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精選9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9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相關的範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精選9篇)

篇1: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註釋:

芙蓉山:今湖南桂陽,寧鄉等地均有芙蓉山,未知實指何處。

一二句:寫旅客投宿時之所見所感。意謂暮色蒼茫,山路漫漫;天冷地凍,茅屋貧寒。白屋:猶茅屋。多指貧民住的簡陋屋舍。

三四句:寫主人與旅客之所見所感。意謂主人聽見柴門犬吠聲,出來一看——風雪之夜有人投宿;旅客聽見柴門犬吠聲,喜出望外——風雪之夜有處可投宿。

賞析:

這是“五方長城”劉長卿描繪的一幅“寒山夜宿圖”。詩中沒有明寫人物,卻感到其人呼之欲出;沒有直抒情懷,但覺得其情動人肺腑。

篇2: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作者】: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註釋】:

芙蓉山:今湖南桂陽,寧鄉等地均有芙蓉山,未知實指何處。

白屋:如茅屋。多指貧民住的簡陋屋舍。

【賞析】:

暮色蒼茫,山路漫漫,天寒地凍,茅屋的主人聽見柴門犬吠聲,出來一看--風雪之夜有人來投宿;而旅客聽見柴門犬吠聲,喜出望外--風雪之夜有處可投宿營。這是“五言長城”劉長卿描繪的一幅“寒山夜宿圖”。詩中沒有明寫人物,卻感到其人呼之欲出,沒有直抒懷有情懷,但覺得其情動人肺腑。

篇3: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作者簡介]

劉長卿(約公元709—780年)字文房,河間(今天的河北省河間縣)人。唐代詩人。青少年讀書於嵩陽,天寶中進士及第。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後爲長洲尉,因事貶潘州南巴尉。上元東遊吳越。代宗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爲轉運使判官,任淮西鄂嶽轉運留後,被誣貪贓,貶爲睦州司馬。德宗朝任隨州刺史,叛軍李希烈攻隨州,棄城出走,復遊吳越,終於貞元六年之前。作品集爲《劉隨州詩集》。其詩氣韻流暢,意境幽深,婉而多諷,以五言擅長,自詡爲“五言長城”。其流傳於世的詩中,以《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最爲有名。

[註釋]

宿——過夜,夜裏睡覺。

芙蓉山——山名,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沂縣南,山下有芙蓉湖。

主人——指留宿詩人的人家。

暮——傍晚,天色將要暗的時候。

蒼山——山名。在今天的山東省臨沂縣東近百里。

白屋——這裏是指茅草屋,很簡陋的房屋。

柴門——用樹枝和柴禾編制的簡陋的'門。後用來比喻窮苦人家。

犬吠——狗叫。吠,狗叫。

[譯文]

夜暮降臨,連綿的山巒在蒼茫的夜色中變得更加深遠。

天氣寒冷,使這所簡陋的茅屋顯得更加清貧。

半夜裏一陣犬吠聲把我驚醒,

原來是有人冒着風雪歸家門!

[賞析一]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濛,暗示跋涉的艱辛,急於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白屋”,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寒”“白”“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柴門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歷來解釋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對“歸”的理解上。一種意見認爲“歸”是詩人的來到,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一般。另一種意見是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關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裏。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後者,詩人在“白屋”內,或前兩句在屋外,後兩句在屋內。

[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爲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無路,希望獲得一席淨土,可是,在冷酷的現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絕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給自己帶來了一點可以喘息的光明,當然也包含無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來,這首詩不僅是一幅優美的風雪夜歸圖,而且反映了詩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賞析分歧]

該詩釋義上的分歧主要有三:第一句“日暮蒼山遠”之“蒼山”是特指還是泛指,“遠”是尚遠還是似乎更遠;第二句“天寒白屋貧”之“白屋”是簡陋之屋還是覆雪之屋,“貧”是稀少還是感覺貧寒;第三句“柴門聞犬吠”之“聞”是詩人聞還找人聞。

