助,每個月也都會有幾十元的保障。雖然這些錢遠遠不夠他們的消費,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後的路任重而道遠。

3.雖然金錢可以給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們的精神活動更應被關心。調查走訪中發現一般子女都會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給父母錢財讓他們安享晚年,但還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堅持在田間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大多數的老年人生活簡樸,開銷甚少。閒暇時由於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電視,基本上沒有什麼娛樂活動。而且村裏對這方面也不是很重視,基本上沒有開展過什麼集體活動。所以,不僅是村裏的幹部,還有他們的子女,不能簡單地認爲物質上的滿足就可以讓老年人過的很好,調查中,我們發現,他們最大的願望還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經常回來看看他們。

四、經驗體會

(一)我們在選擇做調查實踐活動時,需要將我們的視野擴大,從影響到我們身邊的事情開始考慮,即取材有針對性,要有意義,同時需要從多個角度辯證的看待,從由表及裏的思維着手,在這個主題上,我們不僅看到了農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質是什麼,更體會到了他們精神領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說明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準備。這次活動我和我的一幫同學們就做足了準備,我們不僅在網上找到了相關的資料,更是針對我們村的情況,找到了我們村裏的關於農村養老問題的資料。

(三)我覺得任何一個政策的實施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都會存在種種問題,因此要加強從上級到下級的執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處帶給農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建設存在一些主要問題。

1.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與合理,缺乏有力地監督保證。相關的《社會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臺,可見這項機制仍未被列爲法律條例,所以給執行帶來了困難,因此導致農民對社會保障的認識不足,對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覆蓋範圍小,但這是民生問題,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範圍。據瞭解,大多數老年人對養老保險的瞭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蔘保,就算是這樣,因爲繳費農民可以自由選擇,不少人選擇每月最低檔,這樣繳費10年後的農民每月也只領到很少一部分的錢,所以對於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幫助不是很大,並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農村養老資金運行低效,農民信心下降。如今的體制下,有誰能確保證國家財政撥下來的資金絲毫不偏差地到達農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沒有人能擔保吧!因爲我們深知在資金運行過程中,一些資金挪用貪污的現象偶爾會存在,這值得我們嚴肅審視與處理,政府人員必須要抱着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潔的原則。

六、問題與建議

(一)通過立法途徑的形式約束和強制執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農村社會養老必須得到全社會的普遍重視,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距應該通過社會多方的努力不斷減小。

(二)在給農村老人帶來保障機制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每個人都會變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擁有一個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僅政府要給老人們應有的關心,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子女要時刻記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希望國家大力扶持並真正做到對人民負責。就以我們村爲例,我們的幹部們首先要大力向村民們宣傳農村養老保險的益處,其次希望他們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發養老金的同時可以主動到那些老年人的家裏與他們聊聊天。平時可以想方設法得組織一些娛樂活動來豐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學們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幹部們真正地明白我們的用意,實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爲人民着想。全社會全部行動起來,農村養老問題纔會得以解決。

訪農村助農村調研報告篇3

?關於農村養老問題的分析與思考的調查報告》 前言:社會實踐的參加者:一幫大學同學。實踐的主題:通過調查與分析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情況而讓我們村裏的子女以及幹部懂得如何最優化最合理地處理這些問題,以讓老年人快樂幸福地安享晚年。時間:xxx年1月27—1月31日。地點:我所居住的那個村子。現將此次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告如下。

一、活動內容

(一) 活動目的:爲了更深入地瞭解農村養老狀況,發現其中存在的優缺點,從而提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建議。

(二) 活動準備:由於我所在的農村地區人口比較多,所以我和一幫同學首先選取一個有很多老年人居住的村子作爲重點調查目標。我們須向村委會那裏得知目前我們這個村子的所有老人的人數;其次,我們瞭解了總體上老人目前生活的狀態;之後打聽到村幹部在致力於農村養老這個問題上所做的貢獻。

(三) 活動形式:

1.選取重點目標實地走訪;

2.詢問村幹部實際農村養老實際情況;

3.查閱相關資料。

(四) 活動過程:

1.從資料中瞭解相關情況。我們首先在實踐活動的第一天上網先搜索到了一些關於我國農村養老的普遍狀況和一些數據以及存在的問題。接着,我們便來到了我所在的村委會向他們瞭解農村養老情況,同時查閱了很多資料,瞭解到了農村裏一些特殊老人目前的生活狀況。

2.實地瞭解情況。接下來的幾天,我和一幫同學就一個個地到農村裏有老年人居住的家裏,仔細詢問他們當前的生活情況,兒女的贍養狀況,村裏的幹部爲此所做的努力以及他們目前對生活的態度。

