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孟浩然的《春曉》賞析精品多篇

孟浩然的《春曉》賞析精品多篇

前言 篇一

<春曉>是唐代詩人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題,寫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對朝陽明媚的喜愛;次句即景,寫悅耳的春聲,也交代了醒來的原因;三句轉爲寫回憶,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爲惜春。全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言淺意濃,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活動過程 篇二

1、誦讀古詩《春曉》。

2、欣賞歌曲,理解古詩,用肢體動作表現古詩。

3、分析情境,爲春雨配器。

(1)教師分別演奏三角鐵和沙錘,請幼兒傾聽。

(2)教師描述古詩中的情境,請幼兒根據情境配器。

教師:春天,有時候會“沙沙沙”地下春雨,請你們想一想什麼樂器能表現“沙沙沙”下春雨的情境?

引導幼兒配器,並嘗試用沙錘表現春雨。

(3)引導幼兒用沙錘表現小雨、大雨、雨停。

4、學習演奏方法,看圖譜演奏。

5、梳理圖譜,提出要求,完整看圖譜演奏。

6、脫離圖譜,看指揮分組完整演奏。

2、大班打擊樂——花好月圓教案反思

孟浩然的《春曉》賞析 篇三

【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出處】唐·孟浩然《春曉》

【意思】春夜熟睡,天亮了也不知 道,醒來後,聽見處處都有鳥叫。曉:天 亮。啼鳥:鳥叫。

【鑑賞】詩人在春日裏暢然而眠,若不是聽到了窗外的聲聲鳥鳴,根 本無法覺察到天已破曉。詩句描寫以聽覺爲主,加之內心的揣測,春日清 晨的明麗與生機躍然紙上。首句中的一個“眠”字本就顯出了幾分慵懶, 更何況詩人有意無意地完全關閉了感官中最爲重要的視覺,而且自始至 終,他的雙眼似乎從未睜開過。此時此刻,簾幕仍閉,錦衾尚溫,卻能聞得 窗外鳥聲輕啼。可以想見,詩人該是何等閒適與愜意。讀之如聞其聲,如 臨其境。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睡醒後聽 到羣鳥爭鳴歡叫的情景。[例]抓好自 然環境的保護工作,北京的鳥兒還是會 重新增多起來的。人們多麼希望有朝 一日醒來,又能重溫“春眠不覺曉,處處 聞啼鳥”的詩境。(黎先耀《尋鳥啓事》)

二、前一句用以形容春困難耐或酣睡不 醒。[例]這邊幾個托腮凝神,那邊幾個 已伏案而睡,正是“春眠不覺曉”呵。 (呂金鈴《請推開這扇窗》)

【全詩】

《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全鑑賞詩】

孟浩然有些寫景抒情的小詩,風格閒淡清遠,含蓄爽麗,耐人玩味。他的五絕《春曉》就流傳極廣,也最爲膾炙人口,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春眠不覺曉”是說,人們已經習慣了冬季的生活,對春天的到來,一時還不大適應,所以多爲春氣所困,酣眠而忘曉。這是人們幾乎都有的但未能以詩的語言道及的經歷和感受,一經詩人道出,即能心領神會,感到異常親切自然。這是一層意思。再者,由於夜間風雨,詩人擔心春花被摧殘、打落,或者爲這場 “隨風潛入夜” 的 “好雨” 的降臨而欣喜,一直未能安枕,直到雨止天晴才朦朧入睡,所以酣眠而不知曉。從中可以見出詩人的雅興和清致。有的注本將“不覺曉”解釋成“不知不覺天已破曉”,則興味蕭然矣。

“處處聞啼鳥”。“啼鳥”是承首句的 “春”字而來,並緊扣了 “春曉”的題面。窗外啼鳥爭喧,還能“處處聞”之,一方面表明詩人的春宵酣夢已經被繁密細碎的鳥聲所喚醒,一方面也意味着天曉和晴朗。詩人用這得以“處處聞”的鳥啼聲把讀者從詩人的芝蘭雅室引向廣闊的大自然: 春天雨後清晨充滿無限生機,這裏是花鳥的世界。花有迷人的色彩和醉人的芳香,鳥有宛轉的歌喉和翩飛的形象。旖旎的春光,爛熳的春色,滲透着詩人歡暢喜悅之情。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詩意至此忽來一個轉折,但仍有詩人思維的軌跡可尋: 由 “聞啼鳥”而聯想到天已放晴,再由天已放晴聯想到睡前的夜雨,於是發出 “花落知多少”的嘆問。這種嘆問,或是問人,如同詞人李清照濃睡後的“試問卷簾人”,也可能是不經意的自問。因爲此時尚在初曉,詩人醒而未起,未及往觀,故用問句。在這問句中,流露出一種惜春的情意。