在思想感情上的分歧是,一種意見認爲該詩表達了“作者對貧 寒人家的同情”:且詩句“風雪夜歸 人”應解釋爲“主人爲謀求生活,在 外勞碌奔波,夜裏纔回家。”;而另一種意見認爲“風雪夜歸人”應解釋爲:“行人在風 雪之夜終於找到了可以投宿的地方,並受到主人熱情款待,而感到像 回到了自己家裏一樣。”古詩表達了作者對芙蓉山主人的感激之情,同時讚揚 主人熱情好客、與人方便的美德。關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裏。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後者,詩人在“白屋”內,或前兩句在屋外,後兩句在屋內。

篇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

暮色蒼茫,更覺前行山路遙遠。天寒地凍,倍覺投宿人家清貧。

忽然聽得柴門狗叫,應是主人風雪夜歸。

註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裏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賞析

劉長卿這首詩的意境是從“夜”這個中心詞生髮開去的。“夜”是全詩的脈絡,“天寒”和“風雪”加深了“夜”的寒意。這夜,是眼前客觀現實的寒夜,也是詩人內心對時勢有所感受的象徵意味的寒夜。劉長卿是一個“魏闕心常在,隨君亦向秦”(《送王員外歸朝》)的入世者,但現實生活卻使他淪爲一個寄跡楚湘的謫臣。他痛恨上司誣加的罪名,也深知代宗的聖意難違。在詩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場的現狀就如同這“風雪夜”一般,他既不願隨波逐流、攀龍附鳳,又無力反正,自然只好愴然喟嘆。由於在人生道路上長期奔波,當詩人這一次於風雪之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其內心的複雜思緒:悲涼、辛酸之感中夾雜着某種慶幸和溫暖的慰藉,是可以想見的。

這首詩的遣詞造句頗見功力。用“蒼山”對“白屋”,山是蒼色,屋是白色,二者遙相映照,便構成一個銀白蒼茫的世界。再以“遠”和“貧”真(這裏的“貧”是少、乏的意思)來點出眼前的空曠浩茫,這就準確地表達了從遠處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門”和“犬吠”。既照應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別是句中一“吠”字,響亮有聲,劃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寧靜,喚起了寂寥羣山的迴響,給沉睡的郊野帶來了生氣。

劉長卿的“長”字讀什麼?

於今,其詩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爲人們所熟知,但其名字卻經常被讀錯——不少人將其名中的“長”讀成“cháng”,“常青”聽起來也蠻順耳的。不過,好聽歸好聽,事實上劉長卿的'“長”正確的讀音是“zhǎng”。

一方面,古代敬羨歷代的先賢,有用古人的名或字給自己孩子起名的風俗。要講劉長卿的名,這要先從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和西漢的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談起。司馬遷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雲:“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蓬州人也。少時好讀書,學擊劍,名犬子。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爲人也,更名相如。”藺相如是趙惠文王之相,而相又是百官之長,故司馬相如又取字爲長卿。“百官之長”的“長”毫無疑問讀“zhǎng”。

另一方面,從古人的字也能旁證其名。劉長卿字文房,《梁書·江革傳》載,建安王爲雍州刺史,以江革、江觀兄弟二人爲記室參軍,掌文書。當時著名詩人任昉於是寫信對江革說:“此段雍府妙選英才,文房之職,總卿昆季,可謂馭二龍於長途,騁麒麟於千里。”《北史·柳慶傳》亦載:“尚書蘇綽謂柳慶曰:‘……相公柄人軌物,君職典文房,宜制此表,以革前弊’。”後世遂以“文房”喻稱掌管皇帝制誥敕詔或是負責幫助高級官員起草命令文書之官職。劉長卿以字“文房”對應名“長卿”。