3.記錄數據。我們把一些數據記錄下來,之後再討論農村養老中存在的優缺點,最後我們彙總出關於這個問題的意見向當地的村委會提出。

二、調查資料

實踐活動中的調查資料分爲三部分。

(一)上網搜索到的資料。通過網絡資源,我們瞭解到如今政府在農村養老這個問題上做出了一些惠民政策。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出,到前年年已經在全國10%縣市開展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再到今天開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開始逐步推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影響逐步擴大。它的主要內容是:堅持“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原則。目前我國農村8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8000多萬,佔農業人口的10%以上,按照國際社會通行的標準,我國農村已成爲老齡化社會。而村家庭結構的小型化,家庭養老負擔沉重,使得生活富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二)從村委會那裏得來的資料。我們瞭解到了目前我們村裏的老人大約有100多位,而且子女不在家的老人竟然佔到了80%,“獨守”老人現象普遍存在。調查發現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惠及面甚少,但是由於農村醫療合作社的建立,我們村裏的只要是農村戶口的人都會享有醫療保險的福利,可惜的是,資金上報比例還是很少。

(三)實地走訪所取得的資料。我們走訪了很多位老人,還專門爲那些“獨守”老人幹了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我們發現有些老人還在以種地維持生計,有些老人則靠子女的收入生活,而有些老人因爲種種原因,只能靠村裏的資助生活。同時他們的生活態度會有些消極,他們不願意麻煩自己的子女,有的老人甚至不爲了不讓兒女擔心,隱瞞了自己生大病的事實,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三、調查結果

(一)農村逐步呈現老齡化,農村養老問題不容小覷。由於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安於靠種地維持生活,所以他們選擇了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農村。加之如今的醫療水平也在不斷改善,尤其是新型農村醫療合作社的建立後,很多老人的看病難得問題得以解決,因此農村老年人人口在不斷上漲,農村老齡化的時代已經到來,隨之而來的農村養老問題也接踵而來。

(二)政府、子女在農村養老問題中的表現

1.執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形成了以養老保險爲主,醫療保險爲輔的制度,但是在調查過程中,村幹部在資金保障方面做得還不到位。

2.實行農村社會救濟。通過網上資料,我瞭解到很多經濟發達省市如北京、浙江、廣東等已經全面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當然我們省也不例外。我們村裏的貧困老人都會獲得村裏的幫助,每個月也都會有幾十元的保障。雖然這些錢遠遠不夠他們的消費,但是至少表明了政府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後的路任重而道遠。

3.雖然金錢可以給老年人生活保障,但他們的活動更應被關心。調查走訪中發現一般子女都會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給父母錢財讓他們安享晚年,但還是有一部分老年人依然堅持在田間忙碌,靠自己的能力賺錢。大多數的老年人生活簡樸,開銷甚少。閒暇時由於子女不能陪伴左右,只能和其它老人一起聊聊天,看看電視,基本上沒有什麼娛樂活動。而且村裏對這方面也不是很重視,基本上沒有開展過什麼集體活動。所以,不僅是村裏的幹部,還有他們的子女,不能簡單地認爲物質上的滿足就可以讓老年人過的很好,其實不然,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他們最大的願望還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經常回來看看他們。

四、經驗體會

(一)我們在選擇做調查實踐活動時,需要將我們的視野擴大,從影響到我們身邊的事情開始考慮,即取材有針對性,要有意義,同時需要從多個角度辯證的看待,從由表及裏的思維着手,在這個主題上,我們不僅看到了農村老年人目前所缺的物質是什麼,更體會到了他們能力領域所缺的那份情感。

(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句話說明我們在做一件事情前要有充分的準備。這次活動我和我的一幫同學們就做足了準備,我們不僅在網上找到了相關的資料,更是針對我們村的情況,找到了我們村裏的關於農村養老問題的資料。

(三)我覺得任何一個政策的實施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中間都會存在種種問題,因此要加強從上級到下級的執行能力,真正把福利和好處帶給農民。

五、理性思考

(一)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建設存在一些主要問題。

1.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完善與合理,缺乏有力地監督保證。相關的《社會保障法》依然未制定出臺,可見這項機制仍未被列爲法律條例,所以給執行帶來了困難,因此導致農民對社會保障的認識不足,對受益缺乏信任感。

2.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覆蓋範圍小,但這是民生問題,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擴大農村養老保險範圍。據瞭解,大多數老年人對養老保險的瞭解不足,只有少部分老年人蔘保,就算是這樣,因爲繳費農民可以自由選擇,不少人選擇每月最低檔,這樣繳費10年後的農民每月也只領到很少一部分的錢,所以對於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幫助不是很大,並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3.農村養老資金運行低效,農民信心下降。如今的體制下,有誰能確保證國家財政撥下來的資金絲毫不偏差地到達農村老年人手中。我恐怕沒有人能擔保吧!因爲我們深知在資金運行過程中,一些資金挪用貪污的現象偶爾會存在,這值得我們嚴肅審視與處理,政府人員必須要抱着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一直秉持着公正廉潔的原則。

