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屈原的小故事(通用多篇)

關於屈原的小故事(通用多篇)

.屈原的故事 篇一

屈原的事蹟,主要見載於司馬遷的《史記》。根據《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於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於是年正月十四誕生於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

屈原生活的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於其手。

屈原爲實現振興楚國的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上官大夫靳尚出於妒忌,趁屈原爲楚懷王擬訂憲令之時,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懷王於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後,轉任三閭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的教育。

懷王十五年(前304年),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南、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

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屈原力勸不可,然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卻力主懷王入秦,懷王亦不聽屈原等人勸告,結果會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後客死異國。

在懷王被扣後,頃襄王接位,子蘭任令尹(相當於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斷絕。但頃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與秦結爲婚姻,以求暫時苟安。由於屈原反對他們的可恥立場,並指斥子蘭對懷王的屈辱而死負有責任,子蘭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造謠詆譭屈原,導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時間約爲頃襄王十三年前後。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時,楚國的形勢愈益危急。到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預示着楚國前途的危機。次年,秦軍又進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也曾考慮過出走他國,但最終還是愛戀故土,於悲憤交加之中,自沉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這一天很近的一個日子。五月初五原來是楚地的傳統節日,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作爲紀念屈原的日子,論其本來意義,反而鮮爲人知了。

屈原的故事 篇二

提起端午,必談文化傳承,而屈原精神則是不可迴避的焦點。從各種祭奠形式中,不難看出人們對偉大詩人屈原的崇高敬意。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得轟轟烈烈的今天,傳承端午文化,其實完全可以用好屈原精神,講好“兩學一做”故事。

學習屈原堅定的理想信念,自覺提高黨性覺悟。屈原雖屢遭排擠,多受君王猜疑,但其始終抱有“雖九死其猶未悔” 之志,原因在於他有追求光明的理想和信念。對廣大黨員幹部而言,追求光明就是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缺失了這份精神之“鈣”,就無法保持黨員該有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因此,黨員幹部應該主動提高政治“免疫力”,自覺抵制各種誘惑,依此來夯實自身的黨性基礎。

學習屈原牢固的爲民思想。屈原是典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踐行者。正是他時刻惦記百姓疾苦,因此百姓用反芻的方式讓他流芳百世。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最終要回歸到爲人民服務上。事實上,羣衆路線也是我黨的優良傳統。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年代,我黨取得的各種成績無一不是依靠人民羣衆。因此,廣大黨員幹部要牢固樹立羣衆意識,始終和人民羣衆保持親近感。只有這樣,黨的形象和戰鬥力纔會實現無止境的提升。

學習屈原不朽的正氣精神。氣者有三:“正氣、邪氣、俗氣。”在屈原身上,我們看到的是烈烈正氣,正是擁有這寶貴的精神品質,屈原達到了“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精神境界,而這厚澤世人的高貴之處,恰恰是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所必須的營養品。 “樹正氣、祛邪氣、抵俗氣”,其實也是一種責任擔當。作爲一名黨員,無時無刻都要牢記“樹一方正氣,帶一方正風”的作風要求,無時無刻都要拋掉“兩袖清風不幹事,無所事事太平官”的思想,從而以“敢作爲,會作爲”的政治素養傳遞社會正能量。

屈原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着鮮明的榮辱觀。把它用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上,不僅增添了時代意義,更會使其在提升中國軟實力上綻放光彩。因此,講好“兩學一做”故事,屈原精神、端午文化不可缺席。

屈原的小故事 篇三

每一年的端午節都要吃糉子,賽龍舟,這種習俗還有一個傳說呢?

