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名人屈原的故事介紹多篇

名人屈原的故事介紹多篇

生平介紹: 篇一

屈原,羋[mǐ]姓屈氏(與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爲羋姓熊氏,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見正史記載,史學界尚有爭論,(約生於前353年—前335年,死於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他被世人稱爲“詩歌之父”。他的出現,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裏(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爲人性格耿直,卻因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秦國。

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mì)羅江自殺。老百姓聽到噩耗很悲痛,爭先恐後的來打撈他的屍體,結果一無所獲。於是,有人用葦葉包了糯米飯,投進江中祭祀屈原,這種祭祀活動一年一年流傳下來,漸漸成爲一種風俗。定於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是關於端午節其中的一種說法)。對於屈原的忠而見疏,後世詩人陣志歲遙爲鬱結,其詩《屈原》雲:“浩氣幹霄漢,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無計事昏君。”(《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此不僅對愛國者屈原,也是對歷代“王之藎臣”(《詩·大雅·文王》)的由衷愾惜;不只對當時楚王,也是對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種深刻批判。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入漵浦餘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雲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在流放期間,屈原爲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爲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爲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據說就是因此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17個國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聯合發起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1953年,在莫斯科舉行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決定將屈原列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號召全世界人民紀念他。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不久,爲了呼應世界保衛和平大會、爭取國際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決定由郭沫若、遊國恩、鄭振鐸、文懷沙等人組成“屈原研究小組”,並將屈原的作品整理成集,以本站的形式出版發行。

簡介: 篇二

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首都郢都。憂國憂民的屈原在長沙附近汩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成爲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者,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在詩中抒發了熾熱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楚國的熱愛,體現了他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爲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積極影響。

屈原的詩 篇三

提到屈原,人們第一個浮現腦海的關聯就是《離騷》。《離騷》的文學水平極其出色,在讚揚《史記》時周樹人先生曾說“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離騷》的地位。

作爲詩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開啓了文學著名於世的大門,在他之後涌現的文學家、著作才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臺。而屈原作爲政治家是失敗的,空有一身抱負滿腔熱忱卻報國無門,他曾經在楚國得到過楚懷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風喚雨,但是他的文人氣質又顯得與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終落得被罷免流放的慘淡局面。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雙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創做的詩句帶有明顯的愛國主義情懷。

楚辭這一文體在屈原的筆下得以創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着一席之地。屈原的詩句內容涉及面廣泛,從神話故事傳說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過來創作。詩句突破了短篇的侷限,開啓了長篇創作的先河,對賦、比、興的修辭手法信手拈來,詩歌風格磅礴大氣,文風跌宕起伏,音律錯落有致。可以說,屈原所創作的詩句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文學成就之高無人可與之匹敵。

如果說屈原行在文學創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麼他的結局可能會被改寫。但是脫離了政局,他的愛國憤慨之情還會如此般激昂嗎,還能創作出《離騷》嗎?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屈原的名言名句 篇四

1、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2、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去歸來兮,哀江南。——屈原《招魂》

3、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楚辭》

4、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

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6、悲莫悲兮生離別,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之遲暮——屈原《離騷》

9、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屈原《楚辭》

10、入不言兮出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11、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謇將澹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靈皇皇兮既降,飆遠舉兮雲中;覽冀洲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屈原《九歌》

12、后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從,更壹志兮——屈原

13、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屈原《九歌·國殤》

14、願歲並謝,與長友兮。——屈原《楚辭》

15、悲哉,秋之爲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屈原《楚辭》

16、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辭》

17、民生各有所樂兮,餘獨好修以爲常。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屈原《離騷》

18、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爲鬼雄。——屈原《楚辭》

19、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楚辭》

20、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楚辭》

21、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屈原《離騷》

22、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屈原《楚辭·漁父》

2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楚辭》

24、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楚辭》

25、少司命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蓀何以兮愁苦;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悲莫愁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帶,修而來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與女沐兮咸池,希女發兮陽之阿;望美人兮未來,臨風祝⑨兮好歌;孔蓋兮翠旌,登九天兮撫慧星;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爲民正。——屈原《九歌》

26、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屈原

27、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屈原《九歌》

28、桂棹兮蘭槳,擊空明月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屈原《離騷》

29、哀莫哀兮生別離,樂莫樂兮心相惜。——屈原

30、鳥飛反故鄉,孤死必首丘——屈原

31、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離騷》

32、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屈原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用;數有所不及,神有所不通。——屈原

3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漁父》

35、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撫長劍兮玉珥,謬鏘鳴兮琳琅;瑤席兮玉縝,盍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藉,莫桂酒兮椒漿;揚包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屈原《九歌》

36、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屈原《楚辭》

37、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黃鐘譭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屈原《楚辭》

38、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39、魂兮歸來!去君之恆幹,何爲四方兮?舍君之樂處,而離彼不祥兮。——屈原《招魂》