近人王文濡評此詩時說:“描寫春曉,而含有一種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唐詩評註讀本》卷三)此話講得不錯,既惜落花,也惜韶光。不過,這種感情表現得比較淡薄,是不關世事的隱逸詩人的感情。清代詩評家認爲“詩猶文也,忌直貴曲”(施補華《峴傭說詩》),主張“短幅中藏無數曲折”(黃氏《蓼園詞評》)。本詩就有這樣的藝術特色。此外,語言清新自然,詩體玲瓏剔透,可謂佳作天成,妙手偶得。

譯文 篇四

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

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裏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風雨聲;

呵風雨風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作者介紹 篇五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遊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更多古詩欣賞文章敬請關注“”的孟浩然的詩全集欄目。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他主要寫山水詩,是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寫政治詩與邊塞遊俠詩,後期主要寫山水詩。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

賞析 篇六

<春曉>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春曉>即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整首詩的風格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然而悠遠深厚,獨臻妙境。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裏,蘊涵着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自然而無韻致,則流於淺薄;若無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曉>既有悠美的韻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詩味醇永。詩人要表現他喜愛春天的感情,卻又不說盡,不說透,“迎風戶半開”,讓讀者去捉摸、去猜想,處處表現得隱秀曲折。

“情在詞外曰隱,狀溢目前曰秀。”(張戒<歲寒堂詩話>引)寫情,詩人選取了清晨睡起時剎那間的感情片段進行描寫。這片段,正是詩人思想活動的啓始階段、萌芽階段,是能夠讓人想象他感情發展的最富於生髮性的頃刻。詩人抓住了這一剎那,卻又並不鋪展開去,他只是向讀者透露出他的心跡,把讀者引向他感情的`軌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該由讀者沿着詩人思維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寫景,他又只選取了春天的一個側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詩人都不去寫。他只是從聽覺角度着筆,寫春之聲:那處處啼鳥,那瀟瀟風雨。鳥聲婉轉,悅耳動聽,是美的。

加上“處處”二字,啁啾起落,遠近應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感。春風春雨,紛紛灑灑,但在靜謐的春夜,這沙沙聲響卻也讓人想見那如煙似夢般的悽迷意境,和微雨後的衆卉新姿。這些都只是詩人在室內的耳聞,然而這陣陣春聲卻逗露了無邊春色,把讀者引向了廣闊的大自然,使讀者自己去想象、去體味那鶯囀花香的爛熳春光,這是用春聲來渲染戶外春意鬧的美好景象。這些景物是活潑跳躍的,生機勃勃的。它寫出了詩人的感受,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宋人葉紹翁<遊園不值>詩中的“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古今傳誦的名句。其實,在寫法上是與<春曉>有共同之處的。葉詩是通過視覺形象,由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把人引入牆內、讓人想象牆內;孟詩則是通過聽覺形象,由陣陣春聲把人引出屋外、讓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幾筆,就寫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兩詩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擋不住的,你看,它不是衝破了圍牆屋壁,展現在你的眼前、縈迴在你的耳際了嗎?

施補華曰:“詩猶文也,忌直貴曲。”(<峴傭說詩>)這首小詩僅僅四行二十個字,寫來卻曲屈通幽,迴環波折。首句破題,“春”字點明季節,寫春眠的香甜。“不覺”是朦朦朧朧不知不覺。在這溫暖的春夜中,詩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臨窗,才甜夢初醒。流露出詩人愛春的喜悅心情。次句寫春景,春天早晨的鳥語。“處處”是指四面八方。鳥噪枝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聞啼鳥”即“聞鳥啼”,古詩爲了押韻,詞序作了適當的調整。三句轉爲寫回憶,詩人追憶昨晚的瀟瀟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聯想到春花被風吹雨打、落紅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爲惜春,詩人把愛春和惜春的情感寄託在對落花的嘆息上。愛極而惜,惜春即是愛春──那瀟瀟春雨也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時間的跳躍、陰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變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給人帶來無窮興味。

<春曉>的語言平易淺近,自然天成,一點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詩人心靈深處流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澈,灌注着詩人的生命,跳動着詩人的脈搏。讀之,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詩人情與境會,覓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最自然的詩篇,是天籟。

孟浩然《春曉》註釋 篇七

⑴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⑶“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孟浩然《春曉》原文 篇八

春眠不覺曉⑴,處處聞啼鳥⑵。

夜來風雨聲⑶,花落知多少⑷。