六、問題與建議

(一)通過立法途徑的形式約束和強制執行農村養老保障制度。農村社會養老必須得到全社會的普遍重視,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距應該通過社會多方的努力不斷減小。

(二)在給農村老人帶來保障機制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每個人都會變老,每一位老人都期待擁有一個健康幸福的晚年,所以不僅政府要給老人們應有的關心,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子女要時刻記住常回家看看。

(三)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希望國家大力扶持並真正做到對人民負責。就以我們村爲例,我們的幹部們首先要大力向村民們宣傳農村養老保險的益處,其次希望他們工作更具人性化,在分發養老金的同時可以主動到那些老年人的家裏與他們聊聊天。平時可以想方設法得組織一些娛樂活動來豐富老年人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和我的同學們所做的成果,也希望那些幹部們真正地明白我們的

用意,實事求是地一心一意地爲人民着想。全社會全部行動起來,農村養老問題纔會得以解決。

訪農村助農村調研報告篇4

一、現狀

目前,鎮鎮村公路總里程是50.4公里,寬度爲4.5米,其中鄉道12公里,村道38.4公里,柏油路50.4公里,已損壞影響出行40公里,從20xx年開始至今,全鎮村村通公路建設已近有十年時間,給羣衆出行帶來了便捷,農村經濟的發展環境有顯著改善。但隨着經濟的發展,農村車輛不段增加,特別載重車輛噸位多數道路使用頻繁,部分道路已損壞嚴重,路面坑窪不平,直接影響羣衆出行。

二、主要問題及困難

1、建設資金問題。“村村通”工程配套資金嚴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資金是村村通公路建設的核心問題,但是上級補貼資金有限,鄉村兩級在配套資金上卻存在着較大的缺口。從建設資金運轉來看,如修建4.5米寬、18釐米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加上整修路肩,再加上路基,就至少需要40萬元/公里,如果按省裏每公里只補助15萬元,尚有25萬元左右的資金缺口難以落實,因此,各地雖有加快通村公路建設的迫切願望,但由於配套資金缺口較大,導致上級農村公路建設項目不敢爭取。

另外由於資金短缺農村公路項目附屬設施基本沒有,直接羣衆的出行安全;同時也有資金鍊斷裂的危險,建設單位欠施工單位,施工單位欠材料供應商,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不但影響今後農村公路建設,還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列系問題。

2、基層債務問題。村村通建設作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部分,是廣大農村百姓千百年來的夢想與祈盼,羣衆熱情之高前所未有。村村通工程建設是當前的一項惠民工程,村民把它當作對幹部滿意程度的最低要求,處在中間的鎮村基層領導壓力之大超過想象,籌集資金的能力非常有限,無配套資金或配套資金較少或配套資金遲遲不得到位的情況下,開工一條路就得欠幾十萬元,啓動非常困難。

3、工程質量問題。由於資金缺口較大以及大規模建設導致項目管理難以跟上,由於建設道路成本過高,利潤偏低,導致質量、安全隱患增多。除了村村通公路的主體質量之外,還有道路的邊溝、排水等附屬設施的質量更得不到保證,有的路基、路面和構造物標準過低……