當了解了劉長卿之名和字的由來時,劉長卿之“長”字的讀音應該就可以確定爲“zhǎng”了,如我們不加辨別地讀成“cháng”,那就抹殺了劉長卿名字背後的文化意義。

篇5: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翻譯

暮色蒼茫,更覺前行山路遙遠。天寒地凍,倍覺投宿人家清貧。

忽然聽得柴門狗叫,應是主人風雪夜歸。

註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裏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寫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爲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無路,希望獲得一席淨土,可是,在冷酷的'現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絕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給自己帶來了一點可以喘息的光明,當然也包含無限的感激之情。

以此看來,這首是不僅是一幅優美的風雪夜歸圖,而且反映了詩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篇6: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前言】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全詩語言樸實淺顯,寫景如畫,敘事雖然簡樸,含意十分深刻。對這首詩的詞句釋義和意境理解,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此詩表面看似乎字字“明白”,實則言簡意約,含而不露,“情在景中,事在景中”,而情非直抒、事不明寫,這給解讀帶來難度,歧義難免,多解必然。

【註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裏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翻譯】

暮色降山蒼茫愈覺路途遠,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賞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用極其凝鍊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爲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裏,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從這一個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時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着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繫上下句看,這一句裏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啓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啓下,是作爲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在用字上, “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闢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但這裏,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即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捨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峯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着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爲,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裏,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爲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啓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儘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全詩純用白描手法,語言樸實無華,格調清雅淡靜,卻具有悠遠的意境與無窮的韻味。

篇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註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裏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譯文】

暮色蒼茫,更覺前行山路遙遠。天寒地凍,倍覺投宿人家清貧。

忽然聽得柴門狗叫,應是主人風雪夜歸。

【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爲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無路,希望獲得一席淨土,可是,在冷酷的現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絕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給自己帶來了一點可以喘息的光明,當然也包含無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來,這首詩不僅是一幅優美的風雪夜歸圖,而且反映了詩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賞析一】

這首詩用精煉的詩筆,描繪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爲主題的寒山夜宿圖。整首詩按照時間順序安排。上半是旅客山行夜宿,後半是主人夜半還家;上半全爲所見,後面皆是所聞。平中有轉,有起有伏,雖未直接抒情,但山野孤寂的.羈旅情懷不寫自現。每句詩都構成一幅獨立的畫面,彼此又都相互承接。詩中有畫,畫中有情。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中“日暮”點明時間: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濛,暗示跋涉的艱辛,急於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天寒白屋貧”: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寒”“白”“貧”三字互相映襯,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柴門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風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用極其凝鍊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爲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投宿的順序寫下來的。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賞析二】

劉長卿這首詩的意境是從“夜”這個中心詞生髮開去的.“夜”是全詩的脈絡,“天寒”和“風雪”加深了“夜”的寒意.這夜,是眼前客觀現實的寒夜,也是詩人內心對時勢有所感受的象徵意味的寒夜.劉長卿是一個“魏闕心常在,隨君亦向秦”(《送王員外歸朝》)的入世者,但現實生活卻使他淪爲一個寄跡楚湘的謫臣.他痛恨上司誣加的罪名,也深知代宗的聖意難違.在詩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場的現狀就如同這“風雪夜”一般,他既不願隨波逐流、攀龍附鳳,自然只好愴然喟嘆.由於在人生道路上長期奔波,當詩人這一次於風雪之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其內心的複雜思緒:悲涼、辛酸之感中夾雜着某種慶幸和溫暖的慰藉,是可以想見的.

這首詩的遣詞造句頗見功力.用“蒼山”對“白屋”,山是蒼色,屋是白色,二者遙相映照,便構成一個銀白蒼茫的世界.再以“遠”和“貧”真(這裏的“貧”是少、乏的意思)來點出眼前的空曠浩茫,這就準確地表達了從遠處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門”和“犬吠”.既照應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別是句中一“吠”字,響亮有聲,劃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寧靜,喚起了寂寥羣山的迴響,給沉睡的郊野帶來了生氣.