傳說,屈原是一位楚國的大臣,他主張富國強兵,抗擊秦國,但遭到奸臣陷害,被革職流放,後來楚國被秦軍佔領,屈原悲憤而絕望,於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江而死,當地人聽到這件事,非常傷心,因爲他們愛國的大人死了。爲了不讓屈原在餓肚子。當地人每逢五月初五往水裏投做好的米飯。

就這樣一年,二年過去了。不料一天晚上人們忽然夢見屈原來了。他頭上還是戴着高高的帽子,腰間掛着一柄長長的寶劍,身上還佩戴着一些珍珠和美玉,臉上的神情顯得高亢但有幾分憂慮。他對大家說:“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只是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被魚蝦龜蚌等水族吃了,我不可能去跟它們搶吧!大家問,怎麼做纔不會讓水族吃呢?”屈原說:“你們可以用淡竹包飯,做成角黍,水族見了,以爲吃吃菱角,也許就不會吃了。”

第二年,屈原又給人們託了一個夢說:“謝謝你們送給我的角黍,我吃了一些,可是有一部分還是讓水族吃了;”你們用船送角黍時,可以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一切水族都屬龍王管,它們一看是龍王送的,也許就不敢吃了。

從此,包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就傳了下來。

屈原的故事 篇四

風中輕輕嗚咽,月色淡然的寂寞暗暗褪去。

戰國時代楚國臣子屈原,是個有膽識、有智慧、口才好、文章、作詩都很厲害的人。但是也因爲他的天賦太好,遭到臣子靳尚的嫉妒。當他看到屈原,心中就怒火中燒,便在楚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王不能辨明是非,一氣之下,把屈原趕出宮外,但屈原仍時時擔心國家大事:新皇帝上任後,靳尚又搬弄是非,屈原又被趕出宮外,後來屈原就帶着滿腹的委屈抱着大石,跳入汨羅江中,結束了他的一生。

屈原的愛國事蹟,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屈原雖然被小人污衊,被趕出宮外,但他仍關心着國事,爲國家操心,連死前的一分一秒,腦子離鄉的也都是國事,我們很應該效法屈原的愛國精神。屈原把一生都獻給了楚國皇帝,無怨無悔,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想屈原一樣愛國,但是最少也不能做想靳尚一樣的小人,到處污衊,中傷別人。

愛國是很重要的,如果連國民都不愛國的話,國家就會變得四分五裂。同樣的,我們在過團體生活的時候,聽從組長的命令,積極地做好自己的事,像這種愛國也服從精神是我們一輩子都受用無窮得。

愛國有多重要?如果屈原和其他大臣一樣,都不是愛過的好大臣,楚國就不可能和秦國成爲當時的第一強國了。我們現在沒有皇帝了,但是我們要如何做個愛國的好國民?我們出生的國家就是我們的家鄉。愛護家鄉不亂丟垃圾、不吸毒,使我們國家的治安變好,就會有許多觀光客來遊山玩水,是國家的風氣變好,科技進步,自然而然就成爲強盛的國家。

其實愛國的方法有很多,像我們雖然不能處理國家大事,但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卻很多!我們能夠以自己的方式來守護我們的祖國,我們的家,現在,我們紀念愛國的屈原,因爲我們不忘過去。我們不忘過去,所以我們騰飛,在紀念中,我們學會了堅強與獨立;在紀念中,我們學會了反思與遠眺;在紀念中,我們學會了沉痛和懷念。

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每個人不忘歷史。我們心中都明白,紀念不是純粹紀念,在紀念中,在一種回首和追思的過程中,我們會勵精圖治,依然接過手中飄飄的紅旗!

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故事 篇五

農曆五月初五那一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早在周朝,就有了“五月五日,要吃糉子、賽龍舟”的習俗。但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和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在這一天裏,家家戶戶都吃糉子,南方人賽龍舟。同時,端午節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喝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應出我國的優良傳統。

戰國時期,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後來屈原的主張受到了某人的反對,並且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聽了,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便寫了《離騷》、《天問》等不少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去請楚懷王到秦國議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詭計,進宮陳述,不料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了城都。議和那一天終於來臨了,楚懷王如期赴會,結果一到秦國就被囚禁了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死於秦國。楚衰王即位不久,秦國又來攻打楚國,楚衰王一見,嚇得倉惶逃離京城,秦兵攻佔城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死於秦國和城都失守的消息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便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中。

江邊的村民得知屈原投入汩羅江中,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還拿來糉子、雞蛋投入江中,好讓魚蝦不傷害屈原的遺體。