訪農村助農村調研報告篇5

通過調研,同學們加深了對農民和農村的認識,他們在思考,農業是中國的根本問題,農民是中國最廣大的羣體,卻還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勞累,同學們也希望能再有機會與農民的充分交流,瞭解了農民的疾苦,切實地瞭解、反映“三農問題”,爲問題的解決儘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調研,對於村落和被調查人完全採取了隨機取樣調查,保證了數據採集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調研團雖然結束了在xx的調研活動,但爲了保證調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調研團的成員又決定加印問卷返回各自的家鄉,展開追加調研,爲此次調研能真實地反映問題增加素材和數據。近年來,我國的“三農”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黨的“十六大報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討論了“三農”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將“三農”問題的解決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認爲:“農村工作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農村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就沒有全國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65歲以上的農村留守老人有近20xx萬,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字啊!子女闖天下,老人守“空巢”。生活孤獨,缺乏照顧,卻時刻掛念兒女,這就是農村留守老人的縮影啊。然而,在外務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贍養義務理解爲源源不斷的物質供給,忽略了對父母精神上的噓寒問暖。留下的是踽踽獨行的老人每日不斷地守望家門,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來。這讓我想起之前我們走訪的那些老人,每一個都是蹣跚而行,有的由於年老身體不適還要照看自己的孫子。兒女離開,孫子尚小,爲了整個家,不得不自給自足。一輩子就這麼辛勞度過,沒有享受過一天的.福,這真是做兒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問題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但無論如何,他們是爲我們的成長付出辛勞的功臣。先在他們已是日薄西山,他們缺乏社會的關愛,承受骨肉兩地分離的痛苦。在物質文明逐步走向發達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現是社會發展尤其是農村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必然現象。我們應該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會羣體中的弱勢者:他們年老力衰,他們動作遲緩,他們招人嫌棄,他們是經濟上的低收入者,他們是生活上的低層次者。正是由於這些的特殊性,就決定了他們很難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這需要社會的廣泛關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與關心。總而言之,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子女們,掙錢只是一個生存目的,老人則是自己的至上親人。當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時候想着盡孝早己爲時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問題一方面需要政*的關心與社會的關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這樣,他們纔會快樂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得以保護,農民基本能夠解決溫飽問題,但農民普遍抱怨種子、農藥、化肥、管理等導致種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農政策不到位等問題,同時靠天吃飯、種糧不賺錢等狀況還是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在走訪中,他們還注意到,一個村子的領導的水平就直接決定了整個村子的發展狀況,“三農”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一批眼界開闊,踏實爲民的村幹部。見到了農村醫療資源的缺乏、農民生活的困苦、農民居住環境的差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農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決“三農”問題必須增加農民的收入,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中外的歷史經驗都表明,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途徑就是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工業和第三產業轉移。只有實現農村勞動力不斷的、大量的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纔能有效的提高農民收入。要實現農村人口的轉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夠的勞動密集型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轉移出來的農村人口必須有足夠的勞動力素質,來適應城市裏面的工作,農村勞動力素質則關鍵取決於農村教育水平。農民的素質決定了他們在城市只能從事最底層的工作,本來背井離鄉與親人分離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給農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農民工在城市的工資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開支以及兩次農忙和過年三次回家的路費,使微薄的收入所剩無幾。由於文化水平低,農民工沒有法律上的自我保護意識,在外出務工時不會意識到要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即使籤合同也不瞭解合同中的內容,以至於很多農民工勞累了一年,到年底卻拿不到工資。從心理和經濟方面考慮,農民都不願意外出務工,用濉溪縣一位領導的話說就是“農民在有飯吃的情況下都不會外出打工”,這主要是由農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農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難提高。

其次,由於農民文化水平低,農業技術很難在農村推廣,推廣速度慢。農村田地產量低、種植的作物品種單一,再加上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耕地較少,大多數農民只是把農業種植作爲一年口糧的來源。在調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歲的農民說他們多年來都是冬季種小麥,夏季種大豆,種植方法也從沒改變過。他給我們算了一筆帳:小麥一畝地最多產900斤,價格是7角/斤,大豆一畝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畝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農藥等,一畝地一年的淨收入爲500—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糧剩的就更少了。當問到是否需要農業技術時,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說“書上關於種植、養殖的都看不懂,要政*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農民太多了”。第一產業作爲農民增收的來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們不能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到生產中。

再次,以農民現在的文化水平很難了解和理解國家的經濟政策。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決定了他們的娛樂活動主要是打牌、看電視和聊天,但看電視又很少看新聞,所以他們幾乎沒有瞭解國家經濟政策的途徑。在調研過程中,像“社會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環境保護”等最常用的詞語,都要給他們解釋很多,他們才能理解,更談不上理解國家經濟政策的條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國家經濟政策的引導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機會。由於知識水平有限,農民參與管理及創新的積極性較低,大多數人都是隨大流,不願意積極的尋求致富之路。

農村教育的現狀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國家的教育管理體制,建國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統一的財政管理體制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都是直接或間接的由中央財政負責,但這段時間,農民和各級政*沒有注意農村教育的重要性,農村的辦學水平較低,教育經費數額也不大。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教育越來越重要,1987年之後,中央把義務教育的責任交給了地方,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這給鄉鎮財政以及農民增加了負擔,以至於學校教育負債嚴重、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普遍,即使後來教育體制由“分級負責,以鄉爲主”改成“以縣爲主”,這些後果仍沒有太大改善。教學水平高的老師留不住,農村學校中的老師或者是知識老化、教學方法陳舊的老教師,或者是本身知識水平就不高的年輕教師。很多學校的美術、音樂、體育、電腦等提高素質的課程無法開課,這樣的教學水平也很難要求農村學生能有較高的學習興趣和文化素質水平。