40、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

文學成就: 篇五

屈原是個詩人,從他開始,中華纔有了以文學著名於世的作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稱“騷體”),被譽爲“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一篇,《天問》一篇,《九歌》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各一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一篇。有些學者認爲《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據郭沫若考證,屈原作品,共流傳下來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離騷》《天問》《招魂》各一篇。

大體說來,《離騷》《天問》《九歌》可以作爲屈原作品三種類型的代表。《九章》《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大招》,其內容與風格可與《離騷》列爲一組,大都是有事可據,有義可陳,重在表現作者內心的情愫。《離騷》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熱情以至整個生命所熔鑄而成的宏偉詩篇,其中閃耀着鮮明的個性光輝,是屈原全部創作的重點。《天問》是屈原根據神話、傳說材料創作的詩篇,着重表現作者的學術造詣及其歷史觀和自然觀。《九歌》是楚國祀神樂曲,經屈原加工、潤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發和環境氣氛的描述上,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並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顯示了南楚文學傳統的痕跡。《離騷》一組,《九歌》一組,構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風格。

屈原作品和神話有密切關係。許多虛幻的內容就是承襲神話發展而來的。屈原又是關注現實的詩人,作品裏反映了現實社會中的種種矛盾,尤以揭露楚國的黑暗政治最爲深刻。

屈原作品的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性強悍,思想活潑,不爲禮法所拘。所以,抒寫男女情思、志士愛國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豐富,什麼都可以奔入筆底。寫人神之戀,寫狂怪之士,寫遠古歷史傳說,寫與天神鬼怪遊觀,一切神都具有民間普通的人性,神也不過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們使作品顯得色澤豔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這樣的作品,表現了與北方文學不同的特色。從體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詩歌,不管是《詩經》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發展爲長篇鉅製。《離騷》一篇就有二千四百多字。在表現手法上,屈原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大量運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識和複雜的現實關係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爲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漢王朝定都關中後,便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楚辭”的不斷傳習、發展,北方的文學逐漸楚化。新興的五、七言詩都和楚騷有關。漢代的賦作家無不受“楚辭”影響,漢以後“紹騷”之作,歷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詩句抒發自己胸中的塊壘,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這是屈原文學的直接發展。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蹟爲題材的詩、歌、詞、曲、戲劇、琴辭、大麴、話本等,繪畫藝術中如屈原像、《九歌圖》、《天問圖》等,也難以數計。所以魯迅稱屈原作品“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詩經》)以上”(《漢文學史綱要》)。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爲其編劇《雷電頌》,以紀念其事蹟。

屈原作品想象最爲豐富,詞采十分瑰麗。《離騷》中大量運用神話傳說,把日月風雲,都調集到詩篇中來,使辭采非常絢燦,他還突出地描寫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達自己執兼比興”。他善於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惡木穢草,以喻小人,通過比興手法把君王信讒、奸佞當道、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情景,寫得淋漓盡致。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風調激楚,是屈原楚辭風格。屈原由於受霄小的排擠陷害,使曾經對他十分信任並依靠他變法圖強的楚懷王,對他產生懷疑以至疏遠放逐;楚襄王當政後,更爲昏庸,朝政日益腐敗,楚國面臨亡國的危機,而對屈原這樣的愛國志士迫害有加。屈原正直的性格,高潔的人格,愛國的行動,反倒都成了罪過。他將自己滿腔憤激的情緒,發而爲詩,形成了激楚的情調。這種激楚的情調,在《九章》中表現得十分強烈。

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如《九章·哀郢》開頭寫道:“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詩人對國破家亡之痛,民離失散之苦,表現出十分憤懣的情緒,寫出他獨有的奇崛憤激、淒涼幽冷的詩歌。在許多詩中,他對當時社會不重視賢才、自己懷才不遇表示了極大的憤慨。詩人在憤激又流露出淒涼幽怨的情調。屈原楚辭雖然情調激楚,然由於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讀來毫無浮泛或輕躁之感。這種幽深的意趣,深含在他寫的各類詩中。且不說《離騷》表達的那種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詩人對國家民族的涓涓之誠,深深地扣動着讀者的心絃,就是《天問》那種以問句構成的形式奇特的詩歌,在反問中包含着相當深刻的思想,充分表現出他的淵博和睿智,使詩歌意趣豐富,神理超拔,給讀者以美的啓示。

作爲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爲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中的中的《國風》並稱爲“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爲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屈原簡介 篇六

屈原在我國絕對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歲毛童,上至耄耋老人,無一不曉他,畢竟我國還特別設立了一個節日——端午節來紀念他。

屈原出身並不普通困苦,相反他還是個貴族。關於屈原的這個姓氏也有個說法,話說屈原原本的家族姓氏是羋,同楚王一樣,但是後來被改爲熊。屈原的祖輩早先一路遷徙到南方楚地,之後因爲立功,在周朝被封上了楚地。後再春秋初期,又被封在了楚地一名爲“屈”的地方,所以後代便以“屈”爲姓氏。而在出國時期,屈氏家族是楚國三大姓家族之一,可見屈原那會兒的日子過得是相當滋潤啊。