屈原的故事 篇六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我們無法抗拒的困難,這些困難會讓我們動搖對這個夢想的信念,但我們必須堅持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向自己的命運屈服。屈原就是這種形式的代表。

《屈原列傳》年,他被流放兩次,一次是因爲王懷的愚蠢,他不知是非;曾經因爲子蘭的誹謗。最重要的是,他想在——年進行改革,這導致了許多官員和貴族的不滿,但屈原正在積極爲祖國培養人才。然而,楚國的貴族政治日益衰落。楚懷王、他的兒子和王祥都是壞國王。秦國的張儀用重金收買了嫉妒心重的大臣屈原和楚懷王最寵愛的妃子鄭袖,從而引發了全面的政治攻勢。後來,屈原去了楚懷王,請楚懷王聽從他的建議。然而,楚懷王最喜愛的妻子和大臣們對他百般阻撓,最終沒能聽從屈原的建議。過了一段時間,秦兵大舉進攻,最後楚滅。屈原一遍又一遍地回頭,擦乾眼淚,終於在岸邊撿起一塊河石,記錄了楚國的輝煌與衰落的歷史,扔進了洶涌的河流。天地不言,唯有河水不死。

在這個故事中,屈原有着強烈的愛國情懷和不屈精神。面對國家的覆滅,屈原並沒有試圖討好新國王,而是毅然抱着石頭跳下汨羅江,寫下了“自古誰命不死,留心爲貢”的讚歌。而且要遵循自己的理想,讓自己不後悔,這樣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因爲我們經受住了夢想的考驗,是時候實現夢想了。而且要時刻更新思想,防止思想變得像黃河水一樣渾濁。

其實在這篇文章裏,我們要學習的是,人只有在經歷困難的時候,纔會發揮自己的潛能,把困難變成自己的墊腳石,讓自己的人生一個接一個往上爬。

屈原的小故事 篇七

人人都知道,屈原是自己投汨羅江自殺的,但屈原之所以會走上這條不歸路,與鄭袖有很大關係。

鄭袖是戰國時期的美女,是楚懷王的寵妃,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吃醋。《戰國策》卷十七《楚四》記載了這麼一件事:魏王送好色的楚懷王一個大美人,其中有一個美女尤其漂亮,把個楚王喜愛得不得了。鄭袖知道了,差點沒氣死過去。想來想去,想了一招妙計。她挑選了一些好衣服給新美人送去,還叫人給她買來最好的臥具和用具,好像比楚懷王還要關心她。楚懷王本來擔心鄭袖會吃醋,跟新美人過不去,沒想到她會如此大方。高興地說:“婦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鄭袖知寡人之說新人也,其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所以事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楚懷王還號召其他妃子都要向鄭袖學習。過了一些日子,鄭袖裝作十分關心地對新美人說:“妹妹,你真漂亮,難怪大王喜歡你,只是略感你的鼻子大了一點,所以,你以後見到大王時,最好把你的鼻子稍加掩蓋!”新美人真的聽了她的,以後見到楚懷王后便捂着鼻子。楚懷王十分不解,便問鄭袖何故,鄭袖說:“我知道,她是嫌棄你身上有一股狐臭味,討厭聞!”楚懷王大怒,令人將新美人拖出去將鼻子割掉了。

張儀本是秦國宰相,可他聽說楚國與齊國聯盟,便攜帶重金跑到了楚國,準備挑撥離間。張儀找到上官大夫靳尚要他幫忙,因爲他知道靳尚貪財而且因爭寵陷害屈原以至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果然在靳尚的幫助下,以楚齊絕交“秦原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的許諾說服了楚懷王。可是等到楚懷王宣佈和齊國絕交之後,張儀卻不承認當初的許諾,只說“儀與王約六裏,不聞六百里”,把個楚懷王氣得要命,很不得活剝了張儀。