二是農民比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數農民的觀念中,如果沒有考上大學,上了高中與只上國中或國小沒什麼區別,還是要回家務農。因此,很多農村父母在孩子上國中時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想到將來不一定能考上大學,不如現在就外出打工掙錢,解決家庭貧困問題。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錢去上大學,每年大學聯考後都有媒體報道許多考上大學而又沒錢上學的學生,這也影響了農村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造成農村學校較高的輟學率。

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也開始明白讓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將孩子送進城市的學校學習,雖然這樣會造成農村教育資源的流失,也會給農村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是在現階段農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況下,能讓農村孩子享受與城市孩子同樣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雖然目前中國農村的教育狀況還不盡如人意,從問卷中可以看出農村教育已經在改善,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羣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齡在40歲以上的較高,在兩個縣189份問卷中,40歲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佔7、5%,30歲以下的有21份其中國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佔38%。從20xx年春季學期開始,安徽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將不用再交雜費,從而可以享受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中國政*已經在採取強有力的措施解決這個問題,相信中國農村教育狀況在不遠的將來會有較大的改善。

訪農村助農村調研報告篇6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當前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爲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事關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

曾幾何時,被譽爲“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找工作時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可如今這種優越感幾盡消失,面對就業卻眉頭緊皺。

以20xx—20xx年大學生就業情況爲例,2006年中國大學畢業生30%沒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萬大學生在離校時還沒有就業,2007年有100萬左右畢業生未實現就業,加以中國數以萬計的民工和下崗再就業人員,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萬的就業機會,還是不能較好地解決就業問題。

總的來說,大學生的就業前途不容樂觀。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1.畢業生就業結構失衡,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畢業生的總體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矛盾,實質是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所處的轉型階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國處於人口高峯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

“中國現有人口近13億,人口基數大,新生勞動力增長過快,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崗位的速度,全國勞動力資源由20世紀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萬人預計到1996—20xx年平均新增1 450萬人,未來勞動力資源的自然增長每年可以建立兩個海南省,這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產生一定影響。”出現了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而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經濟高增長與就業增長脫節的困難局面。其次,隨着中國高等教育的不斷髮展,在短短几年內,高等教育進入大衆化時代。

高等教育大衆化已成爲一種必然,但一些問題也由此而帶來,教育大衆化要求中國普通高校進行大規模擴招,而擴招的直接結果之一就是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

“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145萬,2003年212萬,2004年達到280萬,2005年將超過300萬,在社會人力資源需求沒有明顯增長的前提下,這種量的變化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生就業也從精英化走向了大衆化。”第三,社會發展的區域存在不平衡,東部發達地區爲畢業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較好回報發展的前景,成爲人才輸入省。

在這些地區人才競爭激烈,很多學生未能有效就業,即使處於失業狀態也不願去西部地區就業。

在西部地區,卻存在大量的崗位找不到畢業生。

2.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所帶來的就業難。

首先是大學生不合時宜的職業價值取向和就業觀念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大學生作爲公認的精英階層,傳統的儒家思想所編制起來的“精英情結”深深的束縛了他們的觀念。“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當代大學生就業狀態研究’課題組在《中國教育報》上公佈了他們的調查,大學生目前的擇業觀念,在單位的選擇上:選擇科研結構、黨政羣體、中外企業佔總人數的63%,而選擇鄉鎮企業、大中學校、集體企業的,只有7%,在地區的選擇上,選擇大城市的有20.8%,而選擇小城鎮、農村、老少邊地區三項僅有5%。”其次,大學畢業生自身綜合素質不高,適應社會的能力差,難以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一些大學生在學校裏只滿足所學課程,缺乏廣博的知識積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之語言表達能力不足,在應聘場合緊張、膽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從而錯過了許多工作機會。另外,大學生在擇業時,缺乏對自己的清晰定位,擇業缺乏目的性也導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單位盲目設置的各種條件帶來的就業難。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經驗障礙,很多用人單位特別是企業動輒要求求職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經驗,許多應屆畢業生往往因缺少實際工作經驗而難以落實工作。

另外,有些用人單位盲目提高選才標準,追求高學歷。

相當多的用人單位存在着重學歷而輕視實踐的傾向。

4.高校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不利於大學生就業。

一些學校的辦學方法和觀念落後,沒有市場意識,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大學生所學專業不符合市場需求,出現了供需的結構性矛盾。

此外,部分高校對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就業工作還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工作往往畢業前才進行,就業指導僅僅是一種職業介紹,而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脫離實際的泛泛而談。

調查顯示,非常需要職業指導的大學畢業生對本校就業指導機構的瞭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瞭解和比較瞭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學校有這樣的機構。

[4]這說明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5.社會壁壘,就業市場分割的現實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

近年來,畢業生自主擇業已成主流,然而戶籍、檔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學生就業的絆腳石。