篇8:《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暮4蒼山遠5 ,天寒白屋6貧 。

柴門聞犬吠7 ,風雪夜歸人8 。

【註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裏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白話譯文】

暮色降山蒼茫愈覺路途遠,

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

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爲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無路,希望獲得一席淨土,可是,在冷酷的現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絕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給自己帶來了一點可以喘息的光明,當然也包含無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來,這首詩不僅是一幅優美的風雪夜歸圖,而且反映了詩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賞析】

這首詩用極其凝鍊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爲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裏,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從這一個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時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着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繫上下句看,這一句裏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啓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啓下,是作爲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闢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但這裏,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即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捨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峯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着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爲,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裏,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爲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啓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儘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篇9: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劉長卿

日暮4蒼山遠5 ,天寒白屋6貧 。

柴門聞犬吠7 ,風雪夜歸人8 。

【註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裏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寧鄉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白話譯文】

暮色降山蒼茫愈覺路途遠,

天寒冷茅草屋顯得更貧困。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

風雪夜回宿家的家人回來了。

【創作背景】

大約在唐代宗大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嶽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爲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後。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無路,希望獲得一席淨土,可是,在冷酷的現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絕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給自己帶來了一點可以喘息的光明,當然也包含無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來,這首詩不僅是一幅優美的風雪夜歸圖,而且反映了詩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賞析】

這首詩用極其凝鍊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爲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寫下來的。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並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紙上。這裏,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從這一個字可以推知有行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時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於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着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後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繫上下句看,這一句裏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啓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啓下,是作爲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後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後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闢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但這裏,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來,“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即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捨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境的靜寂,或寫夜間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後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平地上突現奇峯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着墨,後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爲,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柴門”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裏,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爲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啓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儘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全詩純用白描手法,語言樸實無華,格調清雅淡靜,卻具有悠遠的意境與無窮的韻味。

拓展閱讀:劉長卿的趣事

五言長城劉長卿,號稱五言詩天下第一,但是不知爲何,我發現自己對他的詩知之甚少,於是上網搜其資料,卻意外發現了一則他與風流女道士的有趣對話,摘下與大家分享。

李冶,字季蘭,是開元、天寶至大曆年間的一位風流放誕的女道士、女詩人。高仲武在《中興間氣集》中選了她六首詩,還有一段評論雲:

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蘭則不然也。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昭以下罕有其倫。嘗與諸賢集烏程開元寺,河間劉長卿有陰重之疾,乃謂之曰:“山氣日夕佳”,長卿對曰:“衆烏欣有託。”舉座大笑。論者兩美之。如“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嫗也。

高仲武在這一段短短的介紹中告訴我們,李季蘭的形態性格象個男子,而詩意卻很放蕩,無所顧忌。接着高仲武記錄了她和劉長卿的一次對答,是一個當時傳爲雅謔的故事。但這個故事的實質卻十分不雅,因此,有些刻本的《中興間氣集》中沒有這一段。接下去,高仲武摘出了她的一聯最著名的詩句,從而給她下了定評。

劉長卿、李季蘭這一番對話,恐怕已有些人看不懂,不知爲什麼“舉座大笑”。我只得用來譯成一段白話文的《笑林廣記》。原來劉長卿生的“陰重之疾”,中醫稱爲“疝氣,俗名小腸氣。病象是腸子下垂,使腎囊脹大。這是中年男子的病。患者經常要用布兜托起腎囊,纔可以減少痛楚。李季蘭知道劉長卿有這種病,所以吟了一句陶淵明的詩:“山氣日夕佳。”(《飲酒詩二十首》之五)這山氣是借作疝氣的諧音,意思是問劉的疝氣病近來好些沒有。劉長卿立刻也用一句陶淵明的詩來回答;“衆鳥欣有託。”(《讀山海經詩十三首》之一)這個“託”字借作“託”字,而這個“鳥”字就是黑旋風李逵常用的“鳥”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