機會終於來了,第二年,秦國準備和楚國議和,願以商於之地交換黔中地,楚懷王氣呼呼地說:“商於之地就算了,只要把那個張儀交給我,我願白送黔中地。” 張儀不愧爲張儀,毫不驚慌,他對秦王說:“沒關係,我區區一個人能換得黔中地也值了。”他又帶了大量的錢財來到了楚國,再一次找到了靳尚。靳尚儘管善於溜鬚拍馬,但他知道楚懷王正因爲上次聽信了自己才上了張儀的當,這次再說什麼,弄不好會把小命都搭上,但他實在又捨不得放棄到手的錢財。於是他想到了鄭袖,覺得可以利用這個女人一下。靳尚悄悄地去見鄭袖,對她說:“你不怕大王不再寵幸你嗎?”鄭袖有些莫名其妙,就問靳尚何來此說。靳尚故作驚訝:“什麼,你還不知道呀?大王要殺張儀,可張儀是什麼人?他是秦國的功臣。秦王爲了保他,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我們大王最愛美女。秦王有個女兒非常漂亮,而且他的宮裏也有數不清的美女。只要把這些美女獻給我們大王,他肯定願意。到那時,大王有了新寵,你的地位不是要受到影響!”鄭袖什麼都可以不在乎,就是非常在乎大王的寵幸。因爲她很清楚,作爲一個女人,一旦失去了寵幸,就等於失去了一切。聽了靳尚一番話,鄭袖着急了,忙問怎麼辦?靳尚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大王將張儀放掉。這麼一來,秦王用不着拿美女和大王做交易了。不過別人的話大王不一定聽得進去,只有你的話,大王一定會聽。”

於是,鄭袖就日夜在楚懷王面前哭鬧:“你殺了張儀,秦王一定會報復我們的,你還是先讓我們母子走吧,省得到時候成爲秦王砧板上的肉。”楚懷王雖然恨張儀,但也明白,如果殺掉了張儀,秦國一定不會善罷甘休。權衡再三,還是無可奈何地放了張儀。

這時候,楚懷王想和齊國修好,就又想起了屈原,便把他招回去,再派到齊國去議和。屈原終於不辱使命,經過一番談判,齊王答應撤回助秦攻楚的部隊。 張儀膽子也真大,也不回去,而是繼續留在楚國說服楚懷王和秦國聯姻,要他請秦王將女兒嫁給他做小老婆,還說黔中地早晚都是秦國的,你還不如主動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楚國其他地方的安全。可能是羨慕秦王女兒的美貌,看上去張儀這個不大合理的建議,楚懷王居然一口答應下來,還準備親自到秦國去當女婿。屈原提醒楚懷王說:“張儀已經欺騙過大王一次了,這次我以爲大王會煮了他,即使不煮了他也不能再聽信他的胡說八道了。”楚懷王擺出一副高姿態說:“我已經答應了張儀,怎麼能出爾反爾呢。”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也力勸父親:“一定要去,要不秦王會不高興的。”

楚懷王高高興興地去了秦國,結果被秦王扣留了,他還想逃跑,結果又被抓回軟禁起來,不久後就一命嗚呼了。楚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以其弟子蘭爲令尹,屈原卻寫了篇《離騷》的長詩以表達自己對楚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爲天下笑”的憤慨,併到處揭發是子蘭勸大王入秦而遭不測的,所以國人對子蘭非常怨恨。子蘭慌忙報告母親鄭袖,鄭袖心裏知道,楚懷王之死其實也有她一份,要是當初不阻止楚懷王殺掉張儀,就不會有再次上張儀當的事了。屈原要是再這麼宣傳下去,國人豈不是也會怨恨我!她馬上發話:“趕快將這個瘋子趕走,越遠越好,永遠都不準回來!” 於是,屈原再一次被放逐到沅湘一帶。

十年後,秦將白起破楚郢都,屈原徹底絕望了,乃作《懷沙》,發出“知死不可讓兮,原勿愛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將以爲類兮”的嘆息之後,就懷抱着石頭,投入汨羅江自殺而亡。

鄭袖雖然沒有直接殺害屈原,但她有意無意中做了靳尚等人的幫兇,促使屈原遭到放逐,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受到沉重打擊,最終含恨而死。