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戶口免談”的痛苦經歷,由於沒有用人單位所在地戶口,使大學生與許多好的工作機會失之交臂。

中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要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必須調動多種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

1.大學生自身作出調整和努力。

其一,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新時期的就業觀。

大學生應從實際出發拋棄“社會精英”的情結,樹立大衆化的就業觀。

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空閒崗位,小城市、鄉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業、私企業等還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學生還應樹立基層意識,事業意識和奮鬥意識,到基層鍛鍊自己,挖掘潛能,還可以將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區鍛鍊成才;逐步樹立起“先就業、後擇業、再創業”的職業選擇策略,從現實出發選擇自己的求職道路。

其二,提高自身素質,掌握就業主動權。

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畢業生個人的素質、能力、專長和團隊精神將是主導畢業生擇業的重要因素。

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體制下的規律,大學生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掌握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就業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謀取自己理想的職位。

其三,自主創業,依靠自身實力解決就業問題。

大學生在一定的條件下,找準商機,發揮一技之長,走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道路,在解決自己就業的同時,也爲社會提供了新的就業渠道,緩解了就業壓力。

2.高校的改革。

其一,高校應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學科結構和專業設置,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

調整專業結構,使之與招生,畢業生的就業趨向相結合,加大社會急需專業的招生數量,並對教學質量不高,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學校和專業,減少招生數量,直至停止招生。

其二,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

高校畢業生就業部門以及相應的管理人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而不僅僅侷限於臨近畢業的同學。

其三,建立一支高

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

高校就業指導隊伍的整體素質對於推動整個大學生就業工作起着關鍵作用。

這就要求對從事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專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同時,積極吸收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信息學等專長的老師充實到就業指導隊伍中來。

其四,以就業爲導向,加快高校的教育與教學改革。

學校內部調整自身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模式,開設具有專業特點,實踐性強的課程,使學生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

同時關注社會發展對複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3.政府部門在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職責。

首先,制定政策法規,完善就業市場體系。

各級政府要從規範就業市場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逐步把畢業生的工作納入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

還應繼續完善畢業生就業政策,消除就業歧視,深化人事、戶籍等相關就業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於戶籍制度造成的市場分割問題,規範就業市場。

其次,加強宏觀調控,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

國家應採取必要的宏觀調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經濟手段來實現人才的合理配置。

鼓勵大學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區安家落戶。

還應看到中國基層人才匱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國家也應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大學生投身基層實現就業,鍛鍊成才。

另外,政府還應建立高校畢業生失業保障和培訓機制。

畢業生是中國寶貴的人力資源,畢業生失業是一種巨大的人才浪費。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應制定相關的法律規範,將未就業的大學生和失業的大學生納入到社會失業人員的範疇,並給予相應的救濟。

這樣既可以維護社會的穩定,又體現了國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

同時,針對畢業生未能及時就業的實際,有針對性的組織各種培訓班,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失業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相信通過大學生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一定能夠妥善解決,高校畢業生一定實現充分就業。

高校畢業生作爲中國巨大人口和龐大勞動力隊伍中一支活躍的生產力,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一定會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訪農村助農村調研報告篇7

隨着農村父母離鄉進城打工、經商人數的增多,農村兒童留守農村而無人照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多,調查顯示:我國有1.2億農民常年在城市務工經商,產生了近2015萬留守兒童,其中14歲以下佔86.5%.他們失去父母庇護,身心、學習、成長都面臨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同時,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這個羣體的關注。20**年8月底到20**年6月底,我們到了鎮雄縣場壩鎮摩多國小進行爲期接近一年的頂崗實習支教生活。在這段時間中,我們在平時休息的過程中走訪了一些家庭,對農村留守兒童也有了一頂的瞭解!結合此次調查,現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對策,提出如下調查意見。

一、基本概況

我們實習的地方是相對較貧困的農村地區。這個地方生活條比較艱苦,自然環境也較爲惡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爲了改變這中現象,在社會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年輕人紛紛外出到沿海發達地方打工。在這些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這一類型!年輕人外出大工就把家裏的孩子留給父母和親戚來照顧!這就是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來源!