但是上天總是公平的,讓你擁有這絕好的家世背景,肯定會在別處給你設置一點障礙。屈原一心想報效祖國,爲當朝立功,卻也做了不少爲國爲民的時事。但是自古朝廷的權力鬥爭相當激烈,且能容得下這樣的人,所以屈原在當朝爲官之時,一直受到其他團體的排擠,並且還不受帝王待見,並且被流放。這也真是件夠鬱悶的一件事兒。

當然,屈原同時也是一名浪漫的詩人。一般來說,真正的文人要是去當官,不得志的居多,但是留下佳作的倒是很多。他將自己一生的抱負和不滿都寄託在詩中,即使是在流放的時候,有漁夫曾經勸過他人生在世何必一直端着,活得輕鬆點兒不好嗎?但是屈平骨子裏的那份文人之氣堅決不允許自己向世間妥協,這也是導致他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選擇投江的原因之一。

軼事典故: 篇七

屈氏家族

屈原出生於楚國貴族,和楚王一樣,羋姓,但楚王是熊氏。該姓出自黃帝顓頊系統的祝融氏;羋姓族羣從商代遷徙至南方楚地,當傳到熊繹時,因功受周封於楚,遂居丹陽(也就是現在湖北宜昌)。這就是屈原的故鄉。

春秋初期,約公元前七世紀,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叫屈瑕,他的後代就以屈爲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類似的,還有春秋時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戰國時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國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夠從春秋前期一直延續到戰國後期,一直處於楚國的高層,這個家族可謂經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閭大夫,據說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務。

屈原既是楚王的本家,當時叫作“公族”或“公室”,那麼他和楚國的關係,當然也就不同一般。屈氏子孫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國都曾擔任過要職。到了屈原這一代,屈氏當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後來被秦國俘虜的大將屈匄。據屈原《九章·惜誦》詩句“忽忘身之賤貧”,可知當時這個貴族家庭已經衰落。

生辰八字

屈原的出生日期,據近代許多人研究,約在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年)到三十年(前339年)之間。照甲子推算,那年應該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照中國曆法的老話是“人生於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爲歲首。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於“人”的生辰,所以屈原在作品《離騷》中說:“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攝提貞於孟陬”意爲太歲星逢寅,說明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陬是正月,夏曆以建寅之月爲歲首,說明這年正月是寅月;“惟庚寅吾以降”則說明屈原出生那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據鄒漢勳、劉師培用殷歷和夏曆推算,定爲周顯王二十六年(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清代陳瑒用周曆推算定爲同年正月二十二日。學界一般定爲周顯王二十九年(前340年)。

屈原取名

屈原覺得自己的生辰有些與衆不同,所以他在《離騷》中說:“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意思是說:父親看到我生辰不凡,給我起了個好名字,名字叫做“平”,字名叫做“原”。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屈原的名字時說:“正,平也;則,法也”,“靈,神也;均,調也。言正平可法者莫過於天,養物均調者,莫神於地。”所以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同他的生年月日配合起來,照字面上講,“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就是天的象徵;“原”是又寬又平的地形,就是地的象徵,屈原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的天地人三統。這在當時被認爲是一個好兆頭。

司馬遷曾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國王室爲羋姓熊氏,羋姓是就母系而言,熊氏是就父系而言。屈原系王族之後,和楚懷王熊槐爲本家。春秋時期,楚武王封兒子“瑕”到屈邑去做首領,因爲瑕王子本來在朝中做官,做得不錯,就讓他去享用屈邑的物產,人們於是稱他爲“屈瑕”。由此,楚王爲羋姓熊氏,屈氏就成爲了熊氏的一個支氏。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不稱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羋原。魏晉之後姓氏合一,就不再存在這個問題。

屈原離騷 篇八

戰國時期楚國的離騷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詩歌,它篇幅最長,字數兩千多,句子達到三百多句,而且離騷所表現的意境和個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司馬遷對離騷兩字的解釋爲,遭受憂苦。因爲他們離的時代比較近,所以相對來說這個解釋還是比較正宗的。離騷整體講述了作者個人出生名字經歷和曾經的抱負,將古代傳說,人物對話,自然以及對美的追求,現實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詩歌所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在用詞押韻上,它開創了詩歌的楚辭體,以兮押韻,字詞表達華麗率性,這種文體詩歌對後人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句子結構,字數要求則比較沒有限制,突破了之前舊文學傳統的禁錮。兮字的大量反覆運用,也是離騷的一大個性,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思想,經歷,轉變,神話和現實巧妙結合。這些也體現了屈原獨特的人格魅力,引發了後代詩歌史上對詩歌以豐富澎湃的個人情感來大膽創作的新潮

在內容上,分爲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過去,陳述現狀。內容包括了詩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經歷,政治抱負,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鬱不得志和對楚國昏庸政治的憤怒。

後一部分描述嚮往未來追求真理,表達自己對賢明政治的不懈追求還有對人民羣衆的熱愛,甚至還表示出以死殉國的決心。

猜你喜歡:

標籤:多篇 屈原 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