屈原的小故事 篇八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讓我想起了屈原的故事。

去年的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洋溢着糉子的清香,有紅豆餡的,有蜜棗餡的,有肉餡的,有白米的……我和爸爸、媽媽一邊吃着香噴噴的糉子,一邊談開了。媽媽問:“誰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我和爸爸搶着回答:“是端午節!”。“那麼端午節這天,爲什麼要吃糉子呢?”媽媽又問。我搖了搖頭。爸爸就此給我講了關於端午節爲什麼吃糉子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叫屈原,創戰國時期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提倡團結其他國家,共同抵抗秦國。可楚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將屈原從楚國放逐了。後來,楚國陷入了困境。屈原整天都非常憂愁。不久,這個懷才不遇的詩人就抱着砂石,投汨羅江自殺了。大家得知這個消息後,都去尋找屈原的屍體,可沒有找到。人們害怕江裏的魚兒吃了屈原的屍體,便用米包成糉子扔進江裏餵魚。從此,人們爲了紀念屈原,便把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那天,定爲端午節。在那天,人人都要吃糉子、賽龍舟。”

現在想起去年端午節的這個時候,爸爸跟我說的屈原的故事,我依舊非常的感動。這位爲國捐軀的愛國詩人,他的精神是多麼令人敬佩,多麼的偉大。我們應該敬佩他,向他學習!

屈原的小故事 篇九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衆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爲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糉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糉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屈原和“楚辭” 篇十

兩千多年以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都要吃糉子、賽龍舟,以此紀念自投汨羅江,用生命譜寫愛國樂章的屈原。而和屈原的愛國事蹟一樣不朽的,還有他創作的那些宏大瑰麗的詩篇。

屈原是戰國中後期楚國人,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因爲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早年間他曾深受楚懷王的信任和重用,位爲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屈原一心想要振興楚國,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則聯齊抗秦。然而屈原的勵精圖治卻遭到朝廷中一幫小人的嫉恨,於是羣小屢進讒言,使楚懷王逐漸疏遠了屈原。後來,秦國派張儀入楚,幾次三番欺騙、忽悠楚懷王,屈原苦諫無果,反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

秦昭王八年(前299年),秦昭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又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楚懷王在公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去了秦國,結果被囚禁至死。其子楚頃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被放逐到沅、湘流域。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國國都,屈原眼見國土淪喪,政治理想破滅,遂以死明志,投汨羅江自盡。

在痛苦的放逐生涯中,屈原寫出了《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傳世名篇。其中,長篇政治抒情詩《離騷》可以看作是屈原的自傳。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言誣陷的苦悶與矛盾心情,揭露了楚懷王昏庸、羣小猖獗、朝政日非的政治現實,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不附和惡勢力的自愛精神及對國家至死不渝的忠誠。《離騷》中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香草比喻詩人品質的高潔,以男女關係比喻君臣關係,開創了後世詩賦中以“香草美人”爲寄託的意象體系。

屈原死後,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學習屈原作品的形式,創作辭賦。到了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彙編成集,共十六卷,定名爲《楚辭》(后王逸爲《楚辭》作注,增入他的作品《九思》,故傳世通行本《楚辭》爲十七卷)。

《楚辭》是繼《詩經》以後出現的又一詩歌高峯,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是一部對中國文學具有極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此後,“楚辭”成爲以屈原的創作爲代表的新詩體的專稱(又稱爲“楚辭體”或“騷體”)。在語言形式上,“楚辭”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爲主的格局,每句字數不等,句法句式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等虛字來協調音節,造成跌宕起伏、一唱三嘆的韻致,更適合表現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此外,“楚辭”運用楚地的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並以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見長。

總而言之,“楚辭”是以屈原爲首的詩人們爲後世留下的一個純潔美好的世界。當我們忘情地誦讀美麗的“楚辭”時,就能和戴高冠、佩長劍的屈原一起走進楚地山川,享受壯闊的心靈之旅。

標籤:多篇 屈原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