我所教的班有96個學生,其中就有30多個孩子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裏的問題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偏差、作業常常不按時完成、有孤獨感和失落感的傾向,不願與其他同學和小朋友交流、有嬌縱、任性等壞脾氣。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這些孩子由於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作爲臨時監護人,由他們照管孩子的一切,當然其中還存在家中無人看管的現象。根據留守兒童家庭狀況,家庭環境及臨時監護人的文化素質,年齡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守兒童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無能爲力,只管“吃”的放縱型。

這部分兒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條件差、監護人監護能力低的家庭。這些人羣年老、體弱、文化低、見識少、負擔重。他們由於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種一大家人的田地、餵養豬牛等,他們天天忙於農活,根本就無暇顧及孩子了。他們僅僅對孩子煮煮飯、洗洗衣而已,特別到了農忙季節,連吃飯都顧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飯或捱餓。許多孩子還承擔起家裏全部家務事,有時,連幾歲地孩子也得下地幹活兒。至於如何教育孩子,對於“聽話”的孩子很滿意,不聽話的孩子只是說說而已。關心學習更無從談起。對於孩子心裏想的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其實,這一現象在留守兒童家庭裏普遍存在。他們的父母忙於掙錢,自己和祖父母忙於農活、家務,對自己的教育、成長都無人關心,使自己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爲“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顧“給”的溺愛型。

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於代溝所致,爺爺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裏各方面都給予“關愛”,常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寧願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讓孩子玩好、吃好,對於生活細節不予指導或誤導。出現了問題往往是包庇、慫恿,嚴重的說說而已。這樣,孩子養成了嬌氣、任性,習慣以自我爲中心,缺乏互助互愛體驗,怕困難、怕挫折。於是孩子受家裏人的寵愛,家庭教育的艱鉅性由此加大。寵壞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經常對人無禮貌,喜歡惹是生非,學習懶散。

(3)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農村留守兒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養在親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總有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因爲他們畢竟不是和自己的親人一起生活起居。他們中有一些人總感覺在親戚家裏畢竟沒有在自己家裏那樣自由,束手束腳的,看起來膽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離開了親戚,就像老鼠離開了貓,他們就無法無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膽子很大,親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親戚頂撞,親戚稍微說重了,就懷恨在心或是逃離出走,使得親戚無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這個羣體的孩子通常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1、學生成績不佳,在校表現不優。進入學齡階段的兒童一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其主要任務是學習: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創造。但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中,國小階段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還較好,優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國中階段,情況就發生了變化,極少的留守兒童能表現爲優秀,我們調查中發現,國中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和在校表現都優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學習和生活習慣都很差且行爲出現問題的兒童卻佔了近30%,而且在所有“問題兒童”中,留守兒童佔80%。

2、親情缺失嚴重,心理髮展異常,。青少年期是個性發展和形成的關鍵時期,父母的關愛、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對青少年個性的健康發展起着無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農村留守兒童們由於其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無法享受到正常的親情關愛,生活中的煩惱無法向親人傾訴,成長中的困惑無法得到父母的正確引導和鼓勵……久而久之,無助感,失落感和被遺棄感逐漸形成,嚴重影響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長。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很少見面,缺少溝通。其中,與父母見面半年一次的爲53%,一年一次的爲44%,兩年一次的有3%,還有一個孩子的父母雙雙外出六年未曾回過一次家。農村留守兒童在個性心理上表現極爲異常,有這樣兩種典型“症狀”:一是性格內向、孤僻、自卑、不合羣、不善於與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3、父愛母愛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務工的父母由於長期不在孩子身邊,內心往往會出現一種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經濟較爲寬裕,對這些孩子生活的經濟支付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往往對孩子採取物質補償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對孩子的全部的愛,孩子要什麼就可以非常輕易的得到什麼,從不遲疑也從不打半點折扣。這種愛的方式,在兒童的心理邊逐漸形成了兒童的“金錢萬能”的價值觀和“逍遙享樂”的人生觀。他們沒有任何勤儉節約與艱苦奮鬥的概念,沒有人情味,沒有正確的取向與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軌現象嚴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響着青少年的成長健康與否。我們調查中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缺乏父母的有效監管,生活習慣和行爲習慣都不好。在家裏,他們不講求個人衛生,早上不洗臉漱口就吃飯,晚上不洗腳洗澡就往被子裏鑽;在學校,他們的學習沒有計劃,沒有興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業現象嚴重,不遵守校紀校規,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曠課現象經常發生。在社會上,他們缺乏禮貌待人的常識,他們中抽菸的有,賭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於網吧的更是不乏其人,還有談情說愛的,有些甚至還發生了性行爲。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沒有發育完全之前,對社會上的各種複雜、不良現象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卻無法給予,從而導致留守子女極易產生犯罪和越軌行爲。

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有:

1.監護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責任意識不強。在除父母外的監護人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應對孩子更多的愛,否則會使孩子產生扭曲心理,覺得不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愛自己。二是監護責任不明確。監護人往往從身體健康方面考慮問題,重吃飯穿衣輕學習教養;重身體健康而忽視心理健康和全面發展;關心兒童在學校和家裏的表現;忽視兒童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三是監護精力跟不上。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有的甚至同時要監護幾個留守兒童,放在每個留守兒童身的精力就不夠。再加上自己身體狀況差,本身需要人照顧,因此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四是監護人自身素質較低。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來照顧兒童,不知道從法律、安全、衛生知識等方面教育他們,也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留守兒童的教育從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當今,一方面全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卻相對滯後,尤其是邊遠山村。因此,農民不得不想辦法改善家庭經濟生活條件,讓自己孩子擺脫這種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的困境。當最基本的生活問題都無法解決時,他們只能選擇進城務工賺錢來養家餬口,從而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因此,我們認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後是造成那些留守兒童問題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長缺乏家庭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於窮困潦倒、無處安身,他們大多是可以在家鄉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們卻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給孩子成長提供充實的經濟支持,不惜拋家棄子,離鄉背井而進城打工。他們唯一的收穫就是讓他們感到滿足的紙幣,而他們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犧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來越多的、越來越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這些都是他們用金錢無法買到的,更爲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發展。

4、複雜的社會因素難辭其咎。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過早過多涉足社會的各個方面,但由於其天真幼小,無法正確處理來自社會各方面的紛繁複雜的社會信息與狀況,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網絡遊戲、色情影像、黑社會勢力等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把一些與社會和道德格格不入的東西當作時髦去追求,當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當成白的,把對的當成錯的,進而使他們在自己心理髮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錯誤的東西,存在許多的困惑與問題。比如,抽菸酗酒好爽,奇裝異服好酷,哥們義氣拔刀相助是英雄,談情說愛老婆老公成必須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數留守兒童的身上都存在的問題。這樣的社會環境也給社會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隱患。

社會因素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就是:歧視農民工子弟。由於存在部門利益至上的緣故,各級政府已經制定的有關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實,進城農民工子弟無法享受與當地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益。

三、思考與建議

當前,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不單是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問題或者是留守兒童自身的問題,更是一個全社會都不容忽視的綜合性問題;不單是一個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一個其自身全面發展與健康成長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家庭與社會都將會爲此付出沉重的代價。因此,各個家庭、整個社會乃至各級政府都應該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來認識這一問題,以人的生存與發展爲本,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加以解決。我們調查組從近期和長遠兩個方面提出我們的建議。

鑑於目前留守兒童羣體客觀存在的現實,我們建議近期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工作機制。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全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努力。建立以市、縣(市、區)、鄉(鎮)政府爲主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責任制,縣(市)、鄉(鎮)政府成立“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行動計劃和具體措施,實行屬地管理爲住的原則,將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對縣(市、區)、鄉(鎮)政府全年工作考覈目標,形成政府、學校、社區、家庭、鄰里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實相關法律政策,保證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權益。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機制,使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當地兒童同等的受教育權益。對已有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要加強監督和落實,不要紙上寫的“同等”,實際操作中人爲地製造各種障礙。享受均衡的現代教育,是每一個孩子包括農村孩子應有的權力,也是我國政府的總體教育目標。同時,要改革學籍管理方式,爲異地農民工子弟建立流動學籍,要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最大限度地降低進城農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學的門檻,保障其享有與當地兒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權益,使長期在外務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學,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留守兒童羣體。

3、培養和扶持以民間組織爲依託的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機構。在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無法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之前,各級政府應該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民間資金和社會力量興辦留守兒童服務站等多種形式的託管服務機構,利用社會優質資源(如優秀退休教師等),切實爲農村留守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健康成長服務。

4、下大力氣優化兒童成長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但與此同時,大量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使得年輕一代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惡化。因此,各級各部門必須下大力氣從小事抓起,嚴肅治理在不斷惡化的社會環境,嚴厲打擊破壞兒童成長環境的人和事;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大衆媒體要圍繞關愛兒童尤其是留守兒童成長的主題,一方面宣傳“以人爲本”“兒童優先”“爲國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觀念新風尚,另一方面用積極的健康的題材武裝青少年一代的頭腦,引導他們正確辨別是非,引導他們積極向上生活、學習和做人。

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全社會,尤其是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幹部,堅持以人爲本,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努力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和諧社會。

我們必須全面加快新農村建設進程。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途徑。 但是,很多新農村建設的示範村、示範片都是在基礎較好的地方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的新型政績工程,真正基礎差經濟落後的地方卻無人問津,可以說是從未盼到過高級領導的“現場辦公”,致使新型落後地區在產生,新的不和諧在形成,致使種地方的農民不得不繼續通過進城打工的途徑來維繫家庭的生存,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羣體和留守兒童問題有增無減。因此,落實黨中央的加快新農村建設任務,我們應該堅持全面發展觀,不僅“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僅注重修道路建樓房,而且重視辦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質;不僅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而且關注民本民生優化社會環境。總之,就是要建設全面和諧的新農村,最終實現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